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时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看点

2024-11-07

考研时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看点(共5篇)

1.考研时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看点 篇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 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 朱振鑫

十八届五中全会今日闭幕,并发布会议公报。和历次五中全会一样,本次会议主要还是三方面内容:一是总结上一个五年规划,二是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三是调整人事。尽管反腐让人事调整备受关注,但会议的核心还是制定十三五规划。按照惯例,五中全会对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初稿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一般在会后10天左右发布正式的《规划建议》(党的文件),明年3月两会后再发布完整版的《规划纲要》(政府文件)。虽然正式的规划尚未出炉,但从简短的会议公报已经可以发现不少十三五规划的亮点:

1、增长目标: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增长目标可能下调。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GDP目标定6.5%还是7%,会议公报和规划建议不会公布这个目标,但从其中的表述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十二五目标是“平稳较快发展”,十三五目标是“中高速增长”,“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这个目标,假定2015年增长7%,未来五年我们只需要年均6.5%的增长速度就可以,这意味着个别年份甚至可以低于6.5%。从客观上说,随着潜在增长速度的下行,继续保持7%的增速也有难度,所以增长目标很可能下调。但可以想象的是,决策层内部也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到最后一刻难以确定。

2、公报写法:和往年非常不同,不是逐一阐释目标,而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原则展开,思路更清晰、更系统。创新是指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对新兴高科技产业(比如TMT)有利;协调是指继续产业、地区等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供给不足的产业(比如服务业)和落后地区(比如中西部)有利;绿色是指把生态环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对环保行业有利;开放是指转变开放的思路,主动开放,双向开放,资本开放,对企业走出去有利。共享是指加强扶贫,让经济增长惠及每个人,对三农有利。

3、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是规划最大的亮点。有几个重点值得关注:一是首提全球生态安全,下一步与国外的生态环保合作会明显加强,比如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相关企业可能拿到更多的海外订单。二是首提“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和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有本质区别,现在更强调事前保护。三是强调低碳循环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四是天然林保护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4、创新发展:此前的五年规划并没有把创新单独作为一种理念来论述,这次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意味着未来增长方式要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和中央提的双创相呼应。中央对创新的定位不仅是释放新需求,还是创造新供给,这实际上是供给主义的思路,通过供给端的改革和创新创造需求。从具体的措施来看,有几点值得关注:(1)研究创新。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我们此前曾建议仿效美国的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国家级的科研中心,这个实验室基本是同一思路,可能会相对独立于现有的机构。(2)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就是提升关键的基础材料、零部件等。(3)管理创新,关于金融监管和价格监管体系的论述是亮点,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有可能会逐步建立跨部委的金融监管机构,解决市场诟病的监管协调问题。此外,减少价格形成的干预意味着资源品价格的改革会提速,部分价格会完全放开。

5、人口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符合预期,但短期对出生率以及人口结构的影响有限。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7%,低于当年世界平均水平的1.9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在意料之中。但考虑到教育、医疗、购房等高成本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短期新增出生人口难以大幅增加。2013年放开单独二胎,2014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仅比2013年高47万人。此前预计的2014年全国将有200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实际也只有107万(生育数则更低)。归根到底,如此迅速的全面放开二胎反映出中国的人口结构的确已经发生了趋势性变化,未来劳动适龄人口的下降和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利率可能长期下行,养老医疗等服务业将迎来春天,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将面临天花板。

6、精准扶贫: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总书记曾多次指示要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扶贫目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可以预见,扶贫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现在全国有接近60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艰巨。二是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弱化增长动能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三是2014年全国有7000万贫困人口,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这7000万人的脱贫。扶贫给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包括农业产业化、能源扶贫、乡村旅游、农村金融等。

7、服务业开放:放松管制,降低对服务业的准入门槛,“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服务业一定是十三五时期的支柱产业,这和之前的十二个五年计划都不一样。2013年以来,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今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接近60%。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仍然要低10-20个百分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不在需求,而在供给,所以十三五会加速开放服务业,在医疗教育养老健康金融等领域对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扩大开放。

8、军民融合:与“十二五”规划仅提及军民融合相比,“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2014年3月习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思想,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将做更具体的落实。军民融合将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民参军,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采购体系,降低军工企业采购成本;二是军转民,军工技术向民用转换,提高民用技术水平并产生经济效益。

9、健康中国:今年健康中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现在又写入十三五规划,说明这是未来政策长期支持的方向。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之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2 从这次公报来看,大健康的重点还是在医疗,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十三五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会越来越严格。

10、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必须扩大开放,但要改变开放的思路,过去我们是韬光养晦为主,未来要有所作为,从规则的接受者变成改变者。规划提到“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和“主动”是在过去的规划中很少见到的。包括前面提到的“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都显示出中央思路的转变。下一步一方面是改造国际贸易规则,比如加快双边的自贸区谈判和多边的RCEP谈判,另一方面是改造国际金融体系,提升在现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同时打造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平台。

中国梦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图景——

各地热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这些事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政策,无不引来全国人民热议,中国梦正在变为美好伟大的现实图景。

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让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更为具体现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注定将被历史所铭记。”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兴东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上,十八届五中全会高瞻远瞩,进行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让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变得更为具体和现实。

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启东认为,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阐释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设计,是发展理念、发展思想的重要突破。要把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实践中,就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把民生做好,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效和社会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说,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南通大学,怎样建设南通大学”这一根本问题,办“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

正确的战略目标与政策引导,为快速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夏锋说,全会在谈及“开放发展”时,明确提出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反映出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信,又表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各类经贸游戏规则的制定,以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骆大进说,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定位要求,也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必将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体系。

黑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谢宝禄说,全会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这对于黑龙江省加快“龙江丝路带”建设,开创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全面合作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黑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黑龙江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天津市宁河区委书记李树起说,宁河的党员干部一定自觉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天津五大战略叠加机遇,以宁河撤县设区为新的历史起点,以更高的标准、更开阔的视野,着力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中等城市、加快创新发展、改善民生、转变作风上实现新突破。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成立春对新能源等有助于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产业和政策较为关注,他认为现在国家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工科专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为百姓期盼坚定信心

“这次会议,把生态建设写进了规划,相信未来雾霾围城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四川成都市民郭浩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后感慨,“十三五”期间,不管是在民生保障还是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上,都会得到明显加速,群众的幸福感将会得到明显提升。

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在创新发展方面,河南尤其要更多地关注农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信息时代的发展红利。在共享发展方面,我们要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使社会和谐发展。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委讲师团团长孙玉芳说,全会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让大家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

2.考研时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看点 篇二

1 坚守本职,做出深入人心的新闻

记者,记着。作为新闻记者,报道好新闻是本职工作。当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也是各行各业正在做的事情,笔者认为,记者坚守本职,报道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闻,其本身也是学习贯彻的体现。

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应怎么报道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闻呢?有很多关于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的报道,如部门学习,跑口的单位、行业学习,但对此应简单地进行采访报道,还是深入地了解展示,显然后者更体现记者的坚守。

以实际采访为例,报道江津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任务时,是简单报道,还是挖掘细节?我们选择了后者,在反复沟通后,了解到一个街道的党支部利用专项组织生活会学习全会精神,在哪里,采集了多位普通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同期声,有支部书记说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和青年党员谈心,没有关注青年党员的发展;有普通党员说平时没有在意组织生活,参加不积极;也有党员提出,支部书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时间不及时,群众有意见。通过生动的同期,表现了该支部组织生活不流于形式,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辣味十足,则自然地反映出了党员学习贯彻全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既让人印象深刻,也具有示范效应。

深入采访,坚持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闻更生动,更具说服力。用心策划,则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展现学习贯彻的成效,同样是坚守本职的表现。在报道重庆市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其中有涉及重庆市持之以恒反“四风”的内容,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反“四风”带来的变化呢?经过认真思考,决定选择一个餐饮企业为例,用故事反映反“四风”的成效:餐饮企业负责人可以谈,最初以为是短时间的行为,用怀疑的态度保留了高档餐饮业态,随后接受并积极转型为大众消费的餐饮业态,企业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这个事例,从侧面反映出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比直白地表述更加具有说服力,受众也更加接受。因此,肯动脑筋的策划,会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2 不忘初心,做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如果说坚守本职是对工作的要求,不忘初心则是对思想的考量。不忘初心,既是要求记者不要忘了入党时的初心,也不能忘了入行时的初心。作为党员,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义不容辞。要认识到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准则》和《条例》,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要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全面从严治党、两项党内法规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两学一做”,通过学习,努力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共产党员。

记者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还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的讲话精神,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4点的希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这不正是记者的初心吗?当前,世界正处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媒体变革时代,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和以往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作为记者,特别是时政记者,更应该不忘初心。因为,当重大事件发生时,需要记者发出权威的声音;当灾难和不幸发生时,需要记者传递爱心和信心;当谣言和不实新闻传播时,需要记者来辨伪去妄。

3 结语

当前,既不能忘记记者的责任,也不能忘记记者的理想,在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广的今天,更需要记者坚守本职,不忘初心,带着正能量坚持前行。

摘要: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时政新闻报道的热点,作为时政记者,应该坚守本职,不忘初心,做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具体事例,讲述一线时政记者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键词:时政记者,坚守本职,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于平.浅谈经济新闻报道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闻传播,2014(2).

3.考研时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看点 篇三

(十五)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度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网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4.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 篇四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3.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4.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5.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7.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8.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5.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内容 篇五

预热近一年的改革方案终于露出眉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12日落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吹响号角,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多位专家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公报内容看,改革力度达到甚至超过业界的预期,预计随后将要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将有更多更详细的表述。

确定改革时间表、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这在10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有所透露。

全会称,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张永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往三中全会往往会聚焦在一个点上,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农村的改革,而十二届三中全会侧重于工业领域,十四届三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而此次我们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特别指出哪一个内容,这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系,过去的任务是建立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围绕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设定,目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由中下等收入国家逐渐过渡至中上等收入国家。”

他表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不断增长,从过去的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过渡,这就体现在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提法也与之相匹配。

按照公报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曾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原来相对封闭单一的社会,向开放多元的社会转型,这是不断进行的过程,而且速度很快,也是带来大量新的社会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起因。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告诉记者,考虑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必须提高治理能力,这也是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制中国等内容都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张永军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发展任务依然很重,我国比照人均收入12000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而经济领域改革对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改革具有带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系、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的改革配合,这一次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还在于完善经济体制这一块,其他的改革配合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核心任务锁定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个词语的改变引发了市场的热切关注,此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被决定性作用替代。

刘元春分析说,基础性是指基本的一些东西要用市场来深化,决定性就是说政府的力量在配置资源里面要弱化,政府更多要为在配置资源里面提供服务性的功能,而不是让政府作为市场中的一员,逐渐发挥作用。

这也在三中全会公报中的行政体制改革部分得到映衬,“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公报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改革力度强于预期

全会公报透露的改革内容究竟力度如何?多位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乍看全会公报内容似乎很平淡,但细读之后便会发现内含巨大波澜,关于改革的一些表述甚至超出预期,随后将公布的《决定》可能会有更详细的内容。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这体现了改革的决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就曾强调,一定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研究这样一个改革方案。不能让改革放在各个部门,让部门制定改革方案,这样是搞不成的。

刘元春说,全面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性和全局性,要求各个领域必须要围绕改革方案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就有了一个强力体系去推行,制度上得以保证。

长期研究财税与法律的刘剑文对此次财税领域改革给予了极大肯定。他表示,财税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口,而公报内容尽管不多,但已经点出了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纳税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理顺的思路已经成型。

全会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刘剑文表示,这已经渗透出未来财政的方向,即收入合理、合法、合宪,指出公开、公平、公正,财政管理有规、有序、有责。“以财政改革作为突破口,代价成本较低,风险小,收效大,这从遏制‘三公消费’之后的社会影响就可以窥见一斑。”

而土地改革方面,张永军认为,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一句话便具备丰富的内涵。刘元春进一步解释说,这说明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要完善。从目前的国有单独垄断收储的方式和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两轨运行的方式,逐步向一轨的方向并行。

此外,在国企改革领域,全会也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三中全会都是关于改革的重大会议,每次确立新的改革目标,指引我国改革前进的几个重要文件几乎都是在历次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我先后参加过六个中央文件的起草,其中有三个三中全会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个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个是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个是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三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推动中国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三个文件的出台几乎都是相隔十年,现在距离上一个文件的出台已经有十年了,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和任务。回顾过去三个决定文件的起草历程和深远影响,我们可以预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做出重要的战略部署,并出台重要的战略性文件。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改革的决定,是在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改革的决定,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决定》的起草工作。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呢?解放思想冲破了“左”的干扰,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1984年农业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粮食增产达到4070亿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过去搞计划经济,农民没有积极性,农民的劳动跟自己的收入没有关系,所以农民说,插秧一行是七棵,前面六棵不知道是给谁插的,最后这一棵才是给自己插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解决了这个问题,交了国家的,留了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行情,问诊)丰收了,要有市场、要有销售渠道,同时也要求交换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就迫切要求城市改革。但是城市呢,还是原来的那套体制模式,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有以下几个弊病:

一、政企不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失去了自主权和活力,结果宏观经济决策没搞好,微观经济活动又管得死,严重压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二、条块分割。把完整的国民经济分割为众多的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造成了部门壁垒、地区封锁,限制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影响了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合理地发挥。我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变压器厂,旁边一个是冶炼厂,变压器厂由机械工业部管,冶炼厂由冶金部管,结果变压器厂需要的铜由机械部从云南等地大批量运来,而冶炼厂生产的铜由冶金部分配到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个企业不能横向联系,造成了大量的物质和时间上的浪费。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扯皮很多,“九龙”治水,对权力抓住不放,而对责任往往一推了之,这种权力最大化、责任最小化的弊病很突出。

三、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主要不是商品生产、价格规律和市场在起作用,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很严重。分配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干好干坏一个样,形成了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以上弊端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在这个阶段,也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干扰,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曾经在一封信里批判了经济学家关于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观点,他说,这些主张“必然会削弱计划经济,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势必“模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982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批判了主张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观点,说这些观点是否定计划经济。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的背景下,在党报上对“减少指令性计划、增加指导性计划”的看法,开展了有组织的批判,强调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经济的标志,还把商品经济、指导性计划作为精神污染来清除,可见这一年思想理论界很紧张,理论上很混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接近六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认真总结了经验,1984年10月20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也有许多重大突破,《决定》中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益、灵活经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决定》予以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什么重大突破和创新呢?过去大家知道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这次《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商品经济”这样一个概念,很不容易,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在这个稿子起草过程中,党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八次和起草小组进行了座谈,共同修改这个决定。在起草过程中,我提出,改革就是要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扫清道路。从我们改革试点的实践经验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比较注意发展商品经济了,什么时候经济就比较繁荣。哪个地方重视商品生产了,那个地方经济就比较有活力。这是我经过多次调查得出的结论。包括广东,就是因为先搞了商品经济,才有了活力,老百姓的日子就比较好过。所以可以这样总结,在“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这句话之外,还要加上一句“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但是,我的意见提出来以后,起草小组就有人不赞成把商品经济写入《决定》,主要担心是什么呢?害怕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混同起来,怕变成资本主义。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呢?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的,和资本主义是有区别的;第二,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商品经济越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在宏观上加以指导。但是当时在起草小组通不过,因为反对的人官都比我大,所以我没有办法了。

后来我建议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名义于1984年9月初在北京西苑饭店开了个理论研讨会,请了20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在会上,我首先提出:应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这是当前改革要求在理论上的一个关键性突破。大家一讨论,思想都比较解放,意见很一致,认为“商品经济是个必然的途径,和资本主义制度并无必然联系,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不是对立的”。同时,我们也讨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问题。为什么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呢?因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是必须要坚持的,市场调节只能作为辅助作用。一个是社会制度,一个是手段和方法,这两个概念是不对称的。要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要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要么计划与市场。我们把讨论的结果给中央写了报告,时任总理阅后批示给起草小组,并说“马洪同志也有这个意见”。中央经过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到《决定》中。

关于计划与市场,已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了近一百年。我国理论界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但什么是市场?我曾经在中央党校等多种场合讲到,哪里有商品交换,哪里就出现了市场,它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我国自古就有了,古文中有“日中为市”的提法。一个地方有了市场,就会繁荣起来,城堡+市场,就出现了“城市”。资本主义国家叫“城市”,社会主义国家也叫“城市”,并不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就叫“城计”,也即“城市+计划”。由此可见,计划与市场这两个概念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特征与属性。

二、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第二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就是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了,怎么建立?当时心中没数。所以中央专门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研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讨论研究,认为必须建立五根柱子。

第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三,要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四,要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五,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起草这个《决定》过程中我负责市场体系这部分,当时一起参加起草的有郑新立、张卓元同志,我们三个人是一个小组。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把资本市场写上去了,这不容易,因为解放以后不能提“资本”两个字,怕“资本”和“资本主义”相联系了,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只能叫“资金”,“资金利用”、“资金周转”,不能提资本。其实,资本是生产要素,不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我们社会主义同样要利用资本这个要素。

关于提“劳动就业市场”还是提“劳动力市场”,有不同意见。我坚持要理直气壮地提出劳动力市场,但有人说:劳动力怎么进入市场呢?劳动力进入市场就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所以不赞成劳动力市场的提法。为了使我的建议得到高层支持,我曾分别征求薄老和李岚清副总理的意见,他们的反应很积极。薄老的回复是:“尚全同志: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在目前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或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劳动力市场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同意你的五点论述,但我觉得目前不必多争论,多看几年自然而然(或顺理成章)的解决。”李岚清同志的回复是:“我原则赞成这个意见,但劳动力一般理解为体力劳动,劳动力市场应为广义的概念,应包括脑力劳动,因此,提法上还值得推敲。”

后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有幸列席参加了常委会,我当时心血来潮发了言,我说:必须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我一口气讲了五条理由: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劳动力进入市场是劳动的能力进入市场,而不是劳动者本身进入市场,不是把劳动者去作交换。劳动的能力有大小,贡献有大小,因此反映他的价值也是有大小的。

第二,确立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必须使要素进入市场,如果劳动力这个最活跃的要素不能进入市场,那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第三,我们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不开放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解决不了。

第四,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已经有了劳动力市场。

第五,我们提出“劳动力市场”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我记得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说过:你们的汽车司机服务态度不够好。因为司机认为我是工人阶级,我是主人,你坐车的是仆人。主人怎么给仆人服务呢?所以心态不平衡。我认为工人阶级是一个整体概念,而具体到每个工人是局部的概念,不能把两者混同起来。

会议没有继续讨论,总书记只说了一句:提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上能不能接受?第二天我找了主持起草小组工作的温家宝同志,我有点内疚,我说:昨天我不应该发言,但莫名其妙我发了一个言,当时有一个冲动,因为如果我不发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就出不来,“劳动就业市场”就动不了。家宝同志很敏锐,他说:我赞成你的意见,但能不能上中央文件我也没有把握。家宝同志为了把“劳动力市场”写到《决定》中去做了很大努力。后来他把我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材料报送给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又批转给各中央常委,各常委表示没有意见。所以,“劳动力市场”终于写进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三、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中央第三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就是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当时是什么背景呢?从发展成果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渐成形并日益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巨大效益。对外开放则因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取得了跨越式进步,许多在内部难以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因为对外开放的倒逼机制而被迅速克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正因为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当时有人认为,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搞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改革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正是由于整个经济体正大踏步地迈向市场化,旧体制与新的经济力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新兴的市场主体的壮大对市场体系、金融体制、投资门槛、国企垄断以及政府职能等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提出了新的改革诉求,市场化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国家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更进一步、更广泛的改革压力。中央及时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几个创新点:

第一,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二,提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第三,提出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原来在重要力量后面还有“和生力军”四个字,后来我提出来“重要力量”就可以了,“生力军”就可以不写了,因为有些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了主力军了,例如就业问题,五分之四是靠非公有制经济解决的,最后就把“生力军”删去了。

第四,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第五,最重要的是,《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论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以民为本”还是提“以人为本”,起草小组作过认真的讨论。我赞成提“以民为本”,因为我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中华人共和国”。毛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中,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锦涛同志提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都讲的是民。所以我主张提“以民为本”。当时家宝同志反应很敏捷,立即用了一句古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会上,郑必坚同志提出“以民为本”带有政治的内容,因为有些不是“民”,是不是可以扩大到“以人为本”。最后中央文件上用了“以人为本”。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曾经两次在起草组会议上发表意见,第一次是2003年4月23日讨论文件大纲,我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动态性的、阶段性的概念。一是从理论上讲,改革是无止境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因为经济基础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必须不断与此相适应。二是从实践来看,完善也是动态的,阶段性的。完善的阶段性,就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阶段。

第二次是在2003年6月9日的全体会议上,我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现在又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居民财富越来越多,民间资本越来越多。个人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的增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到2000年底,非公有经济资产已经占全社会总资产的65%。个人的金融资产已超过国有资产。而且,随着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国有经济将进一步收缩;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入将逐步减少;对外开放的扩大,引进外资将进一步发展。

因此,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将会继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比重约占70%,就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超过国企在岗职工3000万人,非公经济出口占56.5%,进口占58%。这些方面非公经济已成为主力军而不是生力军。针对这些新情况,怎么办?有两种选择:一是原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提法不变。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的理解,从数量型转向功能型,从功能上、质量上解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基金、扩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二是完善、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把原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完善为“公有制为主导”。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党的文件也应如此。不能认为,过去党的文件上写的就不能改了。事实上,我们党的文件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内涵,概括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修改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此我在第一次起草小组会上提出过意见。为什么这个提法也要与时俱进?因为它涉及: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国家还是市场?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还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的文件已回避了这个提法,只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两股道上运行,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例如按不同所有制经济来立法,制定政策,实施管理,对财产的保护也是这样。

现在,要使两股道变成一股道,两个绳拧成一股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之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是通过实行股份制,发展混合经济。有的可通过上市,变成社会公众公司,实行资本社会化。二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财产组织形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如果是在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中,国有经济发挥调控力似乎比控制力更好一些。

我在2003年4月23日和6月9日两次文件起草小组会议上的发言,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有文件记录可查的,也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例如,提出改革是无止境、完善也是无止境的观点,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论证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已形成共识。十八大报告,就不再提到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又如,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十四届三中全会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述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从五个方面提出这种表述不够科学。十六届三中全会接纳了我的建议,《决定》提出,“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如,提出所有制经济理论创新的建议。把“公有制为主体”完善为“公有制为主导”或“国有经济为主导”。我认为,这种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势在必行。

四、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论述,都有许多理论上的创新

除了上述三次三中全会做出决定之外,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论述,都有许多理论上的创新。譬如,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而且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十三大我没有参加报告起草,但是有一个建议,登在1987年8月20日国家体改委的一个简报上,题目是《希望十三大在理论上要有重大突破》。我讲了三点意见:第一,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是一种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用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第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发生变化,从指令性计划向政策性计划转变,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在简报上批了“送总理参阅”几个字。总理看了以后于1987年8月30日批示:“要把指令性计划改为经济合同制的观点反映到报告中去”。

用经济合同制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现在看来不觉得什么,但当时是一件大事。因为国家体改委有一个委员考察了匈牙利回来说:匈牙利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后来受到了猛烈的批判:“指令性计划怎么能取消呢?取消指令性计划就是取消计划经济,取消计划经济就是取消社会主义。”上到这么高的纲来批判。我于1986年带了一个18人代表团考察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为什么带那么多人去考察呢?因为匈牙利是第一个搞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派人去考察,地方派人,企业派人,到处派人,匈牙利这个小国有点应接不暇了。他们说:我们的牛都认识你们中国人了。大家都重复去考察,问的问题也差不多,考察的资料由各单位分别封锁起来,别人不能分享。我当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做深入考察,要弄清匈牙利到底进行了哪些改革,哪些改革成功了,哪些改革不成功,有什么经验教训。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把重要问题通过使馆用密电发回来,分发中央各有关领导。后来把考察的结果汇编成册,书名叫《艰难的探索》。这样,资料大家可以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考察。

在考察中,我问了匈牙利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你们为什么要取消指令性计划?”他说:“我们根据平衡表编制计划,计划执行的结果就是有的完成500%,有的只完成10%,但谁也没有责任,所以就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后来我又考察了捷克斯洛伐克。该国生产的“拔佳”皮鞋是名牌,解放以前上海有这种品牌的皮鞋,但是,后来搞了计划经济没有名牌了。为什么呢?因为计划部门根据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有1600万总人口,按每人两双皮鞋作计划,总共需要生产3200万双皮鞋,然后把计划指标分到各皮鞋厂。计划执行结果,生产出来的皮鞋往往人家不要,而人家要的却没有生产,一方面大量积压,一方面又大量短缺。为什么?因为皮鞋这样的东西,其需求是个性化的,男人跟女人不一样,城里人跟农村人不一样,收入高的跟收入低的不一样,大人跟小孩不一样,你千篇一律按一人两双来做计划,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都明白过来了,很自然地就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但我们还在争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取消指令性计划就是取消社会主义。

起草十五大报告时,我负责所有制改革部分。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上有创新,创新点是什么呢?第一,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过去讲是方针,但十五大报告把它作为基本经济制度,而且跟初级阶段相联系,就是一个长期不能随意改变的制度。第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能多样化。第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讲是有益的补充。第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五,提出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在讨论十五大报告时,内地的一些代表提出,“我们的国有经济比重比沿海的高得多,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如沿海快?为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如沿海快?”过去认为,搞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越好。第六,各类企业都应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另外,十五大也提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这部分由另外两位同志负责起草。我提出“这一部分怎么没有把‘自由’和‘人权’写进去”?他们说:“没地方了。”后来起草小组开大会的时候我发了言。我说:“我建议要把‘自由’和‘人权’写到十五大报告中去。”为什么?我当时讲了三条理由: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想一想,问一下自己,你要不要自由?要不要人权?我相信如果不说假话的话都要,都要人权,都要自由。说假话是另外一回事。第二,《宪法》上讲到有这样那样的自由,为什么十五大就不说呢?第三,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我们不要回避它。中共要继续执政,要老百姓继续跟着共产党走,就必须把这个旗帜举得高高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主持起草小组工作的温家宝同志的赞同。所以他亲自在十五大报告中写上了“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大家记得,某年“两会”结束后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重要观点。权力没有制衡必然要腐败,这点大家有共识。但怎么样制衡?建立什么样的机制?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解决。十七大报告提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这三者既要相互协调又要相互制衡。过去,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现在理直气壮写到中央文件上了,这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十五大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就是,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用“法制”还是“法治”,在起草十五大报告过程和征求意见中曾有不同意见,但经过起草小组的认真研究,中央最后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五、几点体会

以上讲的是我参与中央一些重大《决定》起草过程中的体会。总结起来,三十五年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呢?我体会最深的有几点:

第一,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每次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巨大变化来之于改革开放,来之于解放思想。

第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和他的理论起了关键作用。例如,当有人严厉批判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回潮时,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谁不搞改革谁就下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小平同志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主要是根据实践经验,通过中央的重大决策、决定从上而下来推动的。同时,通过改革开放的试验,自下而上逐步推开的。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在改革过程当中逐步明确的。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使人民富裕起来。所以,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应由人民来分享。

第四,改革开放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很突出,主要是围绕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匈牙利取消指令性计划也没有先问一下姓“资”姓“社”、姓“公”姓“私”,他们觉得不行就取消了。我们要先问一下姓“资”姓“社”,标准是停留在本本上,停留在老祖宗说过没有。例如搞股份制,有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就去找经典著作上有没有。幸好,马克思对股份制有过论述,所以就有了勇气去推行。反过来看,假如老祖宗没有讲过,怎么办?我们对老祖宗的要求太苛刻了,哪能要求他预言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我们曾经历过农村困难时期,不准农民养猪养鸡,不准有自留地,不准有农贸市场,更不准养牛,也不许农民买手推车。因为牛和手推车是生产资料,因为本本上说,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而不管社会主义是为了什么?现在,还有个别国家,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时至今日还不能养牛,为什么?因为牛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现在听起来觉得很可笑,但我们过去也经历过。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教训都很深刻,我们必须认真总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渐明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11月12日发布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在中国制度框架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引起市场各界高度关注。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大会报告中提出的2020发展目标,主要系经济增长领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本届三中全会则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目标也与本届国务院今年3月末公布的政府职能转变时间表相吻合。

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概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评论,上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推出以后,国企改革一下子打开了,现在可能需要建立现代政府管理体系。显然,本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改革总目标中仍然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新一轮改革将为之匹配制度、体系、能力三方面的建设。

会议公报显示出,中共希望在党建领域同时引入现代化理念。包括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以及习近平尤为重视的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本报记者采访显示,公报在经济领域释放的市场化信号已经引起激烈反响。但在金融领域提到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虽然逻辑上承接经济改革思路,应涵盖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领域。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完善”一词似乎显示出近期仍将采取渐进推进的路径。而全会公报在民主政治、社会治理、法治领域、党的领导方面的措辞与以往也有不同程度变化。

体制改革亮点

经济体制改革仍将发挥牵引作用。公报首次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本报记者参与的多个市场机构研讨会上,都将这一变化理解为市场化积极信号。同时,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公报首次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公报还阐释了新一轮经济改革将建立的三个体系:分别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

引发关注的机构变化是中央拟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近日“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讲话被吸取到全会文件中,公报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市场人士分析,这说明不会出来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改革局面。“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如果改革的目的达不成共识的时候还是要求稳。”

被视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源泉的城镇化领域中,公报提出继续提出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即已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包括“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思路。

但是,在与此相关的土地改革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相较十七届三中全会仅一词之差,则已经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公报提出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已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与之配套的是,分析人士关注到公报也对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进行了鼓励。

在民主政治领域,公报延续了十八大以来的表述方式。但在社会改革领域,则首次改变过往“社会管理”的提法,提出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国在社会治理领域既面临非营利部门的独立发展问题,又有经济增长分配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其他安保压力。

此次公报延续了过去数年社会管理创新和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路。却令人瞩目地在社会领域改革中,提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今年年中以来,外界对这一机构的设置提出过各种方案,引起海外媒体关注。从这一机构设立所属领域来看,其与中央军委和国务院下辖公共安全决策机构职能应有较大区别,具备较强的公共事务性特征。

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性质,这位官员称,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即可能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所在。这亦表明,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可能是“咨询、研究”性质的机构,并具备“协调”职能;一定意义上,也可属“议事协调机构”。

她同时认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不会是一个“决策机构”,“因为如果是决策机构,发生战争时,就会遇到与‘中央军委’,谁来指挥的问题。同时,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单位里,也包括了一些提供情报信息的单位。情报信息的作用,很多时候,就是做研究,做咨询的。”

这位官员分析,谁来担任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一职,非常关键。委员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即使有,也会是少量,更多的还是其他部门官员的兼职”。

法治领域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其中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在年初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已经释放。但是,即便法治系统内部,对其所涉权力的具体指向,目前也还并不清楚。其中是否会调整党的政法委机构管理司法部门的方式,也多次出现在各界讨论中。

此前,曾有民间意见称,为实现“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可能会试行司法系统的垂直管辖。最高人民法院一位法官对本报记者指出,十八大报告已有“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类似表述。司法系统的垂直,与现行法律相冲突,基本无此可能。“确保独立审判权检察权,可行的举措之一,就是上级司法机关,在人事权及财权上,给予支持。实际上,省级法院检察院的一把手,很多已经由中央在统一调配;而省级以下,尤其是区县一级基层法院检察院的财政经费,则由上级司法机关来保证,在财权问题上,免受同级党政的干扰。”

在最高院近期公布的改革文件中,也对上述意见有过反映。上述法官亦指出,三中全会公报的“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较之十八大报告里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更近一步,更加凸显“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而就笔墨不多的金融改革改革,各界共识核心将是市场资金的定价问题。外界推测的路径包括: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将选择部分资质较好的商业银行进行试点,先行放开中长期定存上浮区间,引入市场化定价的大额可转让存单。而在汇率方面,扩大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度。鼓励设立民营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加快出台小额放贷人条例。

扩大开放图景

中国的扩大开放也将迎来新局面。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处于调整、变革时期,经过认真权衡,党的十八大提出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挑战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有利于通过加工贸易扩张的机遇,变成了有利于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加速中国转型升级的机遇。

虽然整个外部需求是萎缩的,同时增长需求大幅度下降,但是相伴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再工业化,需要更新基础设施,这种变化,使得技术密集型产品出现良好需求态势。

此外,公报还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由此市场人士分析,中央高度关注对东盟国家关系的海上新丝绸之路,对中亚国家的新丝绸之路,因此未来对东盟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可能会扩大。

过去我国成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如保税区、综保区、出口加工区,也属于自由贸易园区。但上海自贸区是原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升级版,通过在政策、管理上更加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和竞争中立三大准则为基础的上海自贸区,承担着中国在初步具备市场经济特征下,在体制、制度和法律层面上的全面改革试验。

显然,对于国情复杂的中国来说,不能寄希望自贸区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不可能把改革开放的任务都压在上海自贸区的肩上。从目前的试验方案来看,上海自贸区的使命,主要是三方面:服务业的开放和服务业的规制;货物贸易的便利化;对投资准入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上海自贸区在服务业准入方面开放了18个部门。更重要的是,原来的外商指导目录是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的混合体,现在是负面清单管理。

按照正面清单管理的内涵,没有规定可以进入的领域就不能进,而负面清单则是“非禁即入”,背后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也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

商务系统人士表示,良好的投资管理体制应该是推进国际投资合作的正能量,而不应该朝后退。他们经常听到企业有抱怨的,在国外设立公司,返回到国内投资的时候,由于投资管理体制和国际不接轨,直接影响企业效率。

至于构架更为复杂的金融开放、改革,包括利率改革、人民币可兑换,从央行迟迟未出的自贸区细则来看,显然有所顾虑。

自贸区是国家在中央层面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战略意图,和地方政府加速发展本地经济的远望结合起来的节点。对中央政府来说要思考,从原来的沿海开放到沿边、沿疆开放,走过了一个渐进式开放的过程。到现在可以说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但是每个地区的优势不同,开放面对的对象不一样,在全国开放格局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需要统筹规划的。

放到更宽广的国际背景下,自贸区的很多试点改革,以对接Tpp(泛太平洋(行情,问诊)伙伴协议)为目的,成为中国实行更高级别贸易自由化的试验。目前Tpp面向中国的大门已经开始合拢,如果在新的贸易框架内被边缘化,中国又将面临第二次入世的艰难谈判。

“公报只是提出改革的关键词,未来要看改革的具体决定,肯定要分门别类地实施,现在只是提纲挈领,把主要的提出来,具体还要看未来执行。”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说。在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后,依照惯例中央还会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其中将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涉及土地改革的议题,会议公报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公报还提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意味着农地流转形式将进一步多元化,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目前还不太好断定是允许农地入市,或者只是延续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说法,允许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参与开发经营。

国务院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多年来,对于农业经营体制,官方一直提的都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双层结合体制,但实际上集体统一经营已经有逐渐涣散的趋势,而被大量进入农村的工商业资本所代替,新型的经营体制是否是继续扩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这个还难下定论。

这位专家称,因为从2013年“一号文件”的表述来说,中央对农民的经营体制,一直是鼓励多元化的,既要壮大那些龙头企业,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同时也不排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

而从三农问题的决策官员的近期言论来看,对于农业经营体制和农地流转的态度依然是审慎的。

审慎的土地流转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不久前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农业是最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凡是不搞家庭经营的地方,不仅现代农业搞不成,连传统农业都守不下去。

而国研中心副主任韩俊也表示,由于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禀赋,决定中国的农村经营不可能像拉美和澳洲国家一样搞大农场,只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原所长、全国人大农委委员张晓山表示,未来的农村经营体制应该是以小农经营为主加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既能符合中国的土地人口国情,又能使传统的农业跟大市场、大物流、新型金融衔接起来。

基于此,对于农地的流转,目前各方态度也是分歧较大,上述国研中心的专家称,一方面,近期安徽宿州埇桥区和无锡阳山接连推出土地流转信托项目,为农地流转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但另一方面,中央在农地流转中又设置了“用途管制”的规定,即流转后的土地不能改变用途,例如此次安徽土地信托的项目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由安徽帝元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服务商提供服务。

经济学家华生基本上是反对政府大张旗鼓地推动土地流转的,其在最近发表的《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一文中表示,土地自由流转不会使他们的经营规模扩大和经济状况改善,相反会因工商资本拿走大量土地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处境。其表示,在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甚至美国的部分州都是立法严禁农业土地公司化商业化经营的。

事实上,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两条规定——“自愿有偿依法”和“用途管制”实际对工商资本下乡进行非农化操作进行了限制,但在地方实际运行时这两条规定往往被规避,一些企业通过流转取得农地之后,往往改变了农地用途,进行商业开发;而一些土地的流转过程也不合规范,往往是企业跟村集体合谋完成,并未征求农民的意见。

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上,上述国务院研究中心专家表示,应该是在确立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础上,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逐步提高农地的补偿标准,对于外界预期的农地入市、集体用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短期内恐难以实现。

或重在盘活土地存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了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不过多位受访者均表示,5年之前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早就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但5年过去,此事依然没有多大进展,足见其阻力之大。

事实上,对于农业用地是否入市,农业领域的高层决策者是有顾虑的。中农办陈锡文在前述清华演讲时表示,农村搞建筑要坚持自有自用原则,而不能放开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子,因为“如果允许以后还可以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那就等于把前后门都打开了,前门批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后门就又流转出去,那整个建设用地的总规模还怎么控制?”

上述国务院研究中心专家表示,在土地问题上,决策层的主要思路还是要“盘活存量”,尽量少增加新的量。

陈锡文指出,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工业用地价格太低,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时低价甚至零地价出让。陈锡文认为过低的工业用地成本一方面助长了高房价,另一方面,浪费土地资源,使得地方、企业没有动力进行转型升级、调整结构。

在严控用地的原则下,此次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此前,重庆、成都曾经尝试过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改革,并创造出“地票”、“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房”的新型模式,但这些新尝试最终并没有得到高层的全面认可。究其原因,在于上述模式仍然脱离不了一下范式:通过复垦农民宅基地来增加耕地,用多出来的耕地来换取用地指标,有了指标,就可以在城郊征地。

前述国务院研究中心专家表示,未来城乡要素交换的突破口可能在允许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更多参与经营开发上。

例如11月8日,深圳市实施的“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试点,该试点绕过传统流程,只需继受单位(即土地的实际使用方)和国土部门签订补偿协议即可实现土地的转让。

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上,有消息称,卖地的收益分配方式是70%归深圳市国土基金,30%归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可继续持有不超过总建筑面积20%的物业专用于产业配套。

加大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目前城镇化工作的薄弱环节,张晓山认为,新型城镇化不应该是光是地的城镇化,更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这也符合通过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而这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做出更大力度的措施。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中国的城镇总人口7.1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2.6%。但这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城镇户口。按照公安部的户籍统计,中国实际的城镇化率只有35.2%,有将近2.4亿的城镇人口只是常住城镇却没有城镇户籍,这其中大多数是农村人口。

如何让这部分“伪城镇化”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当务之急。

陈锡文认为,这方面目前主要有四大问题,一是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主要是靠民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来解决。现在全社会就业增量的90%以上是靠民营经济,所以我们的政策一定要向民营经济、向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更多倾斜,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住房问题。要把农民工转为市民,能住下来是基本条件。在城镇拥有自有住房的农民工只有0.7%。所有农民工中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人还不到3%。因此解决农民工转市民后的住房问题,缺口相当大。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民工2011年底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比重为 16.4%,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为18.6%,参加工伤保险的为27%,参加失业保险的为9.4%。以目前农民工的参保率和缴费水平看,缺口相当大。如按照80%的缺口计算,1.6亿进城农民工,每年缴纳各项城镇社会保险的缺口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

四是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1.5亿人,其中2500多万是城镇户籍,1.25亿多是农业户籍人口。去年年底随农民工父母进城到城镇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有1260万。因此,义务教育资源的城乡布局要抓紧研究,何况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紧接着的就是高中阶段教育和考大学的问题。

12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新华视点”记者从中梳理出了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昨日闭幕,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据统计,公报中提到22次“市场”,并提出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一次的措辞变成了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这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息息相关。“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长远来看对总需求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公报中关于金融方面的提法仅涉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彭文生认为,这与未来的金融改革相关,“金融改革本质就是市场化,要让市场发挥作用,此后或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有相关动作”。

针对公报中提出的“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彭文生表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将成为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上海自贸区作为试点,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一旦有所起色,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将促进金融业的高度开放。

在财税体制方面,彭文生指出,财税改革未来将从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第一,在2015年以前全面完成营改增目标。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规模增加,营改增的规模效应将释放出来,减税的效应会明显增强;第二,房产税试点范围扩大。未来杭州、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可能纳入房产税试点名单,政策力度也会更大;第三,开征消费税。这部分税收来源可能下放至地方,给地方更多的财权,从而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此前市场预期的“新型城镇化”,公报中并未有明确表述。彭文生认为,虽然未提“新型城镇化”,但公报中提到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提法都明确指明了方向,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下一步有可能会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文章,部分中小城市有望在2014年率先取消户籍限制。”

彭文生表示,公报中涉及的平衡城乡结构、政府职能转换、强调对外开放等改革方向都将有利于经济长远稳定发展。但由于只是政策性公报,不可能在改革措施上制定具体策略,所以具体改革细则还需要等待日后颁布的具体文件,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应该就是负责拍板具体措施,颁布改革方案的组织机构。

A股市场历来有政策市的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前,资本市场已经有所预热,一些三中全会概念股成为游资短期炒作的热点。

不过,记者认为,三中全会概念股炒作尽管有板有眼,但聪明的投资者更应该从长远着眼,借鉴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经济领域的实质影响,读透全会公报,寻找长线投资机会。

回顾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当时,外向型的中国经济难免受到波及,不少依赖出口业务的公司出现业绩大幅下滑,国内A股市场也受到牵连,结束了大牛市,上证指数一度跌至1600点。

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增长”,体现在公报中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扩内需”,尤其提出了“消费需求”。在这份纲领性文件出台之后,各级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政策,其中对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上市公司影响较为深远的政策有汽车、家电下乡政策。

伴随着“村村通公路”等基础建设政策,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着实刺激了农民需求,而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长城汽车、格力电器等上市公司业绩靓丽,股价持续走牛。以长城汽车为例,该公司2011年回归A股,发行价为13元,此后股价一路走高,今年10月更创下52.85的高点。

再往前,2003年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推进改革,且具体到所有制的改革。公报最引人关注的字句就是“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且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贯彻全会精神,于2005年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A股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牛市。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一大批航母级别的央企纷纷上市,大型国企整体上市也成为当时的热点。

当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一些公司由于对“十大产业振兴”政策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扩产,也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如钢铁、水泥、航运等。这些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低迷,最终也“坑”了追政策利好概念股的股民们。

不过,对比前两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影响,不难发现,A股政策市特征正逐渐减弱,市场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基本面。受益政策的股票虽然短期走牛,但未必能一路高歌,而真正有业绩支撑的公司总能受到市场的认可。

眼下,投资者要做的功课就是,认真研读全会公报,寻找下一个长城汽车。

11月12日,新华社发布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公报引起全球关注,是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人口最多的大国,未来到底向什么方向前进,经济是否能够在改革与稳定间取得平衡,既关系国人福祉,也关系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次公报围绕经济改革,有三大亮点。第一,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公报强调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法律规范的重大意义。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从这一圆心出发,未来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都会向市场化的目标前行。不少人疑惑未来房地产市场为什么没有着墨,相信会有细则出台,既然由市场主导,政府通过税收与货币改革激励机制,远离市场定价机制,做好保障房供应,其他的交由市场选择。

市场导向必然牵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剥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行政体制改革,打破交易壁垒,不仅国内的壁垒要打破,国际国内要同步开放,此次全会提及自贸区,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再次提升,这是中国经济开放的前沿,也是政府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向市场放权的尝试,而在自贸区中的公平规则,将由更具尊严的法律进行底线保障。

在市场化的同时,学习改革开放前30年的经验,以开放促改革,国内游戏规则与国外规则、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自贸区等试验田再次担负重任。

随着政府逐渐远离市场,审批项目的减少,以及对公务员的监管更加严厉,鼓励创业与创新,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第二,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值得期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被许多人误解,以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指的就是小产权房入市,导致最近某些城市的小产权房价格飙升。这种理解十分有害,如公报所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赋予农民财产权再次被强调,指的是农民拥有公平享受土地溢价的权利,无论何种方式,农民的财产权不应该被剥夺,而应该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第一桶金,完成城乡对接过程中的平稳过渡。农民不再是牺牲者,而是公平的博弈者,通过财产权支付城镇化的成本,未来土地确权、乡村经营用地的入市、房地产金融,值得期待。

第三,财税体制将有重大改革,“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改革空间十分巨大,房产税等均涵盖其中。无论如何,两次税改已现雏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权利对等是关键,权力有收有放,财权与事权匹配。

不得不提的是,对于至关重要的金融市场,公报提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还将推进,但在技术性极强、风险度极高的金融市场,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模式,才符合中国现实,有待各方智慧。

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法治市场,公平市场,成为未来十年的主基调,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出力,期待到2020年这一关键时点,中国经济能够跨越城乡二元、汇率浮动诸个难关。

据人民网(行情,问诊)报道,11月12日,为期三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功闭幕。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表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化经济体制、财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领域无不深深触动A股投资者的神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改革的大方向,随着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相关行业的企业盈利水平也将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公报全文出炉,前期市场观望情绪或将转为主动,A股市场将围绕各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化而展开行情。

六个“紧紧围绕”指明改革方向

昨日晚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出炉。据人民网报道,公告显示,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分别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分析人士认为,三中全会成功闭幕也为近期A股指明方向。随着各领域改革红利释放,相关行业内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将逐渐提升,市场参与效率将同步提升,尤其是本次三中全会公报全文所明确的改革领域,无疑将令投资者的神经兴奋起来。

公报明确了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了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在A股市场中,近年相关文化产业股如天舟文化(行情,问诊)、皖新传媒(行情,问诊)、蓝色光标(行情,问诊)扎堆上市,也引爆了A股市场今年以来以传媒、手游、互联网电视等为首的主题性投资机会。在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A股市场文化传媒公司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与此同时,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也将为A股市场带来新希望(行情,问诊)。业内人士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内容,而资本市场则可作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领域,比如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等,也将令资本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公告还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涉及医改概念股;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涉及自贸区概念股;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内容,这又涉及土地改革概念股。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土改概念可期

公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业内人士认为,农业用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将带动相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非经营性宅基地流转意味着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或将带动对房产的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之前具备土改概念的上市公司如北大荒(行情,问诊)、辉隆股份(行情,问诊)等已经历一波炒作。

银河证券在研报中还提到其他拥有土地资源的上市公司,如掌控342万亩土地资源、农场统一规模经营模式的亚盛集团(行情,问诊);此外还有拥有353万亩土地、橡胶产业链完善的海南橡胶(行情,问诊)。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环保股受关注

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加重,回顾10月,多地再现雾霾围城的情景,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纵观2013年,有关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制定一直在推进中。尤其是今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经过五年努力,让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并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等计划。

而环保部也于11月4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严控燃煤污染、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等工作,保障今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环保行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已凸显行业重要性。对A股投资者而言,环保行业相关上市公司众多。在环境监测方面,有雪迪龙(行情,问诊)、聚光科技(行情,问诊)、以及主营包括空气质量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水质及污水自动检测系统的先河环保(行情,问诊)等。

另外,在雾霾天气频发背景下,脱硫、脱硝、除尘等大气环保治理的领域一直是政策关注重点。在上市公司中不乏国内脱硝的龙头企业,如承接五大发电集团多个项目的中电远达(行情,问诊),以及主营业务为工业除尘设备生产以及拥有脱硫脱硝业务的龙净环保(行情,问诊)等。

除此之外,环保行业中还有从事固废处理的桑德环境(行情,问诊)、华西能源(行情,问诊)以及做污水处理业务的碧水源(行情,问诊)、津膜科技(行情,问诊)等公司。

分析人士认为,在保护生态环境领域,除环保行业公司之外,以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为主业的铁汉生态(行情,问诊)同样值得关注。铁汉生态主要围绕生态修复工程、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维护收入、苗木及营养土收入等四大领域开展业务。

蒙草抗旱(行情,问诊)则主要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苗木销售等业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业务贡献了90%以上营收和利润,是公司核心业务。

深化医卫改革 医疗器械股潜力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公报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际上,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社会资本办医、医疗卫生信息化、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巩固已有成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对此,安信证券表示,2013年的医改工作安排,一方面强调将继续加大国家投入,一方面强调要推进基药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目的是保持医疗支付能力的可持续性。该券商认为,未来普通仿制药价格将下降,创新药市场导入速度将加快,独家基药会继续受益,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受政策扰动较小,发展潜力大。

资料显示,在医疗器械相关公司中,有主营制氧设备的鱼跃医疗(行情,问诊)以及受益于基层医院市场扩容的和佳股份(行情,问诊),另外还有主营骨科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凯利泰(行情,问诊)等。

此外,云南白药(行情,问诊)以及主打心血管产品的天士力(行情,问诊)和主做抗肿瘤药物的恒瑞医药(行情,问诊)也有望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中受益。

昨日(11月12日)A股市场全线反弹,除沪指涨0.82%之外,其他三大指数反弹均逾1%,昨日据人民网(行情,问诊)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闭幕并发布了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与其他投资者一样,私募也对公报内容予以了高度关注。那么,私募认为公报中的哪些内容将为A股市场注入新的机会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此采访了广东泽泉投资董事长辛宇、广州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和成都鑫源锦汇高级分析师王晓锋。

行情判断

政策效应激发股指反弹

NBD: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大盘企稳并小幅反弹,创业板指也同步反弹。各位如何分析周一、周二的行情表现?对本周剩下的3个交易日表现有何预计?

王晓锋:自10月下旬以来,因前期个股涨幅巨大,且担忧三中全会改革力度不及预期,A股市场出现连续下跌。本周以来市场开始缩量反弹,前期超跌严重的成长股更是连续反弹。我们预计本周剩下3个交易日延续反弹的概率较大,成交量也将逐步放大。

辛宇:在经历了连续两周快速杀跌后,本周市场在三中全会改革利好预期下出现企稳反弹。从走势来看,年内空头主力品种酒类、医药、资源股连同近期超跌的创业板小盘股集体反弹;从指数表现看,反弹力度不强、量能有限,因此并未改变整体观望氛围,主要体现为技术反弹。

我们认为市场本周向上变盘可能性较大,后3个交易日投资者可保持相对积极的心态,对看好的优质个股大胆买入。

吴国平:我认为周初行情正在蓄势,等待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带来的一系列重磅改革信息。现在会议公报已率先发布,接下来不排除迎来一波猛烈的新行情。

投资机会

1国企改革

NBD:昨日发布的公报专门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针对这一表态,各位觉得有哪些投资机会可关注?

王晓锋:从公报来看,国企改革是行政体制和企业体制改革的重点。对A股市场而言,国企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国资重组;二是国有资产证券化,这部分是以上海和深圳为龙头。上海国资委一直努力推进当地国有资产证券化,上海本地国资上市公司机会也一直受到市场关注。

辛宇:国企改革对中国未来10年发展至关重要,国企改革可能将加速引入民间资本、破除垄断,建立健全价格体系。在A股市场上,以上海国资为代表的国企重组概念、民营金融概念等构成短期炒作热点,而随着国企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将长期刺激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对股市长期投资价值构成支撑。

吴国平:公报指出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也将激发国企效率与活力。国企也是A股市场行情的基础,国企改革搞好了,行情自然也就上来了。建议重点把握那些目前依然处于相对历史低位的周期性行业股。

投资机会

2土地改革

NBD:公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那么各位对于土地和房地产领域的改革如何判断?

王晓锋:公报称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这部分内容之一指向了土地财产。一旦集体土地入市,将推进土地财富再分配、促进城镇化进程。此外,如果小产权房合法化改革启动,将增加可流通的住房供应,有利于平抑房价上涨。

对股市而言,农地流转将促使持有大面积农业用地的上市公司价值重估;盘活工业用地的改革也将使持有大面积工业用地的上市公司价值重估。因此农地流转和工业用地入市改革会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农地流转概念出现逆市反弹,后续走势将取决于改革力度。

辛宇:今年以来,政策面对于房地产而言一直偏空,伴随中国迎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的主旋律,房地产政策顶可能已经到来,未来不排除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可能,关键是怎么着陆。从公报看,尚未表露出对房地产调控态度的放松。短期看,土地流转和房地产概念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中期可适度进入。

吴国平:中期而言,土改概念股必然拉升一波行情。而对于房地产调控,我们坚持认为地产市场投资暴利机会已过,未来最大的机会肯定在资本市场。房地产调控将会在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推动下,渐渐进入一个相对健康的运行格局。

投资机会

3金融改革

NBD:公报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于金融改革您觉得会有哪些投资意义?

王晓锋:公报对于金改的描述是“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这对市场上热议的民营银行“松绑”可能是一个积极信号,同时出于合理配置资源的考虑,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等金融政策也可能受益。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相关概念的炒作也是具有波段性的,个股的业绩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的增长,应尽量跟随趋势,避免追高被套。

吴国平:公报上看,金改的政策力度不算大,这也符合现在国家对于金融整体管制的需要。因此,国内的金融改革可能不会有“迈大步”的动作。金改未来的投资机会相对比较复杂,投资者如果无法深入理解,不妨先观望。

投资机会

4能源资源改革

NBD:公报指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市场对于电力、煤炭、光伏产业的改革战略尤为期待,各位对这类改革怎么判断?

王晓锋:公报指出要建立生态文明机制,其实就是对资源领域的改革。煤炭行业最近几年经营困难,行业内兼并重组意愿很强烈,因此改革起来相对容易;石油行业之前是高度垄断,今年中石油又查出腐败窝案,中央借此推动石油行业改革也较容易;而光伏行业的改革已在进行中,行业扶持政策已接近完善。受改革预期的影响,近期油改概念股持续大涨,若最终改革力度较大,光伏、煤炭、环保板块同样将出现投资机会。

吴国平:公报对于资源改革和生态环保的完善非常重视,我认为当下资源改革重点在“两桶油”,如果激发出他们的活力,增长空间将非常可观。

投资机会

5财税改革

NBD:公报对于财税体制的提法是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对于当下关于收入分配改革、以及缩小贫富差距、营改增和企业减税等市场期待,您怎么看这一类改革的机会?

王晓锋:公报指出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其实就是引导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这一类改革的方向应是收入扁平化,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低收入群体增加的收入一般会用来改善生活质量;企业税收改革也会降低企业的负担。对资本市场,主要是利好消费类的企业,如食品饮料、医药卫生、家电等。

吴国平:公报对于财税改革的期待包括了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和提高效率等内容。减税是好事,企业也希望减税,成本降低,盈利增加,对资本市场有利。财税改革大的方向就是要尽可能让更多企业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机会则在于那些受益财税改革的传统行业,特别是对税收政策敏感度较高的上市企业。

投资机会6

国防建设

NBD:公报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同时还要求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各位认为上述内容对投资者而言的操作意义在哪里?

王晓锋:公报的提法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对军民融合的重视,由此未来的军工资产整体证券化、民营化的思路可能会明确,资本市场上的军工题材值得关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则有可能刺激安防概念股炒作。

吴国平:其实从今年以来,军工题材已经被市场关注,很大因素就是国家对于国防和新军工的重视。此次公报中提到要“深化对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有可能促进军工企业逐步开始机制改革,特别是促进军工资产证券化。投资者未来可以适度介入一些具备优质资产的军工股。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中全会公报:加快自贸区建设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出自贸区建设脚步将加快的信号。

昨日(11月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据会议公报,会议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加快自贸区建设这一点上,全会并没有特定指出某一地区,据其理解,中国将来会有一个通盘考虑的方案出来。

自贸区建设提速

记者从会议公报中获悉,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白明在解读上述全会内容时表示,这些内容在以往曾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提过,中国在外资政策的拓展上亦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联系全会的高度,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

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在要素的基本配置上,包括内陆资源、沿海资源等多种要素的充分配置,“需要我们从互动且立体的角度去看待自贸区的建设问题”。

以今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例,包括放宽资本准入,以及备案制等政策都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流通效率,“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提高效率的手段”。

在全会公报中,虽然没有单独列出上海等地区的名称,但据白明的理解,中国未来将有一个在上海自贸区运行基础之上的通盘考虑方案出来,目的是通过上海的自贸区建设来推动全国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开放。

应有选择“嫁接”

有消息称,上海自贸区获批至今,多地传出筹备申请,包括西部地区的重庆,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湖北,沿海的广东、天津、浙江、厦门等地都热情高涨。

此前券商研报显示,上海自贸区获批,不是针对单一城市的“政策红利”,而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在白明看来,上海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嫁接”。

在境内设立自贸区是中国从未有过的探索,不同于区域振兴规划,它将被赋予更多的改革意义,因此不能一哄而上,应科学规划,谨慎布局。

针对此前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国务院近期不会再批复设立新自贸区的说法,10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透露,在设立新的自贸区过程中,成熟一个批复一个,不需要特别详细的时间表,亦不需与上海自贸区试验的程度和进展联系起来。

“国家建立以上海自贸区为‘领唱’的自贸模式,目的就是通过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方式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这是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因而是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并非上海一个自贸区‘独唱’。”白明认为,自贸模式必须经过上海“领唱”,一段时间后再“合唱”,为总结经验留出必要的时间差。

上海从设立综保区起便为自贸区的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而目前很多地方实际是白手起家,基础设施不完备,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产业结构不一定能够适应“负面清单”等举措。

白明对此表示,世界各地的自贸区都有其发展共性,我国其他地方自贸区建设应借鉴其有益之处,并更多地结合自身特点,而不是照搬上海模式。如上海是围绕“四个中心”进行基础建设,广东应在如何与港澳对接上下足工夫,天津则应结合过去的滨海新区,扩大同东北亚地区的合作。

A股市场历来有政策市的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前,资本市场已经有所预热,一些三中全会概念股成为游资短期炒作的热点。

不过,记者认为,三中全会概念股炒作尽管有板有眼,但聪明的投资者更应该从长远着眼,借鉴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经济领域的实质影响,读透全会公报,寻找长线投资机会。

回顾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当时,外向型的中国经济难免受到波及,不少依赖出口业务的公司出现业绩大幅下滑,国内A股市场也受到牵连,结束了大牛市,上证指数一度跌至1600点。

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增长”,体现在公报中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扩内需”,尤其提出了“消费需求”。在这份纲领性文件出台之后,各级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政策,其中对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上市公司影响较为深远的政策有汽车、家电下乡政策。

伴随着“村村通公路”等基础建设政策,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着实刺激了农民需求,而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长城汽车(行情,问诊)、格力电器(行情,问诊)等上市公司业绩靓丽,股价持续走牛。以长城汽车为例,该公司2011年回归A股,发行价为13元,此后股价一路走高,今年10月更创下52.85的高点。

再往前,2003年举行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推进改革,且具体到所有制的改革。公报最引人关注的字句就是“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且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贯彻全会精神,于2005年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A股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牛市。与此同时,中国石油(行情,问诊)、中国联通(行情,问诊)、工商银行(行情,问诊)等一大批航母级别的央企纷纷上市,大型国企整体上市也成为当时的热点。

当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一些公司由于对“十大产业振兴”政策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扩产,也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如钢铁、水泥、航运等。这些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低迷,最终也“坑”了追政策利好概念股的股民们。

不过,对比前两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影响,不难发现,A股政策市特征正逐渐减弱,市场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基本面。受益政策的股票虽然短期走牛,但未必能一路高歌,而真正有业绩支撑的公司总能受到市场的认可。

眼下,投资者要做的功课就是,认真研读全会公报,寻找下一个长城汽车。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闭幕,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由此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细观全会公报,新意颇多,记者初步梳理出十个亮点。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会议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认为,这意味着此轮改革将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将会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起到督促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据公报披露,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位专家对中新社记者指出,提出改革总目标显示出整体改革空间的扩展、改革力度的增加以及改革深度的拓展。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路逐步显现。会议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利于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专家们认为,把“深水区”的改革向前推进需要具有权威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领导机构进行掌握,因此该领导小组将对改革议题进行整体设定和统筹安排,在顶层设计上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央一系列举措无疑为司法改革注入助推剂。会议指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也尤为引人注目。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中,“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一词之变显示出市场作用的提升。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全会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可见,中央将延续反腐高压态势,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土壤。

——“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关于“三农”问题,公报亦着墨不少。鉴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会议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上一篇:教材图形创意课件下一篇:学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