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2024-10-14

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精选10篇)

1.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一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 从应试教育角度分析

最近,我在网上看了一则报道,中俄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上,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5惨败给俄罗斯少年队。比赛结果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中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令人堪忧。与此同时,教育部等六部委“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的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结果突出表现为,青少年肥胖率日趋增长,全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这一安全临界点;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体现为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越来越小;同时,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

我认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必须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分数的教育,虽然国家早就提倡用“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鼓励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迫于升学率、升学考试的压力等,导致一切向“智育”看齐,从而以牺牲德体美劳的教育,尤其是对于体育的忽略,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体育课开课率普遍不高中小学体育课不受学校重视,遭到文化课的排挤和占

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流于形式,根本不上课或直接在教室上,体育课名存实亡。

2. 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严重不足在整个受应试教育影响的环境下,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及其不合理,文化课资金投入所占比重过大,用于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购买的资金投入过少。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根本不能满足体育自身的资金需求,严重的阻碍了中小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3.各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由于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导致各级学校引进

体育教师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专业理论素养欠缺,体育课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保证。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游戏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学校不重视体育,老师不提倡体育,学生不参与体育的恶性循环。

对此,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改善这种现状:

1.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在课程设置中得所占比重,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分值相当。

2.进一步加强保障中小学生体质的系统规划和法制建设,从而在制度上确保中小 学生体质的稳步提高。

3.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证措施,增加学生的体育经费,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根据学生规模进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4.在社会上提倡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优先向学生开放。

2.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锻炼,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体质降低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 对于体育锻炼不主动造成体质逐渐变差, 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步入社会工作都是不利的。怎样让高校学生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是体育高校教师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 首先分析高校学生体质降低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相关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1、高校学生体质降低的相关因素

如今,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国人担忧。高校在解决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上呈现出薄弱环节:学生肥胖率递增, 眼睛近视比例接近一半。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他们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与民族的盛衰。

(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教育观念有待完善。如今, 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贯彻教育改革中的人文体育与快乐体育的理念, 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偏向于社会流行的体育项目, 对于体育课提高大学生体质与体能的功能性教学方面重视的不够。需要高校体育部门与相关的一线教师, 抓准人文体育与生物体育理念的平衡点, 科学地学习体育理念。使高校体育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校园对于学生的学习较重视, 但是对于体育锻炼方面重视力度还需要加大。高校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生源的扩招, 但是相应的教育资源并没有配套跟上, 造成高校场地器材资源, 不能满足现有生源的需要。有的大三就取消体育课, 本身存在惰性的学生在无人督促下是不可能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 也加速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 体质下降的速度。配套设施与师资力量需要高校加大重视与投入力度。

(3) 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体质下降。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 基本上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家长从小娇惯, 使得多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怕苦怕累, 不呢过坚持住耐力性体育训练, 剧烈的体育运动由于体质原因更参加不了。笔者经过与宿管后勤人员调查, 发现学生能在晚10点准时熄灯入睡的学生不到5%, 学生65%都会在晚12点后上床休息。在身体需要修复的时间不能进入睡眠, 一般都是游荡在互联网中, 课余时间都离不开手机与电脑游戏和网络电视, 早晨贪睡没时间吃早点就上课。没有养成科学的睡眠与生活规律, 长期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 直接导致大学生体质的下降。

(4) 高分数低体能的学生身体锻炼意识薄弱。通过与大学生课下座谈发现, 学生表示对系统的健康教育并不排斥, 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体育健康教育的学生不多。造成多数的大学生健康意识薄弱, 严重缺乏体育卫生知识,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单纯地为了追求能够考上大学, 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2、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的干预手段

(1) 强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教育主要是在体育课上, 为了提高学生体质督促学生能够坚持必需的体育锻炼, 高校在大三阶段也需要坚持整个学年上满体育课时二十周, 在大四阶段也要能够对学生进行课余锻炼上的指导。课上安排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 为了督促学生锻炼, 将联系的内容纳入体育成绩考查范围。教师在课上要采用多种方法授课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 设计增强学生意志和品质的运动项目,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增加高校学生的体育评比项目, 促进学生体质与体育能力的提高。

(2) 高校的体育管理要“以生为本”。高校生源的扩招, 造成投入的不断增加, 购置学生必须的体育锻炼设施与器材, 的确是个难题, 但是要以学生的所需为出发点, 最少要能保证学生锻炼的需要。尽可能地高效利用现有高校体育锻炼场地与设施资源, 在不能拓宽场地的情况下, 为了增加学生自由活动与体育运动, 就不要无故占用体育场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本, 坚持基础教育阶段的简单可行的课间两操锻炼活动, 学校多成立体育活动小组, 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 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对在校学生宣传基础教育阶段欠账的卫生健康知识, 形成积极健康的意识和心态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健康价值观。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大课堂教育, 将正确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传递给学生, 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在体育课上, 对晨练与课间操加大检查力度。

(4) 改善学生体质, 强化课内外教育一体化。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 课外时间比课上时间长, 利用业余时间, 根据本校的学生数量和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资源, 设计多样化校园体育赛项, 如, 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 发现学生的体育特长并注重培养。充分利用起学校的健身房与健身设施, 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总之, 体育锻炼是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需要针对本校生员实际, 重视提高大学生体质, 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去适应社会, 描绘祖国建设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三

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常常被忽略,具体表现在:1.学校不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执行,无理占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较少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以文化课业负担重为由,应付体育锻炼。2.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既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又没有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课质量进行严格评估。3.由于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体育锻炼的习惯。4.体育课堂只关注选项教学内容的传授,对身体素质的练习较少。

学校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忽视,导致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缺失,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因此,要提高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从本质上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此,学校应加强学校体育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学校体育责任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体育责任被淡忘

建国初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且,党的几代领导人在对教育的论述中都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并在不同时期把体育列在重要位置。尽管如此,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不遗余力地服务文化课,导致了体育被遗忘在角落里。对此,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学校体育不被重视由来已久,这是直接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和体育教师在学校里的地位较低的重要原因。

2.功利驱使,导致学生体质问题被忽视

(1)消极执行相关的体育政策和文件精神

大部分学校不能贯彻和落实有关体育的政策、文件。据调查,部分中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加起来不足两节;初、高三体育课停上,除了每年开一次运动会外,几乎不安排其他任何的体育竞赛活动;由于学生课余时间少、作业量大,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校级以上比赛都是体育局训练的运动员(特长生)。此外,学校体育教师编制紧缺,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急需解决。

(2)体育安全隐患让体育教育缩手缩脚

近几年,在校内出现的一系列体育伤害事故,给学校、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加上家长维权和安全责任追究意识的提升,政府没有出台系统的学校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致使事故一旦发生,体育教师首当其冲,难逃其咎。为了防止身体受伤害,学校和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尽量避免跨栏、耐力跑、跳箱、单双杠等练习。虽然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相对降低,一切以不出安全事故为准则,但学生各项生理测试指标得不到提高。

(3)学校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课改后,部分体育教师过分强调“愉快”教学,强调兴趣选项,却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课前不认真备课、不重视布置检查场地器材,教学内容以球类为主,忽略技能的教学。此外,学校对教师责任意识的考核流于书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致使学生体质测试组织不力、不能积极组织开展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等,这都显现出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缺失。

三、健康梦想,从强化体育责任意识开始

1.责任意识对有效开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为什么从上级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对体育仍然不够重视呢?其实是政绩观、功利心在作祟。当然,还有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的缺失,这种责任的缺失具体又表现在没有正确的体育责任观,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淡漠,对国家出台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文件精神不能执行到底、落到实处,对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

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完善责任教育评价考核体系,责任落实到位,激发和提高领导、教师及相关教职工的责任意识,激励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来挑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重任,才能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

2.如何加强和提升学校体育的责任意识

(1)学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责任观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其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教育强调“学校办学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只有校长确立了正确的体育责任观,学校体育才能有效开展。因此,要想拥有正确的学校体育责任观,校长就必须重视学校体育,这样,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体育老师的待遇、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等问题就能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学校要切实落行体育政策和文件精神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无疑有助于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提高中、高考升学率上,应试教育之风非但不减,反而愈演愈烈。尽管教育部门出台许多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文件,但大部分学校落实起来浮于表面、应付为主,不能坚决地执行到底。甚至,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或间接以升学率为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从而助长了学校只抓分数不重素质教育的风气,忽略学校体育工作。

作为体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这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将体育放在学校教育之重要位置,正所谓“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其次,全校上下要积极倡导“办负责任的教育”的理念,要将学校体育责任落实到办学目标中,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中。做到既重视升学,但不屈从于升学,更不以学生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升学率,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因此,学校要坚持开足、开齐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的活动时间。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体育课之外,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特点有所创新。除此而外,对体育活动课、大课间、体育社团等体育工作要从时间、空间、内容上作出具体、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明确落实责任人,确保活动时间上课表、组织人员有落实、活动内容有安排、场地器材有保障、安全及医务监督有保证。学校要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运动会,以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3)学校要提高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①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第一,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对提升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不间断的正面教育以提高教师的认识、确立责任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第二,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入脑入心,思想受到触动,从而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体现责任。第三,营造发挥体育工作者责任意识的氛围,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突出责任意识。第四,学校领导要树立“责任榜样”的形象,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引导体育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第五,要树立典型,做好典型引路。在学校中,挖掘发现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典型,宣传典型事迹,从而营造一个人人讲奉献、个个尽责任的良好氛围。

②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责任机制。第一,建立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既要对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评价,又要对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道德水平进行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价,再通过教学检测、教学督导、学生打分评价、体育教师自己评价、体育教师之间评价、处室领导评价,形成组织监督与学生监督、上级监督与同级监督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以此来激励体育教师注重自我道德修养、自我反省自律、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第二,运用激励机制,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即正向的奖励机制与反向的惩罚约束。学校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科学合理地评出大家公认的责任意识强的体育教师,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正向引导来鼓励更多的体育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对那些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愿履行自己责任的体育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如,经济处罚、不能评优评先、不晋升职称、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等等。

(4)学校要完善学校体育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体育教师体育活动的风险教育,进行风险管理和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其次,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意识的教育培训,树立安全和全面体育观、正确的技能观、良好的道德观。再次,学校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可根据意外发生率的高低和伤害的严重性来选择不同的管理策略。此外,学校要成立风险管理计划小组,小组成员要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应包括校长、主任、体育组长、体育教师、教师代表以及学校医护人员。成员要明确责任与任务,主要是评估风险管理计划的有效性,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制定防范的策略,协助紧急事故的处理工作,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协调解决,对新上岗及在职的教职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并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师生和社会宣传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知识,提高学校体育安全意识,掌握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等。建立包括保险赔付在内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学校总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设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体育教师也要定期对活动器材进行检查,保证器材的安全使用。

4.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四

摘 要: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表现为持续增长,而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却在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重视和广泛关注。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从社会、学校教育、家长和学生自身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为提高学生体质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质下降 原因分析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b)-0147-0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从单学科的角度提升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将“体育阳光活动”计划在各中小学启动并实施,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和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笔者在担任体育教师期间,曾对中学学生体质进行测试,深知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事实和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影响。带着这样的问题,文章将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5个方面进行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为中小学生体质素质提高提供参考。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1.1.1 封建体制遗留的问题

在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下,人们尊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唯分数论英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都已习以为然,学生的一纸成绩单成为让大家为之炫耀和产生心理优越感的“标签”,并默认体育与健康课程无关紧要的认识偏见。

1.1.2 国家出台的管理政策和监督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各学校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差距突出,以及受地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管理部门笼统出台的政策但地方监督部门不能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如此,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留于形式和摆设的空架子,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

1.1.3 国家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2016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国家将投入5 000亿对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我国中小学生数目庞大,分“糕点”的人数太多。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的教学场地器材都得不到保障,“放羊式”的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课渐渐失去兴趣,教师们也力不从心,学生体质下降就是必然之势。

1.2 学校原因

1.2.1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缺乏具体的评价体系和必要的措施监督,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缺乏硬性的评估和具体可行的监督制度。

1.2.2 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学校教学工作重心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及格率,以获得社会,家长的认同。教师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对所担任学科加大布置作业量,“占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补课”,甚至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资料讲解,剥夺学生仅有的体育锻炼时间。

1.2.3 学校对体育教师对教师的认识偏见

考试学科和学校地位成正比,体育教师地位低下,不受重视。比如:职称评定优先考虑的期末统一命题的学科,并成绩靠前的学科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主观因素太强,学校领导的话语权太重。这些认为因素造成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作为教学的导演,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教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保障。

1.3 家庭原因

1.3.1 家长的健康意识淡薄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健康意识的引导不够,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家长们回家就是低头一族的“手机控”。周末或是睡觉,或是参加同学,朋友间聚会,没给孩子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氛围,为学生的体质下降暗藏隐患。

1.3.2 家长监管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家长出门打工挣钱,留守儿童居多,隔代疼的弊端暴露无遗。

1.4 教师原因

1.4.1 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欠缺

教师自身的理论文化水平有限;对《课标》理解和认识不充分,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驾驭能力。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课程改革思想精髓认识不到位。

1.4.2 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禁锢

受到由来已久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教学中教师们习惯的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学生只是站桩式的听课即可。这种枯燥的教学过程和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对体育课是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造成体育学生体质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1.5 学生原因

1.5.1 学生未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学生对体育的要求就是只要体育考试及格即可。人们念叨的所谓“豆芽科”“副科”已经被孩子们心安理得的默认接受,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没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对自己健康没有主动加强锻炼的意识。

1.5.2 学生的惰性增强

随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经济的宽裕,还是事物游戏种类繁多,孩子玩耍、娱乐的形式多样。通讯工具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信息的发达,学生沉迷于玩手机,看电视、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的机会逐渐剧增,和加快了体能下降。增强学生身体体质对策

2.1 国家完善政策宏观导向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1.1 国家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导向

国家制定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具有约束力、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制度和措施,有效保障切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2.1.2 国家要切实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把提高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工作规划,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切实得到发展和提高。

2.1.3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和强大

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资,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法规在基层学校落实情况的监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2.2 教育部门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和监督制度

2.2.1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成绩纳入考试科目

让学校领导和家长开始重视学生体育课,不再置学校体育于不顾,学生体育体能的提高。制定合理的考评和奖励机制。

2.2.2 制定对体育教师公平的晋升,考评细则

制定与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审,年终绩效与体育工作的评鉴,具体准则,促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态度。

2.3 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和搭建促进教学提升平台

2.3.1 学校行政领导加强制度措施的拟定和执行力度,反馈机制

学校将学生的体质工作纳入常态化工作来抓,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手段多样,措施和手段具体化。

2.3.2 学校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

学校多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多创造学生体育锻炼和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2.3.3 学校举办教师之间的技能技巧比赛,资源共享

对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学习,或者通过比赛,集体备课,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4 利用现代传媒网络,加强宣传和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关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宣传力度,让家长更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使更多的父母都能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时代气息。

2.5 家长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营造家庭锻炼氛围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重要的启蒙教育,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远离电子鸦片――电子游戏,让孩子业余时间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参考文献

5.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五

***

电话: 论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 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总是感觉到所教的学生体质偏差,本文根据新近的体质健康检测报告说明了高中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现实,多角度分析了高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谈了些改善高中学生体质状况的建议。关键词:高中生 体质健康 原因 对策

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说,学生体质健康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都增加了,这说明营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呈增多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继续下降。从最近的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报告看,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

1、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1.1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对全国万名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与以往年相比,我国学生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水平,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水平,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这三项监测结果与往年相比,都只有个别组别略有上升,绝大部分组别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趋势。

1.2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2008年监测结果显示,7-18岁的城乡男、女生肥胖比例全部明显上升。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从事学生体质研究的专家毛振明说,现在学生的体质可以用硬、软、笨来概括。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

1.3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高中生接近八成。

1.4身心健康相互影响 身体素质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一路递减。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差:积极情绪得分从平均3.70分下降到3.40分,消极情绪的平均分则从2.59分提高到2.93分。由于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是密切相联,构成完整的生命体,因此,身心素质是相互影响的。例如,近几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诸如离家出走、网络成瘾、自残、自杀事件逐渐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高中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2.1学校方面的原因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处处体现着德育的功能。体育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对于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对于人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通过体育进而全面育人,没有体育,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实。尤其是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学生处事自私自利,急需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多方面的品质,而体育在其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许多学校对学校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迫于种种压力,以应试教育替代素质教育,以“升学第一”替代“健康第一”。结果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正如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学生简直成了学习的机 器,每天爬起来就是学习,排得满满的文化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放学回家,还有没完没了的作业等待他们,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再者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学校也取消了认为存在危险性的运动器械和项目。例如中学的跳箱、跳高、跳马、单双杠等。学校害怕体育活动出现安全事故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家庭方面的原因

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他们只重视孩子的智育,轻视孩子的体育,只重视孩子的营养,轻视孩子的锻炼,从而使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譬如,在平时,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本想放松一下,玩一会儿,然而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便让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假期,许多家长也不让孩子放松休息,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体育活动,缓冲一下本学期的紧张的学习所带来的身心疲惫,而是,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辅导班”,继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从而使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有一份调查报告发现:81%的家长没有主动为子女购置过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用品;家长对子女学习都有明确具体要求,而对孩子提出体育锻炼的要求仅占7%,因此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是造成“土豆”和“豆芽”长成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造成“胖墩”、“眼镜”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2.3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之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在物质生活富足、体力劳动减少的同时引发了人类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人口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视教育为考大学,视考大学为改变命运和生活的唯一出路,使多数年轻人忽视体质健康。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在这样的观念和社会现实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诱因已深深埋下。另外许多城市社区,很少或根本没有体育设施。有的社区虽然有体育设施但是这些体育设施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设计的,只适合成年人进行体育锻炼,不适合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匮乏和不合理,以及许多社会体育设施仍然没有向青少年开放,使有体育锻炼意识的青少年因这种客观原因无处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此外,许多有条件的城市社区也很少或根本不开展体育活动,如家庭运动会、社区体育节,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2.4学生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认为体育锻炼太枯燥、太辛苦而放弃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内因,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O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l小时,近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5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

(1)饮食。“平衡饮食”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密切,合理营养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反之可引起疾病,体质下降。现在,一方面学生营养过剩肥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就餐环境、学习压力、情绪等因素,而经常随便应付一日三餐。

3(2)睡眠。良好的睡眠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身心恢复疲劳的有效方法,中学生的睡眠每天要达到8-9小时,但很多因素让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导致他们疲劳积累,影响生长发育、影响体质和健康。虽然“减负”政策提出了多年,但似乎没有给学生减掉什么,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健康和快乐。

(3)不良行为。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行为已经成人化,如:抽烟、喝酒、过度上网等,部分学生沉迷于“ 电子 鸦片”——电脑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这些行为都让学生的 听力、视力严重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时间宁愿玩电脑游戏也不愿参加健身运动。

(4)缺乏运动。现在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较少,加之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走跑、攀爬等基本活动能力也被车、电梯等自动化形式取代,这种最基本活动能力也因为现代文明而减退着。

3、改善高中生体质健康的建议与对策

3.1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真正为高中学生“减负”,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第一,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第二,要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坚决改变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状况。第三,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给教师提供更新教育思想与方法的继续教育机会,让教师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第四,进一步改革课程教材,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第五,应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学校或教师加重学生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3.2认真落实学生校内外体育锻炼活动

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运用体育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年级要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行年级大班选项教学的模式,给学生自主选修的权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1-2项锻炼身体的体育技能并养成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不同项目中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薄弱环节的身体素质练习,以全面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坚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校内的体育活动时间能真正落实并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体育运动兴趣,教会他们在现有条件下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使其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具有自主锻炼的能力。

3.3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

各级领导应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高效益地扩建和改建学校及社会现有的体育设施,并在周末和假期对学生开放,使现有体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锻炼需求。3.4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学校可以面向学生的家长开办各种形式家长学校,给家长讲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提高家长的教育艺术,也提供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避免家长只重学生的分数、忽 4 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施加压力过大,造成孩子间的恶性竞争,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3.5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6.青少年体质20年来持续下降 篇六

昨天(2006年8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杨贵仁出示了一组数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

以北京市为例,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杨贵仁分析说,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体力劳动减少:二是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意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时间。

7.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七

全国第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虽然在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上持续增长,但体能却连续近20年持续下降,如肺活量、速度、力量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大学生则更为明显。目前从大学生身体形态特征看:虽然身体形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增高趋势,但体重的影响最大,男生肥胖率较高,女生营养摄入不足;从身体机能特征看:大学生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男、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分别下降了109ml、331ml;从体能特征看,大学生体能指标的特征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握力、立定跳远、有氧运动的成绩呈下降趋势。总之大学生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肌肉软、关节硬、动作笨、晕车晕船等。

2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因及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缺陷

2.1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和锻炼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体质

2.1.1 不健康的饮食。

据现代科学表明,人们健康的危险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以食为天,大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主要表现在:被忽视的早餐、垃圾食品和疯狂的宴饮。很多大学生由于参加丰富的夜生活,早上睡懒觉耽误吃早饭。长此以往,他们会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大学生乐于尝试新事物,对新鲜的垃圾食品当仁不让。垃圾食品热量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长期食用,将导致人摄入的热量过剩,造成肥胖,危害健康。另外当今社会上的吃喝玩乐之风早已弥漫于校园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聚于饭店之中举杯痛饮,从白酒到啤酒,不一而足;还有些大学生模仿社会上的人抽烟,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导致他们营养不均,体质下滑。

2.1.2 不良的作息习惯。

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现代社会上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借机侵入大学校园,无形中侵蚀着大学生的健康。如今大学生通宵上网,进歌舞厅跳舞,晚上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已经司空见惯。夜间过度的放纵与精力消耗不仅带来第二天的萎靡不振,还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恶劣影响。为了应付考试,大学里流行考前突击,有些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也有些同学为了准备考研或应付其他考试也选择成为一只夜猫子。精神固然可佳,殊不知这会导致白天的效率急剧下降,更不用说对身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2.1.3 不规律的体育锻炼。

据调查,仅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另外,随着现代生活的紧张和大学学习、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鉴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一次进行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导致运动受伤的概率增高,对肌体产生伤害。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或无规律的锻炼,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缺陷

2.2.1 大学生体质检测缺乏时效性

目前大学生体质检测的项目指标主要包括三类检测指标(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目前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但不能反映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高校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在量化指标的筛选过程中也缺乏合理性。例如在机能指标方面,应用台阶指数评价心血管功能的过程中,台阶试验测试时间过长,学生动作规范较差,技能指标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此外,大学生体质检测的《标准》适用人群不太全面。当前大学生测评指标只考虑到身体健康、正常发育、无畸形、无疾病的大学生,却忽略了一部分身体不健全、有心理或生理疾病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体质检测的盲区很不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2.2.2 高效体育课内容和形式两极分化,过犹不及

据调查,目前一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以竞技性的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项目为主,内容和形式陈旧,抹杀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乐于参加体育运动是他们的天性。高校体育课本应是大学生喜欢参与的乐园,但是由于体育课内容陈旧枯燥,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新鲜感,感到乏味,还有些大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级越高,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加明显。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授课内容由竞技性向趣味性体育转变,实行一、二年级必修,三、四年级选修,男女分班上课,授课时间90min。虽然这种转变符合新课程改革,时代的趋势,但是体育课运动量、强度逐渐减小,耐力性项目减少,造成大学生心肺功能明显下降,再加上目前大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向俱乐部形式过度阶段自我锻炼意识尚未提高,完全脱离教师的监督,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太理想。另外,在由田径、大球项目向小球项目和游戏项目转变过程中,很多高校目前场地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扩招后大学生活动空间的需求。这两种体育教学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全国高校存在的问题,应引起体育和教育界足够的关注。

2.2.3 对“体质”概念理解产生偏差,缺乏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高校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并不充分,还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尤其对“体质”这一概念理解产生偏差,指标偏向于反映身体素质,对心理健康反映较少。这对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大大不利,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长过分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因此这些孩子缺乏耐力和意志力。据部分高校调查,大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中怕跑步、怕苦、怕累占了三分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校体育课不仅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任务,还要努力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有效培养。然而,由于我们对“健康”或“体质”概念理解产生误区,我们一部分体育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久而久之,大学生越来越怕苦,意志力越来越差,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2.2.4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体育课被挤占现象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为了提高所谓的就业率或读研率,向体育课要时间也成了正当理由。不少大学生为了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继续深造,课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体育活动时间更少。一项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大约10%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h的体育活动,约20%的学生能达到每天30min体育活动。随着年级增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不要只关注学业,更要注重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3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方法及建议

3.1 遵循增强体质的法则

增强体质的法则是按照体质增强的基本规律制定出来的,只有遵循增强体质的法则,才能按照增强体质的客观规律办事。增强体质的法则有以下五点:①适度性。体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恰当生理负荷的刺激下才能实现。如果负荷过大,超过了运动者所能承受的一定限度,生理机能就会受损;反之,对体质的改善效果则不明显。因此增强体质一定要适度。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状况、健康程度、锻炼程度、作息制度,场地器材以及气候等情况来制定个体素质提高方案,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②全面性。全面性指身体的各器官、各个系统都要锻炼。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要懂得这一理念,注意活动机能的全面性。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注意多样性,开展走、跑、爬、跳、投、攀、蹲等基本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③个别性。每个学生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状况,制定运动方案。这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能力、机能和心理特征。④反复性。现代科学证明,体质的提高需要多次连续地进行反复锻炼。反复少数几次或反复次数过多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地增强体质,需要遵循劳逸结合、循环反复的原则。⑤意识性。锻炼者要充分认识到增强体质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锻炼身体。总之,对增强体质法则的应用是增强体质的关键。

3.2 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筛选合理的指标内容,使其指标体系更加科学、真实、全面。在覆盖人群方面,要顾及到特殊群体,并根据情况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指标,比如大学生因某种外界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在测试方法和手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测试仪器更加先进、科学和精确。此外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为每位学生服务。最后,要根据测试结果,因人而异提出合理的锻炼建议,指导大学生自我锻炼。

3.3 改革高校体育课内容与方法,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高校形成一种人人关注自身健康,一切为了自己身体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次,高校体育课开设项目要切合实际贴近素质教育,只有系统的体育教学才能全面、明显地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组织吸引和激励大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

3.4 采取有效手段,完善大学生体育工作保障机制

各个部门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高校必须要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共同组织领导开展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此外,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广泛开展的需要,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力求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除此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器材、器械支持。

4 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人才的基地,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还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的盛衰。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一问题倍受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摘要:连续二十年来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体质下降状况,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高校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质健康,大学生,标准,新课改,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教体艺[2005]6号文

[2]满昌慧,郑美霞,陈晓鸣.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增刊):202-204

[3]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等.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17-218

8.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乏锻炼;课业负担;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48-01

一、研究目的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水平明显下降,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把“阳光体育“工程落到实处,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一)重智轻体,缺乏锻炼。众所周知,虽然现在提的口号是“素质教育”,但实质上还是过去的“应式教育”的模式,而且愈演愈烈。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体育课的安排也就是为了完成课程规定应付检查,没能把体育课放在重要地位,更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经常被语、数、外所谓的主科所代替,上体育课时学生被留在教室辅导或做作业是常事,尤其是毕业班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了。国家规定3-9年级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可真上起来就少的可怜,毕业班每周只上一节,更有甚者干脆把体育课停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学生根本保证不了每天锻炼1小时。自从初中恢复了体育加试,一时学生锻炼热情很高,体育考试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上级部门初衷是好的,但那还是为了考试而练,考试一结束立马停止,部分学校干脆就把体育课取消了,完全停止了体育活动。

(二)思想观念认识不够。一切为了达标,一切为了检查,没有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与坏为标尺的评价体制下,一切事情都为文化课让路的风气越刮越浓。这与现行的教育功利有关,以牺牲学生的长期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分”,“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可以任意剥夺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体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发生,取消了一些对抗性强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也给教学带来了不良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围绕考试转,为考而教,只追求眼前效益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师资配备不完善,课堂效率低。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與体育教师有直接关系,一些教师思想不端正,自身素质差,上课就是糊弄,学生根本就学不到啥。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把一些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工作,甚至把快要退休的老教师也派到体育教学岗位上,这些教师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按课标要求和教材上课,上课随意性特强,至今仍然存在“一个足球”一堂课的“放羊式 ”教学,没能真正的把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五)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学生在校时间随学段延长而增加,小学达到7-8小时,初中达到8-9小时,高中更长一些,回家后还有写不完的作业,甚至还要找老师辅导。据我了解,小学生好一些,初中生9点以前睡觉的很少,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大多数都在11点以后睡觉,有的还要晚一些,早上6点以前就起床,这些过重的学习负担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六)学生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一是学生喜欢肉类、奶类、油炸食品及碳酸饮料,造成营养失衡导致肥胖,二是学生三餐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多数学生早餐在校外早点部吃快餐食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紧没来得及吃,只能饿着肚子上课,中午和晚上基本都在家吃(家离学校近的小学生,远的在小饭桌吃),但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因为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没时间回家吃饭,只能在校外的小吃部用餐,极不卫生,营养也不全面。

三、结论和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执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加大“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力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健康教育。

(三)学校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认真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体育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硬性指标。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监督和管理。

(五)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修养和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懂得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六)改善教学环境,加大体育投入,购置器材,增大场地面积,满足学生练习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

[3]教体艺<2007>14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意见的通知 [R]2007.9

[4]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估与管理标准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1

9.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篇九

一.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认为造成中小学生体质危机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的导向。即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分数,而分数背后是读书,是大量的作业和训练记忆的东西。衡量各个中学办得好坏也是看分数,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像一个学生的其他方面并不重要,而只是要求他书读得好,分数拿得高。学生从小到大,他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由于分数挂帅,造成周围环境,尤其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方面,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全班、全校考第几名分数怎么样,有没有可能考上大学。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家长很难认真考虑孩子的身体,觉得没有病就可以。其次是很多学校由于上述教育导向的原因,在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再次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是运载工具有很大进步,出门上学、外出办事基本上以车代步;二是电脑、网络进入生活,有一项资料表明,电脑、网络占了学生业余时间的36.2%,活动不足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专家、学者、教育官员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原因还是有更深的诱因。

首先,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必定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历来含有浓重轻视体力劳动的成份,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想意识影响到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只要我们看一看“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等等观念的世代相传,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家长看到街上劳动的清洁工人就会对子女进行“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像他们一样扫大街”的教育。我们就会深切的感受到这轻视体力劳动的封建意识是何等地根深蒂固,是何等的深入人心。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发达的肌肉和强健的身体是进行体力劳动的必须,而对于那些一心想读书做官“治人”者来说,显然是不重要的。

其次是国家对人才选拔制度对学生体质的具大影响。现在我们的人才选拔主要重视的是人才的所谓“德”和“才”两个方面,身体的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高考只进行文化考试。人才的选拔标准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与考试无甚关系的学科教育必然要边缘化。

第三从家庭角度来看,中国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的现状助长了孩子们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包括不能合理的参加体育运动。父母可以有一些很合理的措词,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在运动时意外受伤,赔不起,只能小心呵护。

第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活现代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急遽变化。有研究表明,现在人的活动量只有过去30年的一半。如过去院子里、道路上是中小学生运动玩耍的天堂,现在院子逐渐消失,道路上奔驰着汽车,室外处处有危险,室内成为最为安全的地方。中小学生由室外运动的玩耍转向室内静的玩耍,特别是电视和电子游戏的普及,更加减少中小学生的运动的机会。

综合可见,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是最明显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综合造成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带来的问题。

二.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1 真正落实国家法规要求的中小学生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院田晶、马凌老师对北京133所小学的调查:只有27%的学校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1-2年级每周开设4节课的要求;65所中学初中阶段还有26%的学校没达到国家要求的每周3课时的要求;还有13%的小学和12%的中学未能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因此规范执行《义务教育法》、《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的对学校体育、体育课时、课外体育活动的规定,确保学生的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是学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切实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

据李慧林学者运用随机问卷调查了全国45名体育界著名专家,根据问卷“可能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和体育知识的教学因素”,得出体育教师、场地器材、教学管理和经费的权重系数分别是0.328、0.213、0.277和0.145,其它因素是0.037。可见体育教师是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说实在的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本来就低,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则是低中之最。经常有人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他们。对体育教师,学校领导不重视,也得不到学生及家长应有的重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不少中小学,体育教师上一节课至多只能算1学时工作量,有的只能算0.8个学时工作量,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上一节课算1.2学时,甚至1.5学时的工作量。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不能计算工作量是体育教师份内的工作,而其他教师组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则是1课时算1课时的工作量。古语云:“不患贫而患不均”。这种不均的教育环境极易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懈怠,甚至使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形成对工作的自我否定。如果这样我们能寄厚望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无私奉献的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是体育教育的不懈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只能通过体育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有体育教师的成功才能有学生的成功。因此还中小学体育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保障中小学体育教师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 尽快改善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设施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田晶、马凌老师的对北京133所小学的调查:小学体育场地条件,完全满足需要的有5%、基本满足需要的有28%、不太满足的有41%、完全不能满足的有26%,中学体育场地条件,完全满足需要:5%、基本满足需要:40%、不太满足:38%、完全不能满足:17%。可见只有5%的中小学能完全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这说明了现有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设施95%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是提供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快中小学体育场设施的建设,同时建议体育系统的场地设施和器材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切实保证中小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

三.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创新

1 学校体育课程形式的创新

要求中小学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是通过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形式来保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这些课程形式的时间设置似乎不是很合理。首先是早操时间安排是在早上起床后进行锻炼身体,由于中小学生起床后空腹进行早锻炼,如果学生运动量大一点,锻炼身体后就会恶心、不想吃早餐。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上午的文化课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是课间操20分钟(部分学校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体育课45分钟,如果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课时45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课余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作讨论)。这样的体育活动时间设置虽然学生累积体育活动时间达到每天1小时,但累积体育活动的生理效应能否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似乎要打一问号。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运动强度和时间的适宜剂量还没有明确规定,都建议青少年参加每周3次以上的30分钟以上的激烈运动(相当于心率160次/分)这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而课间操的20分钟包含学生的进退场和整队的时间,还得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准备下一节的上课准备,这样真正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只有5~10分钟,5~10分钟的时间内要达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运动量和强度是很困难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每次45分钟,如果课的练习密度以40%来计算,也达不到促进学生体质增强的生理效应。

另外体育课承担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承,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身体练习的方法而不是专门用来进行身体练习,其课堂上学生学习新的身体练习时运动强度也不会很大,其练习强度和运动量也难以达到促进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生理效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或相对简单的运动技术进行反复的身体素质练习,以求达到一定运动量和强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似乎又回到传统的“达标”教学模式,又极易使学生产生原来批判的“喜欢体育运动”却“厌恶上体育课”的扭曲现象。这样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整合学校体育课程形式。如我们建议修订方案:把早操和课间操整合成每天1次的体育课间活动课,活动课时间为30~40分钟左右,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原每周的体育课课时和每节课时间不变,改成体育学科课,体育学科课要强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承;原每周安排的2~3次课外体育活动,要强化其锻炼身体功能,改成体育锻炼课,每周固定安排3次,安排周一至周五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第二节文化课后进行,体育锻炼课时间要由原45分钟延长至1小时。课间活动课和体育锻炼课一定要进入课表,而且要与体育学科课一样由专门体育教师组织指导。

2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笔者利用暑假对杭州市100名中学生(初中生50人,高中生50人)进行了座谈,其中一项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中学体育教师的反思:83%的中学生强烈要求体育课要加强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要求教师在运动技术传授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72%的学生认为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才能在合适的地点和适当时间见缝插针的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得心应手的进行体育活动。80%的学生认为不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缺少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与锻炼方法和没有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由此可见在运动技术传授过程中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用作教材的运动技术内容特点、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天气和环境的状况、体育教师自身运动特长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切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让每一个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运动乐趣,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创新的问题。

3 学校体育场地卫生设施的科学创新

目前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只考虑到学生运动的需要,没有考到学生运动后卫生的需要。如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后都是大汗淋漓的,湿透的衣服和汗流浃背的身体得不及时清洗和更换就回到教室,这不卫生的身体不仅影响学生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又容易造成感冒,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果学校运动场边建设有供应热水的洗理室,学生运动后的不卫生身体就能及时得到洗漱,这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科学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过低,学生要达到及格非常容易,对中小学生锻炼身体的动力不足。部分测试项目设置不合理,如中学阶段耐力素质测试项目采用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和台阶试验,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生)属中跑项目,测验时强度大需时短,跑的过程中需要意志努力,需要体力合理分配,影响跑的成绩因素复杂,并不能完全的反映学生耐力素质。台阶指数是针对成年人的,同时台阶指数按心率推算耗氧量,心率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很不科学,青少年学生也适应不了。笔者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是学生个体与标准对照,不是以班级集体和学校的平均数与标准的对照。因此我们建议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完善。

参考文献:

1.梁伟国,刘群.体育使教育有一种向上的精神——钟南山院士谈改善中小学生体质[J].北京:人民教育,2007(5).

2.贾志勇,齐建国.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危机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马凌.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C].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唐炎,郭礼.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C].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5.李慧林.对河南省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形态与体育健康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2(1).

6.王国勇,陆小聪,等.国外体育课运动心率的调查研究[C].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7.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述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浅谈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 篇十

关键字:体质下降;关注学生;健康;体育锻炼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形态发育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例如,学生的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柔韧素质趋于停滞或呈下降趋势;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有所增加;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绝对水平仍然较低;等等。

归纳起来,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任务太重。学生活动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根本没有时间锻炼。不久前,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求,要在中小学体育课开足开好、不被挤占的前提下,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可是,据调查的100名中学生中,有60%的人根本没有进行体育锻炼,有25%的人在学校有体育活动,但真正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人不足15%,这一现象在许多中小学相当普遍。

2.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体育课内容基本上都是跑跑步、做做操,最多也就是打打篮球,没什么事就自由活动。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有的在楼道里聊天,有的则在教室里学习,操场上空空荡荡。

有的学生利用课间时间打打乒乓球、玩玩篮球,被校领导斥之为“不爱学习、贪玩”,轻则处以写检讨书,重则没收其活动器具,并加以批评。如此这样,学校上体育课时学生晕倒的事例便屡见不鲜了。

3.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严重失调,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学校领导对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则是最可怕的问题。

4、怕麻烦,有很多学校的领导,竟然要求体育教师上课时只要排好队,控制住学生,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即可,不要受伤就行了。参加体育活动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由于发生事故后,学校与家长之间有时很难达成共识,往往陷入“官司”之中,为了省却这些“麻烦”,无奈的校长只好下了不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命令。

5、随着计算机、电视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中小学生长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大学生在运输公司的实习日记下一篇:弥河镇精神文明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