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意义(共8篇)
1.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一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老子;教育;六步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切感悟思想。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堪,曾经皇权至上、王室独大的局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及“周室衰而王道废”的社会局面,“礼乐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伐自诸侯出”所代替。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态势形成,对老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铁器的发明及推广。春秋初期,我国在冶铁技术上有了突破,制造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铁器,至春秋后期,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逐步被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到了战国后期,铁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铁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在农作中的应用。同样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
农业生产效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呈现一片繁荣之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被井田制牢牢束缚着的各种力量被逐渐释放出来,个人获得了自我生产的机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社会大动荡、大转型时期随之到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
第一,地主阶级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将权利的要求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层面。
第二,社会环境黑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呼声高涨。(《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第三,各诸侯国霸主逐渐意识到:要想使自身的统治基础得以巩固,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完成。(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社会环境开放,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春秋战国后期便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现象。加之边境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不再为官府所控制。
二、老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老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或着力点是“辅”而不是“教”。老子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育的重点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辅”,“辅万物之自然”。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从而追求创新,也就是让受教育者的本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帮助受教育者理想与追求得到实现,而即使是受教育者未来有所成就,教育者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在这里,老子对教育之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界定,所提倡的是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之主体性和自然性。
(二)、“行不言之教”
老子崇尚平等、博爱、宽容的教育思想,倡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教育理念又促使老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权威主义教育。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在这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能有思想上的掌控,希望教育者不要以教师或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并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老子希望教育者不应直接地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需让他们自己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子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教育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老师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遵循的价值观。因此,“道”既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本质的概念,也是老子要求人们去效仿和建立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由于人的欲望等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异化,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即使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受人的欲望或物质主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容易产生异化——走上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功名的工具或手段。老子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使人获得生存的工具或手段。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有肉体的生命,而在于其肉体的生命中蕴涵着具有无限超越性的精神。所以,教育一方面是当下的、可感的、具体的,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教育又必然具有超越性。所以,在老子那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教育要超越知识异化,促进精神性本质的发展,这才是老子所强调的教育之本质。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经验,用现代的教育理论解释就是: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辅导,其实,都不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更为精到:即“为无为,事无事”,“上无为,下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虽然老子思想已离我们久远,但老子的教育思想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失去其现代意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专著——毛礼税,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24.[2]学位论文——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 [3]期刊论文——沈明明.“无为”,恰是老子的“作为”之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7期.[4]期刊论文——陈静.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J].世纪桥,2012 年第 3 期.
2.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二
一、中国各阶段的理论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东方理论的具体尝试。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为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独有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 这个原理, 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在军阀割据的时候, 在敌人控制最薄弱的地区, 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 用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政权。”[2]同时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我国多次陷入危机时挽救了党和国家, 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中国的春天。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我国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科学发展方向。根据中国的自身特点,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出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 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并以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分配方式主体, 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复苏。在政治上, 坚决确立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上,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
20世纪90年代,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体布局。这一重要思想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定位, 坚持科学价值取向,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我们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深刻剖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确立了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并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关联我党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党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指导结合国际环境和中国国情的又一次成功创新, 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五) 伟大的“中国梦”———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践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指导, 准确把握时代进程、中国国情, 研讨并规划我国社会现阶段合理布局, 继续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理论, 形成伟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坚定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二、我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理论成果对比分析
(一) 我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理论成果的联系。
中国各阶段的理论思想一方面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各阶段理论也形成了一个继承与创新发展的体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 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并初步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历经十年文革后, 确定了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的中国发展方针, 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宏伟蓝图, 并拉开了伟大实践的序幕。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实施“三步走”战略的征程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构想。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 不断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了中国梦的传承性和连续性, 指出:“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先辈们不懈奋斗的目标, 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3]
(二) 我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理论成果形成的独特背景及贡献。
1.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 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揭开了第三世界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2.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并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被理论界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国人民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进程中创立的。新世纪给了我们新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党不断坚持理论创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好党这个根本问题”, 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
4. 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发展不够全面、发展不够协调, 发展不够公平, 为了解决一系列发展的问题, 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理论的科学思想, 是马克思理论中发展观点的创造性贯通,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现阶段中国社会要实现什么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是马克思东方理论历史性的飞跃。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随及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 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种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下提出的。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
(一) 不同发展时期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从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理论成果,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一系列理论与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这既充分体现了我们的集体智慧, 又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的形成与成熟, 分别从政治、文化、经济、生态、法制、发展等不同领域填补了马克思东方理论各方面在实践指导上的空白, 是马克思东方理论在实践理论上突破性的飞跃,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次较具体、较全面的丰富和完善, 对于切实增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指导实践上的实效性, 推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深邃内涵的关捩起到了不估量的关键作用。
(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指导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20世纪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是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取得胜利的国家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所以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后, 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些问题都比较茫然。要想科学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 必须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本国实际结合, 不断努力探索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 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崛起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科学性与可能性的最好证明。
(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进。
近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苏联的“解体”, 东欧的剧变,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制度和平演变, 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贫穷, 同时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组织的萎缩, 一度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怀疑, 甚至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此大做文章。但中国作为东方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 用自身的实践向世界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对正处于低潮中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起到了振兴作用, 同时对马克思东方理论的进一步推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理论与实践的伟大结合, 普遍与特殊、理论到现实必然性的有力证明, 是我国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及各方面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性指导,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有力思想保障。本文从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着手, 梳理我国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认识, 从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科学继承和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EB/OL].http://wenku.baidu.com/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26, 第2 卷
[3] .刘开法.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J].扬州大学学报, 2013
3.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三
【关键词】翻译家; 家庭教育
20世纪前半叶,文学家辈出,同时因为西方思潮的进入和中西文化的融合,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许多文学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类似的文化背景,譬如有过天资聪颖,后天勤奋,留学西洋,精通外语等等。但他们对教育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又各有侧重。
一、傅雷与音乐教育
他是翻译巨匠,几乎遍译法国重要作家如巴尔扎克、伏尔泰、罗曼·罗兰等的重要作品。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大师的许多传世之作,为其精深的艺术修为奠定了基础。他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均表现出不凡的艺术鉴赏力。在翻译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化境”的概念。而作为几十年来的成功教育范本,《傅雷家书》可以反映出他的成功教育思想,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独特思想:人格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和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傅雷人格教育思想丰富而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胸襟开阔、淡泊名利。傅雷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常以“富贵于我如浮云”自勉,他主张:要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力求做到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2)真诚、纯洁。《傅雷家书》中有一段话:“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恶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3)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有不要怕看自己的臭脸的勇气,同时又要有冷静的科学家头脑和实验室的工作态度,唯有用这两种心情才能”。
傅雷还提倡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傅雷认为:“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谨,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傅雷的通识教育核心体系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世界视野、感受自然与情感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傅雷在傅聪小学期间便把他从学校撤回,亲自为其从孔、孟、先秦诸子、史记、汉书等传统文化典籍上选材料,有意将语言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受此影响,傅聪经常用中国古典文学来诠释西方音乐,从中国的诗意去体会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比如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李后主的词,在德彪西作品里找到禅机。在专业音乐教育上傅雷既肯定天赋的作用,亦强调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良好天赋的基础上更需要全面的艺术修养,不但要有进步的世界观,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傅雷的这些理论精辟而独特,做人第一的信念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音乐家傅聪的成功培养,让他的理论具备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现在的很多家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和分数,应试和学校为中心的,忽略了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如果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准绳,社会整体的人文综合素养和文明程度将会大大提升。许多应试课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也可以得到控制。而这对于中华民族精华的传承和整个历史的发展意义也许会更加长远。
二、林语堂与女子教育
林语堂因为从小和教父学习英文,后又留学国外,功底深厚,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还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提出“忠顺美”的翻译论,在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也有他浓厚的一笔。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也因此,所以把他归为翻译家也无可厚非。又因其对教育的看法和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方式至今也发人深省,所以称其为教育学家也未尝不可。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
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由一纸学历来证明的,而要有真才实学,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求得一纸文凭,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做一番学问。
林太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去耶鲁大学应聘,因扎实的文化功底被录用为中文系教师,以后还担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也有很多对教育制度的审视,如不倡导学生为学历学分而学,功利性很强地学习。他用功底深厚的英文讲述幽默,在自己的人生和子女教育中也提出快乐哲学,注重培养天性和自由。
三、鲁迅尊重孩子,致力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翻译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宁信而不顺”的硬译理论。这位不凡的文学巨匠教育孩子用的是平常方法。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一家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他孩子海婴最先夹了几个吃,咬了一口便说不新鲜。许广平长了一个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他,而且又给他夹了一个,孩子却还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见此情形,鲁迅便把海婴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海婴吃的是碗中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许广平事后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温和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对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诚实等品质的培养都不可或缺。
鲁迅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小时候玩泥沙,拆玩具,自己看书,这都是放任自然的教育方式。看似不管不关心,实则是随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对今天拼命想对孩子拔苗助长的家长们来说,也是种借鉴。
四、总结
三位翻译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各有所长,在文学翻译方面也都有建树,而理论方面更是各有千秋。三位自身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方式的不同,性格文风亦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不一样,虽然是上世纪的故事和论断,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李语堂.吾国与吾民[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3]傅敏.傅敏编傅雷家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4] 李经.论傅雷音乐教育思想[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4.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四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精髓是老子的无为。虽然有些消极,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调节心理的良方。例如讲,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下面忘了)意思就是说天地之所以长久,圣人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把一些事情放在心里。你把它当成事它才是事,你不把它当成事,它根本就不是事。
文化具有传成性,因此古代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实际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只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而已。
《礼记·学记》中更明确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意思是说,教育一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所以,接受教育绝不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事。
孔子把知、仁、勇作为君子应有的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智是前提,仁是核心,勇是表现。孟子则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骄奢淫逸),贫贱不能移(改变节操),威武不能屈,(屈服意志)”,这一观点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对“兼济天下”的兼士提出了三条标准:“后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墨家看来,真正的兼士首先必须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5.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五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拯救和改造国人心灵的启蒙意图决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在阐释西方现代美学和美育理论以及处理感性与理性关系、个性与社会性关系、美育与德育关系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本土化意义.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理论存在着相对忽视感性和个性、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较弱的局限.
作 者:杜卫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B83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育理论 本土化 启蒙思想
6.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六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扶贫项目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国西部12个省、区数百个国家级贫困县的5000所中小学校,直接收看卫星数字电视、多媒体数据广播节目,实现对Internet的离线浏览,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Internet实现信息的外交互。香港知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及其基金会出资8000万元,向西部12个省区的中小学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与教育部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相配套。通过此项合作,双方将共同向西部12个省区的中小学共计提供10000套卫星接收设备。这一方案将利用国际最先进的数据广播技术,教育部免费提供利用卫星网络高速下载大量信息,大大加快我国教育化的步伐。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是教育部为配合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而设立的服务项目,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具体承担,它将通过采集、编辑、打包社会已有各种资源为各方面的需求服务。首先将服务于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扶贫工作,为他们组织基础教育、实用技术、市场信息、文明生活方面的信息服务。该项目将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的积极参与,欢迎信息用户的反馈指导,它将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丰富和完善各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现代教育理论意义 篇七
1独立学院呼唤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
独立学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独立学院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大胆探索和创新,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独立学院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空间,推动了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独立学院正在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主力军。
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有效地扩大,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 更好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快速公路,它对于改革传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来说是一条希望之路。正因为如此,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魅力。现代教育技术是通向现代化教育之桥, 现现代代教教育育技技术术的的应应用用是是教教育育改改革革的的战战略略选选择择。。
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教育改革,就是教育上的巨大变化,改革的成功,当然涉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独立学院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为深化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达到独立学院教育的预期目的提供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在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已成为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独独立立学学院院教教育育发发展展的的推推动动力力量量。。
2独立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地广泛的领域,是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基本内容是设计、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先进技术、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进行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式、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并使之不断现代化,教学媒体用幻灯、录音、录象、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语音、信息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益,改革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改变。
1)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然促进教育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为独立学院教育注入新的理念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 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 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当计算机、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各种教学软件不断提高,便利快捷的操作平台不断更新, 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便捷的获取教和学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开阔眼界,开阔知识面,可以自主的学习、探究、交流互动。这些既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也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工作的比备素质。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接纳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要求,教育技术也就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丰富课程资源提供了保障
如果没有广泛的、丰富而又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再美好的课程改革理想也无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的界域,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同时,网络也是教学资源的一个极其丰富的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方便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普通人很难得到的收藏、宝贵资料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取用。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教育的人文性得到了体现。
4)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教育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综合利用教学设备进行学习,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功能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达到形、声并茂,色彩逼真,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 交互式、合作试、探究试、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的实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学内容、课程可以无限制的延伸;可以呈现多样化、动态化、形象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关系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势必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教育思想理念, 直接带来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
8.关于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艺术 审美 认识 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義上的文学”①。关于现代文学的教育思想及意义,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众多的论文中,比较富有影响力的有:武永明在《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指出“张志公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在上世纪50-90年代我国历次语文教育改革历史时期,总是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思考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尤其在文学教育功能的认识、文学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所持的独到见解,对我国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②。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郭虎妹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西方现代文学观和批评方法对职校文学教育的启示》一文中指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目前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化社会、全球化经济带来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职业市场的瞬息万变、职业结构稳定性的破坏对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冲击。什么是适应时代需求的职业人才,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作为语文工作者在其中又应有何作为?本文首先在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文学阅读现状深入调查后,进行分析归因,揭示了现在职业技术院校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病;其次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确定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并重的培养方向;进而站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对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阅读活动和文本接受进行哲学阐释,明确了文学阅读活动对职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对职教阅读教学的启示,从而提出树立多维发展的文学观,把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引入职业技术院校阅读课堂的观点,并通过总结归纳几年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对借鉴接受美学观点搭建对话性平台、引入多种批评方法建构学生阅读期待视野、结合职教特点扩展文化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③。张健在《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一文中指出“从国家的前途命运及文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现代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的人文性决定着现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应采用培植、濡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具体体现在: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④。此外还有:薛川东的《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⑤;王志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规范性与开放性》⑥;泽仁曲批的《浅议现代文学道德的表现与选择》⑦;韩自波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⑧;闵建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四条途径》⑨ ;刘梦琴陈香珍王桂平的《浅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赵晓菲的《中国现代文学革新之路思想教学新思路》⑩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就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及思考。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学的教育意义,其中最典型的应是古代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说。这种观点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礼记·经解》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为其人,温柔敦厚,《诗》郊野;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不过,古代儒家所谓“温柔敦厚诗教”,完全忽视了《诗经》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将其视为自上而下的教化,即帝王对人臣,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进行教育风化的政治工具。这种“诗教”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特殊产物,随着这种制度的消亡,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今天,虽然我们也十分重视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但与古代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
首先,我们把文学(包括现代文学)看作是一种艺术,一种审美对象。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是为着受教育的目的,而是为了娱乐的作用和审美的目的——即通过文学作品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以获得自由的享受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积极休息,感到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自由和自豪。比如,我们教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周作人的《乌篷船》;阅读郭沫若的《凤凰涅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总被作品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优美意境、高尚的趣味,甚至被磅礴或婉约的语言所感动,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生理、性情得到有益的调节,培养其完美的人格。
其次,文学作品的功能是多元的,它不仅有审美的功能,还有认识的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形象的历史”,正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一样。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具体时代人们的生活,社会面貌以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情趣等各个方面,开阔学生的物理学视野,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某些本质的东西。使学生通过艺术品的审美欣赏,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恩科斯在谈到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指出:“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药多。”
nlc202309011911
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土壤上孕育而成的产物,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坚决斗争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衷心向往,热情追求,则成了现代文学有别于古代文学以及近代文学的根本标志。我们教学生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和《药》;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屈原》;巴金的《家》和《寒夜》以及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历史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此,文学作品除了审美的功能、认识的功能,还有教育的功能。
古代儒家的“诗教”就特别看重这一点。但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只把《诗经》当作一种特殊的思想调节器,其终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企图用一种固定的思想亩模式限制思想的自由发展,其有明显落后、保守的一面。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用则是文学作品通过所揭示描绘的社会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评价所显示的是非爱憎倾向对读者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意志品质等产生的影响。
人们把文学作品称为“精神食粮”,是对文学作品的这种教育作用的一种简明而生动的表述。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呼唤起羞辱、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这是对文学作品教育作用的一种最深刻、最具体的阐述。一句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在“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四十年间,产生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一部分。其中大多数作品弘扬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宣扬了爱国爱民的精神气
节,鞭挞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罪恶,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教育意义。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巴金的《家》等等與诸多世界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媲美。
总之,丰富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学蕴含着深刻地认识、教育和审美各个方面的意义。现代文学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其中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德行,又有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代。
注释:
①参阅叶立文 刘海燕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8年版
②《语文建设》2010年 第7期。
③内蒙古师范大学郭虎妹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
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期。
⑤《课程·教材·教法》1999 年第2 期。
⑥《昌吉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
⑦《青年文学家》 2011年02期。
⑧《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年05期。
⑨《开封大学学报》 2006年01期。
⑨《课外语文》 2014年04期。
参考文献:
[1]唐滔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朱立元,蒋空阳.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刘勇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云南大学等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8]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林志浩,王庆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11](香港)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2000.
[12]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3]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现代教育理论意义】推荐阅读:
论古代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06-17
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07-27
现代教育测量系统11-03
现代教育思想小抄07-26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09-27
郑大现代远程教育10-11
教育现代化体会10-24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07-13
创建教育现代化汇报07-16
现代远程教育在线作业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