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2024-09-10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精选13篇)

1.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一

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班风,就是班级的作风、风气。良好的班风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而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会使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增进彼此的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2.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二

一、实践感悟: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

工商管理教育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受到忽视:管理知识和能力从哪里来, 如何得来?中外管理中有一个有趣现象:许多经营大师并未接受过正规工商管理培训, 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美国汽车大王老福特、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华人首富李嘉诚、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等等, 莫不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很多名牌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坐而论道、一步三计, 不一定能成为成功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现行教育制度深怀忧虑、立志改变中国教育形式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东方视野教育发展公司董事长钟朋荣先生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总结时说, 那些学历不高而能叱咤商海的企业家“绝不是简单地靠运气, 他们天天在学习, 只不过, 他们不是关在大学里背书本、考高分, 一背就是十几年, 然后拿个硕士、博士文凭, 而是边干边学。他们脑子中有关管理的知识, 有关企业文化的知识, 有关市场营销的知识, 一点都不比博士甚至博士生导师少, 他们的知识更实在, 更有用。学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书本上学知识, 另一种是从实践中学知识。有些知识从书本上学更重要, 有些知识从实践中学更重要。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我看从实践中学比书本上学更重要”[1]。曾经主导创立我国最大啤酒集团 (华润啤酒) 、现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的黄铁鹰先生有着同样的深刻感触:“做生意, 经验比教育更重要!”[2]

对于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为什么实践比学校教育重要?或者说, 为什么“干中学”比“校中学”重要?这是因为, 首先, 管理知识靠“悟”而不靠“学”。管理从来都是具体的, 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的, 根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成不变的管理秘籍;促使A企业成功或失败的管理方法, 不能保证相同环境下B企业就一定会成功或失败;昨天成功的管理模式, 今天也许就是失败的助推器。企业管理的成功系于很多必要条件, 战略、组织架构、资源状况、企业文化、执行力、外部环境等等, 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或改变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使得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在企业管理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那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功夫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深刻感悟。

其次, 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有些可以“言传身教”, 有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前者称为显性知识, 是书本、资料、教案上的知识, 是静态的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高度个性化、情景化、难以表达和沟通的技术诀窍、领导艺术和组织惯例等方面的知识, 是动态的感性的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感悟完全要在具体的管理情境中进行。

无论哪种原因, 获取管理知识、培养管理能力, 都要借助具体情境。

二、创设情境:工商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轨迹

各地高校竞相开展的工商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的各种具体做法, 从根本上说, 都是在创设一种具体的管理情境, 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或感同身受来获取管理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背后的共同轨迹及规律性, 可以通过SECI模型获得说明[3]。SECI模型本是用以说明工商管理知识创造过程的模型, 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角度看, 又可用作工商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的分析模型, 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情境在内, 都可成为管理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生发器。

首先, 在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迁移 (Socialization) 环节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观、调研、实习、见习、收听收看影音作品, 将某个组织或个人蕴含的隐性知识渗透给培养对象, 引发顿悟效果。这些做法已引起相当的重视,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增强实践环节。其次, 在培养对象将其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描述, 使之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外化环节 (Externalization, E环节) , 可组织学生撰写企业考察报告、市场调研报告、采写案例等等。此环节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进行有效的组织。再次, 教育培训组织将工商管理的各类显性知识按照课程设置传授给培养对象, 这是显性知识的组合过程 (Combination, C环节) 。最后, 是将书本知识纳入个人认知结构、升华为培养对象个人“见识”的显性知识的内化过程 (Internalization, I环节) 。在最后两个环节, 一般认为要通过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授, 但长期形成的灌输传统往往使大多数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 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管理能力。如何使抽象的管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管理能力?———还是要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感悟。所谓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决策对抗、项目教学法、ERP模拟实验室综合实践教学等等, 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质都是让学生置身实际情境, 通过亲验获取能力, 可称为课内实践或校内实践。由于课堂教学占据着整个培养过程的主要部分, 社会实践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困扰, 因而课堂教学或传统所说的理论教学能否植入“亲验”内核就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 课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一起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应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或者说, 完整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应以课内实践作为主要形式, 创设实际情境、促进亲验感悟应当成为统领整个培养过程的灵魂。

创设了实际情境, 就一定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形成实际的管理能力吗?

三、学生主体性:工商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设实际情境为工商管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是培养方案之“形”;要想形成实际的管理素质能力, 在操作层面, 还要真正突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备培养方案之“神”。

“遇到好老师是学生的不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受学生欢迎的何志毅教授似乎有些另类的话语发人深省———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好老师学识渊博、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课堂活跃, 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当堂消化、课下省心;不好的老师让学生不忍卒听, 只好课下自学、自己钻研, 无心插柳柳成荫, 躬行的结果是绝知了此事。有鉴于此, 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角色,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造班级的组织结构, 如果不营造整体的教改环境, 单纯从外形上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整容手术, 即使采取了所谓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作为点缀, 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邯郸学步, 既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又冲散了传统教学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效果。笔者曾经深入观察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营造讨论环境、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点拨, 系统传授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小;教师不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 学生成为发言的主角, 在灵感迸发、智慧闪烁的脑力激荡中, 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感悟、彼此分享体会, 实际效果很好。或许是有感于此, 著名的工商管理教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杜先生提出, “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进而提出了“超市教学法”———教师只管把学生领进超市, 学生要什么自己去选[4]。

其实, 上述现象和做法的启发意义已不止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我们要在整个培养过程包括社会实践环节在内, 突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业务知识, 更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对于管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尤其要注意推进学生与学生、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课堂上的互动, 生活交往上的互动, 一切培养环节上的互动。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早已深入论证了“团队学习”的效果要好于“个人学习”, 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既害人又害己。

总而言之, 让每一项教育活动都成为模拟管理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主人, 让每一个管理情境都由学生演主角, 让每一次机会都构成“在管理中学习管理”, 工商管理教育必将迎来革命意义上的变革!

摘要: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 创设管理情境、倡导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管理知识的亲验感悟是各种培养模式改革背后的基本轨迹;完整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应以课内实践作为主要形式, 在操作层面上应突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管理素质和能力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工商管理教育,素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钟朋荣.新教育模式构想[EB/OL].ht t p://www.zhong pengr ong.com/zpr/wz, 2009-6-28.

[2]黄铁鹰.谁能成为领头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8-9.

[3]甘大力.基于知识创造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6) .

3.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三

在中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反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快速成长起来。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职学生。

一、加强中职学生对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中职教育和其他学校教育一样,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中的重要成员,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认清这一点才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取得良好效果。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自由。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个性特点,要通过教学环节来加强学生自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在中职学习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中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班级担负的责任,从而能够为中职学生进行自觉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有利的学习条件。

1.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的总目标。班级管理目标是教师管理学生处理班级事物的重要依据。只有制定好班级的管理目标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建立一个融洽的和谐的班集体。而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是在校中职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激励的过程。班级管理目标的主要管理者是教师,被管理者则是学生。为此,这个管理目标不能单独地让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自己去制定,而是要二者共同努力一起制定最适宜的班级管理目标。这样,班级管理目标能够让中职学生在看到希望和前进方向的同时明确树立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个班级管理目标一定要做到高低适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真正做到高但是能攀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管理和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的阶段性目标。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方向和目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为自己建立目标,给自己布置学习的任务。这个目标一定要涉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组织纪律和班风班容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目标一定要进行量化处理,要求能够进行检查、记录和评价,让学生自己能够定期检查自己,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和前进。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各寝室之间或是个人之间开展竞赛,这样能够确保中职在校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并且容易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

同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制定一系列能够应对临时性活动的管理和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不会在面对临时开展的学校活动时产生打怵、凌乱的现象。例如,在进行技术技能比赛的前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时,教师就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技术技能比赛中班集体的目标以及个人的参赛目标,让学生发扬为班集体争光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技术技能比赛时为自己争光更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得荣誉。当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活动,争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进而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能力。

二、注重建立班级自我管理系统,培养中职学生的管理能力

教师应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部分中职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和主见。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争取能够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因为只有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管理班级。为此,作为中职班级的班主任,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岗位和机会,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班级管理中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管理风采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众所周知,“无规矩就不成方圆”。而且,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因此,我们班级也要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班主任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自己在校期间、在这个班集体中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且有助于教师对中职学生思想的了解。并且,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学生也会很主动、自觉地去遵守。即使学生触犯了某一条规章制度,在教师管理和给予处罚时,学生也能很容易接受。这样,全体学生参与班级规定的制定过程也能够实现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学生从以前的“教师要我做什么”转变成了自己主动的“我要做什么”,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助于班级的有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化发展对于其以后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只有在实践中经得起考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的观念,让学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实践。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体验各种管理工作,感受管理工作中的喜与悲,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表现自己的特色并体验到他人工作的艰辛,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服从管理和进行自我管理。

三、班级管理中为学生创建竞争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确保中职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要为学生创设竞争的班级管理机制,创设竞争的氛围,让中职学生提前适应这种竞争环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我们一定要开展中职学生的自我教育,注重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体现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管理才干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班级管理目标。

4.班级管理中竞争意识的培养 篇四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让学生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不断进步。由于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受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过于激烈的竞争也容易导致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可谓是“常胜将军易骄”、“常败将军易馁”,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将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如何将班级竞争引上健康的轨道,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合作竞争机制呢?

一、创设竞争机遇

1、班级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演讲、写作、书法、绘画、猜谜、智力竞赛、讲故事(笑话),课堂表演等,总之,要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2、干部轮流,竞争上岗。班干部作为班级中老师与学生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能带领出一支团结、活泼、向上的优秀班级。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抓好班干部队伍的建设。班级的团队合作需要有班干部作为向心力的主干骨,班干部的择优选举,促使班级中班干部中形成竞争制度,使学生为了竞争成为班干部,而产生工作学习动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我充分给予每个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机会。让学生轮流担任班级职务,在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担任班级职务,自主管理班级。通过观察和考验,将思想好、学习好、人缘好、能力强、威信高、会创造的学生确定担任长期的班干部职务。但是在班干部表现下降时,撤销其班干部职务,建立班干部的竞争机制。通过班干部的竞争上岗,增强学生荣誉感、上进心的培养。

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民主管理,发挥班干部以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力合作,才能搞好班,除了组建好班干这一核心队伍外,还组建了各种检查小组,各班干和各小组的分工明确,他们既要各尽其职,又要相互协助,才能共同把班级常规工作做好,并能协助老师开展各种活动。

3、操行管理,激发学生相互间的竞争。每个学生都有好胜、重荣誉的一面,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相互间的竞争。具体可如下操作:(1)在班级准备一个小本子,让学生自己每天写下在班级内所发现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同学,懂得“假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德智体各方面记录各人的优秀事迹,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生参与竞争。(2)建立学习小组:全班可分成多个个学习小组,互相之间在各方面进行竞争。小组划分后,我向学生提出小组的合作任务以及小组合作成绩的考评方法,并向学生强调,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成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强弱,更决定于组员间的合作水平和小组所发挥的整体效能。这样,把个人的成绩计入到小组的成绩中,使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在机制运行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际间的竞争,产生合作竞争大于个人竞争的协同效应。班主任制成“学习小组情况一览表”一份,贴在教室里,按班内外各种活动的情况,每周对各小组进行评分。(3)沟通联系,有效消除学生情绪障碍。有竞争,就必定有胜负优劣之分,也就是说,必定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情绪障碍,影响其学习积期性。要避免这种情况,班主任必须细心了解情况,随时加以疏导。

班主任在了解情况时,可采用如下方法:勤于沟通,勤于思考。每日多与学生交往,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谈,争取从各种小事上预见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趋向。同时,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及时了解班级整个动态,任何小事防范于未然。

二、确立竞争对象

1、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恰当的竞争对手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要比他强”的活动。选择竞争对手是最关键的。学生往往选择班级最优秀的同学作为竞争的对手。由于差距大,加之小学生自制力低,竞争往往是半途而废。引导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树立了不断进取、积极竞争的意识。

2、学习PK榜,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学生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约束自己,心中无目标,学习无头绪。他们往往会因一时的触动而努力发奋,但不能持久,缺乏恒心。为避免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开学一、二周后,我在基本摸清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便将学生按性别比例、学业成绩、守纪情况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为12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在教室后面,出一期“学习PK榜”的宣传海报,设置好各个目录,按照获胜的次数画好小红旗。每月进行评比,输了的要上台给赢了的对手准备一份小奖品。

同时,在名言栏内每天公布一句名言,用崇高的理想去引导学生;每周讲述一个奋斗的故事,用先进的事迹去激励学生。

三、培养竞争品质

1、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尽管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但竞争的残酷性依然存在。优胜劣汰,这是竞争必然带来的结果。成功与失败,永远与竞争相伴随。开展竞争活动,不仅仅在于通过活动使竞争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还在于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经历了失败的阵痛之后,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与心理平衡的再调整,对参与者至关重要。一个志在必得、永不服输的竞争者,就必须具备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战斗精神,这种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之竞争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重大、更为深远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使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感受中,心理更趋成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现代教育培养观对成才的标准有了新的认知层次,看一个人是不是合格的人才,不仅要看他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看他的情商高低,即看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是否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一个知识渊博,但道德沦丧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值得任用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竞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消除竞争中的嫉妒心理。要使学生明白,竞争不是相互残杀,竞争是一种超越。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别人进步了,成功了,要为之高兴;自己失利了,受挫了,要正确地面对。嫉妒他人,甚至采取卑劣的伤害手段戕害他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该予以彻底地消除。

二是教育学生采取正确的手段竞争。竞争要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苦干赢得成功,不能靠投机取巧谋取私利。就是说,竞争的手段要正当,要光明,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三是教育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竞争具有残酷性,但竞争并不是冷酷无情,不是孤军奋战,竞争需要合作。新的课改观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在鼓励学生竞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5.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篇五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感,这因为老师给予了他责任与信任。如果老师把对小干部的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全班同学,那么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提高。我就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给予事做,给予担挑,广泛聘任小干部。平时,我总强调谁都可以当小干部,只要他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又明确规定了每个小干部的责任。值日班长轮流当,管理教室里的各个方面,还有选出检查“四项竞赛”的小干部,大家能者上岗。我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我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两项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除班委会成员外,还有各种代表,篮球队长,主持人等,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在管理活动中,我只是发挥了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督促的作用。我还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指导他们组织实施和评价。这样,不但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6.班级管理中的感恩教育 篇六

当一曲《感恩的心》唱遍大江南北,唱响神州大地时,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旋律,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灵魂深处那根善良的心弦,感化了多少颗寂寞冷酷的心,然而,当今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领航者,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重任,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处处渗透感恩教育是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慧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自古民间就有“羊跪乳”、“鸦反哺”、“衔环结草”的故事广为流传,春秋的《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文人墨客也曾留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辞句,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多,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由于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残缺,由于网络文化的侵蚀,培养了不少任性、自以为是、娇气的“小太阳”,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感恩。在物质

享受上,他们追求高消费,喜欢吃美食、讲品味,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精神追求上,他们迷恋电视、上网聊天、交友,缺乏正义、良知、敬业精神等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却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

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需要时时渗透,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思索爱、寻找爱、回报爱,促进了学生道德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认知层面——点拨识恩。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父母长辈、老师、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在每周班队课上,我班通过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播放感恩教育影片、讲名人感恩的故事、学唱感恩歌等,将感恩的思想植入学生的心灵。教育学生懂得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我们周围就会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大家一起阅读背诵感恩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了感恩意识,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情感层面——培养感恩。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领会“感恩”。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不愿意感恩或者知恩不报,既是缺乏修养、自私自利的表现,又是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发现自己是受恩惠的,由此产生回报恩情的一种冲动。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结合传统美德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我班适时开展了感恩情感教育。开展“家乡因我更美丽”主题教育,通过演讲和作文比赛,抒发对身边的父老乡亲的感恩之情,并立志为家乡争光。同时以“感恩” 为主题,定期举办手抄报,表达对父母、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感激之情。学生怀有感恩之心,时常拥有感恩之情,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有了报恩之心也就拥有了高尚行为的开端。

三、实践层面——践行感恩。学生只有将道德原则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自己的原则,越来越少的依赖成人给与他们的道德引导。反复讲道德行为付诸实施,德育目标才会实现,结合开展的感恩教育,在班级中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动。

1、以感恩为主题制作手抄报、黑板报。

2、向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帮助过自己的人写感谢信。

3、结合妇女节、教师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自制亲情卡或小制作赠送父母、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小学毕业前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活动”(捐赠图书、粉刷学校墙壁、努力学习为母校争光)

5、开展“服务群众,回报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参加公益劳动,清扫街道、宣传科普卫生知识等)。

7.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篇七

关键词:社会标识,和谐发展,人格精神,人文关怀,多元智力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

一、思想文化是特定的社会标志

文化即生活,特别是当物质丰富的程度达到富足乃至奢侈享受的程度之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一种文化,只不过它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生活的最佳状态是真诚、和谐、愉快,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现代人为人处世言则必称文化,这没有错,区别就在于高雅与鄙俗,在于是否“真”“善”“美”了。

教育不仅是狭义上传承文化的行为,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最基层的组织,是最小的社会细胞,当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化。

社会稳定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特殊的凝聚力,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班级管理中自然也要有这种思想文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多么智慧的比喻,但是智慧如孔子依然从政无出路,转身办教育则“若烹小鲜”,一生是春风桃李盈门。孔子标榜“有教无类”,但探讨其教育思想,“仁”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可以想见孔子时代最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是以“仁”为核心,以“文、行、忠、信”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了。

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孔子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广而言之,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向信息化时代教育转型的时代潮流而言,和谐发展是核心理念,参与、合作、探究是基本方式,开发智慧潜能,开拓成材渠道,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是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

二、中国新时期的教育理念的精髓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理念,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发智慧潜能,开拓成材渠道,开展有效学习的方向,落实在班级管理中就是一个班风建设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要务莫外乎班风建设。班风就是班级环境的综合,班风建设就是班级综合环境的美化。环境育人的表征是环境美化,本质是思想文化建设。

那么,今天班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凸显思想文化意识,应该有那些指征要素呢?一是班主任的精神思想,体现为班风建设中的舆论环境,影响学生人格精神;二是班主任的管理智慧,体现为班风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影响学生的心理;三是班级发展中的目标理想,体现为班风建设中的激励机制(评价系统),影响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班主任的人格是一种精神,班主任的管理行为应该赋予文化意识,相关管理制度要凸显一种智慧,班级发展的目标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三、班主任必备的素质

1. 班主任有师表之尊———在学校生活中,团结老师,表率学生,要凸显人格精神。

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兼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兼及发掘学生潜能。就前者而言,班主任是龙首。班主任协调不力,则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正所谓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协调得力,则团结产生信念形成力量。就后者而言,班主任是龙眼。班级五十多名同学是一条龙,班主任画龙点睛,龙就活了。这“睛”就是班主任精神思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率先垂范,其精神思想形成人格文化场是潜移默化的效应,

2. 班主任有师表之德———在班级管理中,组织管理,奖优惩劣,要凸显人文关怀。

管理是科学:“压”———不行;“哄”———不行;“纵”———更不行。对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管理只能是引导,引导的动力本质上来自心理暗示。

赏罚分明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进步应该表彰,错误必须惩戒。科学的管理是智慧,惩戒更应该讲究智慧和方式,应该追求人性化,应该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甚至是乐于接受的。

嘉峪关市一中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理念的内涵是以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态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的着眼点在于人文关怀。

3. 班主任应有师表之智———在学生成长中,面向未来,发展个性,要凸显多元智力。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近几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等。

任何一位老师如果承认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没有学———用成绩不能评价他,只有不管成绩。所以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系统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很多人特长只有一个,应该给予尊重。通才和偏才都是特例,更应该尊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是用人之长,教育者更应该发展每一个人的长处。成功的班主任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提供适合成长的班级环境。这种认识跟素质教育中专门提倡特色学校、特色班级的建设并不矛盾,只会锦上添花。

四、文化意识应该成为一种追求

8.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教育活动;幼儿教育;主体性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新时代下人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并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在其一生成长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为之所思索应如何恰当的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切合其的年龄特点,并可为其日后的成长奠定有利的基础。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之中,相关幼儿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应遵从其的主体性,同时这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因而为了更好地完成幼儿启蒙教育,以为其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何为幼儿教育活动主体,并在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恰当的进行教育,以充分的对幼儿身心进行启发、培养。

一、幼儿教育活动主体的含义

事实上,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便自觉的认识、改造着客观世界。而在这一客观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所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行为便是主体。对于幼儿而言,能动的主体性是于其身体上所自然存在的,不仅如此相关研究还表明,3~6岁孩子的主体性发挥、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此时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利大于弊。而教学活动的进行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来完成,一是幼儿自身、一是教师、一是游戏性的教材。所谓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人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进行学习的主体、培养发展的主体、教育的主体。

二、教育活动中进行幼儿主体性培养的意义

前面提到对于孩子而言,3~6岁这一阶段正是孩子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该阶段是孩子主体性发展的快速时期,但是否能发展则要由孩子的内因所决定。若是在该一阶段,孩子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发挥出来,内在的主体性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对其进行引导,在教育培养上都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因而当前的幼教工作者指出,幼儿阶段的教育应在引导培养其主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可取代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不仅如此还应充分的对其主体性进行发掘、培养。从而将幼儿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其的教育、培养,同时也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于教育活动中进行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很有必要的事情。

三、教育活动中恰当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方法

(1)幼儿教师应充分的领悟主体性含义。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只有在充分认识、了解主体性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恰当的于幼儿活动中开展其主体性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幼儿主体性的含义非常深广,不仅包括了当前所提倡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一种培养。若是未在充分了解、掌握主体性含义的情况下来对幼儿进行盲目的教育,教育引导的结果势必无法得到保证,无法于根本上来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

(2)重视其孩子内因的引导。孩子的内因对于教育、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换而言之便是只有在引导幼儿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时,其自身的创造性、主观性才会于静态中被充分的释放出来。因而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主体性培养时一定要重视该点,并应采用动态的运动来对孩子内在的主体性进行激发。万万不可只是一味的对其进行灌输,这种被动的教育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进而导致幼儿于被动的环境下发展,于一定程度上便制约了其的发展。

(3)针对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对其主体性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引导者,在对幼儿进行主体性的培养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位置。将孩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辅助教育的身份对其进行教育培养。不仅如此,教师在孩子主体性培养的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了解,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主体性培养,这样的培养更为恰当、效果更加的理想。

(4)启发孩子的主动性,让其参与到主体性的培养中来。孩子天性顽皮、好奇心较重,教师在对其主体性培养的过程中可利用这一特点来对其进行引导。进而来达到启发孩子主动性,让其参与到主动性培养的过程中来。事实上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便是对其主动性培养的一种最为良好的方法。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表明其的求知欲越大,主体性的培养便越有利,并可最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某些活动时,可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孩子比较喜欢的事物或是食物带入,来对其进行情趣的激发。注意这些事物或是食物要与活动的主体相适宜,比如老师想对孩子讲解色彩。那么可将不同颜色包装的糖果带到课堂上,这是幼时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它的出现势必将引发孩子的兴趣,相应的便会变的非常活跃。而后以此来引导孩子颜色的学习,通过糖纸的颜色来教其识别颜色。你会惊奇的发现,孩子不但非常的活跃,还会主动的说出颜色、甚至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糖果的颜色,如形容糖果五颜六色。这无疑成功的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促使其自主的加入到了主动性的培养中来。

(5)尊重孩子给与孩子自主发展的主体性权利。其实对于幼儿而言,其都希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自主性。即自己自主选择怎样做,但是很多时候家长或是教师习惯性的去指挥孩子。在大人们看来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指导、保护,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严重的影响到了其主体性的培养。相关的幼儿教育研究者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其的主体性创造能力不同于成人,而充分引导其的主体创造性,则是主体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主体性被充分的引导出来,进而对其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给予了全方位的启发。

(6)尽量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以启迪幼儿的思维。此外,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时应尽量的为其创造生动的教学环境。这种丰富的、真实的教学环境,对该阶段孩子的思维启蒙有着较强的引导、促进性作用。如讲解动物蜘蛛时,教师可带孩子于院内进行蜘蛛的寻找,以激发其探索的欲望。而后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步的将知识渗透给孩子,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孩子会感到很愉快,同时也会非常认真的去听老师的讲解,进而从中来了解蜘蛛的特点,明确应如何来找到蜘蛛。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其次给予了其去探索、发现的条件,最大限度的将主体性学习地位归还给孩子,这对于孩子想象力、探索性等方面的启发都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着。幼儿教师作为启蒙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教育理念上、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完善。进而将教育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孩子,在了解其心理的过程中,针对孩子自身的不同来对其的主体性进行培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王莉.对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8).

[2]郝百慧.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探究[J].教师,2011(29).

[3]王丹.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作者简介:

9.班级管理中的素质教育 篇九

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变成长教育为成人教育,变以智育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着个重任毫无疑问的落在广大教师的肩上,而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核心和统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落实者。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从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实处,班级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德育,教会学生做人

在硬实教育的影响下,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成绩,这个目标的核心是单一的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是一种教育上的一种失败。而素质教育的班级管理目标主要首先要突出“德育”,以“德”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锤炼学生的品质,是班级工作围绕德育这个中心展开。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常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针对祖国五十年大庆,对学生进行爱国注意教育,使学生了解五十年的飞速发展,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信心。组织学生讨论“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学生明白无论做啥都要踏踏实

实。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我努力塑造了学生的完整人格,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二`注重民主平等管理,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班集体的建设,不仅要以保障学生学习的顺利完成为目的,更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目前,大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家长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变得驯良`恭顺`被动,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采用民主平等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主任必须一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对待班级管理,让他们意识与班集体共荣辱,把管好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作为自觉的追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是学生积极性发挥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的体现。班主任必须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未来社会中需要的正是这种有能力的人。

在班级管理中,我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培养他

们的能力。我班实行值周班长制,每个学生了锻炼的机会。在校园艺术节和运动会中,鼓励学生报名,自己排练,训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效果特别好。艺术节上,我班自己编排的节目《山路十八弯》获学校第一。运动会上,总成绩第一。这正是学生自努力的结果,他们真正把班集体的荣辱与自己连在了一起。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担任主角,发挥谈们的主动性是创建良好班集体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注重后进生的转化,让爱心温暖每个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而,班主任不能忽视班上的后进生,否则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所谓后进生并不一定是智商低`智力差,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班主任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后进生也有长处,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其所长,限其所短,从而斑竹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后进生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必须有耐心,细心,恒心。我班的一个姓马的学生由于小学时基础差,造成成绩比较落后,缺乏学习兴趣,对班上的事情漠不关心,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并抽时间给他补课,主动给他接了帮教对子,后来他终于被感动了,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主动承担了板报设计的任务,成绩

和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

四`注重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要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文化的素质。”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实践证明从某种意义讲心理教育比胜利教育个重要。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是危险期,做为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努力个秒度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情感,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0.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篇十

赏识教育(又称激励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持理解态度,先扬后抑,善于引导,使其内心产生一种改正错误,要求进步的愿望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并结合众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育模式。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身为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应努力去欣赏去激励我们的学生。我理解的赏识教育就是真心理解学生,用心欣赏学生,适时表扬学生,精心引导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把这个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把赏识的目光投向那些特殊的学生。

这里所说的特殊学生就是班级里最调皮捣蛋,经常违纪,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的那些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学生。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个班级是否稳定,关键在于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在班级里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如果我们的教育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在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就是成功的教育。我们不能抛弃他们,也不能总用批评指责的方式说教他们。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指责批评,早已是刀枪不入了。用理解宽容的态度,给他们一些赏识的目光,他们也能给点阳光就灿烂。因为他们同样是青少年,是可塑性极强的孩子。

1、了解学生是欣赏教育的前提,尤其是特殊学生。每一个特殊的学生,都有他们之所以特殊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单亲家庭,有的是因为父母溺爱,有的是因为受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则因为自身心理因素,或者不习惯等。在我们对他们施教之前,先把脉,像医生那样明晰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2、用慧眼去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表扬鼓励。

有一次在班会上,我给我们班的一个月中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学生发奖状。其中有一个孩子是出了名的闹将,经常损坏公物,迟到早退。但这个月里,他做的比以前的确好了一点点,尽管和别人比还有差距。我给他发了一张小奖状,表扬他的转变。他回到家里,高兴的赶紧把奖状拿给他父母看,因为他从一年级到初二,没得到过一张奖状。这是后来这个学生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的,说他特别高兴,特别兴奋。我知道这事以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再给他这样的奖励,这样,他至少能体验被承认的快乐。在这种老师同学的激励下,他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学习成绩上,也从倒数,前进到班级中等生的水平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激励学生,不但能激发他们进步的愿望,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3、激励特殊学生在自信中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班级里的那些特殊学生来说,他们经历过太多的失败,无数次的批评,他们对于学习,做人,还能有多少的自信?所以,一定要采取一些方法,使他们重拾自信。班里有个学生,成绩总是在倒数十名内,座位也总是在角落里,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是“灰色人物”,是“差生”。其实我觉得自己除了学习成绩

差点外,其他方面也挺不错的,性格开朗,球技也蛮高超,歌唱得也很棒,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不一定比别的孩子差。我就让他当我的课代表,帮助我组织早读,或者检查背诵等。他很负责任,学生们都听他的话。后来,我就慢慢要求他自己还得做个内行,他说他恐怕不行,落下的功课太多了,我说,我相信你可定行。他后来,通过努力,真的慢慢赶了上来。因此,鼓励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是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尤其是那些几乎满身都是缺点毛病的特殊学生。欣赏一个优等生,每个教师都能轻而易举做得到,能够赏识那些“差等生”才是真正爱学生,更是一门艺术。

二、采用赏识教育促进中等生的全面发展。

中等生在一个班集体里占大多数,他们遵守纪律,比较爱学习,行为习惯,为人处世都还不错。他们不会给班集体惹麻烦,但也不能做出很漂亮的成绩。实际上他们是一个班集体核心,是完成学校各项活动的主要力量。

首先,赏识中等生们体现出来的不平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质和特长。他们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他们有某一方面一定是比较突出的。我在教育教学中,很注重这些孩子们不平常的地方,给予点拨激励,使他们这方面的特产有长足的发展。比如,历史学的好的学生,就经常让他们搜集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事件,让他们讲给大家听,并让他介绍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心得体会。相信,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对这一学科会更感兴趣,可能这种爱好会伴他一生。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我就鼓励他们努力学好英语,争取能名列前茅,成为这一学科的尖子生,这对于他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没准英语就成了他的特长。

其次,要努力激励有潜力的中等生,促使他们走向优秀。中等生和优等生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有的学生,素质非常好,只是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毅力,上进心不如那些优等生强,造成了他们总是徘徊在优等生的门槛之外。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用重用他们的办法,比如在班级里让他们担任班干部,团干部,学习组长等,告诉他们老师期待他们能给其他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学生会非常负责,在干好自己的班级工作的同时,成绩也有了稳步提高。另外,帮助他们设立小的学习目标也是很好的方法,他们一旦达到了目标,会劲头更足,这样的良性循环能促使他们进步。

赏识中等学生,就是重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这个层次学生的进步,就能使班集体有良好的竞争力和浓厚的学风。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不只顾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相反,我会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有进步的渴望,有努力学习的动力,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有点懒惰,或者散漫的学生,一旦帮助他们改掉了小的缺点毛病,他们就能长足发展。

三、采用赏识教育培养得心应手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发这部分同学的工作热情,注意培养并发挥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班风的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

1、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

班干部一定是学生投票选举出来的,这样他们更便于开展班级工作。在学生相互熟悉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推举方式,让学生提名心目中的带头人。然后让被提名者进行“竞选演说”一一说出自己的优点及准备如何当好班干。最后投票表决,当场宣布结果。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班干部的自信心::因为我优秀,同学们才选我为班干部。他们成功了,他们有了自豪感和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因为得到了学生的承认。

2、班干会是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班级工作的良机。

新班委产生后,我便定期召开班干会,鼓励他们:你们是班中最为优秀的同学,所以一定能起好带头作用.对班干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从正面指导其应该怎样做,使班干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并保持对工作的积极、热情。他们也会在工作总提高能力,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收获一份快乐。

3、注意小事的处理,为班干部树立威信。

如果班干部工作出现差错,班主任即在同学面前对其大加批评,将会大大挫伤班干部的自信心,也降低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所以,批评班干应私下。而对于班干的工作成果,班主任在班中要大加表扬,这有助于树立班干的威信。如获得流动红旗时,我便大力表扬班干对班级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告诉同学们:夺得红旗,班干们功不可没。当同学们信任班干时,他们便会团结在班干周围,服从班干的管理。

四、采用赏识教育打造优秀班集体。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的班级体也一样,也是夸出来的。首先,赏识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如果在班会上,我们让学生合理的制定班级目标,并且通过努力,学生们达到了这个目标,就一定要鼓励学生,你们是最棒的。当班级出现小问题的时候,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学生。当参加运动会等比赛的时候,一定鼓励学生为集体增光。有了集体荣誉感,能帮助学生更遵守纪律,更努力学习,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有了集体的利益。其次,赏识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创建良好班级学风。在一个人心齐,团结向上的班级体里,学生会有自豪感,利用这种自豪感,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是创建良好班级学风的关键。我经常采用的办法是小组竞赛,向优胜组发奖状,贴在班级荣誉墙上。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喜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给那些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发表扬信,让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进步而快乐,这种快乐也能传递给学生,促使他们更上一层楼。

11.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篇十一

一 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必须从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进行,我先翻阅班上每位学生的“入学登记表”了解其家庭状况,然后经过向家长询问,向以前的任课教师了解,这样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开展学生活动就感到轻松且应对自如。例如我们班的吴聪,我了解到他是个调皮的学生,经常旷课,学习不认真,但是有一个优点就是喜欢学数学而且成绩不错,脑瓜挺聪明,开学两三天,他的表现正常,我就先把他叫过来谈话,先表扬他的优点,然后说明以他现在的表现,他并不是我原先印象中的他,并鼓励他保持下去。果然他那以后的表现跟以前相比简直是换了个人,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期中考试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 优化管理模式,实行班级自治

我们班的班级自治机构设置,班主任是场外指导,班委会和团支部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4个竞赛小组是班级管理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全员参与,充满竞争和活力。

具体工作中,在班务日常工作方面,以班委会为领导,班长具体负责,以班级之最活动为统揽。其两支主要工作力量,班委会的主要成员学习干事,生活干事,体育干事等,根据各自职能特点,指导抓好全班的学习,卫生,文体等方面工作,负责对各自分管工作的组织开展和检查考核,在班长领导下,组织对4个竞赛小组工作,学习,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周考核,月小结,准备好详细准确的资料,搞好班级之最竞赛活动的评选。4名班级之最竞赛活动小组组长,主要抓好本小组的学习等各方面工作,组织开展参与班级之最,文明班竞赛活动,负责对本小组组员的管理,抓好对组员的考核和组内的互帮互学,对班长负责。班级氛围建设方面,以团支部为领导,团支部书记具体负责,以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活动为统揽,其工作力量组织干事和宣传干事,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学期各阶段学校和班级活动任务,以及班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文体竞赛活动和主题班会,保持班集体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三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规规矩矩的听课,学习变的呆板、枯燥且被动,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可根据学生水平组建5-7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节课安排上5-10分钟的时间让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要求,达到了课改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二

一、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剖析

1. 学生人际关系的淡漠

进入新的校园,交往的人很多,成分也变得更为复杂。环顾四周,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吗?随着高中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一次次的测试使得学生埋头于书本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些学生与外界交流很少,有事自己解决,遇事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流,自我封闭,从而失去了自信。

2. 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能够进入重点高中学习是众多学生的最大心愿,也是广大家长的期待。然而每年仍有不少学生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跨入普通中学大门。他们远离父母的照顾,加上开学不久的阶段考试,别的同学成绩突飞猛进,而自己原地打转,甚至倒退,一些学生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了自信。

3. 各方面传递给学生的压力过大

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考上大学是父母的唯一期待。开学时家长的谆谆教导,回家时亲人的语重心长,在校时老师的循循善诱。面对这些,学生不敢有一丝的松懈与怠慢,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长们那份“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心理和行动,传递给学生更多的压力,一些学生卑从心起,失去自信。

二、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些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班集体这个载体所蕴涵着的巨大的教育效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定能解决好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能提高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为培育学生素质作出努力。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用正确的班级舆论来引导学生

正确的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和为多数人赞同的正确言论和意见。它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那么它在班级管理中对个别学生的影响,有时比教师个人的作用还显著。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铄金”。当你接手一个新的高一班级,接触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靠什么办法去凝聚这个班集体的力量?特别是对于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师,单靠纪律可能是不够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那么,如何去营造这样的一种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一方面主要是校园环境、班级墙报、学习园地、教室环境布置、学生专栏等的建设,另一方面是班级教育、学生言行、人际关系、衣着穿戴等。建设班级文化,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力量,这个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如让学生将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或豪言壮语)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贴在教室里,时时促动、激励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 用和谐的民主管理来锻炼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班级只有在大多数学生自律、自治时,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强有力的集体。在班级日常管理活动中,教师营造一个学生民主自治管理氛围,是管理班级的必由之路。学生直接参与的民主管理必将促进学生与班级群体的相互影响,锻炼学生的管理素质,最终实现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营造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必须以教师管理为主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如“百分考核竞赛”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每天一次的评比,来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班干部的选拔任用,采用选举制与轮换制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力;班级管理实行“一日班干值日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教师要通过和谐的氛围培养一批具有平等意识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

3. 用合作的竞争氛围来发展学生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竞争机制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法则。作为教育素质之一的班集体建设必须培养的应是融合作与竞争于一体的班级氛围。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教师只是作为其中的组织指导、学法指导、生活指导、管理指导。学习提高,靠的是学生自我的管理、合作、互助、竞争,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选定自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水平相当)、生活中的学习榜样。通过竞争,优等生会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通过竞争,班级中会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学生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这种班级学习网络中,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其职责是以先学者身份参与学习、指导学习、评价学习;学生作为后学者,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同学间的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当然,对于班集体的管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做法各异,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我觉得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些自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少给他们一点束缚,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最终目的。

摘要:高一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自信心的缺失,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3.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三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理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与幼儿思想不同,他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然而,他又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赏识教育能够助其强化适当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其认知能力的有限使其判断能力也处于一个模糊的时期。在某些适当的行为产生时,他并不能理解此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可以在以后相类似的环境中予以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鼓励,使该行为能够得以强化,相反,在错误行为产生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并予以纠正。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应用分析

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并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用网络中的一句话:你发现或不发现,问题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因此,学生的优势或劣势都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坐在办公室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对其中适当的予以鼓励,不良的予以制止。

2.教师应该与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形成合力

上一篇:老师上课时的动作下一篇:现代青少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