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

2024-08-28

体育硕士(精选7篇)

1.体育硕士 篇一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暂行规定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的学位论文工作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并以此为内容撰写的、作为提出申请授予学位评审用的学术论文;是提高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学位授予的基本依据之一。为了规范学位论文的工作,特对体育硕士的学位论文做如下规定:

一、学位论文的目的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使学员进一步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提高其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一)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体育教学、训练或管理的专题研究、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可以是体育教学、训练或管理的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

(三)论文撰写必须在较扎实的体育学科与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外关于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30篇。

(四)论文应做到体例结构规范,方法科学、合理,观点明确,阐述准确、清晰,并有一定的创造性。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一万五千字。论文格式应符合文体要求,书写格式详见《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论文摘要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三、学位论文工作步骤

(一)课程成绩审核

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须对每位研究生的所学课程进行全面检查。课程考

试成绩必须合格,完成规定学分。凡达不到合格要求者,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重修且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否则,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二)开题

论文选题经导师同意确定后,应填写《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导师审阅认可后,方可进行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如下:

1.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2.研究的目的以及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3.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前沿水平。

4.本课题的主攻目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和创新之处。实施本课题的途径、总体设计和阶段性计划。

5.本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办法和措施。开题报告通过者,可进行论文撰写工作。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中止其论文工作:

1.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

2.研究目的不明确。

3.研究方法不科学。

4.明显表现出缺乏研究能力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达到论文要求等。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由各专业体育硕士指导教师组成的开题小组主持进行。开题工作结束后,指导组应将《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交研究生处审定。开题报告的时间为学员入学一年或一年半左右进行,确保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在校集中撰写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

在开题报告会上,由申请者本人向开题小组陈述论文选题的有关情况和方案计划。开题小组对选题进行审定,选题符合要求及论文写作计划可行者,予以批准通过。对未能通过开题的研究生,要重新选题或重新确定论文提纲,再作开题报告。

研究生院将对各专业上报的论文选题组织召开体育硕士导师召集人会议开会审定,经审定不符合要求者,要重新选题或确定论文提纲,再按程序开题。

论文选题通过后,不得擅自改变,如在写作过程中发现选题确实需要调整的,要经导师和导师组同意并重新进行开题,开题通过后才能开始撰写论文。重新调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及时报专业学位培养科备案。

(三)学位论文送审

学位论文由各学院负责请2名专家评审,专家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中教高级职称。如两位评审者意见相反,则必须由指导组另请一位专家评审。

(四)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在开题一年以后进行。

1.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习期限为2年,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弹性学习制,学习期限为2.5--5年。5年内未完成答辩的,不再有机会获得学位,只能获得结业证书。

2.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校内外不限)组成。论文的指导教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应报学院分委员会主席批准(人数应为单数)。委员会设秘书1人。

3.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水平和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论文答辩未能通过者,可在对学位论文做出重大修改后,于半年后或一年内申请重新答辩。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5年内)未申请者,不再接受答辩申请,只颁发结业证书。

四、学位授予

(一)论文答辩结束后,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经主席签字,报所在单位学位分委员会审核。

(二)学校专业学位分学位委员对各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的审核结果进行复议,形成决议,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三)对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授予专业学位的学员,在做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公示无异议后,颁发体育硕士学位证书。

附注:此条例适合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和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2011年4月2日修订)

2.体育硕士 篇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对象是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术网站如中国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等检索相关资料,对5所(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课程设置)进行收集和查阅。

1.2.2调查法

1.2.2.1调查对象

全国5所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点的体院的课程设置方案,北京体育大学是一所以体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因而将其划入到体育学院类当中。

1.2.2.2问卷调查法

(1)共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向5所体育学院在读的体育舞蹈方向在校硕士研究生及导师发放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封闭式回答为主,开放式回答为辅。主要调查的内容是体育舞蹈方向研究生课程设 置课程结 构 、课程类型 、课程比例,以及导师 、硕士生对 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等。

(2)共发放导师问卷8份,有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和回收率为100%;此次共发放87份硕士研究生问卷,有85份收回,97.7%的收回率,81份有效问卷,93.1%的有效率。

1.2.2.3访谈法

就课程设置中的相关问题访谈了部分体育高等院校硕士生导师、硕士生。

1.2.3数理统计法

统计体育学院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通过SPSS 13.0以及Excel统计软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程设置的类型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3种类型:按学位分类,有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种;按综合分类,有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种;按修学要求分,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从5所体育学院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的课程结构是按修学要求进行分类的,而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课程则是按学位进行分类。

2.2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2.3课程学时和学分分配情况的比较分析

由表2所知,5所学校对总的课程学分要求大致相同,具体情况如下:公共必修课的修学分数从4~12学分不等,如北京体育大学要求4学分,而武汉体院则需修12个学分,有8个学分的差距。各体院在专业课上则存在很小的差距,基本在16学分左右。从各个学校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来看,选修学分最少的是西安体育学院为6学分,其余4所体院均要求选修10个学分以上。

5所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为5∶13.6,为1∶2.7左右。其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所占35%,为最多;广州体育学院为32.4%,仅次于北京体育大学。5所体院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西安体院,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高达4.5∶1,远超出其他体院。

2.4体育舞蹈方向导师和研究生评价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如下。

(1)39.5%的硕士生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当,11.1%的硕士生认为课程安排时间和顺序不合理,51.9%的硕士生认为交叉学科选修课太少,33.3%的硕士生认为课程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低,64.2%的硕士生认为专业技术课的比重太小。

(2)导师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应为1∶1的人数占到了50%; 认为应1∶2的导师人数占到了25%,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倾向于1∶1或1∶2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人数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不过,各高校目前是1∶2.7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必修课的比例要高。

(3)在课程面设置方面,25%的导师和35.8%的硕士生认为课程的知识面较窄。

(4)在课程前沿性设置方面,37.5%导师和28.4%硕士生的回答为一般,12.5%的导师和27.2%的硕士生认为较弱,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相对比导师高,这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学识和知识面的差异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全国无统一、细化要求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均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2)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公共必修课开设5所体院差距很小,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依然存在较为单一的课程内容设置,各学校均存在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的现象。

(3)学时和学分方面,除西安体院和武汉体院的选修课比公共必修课的学时少外,其他都是专业课所用学时最多,选修课次之, 公共课最少;各体院基本都是34~40学分的总学分,选择的都是最低学分以满足硕士毕业生的需求。

(4)各培养单位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不统一,差异较大。

(5)导师和研究生评价方面,39.5%的硕士生认为应该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有25%的导师和35.8%的研究生觉得存在较窄或很窄的课程知识面,导师对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知识面满意率较低。

(6)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实践课相对较少,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比较明显。

3.2建议

(1)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丰富课程内容。

(2)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度重视方法课,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北京体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三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招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毕业论文和科研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北京市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体育硕士;培养现状

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体育交往的日益频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体育知识和综合素质与技能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越发显得重要,这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发挥体育在国际交往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此孕育而生,并在近几年来飞速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培养单位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但是这其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一、对高校在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情况调查与分析

生源的选拔是体育硕士教育的前提,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于广大考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影响着社会对体育硕士的认识、评价和认可程度,因此生源的选拔对于体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通过调查发现,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不能为实现培养目标很好的服务。从的相关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当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硕士生源结构不合理,不均衡。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领域的生源比例应该是比较均衡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三个领域的生源甚至应该更多一些。在2690名考生中教师有2282名,占总数的84.8%,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三个领域的一线体育工作人员加起来只占报名考生总数的15.2%。这与国家当初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的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大纲的调查与分析

全国体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实行学分制,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2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为了保证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又出台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大纲》,对每门课程的内容、所占学时、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可是,通过对各位体育学资深专家及指导教师的访谈,以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大纲》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专业领域核心课中的理论性课程多,实践和应用性课程少

各体育学资深专家一致认为专业领域核心课中的理论性课程多,实践和应用性课程少,虽然教学指导大纲规定实习、实践课的课时要占到总课时的较大比例,比如《体育课程论》要求实习课的学时比例为8/54,《体育教材教法》要求实习、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为28/54,《运动技能学习原理》要求实践(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为13/36,但是因为这些课程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导致这些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不能按照大纲上所要求的那样去讲授,讲课形式走回理论课的老路,实习、实践课达不到实际效果。

(二)选修课数量不多,实践性不强

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表示,选修课数量不多,实践性不强。原因可能是现在的培养单位一般都是传统的体育院校,这些院校多年来一直把培养学术性研究生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是学院式,教师是理论性教师,教材和教学内容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各培养单位缺乏在社会中历练过的实践型体育师资,外聘教师数量又不够,导致出现了目前的情况。

三、培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除了课程设置之外,体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对培养方式也作了明确的说明:体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由学校导师与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学指导大纲》中的规定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一)案例分析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少。

案例教学广泛应用于MBA、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其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是一种培养应用型、实务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同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体育硕士的培养方式也提出了要加大案例教学比例的要求,但对北体大、首体和北师大三所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在130名被调查的体育硕士中,有72人认为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少、6人认为很少、27人觉得一般、20人觉得比较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少。

另外“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30名被调查的体育硕士中,有116人回答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这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差距,更与国外差距甚远,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中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可以达到50%以上。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美国名牌大学的MBA教学中,案例教学约占40%到50%的比例,哈佛商学院甚至高达80%,这种教学理念很值得体育硕士教育借鉴。总之,以案例教学为代表的现场调研项目、小组项目、计算机模拟决策活动、客座演讲、项目研究、咨询报告、角色扮演、专题研讨、行动学习等等教学方式应该广泛应用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

(二)外聘高级教练员、体育管理人员等实践型人才情况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外聘高级教练员、体育管理人员等实践型人才的数量有限。在130名被调查的体育硕士中,60%的体育硕士表示目前就读学校外聘高级讲师的数量少或者很少,33.8%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6.2%的学生认为外聘高级讲师的数量多。

现有的高级教练员、国际级的运动员、国际、国内的高级裁判员、高级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社会工作者中的许多人可以补充到师资队伍中去,担任兼职导师,与高校的导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既可培养复合性的高层次人才,又可以将实践中的问题带来研究,让高校老师参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高校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断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在读体育硕士实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随机抽取的130在读硕士中,有50﹪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少或很少,43.1﹪的人认为一般,仅有6.9﹪的人认为多或者很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机会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各校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且没有合适的实践资源和教学基地等问题,是造成了实践学习的最大症结。

参考文献:

[1]王秀卿,张景安.国外研究生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2]吕福源.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

4.体育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素质体育教学(QPES)的研究是3月在非洲贝林共和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UNESCO)国际素质体育教学峰会上正式开始的,其理论基础是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技能教学和80年代提出的理解式教学以及随后由美国教育家摩丝登(Mosston)研发的教学光谱。现实依据是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生活形式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与健康相关的众多疾病,尤其是学生的体质明显下降。

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由传统体育教学向素质体育教学方向转变,从而增强学生体质。这次会议确立了素质体育教学的研究框架,包括对素质体育教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进程等。现阶段运作情况主要是将素质体育的理论系统化,并与各国的体育教学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用素质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加以解决,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ICSSPE)旗下的国际比较体育协会(ISCPES)承担此项研究、公布及出版。20xx年6月8-xx号在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国际比较体育协会峰会上,各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对素质体育教学在本国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引发了新的研究热潮。

1.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快速改善,特别是大批农村人口转往城市,由当初的体力劳动者转为脑力劳动者,交通的便捷及营养的充分补充,人民日益远离能促进健康的体育活动。心脏病、高血压以及肥胖等成为了普遍疾病,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明显,据全国体质健康调查显示,从1992年到间中国学生的肥胖发病率由2.1%增加到18.8%。

统计显示,由于缺乏体育锻炼,从1985到,中国7-18岁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每况愈下。与身体素质有关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了扭转中国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趋势,中国必须实施素质体育教学。自开始,中国开始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目的是使学校体育教学符合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且使体育课的目标、出发点、内容、机制、管理水平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革首先从体育课程开始,其目的是采用新的综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1.3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素质体育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其出现的众多的问题,最后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利用Mosston教学光谱,通过录像法分析50节中学体育教学观摩课,总结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课中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与当前课改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个人解决意见。

1.4研究意义

通过对利用Mosston教学光谱的原理分析中学体育观摩课,并与当前中国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比较研究,这对中国素质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力求科学严谨,从而对中学素质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研究的重点

(1)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2)对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3)引出中国体育课程改革这一当前素质体育教学下重要改革政策,并利用Mosston教学光谱,分析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予以解决。

2.2研究的难点

(1)查阅中外文献对中国城市素质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详述;

(2)利用图像分析法,在Mosston教学光谱的参照下,具体对50节2010年中学体育教学观摩课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进行对照,从而找到当前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出入,并提出个人解决方案。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Web资料、导师提供的的英语文献、笔者买的参考书。收集国内外对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发展近况、所面临的问题等

2.3.2逻辑分析法

将中国城市小学素质体育教学的相关定义进行层次分级,分别为素质体育教学、素质教学、体育教学、素质体育;录像分析法中分析教师的教解与学生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并同Mosston教学光谱中的教学模式相对应时也需要采用逻辑分析法。

3、研究基础: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笔者正在参与的是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学理事会旗下的国际比较体育协会所做《全球素质体育教学发展研究》大中华地区的研究工作,将于明年3月截稿。研究主要从素质体育教学的以下四部分开展:

(1)解释当前发展状况。

(2)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合作计划。

(3)用相关的传统体育和体育习惯已达到运动活跃人生。

(4)性别平等问题。从20xx年1月参与以来,笔者已掌握了相当部分关于中国素质体育教学的相关资料,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作为科研的一部分,很具有代表意义。对论文的撰写可以更好的为科研项目服务,同时科研项目的进行,也能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更多资料。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应用价值

4.1研究创新

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素质体育教学开展的情况,在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Mosston教学光谱原理,分别对我国中学体育观摩课进行录像分析法,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总结其特征并与Mosston教学光谱中相应的教学模式相对应,最后提出个人建议,找出能符合当今中国体育学改革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4.2应用价值

5.体育硕士 篇五

所谓体育锻炼, 指的是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使用多种手段, 结合一些自然外力的辅助以及相关的卫生措施, 最终实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提高精气神。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丰富, 同时可以排遣工作以及其他方面造成的心里压力, 让人们可以身心愉悦。除此之外, 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人们的骨骼、肌肉生长, 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并改善人体的机能状况, 提高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 有利于身体的生长与发育。体育锻炼还可以降低人罹患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防止人提前衰老。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群体,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强健自己的身体, 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我国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 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进修期间, 普遍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或者科研项目中, 忽视自身的体育锻炼, 认为体育锻炼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 而且还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往往不够到位, 把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局限于强健人的体魄或者是塑造良好的身材, 这种对体育锻炼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而研究生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普遍不够, 难以真正理解体育精神, 这都会导致他们无法真正对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无法调动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热情。

2 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硕士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 能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少之又少, 研究生普遍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业上, 课业负担重, 学习压力大,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 把体育课看成是无用的课程, 一些逃课、旷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女研究生来讲, 多数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购物、读书等, 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很小。对于男研究生来讲, 课余时间一般用于打游戏等, 也有一些男生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锻炼方式, 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师教导,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肌肉拉伤、腿脚受伤等问题, 最终导致了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消退。

3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往往也是单一的, 大致可分成两个类别, 一类是为了减轻体重而盲目参与体育锻炼, 这严重违背了体育锻炼使人强健体魄的初衷, 使得体育锻炼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另一类则是为了应付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和体育考试, 为了顺利通过体能测试, 拿到好的体育考试分数, 一些研究生在测试或者考试的前几天强迫自己进行体育锻炼, 并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身体对于突如其来的高负荷运动吃不消, 导致一些健康问题, 并不利于研究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能测试和体育考试的本来目的是为了督促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 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

4硕士研究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 男女研究生之间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女研究生普遍会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往往是一些瑜伽、跳绳、健美操、舞蹈等趣味性较强但是运动的强度较小的项目, 对于一些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很少问津。女研究生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强度普遍较小, 对于身体的锻炼程度往往达不到体育运动的标准, 并且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女研究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很少有能坚持下去的, 最终半途而废, 不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男研究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偏好一些篮球、足球、网球、排球、器械健身等体育项目, 这些项目的运动强度处于中等状态, 并且由于一些兴趣以及个人偏好的原因, 体育锻炼的状况要好于女研究生。但是由于缺乏正确方法的引导, 男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时出现的伤病状况较多, 对于自己身体的伤害较大。

二针对现状提出的若干对策

1高校要坚持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开设

目前, 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研究生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普遍较差, 很少有高校对于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开设给予高度重视。想要提高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学校首先要开设体育课程, 要根据研究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研一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 因此, 研一要开设体育必选课。而对于研二、研三年级的学生, 要开设体育选修课。除此之外, 在开设体育课程的时候, 要针对学生身体的不同情况以及学生不同的喜好和兴趣开设课程, 比如, 可以将体育课分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器械健身、花式跳绳等若干个不同的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课堂的上课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标准要求学生, 增加学生的课堂压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让学生可以把体育锻炼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2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我国的研究生普遍将科研项目与学术研究当成自己在学校的主要任务, 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机会十分少。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应该积极组建一些研究生体育锻炼组织, 呼吁研究生积极参与进来, 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 并带动更多的人一同参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或是体育活动, 比如可以举办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体育知识比赛等, 不仅可以让研究生主动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了解体育运动的一些基本常识, 同时也可以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 增加学校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而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则可以培养研究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让其可以真正理解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 专门解决学生一些体育方面的困惑, 比如一些男研究生在打球过程中经常受伤, 那么就可以咨询这个体育办公室的教师, 让教师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 减少伤病的发生。这不仅能提升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参与度, 同时对其健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3 重视理论, 培养意识

想要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必须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基础进行支撑。研究生获取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的渠道较少, 针对这一状况, 高校就需要为研究生创设一些条件, 比如在课余时间召开一些体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学术讨论等, 请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是专业的体育运动员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和培训, 对国家的一些体育政策进行积极地宣传, 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理论基础。还可以开设一些体育网站, 创设一些交流平台, 研究生可以互相交流体育知识和体育心得, 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友, 互相带动, 坚持体育锻炼。除此之外, 高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 对于一些重要的体育赛事进行直播展示, 组织兴趣浓厚的研究生进行观看, 使得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氛围大大加强。

4 加大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资金投入

校园内的体育器材以及体育场地是上体育课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备条件, 高校应该加强对于体育器材的投入以及体育场地建设, 增加体育器材的购置资金, 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场地。高校的一些体育馆、体育场要积极对研究生开放, 学校也要积极利用校园内的空地, 缓解体育锻炼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 要对校园内的体育设施进行经常地检测和维护, 对于一些出现破损的运动器材及时的补修, 对于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器材及时的更换, 避免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发生危险和意外。

5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要积极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可以在日常学校生活中设置一些早操、课间操环节, 让研究生可以自由参与, 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放松身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体育艺术演出、体育竞赛等, 提高体育活动的魅力和吸引力, 进而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 可以在学校张贴一些宣传语、宣传画, 建一些体育名人的雕塑等, 增进学生对于体育历史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感。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 更应该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研究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必须对研究生的健康情况重视起来, 积极的开设体育课程, 组织体育文化活动, 增加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渗透, 加大对体育器材及场地的投入, 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氛围, 达到提升研究生体质的目的, 让其能够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伟伟, 王贤伟.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

[2]吴学锋.贵州省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5) .

[3]孙红伟, 张建雄, 江月兰, 张崇英.影响开展体育健康课程的因素分析——以广州市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 2012 (08) .

[4]段兴军, 陈美龄, 任国林.甘肃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 , 2012 (03) .

[5]郭芙茉, 王玉秀, 杜志华.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11 (03) .

6.体育硕士 篇六

【关键词】体育学硕士;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On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on of Master in Sports Science

DONG Sheng-li, LI Jun-ji, XU Xiao-wei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Abstract】 The research, by analyzing the quality of candidates, the team of supervisors, professional skill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degree dissertations of Masters in sports Science, shows th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in sports Science are as follow: lowering grades of candidates, limited number of supervisors, negligenc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insufficient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oor quality of dissertations.

【Keywords】 Master of Sports Scie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blem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已经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竞争上。而研究生教育被公认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体育学研究生的学位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高级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历史相比,中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时间较短,缺少培养经验,还存在较大差距。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郑州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中国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搜集关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对所得的2003年至2010年体育学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进行数据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处理来论证相关结论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入学时学业基础的比较分析

从图1、图2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2003年至2005年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总分和单科成绩都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2005年与2006年的分数线完全相同,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基本上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2007年C类总分首次低于300分;2008年A类总分首次低于300分;2009年A类单科成绩首次低于40分。我们将2006年与2010年的数据进行一下对比。2006年与2010年A类总分分差为310-270=40分,单科分差为47-36=11分;B类总分分差305-260=45分,单科分差45-33=12分;C类总分分差300-250=50分,单科分差41-30=11分〔1〕。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学业基础在2006年至2010年逐年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令人吃惊。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发生的根据,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是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培养过程的内因,所以研究生入学时的基础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入学时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就会影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质量。

2.2师资力量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处于停滞的十年,“文革”造成的体育人才断层问题已经完全暴露出来,教师中80%的高职人员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与此同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又扩招5%,这导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严重匮乏,硕士生导师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导师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带好每个学生,导致导师跟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并且缺乏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术指导〔2〕。长此以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堪忧。

图12003年至2010年体育学国家复试基本总分线

图22003年至2010年体育学国家复试基本单科线

2.3运动技术水平

在课程设置上,英语课和学位课在所学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很多研究生没有上过技术课或者技术课安排的课时数较少,在培养中普遍存在轻视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现象。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文中,作者对七所体育院校在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31.6%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好,4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认为良好和很好的分别只占到16%和8.4%。”〔3〕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专业技术的培养,然而毕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在毕业后就很难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

2.4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整体的创新能力。但是当前的体育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术成果的质量不高、缺乏原创性,科研实践的参与度低等方面,并且缺乏独立的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4〕。很多学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偏爱本校学生,学生在同一所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始终处在相同的学术氛围中,这使得研究生的知识视野难以扩展,理论上也难以有所突破。

2.5学位论文总体水平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文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5〕。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与质量之间已经产生了矛盾,严格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硕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选题题目过于宽泛,研究的选题陈旧不能跟上体育学研究的前沿,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不强,重复性的研究较多,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入学时学业基础逐年下降

通过对所获取数据的分析,体育学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从2006年至2010年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学生入学时的学业基础逐年下降。

3.1.2 师资力量有限

由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各个专业对硕士生导师的需求量也在随之增加,扩招以来的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有限的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3.1.3 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理论课所设比重过大,而技术课被轻视或者说被忽视,很多研究生不仅运动水平低,而且一些基本的示范动作也不规范,很多研究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还不如本科生,造成了研究生培养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状况。

3.1.4 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当前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选拔过程不太科学,很难选拔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选拔过程中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与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相向而行。另外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严进宽出”,这也使得学校对研究生的要求比较松懈,研究生对自己也比较放任,这严重影响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5 学位论文总体水平不高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缺乏创新性、前沿性、实用性。

3.2建议

3.2.1 严把入学质量关,招收优秀体育人才

目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对考生的入学前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情况的考察不太重视,因此需要建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选拔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的各项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对其进行全面的选拔。另外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应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生源,提高可选率。

3.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指出:“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在改革培养模式、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对优秀研究生导师给予更多的支持。”〔6〕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导师不仅要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对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高标准地遴选硕士生导师,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另外要加强中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要关心年轻导师的成长,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促进年轻导师的成长〔7〕。

3.2.3 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利于提升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强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术的训练,增加专业课的训练课时数,同时,导师也要给予研究生必要的指导。研究生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努力改善自己的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8〕。

3.2.4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要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到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位置,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要改革研究生的招生制度,招生制度是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保证,生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校进行选修一些课程。学校也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3.2.5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要严格按照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程序进行,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确的选择研究课题是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一半,选题的恰当与否关系到论文是否能够成功,因此要加强选题指导,严格开题报告制度;开题报告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的作用,做好开题报告工作,才能保证选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加强中期检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论文答辩是对学位论文完成质量的审核,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

4结语

21世纪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由20世纪50年代依靠苏联培养发展到独立培养,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培养发展到综合类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我国进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认真总结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把创新意识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把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问题,积极探索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体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亮球,招乐辉.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比较与借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

〔3〕丁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

〔4〕南仲喜.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教育改革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4).

〔5〕孙冰洁.影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3).

〔6〕尹飞飞.体育学研究生学位与培养发展现状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3).

〔7〕张鑫华.关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6).

〔8〕陈兴胜,周元香.体育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3).

7.体育硕士 篇七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MSPE)工作自在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21所院校开始试点,至2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数量达到了68个,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开展,对于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地区分布、授权单位分布、招生领域分布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本文试图对此不均衡性进行深入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1.1区域间的不均衡

华东地区的数量最多,有22个,占到总量的33%;其次是华北、华中和东北,分别占总量的16%、15%和13%;而西南、西北和华南三地区的比例之和仅为23%。这一不均衡性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特征相一致,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态势。

1.2区域内的不均衡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不仅仅体现在区域分布上,在同一区域内部的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目前(港、澳、台除外)西藏、海南、贵州和宁夏4个省区尚无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华北地区,北京市的学位点数量占到了本区的45.45%;而华东地区,江苏和山东两省的数量占到了本区的54.55%;华南地区中广东一省独大,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高达本区的75%;四川则占到了西南地区的57.14%。只有华中地区分布比较均衡,3省学位点数量的分别是3、4、3个。

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层次、类型的不均衡性

2.1授权单位层次的不均衡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战略客观上将本科院校划分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院校3种层次。在68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中,“985”院校有10所,占授权单位总量的15%、“211”院校有14所,占授权单位总量的20%;—般院校有44所,占授权单位总量的65%。这些数字表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多集中于一般院校,且不同层次授权单位之间的比例与不同层次高校数量的比例有较大差异。

2.2授权单位类型的不均衡性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对普通高校的性质类别划分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师范院校集中了最多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32所,占总数的47%;综合院校17所,为总量的25%;体育类院校12所,占总量的18%;理工院校6所,为总量的9%。而医药、农林、文法、民族类院校中没有一所拥有体育硕士专业授权点。

上一篇:人生贵在坚持下一篇:《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