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讲话思想汇报

2024-09-23

五四讲话思想汇报(共7篇)

1.五四讲话思想汇报 篇一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昨天,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总书记的讲话,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以扣扣子作比,富含哲理、意蕴深刻,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为广大青年如何看待人生、选择人生指明了奋斗方向和取得成功的正确路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承载民族的希望,代表国家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时期的广大青年,只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作为人生的基本遵循,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净心、笃实以为功,才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就自己别样精彩的人生。

从善如登。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作于易,作于细,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在心灵深处扎下根、长出芽,直至叶茂枝繁,结出累累果实。做成一件好事、践行一次高尚或许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时时行,处处为。不断增强理想信念的引领,巩固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恪守道德准则的规范,校正逐梦前行的航向,定能不断锤炼品格、增进修养、提升境界,实现更加高远的人生追求。

人生的道路不会全是坦途。当代青年尽管身处和平年代,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但也面对激烈竞争的压力和各种社会现象的纷扰,经受升学、择业等现实问题的考验。能否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勇毅笃行的行动执着追求,决定人生道路的轨迹和人生价值的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标尺,牢牢掌握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就能筑起不惧风吹浪打的精神堤坝,拥有明辨世事、洞若观火的远见卓识,从而走出疑惑、超越平庸、突破自我,作出无悔青春的正确选择。

我们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处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至为关键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这是前无古人的大事业,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舞台。艰苦的环境是磨练自我的机遇,实践的过程是增长才干的课堂。须知,“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到基层一线锻炼增进实际能力,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当代青年拥有追求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无比广阔的天地。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日益为学学有所获,笃实践行事有所成。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待,勇于担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当代青年用理想信念指引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能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中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2.五四讲话思想汇报 篇二

关键词:五四时期,蔡元培,爱国思想,启蒙,影响

蔡元培博学传统文化, 二十五岁进士及第, 受翰林院编修, 然而蔡元培却弃官不做, 投身到反清的革命中去, 这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之事正源于他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正义感。他“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 在历史的转折中最终走向了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之时, 蔡元培通过学习西方, 及时地意识到二十世纪是教育和科学兴国的时代, 是依靠人的素质进行竞争的时代。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中去, 他一生所追求的是, 在中国建立一个近代化的教育体系, 培养人才, 以“造成完全人格, 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

时代的要求, 救国的需要, 为蔡元培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他没有像王国维那样把学术研究封闭在书斋里, 没有让教育远离如火如荼的政治斗争和革命活动, 而是把发展科学, 改革教育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任务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前夕蔡元培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 创办爱国学社, 爱国女学, 传授科学知识, 把学员输送到革命队伍参加武装斗争等, 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蔡元培的思想上, 教育--- 学术--- 救国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通过以科学民主的新式教育, 为革命作思想上、人才上的准备, 储备必要的力量, 达到救国的目的。他不遗余力地传播美学思想, 实施美育, 完全服从于革命救国需要, 是他推行“教育救国”路线和进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 不仅贯彻到教育实践, 提出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 而且贯彻到政治斗争, 新文化运动中去, 他始终以进步的美学观念, 批判封建文艺的利己主义以及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消极思想, 低级趣味, 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至于他敢挺身而出到封建官僚习气浓重, 校风腐败的北大任职, 也正是他坚定的教育救国的爱国立场使然。他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 殷切的勉励学生应该具有坚强毅力, 发愤图强;他不仅改造了北大, 使其成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 新潮流新思想应运而生, 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 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 思想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和震撼。

蔡元培早就看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脱离的危害, 并试图以“科学救国”与“美育救国”并举, 来弥补这种危害。他明确指出, 鄙视物质文明的重要性是错误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方面, 二者并非相互冲突, 而是互相依存, 相互作用的。他又把美育比喻为人的神经系统, 可以起传导作用。由此可见, 美育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重视人类精神文明同步的, 便是重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蔡元培多次提到科学与美术的关系来看, 便可知其重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中国虽然祖先创造了影响于世界的科学文化, 但时至近代, 已远远落在人后。必须正视这种差距, 不能由于祖先创造了可赞的科学文化, 就陶醉沉湎其中;也不能因落后而自暴自弃。重要的是急起直追, 要走科学、教育救国之路, 就要向西方学习, 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 更要学习他们的民主治国思想。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随着野蛮的炮舰政策挤进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 尽管它已经在冲击着封建主义的陈旧的经济基础和腐朽的上层建筑。为了彻底改变祖国落后面貌, 就要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的交流, 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总之, 他认为要迅速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 必须冲破封建的保守主义, 决不能继续把自己封闭起来;无论对古对西, 都要认真研究、吸收、消化, 以求创新。特别是对于吸收欧洲文明, 也要注意选择, 切不要把那些消极因素也吸收进来, 这给“五四”前后意在泛滥的排外复古思潮以沉重的打击, 有助于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蔡元培指出, “文化”从大方面来讲, 是由科学与审美两部分构成。它们虽然都属于文化, 但科学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 而美育直接作用于精神文明, 科学给人以知识, 审美激发人的美感, 两者在意志行为上得到结合, 从而产生了自由——美德。所以, 科学教育在于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而美育在于激发感情、改造世界的兴会。这就是科学与审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根本关系。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确为后人所敬佩。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 蔡元培竭力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由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制, 如同他的美育实施流产一样, 收效是甚微的。但这种透彻的理论上的论述, 却为提倡科学民主、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柱、王世儒:《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五四讲话思想汇报 篇三

关键词:五四时期;蔡元培;爱国思想;启蒙;影响

作者简介:陈艳梅(1967.12-),女,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部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蔡元培博学传统文化,二十五岁进士及第,受翰林院编修,然而蔡元培却弃官不做,投身到反清的革命中去,这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之事正源于他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正义感。他“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在历史的转折中最终走向了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之时,蔡元培通过学习西方,及时地意识到二十世纪是教育和科学兴国的时代,是依靠人的素质进行竞争的时代。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中去,他一生所追求的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近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

时代的要求,救国的需要,为蔡元培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他没有像王国维那样把学术研究封闭在书斋里,没有让教育远离如火如荼的政治斗争和革命活动,而是把发展科学,改革教育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任务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前夕蔡元培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传授科学知识,把学员输送到革命队伍参加武装斗争等,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蔡元培的思想上,教育---学术---救国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通过以科学民主的新式教育,为革命作思想上、人才上的准备,储备必要的力量,达到救国的目的。他不遗余力地传播美学思想,实施美育,完全服从于革命救国需要,是他推行“教育救国”路线和进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不仅贯彻到教育实践,提出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而且贯彻到政治斗争,新文化运动中去,他始终以进步的美学观念,批判封建文艺的利己主义以及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消极思想,低级趣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至于他敢挺身而出到封建官僚习气浓重,校风腐败的北大任职,也正是他坚定的教育救国的爱国立场使然。他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殷切的勉励学生应该具有坚强毅力,发愤图强;他不仅改造了北大,使其成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新潮流新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和震撼。

蔡元培早就看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脱离的危害,并试图以“科学救国”与“美育救国”并举,来弥补这种危害。他明确指出,鄙视物质文明的重要性是错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冲突,而是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他又把美育比喻为人的神经系统,可以起传导作用。由此可见,美育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重视人类精神文明同步的,便是重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蔡元培多次提到科学与美术的关系来看,便可知其重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中国虽然祖先创造了影响于世界的科学文化,但时至近代,已远远落在人后。必须正视这种差距,不能由于祖先创造了可赞的科学文化,就陶醉沉湎其中;也不能因落后而自暴自弃。重要的是急起直追,要走科学、教育救国之路,就要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更要学习他们的民主治国思想。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随着野蛮的炮舰政策挤进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尽管它已经在冲击着封建主义的陈旧的经济基础和腐朽的上层建筑。为了彻底改变祖国落后面貌,就要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的交流,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总之,他认为要迅速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必须冲破封建的保守主义,决不能继续把自己封闭起来;无论对古对西,都要认真研究、吸收、消化,以求创新。特别是对于吸收欧洲文明,也要注意选择,切不要把那些消极因素也吸收进来,这给“五四”前后意在泛滥的排外复古思潮以沉重的打击,有助于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蔡元培指出,“文化”从大方面来讲,是由科学与审美两部分构成。它们虽然都属于文化,但科学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而美育直接作用于精神文明,科学给人以知识,审美激发人的美感,两者在意志行为上得到结合,从而产生了自由——美德。所以,科学教育在于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美育在于激发感情、改造世界的兴会。这就是科学与审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根本关系。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美育救国”,确为后人所敬佩。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蔡元培竭力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由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制,如同他的美育实施流产一样,收效是甚微的。但这种透彻的理论上的论述,却为提倡科学民主、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柱、王世儒:《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五四讲话 篇四

XX中学校长XXX

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全体师生将在这里举行歌咏大赛,以我们嘹亮的歌喉纪念“五四运动”九十一周年,激励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增强团员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和谐校园而努力。在此,我预祝本次活动成功开展!

1919年的五月四日,许多爱国青年怀着救国强国的理想,发动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转眼已经94周年。为纪念这一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褒扬在运动中为新中国崛起甘洒热血慷慨激昂的志士青年,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由此五四运动先烈们的壮举清晰地走进历史,走进我们永远的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正是一代代人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努力着,奋斗着,才迎来今天强盛的中国。今天,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更要牢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我们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拥有:无怨无悔的昨天,丰硕盈实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弘扬“五四”精神,就要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道德素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努力奋斗和顽强拼搏的态度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但在我们每个人都心里,都不容置疑的镌刻着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希望你们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希望你们能把仅有的一次青春奉献给我们挚爱的祖国。作为时代的青年要弘扬“五四”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让我们用青春承载理想,用奋斗成就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奋进、创新、奉献”的精神内涵,就是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创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就是要顾全大局,心系他人,做打造团队的合作者,就是要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做精神文明建设的维护者。青年朋友们,为了年轻的永驻,为了青春的万岁,请你们记住年轻不是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它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它是理性思维的创造潜力,只要心灵不老,我们将永远年轻!你们要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事业执著和追求。

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把你们今天的努力和汗水变成明天的成功和果实,用激情,唱响人生最壮美的青春之歌;用青春,绘就人生最瑰丽的生命画卷!充实的人生,因为青春奋斗而更加美好;闪光的人生,因为青春拼搏而更加绚丽!。

5.五四讲话 篇五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同大家见面,共同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朱善璐同志汇报了学校工作情况,几位同学、青年教师分别作了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这是我到中央工作以后第五次到北大,每次来都有新的体会。在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校园里一路走来,触景生情,颇多感慨。我感到,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

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同学们、老师们!

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借此机会,我想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同各位同学和老师交流交流想法。

我想讲这个问题,是从弘扬五四精神联想到的。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底气?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奋斗赢得的尊敬。想想近代以来中国丧权辱国、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悲惨历史,真是形成了鲜明对照!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去年12月26日,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同学们、老师们!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我也希望北京大学通过埋头苦干和改革创新,早日实现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他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

到学生们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讲话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出处:语出《尚书·周书》。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二、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讲话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出处:出自袁枚的《续诗品·尚识》。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讲话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出处:语出《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讲话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出处:语出《警世贤文》之勤奋篇,是民间的俗语、警句。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五、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讲话原文: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6.五四讲话精神学习 篇六

【艰苦奋斗 百折不挠 投身基层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难以担当重任。希望青年人不畏艰难、矢志奋斗,干成一番事业。连日来,广大高校师生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表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挑重担、百折不挠,积极投身到基层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夏明伟从安徽淮北农村考入上海交大,曾因其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荣获201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他的求学经历,就是一部刻苦奋斗的励志书。胡锦涛总书记的话,使其感同身受,他认为,苦难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真正经历苦难、战胜苦难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吃苦其实是一种快乐,一种成长。“总书记向我们提出了艰苦奋斗的期望和要求。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艰苦朴素、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的精神。”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相俐至激动地说,“作为医学生,我要努力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救助患者;做实事求是的医学研究者,在科学领域中收获惊喜;做促进社会进步的志愿者,促进大众健康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免费师范生郑绪帅将赴基础教育一线。他说:“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我的职业理想。四年里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在该是我亲身实践的时候了,与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在一起。”

上海师范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黄雨艳今年7月即将赴广西田阳支教,对总书记的希望有更深刻的理解:“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投身西部、投身基层的决心和信心。我一定会更加自觉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山东大学2008级本科生徐倩也即将奔赴山西支教。她说:“总书记的讲话令我鼓舞。作为青年学子,我要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水准,提升综合素质,将五四精神传承下去,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复旦大学正在西部支教的同学表示,总书记的5点希望言辞恳切、句句入心,-1-

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毕业后到西部工作的决心。

南开大学学生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尽情展现人生价值。

山东大学学生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唯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为民族复兴和祖国未来贡献力量。江南大学同学表示,总书记强调要“与人民相结合,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这既是青年运动的前进动力,更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说,总书记强调要既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我们要按照这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四川大学学生党员说,总书记的讲话深化了我们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的认识,我们要用激情、青春、智慧和力量创造于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用奉献和奋斗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兰州大学同学表示,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家正处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壮丽的伟业正召唤我们为之拼搏,美好的蓝图正等着我们去实现。

【立足岗位 讲求科学 迸发创新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广大青年一定要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那么一种勇立潮头的浩气,有那么一种超越前人的勇气,有那么一种与时俱进的朝气。各地高校师生在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后表示,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开拓创新、勇立潮头,不断发挥创新热情、迸发创新活力。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表示,青年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作为教师,自己一定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伟大潮流之中。

江苏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南师大能源学院研究生申晓宇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深有感触:“总书记要求青年要立足岗位、立足实际,讲求科学、讲求方法,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我已经尝到了自主创业的甜头,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加深了山东大学团干部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理解。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林竹表示:“我们会发挥基层团支部这一最基本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日常科技学术创

新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将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希望和要求内化为我们的信念和成长的动力。”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维族学生古丽加玛丽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她立足创新、不断开拓的信心。“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并申请了自己的专利项目,我在创新中成长,更在创新中发展。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更加以创新为荣。我会勇于接受挑战,敢于质疑,坚持开拓创新。”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一年级新生次仁桑珠说:“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倍感振奋,作为一名藏族大学生,我深切感受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按照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在广阔天地中锻炼自己,毕业之后返回家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祖国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树立理想 激发潜能 锤炼高尚品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青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高校师生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负殷切期望,努力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乐章。

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说,一遍遍诵读胡锦涛总书记给支教团的回信,感受到总书记深切的关怀和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党组织负责同志表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励青年,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和凝聚青年,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热情。

中南大学青年教师表示,立身以立学为基,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育人能力,立足本职、心系学生,以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团委表示,要牢记总书记教

导,主动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不断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

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团干部和辅导员说,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争当奉献社会的模范,争当促进和谐的模范”,我们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养成热爱人民的深厚情感,培育青年学生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观念。

7.五四讲话思想汇报 篇七

一、辛亥革命前的思想与活动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 中国不仅在政治上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在思想上亦是如此, 而纵观近代知识分子, 思想变动之剧烈, 无出陈独秀之右。从晚清的秀才到康党分子, 从康党分子到革命派, 从革命派到民主派, 从民主派到共产派, 陈独秀政治思想剧烈, 及其政治活动之错综, 古今中外亦鲜见。当然, 这并不是说陈独秀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 而是他始终站在政治思想的最前沿, 始终在从事他认为对国家有益的政治活动, 从这一点上而言, 陈独秀可以说是一个永不停息的革命者。

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剧烈变化, 与他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小陈独秀就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叛逆, 由于父亲早逝, 陈独秀的教育是由祖父负责的, 陈独秀的祖父是私塾先生, 由于陈独秀天资聪颖, 因此祖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是陈独秀对于这种严格的管教十分的反感, 每次在被祖父教训之后, 他不但不哭, 反而是用一种带有敌视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自己的祖父。陈独秀的倔强和不屈服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性格对其一生的政治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97年时年18岁的陈独秀参加了清政府所举办的科举考试, 其中一件事让他深受刺激, 当时有位考生肥头大耳, 袒胸露腹, 神情呆滞, 口中念念有词:“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陈独秀被其足足惊呆了一两个小时, 事后, 陈独秀将清政府所举办的科举考试命名为“动物园之大展览”, 他深感忧虑的是如果这样的考生得了官, 国家人民必然要遭受祸害, 并且开始思考政治问题。当时, 对他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尽管陈独秀此后与“康梁”在思想上, 政治上决裂, 并且多次论战, 但是在谈及自身政治思想形成时, 他仍旧客观地指出“康梁”思想对他的影响力。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陈独秀意识到维新派无法救中国, 由于以康党自居, 陈独秀开始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次政治避难, 以及第一次海外求学。留日期间, 陈独秀加入了“励志会”, 这是一个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具有革命性质的组织, 但是组织内部思想分歧很大, 陈独秀很快就退出了这个组织, 加入“励志会”可以说是陈独秀政治生涯的开始。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 陈独秀从事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例如在日本组织“中华青年会”, 参加“拒俄运动”。1903年后, 陈独秀的主要工作便是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期间担任过《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 主编了《安徽俗话报》, 并且参与了一系列的暗杀活动。1905年陈独秀与挚友柏文蔚、常桓芳等人在安徽芜湖关帝庙成立了革命组织“岳王会”, 陈独秀被推举为会长。“岳王会”成立时间早于孙中山的“同盟会”, 在安徽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对于革命党人深入开展活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辛亥革命后的思想与活动

辛亥革命从总体上而言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尽管在政治体制上推翻了象征封建专制的清政府, 但是在思想领域内对封建主义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 因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落入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主义者手中。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彻底失败后, 陈独秀被迫开始了第二次政治流亡。在日本流亡期间, 陈独秀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他意识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经历了一场近四百年的思想革命,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 整个西方社会的思想被彻底革新了, 因此西方革命才会成功, 而中国革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革命, 革命的目标是政治制度, 而不是社会思想, 因此革命是没有基础的, 革命必然会走向失败。陈独秀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 决心在中国发起一场文艺复兴运动, 发起一场启蒙运动, 希望彻底改革当时中国的政治思想。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 这本杂志的出现,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也成为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主战场。在蔡元培的邀请下, 陈独秀执教北大, 新旧文化之间的较量也变得日趋激烈。在陈独秀的影响下, 胡适、鲁迅等都纷纷加入了新文化运动, 胡适所发起的“白话文运动”, 鲁迅的小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新青年》也成为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杂志。陈独秀的初衷是要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发起一场革命, 因此他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与当时各种旧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当属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两位在政界和学界所具有的威望, 可以说不是陈独秀可以比拟的, 陈独秀向旧思想发起挑战, 甚至可以说是蚍蜉撼树, 他所要挑战的不仅仅是这两位对其年轻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前辈, 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秩序。辛亥革命之后, 康有为在政治上越发保守, 或许是因为光绪帝对他的知遇之恩, 他对于清朝有着无限的眷恋, 由于自幼深受礼教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鼓动自己的学生成立了所谓的孔教会, 自任为会长, 鼓吹封建伦理思想, 并且被袁世凯所利用。梁启超回国之后, 则沦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 与袁世凯一同打压国民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 再度逃亡日本, 此后也不再有所作为, 但是在思想上, 言论上始终诋毁共和, 或许是处于尊师重道的缘故, 梁启超的一生都和康有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 各种守旧势力纷纷与陈独秀展开思想上激战, 陈独秀非但没有被他们打垮, 反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在斗争中成长为新一代的思想领袖。

三、论战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陈独秀或许并不想与康有为正面为敌, 毕竟康有为曾是他的精神导师, 但是两者之间的论战又是不可避免的。辛亥革命后, 康有为成了保皇派的领袖, 对革命, 对共和充满了敌视, 眼见帝制不保, 则从另一方面入手, 宣传封建礼教思想, 此后又与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勾结, 发起所谓的“孔教”运动, 妄图上演近代版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闹剧。而在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中, 将伦理觉悟视为政治觉悟的前提, 所谓伦理觉悟就是要彻底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 以民主伦理代替礼教伦理, 从而实现民主政治。因此, 陈独秀与康有为必有一战。1916年陈独秀公开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向康有为发起了正面战, 从此拉开了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论战的序幕, 从形式上来说, 这场论战对陈独秀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康有为在政界、学界都有着极深的人脉和资望, 在这点上远远高出陈独秀数筹, 何况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门生故吏众多, 无需他们振臂一呼, 所从者便已无数, 陈独秀虽然并非初出茅庐之辈, 但是不过一人而已。此后数年间, 陈独秀与孔教分子之间展开了四十余次论战, 其他保守势力对其也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英雄色彩的知识分子, 以一人之力, 力战群儒, 无愧新文化运动主将与总司令的称号, 由此足见陈独秀的胆识与学识。

称陈独秀为孤胆英雄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新青年》创办之初, 其宗旨是“辅导青年之知识, 提高青年之修养”, 因此其政治色彩较为淡化, 陈独秀与孔教会论战发生后, 很多读者觉得陈独秀偏离了当初办《新青年》的宗旨, 对于陈独秀的行为并不支持, 甚至认为陈独秀是多此一举, 无事生非, 也有不少撰稿人担心受到牵连, 而不再与《新青年》合作, 因此陈独秀陷入了较为被动的舆论氛围之中, 很多人不理解他, 正如当初他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时一样, 归根结底是因为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他看到很多人都没有看到的东西, 因此被那些后知后觉的人所误解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面对这些误解时, 陈独秀耐心地撰写文章进行说明, 在陈独秀看来, 中国政治之所以衰落, 是因为长期以来民众不关心政治, 将政治视为是官员的事情, 而不是自己的事情, 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观念, 学理教育再发达, 实业教育再发达, 国家也不会发达起来。政治思想是最为重要的思想, 关系到国家存亡, 作为青年人, 怎么能够不关心政治, 甚至害怕谈论政治。因此, 在整个论战的过程中, 陈独秀一方面要批判封建礼教, 另一方面要树立起青年人的新思想。

从论战的结果来看, 陈独秀基本上实现扫清封建礼教的目的, 遏制了孔教会, 以及其他封建残余思想的发展势头, 在社会上形成了新文化, 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论战的过程中, 难免存在过激的言论,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定上存在诸多问题, 从而导致了传统与现代思想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而言, 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新文化运动是利大于弊的。

陈独秀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思想运动,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 让更多的青年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 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是新文化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跨越到现实政治斗争的具体表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传统价值没有做到合理的扬弃,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

摘要: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所宣传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影响深远。

关键词:陈独秀,启蒙政治思想,新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M].新华出版社, 1987.

[2]陈独秀著.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任建树, 张统模, 吴信忠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刘湘香.彻底巅覆与全面重建[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2) .

上一篇:养文明习惯 做文明学生下一篇:关于高三励志口号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