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讲义

2024-11-06

高考现代文阅读讲义(8篇)

1.高考现代文阅读讲义 篇一

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2.高考现代文阅读讲义 篇二

一、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 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其次, 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 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 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 香气袭人, 提醒人们:秋天来了, 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 我们要珍惜光阴, 抓住现在, 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 有所作为, 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 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 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 就认为正确。殊不知, 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 并不是本文的主旨, 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二、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 其感情脉络是:玉簪花“探头报秋”——作者“一惊”“怅然”——想到花的顽强、谦让——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 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领悟兄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就如顺风行船, 事半功倍。

三、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 答案要从选文里找, 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 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 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

四、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 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 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 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 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 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 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 但“勇气”不是关键, 更绝非“惟有”, 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 ”“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 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五、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 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1.比喻

比喻要贴切, 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 越突出, 比喻就越贴切。《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 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 (1) 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2)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3) 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起的是拟人化作用, 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 “太阳花”又名“死不了”, 但“种了几次, 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 从不要人照料, 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 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 “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 “自我炫耀的灯笼草”, “凌空悬挂的黄瓜”, 与“紧紧依靠大地, 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 摘下灯笼草, 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排比

《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 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增强语言的气势, 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 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 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 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象征

3.高考现代文阅读浅谈 篇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技巧;试题类型

一、如何读懂高考现代文

读懂文章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同学现代文阅读得分较低,其根本原因就是读不懂文章,不知道作者在

写什么、为什么写,当然,就更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下面就以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为例,说明如何读懂高考现代文。

1. 看题目,辨文体,明确写作对象,揣摩作者情感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它指出了阅读方向和思考范围。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中心;议论文的标题或点明中心观点,或确定论述对象、范围;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揭示作者情感。

从写作对象角度说,散文可分为三类: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文体不同,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也不同。写人叙事类散文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讲究以小见大,重视行文的技巧;写景类散文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最重要的是把握作者融注于景物中的思想感情;状物类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要注意“物”与作者“志”之间的契合点。

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从题目上分析属于散文,写作对象是“你”(在文中指的是大西北),即作者要为大西北唱支歌。那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这篇文章是通对大西北中的景、人、物的描写,表现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景仰之情。至于作者具体描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在文中还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则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

2. 通读全文,筛选信息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即客观的写作对象和作者主观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是通过对写作对象的叙述和描写表现出来的,即在叙述和描写中总会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因此,阅读文章时要将文中能够体现写作对象特征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词或句子圈点、勾画、标注出来。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时,要先在段前标明序号,然后勾画每一句的主语或写作对象,标注、分析中心词的修饰语,再“合并同类项”——将同一写作对象归纳概括为一类,从而理清文章层次,获得文章的大致印象。

3. 分析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想脉络

在通读全文,分清写作对象特征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描写写作对象的特征的,以及在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什么变化,以此来理清文章脉络和作者的感情变化。

《总想为你唱支歌》的结构是:大西北——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戈壁石——大西北。前两段说明大西北是“一个倾斜了的世界”;三、四、五段则分别通过对“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的描写表现出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顽强;六、七段写到了“戈壁石”的美丽和呼唤,及作者希望“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第八段,总结全文。

4. 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文章主旨

要概括文章主旨,就必须对全文做整体分析,重点梳理层间关系,不能只抓只言片语。《总想为你唱支歌》中,若只看前五段,无疑,本文主旨是描述大西北环境的恶劣、赞美大西北中生命的顽强不屈;但在六、七段却写到了大西北的美,戈壁石“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并且在不断地呼唤作者,明显与前文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不符;结合第七段末尾“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第八段“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可以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还在于揭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建设大西北的主旨。

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形成了以理解为基础,以分析综合为核心,兼顾鉴赏评价的命题立意,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只有理解了文意,才能与作者对话、交流,才能与命题人达成“共识”。

二、审清题干,明了命题人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表述时才能抓住得分点

(1)明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

(2)逐字审读题干,看清要求:问什么,答什么,有何限制,答到什么程度。

(3)注意分值,判断要点的多少。

三、归纳、整合试题类型

1.理解词语类

高考试题考查的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主要考查两个方面:词语的指代义和词语的语境义。

【解题方法】

(1)注意词语出现的位置(文章开头和结尾需特别注意,一般要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综合考虑。)

(2)分析该词充当的句子成分。

(3)分析词性,动词要注意它的引申义、修辞义和原因;名词要指出写作对象的哪些特征或归属于那一类事物;形容词、副词要注意其修饰、限制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

2. 理解句子类

高考考查的重要句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理解句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即隐含义、修辞义、象征义等。

【解题方法】

(1)注意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

(2)理解句中的关键词

(3)要结合文章主旨表述

3. 筛选信息类

筛选信息,要抓住“目的”和“辨析”两个方面,阅读和答题时心中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即题干提出的问题、辨析材料的重点内容;要学会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特点,理清文章思路;寻找文章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并结合对句子成分、复句结构、句群关系的分析,进行筛选。

在表述中,一般不宜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对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同学们要总览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解题方法】

(1)确定答案范围、角度

①从全文筛选。②从部分语段筛选。③从某一自然段筛选。

(2)方法

①以句为单位标序号。②将意义相近的句子归类。③概括层义。

4. 作用、用意类

【解题方法】

(1)类型

①词语和短语

Ⅰ词语,主要指散文中的物象,即倾注了作者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回答散文的物象类的试题需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A从结构角度考虑,开头结尾的策划,行文线索,过渡照应,伏笔悬念等等;

B从内容角度考虑,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

Ⅱ短语类,主要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和妙处。这类题实际上是“理解意义”和“分析表达作用”的复合题。因此,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妙处,必须要吃透全文,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来说,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考虑。

A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

B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等。(用了比喻,需要写出本义和比喻义;若用了双关,则需要写出由浅到深的多层含义;若有象征意义,则需写出本义和象征义。)

C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a.引起读者注意,b.点明写作对象特征,c.概括内容、归纳主旨、揭示情感,d.行文线索。

②句子

A从“结构”入手:不同位置句子的作用

B从“思想内容”入手:联系本句的含义。

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③语段

A不同位置语段的作用

B不同表达方式语段的作用、用意(议论、记叙、描写、抒情、说明)

(2)表述规律:术语+分析+效果或作用

5.表达技巧类

【解题方法】

(1)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肖像、语言,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等)、叙议结合。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悬念、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

③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以小见大;选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来表现主题。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④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伏笔、照应、衔接等。

⑤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

(2)表述规律:术语+分析+作用、效果

四、表述答案

(1)答案在文中、观点在作者、表述扣对象

(2)尽量运用原文中的词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4)表述应简洁、准确,建议先打草稿,再誊写

参考文献:

[1]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四

2. 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 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 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5. 能判断某个句子用在某种语言环境下是否恰当,并能改正;

6. 能用合适的语言作准确诠释、能对精彩句子作一点赏析。

7. 理解句式特点,根据语境和语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根据提示仿写出合适的句子。

8. 能对关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的表述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合乎要求的对其作准确归纳。

9. 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据。

10.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5.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篇五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辩名析理,把握文体特征。所谓“辩名”就是要明确我们阅读时的阅读材料(阅读客体)的文体。“析理”呢,就是要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点,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条理地开展阅读。例如,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篇叙事作品,那么首先就要明白叙事作品的特点,要看清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那么一般来说,它的重点就应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而对人物刻画的重点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所以在阅读时就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等描写手段来完成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描写,看一看这些描写都分别是从那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也可以说是表现了人物的那一个方面。如议论文章,它的重点就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能明白是通过那些论据来完成对论点的论证的。论证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等等。散文的重点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上,通过品评文章语言来披文入情。“心中有纲,作题不慌”,作为一个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白这此些方法和特点,才能从容地立于阅读材料之外而客观有条理地进行阅读,而不致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法而胡乱作答。

二.锁定目标,落实阅读过程。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读所给材料的过程,而作为练习和考试中的阅读来说,更是带有明显的阅读目的――完成后面所给的阅读问题。所以,就这个阅读的过程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要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的材料,先从感性认识上来看一看文章是属于什么文体,内容上都说了些什么,对所给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二是落实阅读的目标。在我们已经对所给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文章后面所给出的问题,看一下出题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出题的。它所考查的重点是文章的哪一点。在这个步骤中,往往要和第一步中的文章特点结合起来运用。第三步,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阅读材料中落实答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往往是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来出题的。在我们读完了问题之后,可以来对照着这些问题再回到原来的文章中,看一看,它们的答案也相应地应该出现在文章中有哪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按照材料“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阅读解答。

三提纲契领,注意重点句段。在阅读所给材料中,有些语句或是语段甚至是个别字词,在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是升华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够快捷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些语句和语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如一段文章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再如首括句、反问句、省略句、以及过渡句等。甚至一些提示语和附加语,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总之、总而言之等等,在阅读中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1991年的高考试题,所给的材料<<世间最美的坟墓>>,后面给的问题有一道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当年的很多考生都没有能回答出来,其实如果细心的话,非常容易,因为在文章的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中旅行”,而在材料后面有一个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从中可以看出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如果注意到了这个注释的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深思精写,准确表述语言。在高考中,我们每年遇到的阅读材料有两类,一是第一卷中的小阅读题,一是第二卷中的大阅读题。在这两类题中,第一卷的小阅读往往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它需要的是细心。而第二卷中的大阅读,除了细心之外,还要求深刻。它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学生自己来作答的。而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都是很害怕这一部分的阅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作完试题后心里还是没有底,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自己所答问题没有把握。其实在这里面,一个关健地方是没有能够真正把握题意,所答问题没有能够准确表达题意。所以我们要能够做到准确表述自己的语言,使所说的话能够语言精练,表意准确。而要能够做到语言精练,表意准确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深思――-要想得广、想得深,正确理解文章、题意,而避免曲解和遗漏。这里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琢磨不透,瞻前顾后”,一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住了这两句话,我们就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文意,题意。而不至于啰里啰唆,不能要领。在具体作答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文言文的翻译标准来说――信、达、雅。信,就是要能够用词精确,忠实于原文而不曲解的文意题意。达呢,就是要求所表述的句子能够符合文章的文意,准确表达文意题意,雅,就是自己所写的句子本身还不能有毛病,还不能超过字数的限制。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延伸联读

语文学习在实施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科书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为拓展阅读视野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⒈由篇及书延伸。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如《刘老老游赏大观园》选自《红楼梦》,教师印发作者创作这一巨著的背景材料,讲述刘老老五进贾府的故事,抄读《枉凝眉》、《终身误》、《葬花诗》、《好了歌》、《护官符》等许多精短诗文和对联,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关系网以及“金陵十二钗”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很快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课后纷纷借阅《红楼梦》。又如《曹操煮酒论英雄》选自《三国演义》,就学唱《西江月》,推荐《温酒斩华雄》、《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油然而生。这种寄寓于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不仅会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容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促进课内外结合的重要阅读纽带。

⒉追源探微延伸。根据知识的源流关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学习余光中的现代抒情诗《乡愁》,以这首诗为基点,向上从《诗经》中领会这首诗赋、比手法的运用,从唐诗宋词名篇里寻觅表现“乡愁”的不同物象;向下联系当今学生熟悉的表达“乡愁”的流行歌曲内容及形式,眼前豁然呈现出中国诗歌发展变化的过程,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学“运筹帷幄”一词,探究它的出处,引出刘邦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讲述张良、萧何、韩信与刘邦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阅读《史记》以及有关史评的兴趣。这样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得到文化熏陶。

⒊多维求异延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文章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而一篇课文内容往往只能表现一个方面或一种观点,我们寻求一些反向立意的材料引导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如果仅止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像司马迁那样对蔺相如大加赞赏,那么学生也仅止于此。如果推荐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记》,再列举项羽、曹操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不同史评进行阅读,可从中培养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又如学《效颦》,可延伸阅读《东施效颦又何妨》。

⒋由点及面延伸。从课文中的细微之处或一词或一句或一个段落中,引出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增加新鲜活水,拓宽思维空间。如学郭沫若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由其中“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一句,带出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诗与文相互映衬,相互解读。如学宗璞的《西湖的绿》,由末段“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浆声唉乃,愈增加了一湖的幽静”一句,带出阅读南梁王籍的《入若耶溪》,感受课文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同工异曲之妙。

6.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六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本: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画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画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画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阅读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作者会在一个词语(概念)出现的前面或后面做具体的阐释,或者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只需在词语的附近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试题】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章意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信息筛选性试题】

解决本类题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找依据,抓因求果找到理由,因为此类题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含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归纳主旨性试题】

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明白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的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

这一类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落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八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或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等等。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综合探究题】

总体建议: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3)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4)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7.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理解题 篇七

一、未成曲调焉有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到琵琶女弹奏的情形, 说“未成曲调先有情”, 然而这样的“情”却是作者在闻其声, 察其色后, 心有所感, 才达到的意境。而我们平时阅读文章, 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只能通过作者的文字, 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这就是我们解答句子理解题时的一条重要原则:“句不离篇。”篇即曲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环境, 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必须先品曲调。

句子的含义是不固定的, 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生成的, 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其意义就不存在了。

所谓句不离篇, 就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 在不同的语境中, 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是不一样的。如:

例1:2010年全国卷1《灯火》

此后, 四十支光、六十支光的白炽灯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日光灯一到, 黄光从此成为白光, 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 这时, 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 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 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 霓虹灯, 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 耀眼、闪烁的灯, 增添了一些妖媚, 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 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 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 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 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 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2) 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话的理解必须联系前后文, 弄清楚这句话中“迷失”的含义, 由前文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句子, “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 惨白的日光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我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及“入夜以后……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 “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例2:2009年重庆《瓷器的意味》

(1) 只要日子一好, 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 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 (4分)

此题就是要求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第三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 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 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本题第一句中“日子一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 衣食无忧, “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 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 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第二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要重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词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由此得出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文阅读中的“曲调”就是语言环境, 若是脱离了这个环境, 句子就不会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了。而要追寻句中的深刻内含, 就必须瞻前顾后, 联系特定的语意环境, 这就是“句不离篇”。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文章后有作者简介, 或是背景介绍, 那么还须关注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 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中, 未成曲调是不会有情的, 必须时刻牢记“句不离篇”。

二、东风需与周郎便

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虽小, 却对周郎的功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解答高考的句子理解题时, 也要借助东风, 这个东风就是语法。准确的语法分析, 能让我们很快地抓住句子的重点, 使答题清晰准确。

句子分单句与复句, 理解单句, 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 则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些, 我们在答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例1:2005年重庆《阳台上的遗憾》

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 夏日听蝉, 箫吹秋月, 酒饮冬霜, 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1. 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2分)

理解题目中单句的含义, 就应抓住关键词语:汉文化、咳血、低吟。由语段内容可知:“汉文化”是指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咳血”和“低吟”传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情感态度, 认为它是陈腐的、没落的。综合得出: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 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例2: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 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 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 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走一趟大西北, 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理解这道题的突破点就是解决主干“大西北”、“长大”, 及孩子的修饰语“长不大”的含义, 并理解好两个分句间的关系。从原文的阅读中, 我们很快会找到:“大西北”在前文被描绘成环境艰苦、恶劣, 生命顽强抗争;“长大”是指坚强、成熟;而修饰语“长不大的”则是指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

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原因, 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结果。最终我们可以得出: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 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 使他们学会坚强, 早日成熟。

就复句来说, 辨明分句间的关系, 是解读句子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 对句子加以适当地语法分析, 有此“东风”, 我们的解题也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诗句:“弦弦掩抑声声思”, 他告诉我们, 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之下包裹着声声的情思。同样, 高考中考查理解能力的句子, 往往也表达得委婉、含蓄, 常常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等, 把作者的情感隐藏。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 要充分地了解修辞的特点, 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具体的方法就是从文中找到句子表述的对象, 也就是找到本体, 将掩抑其的形式剥离,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答案组织起来。

例:2010年全国卷一《灯火》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 风大的时候, 我们就得一手举灯, 一手遮风护火, 步步为营, 仿佛履薄的人, 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喻体为“累世的家产”, 由原文可知, 本体为煤油灯。根据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煤油灯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温馨回忆。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即使普通的煤油灯, 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 是更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解答这类型句子理解题时, 若能够掌握修辞句子的特点, 找准修辞部分, 回到原文中找到本体, 然后认真组织语言, 一定能够使问题的答案明朗起来。

8.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八

有道是:“学得好不如考得好。”高考各科有各自的答题技巧和策略,考生如何才能在考场上把平时的积累薄发在区区几页卷面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呢?在高考日益临近的现在,以下这些方法或许对你有所裨益。

高考语文试题共分七大板块,每一板块内容都很重要,其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在整张试卷中占据很大比例。要想获取语文科的理想成绩,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应对现代文阅读题目呢?下面就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做一些有益的探究。

一、注意心理调节

高中生理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暗示的能力。在高考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生僻或艰涩的问题,这个时候,不能烦躁,更不能放弃不理。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冷静自己,调节情绪,努力回想所学知识,进入到试题所要求的语言环境中去,认真思考,仔细答题。我们经常见到有的考生一走出考场就后悔不迭。有些自己本来会做的试题,正是因为临场的慌乱导致无谓的丢分。

一定的心理暗示,同样适用于考试过程中。碰到现代文阅读方面的障碍,内心要鼓励自己,诸如:“一定要挺住。”“努力些,我可以的。”“再想想,自己是可以做出来的。”等等。只要是能够舒缓自己情绪的办法, 都是好办法。

二、踏实阅读,读懂文章中的每一句话

无论多好的方法和措施,无论多高深的谋略和哲理,都要经过实践这一关。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一般说来,高考语文湖北卷中所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文章多为散文(如季羡林的《雾》、都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和小说(如杨闻宇的《日月行色》)。怎么读?如何进入文本?进入之后又要干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问很多,但最基本的是要读得进去。2008年湖北卷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就题目而言,正是我们所要求的能读得进去,读得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1.注意文本标题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作用。

从题目的指向上,一般可以窥测到作者的部分写作意图。如2005年语文卷中韩少功的《土地》,我们可以联系生活,进而理解土地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呼唤人们重视土地,尊重土地,这样就容易回答第18题了;2006年的卷中都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我们可以想象那幅开阔壮丽的场景,而标题就预示了本文是一篇介绍沿途风光和物产,介绍一路艰辛和跋涉的散文,第16、17题就考查到了有关的内容。

2.精读语句,把握语句的深层含义。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顺利地通读语句是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本要求。对语句的考查,同样出现在历次考试的试卷中。2005年高考语文卷第19题问“深刻内涵”,2008年的卷中第18题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都是通过语句来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语言领悟水平。我们在作答类似问题的时候,不能“就句论句”,而应具有全盘的观点和一体化的考量。如2005年语文卷的第19题考核“深刻内涵”,要想到这里的土地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土地,还应展开联想和想象,复原“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而得出“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的结论。

3.有意识地概括文段和语段的大意。

考试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时间,我们在进行初次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语段内容的总结和概括,用极少的几个字或一句话(有时就是文段上的某句中心语)来记录语段内容。这样读下来,一方面可以窥见文章的写作线索和脉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盘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进行散文篇章阅读时,我们借用“形散神聚”的特点,可以提炼出文眼;在进行小说篇目阅读时,我们借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不同要素所代表的具体内涵。

4.针对不同文体样式,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答题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对散文和小说篇目的阅读有不同的方法。散文阅读如2005年卷的第20题,考查叙述人称和修辞方法,这是散文鉴赏中常出现的问题。小说类如2007年卷的第18、19题,要求举例分析“人物语言”和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这是小说学习中常出现的对三要素的考核。考生在平日的学习中,要注意老师的分析和讲授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就不难了。

5.注重对语文术语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语文答题术语有很多,最常见的为以下几种:描写方法,尤其是人物描写中常见的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表达方式涵盖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大类;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渲染、衬托、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如2006年的第19题考查“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

这一点,常常是我们考生答题中的难点和困惑点,不易得分。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分析、辨别和识记不同术语的表达,切实做到真切理解涵义,准确掌握用途,稳定拿到分数的目的。

6.注重分析,有条理地作答。

高考语文试题强调考生能主观能动发挥,如2007年语文卷的第17题“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8年语文卷的第19题“请具体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展现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过程。注重分析,然后有条理地进行作答和阐释,围绕答题要点进行扼要的说明。只有这样作答,才能够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内容,才有可能接近于答案所指。

四、作答语言要流利并有逻辑性

作答问题,不仅要意思到位,还要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内容。许多考生答题时,常常因为语句涵义不到位而被扣分,这看似一个理解和综合的问题,实则是一个逻辑思维缺陷的问题。同一类型的话语反复地去表达,不经意中忽略了另一个角度上的问题。如2008年的第16题,对雾的主要特点的概述。很多考生注意到了雾本身具有的模糊性特点,但却遗忘了原文第二段中对“遮蔽性”的描述。大量的文字重复表达雾的模糊性,却没涉及遮蔽性的相关介绍。

五、注重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高考中不少试题,尤其是阅读文段,题目所要求作答的内容,往往在文本中可以寻找到相应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注意“上下文”。如2006年的第17题“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2007年的第18题“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的问题,都是要求考生回归文本,从所给的文本中寻找试题的答案。2008年第18题 “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题干就好比一个指南针,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剩下的就看考生如何归纳和概述了。

六、挖掘文本精神,从深层次来理解文本涵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文本是作者在经历了一定的顿悟后的创造产物。一篇有价值的文本,除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外,还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和精神建树。如2005年的第18题对“生命根基——精神家园”一浅一深要点的考核,2006年的第18题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诸如此类的设问和作答,在历年来的试题中还有很多。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挖掘文本的精神,实际就是在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七、注意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导致错误的地方

语文试卷在标准化的环境中,除了考查能力的高低之外,还有对细节的考查。细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读清文本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而读清试题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作答。在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在规定的范围内作答,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并尽可能地多答。如2005年的第19题要求答案“不超过40个字”,2008年的第17题要求“不超过20字”。很多考生临场或慌乱或马虎,看得不仔细也不认真,白白丢掉了分数。还有诸如版面设计,字迹书写等细节,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也要注意。

总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涵盖面广,难度较大,思想较深,要想取得好成绩,并非一日之功,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苹果的味道要自己尝一尝才知道,现代文阅读同样需要考生去踏实实践、琢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

上一篇:学科节大游园活动作文200字下一篇:地产销售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