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2024-08-06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8篇)

1.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篇一

名词解释: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务体系为保障,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为支撑,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期获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突破。

垂直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开展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对外贸易管理: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进出口产品,由法定商检机构依法对其品质、数量、规格、包装、安全、卫生、装运条件等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答:

1、根据我国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海关的职能有哪些?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能是:进出关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2、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各种手段的内容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通过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配额等手段对货物进出口实施管理。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是指国家限制进出口目录项下的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指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包括进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包括进口配额管理和出口配额管理。

发展趋势:

3、当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无法确定或申报价格经海关审查不能通过的,海关可以以哪些价格为基础确定完税价格?

①进口货物成交价格法:这是《关税条例》规定的第一种估计方法,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该首先以成交价格估价方法审查确定。

②相同及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法:即以与被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相同货物及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方法。

③倒扣价格法:即以进口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第一环节的销售价格为基础,扣除境内发生的有关费用来估定完税价格。

④计算价格法:该方法既不是以成交价格,也不是以在境内的转售价格为基础,而是以发生在生产国或地区的生产成本作为基础的价格。

⑤合理方法:是指海关不能以上述四种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时,根据公平、统一、客观的估价原则,以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估价方法。

上述估价方法应当依次采用,但如果进口货物纳税义务人提出要求,并提供相关资料,经海关同意,可以颠倒倒扣价格法和计算价格法的适用次序。

2.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篇二

1. 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 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逐节讲解, 从头到尾老师讲, 学生听, 不仅师生缺乏互动, 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这种“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易于老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但是由于缺乏创新, 学生也难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加上只按教材讲解, 学生无法参与讨论, 导致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 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

2. 教材内容滞后。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是针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探讨, 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变化和发展情况。但是对外贸易往往会受到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也在逐年变化, 而课堂使用的教材往往跟不上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虽然教师会及时搜集一些最近的数据和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 但是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难以养成积极主动的去查阅相关资料的好习惯。

3. 考核方式简单。

目前, 让学生写论文和期末考试是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考核的传统方法, 这两种考核方法都比较简单, 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对于学生的整体情况把握不准。考核方式越简单, 学生也就越不重视该门课程。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教学改革条件

1. 学校调整相关政策的支持。

中国对外贸易会受到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因而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讲授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把搜集到的大量最新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讲解, 这就决定了该课程诸多章节的课时弹性很大。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往往比较严格, 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课时安排, 如果学校政策要求不变,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教学改革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实现, 这就需要学校调整相关政策。

2. 教师需具备科研和教学双重能力。

对外贸易的发展往往瞬息万变,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分析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只有两种能力都具备了, 才能更好的把对外贸易相关最新知识传递给学生,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需要具备较完善的教学设备。

生动的课堂教学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外贸易教学往往涉及到大量数据, 如果学校具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条件, 就将大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活泼的课件将各种最新的数据和资料展现给学生,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相关信息。

三、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教学新模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是我国独有的, 没有国外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块教学方法, 通过开放式训练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弱化传统考核方式分值, 让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1. 分块教学。

分块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分块教学模式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理论、案例教学和知识整合。基本理论是打基础的过程, 以教师讲解为主, 让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是将传统教育模式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相结合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事例的过程。知识整合是将前面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 实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开放式训练。

开放式训练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课期间积极主动的搜集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关最新资料和数据, 同时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以分组形式开展讨论。在这种训练模式下,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逐章逐节开展教学, 而是以一个指挥家的角色出现,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通过课堂分组讨论, 学生可以对我国最新的对外贸易政策等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而使学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过程管理。

教学模式的改进必然带来考核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撰写论文和开展期末考试。而过程管理就是弱化传统考核的分值比重, 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问题讨论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记载, 强化平时过程管理的考核分值。通过过程管理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加分组讨论, 重视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

四、结语

总之, 对外贸易概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 教师需具备科研和教学双重能力, 同时要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设施作为支撑。在扩展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绍熙.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学科的教学改革[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993 (5) .

[2]牟岚, 田玉萍, 肖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市场, 2013 (2) .

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篇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汉语热”席卷世界。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1]

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政府对对外汉语专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学界进行专业建设的步伐,使中国高校在对外交流中加速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已从“把人请进来”变成“自己走出去”,但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重视理论、较偏重于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易掌握,而且难以将这些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等应用到实践中去,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学而无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理论空虚、现实缥缈,渐渐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是分立的教材内容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形式不太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和“填鸭式”、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一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试均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作为专业课程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的主考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指导作用和枢纽作用。指导性是指它涵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枢纽性是指它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等先设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讲解演示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促使学生融汇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操练过程中,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核心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夯实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素养和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系统和架构。这将会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也将带动对外汉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外汉语专业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完善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亦或是顺应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培训大量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总体情势、发挥高校应有的潜力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需要等等,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利于21世纪新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将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及编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讲完全部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简洁而又好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目前,通行的教材有: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2]国家级重点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该书不仅全面概述了对外汉语教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与近期研究成果,而且融入了编写者个人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吸收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有所侧重,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4]

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为教材,整合赵本和陈本中关于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其他权威参考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引入国内外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等,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4.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最终版) 篇四

一、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

(一)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 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 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 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人的政策上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 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 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 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由制等一系列措施。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 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1992-2001年)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此时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2001年至今)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

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

二、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现状

(一)我国外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1978—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23倍,年均增长17.4%,全球贸易排名由32位提高到第3位。出口排名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位,2012年中国外贸规模已经达到3.87万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二)我国外贸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在产品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主导产业经历了由轻纺到机电,再到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变。

在主体结构方面,30年来,三大类型经营主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均得到大量增加。且名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

(三)我国外贸的出口形势日趋严峻

1.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爆发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经济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数据显示,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人民币升值以及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加入WTO七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到2009年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进一步加速下降,创下1993年以来最大跌幅。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的双边贸易也严重受挫,加工贸易出口回落幅度大于一般贸易

2.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摩擦阶段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货物贸易也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原本在欧美贸易的摩擦向美日贸易摩擦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发展。

3.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技术条文本身直接限制进口;通过认证措施间接阻碍商品进口;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规定来限制商品进口

(四)我国外贸的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

1.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

我国的出口规模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自身低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正不断地受到削弱。这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威胁,从而导致其市场容量越来越小。

2.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

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档次低,工业制成品出口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比较低.3.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少数类别。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缓慢发展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变慢,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进程。

(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业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小,同时表现为档次低,服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差。近几年来,服务贸易从整体上看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任务是相当迫切的。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探析

(一)调整产业结构

要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不断改善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

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才能有效缓解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只有不断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术水平,才能使我国企业走出价格竞争,有效避免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才能使我国产品达到并超过国外的技术标准,从而减弱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制约。

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一方面要注重国内企业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大量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要在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同时,大力发展更具创新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要避免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放开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放开可以市场化的行业的进人权,取消不合理的行业审批和行业进入壁垒;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进行指导,避免外商将在母国遭到禁止的产品转移到我国来进行生产;要取消企业进口方面的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使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公平地竞争。

(二)改善我国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

随着我国产品结构的转变,我国应当进一步开拓出口的国际市场,在维持和发展现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因为在这些市场,我国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质量优势,并且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又具有价格较低的优势,所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中,我国的出口产品应有很大的作为。

(三)努力提高加工贸易的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

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在于“两头在外,中间在内”,也就是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这是由我国国内经济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落后、国内的中间产品难以满足加工贸易的需要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这种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较一般贸易要小很多,而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我国要在不断提高国内产品的技术和质量的同时,鼓励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选用国内的中间投入品替代进口的中间产品,提高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才能缓解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限制,一方面只有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之后,国内厂商才能在合理的技术指标的指导下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在国外才能越过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五)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反倾销

5.中国对外概论论文 篇五

作业:

结合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课程内容选择你所关注的对外贸易的某一问题,撰写一篇3000-4000字的论文。

三结合:

1、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特点选题;

2、结合当今我国外经贸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题;

3、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 关注点选题。

要求:

1、内容:主题明确,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主次 因果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内容摘要: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中心思想)100-150字

对某问题的介绍 对某问题的分析提出(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3-5)在文章中反复使用 多次提及的 重要的名词术语

2、形式规范A4纸打印标题:黑体三号标题下 写明班级 姓名 学号

正文:宋体 小四号

首行缩进2个汉字 左右两端对齐 行间距1.5倍

参 考 选题

1、论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战略目标 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措施

2、以质取胜出口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3、科技兴贸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增强竞争力 差异化 低成本)

4、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必要性与对策措施

5、从国际分工理论看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调整

6、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条件与改变

7、中国制造与中国生产

8、国家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增进

9、邓宁三优势模式理论的启示意义(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10、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启示意义

11、论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12、我国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以市场换技术)

13、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条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4、论技术进步与工业化的关系

15、工业化进程与对外贸易关系探讨

16、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其路径(外贸经营权的扩大外贸主体的多元化)

17、“入世”后我国不同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纺织品 服装 玩具鞋帽 机电产品 钢铁 汽车 化工石油 农产品 „„)

18、“入世”后我国企业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供产销三个环节)

19、中国“入市”的难点及对策(市场经济地位被认可)

20、论对外贸易管理中不同手段的协同运用(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21、我国出口退税与出口企业积极性的调动

22、入世后我国法律手段的有效运用

23、入世后我国经济手段的合理运用

24、入世后我国行政手段的合理有效运用

25、影响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货源 贸易关系市场、产出/投入)

26、提升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路径研究

27、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 节能减排

28、绿色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增长

29、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意义可行性:已经具备的条件优势

30、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出口贸易 许可贸易对外投资)

31、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32、外商在华投资的效应分析(资金 技术 管理)

33、外商来华投资的理性思考(积极与消极效应)

34、我国技术引进效应分析

35、我国技术输出应注意的问题

36、XX省(地区、市)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7、铁矿石价格谈判对中国钢铁工业及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

38、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9、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40、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41、我国玩具制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42、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43、中日贸易问题研究

44、中欧贸易问题研究

45、中韩贸易问题研究

46、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

47、外商撤资(资本抽逃)问题研究

48、跨国公司避税及其防范

49、我国外贸出口秩序混乱及其疏导

6.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篇六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 成 性 考 核 册

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 学号: ***81 姓名: 邸家林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A.路线、方针、政策

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认识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做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A)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A.创造 B.创新 C.创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10年 B.2020年 C.21世界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 A.邓小平B.胡锦涛 C.习近平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界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2.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C.实用主义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即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做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指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10.民族区域自制的核心是(C)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文化 B.文明 C.经济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1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15.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体育 B.文化 C.道德

二、多项选择题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互赢 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安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吧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是(ABCD)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管理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以人为本 B.以学为本 C.以物为本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A.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 C.民主法制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基础建设

B.保障和改善民主 C.生产效率

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A.社会 B.自然 C.人类

5.()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的共同努力。A.发达国家 B.全世界 C.发展中国家

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 B.《马关条约》1895年 C.《二十一》1915年

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方针。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A.1997年12月1日和1999年7月2日 B.1997年2月1日和1999年7月12日 C.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11.2007年10月,党的()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维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13.现阶段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党的领导。A.改善 B.服从 C.统一

15.新形势下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A.科学型 B.服务型 C.学习型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4.着力推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吧()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科技创新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回家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一直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10.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

A.建设纯洁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2.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3,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篇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需要突破常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习者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这就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且有较强应用性。目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并没有使这门课程教学效果最优化。

1. 忽视实践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应用型课程。然而,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强调语言习得理论、教学法流派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实践教学忽略不计,导致学生偏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脱节。

其实,在相关教材编写中,都是注重实践教学的,比如,刘珣先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八章与第九章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从宏观的课程设计到微观的教学技巧等各个方面讲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知识。

2. 教学方法不当

作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很多老师采用讲授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介绍与传递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味地讲授,加之理论本身的枯燥性和深奥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制情绪。

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很多老师采用从概念、理论基础、作用、意义与局限等方面进行逐一讲授,知识讲解非常细致,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

3. 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均采用闭卷考试,试题设计大多考查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忽视锻炼自身教学能力,更有学生采用考前突击办法来复习课程。可以看出,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无法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 教学环境限制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环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一般也没有外国留学生参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环境对本门课程的实施会造成一定限制,比如,在讲解中介语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中介语概念、特征等知识后,只能通过展示留学生偏误或小段的视频让学生大概感知中介语系统,很难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不同国籍留学生在真实交际中语言系统的特点,影响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既要重视理论讲解,也要注重实践操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介绍理论知识而不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不仅会使课程枯燥无味,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笔者在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课程进度进行总体安排,确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合理分配课时。具体教学中,笔者讲解理论知识后开展实训,带领学生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获得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能力。

2. 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介绍,但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本门课程的讲授中,以讲授法、小组活动、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一些较为深奥的理论,如转换生成语法、语言习得机制等采用讲授法;相对来说易懂的理论,要求学生分小组做报告。对于实践性的知识,笔者主要采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来讲解,比如,在学习“课堂教学”一章内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给个别学生提供一节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机会。

3. 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利于检测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三七开”的考核方式急需改革。

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过程性考核、理论实践考核分区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考勤、课堂表现、笔记等,此项占总成绩的30%。理论实践考核分区主要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别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40%。实践知识考核在期末考试前进行,要求学生进行10分钟试讲,以此考查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

如此一来,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成绩×30%+实践考试成绩×30%+闭卷考试成绩×40%”,学生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会注重对实践知识的学习。这一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更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

4. 改善教学环境

教室作为主要教学环境无可厚非,但将教学活动完全固定于教室也不可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一些知识需要学习者深入实际调查,固定的教学环境不利于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带出去”方式,离开教室走向课外,改变单一教学环境。比如,在讲解一些实践性知识时,笔者带领学生观摩合作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要求学生利用留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交流,记录不同国籍留学生的语言特点,以此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对校外教学是非常认可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1.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早已厌倦满堂灌教育方式的高校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改变了他们对理论课程的看法,灵活的教学方法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以理论知识考核、实践知识考核、平时表现三方面构成的考核方式也更有力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再加之教学环境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有了和留学生接触的机会,能够学以致用,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学,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之后,利用理论知识的指导进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既巩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又获得了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的能力。虽然受总课时限制,实践课时安排并不是很多,但对初步培养学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介绍了自身的教学改革情况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一些效果,但是本门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恳请各位同仁指正并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01).

8.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篇八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试题4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2、完善售后服务对我国下列哪种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与扩大最为重要()。

A.农产品

B.矿产品

C.机电产品

D.纺织品

3、现阶段,我国出口市场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出口市场格局的()。

A.多元化

B.集中化

C.细分化

D.平衡化4、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有()。

A.200多项

B.300多项

C.156项

D.84项

5、以下不属于技术贸易的方式的是()

A.商品出口

B.许可证贸易

C.直接投资

D.工程承包

6、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什么时候()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7、中国出口产品最大的转口市场是()。

A.香港地区

B.澳门地区

C.新加坡

D.台湾地区

8、新中国成立后,中日贸易逐步发展的基础是()

A.民间贸易

B.政府间贸易

C.外交手段

D.相互援助经济发展

9、邓小平于什么时候在接见外宾的时候,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公诸于世。

A.1981年6月

B.1981年7月

C.1980年7月

D.1980年6月

10、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

A.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

B.重要地位

C.特定的中介地位

D.一般的流通地位

11、“六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了()的出口。

A.石油

B.煤炭

C.轻纺产品

D.机电产品

12、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是其被写入()。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

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D.中共十四大报告

13、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浦东

B.深圳

C.海南

D.珠海

14、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达()。

A.75%以上

B.90%以上

C.85%以上

D.60%以上

15、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八五计划末

B.七五计划末

C.九五计划末

D.六五计划末

16、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A.《ISO14000系列标准》

B.《CAC标准》

C.《CEN标准》

D.《ISO9000系列标准》

17、以下不属于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组成部分的是()。

A.法律

B.行政法规

C.约定俗成D.部门规章

18、旧中国对外贸易是()性质的。

A.半封建

B.半殖民地

C.资本主义

D.半封建、半殖民地

19、以下不属于“以质取胜”战略内涵的是()

A.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声誉

B.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C.创名牌出口商品

D.加强商品的出口数量

20、以下不属于“科技兴贸”战略的内容的是()。

A.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B.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

C. 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D.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总贸易体系

2.对外贸易依存度

3.补偿贸易

4.许可证贸易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比较WTO和GATT的区别。

2.简述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3.简述货物贸易的特点。

4.简述出口余力的概念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的出口余力。

四、论述题(12分)

论述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材料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回答问题)

经济观察:中国离创新型国家到底有多远?

一双在我国生产的耐克鞋,我们只挣一个多美元。可是,一经拥有品牌的耐克公司出售,就值上百美元。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用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和水,却让国外的企业家挣了大钱。难道我们还不知道自主创新多么重要吗?

“合资劫”现象警示:靠合资拿不来核心技术

近年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合资劫”从反面凸显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紧迫性。国内一些公司想通过跟国外公司合资的方法学到人家的核心技术,这种想法很天真,到头来往往非但没学到技术,反而把品牌和市场贴了进去,“赔了夫人又折兵”。沉痛教训警示:核心技术终需自主创新,靠谁不如靠自己。

中国能造“神六”飞船却为何造不出大飞机?

与此对应的是,由于没有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大飞机航空技术一直没有过关,导致直到今天我们的天空还不得不飞着波音和空客,使本来可以像航天技术那样称傲世界的大飞机技术白白浪费了20年时间,庞大的国内市场最终拱手让给了外国。

在提倡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很多有识之士再次郑重地高调提出“对‘以市场换技术’

进行反思”。而反思的结论他们已明确:我们的市场是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换来的不是不入流的技术就是二流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基础„„这些似乎都很对,所以此反思一出,共鸣者众。

据香港《大公报》日前报道,刘燕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时说,“以市场换技术”的说法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引进大批技术。但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他解释说,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再要夺回来会十分艰辛;而让了市场也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甚至有可能让了市场又废掉了自己的技术,最后发展成既无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的依附性国家。

刘燕华特别以汽车产业为例,“以市场换技术”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汽车市场90%被跨国公司占领,表面上产销两旺的局面。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没掌握,真正成了依附性的汽车工业。”如上海、长春的汽车厂就是如此。

1.试述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6分)

2.根据材料,解释“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含义。(4分)

3.请证明:新形势下“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仍有其必要性。(14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C

3、A

4、C

5、A

6、D7、A

8、A

9、D

10、C

11、C12、C

13、C

14、B

15、B

16、D

17、C

18、B

19、D 20、D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总贸易体系: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对外贸易依存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和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补偿贸易:在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时,在与对方签订信贷协议的基础上,不用现汇支付,而以产品或劳务分期偿还价款的一种贸易做法。

许可证贸易:技术的许可方将其交易标的物的使用权通过许可协议或者合同的方式转让给技术的被许可方,并有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报酬的贸易方式。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比较WTO和GATT的区别。

1)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概念。

2)法律的权威性

3)组织机构的正式性

4)领域的广泛性

5)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6)解决争端机制的有效性。

2.简述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3.简述货物贸易的特点。

有形性;可储存性;贸易规模由海关统计;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简述出口余力的概念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的出口余力。

出口余力=国内生产能力—国内消费水平

1)努力提高产品的加工层次,增加制成品出口

2)积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

3)提高出口产品的包装、质量和品牌。

四、论述题(12分)

论述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

1)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2)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

3)贸易方式不合理

4)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强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6)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不足

7)纺织品、服装所占比例大,价格低。

对策:产业高新化

市场多元化

以质取胜

五、材料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回答问题)

1.试述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6分)

技术引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现代化人才、有利于繁荣国内市场。

2.根据材料,解释“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含义。(4分)

“以市场换技术”的本来含义是指东道国以开放国内市场为代价,让出一部分市场空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换取跨国公司的先进适用技术。

3.请证明:新形势下“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仍有其必要性。(14分)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市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社会子系统,开放市场的准确含义除了包括市场准入的内容外,还包括投资环境和市场退出等一切影响投资的现实和潜在因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国内市场准入门槛高,外商直接投资要进入我国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市场准入问题。

新时期“以市场换技术”要树立市场开放程度主要取决于投资环境改善状况的新思维。那种认为国内市场要高度保护才能“换回技术”的观念是对“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内涵的偏狭理解。

其次,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失效。它仅仅表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需要重新洗牌,部分政府职能要出局,一些强制性措施要淘汰,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变得更加间接和含蓄。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给与外资优惠引进先进技术。这些优惠措施一般可以分为财政措施、金融措施和其他措施等三大类型。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提高技术壁垒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技术壁垒的实质是对本国市场和产业实施保护,维护其宝贵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第三,作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提条件,中国已承诺逐步取消许多关税和技术转让方面的要求。但是关于“禁止成员国最高计划机构提出技术转让”等要求,中国并未签字,因而中国的政府谈判代表可以要求外国公司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技术,或者建立研究中心培训中国的工程师。

第四,中国政府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中所包含的安排和调整,诸如取消地域限制,放宽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要求,以及在从前某些敏感的部门实施国民待遇等,对跨国公司而言也仅仅意味着更为广泛的市场准入以及更为自由和更具可预见性的外资管制框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实实在在的赢得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因此,“以市场换技术”依然成立。

再次,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增强的趋势并不妨碍引进先进技术。尽管跨国公司也会想

上一篇:水浒传读后感50下一篇:数学教育专业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