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基于课程标准教案(精选6篇)
1.第八单元基于课程标准教案 篇一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九、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三军过后 → 尽开颜(总结)
反思: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当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情况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头 接着
群众游行 红流 光明
七、课后反思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课时安排
3课时。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⑴ 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⑵ 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
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⑴ 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⑵ 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回顾 拓展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二、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2.第八单元教案 篇二
第八单元教案
单元说明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选编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四篇课文。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26 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谱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27 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4)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28 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
3.第八单元《歌剧览胜》教案 篇三
(一)》 第1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歌剧的基本含义,能够正确区别舞剧和歌剧。
2、能够了解1-2部中国经典歌剧的基本故事情节。
3、能够学会演唱歌剧当中的一首歌曲,并进行简单表演。
教学重点:了解歌剧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做好歌剧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一)歌剧《白毛女》欣赏
1、与舞剧进行对比,歌剧的不同之处。
(1)观看舞剧和歌剧视频片段,对比不同。
两种艺术形式不同在主要的表达方式,一种用舞蹈一种用唱歌。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
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2)而由于各国唱歌的方式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国的特色。
观看国外歌剧与国内歌剧演唱片段,对比不同点。
2、结合已学舞剧知识,谈一谈编排一台歌剧需要做哪些准备?
歌剧具备: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
然而编排首先需要一位好的导演;
需要专业的服装、道具、音响师;
需要出色的演员表演;
需要背景及背后工作人员;
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它是一项集体的艺术。
3、聊一聊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情节。(分小组讨论,各组相互完善)
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
4、为歌剧《白毛女》划分故事章节。
(1)杨白劳、喜儿开开心心过年;
(2)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
(3)喜儿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
(4)八路军解救喜儿。
5、聆听2首《白毛女》歌曲,说一说可以将它们放置在歌剧《白毛女》故事的哪个部分?
聆听《北风吹》和《扎红头绳》
(二)歌剧《江姐》绣红旗部分表演前期准备工作
1、推选导演一至两人;
2、导演编排故事,对同学讲解故事情节;
3、安排服装、道具、音响各一人,与导演协商,自行制作道具并搜集音乐;
4、选出孙明霞、难友甲、杨二嫂、江姐、难友乙、送饭人等角色扮演者,分角色对(串)台词;
5、背景合唱人员练习歌曲《太阳出来了》和《绣红旗》;
(三)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歌剧,同时做好了歌剧表演前的基本工作,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表演歌剧《江姐》,这将是我们全班参与编导演的第一部歌剧,我将制作成录像送给大家,同学们,期待下节课的再见。
(四)下课仪式
教学内容: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歌剧览胜
(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融入到歌剧表演中,尽情展现。
2、完整展现歌剧《江姐》绣红旗部分。
教学难点:学生能融入到故事,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歌剧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深巩固歌剧知识
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教师让学生与学生合作,简单了解各种演唱方式的不同。
(二)歌剧《江姐》表演前氛围营造
播放战争画面,革命者英勇牺牲及爱国视频。
(三)片段演练指导。
片段1——信到之前:
孙明霞:看样子敌人要逃跑了!
难友甲:天,就要亮了!
杨二嫂:国民党垮杆了!
江姐:不要忘了,毒蛇临死还会咬人一口。
胜利就在眼前,斗争会更加残酷的„„
表演指导:互相轻声的在耳边说话,但语言有力量,眼睛有神兴奋的神情。江姐第一句,面带怒色,在众人面前弯腰说话。第二句站直,眼睛望着远方,神情严肃。
片段2——信到后,念信:
表演指导:
送饭人:小心谨慎。
孙明霞、众难友、杨二嫂、难友乙:一直带着一种兴奋高兴的神情,从开信—游击队来了—国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兴奋之情一步一步升温,但又不能太高兴让看守发觉,因此压低声音说话。
江姐:低声有力的念信,第一段坐着念信,第二段站起来念信。安慰杨二嫂的话,要扶着杨二嫂的手臂说。欢呼的一段,走向前台低声有力的说,并带有手掌向上举高的动作。
片段3——绣红旗:
江姐:第一句台词激动地话语,并拿出红旗。第二句台词坚定,固执,不可否认的神情及语言。第三句台词召唤大家,并带有召唤动作。
送饭人:焦急的情绪但语速不宜过快。
众难友:迫切、急切、难过。
(四)联排,合伴奏。
(五)总结
我们班歌剧表演的成功有同学们不可磨灭的功劳,得要感谢导演、服装师、道具师、音响师、各表演者以及我们可爱的合唱团,虽然还有
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老师为你们的表演感到骄傲,自豪,你们在表演领域有了自己小小的成就,恭喜大家。
(六)下课仪式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及其的发展。
二、了解歌剧的起源。
三、欣赏。
四、对外国歌剧与民族歌剧进行简单对比。教学重点:
一、歌剧欣赏。
二、歌剧的起源及其表演形式。教学难点:
一、歌剧的起源。教学内容:
一、《北风吹》(选自歌剧《白毛女》)
二、《扎红头绳》(选自歌剧《白毛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
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非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起
源
一
: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
起艺术
产源
生的二
根
源
。: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
歌
剧的源重
要
起
源
之
一
。三
起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起
源
四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
律
和
简
单源的和
声
伴
奏
。五
起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
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
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
式
出
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
作
品
近
百
部
之
多。
二、《白毛女》
(一)歌剧简介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二)艺术形式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
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三)形象简析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正是一系列苦难的折磨,培育了她对地主阶级的不共戴天的仇恨。
杨白劳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四)人物原型
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五)创作背景: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六)创作特色: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白毛女》是歌剧。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歌词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特别是在人物塑造
上,剧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言突出其本质特征。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上场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
(七)重要意义:《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华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八)欣赏
4.初二英语第八单元教案 篇四
学生:英语点金教练及相关的学习用具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步骤) :
Step 1 Leading in(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1.Greetings and free-talk .
2.Check the Homework(家庭作业) .
Step 2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20 , 3a .
1.Read the instructions .
2.Read the e-mail by the Ss first .Number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 .
3.Explain something .
4.Practice reading and listen to the tape .
SB Page 20 , 3b .
Cover the story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ake turns to tell the story . I think this activity is hard to most of the students .
If necessary , do it as Homework(家庭作业) .
SB Page 20 , Part 4 .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ese times last Sunday ?
1.Read the sample dialogue in the box .
2.Look at the table .Read the times for the Ss .
3.Pairwork : Talk about what they were doing at different times .
4.Write down your answers .
5.Practice reading .
Step 3 Post-task(任务后活动)
Make an interview .
Interview two classmates in your class and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Begin like this :
-----What were you doing at … ? ------I was … .
Homework(家庭作业) :
Cover the story in 3a .Try to retell the story .
教学后记:
5.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①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②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
①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② 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米是长度单位,分钟是时间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是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教师出示课题:克和千克)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出示课件:100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两组图,让学生观察,再进行比较.小结,通过两组图片的比较,我们知道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师:同学们,图片中的”净含量”,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找一找看一看“净含量”,来知道物品有多重.但是,那些没有包装的东西,我们又要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
(用秤称)
2、秤的认识
同学们,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秤?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图片)①、认识用“克”作单位的“秤”——天平天平,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常在实验室用到。②、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下面的这些秤你们认识吗?(出示图片)
分别是盘秤、弹簧秤、体重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用来称重物品。会认读秤: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秤的物品有多重。③、练习认读秤
3、认识、感知1克和1千克。(1)认识、感知1克
1克有多重呢?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①掂一掂: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将硬币发给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载心里。②展示交流: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请找一找,你找到了什么?
(2)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3)克和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思考: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一些??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2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3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重点: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习难点:
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习准备:
小黑板、主题图、盘秤、苹果。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表示。
(2)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
一筐苹果重20()
一个乒乓球约重()一只鸭子约重2()
5只鸭子大约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①读题
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②怎样解答
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③汇报交流。
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5个中等个儿的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20÷5=4(千克)(2)解答正确吗? ①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吗? 分组讨论 ②交流方法。
用秤称一下,看是不是有4个或5个重1千克的苹果。③学生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练习二十第9题
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
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5=4(千克)
答: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4千克。
第3课时
练习二十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5~8、10~14题。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亲阿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②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③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习重点:
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4千克=()克
5000克=()千克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5题
①先说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重。②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2)练习二十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3)练习二十第7题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4)练习二十第8题。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学生独立找,并写下来。集体订正。
③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5)练习二十第10题 ①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6)练习二十第11题 学生看图回答。(7)练习二十第12题。填写合适的单位,说说你的想法。(8)练习二十第13题 学生调查并做好记录。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十第14题
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2)练习二十思考题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中。(3)练习二十你知道吗? 读一读。
3千克。
四、自我评价
这个单元学到怎样?学生交流。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第1课时 数学广角
(一)学习内容:
课本第109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②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推理的过程。学习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学习准备: 黑、白珠子,主题图。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1)师拿出一颗黑珠子,一颗白珠子,两只手各藏一颗。①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 生猜。
②你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 生可能会说:“猜的” ③其他人是猜的吗?不能确定,是吗?
(2)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①现在能猜出左手拿的是什么? 可能有学生会说:“黑珠子。” ②确定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③那现在你能猜出右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呢?确定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教学例1 ①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出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②你看懂了什么? 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 拿的就是数学书。
④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⑤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为什么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书,最后小刚拿的只能是数学书了。
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原来想的时候可以从最容易推理的“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入手,再想剩下的两本书,这样有根有据地推理就不会错了。
(3)刚才是用语言来说的,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推理的过程吗? 学生思考,把人名和书名写出两行,再连线。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2)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帮助小朋友分水果 有三个小朋友在分水果,有苹果、梨、桃三种水果。小丽说:“我吃什么都行。”小红说:“我不喜欢吃苹果,也不喜欢吃桃。”小云说:“我不喜欢吃桃。”想一想,怎样分合适呢?(4)拓展练习。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据同伴帽子的颜色,猜自己帽子的颜色。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二、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教后反思:
第2课时 数学广角
(二)学习内容:
课本第110页例2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②会用排除法来解答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③通过引导学生自信阅读已知条件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让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1)出示柯南图片
①认识他吗?那喜欢他吗?为什么喜欢他?
②名侦探柯南就是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你想成为名侦探吗?今天先当当数学小侦探,有信心当好吗?
(2)出示:A、B、C代表爷爷、爸爸、孙子三人,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①如果C是7岁,现在能确定吗?为什么?
②A的年龄更接近C的年龄,现在可以确定了吗?说说理由(3)引出课题。像这样,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一步一步地做出判断,推迟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推理”,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叫作“逻辑推理”问题,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今天就一起研究稍复杂一点的逻辑推理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①学生读题
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②分组讨论: 想一想: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③交流 :先考虑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里应该填几。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3,所以A只能是4.A是4,所以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B只能是1.(2)试一试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集体交流。(3)小结: 当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问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条件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思考: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为什么?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A只能是1 A是1,所以B左边的空格是4。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4、所以B只能是3.(2)思考题
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问:先能确定谁?
因为甲和乙经常找体育老师学打羽毛球,所以丙是体育老师。又因为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所以甲是数学老师,乙就是语文老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二十一
学习内容:
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学习目标:
①巩固简单的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②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③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学习重点: 掌握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学习难点: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老师的两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和9,我左手写的不是8。(1)从这条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左手写着9 右手写着8(2)能用上“因为„„所以„„”来陈述你的观点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3)有不一样的表述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4)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你的推理和判断?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那么右手写的是8.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那么左手写的是9(5)小结:
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你先确定谁拿的什么动物卡片?为什么? 谁能把推理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2)练习二十一第2题
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 学生回答。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3)练习二十一第3题。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
在纸上画一画,连一连,为什么? 你有不同连法吗?(4)练习二十一第4、5题。
先能确定哪一行、哪一列上的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把这个数作为条件,接着往下推。
(5)练习二十一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讲评。(6)练习二十一第7题 找笑脸游戏。
6.第八单元可能性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5(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7
【第八单元基于课程标准教案】推荐阅读: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07-17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08-19
4第八单元课时教案07-25
第八单元语文教案08-03
六上册第八单元教案07-22
四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1-20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09-30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s版08-18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06-16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