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安全课教案

2024-09-23

七年级安全课教案(共8篇)

1.七年级安全课教案 篇一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十三岁的际遇》第二教时 教学时间: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 教学地点:福泉学校七年级教室 执教老师:任玲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难点:

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别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

C再选四个同学分别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价,指出其优缺点。

(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全班交流。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著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

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

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点拨:第一句:这是雄壮的誓言,这是自信的表现,从哪里可以看出? 点拨:第二句: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比喻前进的道理历程(90年)

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

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导师和教师。

点拨:第三句:不系之舟-------不受环境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一种充分自信,充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

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个早慧的人才,13岁就上大学,读初中时就向全国出版了自己的诗集,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美文,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成才的故事中吸取什么呢?那就是自强、执著、大量的阅读、思考、渴望创造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反复诵读,对重点语段,要熟读成诵。

2、写一篇读后感,也可针对自己最欣赏的章节,写一段书评。

2.七年级安全课教案 篇二

首先,要多读书。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拥有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从哪里来?就历史而言,一方面是书本上的文献知识,另一方面是地下的文物。地下的文物什么时候被发现、什么时候被挖掘,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老师所能掌控的。历史老师要想有所进步,就应尽可能地多读书。本课有许多概念要给学生解释,由于自己以前读过一些学者的书籍和文章,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够给学生讲清楚。记得李伯重老师曾经给江南下过定义:小范围的江南是太湖流域,包括苏锡常、杭嘉湖;中范围的江南是南京以东的苏南、浙西地区;大范围的江南是除四川以外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我们书本上提到的是大范围的江南。给学生讲过以后,学生脑子里面有这样一个观念:概念要准确、严密。还记得冀朝鼎在一部书中说到,中国有几个大的经济区,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统一全国,关键能够掌握几个大的经济区。江南是一个大的经济区,它与关中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黄河中下游经济区都是大的经济区。但是它们开发的时间不一样,首先是夏商周时期关中经济区得到了开发,接下来战国时期成都平原经济区得到开发,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得到开发,到了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区才得到了开发,这也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能够打败北方少数民族进攻、格局东南半壁的物质基础。以后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江南等地,蒋介石依赖成都平原经济区加上外国的帮助才能够稳定下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可见经济区对于任何一个朝代都非常重要。

其次,把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也是学习,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很多人有过过目不忘的感觉,原因是自己经历过以后印象自然深刻。初中生处于独立与依赖、青涩与成熟过渡时期,社会阅历较浅,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要想吸引学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日常生活经验教给学生。比如讲到南京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我在南京的生活体验,南京被称为石头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南京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南京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包含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特别多,大家知道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多吗?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由于北方的战乱,北方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逃到了江南地区,来到了六朝时期的首都南京,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南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到了六朝时期,南京的故事特别多。

再次,要引导学生提高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老师带领学生讲述教材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的提高。比如这一节公开课,讲述江南的开发,老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自然因素、政府因素、社会因素、人才因素,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这就是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概括能力,学过这一节课以后,老师带领学生概括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江南开发的历史背景、原因、表现和影响。发展学生的能力,还要重视比较与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与中国现在的长三角开发有可以比较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在自然环境优越、政府重视、社会相对安定、人才的流动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大开发是北方的人才由于战乱被迫迁移到江南地区的,而现在长三角经济大开发中,人才流动是主动的,主要是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纳大量的人才。通过比较,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是乱世背景下的经济大开发。

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合理感染、熏陶学生。学习不是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历史课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它有许多客观真实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老师准确地教给学生;历史课另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长大以后运用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犯错误或者是少犯错误。比如讲到西晋统一全国以后迅速灭亡,灭亡的原因有统治集团奢侈享乐迅速腐朽;宗室子弟为了做皇帝,进行了八王之乱;面对着西晋的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进行反抗,推翻了西晋的反动统治。学过这段历史以后,为了教育学生,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西晋的灭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社会要节俭,国家要齐心协力,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比如讲到江南的开发与中国现在的长三角开发原因,我问学生:这些经济开发给我们现在经济开发提供了哪些经验?他们通过思考认识到,发展经济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离不开人才的保障,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开设公开课不是目的,开设公开课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反思,让自己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七年级安全课教案 篇三

英语语感 会话训练 背诵训练 听说训练 阅读训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按照能力水平划分为9个级别,其中,七年级为三级,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话题交换信息,读懂简单的书面材料,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一件事,参与角色表演,等等。这些集合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与语感密切相关。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音、语法、语义等直观感觉,可以有意识地判断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感直接决定了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一、教学方法

1.模仿录音原声,强化听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发现,学生在单词上标注汉语拼音,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单词发音以及英语语境的获得。因此,我们学生的英语发音总是僵硬地并且带有浓重的地方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习单词初期,我尝试使用语音教学,在板书时使用彩色粉笔,把单词中字母和对应的音标用相同颜色表示,然后播放录音单词原声,让学生看黑板跟读单词。形、声相结合的语音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挂钩,提高每个字母发音的准确性,以此改掉学生用拼音标注发音的习惯。学生用准确的发音来记忆单词在口语表达时也必然能准确发音,因此我再把类似的听说练习运用到句子和段落中,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录音原声,熟练到听到录音就能反映到脑海并准确把句子默写出来,到了这个阶段效果显著,学生语感得到极大提高。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体会语感

在众多语言练习中,朗读背诵练习,可能是短时间内体会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通过眼睛的视觉、嘴巴的朗读、耳朵的听觉和大脑的思考,可以刺激所有器官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活跃起来,使人的大脑思维更活跃,获得更好的语言技巧。背诵为阅读打下基础,它可以加深印象,使材料储存在自己脑海里,形成句子和语段的模式。虽然句子和语段无穷无尽,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是大同小异,掌握一定的句子结构,增强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思维能力,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一些经典的句子结构通常都会出现在教材上的对话和文章里,所以我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内容,多读多背。

3.加强话题写作、功能会话训练,形成语感

在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结构之后,学生进入运用语言的更高层次的训练阶段——在写作中表达自己想法。写作无疑能增强语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每周四下午安排一节写作课,给学生话题或者一些提示,让他们在课堂上写作,然后相互传阅改错,并把写得最好的一篇作为范文抄在黑板上。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教材Language Goals部分编写功能对话,并按两人一组在课堂上表演出来,效果卓越。

4.重视阅读训练,发展巩固语感

阅读是输入语言信息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单词发音、意义和句子结构,这些都是感知对象,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因此,在阅读材料的挑选方面,我重视语言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选择《英语辅导报》“趣味阅读”版块中的文章,也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趣味性原则。从学期初开始,我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如对话,短文章。在阅读完成后,向学生提出几个关于材料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加深语言材料的理解。而因为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也适当提高材料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理解的多层次,更加巩固语感。

5.创造英语学习氛围

新课标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注重语言实践,最大程度地把英语教学实践化,每天课前5分钟进行Dialogue Show Time,并挑选一组上台表演。一开始,学生掌握的语言信息量很少,我让他们模仿正在学习单元的对话,如参考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ere is…from?He/She is from…随着时间过去,学生掌握了比较多的单词,我开始提高标准,要求他们自由选择话题。当这组表演结束,我会对其他同学提问相关问题,以此检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以及是否理解对话内容。这样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英语给学生讲课。

二、教学成效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和训练,现在我班学生的英语兴趣大大提高,朗读和背诵的速度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写作水平也比刚入学的时候好很多了。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音标读单词,按照意群独立读完一篇文章,每周也可以完成10句话的短文。还记得刚接受这个班的时候,学生几乎没有英语阅读和听力基础,甚至连单词的发音都得一个一个地领读很多遍才行,更谈不上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了。我经常得在课堂上领读对话和段落,并且为学生划分意群,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改善他们的英语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为学生未来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lex ander,L.G..Practice and progress. London:Longman,1967.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昊金华.外语习得与语感的形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1(28):94—96.

4.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篇四

教学计划:

教学要求:通过本学期地方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疆特有的民族风情的了解,让学生去感受民族节日的气氛,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

第一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

第二周: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三周: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四周: 新疆的古代居民;

第五周:新疆主要民族的由来;

第六周: 手足相亲的各民族;

第七周:民族平等辩证看;

第八周: 民族平等得保障;

第九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第十周: 民族团结高于天 ;

第十一周: 兄弟姐妹一家亲; 第十二周:民族团结从我做起;

第1课时: 开设地方课的意义和学习要求

新版新疆地方教材以综合本形式出现,涵盖自然环境、历史变革、民族民俗、经济社会,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真实、客观反映新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课程在1至9年级开设,中小学每学年涉及若干教育模块,同一模块在各学年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新疆地方课程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疆的地理、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新疆的情感。如何将身边的人、事、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加深对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事政治的了解,进而认识到“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总之,通过地方课的教学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是要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1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阅读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的中国。

2、知道班里的同学是哪些民族和各民族的衣着特征和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知道新疆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新疆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地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难点:知道新疆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特点。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影、像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3课时完成。

教学安排: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新疆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因此可以将本节内容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以各民族的衣着服饰图片或影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融合?】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四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六、课后记:

2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2、了解各民族在传统节日中的服饰特点和礼节及在节日中要举行哪些传统活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影、像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认识我们的兄弟姐妹: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2、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华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民族名称歌】:

汉满僳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我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

七、课后记:

3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国家主权

2、感受爱国的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新疆的情感,为家乡的经济繁荣而自豪,为新疆和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国家的主权有一定的了解。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资料、图片、照片等。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1,在新疆守望南京我们不会忘记 各族学生朋友们: 七十七年前的十二月十三日,南京被日本侵略者攻陷,三十余万中国同胞被惨无人道的杀害。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中国人民的惨痛经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请你和我们一起,向被杀害的三十余万同胞默哀,献上我们的追思和祭奠。

回想七十七年前,神州大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国家和民族存于危亡之间。虽然远在几千公里之外,但我们的父辈同样为国土沦丧而捶胸顿足、夜不能寐,为同胞惨死而痛心入骨、感同身受。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的父辈曾为捐助抗战,倾其所有。他们发出的呼喊掷地有声:“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抗日一日不停,吾人的募捐活动一日不停止”。

你可能不知道,南疆少数民族同胞为了支援前线,把自己节衣缩食所织的和田挂毯甚至耕种所用的牛马、大车送到献金台边。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走上献金台,用满是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摘下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放进募捐箱。一位和田维吾尔族贫民艾沙苦于贫困无法捐助,将自己的儿子捐送前防,誓灭日寇。

你可能不知道,仅1938年一年,新疆各族群众就捐助省票近24.1亿两,折合大洋60余万元,并将大批金银首饰、银元、金衣、皮衣、布匹等物资折价变卖,购买了10架战斗机,取名为“新疆号”。这10架“新疆号”战机满载新疆人民的拳拳之心,飞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我们可能不知道的细节,但当我们悉心回首,我们会发现这些真实的细节自有万钧之力,让人无法忘记。

我们不会忘记,抗战期间,为保证国际援华物资能够抵达前线,新疆各族群众自备干粮和工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从霍尔果斯到星星峡2000多公里的运输线。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0年,新疆人民从苏联向兰州运输的抗战物资有:飞机1235架、大炮4317门、汽车2050辆、机关枪14025挺、枪弹1.64亿发、炮弹190万发。

我们不会忘记,在抗战后期,苏联由于战事吃紧放弃了对华援助,同时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抗日前线物资紧缺。几名青年学子和一百八十位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驮工,硬是带着1000余匹骆驼、牛马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从印度运回了抗战急需的4444套汽车轮胎、782包军用布匹、588件油袋和各种医疗器械。然而,十余位少数民族同胞却因为恶劣气候而永远长眠在青藏高原上。

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胞悲痛欲绝时,我们感同身受;前线身陷囹圄时,我们全力相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守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新疆儿女亦是,再遥远的距离,也抵挡不住新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热忱的心。

2,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经济意识

马克思主义通过论证现代民族形成的经济原因,强调了经济因素,尤其是共同的经济联系、经济生活在民族形成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中华民族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体制、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等全部体制系统“赖以旋转的轴心”,是中华民族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等全部要素系统“赖以旋转的轴心”,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商品交换的等价性、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原则,通过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调控机制等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民族地区更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微观经济主体,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存在决定意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统一开放意识等共同经济意识,形成经济体制与经济意识良性互动格局;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地域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共同地域而有相同族称的人们,不能列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地域是民族共同体经济联系赖以建立的空间领域,“民族区域的联合” 是民族聚合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狭义地方性的行政、民族、宗教信仰界限必然会被打破,民族联合的区域和民族聚合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尽管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从国家形成要素来看,国家首先是是以土地山川海洋为基础的空间实体,是国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爱国不是虚拟口号,爱国首先要爱护祖国每一寸土地、保卫祖国大好河山、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同时,国家是以共同历史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各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爱国就要爱自己的同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爱国表现。国家还是以文化制度为基础的文化实体,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爱国就要爱中华文化,遵守各项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就是爱国表现。

因此,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养国家统一意识、主权神圣意识、领土完整意识等中华民族共同地域意识,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内化为精神生活、外化为世俗生活领域的实际行为,真正做到思想上共识、情感上共鸣、行为上共识。

鉴于民族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屏障区的“家底”,国家要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而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要把爱国情怀付诸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的语言对于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聚合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流通的需要会迫切地推动各民族学习一种最便于他们进行商业往来的语言,同时清除阻碍这种语言发展的一切障碍。

对中华民族而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构成要素。其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规范汉字是指经过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和没有简化的传承字。

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普通话交流交往意识、“学习普通话,走遍全中国”等中华民族共同语言意识,形成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共同语言意识良性互动格局;有利于消解由民族语言文字差异引发的民族隔阂现象,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千差万别,很多汉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难度不亚于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成效显著,目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同时,任何以传承区域文化名义进行的“保护方言”行动也得到了有效制止。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阐明了我国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历史趋势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趋势。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到2013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5亿,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为流动人口,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为两千多万。从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来看,东部占比为90.5%,西部为7.1%,中部为2.4%,可见东部依然是人口流入集中区域;从省际流动结构来看,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流动人口集聚明显趋强,广东、江苏趋弱。另外,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和随迁子女比例趋于增加态势,分别增加0.6岁和62.5%。这种现象“从历史上讲,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举世无双;从发展上看,方兴未艾”。

处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采取尊重差异、尤其是语言文字差异,包容多样文化的态度,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更好地融入城市。其次,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力度,有效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工作,培养规模宏大的民汉双语兼通人才,支持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建设,推进广播电影电视民族语译制工程,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

二、课后记:

4新疆的古代居民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

2、了解新疆自古属于中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知道了解新疆的发展历史。

3、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识。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1.简介新疆的发展历史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2,新疆的古代居民迁徙往来的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新疆,古称西域,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截至2007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95.1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60.7%。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市;87个县(市),其中包括32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以及853个乡镇,其中包括43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总人口258万人。

五、课后记:

5新疆主要民族的由来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通过收复新疆的历史这一事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1新疆少数民族问题的历史由来 一 新疆是美丽富饶的地方

新疆有的地方可能贫穷,但是那里的瓜果举世闻名,大片的牧场,大群的牛羊,寺庙,有田园诗意。二 少数民族漂亮?

那边主要是维族,哈萨克,俄罗斯等族,来源于欧洲人种,腿长肤白高鼻深眼,能歌善舞。

其实维族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明确种族,而是俄国近代对新疆当地民族的统称。

王洛宾整理的一些维族或者新疆歌曲,在中国耳熟能详。三

少数民族是原著居民

新疆者,新的疆土也。那是汉族的叫法。对维族人来说,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千百年,何来新疆?

如果和当地居民一起长期生活过,就知道他们和所有民族一样,感情丰富,爱好和平。

他们感觉家园被侵占,所以连其女性都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维族人也难拿到护照。

如果不是绝望,一般人不会自杀式攻击 四 俄罗斯对新疆的影响

历史上,新疆的维族等民族,在宗教,生活习惯,血缘上更接近俄罗斯,而远离汉人。

俄国圈走过大量新疆土地和人口。

60年代初,中国的大跃进导致大饥荒,新疆还有数千少数民族越过边境逃到苏联境内。

俄国宗教文化对当地人的吸引力,内地的汉人是体会不到的。汉人,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只有一个祖国。2,新疆的主要民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现在还有人口流动而来的东乡族、壮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民族。

五、课后记:

6手足相亲的新疆各民族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什么是爱国主义。

2、爱国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

3、爱国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是学生了解什么的爱国主义。

2、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乡。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新疆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团结村”的故事

—生产互帮互助,生活不分彼此

67岁的庞永富,是新疆泽普县维吾尔族农民与汉族农民和谐相处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一部泽普县近50年变化的活历史。50多年在阿依库勒乡生活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他脸上和额头的皱纹里。

回想50多年前,穷困也是留给庞永富最初的记忆:“公社离县城5.5公里,那时还是土路,县委大院还是土块围起的房子,农民都穿得破破烂烂,住在土房子里。吃的菜,只有少量的黄萝卜、土豆等几种。”

当时,14岁的庞永富随母亲和一批自流来疆的汉族人来到了叶尔羌河畔的泽普县阿依库勒乡。庞永富所在的汉族农民居住村,就被称为“团结村”。

“团结村”的汉族村民将他们带来的蔬菜种植技术,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居住在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种植蔬菜技术的推广,让这里逐渐变成当地最富庶的地方。

阿依库勒乡乌其吐玛村的亚森江·阿布力孜住在庞永富的对门,两家仅隔一条马路。这个36岁的年轻人7年前开始跟庞永富学种土豆。过去几年里,他承包的17亩地,除了土豆还种皮牙子(洋葱)、核桃、西红柿、红枣等,一年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

他家曾经一贫如洗,过去的穷困从院里不同年代的房子便能看到:左边是一间墙皮夹杂草梗的黏土房,屋内只有一张土炕,亚森江在这里出生;右边是面积稍大的两间房,刷过水泥、铺过地砖,建于上世纪90年代,亚森江在这里成长。

亚森江即将搬往他的第三处房子—离老房子200米远的一栋乡村别墅。这是一片由83套新房组成的具有维吾尔民族特色的新居。2014年,阿依库勒乡实施富民安居工程,亚森江参加了这项工程,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二楼,连装修花了22万元。

乌其吐玛村村委会主任努尔买买提·卡德尔江也住在这里。他说,这里部分维吾尔族村民富起来的经验就是:汉族农民种啥我们就学着种啥。现在邻村汉族农民说,维吾尔族农民种的菜比他们种的还好!

在一个以维吾尔族农民为主的居住区,当年像庞永富一样的汉族农民视语言为一道很难跨过的鸿沟。三五年后,庞永富和“团结村”的汉族农民都能用一些简单的维吾尔语和相邻的维吾尔族农民打招呼。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也能够用汉语简单地向汉族农民问好。

“他们特别纯朴,对我们也很好奇,认为汉族人的脑瓜子活,都愿和我们交朋友。”庞永福说。

如今,“团结村”的汉族农民与周边的几个村的维吾尔族农民早已融入在一起。维吾尔族农民家里的菜地里出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汉族农民,无论那个汉族农民,对维吾尔族农民都能做到有求必应。汉族农民家里的劳动力不够,只要打个电话,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就会不约而同地赶来帮忙。

就这样,从庞永富到他的儿女们,几代人与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之间习惯了串门,遇到正吃饭毫不客气端起碗来就吃;要使用农具,吱一声就拿走了。更有趣的是,很多汉族农民操着甘肃腔说着维吾尔语,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听得很亲切。而有很多维吾尔族农民则是说着一口甘肃腔的汉语,如果不见其人,只听其声,真以为是甘肃农民在说话。

五、课后记:

7民族平等辩证看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2,爱国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

3,新疆人民自古认同中国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是学生了解什么的爱国主义。

2、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乡。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新疆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民族平等 概念

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民族的问题上,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就是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英国的T.莫尔和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早就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贫苦的根源,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J.-J.卢梭又进一步对国家和人权问题作过论述。他们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从而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民族平等要求创造了思想前提。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的革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民族压迫的性质。1765年“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北美殖民地居民(即美利坚人)要求与英国本土的居民(即英吉利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斗争。

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重要文献。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巩固,从而标榜民主自由。即使并非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高唱民族平等。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便不能生存,因此,当它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就变成新的民族压迫者,对广大不发达的弱小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平等完全成为资产阶级骗人的口号。因此Β.И.列宁指出:“关于一般平等问题,其中包括民族平等问题的抽象的或形式的提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所特有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271页)。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无产阶级坚定不移的主张。无产阶级认为,民族无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特长和悠久的历史,都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贡献,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应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无产阶级既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和剥削,也反对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和剥削。F.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这就是说,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制度,消灭剥削阶级以及一切阶级的差别,才能彻底实现民族平等。

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下的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平等可言。辛亥革命以后,在孙中山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一次规定了民族平等。由于辛亥革命(1911)没有改变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国以来若干民族平等的规定,仍然流于形式,成为地主、资产阶级欺骗国内各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把它作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把民族平等载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族政策部分),1954年又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政策部分),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和法规。由于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产生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基础已经铲除;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在国家的帮助下迅速发展,国内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五、课后记:

8民族平等得保障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通过收复新疆的历史这一事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1,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新疆农业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得到培养,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已经完成,建立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省级自治区的条件业已成熟。因此,1955年1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发出《关于成立省级自治区的指示》,要求把建立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省级自治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并指出:建立省级自治区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和爱国主义觉悟,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进一步发挥维吾尔族和其他各民族的积极性,促进各族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逐步共同向社会主义过渡。

党中央就新疆建立省级自治区的原则、方针、步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中央指出,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这在新疆有更为重大的实际意义;必须坚持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原则,要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更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1955年4月,中共中央复电新疆分局,同意新疆建立省级民族区域自治的名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时还指示: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务必深入进行教育工作,除继续防止和克服汉族干部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外,亦须注意防止和克服维吾尔族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倾向。中央重申: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的大民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应该更加注意照顾其他少数民族,以利进一步增加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发展新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5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议案,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并以原新疆省的行政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区域。至此,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准备工作就绪。

1955年9月20日,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乌鲁木齐隆重召开;9月30日,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赛福鼎·艾则孜(维吾尔族)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高锦纯、买买提明·伊敏诺夫(维吾尔族)、帕提汗·苏古尔巴也夫(哈萨克族)当选为副主席,委员37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构成。1955年10月1日,乌鲁木齐各族各界群众6万多人在人民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这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

2,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要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五、课后记:

9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国家利益。

2、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爱国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新疆的情感,为家乡的经济繁荣而自豪,为新疆和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国家的利益有一定的了解。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资料、图片、照片等。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教学过程】

一,民族问题及产生的基本因素

•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

•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中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更快地发展经济和文化问题上.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一、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他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1].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2]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3]但需要时间,需要用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4]历史上饱经苦难、备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并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逐步增强,才会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阶段,远远不是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长期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平等之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将长期存在;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总之,时代发展的进程和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邓小平民族理论基于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策略、原则和政策.五、课后记:

10名族团结高于天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恐怖暴力。

2、通过收复新疆的历史这一事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问题关系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2)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简答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自觉履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2.我国加强民族团结有什么重要意义? 简答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坚持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只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才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每个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中华民族团结的意义

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稳定是大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历史和现实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危险,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稳定与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强化各项治本措施,确保了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自觉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五、课后记:

11兄弟姐妹一家亲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恐怖暴力。

2、通过收复新疆的历史这一事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影像、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民族关系,名族政策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团结互助的民族。历史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通婚,大大密切了吐蕃和唐朝的关系。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典范。

我国56个民族分布特点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①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聚居区,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②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我国事业必定要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

2.有利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同心同德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国每个公民责任和一项基本义务。

三,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①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强占的。

②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分别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①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②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5.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 篇五

〖内容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教学过程〗

(导入):讲述《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的故事,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一、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2万人)≡ 袁绍(10万大军)曹 以少胜多,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曹军失败。

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呢?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刘备 荆州 → 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二.三分天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史称孙吴。三国鼎力局面最终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会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形成的区域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重要过渡环节。课堂练习选择题 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 刘备 B 袁绍 C 孙权 D 齐桓公

2、曹操率军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的战役是()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3、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刘备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作业 优佳学案p45第16题

第18课

〖内容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

②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世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

2.能力培养

①识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

②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③制作“南方经济发展”的图表。

④结合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明确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认识六朝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重点 江南经济的开发 难点 混乱复杂的正权分立局面 〖教学过程〗 一南方政权的更替 1.政权分立的纷乱

①通过阅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对长达300年的政权分立混乱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

②知道这一时期江南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名称,知道六朝古都南京。明确江南六朝在摆脱落后停滞状态和发展地区经济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二.人口的南迁。原因、范围、意义、①人口大量南迁

⑴指出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稳定造成的,同时,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⑵运用“北方人口南迁图”,使学生知道三条南迁的路线的大致 情况。

⑶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作用:一是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二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广州地区出土的砖铭)⑷结合六朝经济开发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讨论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南方经济的开发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与三条南下路线相应形成的巴蜀、江浙和两湖、江西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二是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商品化的倾向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手工业的特色:突出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并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城市的兴起:重点介绍建康、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海上贸易雏形:向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政权分立时期。在这期间,北方政局动荡、战争不断,政权分立,而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又因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而六朝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鉴定基础,有利于隋唐大一统的形成。

课堂练习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A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A.北方 B.南方 C.长江流域 D.长城以北

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答案:A 3.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答案:B 4.“风声鹤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思路解析:383年,在淝水之战中,晋军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士兵惊魂未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进晋军,后来,被称为“风声鹤唳”。答案:D 5.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________________,人口已达到了百万。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江南城市的繁荣。答案:建康

6.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了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230年,孙权派人到达夷洲的有关知识。答案:夷洲 快乐时光

小汤姆在家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到了上学年龄,妈妈送他到学校上学,第一天上学回家,妈妈担心地问汤姆:“在学校好吗?没有哭吧?”汤姆回答:“我才没哭呢!我把老师弄哭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_________。东晋南朝时期,_________的经济迅速发展。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转移,最初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转移到江南地区。答案:北方 江南 作业材料分析

我国现在的南方经济发达程度要强于北方,而五代以前我国一直是北方经济发达程度强于南方。开始发生这种变化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开发。请回答: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具体都有哪些表现?请你举例说明。

3、江南地区的的开发有何影响? 板书设计(咯)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北方政局的变化以导入新课

一、北方政权的演变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课堂练习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口曾达到 A.50万左右 B.100万左右 C.80万左右 D.30万左右

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为 A.姓王 B.姓元 C.姓张 D.姓李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完成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阶级矛盾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A.与汉族地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 B.追求汉族政权在洛阳的豪华宫室 C.加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控制 D.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8.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10.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阅读以前学过知识,讨论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12.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孝文帝要坚持这方面的改革?(2)

(3)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小结

6.七年级思想品德 赛课教案 篇六

授课者:泰兴市洋思中学 龚虹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的第三课。本单元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延续和扩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要使学生懂得宽容是人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宽容的待人之道,为后面学习《正确把握宽容友善》做了铺垫。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人际误解和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不懂得人际相处中需要互相宽容,遇事容易斤斤计较。而紧张的同学关系,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善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他人相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人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宽容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在产生矛盾时,做到宽容他人?

教学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讨论法突破重难点。【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

2、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这种方法,再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本课案例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教学目的。

3、讨论法

讨论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从而使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主动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1、选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多媒体课件。

2、收集和整理与宽容有关的故事、案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心理测验 测测你的宽容度

(二)出示目标 创设情境(1)知道宽容友善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消除误会隔阂;用宽容的心态与他人相处。(3)理解宽容能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教师:下面先请同学们小声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小声读。

(三)联系情境 自主学习

教师:那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书上是如何解释人为何要有宽容之心的,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本P62—P65,快读小字,精读大字,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人为何要有宽阔的胸襟?(宽容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宰相肚里能撑船”?

自学完成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

1、想一想——阅读《六 尺 巷》的故事 【思考】:

(1)如果张英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可能会互相打起来。。

学生:可能会为这种小事闹到京城,干扰国家大事„ „„.(2)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的心,以礼相待。学生:邻居之间相处要宽容

„„

2、以史为鉴——齐桓公与管仲

展示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齐桓公很宽容… 学生:宽容能使人有所建树…

3、健康小卡片

思考:这个医学常识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宽容有利于身体健康 …….4、心理诊所——公交车上的冲突(视频欣赏)(1)一天,赵刚在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赵刚一脚,还说:“没事,踩脏了回家洗洗就可以了”,赵刚回答说:“我该说的都让你说了,那我该说对不起啦”。

(2)一天,陈伟在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陈伟一脚,赶紧道了歉,陈伟说:“道歉就完了啊,你是不是有意的”两人发生争执,打了起来。【讨论】(分小组讨论)

(1)赵刚和陈伟的处理方法有何不同?

学生:赵刚比较宽容,陈伟比较爱斤斤计较。

学生:赵刚比较幽默聪明,陈伟没有宽容之心。

……

(2)赵刚、陈伟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与人相处时要有宽容之心。

学生: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时要有宽容之心。

学生:遇事要像赵刚一样机智。

……

5、小季的犹豫

阅读书本P65小故事并讨论: 1.小季该不该帮他?说说你的理由。2.你觉得故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6、角色扮演——拆信** 时间:星期天早晨 地点:女儿的房间

人物:妈妈、女儿(某初中学生)(妈妈气呼呼地将几封信摔在女儿面前)妈妈:你还有心思搞好学习? 女儿:(惊讶地)你有什么权利私拆我的信!妈妈:你是我的女儿,再说,我也是为了你好,不了解你的情况,怎么帮助你? 女儿:(砰地关上门)我的事从今以后不用你管!(教师组织学生先思考人物心理,再进行表演,重点表现人物的内心想法,可适当自己发挥。)【思 考】

(1)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对剧中“妈妈”的言行进行评析。学生:妈妈的行为侵犯了女儿的隐私权。学生:妈妈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做法是不对的。…….(2)为了消除母女的隔阂,请你向剧中的“女儿”提出建议。学生:虽然妈妈的行为不正确,但是也不能对妈妈发火。学生:应该尊敬妈妈,冷静地跟妈妈沟通。……

(四)课堂小结 总结升华

教师: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这堂课的体会。谁来归纳一下?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学生:我的感想:“宰相肚里能撑船”,在与同学、邻居和社会上的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之心。学生:„„

教师:同学总结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能带着宽容的优秀品质继续你们精彩的人生!为实现知识迁移,检测学习效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五)当堂训练

1、名人名言展示

宽容失去的是过去,得到的是将来 刻薄得到的是过去,失去的是将来。

2、一封信

你是否跟朋友或家人闹过矛盾,你当时是怎么做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想法是否有改变?借这个机会,请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出你的想法。【板书设计】 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宽容的重要性:

1、赢得友谊,增进团结;

2、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7.七年级安全课教案 篇七

(一)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学习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二) 结合画面,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三) 有效提高考生的叙事和描写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一) 激学情———渲染氛围。

今天这节课, 我扮演的角色是中韩跨国旅游公司的导游, 将和你———XXX小朋友一同进行一次有趣的跨国之旅, 去采集异域风情。

(二) 播风光———诱发兴趣。

现在是“作文在线”时间, 我们乘坐“龙文号”快乐作文专轮, 一同来到世人称之为“神秘的东方之光”的韩国。这里风景引人入胜, 人民诚挚坦率, 是个理想的度假胜地。韩国风景优美而且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包括山岳、湖泊、温泉、海滨、皇宫、寺庙、宝塔、古迹、民俗村及博物馆等, 除了美景外, 韩国还有时尚的美女明星、很炫的时尚设计。它新旧并存、古今融合;举办过1988年夏季奥运会、有着现代文明的风采;它具有5000年文化传统, 至今仍保留着古代东方文明的精髓。

我们从这幅画面上可以感受到韩国美丽的自然景观, 的确不同凡响, 不愧为“神秘的东方之光”。然而, 它的神秘不仅仅是表现在自然景观上, 更值得韩国人骄傲的是这里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吧。

(三) 展人文———采撷珍珠 (词语积累) 。

这里盛产莲藕。每逢宾客来访, 热情好客的韩国朋友总是将他们的土特产———莲制产品拿出来招待贵客。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争艳竞俏各吐芬芳婀娜多姿风姿妩媚轻摇曼舞玉洁冰清仪态万千含笑迎风凌波仙子竞相开放怒放争艳碧叶亭亭争奇斗妍

(这里除了莲制产品以外, 还有什么特色产品呢?请你跟随导游一起, 到韩国最大的一家百货超市去瞧瞧。)

(四) 逛超市———选择精品。

(这里除了莲制产品以外, 还有在我们中国引进的古代莲籽, 现在居然成了他们的“拳头产品”了。)

1. 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 成语

莲开并蒂、出水芙蓉、碧水荷花。

(莲藕不仅在种植上超出了其他国家之上, 而且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荷塘文学”的氛围,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闻名遐迩的时尚魅力之都, 并把它珍藏在我们的智慧袋里吧。)

3. 优美语段

(1) 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 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 把湖面盖得严严实实的。

(2) 那片片荷叶, 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 有的轻浮于湖面, 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 似层层绿浪, 如片片翠玉。

(3) 翠绿的荷叶丛中, 亭亭玉立的荷花, 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 含笑伫立;像娇羞的少女, 满脸绯红, 微微含笑。

(4) 一朵朵荷花, 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 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 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极了。

(5) 月光下, 仿佛碧玉一样的荷叶挺立在水中, 连成一片, 是那样亲密无间。

(五) 进乐园———欣赏美景。

我们在这异国的领土上, 饱览了一顿荷塘文学的大餐, 品尝了碧如翡翠的荷叶, 娇羞欲语的荷花, 感受了月光下亲密无间的朦胧和雨丝沐浴下的媚态, 下面我们一起去进行实地考察, 亲眼目睹韩国的享有盛誉的“荷塘美景”, 领略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

(播放韩国动画《醉色荷塘》)

初播———看: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

再播———说: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场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重播———写:具体要求:

1. 以“荷塘美景”为话题, 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按一定顺序进行记叙,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2.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

3. 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教师巡视学生写作, 适时点拨)

(六) 结束语———拓展思维。

8.七年级安全课教案 篇八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上一篇:幼儿音乐领域年龄特点及发展目标下一篇:拓展培训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