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共10篇)
1.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篇一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上阕中,_____和_____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2分)
2.“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阅读答案:
1.烟(淡烟)、柳(疏柳)
2.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3.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2分),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2分)。
二: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来铺叙景物,请结合内容具体赏析。(3分)
(2)词的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抓住了哪些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趣?(3分)
答案:
(1)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从清晨风斜雨细,晓寒顿生,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时间为序得1分,早晨和中午的特色景物能结合原诗分析的得2分)
(2)“人间有味是清欢”,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这两件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清欢的意趣表现在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茶1分,蔬菜1分,意趣情感1分)
三
1.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5分)
2.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
同意。“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以此作结,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答出句子意思1分,答出情感2分,答出作用2分)
2.(6分)
苏词所写早春之景,色彩清丽,境界开阔。先写雨细风斜,瑟瑟寒侵。后写雨过天晴,淡云疏柳尽沐晴辉。“作晓寒”是不在乎的态度,“媚”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流露出了一种喜悦之情,更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韩诗所写早春之景,润泽舒适,淡素朦胧。春初小雨,细滑润泽。春草经雨之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诗人借早春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之情。(答出意境、情感、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
参考译文:
风斜细雨,瑟瑟寒侵,天气好似小寒时节。南山附近的十里滩,雨过天晴,柳树装饰着河滩,风光宜人。洛水注入淮河,水势盛大,畅通无阻。
在野外饮茶进餐,乳白色的香茶配上翡翠般的春蔬,十分爽口。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赏析: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赏析二:
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
★ 苏轼的浣溪沙翻译-浣溪沙苏轼赏析
★ 苏轼《浣溪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 二月兰阅读答案
★ 《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 中秋月 苏轼阅读答案
★ 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 《访兰》阅读理解及答案
★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 苏轼《初到黄州》阅读答案
2.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篇二
2、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6分)
答案
1、“软草平莎”在雨后有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纱,经雨之后,净而无尘,(2分)作者纵马驰骋在这清新宜人的环境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2分)触景生情,(1分),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
3.姜夔《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三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浣溪沙字词解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后用为词牌,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
⑵丙辰岁:庆元二年(1196),岁不尽五日:谓除夕前五日。
⑶吴松:江名。古称松江。
⑷重云:重重云层。
⑸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⑹打头风浪:迎头风浪
⑺恶(wù):猛,厉害。
⑻禁(jīn)持:“禁”通“今”,摆布。
⑼浦:水滨。
⑽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
⑾长(zhǎng)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⑿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⒀要:通“邀”。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浣溪沙翻译:
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阅读答案:
试题:
(1)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2)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5分)
(3)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4)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来阐释陈廷焯的这种说法。(6分)
(5)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
(6)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答案:
(1)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故用一“怯”字(1分);因为满河打头风浪把船儿猛烈摆布,而词人归家的画船也发愁渡过石塘西,故用一“愁”字(1分)。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1分)的愁苦之情(1分)。
(2)同意。突兀: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1分);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1分)。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1分);次句描写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1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1分)。
(3)(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
(4)(6分)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分)
(5)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6)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
浣溪沙创作背景:
4.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篇四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答案:
(1)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2)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4)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
二:1.对诗词/ 8 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2.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2分)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5.阅读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2分)D(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2.(2分)“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4、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5、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古诗
鉴赏 / 8
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得分点:据上文提示,人物“情态”、篇末“人声”的赏析,各2分;点明“酒困”句,以顺接上片赏析1分;语言流畅富于美感1分。)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 8 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
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
《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
诗句 / 8 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5.浣溪沙苏轼赏析 篇五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字词解释:
浣溪沙:词牌名。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黄鸡天天报晓,喻指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
作品翻译: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创作背景:
公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作品赏析: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书写自己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全词语浅意深,情景交融,韵清格高,表现出苏轼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以上这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6.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篇六
《一剪梅》①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久久未归,李清照以此词寄别愁。②玉簟:精美的竹席。
《浣溪沙》①
清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
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各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答:《浣溪沙》怀念亡妻的哀思与伤心;由“西风”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
《一剪梅》相思丈夫的愁苦或惆怅,由“香残”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
《浣溪沙》以“黄叶”“残阳”等意象与“西风”“独自凉”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一剪梅》以“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与“香残玉簟秋”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2.李清照比纳兰要幸运的多,在“一处相思”时,自知有“两处闲愁”;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都化为一句词,请问是哪一句?试简要赏析。(4 分)
答:“当时只道是寻常。”为之心痛,因为这七个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仿佛字字皆血泪。“寻常”二字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念,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含丰富的情感。
李清照的.《一剪梅》练习题附答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7.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 篇七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赏析:
此词为作者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在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8.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篇八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蝶恋花·春景》创作背景
9.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篇九
《浣溪沙·送叶淳老》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前言】
《浣溪沙·送叶淳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词。上片用典故意在表明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全词抒情寄慨,将友谊升华到人生哲理,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⑶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姑苏:苏州的别称。
⑷水如天:典出唐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⑸洞霄:洞霄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
⑹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翻译】
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赏析】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10.浣溪沙赏析 苏轼 篇十
苏轼做的这首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上半阕写景,描绘了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推荐阅读: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10-22
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9-14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题及答案09-10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09-06
守岁苏轼的赏析07-23
《浣溪沙·端午》赏析07-26
浣溪沙原文、译文及赏析09-24
浣溪沙·荷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7-05
龟山,龟山苏轼,龟山的意思,龟山赏析07-31
秋怀,秋怀苏轼,秋怀的意思,秋怀赏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