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2024-07-12

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一

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思考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等等,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3、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臵,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4、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臵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

2.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二

一、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意义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长期坚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系统地、规范地、经常地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是对“严打”斗争经验和做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这一工作机制,是为了改进严打方式,把严打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和日常工作中去,增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政法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也是开展严打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专门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严打方针,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在日常社会治安工作中切实体现严打方针的要求,突出重点,对犯罪分子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长期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其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严打方针,更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活动,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人民群众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法制保障。严打方针对刑事司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把严打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确保严打方针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更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从而更有力地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三)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应对复杂治安形势的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财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却相对滞后,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外来暴力、色情等腐朽文化渗透等原因,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总量增加,恶性程度提高,社会危害性加大,隐蔽性增强;犯罪手段升级,智能化程度提高;黑恶势力犯罪仍然存在,犯罪组织化趋势明显,抢劫、盗窃等侵财犯罪和涉毒犯罪居高不下;犯罪人员呈现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上升等。新的形势对严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严打方式,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及时对治安形势进行评估和预警,适时和有针对性地部署工作,确保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保障社会秩序长期稳定。(四)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运用和发展严打经验,改进和深化严打工作,提高打击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严打方针提出以来,各地创造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增强严打整治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严打与整治相结合,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政法部门依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严格公正执法,保证办案质量和效率;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将严打工作经验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化,使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坚持和运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也是解决各地在严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的需要:在打击方式上,有的地方严打方式单一,注重轰轰烈烈的集中行动,忽视日常对犯罪的打击、防范工作,严打实效性差;在组织实施上,有的地方行动前的准备不足,针对性不强,习惯于“拉网式”大清查,没有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方式,效果不明显;在政策把握上,有的地方只注意从重的一面,忽视依法从轻处理和人权保障工作,文明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动群众上,不少地方群众并没有真正动员

起来,还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在保障措施上,有些地方经费不足,影响了严打的效果等等。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严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有效实用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日常打击处理工作,提高严打质量,巩固严打成果。

二、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综合研究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意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主要可以包含以下内容:(一)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评估治安形势,对治安和犯罪问题适时预警,是打击工作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犯罪信息准确收集,迅速研判,及时传递,掌握犯罪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打击行动及时提供信息支撑。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建立科学的治安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数据包括:报警案件、作案人员、治安乱点的情况,公众对治安状况的反映和可承受程度,治安预警应对建议等。建立治安信息评估和预警的指标体系,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法部门协同统计部门积极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畅通的治安信息监测通报网络体系。要建立严格的治安信息采集责任制。公安机关的治安信息采集单位要及时、准确、负责地统计有关治安信息,建立治安信息收集和通报制度。政法部门还应建立治安信息调查摸排制度,主动获取治安信息,确保涉及犯罪的重要信息得以及时掌握、及时通报。三是建立治安信息研判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综治委和政法部门要建立治安情况研判制度,定期听取治安情况的报告,研究分析治安形势,找出发案规律,准确预测犯罪走势,为预防、打击犯罪提供决策依据。(二)工作决策部署机制。根据对治安形势的分析评估,作出科学决策,是全面及时贯彻严打方针,顺利开展严打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收集的治安信息,及时组织进行综合研究,准确确定一个时期,一定范围突出的犯罪和治安问题,迅速作出决策,因地制宜部署打击重点、打击方式,统筹调配警力和群防群治力量,组织推动严打工作方案的实施,确保打击犯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政治优势,坚持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组织动员政法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立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指挥机制,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协调、整合政法各部门的力量和社会力量。中央和省一级着重从宏观上、战略上和方针政策上,把握严打的方向,加强对各地的检查、指导和协调。把具体决策部署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市、县一级,由基层因地制宜进行部署,做到什么时候犯罪突出,就在什么时候打击,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努力提高执法效率和办案质量。二是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严打工作的部署,认真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理调配警力,突出打击重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严打工作的顺利进行。(三)刑事政策运用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理解和全面执行严打的刑事政策,把刑事政策贯彻到侦查、批捕、起诉、审判、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中。坚持依法办案,坚持稳准狠,坚持宽严相济,正确适用法律,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使无辜者依法得到保护,把打击重点始终指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活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明确严打方针所包含的政策性内容。主要是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处理好“依法”与“从重从快”的关系,做到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在法定的时限内从重从快,同时宽严相济,依法应从轻的就从轻;处理好“从重从快”与“稳准狠”的关系,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二是准确界定和把握严打的对象和范围。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的对象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要突出严厉打击的重点,有效整合司法资源。在严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执行政策,特别注意人权保障,特别注意文明执法。三是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教育挽救大多数。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分子,按照法律规定该从轻的依法从轻,该释放的依法释放。对于初犯、偶犯、过失犯、从犯,特别是未成年犯,符合法定条件的,依法从轻处理;对于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依法判处缓刑。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表现好、符合法定条件的在押犯,依法予以减刑、假释。四是针对新类刑犯罪不断增多的情况,及时研究、提出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建议,努力完善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制度,不断解决打击犯罪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严打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证。五是总结和运用严打斗争,尤其是这次严打整治斗争的经验,坚持打击与整治、打击与防范相结合。这是新形势下贯彻严打方针的探索。实践证明,把严厉打击与重点整治结合起来,把打击刑事犯罪与加强治安防范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巩固严打成果,有利于实现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同时,在贯彻严打方针中,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把严打与严控、严管、严防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犯罪问题。(四)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机制。政法部门之间依法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是刑事司法规律的反映,是贯彻严打方针、执行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政法部门整体效能,有效打击犯罪的实际需要。对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制约,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及时有力地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健全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协作配合制度。要适应市场经

济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健全“多警联动”制度,形成以刑侦专业队伍为主力军,诸警种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格局。完善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警种的协作,提高联手侦破案件的能力。二是加强政法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政法机关之间的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对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做到快侦快捕快诉快判。依法加大政法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有关程序,完善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监所监督等工作制度。政法各部门要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在监督制约中配合、在配合中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区域间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由协作区域的上一级政法部门负责,建立区域间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区域间执法的协作,逐步形成跨地区联动的治安工作格局,在信息沟通、线索传递、调查取证、抓捕人犯等环节上加强协调配合,特别是在追逃、侦破系列案件、打击跨地区作案等方面更要加强合作,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打击犯罪的整体效能。(五)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对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是保证严打方针全面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建立科学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执法环节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进行科学考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严格奖惩,完善激励办法,促进严打方针的贯彻执行。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做到定性评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反映贯彻严打方针的实际状况。考评内容包括对当地治安形势的估价,严打决策部署情况,严重刑事案件是否得以及时侦破,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是否得以及时批捕、起诉并被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刑事政策法律是否得到正确适用,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是否有所提高等。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分类考评标准。将共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普遍督查考评的标准;对于地区特点明显的,制定个性化的督查考评标准,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社会治安工作的状况。二是认真组织实施督查考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政法各部门自行对本系统贯彻严打方针的情况进行自查、督查和考评。对贯彻严打方针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贯彻严打方针不力,严重刑事犯罪长期得不到惩治、社会治安秩序长期混乱,或发生严重影响稳定的治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要把督查考评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决策机关,以便适时调整部署,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协调。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定工作实绩、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认真及时兑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督查考评的标准和方法,防止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评相结合,日常督查考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六)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政法部门贯彻严打方针的物质基础,是各项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对经费保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严打经常性工作的经费保障,既要保证大要案专项办案经费,又要保证政法机关日常打击犯罪的经费。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切实把办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争取财政给予足额保障。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办案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贫困地区严打经常性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快科技强警的步伐,不断改善政法部门的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切实提高政法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破案攻坚能力,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保障。三是政法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和物力,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工作重点,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把有限的资源用足、用好。上述几项机制,构成了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这些机制各有侧重,互相联系,要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确保严打方针的贯彻执行。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是前提,决策部署是核心,运用刑事政策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是关键,督查考评是手段,经费保障是条件。这些机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3.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篇三

为了切实提高金盆山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机制。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

二、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强化舆情信息管理,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本辖区范围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刘锦玲

副组长:邱蔚余维兵

成员:吴小京郑吉林曾成柱钟朝斌邱礼辉林保华

张荣华王金宇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

办公室主任:邱蔚

成员:郑吉林林保华王金宇

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学校任何部门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

息。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 24 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相关的舆情。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组织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对网络舆情准确分类。

网络舆情分类:根据网络热度和网民关注度分为一般关注、重大和特别重大。一般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发表的对公司工作建议、问题反映、咨询质询、个人利益诉求等。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 1000-2999 人次,或跟帖评论100-499篇,或被5家以下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特殊时期网民关心、网媒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 3000 人次以上,或跟帖评论500篇以上,或被5家以上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涉及公司的突发、公共、食品、卫生及自然灾害、生产质量、安全保密等事件或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及社会稳定的网络热点、网民热议、网媒热炒等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一)一般网络舆情

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由网络舆情办公室做出研判,并将该舆情在 2 小时内转达相关业务科室查清事实真相,在 1 天内给出正面的解释或解决,并将结果反馈金盆山学校党支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业务科室密切监控该网络舆情的走向,同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直至舆情消除。

若网络舆情不能消除或还有扩大迹象时,党支部要及时上报镇、县级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按照重大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办理。

(二)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对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舆情监控工作人员应立刻报告镇党委;镇党委立即汇报给县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调查事实真相,及时获取事件详细资料。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舆情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方案。

新闻发布组根据舆情发展趋势,适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事实真相以及处置结果;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运用主流网络媒体、网络评论员队伍,采用跟贴回贴、发表评论、微博声明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积极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镇党委实时跟踪该舆情走向,拟制报送《网络舆情通报》,直至网络舆情消除。

五、后期处置

4.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四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综治行风评议”活动成果,把作风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全面促进我镇综治工作,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

1、切实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建立镇综治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办作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将作风建设纳入综治工作总体规划,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2、建立作风建设责任人述职制度。镇综治办主任是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办的作风建设负总责,每年要结合述职,形成书面材料,向县综治办、镇党委、镇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报告抓作风建设的情况。本办其他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在抓好分管范围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作风建设,每年要把工作情况向镇党委、镇政府作出报告。

3、领导干部要做作风建设的表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认真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自身的良好作风引领全镇良好作风的进一步形成。

二、建立健全学习和宣传教育机制

1、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完善镇综治办学习制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专题讨论等形式,组织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 践。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和社会管理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2、建立健全综治干部作风教育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作风教育纳入镇综治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作风建设专题学习。镇综治办主任每年作一次以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报告。

3、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挖掘和树立综治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优良作风、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兴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三、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1、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意见箱、意见簿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确保“有诉必理、有理必果”。进一步完善决策的民主程序,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2、健全便民服务机制。依托各村(社区)综治工作组织,积极发展综治工作队伍,不断健村级便民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和引导综治干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进村入户活动,满足群众治安服务需求。

3、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综治干部带着问题走进村组、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决“一线问题”,化解基层矛盾,形成“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情况在一线了解,围绕镇党委、镇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及本办重点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问题在一线解决,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走访接访等有效载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感情在一线融合,坚持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加强与群众的感情沟通,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干部在一线考评,对综治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干部在一线工作的表现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经常性考察内容。形象在一线树立,进 村入户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给群众添麻烦增负担;要时刻注意以综治干部的集体力量和形象影响群众、教育群众和带动群众,赢得群众尊重。

4、坚持综治干部蹲点调研制度。综治干部要经常深入各村开展调查研究,把经常性调研和相对集中时间的蹲点调研结合起来,每月深入村组经常性调研的时间不少于20天,全面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5、积极破解难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每年根据工作实际,确定难题项目,采取领导领衔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破解难题、挂牌督办破解难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着力解决事关民生和发展的工作难题,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6、建立民主谈心制度。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本办的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民主谈心活动。每年召开民主谈心会一次以上,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相关部门,以及村干部或群众及本办干部参加,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7、建立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从实际工作出发,接待群众来访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安排。定期接访日固定为每月1日(遇节假日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不定期接访日主要是对有较大影响的集体访、越级访,或者是反映问题较重要,需要主任亲自接待的来访对象,随时安排接待。接待地点一般设在镇信访办,特殊情况设在会议室。对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接访人员要认真填写《群众来信来访登记簿》的相关内容,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按照“谁接待,谁负责”的原则,一包到底,抓好落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四、建立健全工作效能提升机制

1、加强节约型部门建设。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机关有关规定,倡导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风尚。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部门办公设施,努力降低各种费用开支,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2、不断深化工作效能建设。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方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形成运转规范、高效透明 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本办信息公开工作,打造“阳光综治”新形象。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落实治理行政“慢作为”暂行办法,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

五、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评议和奖惩激励机制

1、开展作风建设监督检查活动。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遏制违纪违规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查找作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督促存在问题的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整改。认真受理反映综治干部作风问题的来信来访,及时掌握综治干部作风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相关对策措施。

2、建立完善作风评议制度。经常性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主动听取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群众评议结果及整改情况要及进公开。

3、建立健全作风建设考核制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综治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综治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综治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重视作风建设且成效明显的个人,要给予表彰;工作不抓紧、作风状况差、群众意见多的,不得评为先进,并视情追究其责任。对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

******综治办

5.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师德建设,推进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高校工委、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从职业操守,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浙江我院”的响亮品牌享誉中原大地。但也存在着个别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言行失范等问题,损害了我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教育和引导我校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对于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结合我校教师的师德现状,找准与我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落实教师主体地位,密切关注教师的发展诉求和价值期望,激发教师建功我院、发展我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探索新时代师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善于运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丰富师德建设的载体渠道,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总体要求: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互协同,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互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把教师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弘扬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积极践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人人思进、个个争先的校风和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

责任的学术品格。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示范者、引领者、维护者,为将学校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规模结构合理、人才培养一流、服务能力显著”的新时期一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

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我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广大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扣时代主题,突出时代精神,创新政治理论学习理念、模式和手段,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正面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等活动,发挥好师德标兵,校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青年教师导师等先进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人的感人事迹诠释忠诚履职、教书育人的师德内涵,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践行者,增强教师践行师德要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建立健全师德宣传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氛围。加强法制

宣传,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和《**职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强以文化人,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加强节点教育,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两微一端一网”等平台,集中宣传优秀教师、优秀团队的典型事迹。加强舆论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管理权、主动权、主导权,关注教师思想动态,对于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给予及时关切和有效引导。

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严把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师德建设纳入人事录用工作范围,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等进行综合考察和严格把关。严把日常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要求,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舆情搜集等机制,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严把评价关,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建立

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组织好考核实施,成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职业学院师德考核实施细则》,综合运用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全校师德实际情况。开展好考核反馈,及时将考核结果通知教师本人,考核结果优秀者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向教师本人说明理由,并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运用好考核结果,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职称聘任、职务晋升等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担当。

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师德标兵评选表彰等活动,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评先工作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加强人文关怀,切实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关心解决实际困难,关注他们在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增强教师的归宿感和获得感。

建立健全师德惩处机制。完善规范教师违反师德行为惩处机制,推动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问责制度。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教师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研究生“推免”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学校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等处分,或解除聘用合同和开除等处理。对严重违法违纪者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四、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组织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组织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学校成立**职业学院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学校党委书记任主任,党委副

书记、校长任副主任。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研究审议师德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决定师德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

明确师德建设责任主体。师德建设要细化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各单位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单位党政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师德建设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体现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强化师德建设研究。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研究和探索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特殊性、增强引领性、体现前瞻性。学校研究设立师德建设研修基地,搭建教育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科学化水平。建立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采取单位自查、统一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对贯彻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情况进行督查。

落实师德建设保障条件。学校和各单位要为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出台政策、营造声势、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集中优势资源,建立工作队伍,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顺利推进。

6.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六

关于雁湖乡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巩固去年“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进一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着力思想建设,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1、完善学习制度。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办公室学习和支部学习制度,完善“机关学习日”、“专题报告会”、“学习夜”、“红五月”、金秋读书节等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

度,乡党委、基层各支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并将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列为重要内容。

5、实行民主恳谈制度。领导干部每年到联系村或其他基层单位参加一次以上的民主恳谈活动,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6、健全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有序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前要公开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保障决策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事务公开程序,扩大政务听证范围,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三、密切党群关系,健全为民服务机制

7、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量化目标,确保落实到位。每年确定一定时间,集中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为民服务活动。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便民服务网络。

8、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落实领导联系村、学校、企业等制度,认真实施“双百结对帮扶”、“三帮一”工程,积极开展领导干部接待日、下访活动。领导干部每年

实机关节能降耗有关规定,加强机关建筑物、办公系统节能改造,推广使用节能用品,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12、深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强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项目的效能监察,推进项目建设,监督审批许可、检查收费等行政行为。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监测点作用,完善全市效能建设监督监测网络。建立对违反机关效能建设有关规定,影响创新创业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五、加强监督检查,健全考核评议机制

13、开展专项监督活动。采取交叉暗访、对口检查、随机抽查、电子监察等方式,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好特邀监察员的作用,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每年组织开展作风建设专题调研视察,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

14、建立健全作风建设考核机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机关部门绩效考核机制,每年组织开展群众评议机关活动。建立机关作风舆情预警机制,加强对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的日常监测,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作风建设领域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形成作风建设舆情的汇集和分析机

作出报告。

18、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作风建设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工作指导。组织部门要把作风建设的状况列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作风建设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他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作风建设的整体合力。

附:雁湖乡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分解表

7.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坚定性,提高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自觉性,调动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积极性。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主要做法

1、保障党员权利,维护党员在党的工作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办法,增强了换届选举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使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健全党(工)委向党支部、党支部向党员通报情况制度,使党员及时了解党内事务,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了提案收集、处理和回复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重要情况向党代表通报制度,为党代表发挥作用搭建舞台。

2、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开展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对全体党员进行轮训。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党员开展经常性学习搭建平台。大力实施以农村党员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百户千人”培养工程和专家帮带活动,坚持和落实 “三会一课”制度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做到了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化。通过强化教育培训,使党员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3、服务党员需求,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依赖感。深入开展“机关干部三进村”、“干群恳谈交心”、“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等制度,变党员“上访”反映诉求为干部主动“下访”了解和征求党员的意见建议。实施畅通民意工程,开通便民电话,设立并公开意见箱、电子信箱,为党员群众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表达诉求创造便利条件。大力开展“党员服务队”、“党组织、党员创办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党组织、党员双向承诺”等活动,将服务党员需求、解决党员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作为开展活动的首要目标。

4、表彰优秀党员,充分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发挥作用的积极性。结合纪念“七一”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通过表彰、宣传优秀党员,激发党员的荣誉感,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近五年,县委共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208个、优秀党员3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50名、优秀党支部书记100名、优秀党小组长250名。

5、帮扶困难党员,为困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近年来,县委都在七一和春节前夕集中开展慰问、帮扶困难党员活动。为进一步做好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工作,县委于去年7月建立了“**县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从党费中划拨帮扶资金183.5万元,帮扶困难党员1274名。

6、强化物质保障,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奠定基础。县委按照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将基层党组织工作经 费和党员活动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场所建设,全县330个村党组织的工作和党员活动场所均达到较高标准。去年10月,县财政出资近300万元,为全县330个村培训了电脑、投影仪或液晶电视等远程教育设备。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工作思路上,过分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的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员需要有更宽泛的渠道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党内事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的愿意比较强烈。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基层党组织往往强调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难以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工作内容上,重困难党员帮扶,轻全体党员激励关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针对不同层面、不情况的党员,因人而异确定激励关怀帮扶措施,使党的阳光照耀每一名党员,将党的关怀送到每一名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困难党员帮扶慰问上,忽视了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除在七一和春节期间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外,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缺少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

3、工作方法上,过多依赖党内资源,缺少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表彰、帮扶党员方面,资金来源主要是党费划拨;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帮扶的党员很多,单 纯从党费的渠道筹集党员表彰奖励和关怀帮扶资金不能满足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有的领导干部往往认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党内的事,应该由从党组织内部来解决,要么由党费解决,要么由党员捐助。

三、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工作思路

1、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保障党员权利和提高党员素质为基础。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能力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首先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党员具有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

2、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服务和帮扶党员为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实现自我发展的渠道增多。党组织要切实做到将党员凝聚在自身的周围,不仅要靠党的纪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服务职能,通过关怀和帮扶党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每一名党员的根本利益,使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自觉做到与党组织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与此同时,对优秀的党员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使党员能够感觉到党组织对其成绩的肯定和赞誉,保护和激发党员发挥 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为其他党员树立努力的榜样,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念。

3、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要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与新形势下党组织面临的职责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工作中,要将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使党员能够充分享受到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提高党员素质、畅通党员反映诉求的渠道、完善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机制,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不断发展。

4、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落实责任作保障。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常抓不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将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组织工作和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1、健全机制、加强领导。要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意见》,明确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方法手段以及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促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党 内激励、关怀、帮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各单位的职责任务,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党政齐动、上下联动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摸清情况、夯实基础。认真做好困难的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党员全部录入党组织党员信息库,形成内容全面、情况准确的困难党员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对困难党员信息库进行及时维护,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帮扶结果定期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发现一例帮扶一例,脱困一例销账一例”。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民政、劳动、工会、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的作用,将激励、关怀、帮扶困难党员作为这些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制定计划、确定帮扶对象时,力争做到困难党员先帮扶。在各级党组织设立“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励基金”、“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采取以党费划拨、财政划拨、党员自愿捐献等方式,定期对专项资金进行充实。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加大对农村、社区、企业的支持力度。

4、创新形式、增强实效。定期对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将党员受表彰奖励的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党员,要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其更为有效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使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精神上受激励、在使用上受重视。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 部带头参与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做好帮扶工作。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方式,广泛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送岗位活动,提高困难党员就业创业、自我解困、增收致富的本领。采取发放医疗救助卡、上养老保险、提供发展创业基金、提供小额信贷担保等方式,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8.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八

学习心得

孔镇小学

黄宝杰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职业。因为教师的存在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施,他是教育的根本,是国家发展前进的推行者。当然作为教育最根本、最关键的实施者,肩上所挑起的重担是相当大的,其中师德是教师本身的灵魂,拥有纯净灵魂的教育者才能教出优秀的人才,发展和建设国家。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之后,我震撼了,也思考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学会自我提醒和自我批评。

每当看到或听到关于教师因为什么被处罚或者曝光时,心里总是有些疙瘩,总觉得这些人玷污了我们这个团体,让群众对我们产生了异样的眼光。这时我会提醒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积极和家长交流,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正,努力做好。在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情绪急躁,我会让同事时刻提醒自己:消消火。每隔一段时间,我利用晨会课和孩子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从自身做榜样,净化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醒和反思,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二、相互尊重,做孩子的严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尊重孩子。社会中多多少少反映的不良行为不正是因为对孩子的不尊重造就出的不良影响吗?尊重孩子首先要爱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关心他,更重要的是去引导他。有人说“严师出高徒”,的确是这样,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溺爱使他失去了一些做人的最基本的意识。虽然教师有这份义务去引导孩子,但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爱学生就是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到,课堂上你是老师,课后你就是朋友,当出现困难或者问题时立即找你,向你倾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从内心迸发出爱的力量,努力奋发向上,学会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

三、学习理论,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位读书爱好者。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怎么能要求孩子们去读书去学习呢?因此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通过书籍我们才能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才能让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当然,通过书籍,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学到更多适应时代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创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学习楷模,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

在教师的行业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净化提升,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教师的个人魅力在于道德的魅力,一个人的道德有问题,他的整个灵魂就会变得丑陋无比。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家长的吃请送礼之风越发上演的热烈,孩子从小就在这个氛围中耳濡目染了许多,甚至有的孩子也会奉承巴结,学会官场逢源。对于教育者,要学会拒绝,让家长明白教育的问题是家校合力,孩子的奖励是自己辛苦学习的成就,更要让自己明白我们做的是一项最纯洁、最神圣的职业,这样的做法是一种污点。

9.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九

台学院发„2014‟86号

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各二级学院、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我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46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

—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以师爱和责任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学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二、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学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教师高尚道德情操。

3.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教师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学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 —2—

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四、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

1.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签订师德承诺书,使师德教育成为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课。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建立师德教育基地、走访学校办学旧址,接受办学传统教育。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把高校师德重大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2.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制订的学术规范、教学规范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倡导教师认真践行“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精神,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

—3—

机,发挥表彰会、座谈会等传统形式和校报、校园网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的优势,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

3.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校在教职工年度考核中要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制订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优秀的予以公示表彰,考核不合格者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有师德考核不合格者的学院或部门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4.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加强对师德的考评。实行教职工师德承诺制度,每位教职工都要与所在学院和部门签订师德承诺书。落实监督责任,建立监督机制。相关部门要设立师德监督电话和邮箱,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投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聘请行风监督员,—4—

定时进行师德师风检查。

5.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通过定期开展的“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良师益友”等评选活动,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6.严格师德失范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配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出台,制订学校教职工违纪处分条例。学校教职工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及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7.激发师德自觉,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自觉将师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要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要经常自警、自

—5—

省,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学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并落实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五、切实明确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

学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宣传和工会的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党委宣传部是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学校成立以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学报编辑部等相关责任部门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宣传和工会的副书记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二级学院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与学校签订师德建设承诺书,实行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台州学院 2014年11月24日

—6—

台州学院办公室 2014年12月15日印发

10.关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报告 篇十

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单位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成效,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创建水平,实现文明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最终提升医院整体形象,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健全制度规范,使文明创建工作的各项指标转化为常态工作目标。自觉地服务和服从于全院的创建工作之中,争取创建工作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让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准则,以满足群众医疗需求为决策依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充分调动全院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机制创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创建合力。

(三)坚持科学管理。建立和谐环境,不断推进医院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把解决重点问题与全面管理相结合,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目标责任体系。

(四)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把抓。在紧紧围绕全县重点工作中心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要顾全大局,齐

抓共管,形成相辅相成的文明创建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有序

1、制定工作规划。依据《文明单位测评体系》测评标准,根据本单位创建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创建文明单位的三年规划。明确任务、职责和进度。各单位相应制定本单位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分工,细化措施,确保任务如期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创建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组,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各项创建任务,设立创建工作专项经费。

2、完善决策制度。坚持文明创建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及各种难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文明创建工作做出的指导和决策,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及时整改落实群众投诉、反映的各种创建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创建工作“名声”在外

1、拓展宣传渠道。除了制作相关横幅、展板之外,还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制作文明创建活动简报,归纳、整理活动相关资料,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医院文明创建活动具体内容。

2、进行“面对面”宣传。文明创建不是一句空话,要将创建活动充分落实到实际工作,落实到工作一线,提高服务水平。

(三)丰富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1、围绕重点工作中心开展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应以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为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患者为目标,以更健全的体制机制为依托,以更高的办事效率为手段,全面落实,层层把关,将文明创建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让医院全体干部职工都投入到文明创建活动中。

2、丰富活动内涵。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义务献血”等系列活动,坚持逢年过节慰问五保老人和困难户。开展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保障干部身心健康,增强干部职工体质。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现既定创建目标

1、建立过错问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强化创建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建立文明创建问责机制,对在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失职或工作不落实、不作为,未按照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对问题不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群众意见大,严重失责渎职等行为的相关负责人,要追究责任。

2、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把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作为医院个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药企2011中期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分析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