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2024-07-04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共14篇)

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一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政治: 金万顺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情景问题讨论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初二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一课,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情景问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几个环节是: 1.“大胆设想——人们之间没有理解会怎样呢?”

①同学之间没有理解;②师生之间没有理解;③亲子之间没有理解。

2.“我思我行——遇见以下问题你怎么做?”

①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与你意见有分歧;②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上;③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你觉得冤枉。

3.“情景体验”:①你的一篇得意之作获得了校一等奖,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②放学路上,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针对以上情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遇到那些情况,我会怎么做?说说理由。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换位认知——假如我是”设计了三个角色:“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馈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反馈二:设计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把“理解与宽容”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馈三:情景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情景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理解与宽容”时,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求学生选择几个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沟通,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馈四: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说得很多,甚至说偏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我这次课的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讨论“情景体验”时学生说了很多,但是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很投入,自己的激情却不够,没有及时地小结。

通过讨论还涌现了一大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设计情景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实践中多反思,多总结,特别是要提高情景设计的能力和课堂的随机互动能力。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二

一、分析教化功能衰退的原因, 为实现还原教育寻找抓手

根据新课标制定的内容和要求来看, 初中思品课程有三大教育层面, 即品质道德和思想方法的教育、法律法规常识的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从理论上讲, 这样的教育对正处于思想塑造期的初中生来说, 不但十分重要而且恰逢必要。然而, 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习惯性留存, 社会上“重学轻教”依旧盛行甚至愈演愈烈, 加之教育承载者——学校及其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诸如此类的复杂因素综合形成了教育中的简单现象, 那就是课程内容知识化、丰富内涵学科化和教学行为传统化, 直接使得身处课改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学“只见阳光、不见灿烂”。具体分析, 有以下三种因素:一是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传统教育的丧钟业已敲响, 但后者犹如“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残存的各种影响还依然作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心理。比如, “成绩决定素质、知识重于能力、结果打压过程”, 还在一如既往地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绝对性优势标准。二是社会上甚至在校园内部, 里外互应地高举着“重理轻文”的大旗, 普遍认为包括政治在内的都是“三多”学科, 即多知识少技能、多记忆少创造、多考前突击。所以, 根据需要, 初中政治教学普遍存在“压缩和脱水”。三是部分执教者在理念上“涛声依旧”, 在思想上不思进取, 在教法上不求变化, 使得政治教海里死水一潭、难见活泛, 自然就形成了课程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以上所说, 必须引起相关层面的高度重视, 并施以积极性的研讨对策和实践对策。

二、紧扣爱国词眼, 丰富学生情感, 放大还原教育的效应

在初中思品课程的三大层面中,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其灵魂和精华元素。因此, 我们要始终抓住爱国主义这根红线, 对学生进行课程本质精神和丰富内涵的还原性教育。一是以教材为本, 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课程教学活动互相渗透。如在教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内容时, 要概要讲述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重点是新中国成立后, 祖国在党的领导下,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把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逐步而又快速地发展成为一个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党正领导中国各族人民, 满怀信心地朝着“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既定发展目标昂首阔步。这种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和鲜明对照, 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感悟过程, 学生们能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二是丰富教学内容, 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如教学“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 可以补充讲述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 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感人事迹, 这种维护“国格”和民族尊严的伟大举动最终赢得了对手仇敌的敬重赞叹。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学习, 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灵魂意识。三是优化教学手段, 开展历史与国情的联系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 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一些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纪录片, 促使学生加深对祖国地大物博和锦绣山河的客观认识等等, 以此让他们从心底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骄傲情怀。

三、注重链接社会, 有效拓展空间, 使得还原教育实在化

宋代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据此本文认为, 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以期取得更加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说,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 向社会生活攫取生动活泼的教材, 来延伸课堂环节、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实在化和鲜活起来。此外, 还要创设平台和条件, 让学生从中了解一些如近代史上折射出来的“弱肉强食、落后挨打”之类重大的社会道理, 因为这种屈辱和挫折也是进行激励教育和爱国教育的不可或缺元素。

摘要:“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师说》中慨然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此观之, 自古以来教育者“三大天职”的常规排序是——传经布道、讲授学业、解疑答难。而在现代国家和社会里, 从法律法规和规则习俗上, 把承载人才造就工程的学校及其教师的工作任务说成是——教书和育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什么时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时代性任务。然而, 由于应试教育的魔力素影响,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重教而轻育”的“一条腿走路”现象。就连特征最明显、教化功能最强的思品课程教学, 同样免不了陷入此俗套。

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思想品德教学 篇三

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建立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理念遵循以学校为主体的的陈旧教学思想,教师作为管理者担当教学工作中的核心,这样不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更限制了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和多元化的发展,催化了一系列不合理、不和谐的问题。

新教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里“人”的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尤其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普及民主观念,帮助学生主动完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搭建师生间平等尊重的对话平台,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举个我在教学中的例子:有一次在在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平时很活泼的学生突然变得情绪低落起来,我觉得十分反常,我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原来事情的起因是他家长因为他不懂礼貌批评了他,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他形成良好品格的机会,同时也能为其他同学敲响警钟。我并没有对他的行为做任何评价,而是在班上讲述了我自己小时候和家长闹矛盾的事,并告诉他我对这类事的看法。我鼓励他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最终,这个同学意识到了自己在整件事情中的过失,而其他同学也汲取了有用的经验教训。

通过这件事情,我认为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实体会学生的实际需要,搭建师生间平等交流的平台,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生命力

当今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对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教学被引入课堂,比如情景教学法、比赛教学法、背诵输入发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多种教学形式的实践,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一) 应用电教授课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基本已经结束了曾经“黑板粉笔”的时代,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被引入到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虽然主要源自于生活,但也存在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体验,对这些抽象的概念常常理解不到位。另外思想道德课常常涉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反复的理论灌输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叛逆的情绪。

图片和视频体能够将教材内容以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对传统的说教授课,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成价值观、人生观、处世态度、社会哲理等多层次的提高。

(二)施行比赛教学法

辩论赛、抢答赛等带有竞争性质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现自己,张扬独特的个性,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三)创制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强调多感官和情景化的语言氛围,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有了感同身受的精神领会和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具有现实性、感官性、实用性,情景教学法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特点。

三、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教学时代感

现行的教育考试体质,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基础上越来越要求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度”,各种大考和时事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在思想道德教学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趋势,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在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完成大纲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引述一些材料,观看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再回答材料涉及哪些理论。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种手段,有理有节、寓教于乐地达成教学任务。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的教学使命是巨大而艰巨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具有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坚持学生主体的新教改思想,用心体会,深入交流,探索一条有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长青高效之路。

4.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四

蒋功宇

2012年的金秋,我应学校的安排,参加了初中思品的国培网络学习,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思品新课标的解读,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审视、剖析我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写一写自己的反思吧。

一、思品的教学目标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品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常常举实例来进行教学,这样,即使在知识的学习方面说教不是很多,但是学生的品行,考试成绩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置身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等多种探究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能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

三、在教学中做到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的掌握;要让他们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5.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五

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怎样改变?按照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意见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就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坚持情理互动,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

一 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在新课程理念下,趣味性应当是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加强趣味性呢?

(一)内容生活化、现实化。在上课时候,每当提起生活中的 事件时,学生都特别认真,并且记忆深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必须尽量地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比如:学 生们特别关注校园中发生的事情,马家爵杀人案、广州某大学发 生的跳楼事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讲 “生命健康权” 时适时的运用这些案例。通过列举这些实例,既教育了学生要珍爱生命,又教育了学生要尊重法律,而且还让 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达 到了多维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的 优势发展需要出发,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比较直 观的,再加上缺少生活阅历,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接 受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例如:初二思想品 德下册第一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 的政体。如果单纯的跟学生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概念,以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言,要想完全理解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教学中不宜采用为理论而谈理论的方法。教师可列举人大代表走访群 众、听取群众意见的例子,例子的选取应该是跟学生的切身利益 相关的,比如个人电子邮箱的规范使用问题、教育问题等,然后 根据例子设问: “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 见?如果这位代表不称职群众可以怎么做?” 学生通过从材料当 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能够比较直观的理解什么是人民代表 大会制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切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 理;再次,要注意叙述材料的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三)上课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中学生的注意力集 中时间比较短,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有利 于调节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当代中学生喜欢参与,喜欢 形体语言,喜欢活动体验,喜欢音乐、小品、故事和竞赛,根据教学需要和所教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穿插一活动,激发学生的 兴趣。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第五课《自我新期待》中,在讲授 “认识自我的途径”这个知识点时,设计一个活动环节,让每一 位同学给他的同桌或熟悉的同班同学写一句评语,然后进行评语 的抽签,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评语,让大家来感受别人的建议以 及评价对认识自己的作用。通过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认识了自我,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通过他人了解 自己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激起了学生对思 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这要比填鸭式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 寓思想性、教育性于民主教学中。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一门 课产生叛逆情绪或反感情绪的原因。新时期,要想更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及思想性 的功能,就必须得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民主教学。

(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出现不同于教材的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出现不同于教材的观点甚至是与教材相违背的观点时,教师不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不应该 强迫学生接受教材中的观点,而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创设 适当的情景,让他们在比较中、在批判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 认为男女同学间不存在正常的交往关系,男女同学的交往会影响 学习甚至会导致早恋,所以,应该严格控制和阻止男女同学间的 交往、交流。这一观点是与教材中“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对个人成 长有着积极意义”相违背的,也是学生最敏感、最具争议性的话 题,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出现正反两方对阵的 局面,这时,教师最好不要与学生产生直接的交锋,可采用设问 等比较委婉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深刻的思想斗争中得出 正确的结论。学生从中既学到了科学,又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教 育,心悦诚服。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比较鉴别与批判借鉴能力,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 文精神,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营造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坚持情理互动、以情感人。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只是学生在学,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的道理,老师也必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去。新课程 理念注重教学互动,注重在师生互动中体验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 与科学性,但是,师生间如果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有的冷冰冰的 “对话”,只要求学生“一厢情愿”,那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就无 从谈起,思想品德课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所以,在 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6.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六

灵台二中

王瑞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早已成为教育行家所共识,不同的“法”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优化的教法或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而僵化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服务于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学,必然要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教师来说,改变教学策略,积极探讨高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是达到有效教学标准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近期所参加的“国培计划”地理课程培训,浅谈几点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适应初中地理教学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地理教学必须以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始终走在课标要求的前列,积极的更新自己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

二、构建高效课堂,做到精心备课,梳理好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需要,落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学情分析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以及课标要求的统一,充分地钻研课标,在此基础上对于教材知识内容做到去粗取精,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教学设计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还要研究课堂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作业形式、预习复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查等,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减少无效活动或讨论,提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及时了解合作效果,掌握学生认知进程,调整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力争做到“堂堂清”。

三、创设情感氛围,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包容,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分解知识层面,促进学生对于疑难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四、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尤其是对于学生识图方法的指导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

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使学生在课堂实践的时候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对我国地形、气候、河流信息的了解和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在脑海里建立比较清晰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的空间概念。供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训练,使学生能熟悉识图步骤,形成一定的地图思维,为后来逐步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检测方式注重了以地图为载体的考察方法,通过对图示的正确分析才能够做到习题的准确无误,所以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做好图示分析法的深入知道运用。

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国际问题、民族宗教问题、领域争端问题等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税利的眼光捕捉到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七

一、关注学生的关注, 让教育回归生活。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引入我们的教学之中。思想品德新课程之所以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其扩展的基础, 正是由于它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许多思想品德问题都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的关注, 做学生的指导者, 激励者和参与者, 而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灌输和脱离实际的说教者, 真正做到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 德育课程更应该回归生活。

二、平等交流、沟通、开启学生的心智

成功的一堂课离不开师生间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一名教师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他们做朋友, 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和他们做朋友, 他们才可能真正的信任你, 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你, 你也才有可能帮得上忙, 也才可能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转化到他们的思想中。

在讲授七年级尊重他人问题时, 我先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 你曾经遇到过有人不尊重你的事吗?当时, 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们尽可能地把当时的感受讲出来。然后, 教师简述周总理的感人事迹, 并分层提问:当保卫科同志拦住一位省代表的车给总理让路时, 当服务员给总理端茶送毛巾时, 周总理分别是什么样做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解答问题。再引发学生对“尊重他人”这一道理进行理性的探究:周恩来是国家的总理, 日理万机。服务员为总理服务是他们的职责, 那为什么总理还要这样做?疑惑的产生就是探究的开始, 老师和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探究, 在探究中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 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 最终获得认知,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

三、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外, 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观点。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会说:你还想说点什么吗?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上所认可的是这样……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商量”的口气, 以“参与者, 合作者”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 轻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生, 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教师创设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辩论”、“表演”、“游戏”甚至走出教室的“活动”课渗透着每堂课。在新课程下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 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 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

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这一点尤为突出, 上课不能自问自答, 不能不管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反应。但活动不能留于形式, 要能说明问题, 而且教师控制不了课堂听任学生散乱也是不行的, 怎样来找到这两种状态的契合点。我想这应该是教师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必须加强的能力。

五、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楷体小字部分,

当今,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目标, 在新课程下, 教材改变了过去“繁、难、旧、偏”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 淡化了学科理论体系, 增强了教学的实践环节, 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而教材中采用大量的楷体小字内容, 则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联系, 使教材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 而不是考。建立起这种观念后就舍得用时间在楷体小字上。教材里宋体字部分一般是理论知识, 很多学生一开始难以读懂, 只有结合楷体小字才能很好理解这些观点。通过楷体小字使学生把生活与理论结合起来, 可以说楷体小字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缩影。学生易读懂, 也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 但起码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当我再次审视新课程, 想起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想新课程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摘要:新课程究竟带给我们哪些新理念?教师应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何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怎样发掘教材背后的东西?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8.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0-02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初中生的思想还没能成熟到能明确的辨别是非的地步,这就很容易被社会中不良的因素所影响,造成一些不良行为,挑战社会道德观。所以,初中生在身心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对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都只是单一的照本宣科,没能和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所以这就导致学生不能让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实效性,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

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长远性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上不能用传统的数字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这是一门思想上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科目,所以,传统的试卷只是对所学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来进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行为及思想观念是影响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测试就能了解到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影响在学生平时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中能够窥探一二,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初始阶段,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非常的重要,具有长远性。

1.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主体多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思想品德知识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初步的成形,只有通过正确的指导方向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不是唯一的传授者,学生的家长,平时接触到的社会中的成员这些所有的人事物都会对给初中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因为长期的接触到其他的人群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上去,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去。

2.初中思想品源教学的要点

2.1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育改革的步伐中不能缺少創新,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的重要课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学生需要想的东西不多,这就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局限在书本的范围里,这不利于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道德观时的正确判断力,并且限制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及发展的潜能,这对于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不符。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要敢于创新,对于课题的研究要深入细致,通过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不能只置身于传授者的角色,还应该变身为促进学生进步的研究者。在教学环境上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教师的细心引导让学生的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放入其中,教师要敢于转变自身的角色,把权力转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掌握课堂,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观念的形成,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为思想品德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还需要通过社会中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经历等多方面来进行讲解,让教学内容不再受书本的局限,这样才能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发挥出来。

2.2精益求精的教学

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将重点部分领出来讲,其他能不讲的可以忽略,多通过一些社会上的例子来给学生进行探讨分析,重点部分则需要精讲,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是思维得到开发,也能使思想品德教学更有效果。在课堂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通过教师精益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

结合所有的言论,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教师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兴趣,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灵活,通过生活实例来丰富教学的内容,精益求精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冒海燕.试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4)

[2]张四佺.浅析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3(04)

作者简介:

9.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九

自我反思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质量效率意识。可见钱守旺老师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具有鲜明的论点,对当前课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俗话说,文如其人,工夫在诗外。一篇好的论文实际反应了作者的综合素质——学识、人品、个性等。所以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广泛涉猎个方面的知识,增加人生阅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自我反思意识

对照新的课程理念来看待传统的小学物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2、以本为本;

3、教路单一;

4、学法单一;

5、目标单一;

6、问题单一;

7、评价单一。

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二、以学生为本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

3、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物理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现代物理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

专心爱心用心 1

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物理,密切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物理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4、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5、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6、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7、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物理思想方法。

四、动态生成意识

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五、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师素养、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教材处理(1)准确把握教材,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知识性错误。(2)教材处理有新意、不落俗套。(3)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3)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思路清晰。(4)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讲求实效。(5)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6)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和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教师素养:(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师生关系和谐。(2)板书工整、有条理,教具演示和计算机使用规范熟练。(3)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4)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教学效果

(1)学生思维活跃,提问面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充分发展。

(二)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

10.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十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然而,通过我的调研发现课改新理念和实际有效教学之间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老师们还有许多困惑,也有许多担忧,下面我就此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怎样去积极应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内容 构建 引导学生 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动、和谐的关系。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开放、不拘一格,教学手段也变得先进、丰富多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学习中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教育理念,教师感到眼花缭乱,不知哪种适合课堂教学,能否被学生接受,在课堂上有时便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们必须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积极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同时保持思想政治教学的优良传统。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化的课堂,但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组成几个小组互相讨论、探讨。自此课堂上教师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做出一副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时听到“你们可以自主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畅所欲言,不要拘谨”,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主导地位。其实,自主、探究学习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生动地举例,恰当的讲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得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导放”有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合二为一,而不是让“自主”流于形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发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莫让教学手段模式化,忽视课堂实效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和全面。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要求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多向交流机会。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理解,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或者用几个案例或一个话剧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这样既导致预定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也会导致师生对课本知识不去分析,对社会生活不去思考,不作评价,不去解析,讨论中也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知、情、信、意、性的功能。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的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注重课堂好看,热闹而不讲求实效。

三、促进评价标准多元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全国部分省、市试行。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案,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些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观点依然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智慧。这些无疑背离了新课改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初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克服了学生间分数竞争的现象,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一种独自优越感。

四、探索课本去粗取精、体现案例选编的典型性

案例堆砌,为案例而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大忌。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活学活用。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根本就目不暇接,更谈不上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案例并不在多,而在于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生活纷繁芜杂,新鲜事件层出不穷,而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应当尽可能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例如:当讲到《中华民族精神》时,正值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之际,学生对相关信息极为关注,国内外反响也非常强烈。笔者考虑再三,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对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正在播放的系列片《追月人》进行剪辑,精选出几个“嫦娥一号”研发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编辑了一段视频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合 作探究,从案例中发现航天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以及这些精神对卫星发射成功所起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这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古往今来这些精神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精神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等系列问题,从而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缩短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精”体现在案例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案例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的。而案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它要能通过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树立必胜的信念,处处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则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增强将是指日可望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圆满完成新一轮的课改任务。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3]张明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新课程背景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地市:平顶山市 县: 舞钢市 单位:舞钢二高 姓名:李新敏

1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品教学;提问策略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提问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呢?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我想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提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思想品德课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比较强,倘若教师一味地讲解,缺少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会觉得枯燥,厌烦,甚至课堂上打起瞌睡来,课堂提问必不可少。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思考如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是否会提问到我,这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倾听他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课堂纪律马上肃静下来。教师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取得这两方面的效果。

2.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每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机会,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深受教师课堂提问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学习的极好机会。

3.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在思想品德课堂提问中,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提供了一个标准示范。另一方面,提问给予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良好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提问和答问这一互动活动,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掌握的情况,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检查自己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内容、改写教案,确保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作用。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所提的问题随意性大,缺乏“度”

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然而在教学该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把握好“度”,要么是所提问题太过复杂,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不知所措,无从应答,要么是提问层次较低,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大,学生无需思考就能给出答案。这两者都无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密度过高

课堂教学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的推进,大部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但有的教师每堂课的提问多达三四十个。这种过多的提问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由于提问密度过高,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容易产生疲倦感,会而不答抑或是根本不思考。其结果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自问自答,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丧失。

3.缺乏平等性,提问的对象太过于集中

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参与课堂学习的权利与机会,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往往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有很多老师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只顾优秀生,忽略后进生。这种缺乏平等性的提问,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的认同与鼓励,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主动投入新的学习,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打击,使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积极性,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甚至使他们游离于课堂提问之外而成为“无关紧要的人”。

4.追求标准答案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教师思维的局限,很多教师在政治教学中执着于“标准答案”。在提问时也是如此,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向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严格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的一词一句都要跟标准答案相一致。忽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扼杀。

三、应对策略

1.注意问题的层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不应当只局限于低级层次的问题,否则会出现学生高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的现象。当然,课堂提问少不了低级层次的提问,但设计的低级层次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主要是为唤起学生注意,最终都是为提出高级层次的问题作好必要铺垫。

2.保证提问与候答的时间

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应当保证学生答问有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重复问题或催促学生回答,提出问题的数量要适中,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等待足够的时间,然后再进行评价或请其他学生补充回答,以让学生有时间进一步思考、补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如果提问与候答的时间仓促,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时间,达不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拓宽课堂教学提问的广度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间的提问能力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教学提问的出发点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与提问时,不能只偏重于成绩好的学生,也应该给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机会。否则易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动力,也会造成教师与这部分学生之间,心理上的对立情绪。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应当适时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提问上存在问题,如果存在,努力加以改正,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从“问”开始。

1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十二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凸现出诸多弊端: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的少;讲大道理的多, 切合实际的少;师生一问一答的多, 学生自主探究的少;考试分数高的多, 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少;答案强求“标准”的多, 学生发展个性少……为考试而教, 为考试而学, 教师讲“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变成了记忆力测试, 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 违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育人宗旨。鉴于此, 作为讲授思想品德的教师, 应努力通过创新探索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路子。

2. 教学情感态度创新

情感 (情绪)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 (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具有传承民族优秀品德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人。育人工作是神圣的, 教师首先要在自己的情感上对所教的学科有认识上的创新, 重视学科价值, 淡化传统意义上的严肃的“政治”色彩, 才能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去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铸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 教学过程创新

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程单一、呆板、政治色彩浓郁, 课堂气氛严肃, 学生感觉枯燥, 厌学情绪滋长, 育人效果收效甚微。只有注重教学过程创新, 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在学生心灵深处荡起涟漪, 从而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育人目标, 收到良好育人效果。教学过程创新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言生动、形象, 才能感人, 才能扣人心弦。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笔者坚持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 力争语言生动, 列举形象事例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例如, 在讲九年级《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一课时, 除了朗诵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古诗外, 还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人”字这样写?让学生尽量发挥想象空间, 畅所欲言, 激烈讨论, 并适时引导提炼出:“人”字是两个人相互依靠而成, 只有相互依靠“人”才有意义。如此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 就改变了以前上“政治”的呆板、严肃带给课堂的沉闷的空气, 引导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探讨问题,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授课的吸引力。

第二, 教学内容要“新”和“精”。首先, 教学内容要“新”。生活是鲜活的, 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 又处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他们在对知识渴求的同时, 也急需老师对他们所关心的新环境、新生活、新变化和新困惑、新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 思想品德的讲授内容不能是“大而全”, 而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按照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和学生面临着的新的现实问题, 加强一些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内容, 进行“内容新、观点新、视角新”的课堂教学, 这样既体现了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感。其次, 教学内容要“精”。讲授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进, 紧扣时代脉搏,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上下功夫, 坚持与时俱进。不应要求面面俱到, 而是要有所侧重, 侧重于那些学生普遍感到困惑、迷茫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或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课程中重、难点问题的分析和讲解, 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

第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灵活。思想品德教学应立足课文知识内容, 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4. 评价方式创新

传统的评价方式强调一张试卷定音, 只要记忆力强的就能得高分, 甚至有的老师和学生在考前几周或几天进行临时突击, 强化记忆, 就出成绩了, 考完了就忘了。这种做法, 不但没有达到思想品德的养成目的, 甚至助长了投机取巧的坏思想、坏习惯, 百害而无一利。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受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 根本不能也不可能用一纸试卷一个分数去衡量评估, 因此评价方式必须要创新, 要体现课程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5. 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责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任重而道远, “教然后知困”。只有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上下求索, 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13.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篇十三

赵荣就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会城河南初级中学)

摘 要:教材中的内容越是贴近生活,那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将有用的信息资源搜集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认真遴选生活内容作为学生道德观念构建的基础。引导、疏导、认识、构建、内化,这是学生德育观点形成的程序,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观点;内化;教学方法

在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极具生活化的特点,选择都与学生的生活内容有关,这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了方向。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和辅助。教材中的内容越是贴近生活,那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和生活贴近可以让学生对事物和现象有一种认同感。所以,在教材中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选择生活化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一、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便捷和直接。手机、电脑、电视都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他们的信息掌握更加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这种了解是学生构建道德经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学生急需得到解释的因素。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将有用的信息资源搜集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的教学,我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残暴化的倾向,在网络中搜集了很多的案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起因和后果,找出犯罪的根源,剥皮似的层层揭晓,最终总结出犯罪都是从小的错误开始,最终才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由知之不多,到理解深刻,这对他们未来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性。校园黑社会、校园内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现象,都是学生日常所见,他们如果不能很好地甄别正误、正确地判断是非,那么犯罪的道路就不是隐藏的,而是就在他们的后面。这样教学后帮助学生意识到了犯罪和不犯罪就在一念之间,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甄别生活

生活就是万花筒,是非、善恶、荣耀等都是生活的内容。面对这些复杂的生活现象,学生往往因为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而不能正确理解,导致一些误解和错误判断,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他们,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很大,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果教师能够顺势而为,疏导学生的观念,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不能顺应学生的心理变化,逆流而上,那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德育观点,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逆反,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我和父母》《师生情谊》的教学,这是针对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叛逆,对老师、家长的一些管教,他们视为束缚,并且千方百计地要挣脱和反抗。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进行这两课的教学时,尤其注重了生活内容的剖析。选择典型的家教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终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清老师、家长对自己的限制,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之上的,具有一定的法律、道德限制,是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不应该抗拒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疏导、认识、构建、内化,这是学生德育观点形成的程序,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选择生活素材要注意适度和科学性

学生认知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现象,学生的人生阅历很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道德体验都很有限,而教师经验丰富,对道德的认识和甄别都要比学生更多和更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加道德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认真遴选生活内容作为学生道德观念构建的基础。在这个遴选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化地选择,不能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下构建道德观点。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是肤浅的,对一些现象将产生的副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厘清这些模糊概念。教师要注意遴选的生活素材的科学性和典型性,要具有鲜明的道德观,要能够传导正能量。特别是要选择在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能对学生产生正确引导作用的生活素材案例。

四、注意学生德育观点的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开展,将正确的道德观点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中,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一般是生活―教学―生活之后,学生在思想深处构建了正确的道德观点。比如,《我和父母》这个主题,这是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的生活现实,他们每天要接受父母的照顾,接受父母的教诲。因此,在交流中,难免出现观点相悖的情况。这个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就要出现矛盾。如何看待父母的管束,如何对待父母的说教。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这些是非常让孩子反感的。所以,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和父母有效沟通和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了解自己,那样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就融洽多了。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相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父母有哪些不满。学生纷纷说出了父母的嗦、古板、进犯隐私等等。说完这些老师不做评价,然后开始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之后进行讨论形成德育观点。在这样的讨论、学习、再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德育观点并内化为日常的行为。

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生活素材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是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学习是为了内化,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行为。所以,思想品德肩负的使命是重要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遴选生活素材,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J]。现代教育科学,(02)。

[2]陈国荣。矫正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的不良习惯[J]。北方文学:下半月,(11)。

14.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篇十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上一篇:垃圾处理中心2012年总结,2013年计划下一篇:动物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