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10篇)
1.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一
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化学课中的应用
深圳中视同创专业为您介绍:
深圳中视同创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视频、教学、触控设备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专业生产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交互式液晶电子白板、交互式智能一体机、触摸电视电脑一体机、触摸查询机、液晶广告机、户外广告机。公司全面实施ISO9001和ISO14000质量认证体系,通过国家CCC及CE认证标准。
网址:
电话:***
QQ:2537602872
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教学 优点 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强、课时的知识容量大、较其他传统教学方法更易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同时对多种感官进行刺激等诸多优点,正逐渐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各类比赛中由于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下面,本人结合平时对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谈谈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化学教学的优点。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化学教学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把师生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世界,更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能更全面地说明问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课的导入是这样的:首先,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溶洞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一句“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我们雕砌成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它就是二氧化碳。”引入新课。在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就十分精彩。在讲到《燃烧与灭火》这个课题时,开始先放了费翔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的前面几句歌词,把学生带入了火的意境,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了对火的讨论,中间插入一些失火和灭火的动画,学生讨论一浪高过一浪,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讨论的浪潮中学会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在这节课上我的多媒体用了不到四分钟,一共点了五次,但每一次都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环节的新知识点的讨论,我觉得这节课的课件做得很好。
二、多媒体能与实验绝妙配合 1.多媒体能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简单化、明晰化、突出重要因素重现出来,以便于进行观察、研究,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声、光、色、态的改变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新意刺激,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面、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变化,当然必须通过课堂化学实验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可以形象、逼真地表示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能艺术地表现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现实中一些难以做到的实验,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地模拟出来。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实验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同时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也就是说,多媒体课件中的模拟实验也不能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如在讲可燃物的爆炸时,首先在课堂上做了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巨大的爆炸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为什么面粉也会发生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学生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同时也接受到了新的知识。在这里,化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就结合的非常好。又如在做到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演示完实验后学生对氧化铜变成铜这个过程不太理解,还有碳与氧的结合过程也感到难以理解,我在这时给学生放了个动画,把碳原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看完后脸上不再有迷惑的表情。难以理解的实验稍稍用动画配合一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能模拟化学实验错误操作后产生的后果 有些化学实验会发生爆炸,腐蚀皮肤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来证明。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直接感知其中的危害。而多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否则会引起爆炸,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按这个顺序操作,我就模拟了这个错误的操作,当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时,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又渲染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如,在讲到浓硫酸的稀释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酸入水”,错误操作将会导致硫酸的液滴向四周飞溅。但学生经常把这个顺序搞错,因此我模拟了错误的操作,当学生看到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严重腐蚀皮肤,毁容等场面时,都惊叫连连,胆小的女同学甚至用手捂住了双眼。从此,再粗心的同学也不敢犯错了。
三、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时,可以展示电子在核外运动的三维图像,通过图像可以形象地把电子在核外运动的过程展示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在上到计算题的时候,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对于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学生一直觉得是个难点,我就以铁和稀硫酸反应为例子,做了个动画,边做实验边放动画,把反应前和后的溶液的质量仔细分析,放完动画的同时他们也知道了溶液质量前后就相差了放出去的氢气的质量。接着再放几个相关的不完全反应和有沉淀生成的反应让他们分析,只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这个难点就突破了。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时候,我更多的会想用一下多媒体来体现。
四、多媒体的应用在绪论课和性质课中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绪论课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内部动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过去教绪论课,一般由教师满堂灌,夸夸其谈地将自己所教专业作一番描绘,虽然这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终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现在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就直观、生动多了,能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是学习自觉性的强大动力。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富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这表现在他们具有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力求尽善尽美地把事情做好的品质。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即使对这门学科原先不感兴趣的同学,也会因认识到这门学科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而会运用意志努力自觉地把它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物质的性质课,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物质性质、典型反应的基础知识,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全面了解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制备等。这种课型可以采用各种直观、电化手段,如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将一些反应速度较快,有颜色变化的演示实验,改试管实验为培养皿实验并投影至屏幕上;将一些制备、性质、检验等系列实验,通过制作,利用计算机屏幕表演仪器拆装过程、实验方法和观察现象等。条件不允许的话,则可将系列实验过程制成活动胶片或幻灯片,其他有关实验室规则、安全保护措施、实验注意事项等,则充分运用录像片进行教学。如在复习实验时,这样做就知识全面,效果好,复习效率高。
五、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和复习效果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复习的知识容量大。虽然我们不主张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量,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但对于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它们在教材上处于不同章节,用传统的复习课上法很难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上,则效果不好。因为,首先,不利于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讲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复习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梳理好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其次,不利于有内在联系的各知识点的比较。例如九年级下册课本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分属不同章节,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明显,知识点及考点较多,内容包括酸、碱、盐的特性及共性,酸、碱、盐与金属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普遍反映有一定的困难。此外,还需要考虑留给学生做练习巩固复习效果的时间。用传统的复习方法要想很好地完成以上复习复习任务,显然是有很大困难的。这时候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复习课,其优点就非常明显了。由于多媒体可以同时对多种感官进行刺激,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受到听觉和视觉两种刺激时,就能接受知识6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感官同时加以刺激,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简化,使学生更加便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和知识的获取。从而有力的保证了用一节课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复习完大量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是教学的主线,这一点在复习课中显得尤其重要,及时的练习对于巩固复习效果非常重要。而用传统方法上复习课,在完成容量较大的复习任务后,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给学生做充分的练习,这对于巩固复习效果是非常不利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保证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复习容量,从而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练习。而且可以利用电脑的统计、分析功能,及时反馈出学生在复习中没有很好把握的知识点,便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
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不能否认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的介入确实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观的声音,影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入误区:对一些用传统的常规方法(如投影片、录像、挂图等)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内容,就不一定再去强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多媒体只是对教学进行辅助,而不能取代常规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容易上好一节课,但也不是所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都是好课。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和实践,要充分而又恰当地设计、开发多媒体,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遵循适时、适地、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才能扬长避短,充分体现多媒体的魅力,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二
一、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组织安排上保持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要求上要循序渐进, 且不可一簇而就
关于原有知识在新学习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 喻其不知, 使其知之”的说法。教育学家奥苏泊尔则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 同时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 由于概念抽象, 难以理解, 一直是高一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在初三化学学习中大家都学过:氢气在反应中得氧, 被氧化, 表现为还原性。在和学生简单回忆这部分知识之后, 再尝试让学生把上述反应中各物质的元素化合价标出来, 让学生思考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反应中氧化铜提供氧, 是氧化剂, 被还原, 铜元素化合价降低;氢气得到氧, 是还原剂, 被氧化, 氢元素化合价升高。这样就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进而分析出引起化合价改变的原因—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过渡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去创造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如罢不能的心理,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之后, 要求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大部分学生根据初三化学学过的金属与盐溶液置换规律认为钠能把铜离子置换出来生产单质铜。真相到底如何?通过实验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反应的实质, 再去总结钠等活泼性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并难以忘记。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储备, 而没有主动学习的心向, 新学习仍然不能发生。有了学习动机, 学生可以更加努力和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化学学习动机:指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指向化学的一种学习意向。它对化学学习具有激活、指向及强化功能,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策略及成绩。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者总是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被动中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中我们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他们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 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上, 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 就可以充分引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会学生学习, 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认知操作。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成果的优劣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更取决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过程, 亦即学习者主动地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对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加工和对学习者自身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学习计划, 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以对课本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协调, 促使学生将课本知识结构转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有些学者从现有课程体系的局限和弊端、课程体系变革的迫切要求等方面入手, 指出了学习策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学习策略的教学, 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同时也是教师“教授”策略的核心。
3.浅谈初中化学课中的愉快教学 篇三
所谓愉快教学是指教师乐于教学,并善于创造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气氛,运用教学技巧,利用多种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不断获得需要与兴趣的满足,创造与成功的欢乐。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和谐地发展。如何进行愉快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顺利进行,高效多收的催化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是愉快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语言诙谐,知识渊博,真心呵护每一位学生,不断创造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和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必须首先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语言,同时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来达到师生感情的沟通。例如,我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就很自信地告诉学生:“我为自己是一位化学教师而自豪,因为从火药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从生命奥秘的揭示到环境污染的治理,从日常生活到未知世界探秘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科学、没有人类的文明。著名的诺贝尔奖就是由化学家诺贝尔创设的。”用教师的至爱和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诱导学生向往奥妙神奇、变化无穷的化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爱因斯坦所断言的境界: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的激趣因素。
1.精心设计导语,做好目标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个妙趣横生的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初中化学课——铁合金这节课,历届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视为应付差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生对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航天技术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讲这一节课时,我就设问:“同学们,你们长大后想不想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呢?”同学们回答:“当然想”。“那么你们知道宇宙飞船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吗?”这样简单的对答很快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告诉他们制造飞船需要用性能优良的合金。合金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目标明确了,学生学起来就特别专心认真,特别有兴趣,学习效果当然比较好。
2.引入课堂故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思维和爱听故事的特点,开展课堂故事实验。例如,在稀释浓H2S04时,我除了要学生看温度计和用手感觉外,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学生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倒入浓H2S04中,结果造成液体飞溅,他很着急,赶紧用手去拿,液滴飞溅到手上烧得很疼,他赶紧在裤子上擦,结果裤子也烧了个大窟窿。这位同学对浓H2S04性质的认识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这样讲课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联想广泛,思维活跃,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3.精心设计作业,把静态的苦练式作业变成动态的游戏式作业。化学在初中阶段,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原理、方程式化合价、元素符号等,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尽可能变静态作业为动态作业,使同学们感兴趣愿意做。例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除了分散记忆外,我讓学生每人制一副元素扑克牌,在课下每三人、四人、五人都可以做“争当公证人”的游戏作业。这样边玩边记效果自然特别好。
第三,利用化学实验魅力,诱发思维,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好化学课的关键,实验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其作用是其他内容所无法取代的,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完第八章酸、碱、盐之后,我在课堂上做了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魔术表演。先用毛笔蘸5%的H2S04溶液在白纸上画花;再蘸10%的NaOH溶液画上叶,将白纸挂在墙上,用5%的紫色石蕊试液向纸上喷洒,顿时,一幅简单的红花绿叶画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霎时间被激发出来,有的学生大声高呼:“太妙了,再来一个。”我就趁机作了课本中捉迷藏趣味实验。之后,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实验的魅力。
4.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四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目标为引导,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这种情境是建立在让学生熟悉周围的环境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感到惊讶继而能对此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5.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篇五
宜川中学
胡瑞英
通过这几年的高三化学教学,我发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听着都懂,但一说就错,一做不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明确范围,提高概念的掌握水平
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在概念的使用范围上,学生经常忽略前提而得出错误概念,还不知错在何处。
例:还有些学生对于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不完整,对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未搞明白。比如,2004上海高考题24题第(4)小题,要求判断附图中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加了催化剂、缩小容器体积、降低温度、增加SO3的物质的量四种情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很多同学漏选了催化剂选项。
对此,教师可设计两个情景:一,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二,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继续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其实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是不影响的,若不看前提,学生可能会误解为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例如:当生成物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那么生成物的含量最高点是达到平衡点,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看后半段。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从而让学生做到对象明确,审题清楚,不做无用功。
二、通过比较辨析,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经常对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和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在有序的结构中去提取明晰的概念,思维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
例如:针对学生对平衡移动和平衡常数K变化的关系混淆,可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化对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和差别的认识。
(1)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正反应 移动,K增大;(2)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逆反应 移动,K减小;(3)由压强、浓度变化而引起的平衡移动,K不变;(4)K值越大,表示 正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平衡向右移动,K值 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5)温度升高,K值 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K值才增大。
还有其它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简短归纳总结为:中和≠中性,酸性溶液≠酸溶液,电离≠电解,电解质≠导电,强电解质≠导电性强,金属键≠金属活泼性,分子稳定≠熔沸点高,平衡右移≠转化率高,平衡右移≠K增大,温度升高≠平衡右移等等。
组织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做到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从而在解题时既快又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三、通过观点比较,帮助分清是与非
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分析、证明和判断观点的正确性。让学生在经历不同观点辨析比较的同时,活跃和激发思维,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例如: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移动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对HAc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Ac≒H+ + Ac-,加入NaAc后平衡移动情况,甲认为Ac-浓度增大,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是平衡左移的结果,乙认为Ac-水解出的OH-中和H+,[H+]减小,平衡右移,碱性增强是Ac-水解的结果。对此,可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观点正确,又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到统一的结论,甲的观点是准确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因素。加入NaAc后,[Ac-]的增大远远大于Ac-水解出的[OH-],主要考虑Ac-本身的影响,若加入的物质原平衡体系中没有,才考虑加入的物质反应后的成分的影响。最后可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酚酞,将加入的NaAc改成中性的NH4Ac,若甲的观点正确,则考虑的是Ac-的作用,同样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溶液红色加深;若乙的观点正确,则考虑NH4Ac中性,平衡不移动,碱性不变,溶液红色不加深。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题目中的HAc改成NH3•H2O,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 + OH-,加入NH4Cl后平衡又是如何移动的?如何证明?通过举一反三来灵活迁移,巩固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当将0.2molCO2通入0.3molNaOH溶液中,HCO3-和CO32-的浓度谁大?在分析中,首先明确能反应的先反应,得到等物质的量的HCO3-和CO32-。在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和电离等影响离子浓度的反应中,CO32-第一步水解 > CO32-第二步水解 = HCO3-的水解 > HCO3-的电离,其中 CO32-第一步水解程度最大,是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CO32-+ H2O≒HCO3-+ OH-,学生可以得到结论:CO32-的浓度减小,HCO3-的 浓度增大,[HCO3-]> [CO32-]。
因此,当体系中有多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抓住主要因素,就可以做到主次分明,结果立现。
四、通过自我设计,实现融会贯通
除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也可提示或者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来证明结论,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反应机理,指导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1)CH3COOH和 C2H518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2)CH3C18OOH和 C2H5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
学生自行讨论得出,根据酸脱羟基醇脱氢,(1)题18O会在酯CH3CO18OC2H5产物中,(2)题18O会在酯CH3C18OOC2H5产物中。显然,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主要问题出于学生对羧酸的共振结构没有概念。为此,通过教师说明当CH3C18OOH电离出CH3C18OO-时,CH3C18OO-≒CH3CO18O-,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得出(3)题
O会在酯CH3C18OOC2H5和H218O中的正确结论。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当告知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时,让学生感到好奇,急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时,乘势引入新的知识——羧酸的共振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新的前提下再作新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在复习元素金属性比较和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金属性Fe>Cu,Na>Al,非金属性Cl>S。在复习了弱电解质的知识后可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通过对方案的自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现对已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6.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六
一、引导探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 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 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如:复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内容, 教师可设计成复习提纲, 引导学生自己去建构复习内容.其基本过程为:创设情境——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迁移拓展.
例:复习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各举2例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酸与金属氧化物;②酸和碱;③酸和盐;④碱和非金属氧化物;⑤碱和盐;⑥盐和盐.
[分析问题]分析上述反应的特点.
[归纳总结]归纳上述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特点及发生条件.
[迁移拓展]归纳“碱+盐”及“盐+盐”的发生条件.
学生通过书写反应方程式, 总结得到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就是“相互交换成分”, 然后通过归纳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或沉淀, 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碱+盐”及“盐+盐”的反应条件:①反应物都可溶;②生成物有沉淀.
二、网络整理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网络整理式就是按单元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 用图、表等主要方式揭示化学现象或本质特征, 突出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的能力和辨析能力, 优化其认知结构, 获得系统提高, 发展其创造力.在复习课的教学中, 几乎每一单元知识均可作这样的整理, 而且形成的知识结构呈多样化, 各有特点.其基本过程为:导入主题——同组交流——运用深化——自主建构.
例:Al3+、Al (OH) 3、AlO-2相互转化关系可设计如下:
学生通过填写Al3+、Al (OH) 3、AlO-2相互转化的条件, 就能自主地建构Al3+、Al (OH) 3、AlO-2的相互转化关系.学生就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认识Al3+、Al (OH) 3、AlO-2的相互转化.
三、循序渐进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化学中的有些知识, 如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同分异构体等,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科书在编排上采用分散在不同章节按循序渐进的程序出现.但这样编排无疑会造成知识的分散、不系统, 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 复习这类知识时就要统筹考虑该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一些典型题组, 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由学生自主整合、建构知识链条.
例:工业上,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 可制得生石灰 (CaO) 和二氧化碳.试计算:
(1)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与制得的氧化钙、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2) 如果需要制取10t氧化钙, 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3) 高温煅烧含CaCO380%的石灰石50 t, 可制得氧化钙多少吨?同时在标准状况下产生CO2多少升? (标准状况下, CO2的密度为1.977 g/L)
(4) 若要制得含氧化钙90%的生石灰56 t, 则需要煅烧含CaCO385%的石灰石多少吨?
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复习, 首先要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即 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是定值.然后尝试计算已知反应物 (生成物) 的质量求生成物 (反应物) 的质量.最后练习含有混合物和纯净物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整个复习过程由浅及深, 由简单到复杂, 既尊重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气呵成.
四、问题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问题讨论式就是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 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 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 提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其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联系、引导、扩展———归纳小结.
例:[提出问题]已知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 如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式?
[组织讨论]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可能存在的官能团有哪几种?如何一一鉴别?
[联系、引导、扩展]学生经讨论后, 认为:
(1) 可能含—OH, 鉴别方法: (1) 与Na反应放出H2; (2) 发生酯化反应; (3) 与NaOH、Na2CO3不反应.
(2) 可能含—CHO, 鉴别方法: (1) 与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发生银镜反应; (2) 与新制Cu (OH) 2加热生成红色沉淀.
(3) 可能含—COOH, 鉴别方法: (1) 与Na2CO3反应放出CO2; (2) 与指示剂反应; (3) 与Cu (OH) 2反应使蓝色沉淀溶解成蓝色溶液.
要确定葡萄糖分子中是否含有以上官能团, 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 (1)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配制2mL银氨溶液, 加入1 mL10%的葡萄糖溶液, 振荡, 然后在水浴里加热3~5 min.
(2) 在试管里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 滴加5%CuSO4溶液5滴, 再加入2 mL10%的葡萄糖溶液, 加热.
实验现象:实验 (1) 有银镜生成, 实验 (2) 有红色沉淀生成.
[归纳小结]学生得出结论:C6H12O6中含有
7.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七
【关键词】 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教学 PBL PEI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74-02
高三化学复习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后阶段,也是对中学化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总结和知识的提炼拔高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形成了“知识整理——练习——讲评”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教得有效,学得愉快”便成了广大高三化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化学问题解决复习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问题解决复习法,就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创设问题,从中发现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盲区,实施有效复习,高效完成复习课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现代教学方法中,特别强调“问题”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PBL教学法、PEI教学法,下面结合本人实践,谈谈对三种教学法的理解。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就是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1:在复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 如何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制取SO2并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讨论以下问题:①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②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有氧化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③请根据反应原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及所需药品。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④如何证明SO2有还原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⑤如果证明SO2有漂白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
⑥尾气能否排入大气?应如何处理?
⑦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如何连接最合理?
该方案中,教师结合教学目的(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明确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通过实验制取二氧化硫并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时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也会比较没有头绪,这时要允许学生犯错,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用问题①—⑦进行引导及科学的解答,从而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自行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使问题得到延伸,使知识系统化。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简称PBL)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教学法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PBL教学法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2:在复习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时,设置了下面一个问题:
问题情境: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常见方法是服用补铁药物。“速力菲”(主要成分:琥珀酸亚铁,呈暗黄色)是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补铁药物。 已知只有可溶性的低价态的Fe2+才能直接被吸收。速力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补铁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其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打开这种药片的密封膜,发现其外观为淡黄色。
(2)将“速力菲”投入小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后发现溶液变浑浊;慢慢加入稀盐酸后溶液变得澄清透明并显黄色;滴加KSCN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学生甲由此断定“速力菲”的主要成分是三价铁盐。
(3)学生乙的操作与甲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他动作敏捷,且在振荡前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结果发现:溶液仅显示淡红色。乙同学认为“速力菲”的主要成分不是三价铁盐而是亚铁盐。
(4)为了确认甲、乙的结论是否正确,学生丙将乙所得的淡红色溶液分成两份继续进行实验:
试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位同学的结论中比较正确的是 ,另一同学的结论不合理的原因是 。
(2)丙的实验①说明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 性(填“氧化”或“还原”)。
(3)写出与②中现象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4)关于③中的实验现象,丙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是过量的双氧水与Fe3+结合生成了某种稳定的新物质;另一种则是过量的双氧水将SCN-氧化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确认哪种假设更合理 。
(5)另一同学为了检测“速力菲”药片中铁的含量,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样、碾碎,并称取2.0g,加入过量盐酸,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②向所得溶液中先加入足量H2O2溶液,再加入足量氨水,充分反应后过滤并洗涤沉淀;
③将所得固体灼烧至恒重,得0.8g红棕色固体。
④计算:“速力菲”药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8.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八
专业论文
浅谈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路与做法
浅谈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路与做法
【摘要】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的探究,都必须围绕教学的有效性而展开,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高。根据我们学校现有学生的状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学 思路 做法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语中写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同样“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内燃机”,如果学生对所学教材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探索,深入研究。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对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神奇。
二、进行情感教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古语:“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以真挚诚恳的热情和爱学生的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民主、平等和互相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信,才会在心理上接受你,愿意与你亲近,愿意将心灵的窗口向你敞开。师生间感情愈真切,教育就效果愈佳。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再次,在课间我们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特别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谈心的内容包括: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
三、精心设计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
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式发言;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二)实施教学方案
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进入到日常教学中来。
(三)教学反思
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形成新教案
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要靠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
9.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九
摘要:
现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主流,教师要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快速阶段,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初中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对其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学习过渡,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阐述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10.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 篇十
关键词:化学;师生合作;合理分组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来讲,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化学结论的得出,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来完成,如果单凭一个学生的智慧和经验是很难顺利完成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因此需要学生智慧和经验的共享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才能确保教学任务的成功完成。因此,将合作学习与实验探究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化学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许多化学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小组中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往往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笔者认为,有效的师生合作是化学教学的催化剂。
1.师生合作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学、乐学
作为一位化学教师,在新接任一个班级时,应该把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欢化学,才会愿意学,乐意学。笔者每次新接一个班,上第一节化学课时,都以几个趣味实验作为开场白,当学生面对我这个陌生的化学老师,我拿出一朵自制的白色纸花(课前已洒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见面礼,并引导学生将白色花变红色花,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来,老师将已准备好的一瓶“水,(无色的酚酞试液)递给这位学生代表,让他给花淋水。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师生合作,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接受了他们的化学老师。接下来再一个“烧不坏的手帕”。当看到白色花变红色花等几个魔术时,学生们都喊了起来,他们已不再感到拘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实验完毕后,很多学生围着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仅仅一些简单的师生合作,教师就很轻松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有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完全来源于具体的学科,而是该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平时多利用师生合作,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好感,让学生乐意学该学科,也可以学好该学科。
2,师生合作,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据了教学的重头戏。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验,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害怕,特别当面对一些易碎、易燃、易爆的仪器或腐蚀性药品,有的学生更是恐惧。做这些实验时,他们紧张,甚至不愿意做。因此在这种教学情景下,师生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师生合作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学习有一种安全感,他们的心情会放松,学习兴趣会提高。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会从原来对探究知识过程的恐惧转变为对知识探求的渴望。笔者在执教探究“点燃不纯氢气会有什么后果”和“浓硫酸的腐蚀性及其化学性质”的课题时,就发现很多学生不敢动手操作实验,他们对知识探究过程充满了害怕,像这种情况下,只有师生合作教学才会显得有效。当我提出我将会和大家一起探究,学生的害怕情绪顿时消了一大半,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探究成功的自信心。学生也会观察得非常仔细,生怕漏了哪个重要探究环节,初中学生因为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独立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意识和方法也不够完善,因此有些知识的学习确实要靠教师的引领。
3.师生合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堂成功的化学课不仅在于课堂的气氛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更要看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其中很多课程确实很精彩,教师的导人很有个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也很成功,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随堂练习正确率却不是很理想,教学目标达成率低。笔者认为这和很多教师在课上不善于师生合作有关。因为在化学新知识的传授中,有的学习内容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虽然学生谈论气氛浓,但单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此时应该需要更有效的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应扮演学习小组的一员,同时又是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才真正有效。另外,教学目标达成的实施者是教师,学生是目标达成的主体,所以合作学习应该在教师的调节下完成,并不是所有预设目标都交给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只有教师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课堂才会变得生动有效,才会变得有章可循,所有的合作学习才有实效实践证明,师生合作这种教学理论需要教师、学生掌握和接受,并切实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确立化学师生合作教学模式如下:
3.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师生合作,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分派学习小组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这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另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把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可以促使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
3. 2合理有效的师生合作方式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载体。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观、教育思想,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合作方式作为实施的载体,那它也只能永远停留在理论认识上。要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来进行。
3.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师生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师生合作进行评价时,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二、对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兴趣评价。第三、注重对合作方式评价。第四、定期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有益经验,明确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第五、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使小组成员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从而使师生合作更有效。
总之,成功的师生合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形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培养计划,对学生合作技巧进行培养与指导,更需要理解师生合作的意义、明确合作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意志、情感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
[2] 高廷智《合作学习理论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3] 耿萍《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200?年第11期)
[4] 朱锐敏《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粤.考》(2009年)
【谈化学课中的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11-10
高中化学之有效教学09-05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08-16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09-19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10-29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11-05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项措施08-1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11-1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11-04
化学作业有效性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