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范总结

2024-09-17

语言规范总结(精选9篇)

1.语言规范总结 篇一

半年多来,我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江苏省教育厅、市语委《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按照“三纳入一渗透”的原则,建立完善学校语言文字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校园用语用字目标管理工作,增强全体教职工、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提高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确保管理到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陆香为组长,分管校长蔡锦珠为副组长,教导处、少先队等部门参加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并通过教导处、教科室、少先队、教研组等部门具体落实工作要求,做到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改进,有提高。同时,建立语言文字规范化规章制度,保障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工作的所需经费。

二、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针对以往校园用语用字目标管理工作个别地方的薄弱环节,我校有针对地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把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的议事日程,每半月至少研究、安排一次创建相关工作。利用每周行政会、教师会、升旗集会等时机,进行广泛的创建宣传,总结阶段性成绩,表扬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优秀师生、优秀班级。

2、在校园内师生经常涉足的地方,设置醒目的标语“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时时处处提醒师生,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

3、充分运用校园网站“语言文字专栏”的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加强校园用语用字目标管理的宣传,让家庭和社区知晓我校创建工作的进度、最新成果,进而自觉地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

4、利用推普宣传周的时机,带领师生走上街头,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散发宣传资料,表演相关文艺节目。还深入社区,查找不规范用字,向居民、店主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三、开展活动,提高说写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各项活动,以促进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上新台阶。

1、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所有1954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学校积极动员组织测试对象积极报名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目前全校普通话达标率达100%。

2、因地制宜,挖掘校本资源,请普通话一级甲等、经常担任主持人的蔡锦珠同志对全校老师进行普通话培训,结合我校实际,分为若干专题,使不同程度的教师均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坚持开展普通话培训“师徒一帮一”活动,请每个二甲的同志带一个二乙的同志,深入其课堂,经常与其交流,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结合学校的校本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训练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主持人训练班;利用社团活动,开设文字书法训练班、白田诗社、经典诵读社团、课本剧社团、普通话社团等。此外还根据各班出学习园地、黑板报的需要,组织好各班“班级板报设计组”,平日里加强培训,指导板报出刊,以调动积极性,增强意识,提高能力。

4、在学生当中开展“啄木鸟”行动:“啄木鸟”小队利用休息日时间举行“啄木鸟捉错别字”活动,扫除繁体字、“错别字”、“二简字”、“异体字”;学校社团开展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活动、讲故事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通过开展活动来促进学生学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真正成为一位行为美、举止美、谈吐美的好同学。

四、逗硬考核,注重过程管理

学校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措施,确保普通话在校园的推广使用和校园规范用字。

1、学校认真按照“三纳入一渗透” 的模式,将用语用字目标管理切实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使这项工作成为影响全体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项常规化工作。

2、把普通话作为教学的必用语言,并在校园大力倡导说普通话。一方面,在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评估时,将普通话水平视为其中重要内容,要求公开教学必须说普通话,不说普通话不予安排重要的公开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还要求在与学生、家长的课间、课后交流时也使用普通话,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要努力说普通话,以给学生做出良好的师表形象。

3、每月末,学校均要举行一次教师普通话、三笔字测试,规定不同年龄段的测试标准。测试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现场笔试、口试,及时公布测试结果,纳入教师业务水平、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

4、以制度保障落实“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基本要求。学校红领巾监督岗特设“推普岗”,由专门的测评人员对校内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进行检查,并把它列为“白田之星”、“五号学生”、“先进中队”、“模范班级”的评选项目。

通过半年多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创建工作,我校已形成“人人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荣”的良好风气,师生言行的文明程度、校园文化的内涵品味都进一步提高,人人都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必将再接再厉、扬长促短,把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语言规范总结 篇二

关键词:动态规范,语言规范,语言学家,可能规范,效率原则

早在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就主持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在其后的一个时期里,广大语文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有组织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成绩斐然,有目共睹[1]。但是,三十年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情况依然令人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戴昭铭先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汉语规范思想从而颠覆了以往关于汉语规范的一些既定理论。其思想上的探索及其学术价值在八九十年代就已获语言学界的认可,对我们今天的语言规范工作仍有重大意义。

戴昭铭先生认为,绝对静止的共时语言系统只是一种假设,语言系统是因被使用而得以存在的。它是由千千万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应千差万别的交际背景的需要而说出或写出的“言语”构成的集合。真正的语言系统也是一个沿时间之流而变动不居的系统。[2]

由此,他提出语言规范是发展中的规范,人们现在称之为“动态规范”。而他这一“动态规范”的语言规范思想在其语言规范定义、形式、规则及语言学家的定位等多个方面均有体现。

一.何为动态规范

动态规范观念的核心内容是 :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 规范的标准也应该随之而发展变化 , 语言的规范是发展中的规范 , 语言的发展是规范指导下的发展。[3]动态规范即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在方法上它注重把语言描写和评价、抉择相结合,把约定俗成和语言控制相结合。[4]

正如戴昭铭先生所举事例,叶圣陶先生在1950年5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类乎“喝饭”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广大语文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影响很大。叶老举了二十二个从《人民日报》上摘下来的例句,指出其中词语搭配不当之处,加以分析。有一例是“……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叶老说 :“‘成绩’是做出来的,可以说‘做出’。已经做出来了,可以说‘有了’。‘成绩’不是外在的东西,所以跟‘取得’搭不拢。”从事理上讲,叶老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成绩”不可能像东西一样,摆在那儿让人去“取得”。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取得成绩”的说法至今几乎天天能在报刊上看到,比如“当前我国……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现代汉语词典》在“取得”条下举了三个例子 :“取得胜利”“取得联系”“取得经验”,从事理上说也都应该归于“取得成绩”之列。[5]

由此可见,言语使用的目的在于表达和交际。用于表达和交际的言语形式是由交际情景“应运而生”的 , 其中包含着对各种可能使用的言语形式的选择[6]。而叶老对语言的描写只是对语言相对静止状况的揭示,而忽视了语言材料在使用中的选择过程和价值所在。若要避免类似错误,就需要坚持动态规范思想。

二.对语言规范的定义体现了动态规范思想

戴昭铭先生认为,语言规范包括“自发的规范”和“自觉的规范”。而自觉的规范——以国家民族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目标 , 是在对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总规律的认识了解基础上进行的 , 目的是要推行一种全国或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标准语 , 从而消除由种种原因产生的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异所带来的交际障碍 , 促进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和实现由旧规范向新规范的过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规范化[7]。

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动态描写,他明确指出 :语言规范化的对象是语言的变化,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性质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8]。以汉语中一些尚存争议的叠架形式为例,他坚持使用“无罪推定”原则,尊重习惯用法,尊重语言发展的事实,从“无理”中寻找合理性因素,使用弹性尺度 , 区别对待。[9]同时,从戴昭铭先生有关语言规范的史论观中也可以看出语言规范应以语言变化为对象这一主张 : 上古和中古时期,“雅正”规范观所维护的语文标准基本上代表着在文言体制范围内的正确标准,但语文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在现代(五四至建国前)雅俗两种力量的较量使语言演变本身呈现出了由俗到雅和由雅到俗的“二律背反”方向[10]。由此,语言学家因势利导,坚持通俗化、大众化方向,创造出了适应现代大众需要的新型白话文。而中国当代,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语文规范化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课题,如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问题。

三.对语言学家的定位体现了动态规范思想

罗常培、吕叔湘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中曾言 :“在规范化的工作中,语言学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能起很大作用的。”[11]戴昭铭先生也同意此观点,但是语言工作者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少语言工作者没有过文字关,有些专家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却又没有把握等。所以他认为,语言学家应该集中目标,探求与语言运用有关的规律,使辨别语言运用中的是非标准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根据[12]。

这就要求语言学家为建立规范而进行的描写,要如实地记录标准语的正确用法。而所谓正确性,也不是指在各种变体中只能确立非此即彼的一种,而是当所指相同的各个变体的功能已有所分化时,就应当承认它们都是合乎规范的,同时还应就不同变体的各自功能作出描述[13]。正如50年代,罗常培、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真正的描写语法必然有规范作用。仅仅把不同的事例罗列在一起,不能算是正确的描写。必须说明哪是一般的,哪是特殊的,哪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哪是违背这些规律的,这样就是指出规范所在了”。[14]但是,只有观念的更新仍不足以全部解决规范工作的科学性,因为语言学家所描述的语言规范常常难免掺入个人主观因素。

由此,兹古斯塔曾有“两个规范”的提法 :“规范1即语言系统内客观存在的这一部分,和规范2即语言学家对它的描写”。[15]在戴昭铭先生看来,这两个规范可以称作“客观规范”和“主观评价规范”。语言规范工作的科学性尺度,也就是主观评价规范同客观规范相符合的程度。[16] 语言学家在坚持动态规范思想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尽可能地减少语言描写中的主观因素,使主观评价规范尽可能的接近于发展着的客观规范。

四.对规范形式的探索体现了动态规范思想

在语言规范过程中,语言学家如何减少因主观因素而导致的规范性错误?戴昭铭先生提出了可能规范形式这一概念。他指出,“可能规范”的概念可以给我们增加一个观察语言现象的理论视角,使我们在规范工作中具备宽容的态度和弹性的尺度,力求从交际功能方面去分析语言变化,从中寻找合理性因素,从而避免因主观武断造成的规范性错误。[17]

那么,何为可能规范?可能规范既是规范观念,也可以是规范形式。作为规范观念,它指语言因实际交际功能的需要而进入的可能世界,是言语的可能状态,这种可能状态因其达成目标而被视为合乎规范,故而称为可能规范。可能规法的概念因其是对言语表达过程中的语码形成机制的一种看法,因而是一种规范观念。但它也可以指称语音、词汇、语法的任何一种具体规范形式。如可以说dai是“呆”字读音的可能规范。[18]

此外,戴昭铭先生进一步指出,“可能规范”的性质有 :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当前的现实存在和未来的可能存在而言 , 而不是指过去的存在而言)族类自似性(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 但无论变化多大 , 总是带有祖先语言的主要特征 , 仿佛得到了遗传一样 ,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族类自似性”)功能的适合性(“功能”除了效率功能外 , 还应当包括语体功能和语用功能。“适合性”解释为“语言作为表达所指意义的工具 , 它满足语言使用者的需要的能力”。)可接受的创新性等。语法学家可以据此更好地判断哪些是可能规范,从而减少因主观性因素而导致的规范性错误。

五.对规范规则的确定体现了动态规法思想

如何辨别可能规范呢?戴昭铭先生提出了效率原则,即准确和经济,既不排斥旧规范中的任何有效形式 , 又从语言规范的动态本质出发 , 贯彻了向前看的原则 , 力求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创新形式的合法地位 , 并能积极促进由旧规范向新规范的过渡 , 保证语言的健康发展。[19]就此原则,戴昭铭先生举了多例来解释之,如“恢复疲劳”“救火”“养病”等。他认为从效率原则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搭配是相当合理的,因为它只用一个动宾结构却传递出需要两个动宾结构的信息量,而且准确无误。情况如下 :[20]

这种结构涉及的是两个方面,它既跟“恢复”“救”“养”有关 , 又跟“疲劳”“火”“病”有关。对于接受信息的人来说,不会出现误差。如此看来,“恢复疲劳”这类所以能约定俗成,并不是因为人们无端地容忍了它的不合事理,而是因为它符合讲求效率的原则。

3.规范语言 不容忽视 篇三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大家不难发现——師生中的书面或口头语言时常出现失误。比如:

(1)老师,谢谢您们的关心,我又重新返回校园。(2)运动员们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他们一个个洋洋得意。(3)开学以来,全校师生员工争当优秀学生。(4)在那吃人的旧社会,有多少穷苦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5)通过学习本文,让大家进一步知道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上面五句话均存在一些问题。(1)句里用词不当,人称复数不能写“您们”,应改为“你们”。(2)句里褒贬混用,“洋洋得意”可换成“喜气洋洋”或“兴高采烈”等褒义词。(3)句显然不合理,难道老师和员工也要去争当“优秀学生”?(4)句滥造成语,“背井离乡”约定俗成,不要随意改变它的结构或替换汉字。(5)句缺少成分,简要处理可删去“让”字,句中主体成为“大家”就站出来了,否则成了缺主语的病句。

如上语言的辨析处理,暂且告一段落,下面看一看常出现的语意不明朗的“病号”。(1)我们处处防止不出安全事故。(2)看病的是我们班长的父亲。(3)如含恨校园里吵架的现象已基本根除。(4)退休的陈老师经常思念过去令人心动的往事。

以上“病号”的共同问题在于表意不清。(1)句否字不当,“防止”否定词意是不让出现发生,而句后又是“不出现”,双重否定合为肯定,真的“事与愿违”——有谁希望出事故?(2)句指代不明,“看病的”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病人。(3)句前后有矛盾,“基本上”不是100%,而“根除”已是完全没有。(4)保有用词重复了,“过去”跟“往事”为相同性质,两者不该并列在同一句中,只取其一就行。

要想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写诗作文,使得每一个独立的语言没有歧义,言者或笔者必须冷静斟词酌句,表白要清楚有定论,指供要透明不含糊,判断要准确不矛盾,先后要一致不多余。

如何处理语言不连贯的问题?例如:55个同学的性别为男生28人,女生27人。这是搭配不当,“人数”与“性别”是不匹配的。

看来,要使行文井然有序,应努力让语序连贯紧密得体,让句子词序分明,搭配适宜,并准确地使用好关联词才行。诚望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应切实打好句子规范运用的初步甚础,在语言文字表达实现“确切化、明朗化、连贯化”中多下工夫,努力清除上述内容的三大失误。

其实,一个人无论是在求学、生活,还是文学创作或即兴演说,文明规范的语言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理所当然地告诫学生,你们如果是语言大师的追星族,就得努力寻找语方大师的风格艺术,不失时机地抓住金色岁月,博览群书、博采精华,加紧锤炼“妙语连珠,妙笔生花”的基本功,让自己的文彩为祖国的母语锦上添花。

4.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总结 篇四

9时30分,中小学语言文字达标建设评估组在我校二楼会议室听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汇报。我校督导室主任陈义莲作语言文字工作情况报告。随后,评估组查阅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档案资料,查看校园语言文字环境,随机抽查我校教师、学生各30名,进行普通话达标测试,对我校部分中层以上领导进行问卷调查。

最后,召开评估反馈会议。陈国胜主任充分肯定了我校语言文字方方面面的工作,赞赏我校语言文字档案资料丰富扎实;我校师生书画作品、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师生的艺术魅力;校园内有炎帝文化墙,充分宣传了传统文化,学生性情得以陶冶,称赞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同时,也为学校日后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意见。

5.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工作总结 篇五

学校教育是推进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坚持在教育教学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以下是我们生物备课组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一些实践,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用制度促使教师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学校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并认真检查落实情况。特制定了《西区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案》等制度。要求师生积极推广普通话,上课、会议以及和学生交流一律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说话要符合语言规范,要准确、严谨、有条理,避免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语言表达要干净利落,少用“啊”“这个这个”等衬语,避免口头禅。另外在《课堂教学评价表》中也规定:语言清晰、较简练、准确,运用普通话;板书工整、简练,设计合理。

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进度、讲学稿的每次检查都要将规范化用字作为重要监察内容,发现错字、别字立即予以纠正。

2、坚持课前的普通话阅读,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生物课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阅读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课本知识或相关文字,使学生既熟悉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阅读能力,还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此外,注意发现学生讲学稿和测验考试中文字表达准确,文字书写清洁、工整的榜样,进行表扬和示范教育,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朝规范化的方向努力。

3、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

经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措施的实施,普通话已成为师生的教学语言。我们科组的所有老师都能坚持使用普通话授课,就算方言口音比较重的老师也克服种种困难,尽一切努力朝规范化的语言文字靠拢。

6.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评总结 篇六

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围绕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社会用字基本规范的工作目标,我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语委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等各项工作力度。通过狠抓落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现将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机构健全,形式多样

我校每年都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负责统筹领导全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副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负责全面协调和指导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成员由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教导副主任等人组成,负责开展各项工作,监督各项活动落实情况,进行师生语言文字工作的培训,分批次组织老师参加教师普通话测试工作;教导处主要负责教学常规中的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政教处主要负责通过组织师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师生说普通话、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训练,构建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网络,使语言文字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处(室),责任到人,使得语言文字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避免出现工作的盲点。领导小组每学期初召开会议,制定学校切实可行的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定期与不定期组织相关骨干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师生队伍培训、强化对学生日常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检查,组织使用规范字、说普通话、用文明语等活动,保证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全面而深入的开展,促进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二、制度规范,管理有序

依据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法规,我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制度和总体要求。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明确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普通话是学校的教学语言,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使用普通话,任何教师必须说好普通话;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必须说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达标与工作考核、评聘相结合。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活动,使得语言文字工作不但在总体计划中有所体现,而且还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中、学生评优工作中,在教职工考核制度及教职工评优等各项制度中都注重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化落实。学校注重语言文字工作的建章立制,实行了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达二级甲等以上,其他教师必须达到二级乙等。教师们积极参加到普通话考级工作中,认真自学,积极培训,在争取等级达标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了校园语言。目前语文教师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专任教师达标率为100%。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口语作为单独一项评价,权重不低于总分的8%。各科教学均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培养,在口语教学、写字教学及考查和把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方面有探索、有特色、有经验。重视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坚持把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学生毕业条件,学生普通话水平在普遍达标的基础上有较高的一级达标率。

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与实践并举

为更卓有成效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学校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我校语言文字宣传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学校校园和教学楼制作了语言文字永久性宣传牌,张贴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宣

传栏形式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和教师及家长都耳濡目染,形成了校园宣传环境;二是在办公行政区域内营造要求大家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张贴提示语,形成办公行政宣传环境;三是在教室内外由学生自主发挥,人人动手制作文字规范的手抄报、黑板报,并用主题班会形式进行班级特色宣传,让学生自我引导,给师生创造一个“普通话不得不说,规范字不得不写、我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光荣”的环境;四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形成舆论环境: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宣传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覆盖全校的校园广播系统在课间播出的宣传文章,字正腔圆,规范标准。校园网建立了语言文字专页,网上发布语言文字工作内容,这样在视听两方面加大了宣传。

同时每年的“推普周”,除学校悬挂宣传横幅、学生办手抄报外,还在语文组教师及推普员的指导下,开展“小小啄木鸟”等一系列文字纠错活动,富有特色、很有创意的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办专栏橱窗、开主题班会、出墙报、组织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师生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口头作文比赛等,提高师生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学生走上街头开展用字情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外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对发现的不规范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清理,清除了校园内外不规范用字,净化了校园内外语言文字环境。

各班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了讲普通话、用规范语言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推普舆论氛围,增强了同学们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在校内掀起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热潮。

四、突出重点工作,着力讲求实效

我校语言文字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校长带头说普通话,积极组织参加普通话各项活动,参加教师普通话朗诵比赛,在校普通话比赛中起到示范作用。学校每学期都要将

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坚持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评估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坚持师生学习、集体活动必须使用普通话。对少数带地方口音讲课和板书用字不规范的教师提出意见,帮助改进。语文教师认真上好写字课和口语课,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质量和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写字质量与用字规范化有机联系起来。

五、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现在我校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用字规范化意识普遍提高,在教学、集体活动、会议中已经能够100%使用普通话。全校99%以上的学生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并在上课、课间等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师生的规范化用字也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已基本清除不规范用字情况。

我校积极参与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对社会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今后工作思路

虽然我校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教学、集体活动、会议中能够使用普通话,但教师间的私下交谈还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另外,个别学生还有些错别字和书写笔顺不正确的现象。

总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我校将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加强全体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目标,积极工作,使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再创佳绩。

7.出镜记者语言规范问题研究 篇七

一 出镜记者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语音不规范

出镜记者虽然不同于播音员和主持人,但其语言同样对公众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准确规范的语音应该成为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基础,而从目前来看,出镜记者语音不规范的问题已经让人司空见惯,主要表现在:

1.声母方面:平翘舌不分是最常见的声母问题,很多人把舌尖后音发成了舌尖前音,有的干脆就没有舌尖后音,一平到底;还有的该平的时候翘,该翘的时候平,或者干脆不平也不翘。另外,声母中“n”“l”不分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把“河南”(hénán)说成“荷兰”(hélán),“南京”(nánjīng)说成“lánjīng”; 有些记者发音位置比较靠前,尖音比较明显;还有人把唇齿音f发成了舌根音g,如广州亚运会上一位记者把“亚洲飞(fēi)人”说成了“亚洲归(guī)人”等等。

2.韵母方面:有些人经常把圆唇音“o”发成不圆唇音“e”,如把“打破(pò)了世界记录”说成“打破(pè)了世界记录”;有的人前后鼻音分不清楚,如把“心情(xīnqíng)”读成“xīnqín”、“您好(nínhǎo)”说成“nínghǎo”等等,还有人习惯将声母和主要元音鼻化,或分不清韵母“ie”和“üe”等等,影响了字音的准确清晰。

3.声调及语流音变方面:声调的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报道”的“道”应读去声被误读成上声、“气氛”的“氛”应读阴平被误读成去声、“比较”的“较”应读去声被误读成上声、“禁止”的“禁”应为去声被误读成阴平或上声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些出镜记者的语音带有很浓重的方音语调,词的轻重格式混乱,轻声、儿化不规范,语气词“啊” 几乎不发生音变而一律被读作“ya”,港台腔也常有表现。

(二)用声不科学

出镜记者是在现场手持话筒、面对摄像机进行新闻报道的,而现场的环境一般都比较复杂,很容易对其声音产生不良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讲究用声技巧,但由于绝大多数记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发声训练,用声不科学的现象也很常见。出镜记者用声不科学主要表现在:

1.用声过高。出镜记者由于身临其境,情绪很容易受到现场气氛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场气氛比较嘈杂、感情比较激动和兴奋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发出超过自己承受限度的“高强音”,使声音显得尖锐、刺耳。大家都还记得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现场欢腾、举国欢腾,很多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都情不自禁地提高嗓门,发出一种类似于喊叫的声音。而实际上声音是靠气息支撑的,以情运气、以气托声才能达到声情并茂,这种喉部过于用力的强控制用声,不但会增加喉部的负担,造成声音的挤捏,使声音听起来不自然,而且单纯地依靠喉部用力不仅不能发出持久的高强音,还会造成声带的损伤。

2.口腔缺乏控制。很多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口腔控制及吐字归音的基本训练,在做现场报道时吐字不清晰,字音发散、不集中、不圆润。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上,北京金隅队夺冠后,央视记者对北京队的总教练闵鹿蕾进行了采访,他说:“好,观众朋友们,我们已经邀请到了新科总冠军北京金隅队的总教练闵鹿蕾指导来到了我们身边进行一个短暂的专访。”这位出镜记者的语速非常快,52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只用了8秒的时间,其中“观众朋友们”“新科”“北京金隅队”“闵鹿蕾”“进行”“短暂的专访”等都发得含混不清。

3.声音缺乏弹性。声音的弹性是指声音随感情变化而来的伸缩性与可变性。新闻报道的现场是复杂多变的,出镜记者的情感也要随之变化并且要通过有声语言把这种变化体现出来,以此来感染观众,实现“由己达人”的目的,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出镜记者的声音缺乏高低、强弱、明暗、虚实、刚柔、厚薄的变化,显得单一,缺乏表现力。

(三)语言表达不得体

现场报道是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进行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需要讲究技巧使表达更加得体,否则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得体的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背稿,口语化程度差。在现场报道中,很多出镜记者只是在背诵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忽略了对现场细节的观察,没有体现出“我就在”现场的报道优势。还有一些人不会使用通俗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报道时常用抽象的词汇或罗列术语、书面语,句式复杂、词不达意,让观众不知所云。

2.自说自话,缺乏交流感。很多出镜记者不注意与演播室的主持人交流,有的甚至没有听清楚演播室中主持人的问题就发表评论;很多人面对摄像机却缺少镜头感,不注意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交流,忽视观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反应,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自说自话。

3.表达不流畅,缺乏条理性。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件发生后,央视新闻频道曾经播出一则《胶济铁路事故路段恢复通车后运行正常》的现场报道,进行报道的出镜记者语言表达缺乏条理,“这个”“那么”等口头语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播出效果。“……那么现在6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据我们现、刚才从调度室了解到的最新情况呢,已经有70多趟、这个70多趟列车呢从这个铁路线上已经顺利地、已经顺利地经过了这个现场。那么,现在,就是说,整个铁路、铁路的这个双向通车已经恢复了这个正常的状态……”不到两分钟的报道,“这个”一词出现了39次,以至于观众并没听清楚报道的内容,只记住了“这个”“这个”。

4.停连、重音处理不当,语义不明确。出镜记者要在短时间内报道现场尽可能多的情况,语速快、停顿少、连接多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人在报道时过度追求速度和信息量,说话像放机关枪一样,其结果反而影响了表情达意。另外,重音不突出的现象也很普遍,比如对灾难事故的现场报道,死伤人数一带而过,没有做重音的处理,对能够突出事件本质的词语也没有强调出来,影响了语义的明确性。

5.语气、节奏单一,缺少变化。由于现场报道时间有限,多数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节奏都是以紧张型为主的,表现为语气局促、语句散乱,与新闻现场的整体氛围不协调等。

(四)副语言使用不当

副语言是利用身体的姿态——身体姿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辅助工具的非语言符号。作为对有声语言的一种补充,副语言运用得当能够增强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出镜记者面对镜头使用有声语言进行现场报道时,其表情、眼神、身姿、服装、手势等都可能对其语言表达的效果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而很多出镜记者认为把事实说清楚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副语言的使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1.面部表情呆板。出镜记者在现场要保持客观冷静,但客观冷静不等于眼神凝滞、面无表情。2010年9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节目曾经播出了一则《中秋晚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的报道,节目中出镜记者的表情极不自然,目光始终游离于镜头之外,与筹备中秋晚会紧张、喜庆的现场氛围很不协调,而且多次卡壳,不得不靠演播室中的主持人替其解围。

2.肢体动作过多。有的出镜记者站姿不正确,重心不稳,身体来回晃动;有的手势过多,一会儿“切菜式”,一会儿“搬砖式”,或者在空中来回画圈。在上海卫视东方新闻节目播出的《浦东机场:一外籍货机冲出跑道起火》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频繁地把话筒在左右手之间换来换去,并且一只手持话筒时,另一只手也在不停地晃动,影响了画面质量。

3.服装与现场不协调。绝大部分出镜记者不太重视着装,穿着都比较随意,还有些人的服装和现场的气氛很不相符,比如在灾难事故现场,有些记者穿着过于鲜艳,与现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影响了节目整体的播出效果。

二 出镜记者语言问题产生原因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核心人物,掌控着现场报道的内容、形式与节奏,其语言关系着整个报道的质量。特别是在电视新闻传播步入直播时代的今天,出镜记者的表现更是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出镜记者整体的语言能力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背景

目前,我国的出镜记者大约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擅长录播现场报道的记者;第二类是新闻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第三类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这三类人员的教育背景都可能导致其在报道中出现语言问题。第一类出镜记者虽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语言训练,其普通话的标准程度、面对镜头时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副语言的运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类新闻或相关专业毕业的出镜记者,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学习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辑等方面的知识,这种教育背景使其在现场报道中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关注于报道的“内容”,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语言形式”。第三类出镜记者虽然接受了系统的语言训练,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背景往往使他们更擅长“有稿播音”,一旦脱离了稿件,就会变得情绪紧张,导致现场应变能力差、语言组织不通顺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从目前我国出镜记者队伍的教育背景来看,不管是“实践型”的还是“学院型”的,都缺乏正规的、专业的、系统的、符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要求的语言训练,这是出镜记者出现语言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管理机制

出镜记者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如果从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开播,第一批正式的出镜记者走上荧屏算起,也不过才十几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出镜记者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很多条例中都把出镜记者划归在主持人的范畴中,其表述为“播音员、主持人(含出镜记者)”。如在《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中,对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对兼有两者身份的出镜记者则没有明确的表述,于是落实到语言问题上就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如果仅仅按照普通记者的标准来要求其语言能力显然过低,但是如果按照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又显然过高,两者都不符合实际,于是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普通话等级水平,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是一级乙等以上,对记者的要求是二级甲等,那么出镜记者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再比如,各级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不规范现象都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而对出镜记者的语言问题则缺乏有力的监管。

(三)直播因素

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既是新闻素材的采集者,也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评论者、访谈的提问者。直播的不可逆转性给出镜记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场的很多突发情况也会对其心理、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出镜记者的声音、语速、肢体语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表达的效果。正如白岩松所言:直播过程永远都出乎意料。过度的精神压力和现场的复杂情况很容易使出镜记者的声音高八度、语速快三拍,也可能导致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出现各种语言问题。

三 出镜记者语言问题解决对策

(一)实行专业化培养,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首先,培养出镜记者的各个高校的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把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技巧、即兴口语训练、镜前训练等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化培养。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适应直播的要求。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新闻和其他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口齿和语言表达、镜头感等方面训练,而对播音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于训练其新闻思维能力、新闻叙述能力、新闻评论能力、新闻现场迅速组织语言、即兴发挥的能力等等。其次,对于已经上岗的出镜记者也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重视对其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镜前状态的培训,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让出镜记者充分认识到语言能力是与其采访能力、评论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同等重要的职业素养,主动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其业务素质。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机制

出镜记者的工作既不同于文字记者也不同于播音员和主持人,因此对出镜记者的管理、评价和考核都应该有独立的、通行的、适应性强的体系。可以根据出镜记者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对其语言的要求,而不是笼统地把出镜记者划归到编辑记者或者播音员、主持人行列当中实行统一管理。对此,敬一丹曾经提出,要注意播音员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规范层级,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播音员和主持人应严格按照一级甲等的要求,对主持人和出镜记者应探讨切合实际的标准等级,既体现规范又能够使优秀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人尽其才①。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出镜记者的业务能力,促进其向职业化目标迈进。

(三)处理好语言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如前所述,出镜记者的语言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一样对公众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所以出镜记者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规范的。同时,作为广播电视语言的一种,出镜记者的语言又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应该讲究语言的精妙并富于个性。规范化和个性化并不冲突,规范化是刚性的要求,是从事出镜记者工作的前提,但规范化不等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在语言规范化基础上还要强调语言的个性化。目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的报道大都呈现一种相同的模式:在现场报道的开头出现,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实现导语的功能;声音缺少弹性和变化;语气节奏单一;神态表情、肢体动作也都基本呈现同一样态,虽然频繁出镜,但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深受观众欢迎的出镜记者,像敬一丹、白岩松、杨澜、张泉灵、柴静等人都是以其在报道方式、表达手段、语言习惯等方面的独特个性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60分钟》,还在节目播出后收集专家与观众的反馈意见,为出镜记者设计富有个性特质的语言系统,这也成为《60分钟》成功的关键。因此,语言规范化和个性化并不矛盾,出镜记者只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在规范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和节目形象。

[附 注]

① 2012年2月24日,姚喜双教授主持“当前广播电视语言问题与对策座谈会”, 敬一丹发言。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普通话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刘亮.我国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闻界,2010,(4).

8.化学语言的规范化 篇八

关键词:规范;细节;化学语言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新授课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对错误也是根深蒂固,再谈规范已为时过晚。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若教师化学课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细节,规范教育将为时不晚。

一、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

例如有机化学题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1.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

2.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原子间的连结方式易写错位,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2(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

二、精语言,求规范,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清水”。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焰色反应操作“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物”。

2.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三复习主要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地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如(2006全国Ⅰ)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1,c(Al3+)=0.4mol·L-1,c(SO42-)=0.8mol·L-1,则c(K+)为( )。

A.0.15mol·L-1 B.0.2mol·L-1

C.0.3mol·L-1 D.0.4mol·L-1

笔者在一个班级详细板演解题过程:

已知pH=1,所以c(H+)=0.1mol·L-1

根据电荷守恒有:

c(H+)V+3c(Al3+)V+c(K+)V=2c(SO42-)V

c(H+)+3c(Al3+)+c(K+)=2c(SO42-)

c(K+)=2c(SO42-)-c(H+)-3c(Al3+)

=2×0.8mol·L-1-0.1mol·L-1-3×0.4mol·L-1

=0.3mol·L-1

结果可想而知:在板演过的班级的学生基本能运用电荷守恒来解决这类问题,而没有板演的班级,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所以,教师“多讲”不如“多写”,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9.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评总结 篇九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围绕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社会用字基本规范的工作目标,我院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语委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等各项工作力度。通过狠抓落实,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广大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现将我院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个阶段:建立机构,宣传发动(2012年3月)

召开迎评工作会议,建立领导小组,制定迎评工作方案。第二阶段:强化自评,认真整改(2012年3月——4月)

一是对照《实施方案》,组织力量逐条逐项进行自查自评,针对自身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整改。二是加强督查指导。领导小组督查室组织相关科室对各科室的普及普通话和社会用字进行全面检查清理。三是做好自查自评。

第三阶段:小结汇总,迎接评估(2012年5月)

为全面做好迎评工作,对照评估标准,整理档案、搜集信息,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价,迎接检查。下面将自查自评情况,对照标准,汇报如下。

一、制度建设(总分7分,自评7分)

(一)组织领导

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推普和用字规范化有具体要求,专题下发文件。

(二)工作机构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推普工作,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专门成立 了领导小组。

(三)管理措施

为了营造规范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加大宣传,在医院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标语。

二、普及普通话(总分15分,自评 10 分)

要求所有在岗服务窗口人员对服务对象使用普通话,在工作中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测试,使语言文字工作步步深入。

三、社会用字管理(总分8分,自评 8 分)

(一)医院名称牌、招牌用字规范。

(二)汉语拼音书写正确。

四、今后工作思路

虽然我院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员工在集体活动、会议中能够使用普通话,但员工间的私下交谈还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总之,医院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我院将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加强全体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目标,积极工作,使我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再创佳绩。

上一篇:酒吧咨客工作守则下一篇:医院企划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