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2024-09-16

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精选8篇)

1.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一

关于引进日本民办养老院的可行性报告

1、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也是指人口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表现形式是“老年比”上升,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成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人口”,或叫做“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已形成一个有医疗保健和活动场所等特殊需要的单独群体。日本为此已开办了老人学校,美国也出现了一种新机构,叫“托老所”,有“全托”也有“半托”。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中国不仅是一个头号人口大国,同是也是一个头号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相当于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5,也就是说,5个老年中就有一个中国老人。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生活的需求,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脱颖而出,其中老年公寓养老逐渐成为能够满足中高经济实力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

2、人口老龄化成因分析

据美国人口理事会日前发表的《家庭聚集》研究报告认为,20年来人们对“家庭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父亲承担供养职责“、”母亲从感情上照看孩子“、”家庭是稳定的社会单元“等传统看法在发生变化。世界各国的家庭在其形成、结构和功能方面正在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由于家庭能和传统观念的变化,给家庭结构也带来变化,表现在家庭规模变小和家庭居住人口变少,开始出现大批单亲家庭。传统的大家庭在逐步解体,老年夫妇家庭在逐年增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规模也正在向着小型化的趋势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传统观念的更新:我国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被当代年轻人打破,他(她)们因拼搏于事业的需要;或怕生孩子会感情转移失去浪漫情调;还有的从考虑经济因素出发,他们自愿放弃生育孩子的念头;如此种种致使妇女婚龄和生育第一胎的年龄提高,导致新家庭的形成推进,甚至出现不育夫妇总数逐年增加。

经济依附性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青年人就业率不断提高,他们不再需要父母抚养;对于离退要老年人来说,有老龄退休金收入,他们也不必依靠子女瞻养。年青人那种愿意脱离父母,要求独立生活的强烈心理,老年人那种不愿为子女再承担家务,以求清闲安静的晚年心理,倘若不是住房困难,子女和老年人都愿意分开居住。

由于老年人是整整一个年龄层,其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状况以及继续工作的愿望等,都有较大差异。应该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不同辈分的人在观念、爱好、性格、兴趣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老年人思想保守与年青人开放而富于理想的思想差异;老年人刻板传统与年青人执着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往往致使两代人在家庭中不易融洽,导致更多的老年人与自己的子女分开居住。高龄老年人增长速度加快,他们生活自理能

力日益减弱,特殊劳务的需求必然上升。但家庭规模却又在缩小,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极大的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今后,家庭侍奉和社区服务如何配合,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老年人居住的特点:

1992年,联合国第一线7次大会通过的46/71、46/94、和48/106号决议被认为是为2001 年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目标的宗旨是支持人口老龄化总是方面的事业,为老年人创造施展才能的环境,并关心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到2001年,其中解决老龄问题方面目标之一,就是住房与生活环境问题。为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应对老年人居住行为进行分析。

(1)生活时间待征:老龄人由于从工作岗位下来,生活空余时间的比率增大,因此要 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余暇活动内容和供关展活动的室内外空间。

(2)活动空间特征:老龄人由于年龄和生理因素的制约,从事的各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 住房或临近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环境中进行。

(3)生理、心理待征:老龄人与婴、幼、少、青、壮年都有不同,他们既需要安宁,又害怕寂寞孤独,愈近暮年,需要陪伴照料的渴望的渴求就愈加强烈,希望独居但又希望有依存性和安全感。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发挥社会养老功能,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4、养老模式探讨

如何解决老龄居住环境问题,首先应该深入研究养老的模式。

中国是儒学文化圈内的国家、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爱子孙、子孙敬长辈、扶老爱幼,相依为乐的家庭养老是可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的最好形式,仍是作为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模式,大力倡导,并予以加强。

养老社会化观点: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里,那种传统养老方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儿女为了前途而奔赴四方;终身伴随父母,已越来越难做到。另一方面,老人愈近暮年,害怕寂寞孤独,需要陪伴照料的渴望就愈加强烈。让老人生活于集护理、康复和娱乐为一体多功能现代化老人院,是一条两全齐美出路,养老方式向社会化的方式演变以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社会养老院实现:”五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遗弃感。

5、养老院应该具备的特点

老人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新问题。老年人生活的变化,主要是生活重心发生转移;即由工作区转向生活区,由家庭外转向家庭内;工作时间转为闲暇时间;物质方面需要社会、邻里的关照,希望提供方便的社会服务;精神生活方面往往有寂寞和孤独感。因此规划设计上应该考虑:

(1)创造”老有所养“的家庭或社会养老居住环境;

(2)提供老人邻里交往的空间;

(3)设立”老有所医“的医疗设施和社会服务网络体系;

(4)创造:”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余势的条件;

(5)安排:”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学习、锻炼和文化娱乐的内容与场所。

特点一:老年公寓能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将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他们认为现在的养老条件,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方面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逐渐关注能够满足其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一种专供老人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老年公寓与敬老院、福利院不同,不是用来收养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送养的老人,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一般选址在城市周边,有山水相伴,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的环境。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类型、等级和服务档次。

由于老年公寓提供给老年人是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因此其住宅形式一般要包括居家式的私人住宅、宿舍式的酒店公寓以及医院式的养老病房,同时由于老年公寓一般兴建在城市周边,还要提供多种生活必备设施(如购物场所、银行、邮局、医院等设施)和娱乐锻炼的配套设施(如体育馆、餐厅、娱乐场所、老年大学等),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物业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及社区娱乐服务。因此一般房地产开发商的“盖楼卖房”和普通养老机构的出租床位,服务内容单一的“旅店式”运营模式不适合老年公寓的正常经营。

特点二:老年公寓属于商业房地产范畴,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属于低福利水平国家,所以政府主要关注并解决社会“低保”、“五保”等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而对中高收入人群养老生活关注的较少,只有一些粗放的政策,并且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老年公寓属于新兴事物,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和社会化投资并企业化经营的房地产开发的混合体,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操作方面相对滞后,所以一般开发商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方面得不到相应的优惠,对于具有社会化养老性质的老年公寓,开发商需要完全按照市场条件解决项目立项、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以上原因,老年公寓运营需应遵循市场规律,走“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特点三:老年公寓项目相对于一般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大、资金回收期长。老年公寓项目不同于一般房地产项目,它不仅包括住宅本身,还包括许多服务配套项目,并且在设施、设备规划设计、安装方面都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有专家称老年公寓的总体造价要比普通房地

产项目高五成至一倍。另外老年公寓的租售方式比一般住宅更为复杂,一般住宅都通过住宅销售实现房地产开发的最终目的,而老年公寓则需要根据老年人市场需求的多种形式,采取满足租用、度假等需求,并且公共服务设施更需要通过经营来实现收回投资,因此老年公寓的运营模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保证其正常经营。如实行对现有设施能过改建方式进行,可较大节约成本的支出。

老年公寓运营模式中的市场定位、销售方式、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老年公寓的经营成败,因此老年公寓的市场定位应该遵循兼顾老年人养老与公建设施共享的“二路出击”原则。其目标消费群体应包括具有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和资源公享群体(即享用老年公寓设备、设施、服务等资源的群体,包括旅游观光者、购物者、就医者等群体)。

老年公寓具有“一低二高”的特点,即低容积率、高比例公建设施、高水平的社区服务。低容积率意味着人口密度低,这与高比例公建设施、高水平的社区服务存在矛盾,因此其公建设施和服务资源在充分满足社区内老年人需求的同时向公众提供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长期以低廉的价格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建设施和服务资源的效能。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规划公建设施。如在旅游区域内,就应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为老年人提供特色服务的同时对游客提供住宿、娱乐等服务,这样一方面减少老年公寓作为老年社区的“暮气”,让老年人更多的接触社会,减轻他们已经脱离社会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区的收入,维持其正常经营,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生活环境。

销售方式为出租房屋使用权及产权酒店方式销售房间(产权酒店是一种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相融合的方式)形式。

不同消费群体购买老年公寓的目的具有多样性。老年公寓的使用主体是老年人,但其消费主体可以是老年人也可以是中年人。不同消费群体购买老年公寓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如为老年人养老、为投资房地产及二者兼而有之的,灵活的销售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同时有利于开发商的资金回笼。

销售方式适应老年公寓市场定位及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出租房屋使用权方式最为灵活,它可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创造性的衍生出多种既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适合开发商经营的租赁方式;产权酒店的销售方式适合老年公寓的养老、旅游服务模式的市场定位一方面满足了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的心理预期,同时可以使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开发商继续拥有老年公寓的经营权,从而有利于保持老年公寓的经营方向。

老年公寓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生活,一方面它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环境,另一方面提供完善周到的人性化的社区服务,这是老年公寓差异化经营的必备条件。老年公寓的社区服务水平可以分为必备层级、完备层级、完善层级,其中必备层级是老年公寓达到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内容,完备层级是老年公寓为老年人提供尊重人性的规范的服务水平,完善层级是老年公寓开发具有前瞻性服务项目形成与其他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差异化经营的基础。

总之,老年公寓开发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提供了高品质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属于新

鲜事物,老年公寓的特点导致其运营模式具备创新性、复杂性,因此要结合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国外老年公寓的运营经验,从市场定位、销售方式、社区服务方面探索适合老年公寓“福利性事业、商业化”特点的运营模式。

6、养老院选址大连的优势:

大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养老度假的绝佳之所。大连市政府对大连旅游养老项目的发展在各方面也十分重视。,异地养老在我国已具备了可行性:一是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老人产生了“趁身体还可以,到外面走走看看”的愿望;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人自己或子女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异地养老消费能力;三是各地养老机构的数量及规模、服务水平及设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为老人提供较好的甚至个性化的服务。

7, 项目的初步设想:

(1)引进日本先进的养老设施及管理;

(2)在经营上,按比例安排日本老人来连旅游养老;

8,项目选址:

9,投资比例;

10,经营规划:

11,项目回收展望:

2.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二

1 德宏州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状况

1.1 德宏州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 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 高黎贡山南麓, 属于滇西峡谷区, 德宏州烟叶规划区绝大数处于海拔1 300 m以下地带, 主要坝区平均气温18.3~20.0℃。德宏州自然条件优越, 森林覆盖率62.8%, 植被保持良好, 适宜多种农业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1.2 植烟土壤与耕地资源

全州耕地面积为25.33万hm2, 砂性土18.07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71.4%, 土壤容重多在1.2~1.4 g/cm3, 土壤质地疏松, 土壤p H值在5.8~6.2, 属典型的微酸性土壤, 十分有利于养分吸收与烤烟生长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2%~3%, 阳离子交换量2.66 cmo L/kg, 全氮在0.10%~0.15%, 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 保肥性强, 有利于施肥调控。

1.3 气候资源

德宏州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不明显, 春温高, 夏季常, 秋雨多, 冬季段, 雨热同期, 干冷同季, 年温差大, 烟叶种植规划区属南亚热带气候。

1.3.1 光照。

德宏州日照充足, 年日照时数2 343.4~2 452.2 h, 日照时数较长, 且分布较为均匀。特别是在1—6月, 正值烤烟田间种植生长时, 平均日照时数达到7~9 h, 有利于烟叶光能转化和干物质的积累。

1.3.2 热量。

德宏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太阳辐射角度小, 辐射量大,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光质好, 是全国光照高值区之一。年均温在18.6~21.2℃, 无霜期280 d以上。

1.3.3 降水。

德宏州降水主要集中在6—10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1—6月降水强度不大, 多数为中小雨, 被土壤、植被吸收的多, 降水有效性高, 能有效满足烤烟的生长发育。

1.4 水利资源

德宏州境内的主要水系有“三江四河”, 年产水量136.3亿m3, 过境流长484.6 km, 水量81.7亿m3, 总流域面积13 737.9 m2。全州烤烟种植规划区水资源丰富, 为烟叶生产用水提供重要保障。

1.5 社会经济条件

1.5.1 农业人口。

2010年末, 德宏州农业人口97.3万人, 占总人口的80.2%, 按农业人口统计, 人均耕地为1 933.33 m2左右。

1.5.2 农业产业结构。

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州耕地面积的80%以上, 历年烟叶种植面积占全州耕地面积6%左右。

2 津巴布韦自然生态状况

2.1 自然生态

津巴布韦是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 位于南纬15°~22°, 东经26°~34°, 全境80%地区海拔600 m以上, 最高海拔2 592 m。津巴布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具有四季不明显, 而旱、雨季分明, 光、热、水资源丰富等特征, 年日照时数为3 132.8 h, 年均温度18.6℃, 年降雨量1 121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7%, 无霜期120~170 d, 全年分为雨季和旱季, 雨季为10月至翌年4月, 旱季为5—9月。

2.2 土壤条件

津巴布韦土壤以砂粒为主, 砂粒含量在40%以上, 土壤表面颜色大多为灰棕色和淡红色, 烟草多种植在土壤黏粒含量不超过10%的砂土、砂壤土或壤砂土中。土壤p H值为6.37, 土壤有机质含量1.3%左右, 全氮为0.06%, 阳离子交换量2.71 cmo L/kg[1]。

3 比较分析

3.1 区位相似性比较

德宏州地处北纬23°~25°, 津巴布韦位于南纬15°~22°, 同处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德宏州与津巴布韦的平均海拔均在1 000 m左右, 均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利用率高等特点。

3.2 烤烟大田期气候相似性比较

气候特点是决定烟叶品质特色的关键因素。比较津巴布韦烤烟大田生长期 (10月至翌年2月) 与德宏州烤烟大田生长期 (2—6月) 的气候条件, 在光、热、水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3.2.1 日照时数多, 光照强度大。

津巴布韦烤烟大田期 (10月至翌年2月) , 平均日照时数为8.3 h, 德宏州日照时数平均为7.9 h, 相差0.4 h;平均日辐射量为18.5 k J/m2, 比德宏州烟区高2.7 k J/m2。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 均有利于烟株碳代谢的进行和生物量的积累, 有利于合成酯类化合物, 形成较多的显香物质, 提高烟叶的香气浓度。

3.2.2 气温适宜, 昼夜温差大。

津巴布韦烤烟大田期平均气温为21.2℃, 较德宏州烟区高1.1℃;津巴布韦烤烟大田期的昼夜温差平均为11.7℃, 德宏州烟区为9.8℃, 相差1.9℃[2]。尤其是在烟叶成熟期, 德宏州平均气温还略高于津巴布韦。在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 不但有利于烟株体内的糖分积累与分解, 更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 进而合成更多的香气物质。

3.2.3 空气湿度低, 水分利用率高。

在烤烟大田生长期, 津巴布韦烟区与德宏州烟区的空气相对湿度均较低, 分别为66.6%和71.4%。而烤烟大田生长期需水规律与降雨规律一致, 有效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3.3 植烟土壤相似性比较

植烟土壤理化性状是决定烟叶品质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宏州植烟土壤质地、酸碱性 (p H值) 、HE阳离子交换量 (CEC) 与津巴布韦土壤十分相似。砂性土壤特征明显, 土质疏松, 土层深厚, 养分利用率高, 非常适宜优质烤烟生长[3]。3.3.1土壤质地疏松, 烟株生长健壮。德宏州与津巴布韦的植烟土壤多为砂性土, 砂粒含量在40%以上, p H值在5~7。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下, 烟株根系尤其是须根发达, 水肥易被吸收, 烟株生长发育健壮。

3.3.2 土壤吸附能力低, 养分利用率高。

植烟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均较小, 钾、钙、镁等阳离子不易被吸附和固定, 当季施入土壤的肥料容易被吸收与利用, 尤其是钾素易被吸收, 故德宏州和津巴布韦烟叶钾含量较高, 均在2%以上。

3.4 烟叶质量比较

31物理性状!!!!!!!.4.与外!!观质量!!!!!!!!!相似性比较。在2个!!!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是色度强, 色差小。德宏州与津巴布韦烟叶颜色纯正, 多为柠檬黄至桔黄, 均具有色度较强、正反面色差小的特点;二是结构疏松, 身份适中。两地的烟叶叶片组织结构多为疏松或尚疏松, 身份多为中等至稍厚, 表面油分有或稍有。3.4.2烟叶化学成分及香味相似性比较。通过分析, 德宏州与津巴布韦的烟叶在以下3个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是酸性强, 糖差小。两地的烟叶酸碱度 (p H值) 在5.3~5.7, 总糖含量在25%左右, 还原糖含量在22%左右, 两糖差2~5个百分点。而云南省夏季烤烟烟叶的酸碱度 (p H值) 在5.5~5.8, 总糖含量在30%左右, 还原糖含量在25%左右, 两糖差为5~8个百分点。说明德宏州与津巴布韦烟叶的糖分分解与转化较完全, 形成的酸性物质 (果糖、葡萄糖等) 相对较多, 有利于香气物质的进一步形成。二是酯类物质含量高, 烯类物质含量低。三是焦甜香突出, 香气量足。德宏州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均具有焦甜香突出、香气饱满丰富、香气量足等特点, 总体风格较接近。

4 结语

综合比较分析, 德宏州烟区引进津巴布韦特色烤烟品种进行种植的优势有:一是土壤。德宏州烟区土壤是砂壤土, 耕作层深, 有利于烟株根系充分发育, 使其能够充分均衡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二是阳光。烤烟是喜光作物, 其吸味风格的形成与光照有很大关系, 德宏州烟区充足的光照确保了烟叶中致香物质的形成[4]。三是季节。德宏州烤烟是冬春烟, 其成熟期在4月, 而该时间段内德宏州的气温正在逐渐上升, 只有这样的温度条件下, 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杂气物质可以自然转化, 更加凸显烟叶本香。四是生态环境。德宏州烟区的生态环境好, 烟区几乎没有工业, 农业也以传统农业为主, 整体栽种环境较为自然。

参考文献

[1]邵岩.津巴布韦烟叶生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顾本文, 胡雪琼, 吉文娟, 等.云南植烟区生态气候类型区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0 (4) :772-776.

[3]王树会, 邵岩, 邓云龙, 等.云南植烟土壤主要养分特征及在生产上的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5) :690-693, 701.

3.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三

【关键词】医疗行业;OTO模式

1.医疗行业的普遍问题及数据系统应用现状

医疗产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居民生活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医院信息系统未建立完善,整个医疗行业仍然处在一个信息庞大而稍显杂乱的状态。同时由于医院有着巨大的人流量,所带来的庞大信息也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下起步较晚的医疗行业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健全,就出现了以下各种问题:

1.1病人挂号难,预约难

由于城市的大型医院数量有限,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也构成了拥挤现象。挂号、预约只能在实体的门店中进行,使得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排队取号或预约中。

虽然已有部分医院实现了部分医生的线上或电话预约,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网上挂号助长了贩票贩子的嚣张气焰,而每天医院挂号的数量有限,使一些真正需要挂号的人反而挂不了号。进而变相的抬高了挂号的费用,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挤占了公共资源。另外目前安装有挂号网络挂号系统的医疗机构还比较少,范围小,只是发达城市有构建,且运营机制也存在有一定问题,在二三线城市还未能普及,因此医疗系统的信息化而智能化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1.2信息反馈机制落后

医院的人员大多都是医学方面的人才,熟悉IT领域的人才十分少见,如果不购买第三方的信息服务系统,很难构建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反馈机制十分滞后,许多信息的传送仍然借助最為原始的方式,目前医院建立的信息系统多以财务体系为主,未能实现衣病人为主的系统机制;且各大医院信息虽然都很丰富,但是医院之间信息交流较少,形成信息孤岛;资料配置重复,信息利用率低下。

1.3患者病历信息系统尚未构建,加剧医患的紧张关系

医患关系可能是当前中国最为严峻的一种挑战,由于患者的病历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也尚未搭建,每次病人看病都需要重新建立病历,不仅浪费病人的成本与时间,而往往有可能 使病人错过最佳医疗时间,甚至导致医生在诊断时难以根据病人过去的经历做出判断,容易出现误诊。

2.OTO商业模式简介

OTO商业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由Trial Pay创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提出的。“OT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OTO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一些传统行业可以凭借其线下丰富的客户资源转移到线上进行客户归类,同时通过线上的门面扩大其规模,成为了传统行业电商化的较好选择。

我国对OTO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与研究始于2012年。随着电商企业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行业不得不考虑用电商思维寻求模式的突破。然而由于大部分传统行业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过大,使得普通的电商模式并不适用于这些行业。OTO模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消费者线上支付然后在线下享受服务,实现了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化,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便于企业管理自己的客户资源。就目前而言,OTO的电商模式在餐饮与娱乐行业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学者李向红在他的论文《电子商务商业新模式OTO的研究与分析》中首先将OTO模式与其他的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对比,发现了OTO模式在管理客户信息、服务优惠、提前预约、支付方式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端到端的服务,业务数据存储在云端,涉及技术包括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等。OTO模式既综合了传统电商模式的便利性,又增添了传统行业服务的即视性,是传统行业向电商过渡的有效路径。OTO电子商务模式连接了传统模式和现代商务模式,传统企业走向电商化最缺乏的就是网上运营的经验与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然后传统企业在资金、线下客户群以及销售团队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借助OTO电商模式可以省时省力地实现传统企业的电商化,同时又可以促进商家与客户的交流,维护客户关系。

电商OTO模式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在这方面的实际应用远远要比理论研究多很多。从早期的团购网站、订票网站到今天的苏宁易购等大型本土生活服务的OTO项目,大量的案例已经表明OTO模式确实开发了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巨大的市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应当及时跟进实践领域,将理论完善,更好地运用于操作。

3.OTO电子商务模式引进医疗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民众对医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医院的供给能力构成了一定矛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学者引进发达国家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经验,对我国医疗行业的信息系统搭建提出了一个构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的革命也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基于计算云端的信息系统将完全有可能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构建完善。

有学者根据医疗信息系统的职能对其进行划分并深入研究。学者李包罗、迟开兰认为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前者主要应用于行政管理与事物处理业务,后者主要应用于支持医护人员的临川活动。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根据医疗信息系统的平台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应用,认为3G移动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整个医疗行业步入方便快捷的时代。还有的则认为云计算应与物联网结合以来,使得医疗信息系统更好地进行远程信息采集与信息管理。

因此,综合各大专家的研究,充分的分析了现阶段的医疗系统可能采用到的信息技术,我们发现利用online to offline 的技术模式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完善。它有如下几点优势:

(1)可以建议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以前专家学者的研究,完善医疗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不同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医疗信息系统的构建借助云端计算系统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任何单面关注医院方或者患者方的医疗信息系统都无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此云计算下的OTO电商平台应用到医疗领域已是有极大的存在必要了。OTO平台既可以为用户提供挂号预约和线上咨询等服务,又可以为医院提供完善的患者信息系统,对于双方都是互利的。

(2)自动电子病历。用户在线注册后系统能够根据订单自动生成用户的病历信息,这对于提高医院诊断效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病人下一次的医疗行为也能够减少治病程序。同时还可以做到各大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大体上来说可以整体的提高本地方的医疗水平。方便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大数据处理。

(3)直接引导在线医疗用品的消费,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在医疗机构实行OTO模式后,医药和治疗可以完全分开,用户可以直接在线上买药线下消费,节约了看病流程,同时对于降低药品价格以及用户看病成本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宏桥.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医疗卫生装备,2008.

[2]段会龙.医疗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

4.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四

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转基因等名词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民生的头等大事。于是,打着“无污染”、“纯天然”标签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并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是指在生产加工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它是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一、市场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有机食品行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8年年底,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已达到864家,截至2009年10月,通过认证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认证企业数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这无疑给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据了解:世界有机食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比普通食品高20%-40%,在欧洲有机食品的零售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出50% 甚至更高;英国有机食品贸易商预测,今后10年间,有机食品世界市场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至1000亿美元;美国有机食品销售已从1980年的7800万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45亿美元,每年销售额的增长幅度高达20% 以上;德国有机食品年销售额大约为15亿马克;韩国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以40% 的速度递增;日本1996年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销售额为1945亿日元,到1999年已达到3000亿日元,近几年日本对我国进口的农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公司只进口有机食品以满足市场上对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行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估计还不足1%。政府政策的支持将为有机食品的发展打造个美好的未来。

当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的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年均增长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1.5%的份额,达到1800-2300万亩;有机食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比重将达到或超过5%,但部分有机食品仍将依赖进口,特别是奶制品、葡萄酒、巧克力、燕麦、糖、水果等产品;中国将成为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整个中国食品市场的1%-1.5%,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对中国有机食品的需求将达到或超过5%。中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二、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机认证发展。199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即A级绿色食品和等同于有机食品的AA级绿色食品,同时参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标准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有机法规、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符合有机食品生产要求的《A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准则》,指导和实施AA级绿色食品生产和认证。200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投资组建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的第一家专门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机构。到2006年底,根据国家认监委统计,中国有2300个企业获得31家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食品(含转换)认证,有机认证面积528万公顷,产量385万吨。

虽然目前我国对有机食品没有很多直接的大力扶持政策,但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农业收入不高,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部资源要素投入的拉动。随着21世纪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思想驱动下,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发展路径,以提高人民收入和确保人民健康为核心,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驱动力,一种节约型和环保型的发展理念、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正在全社会形成,为更多人从事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成为可能。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须实现八个重要目标,其中的第二个重要目标就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树立以高新科技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的发展思路,把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生态农业技术作为优先主题。这当中的许多技术都与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关。可以这样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已经进入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来发展的新阶段。

三、SWOT分析

(1)有机食品在中国发展优势与机会

据专家分析,我国生产有机食品具有有利条件,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出口比较优势巨大。

首先,中国国土广大,许多中西部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因偏僻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和污染,但许多农民因为贫困而无法购买化肥和农药,这曾被认为是经济落后的根源和标志,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现在成为中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发展有机食品是这些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其效益大大高于盲目发展低档次的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

其次,中国有庞大而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上述地区尤为丰富,使得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到目前,中国已建设了2000个生态示范点,耕地面积达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7%,其中生态农业示范县200个,2010年将增至350个,国

家环保总局也进行了100多个生态示范区试点,这些均为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截至1999年底,中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46个,总面积8815.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5751.5万公顷。

第四,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为我国有机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于1990年5月由农业部推出绿色食品工程,当年批准127个商品,1991年和1992年分别批准83个和65个,1993年增至217个,1994年为88个,1995年以后每年批准的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达598个,1990-1999年累计批准2487个。1999年共有742个企业、54.8万职工生产1353个绿色食品,国民生产总值达494.3亿元,总产量1105.8万吨,种植和养殖面积达3563.4万亩,比前几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些国内著名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发展带动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使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涵盖产地环境、生产、加工过程、包装、储运和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和类别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已制订和颁布了一批标准和准则,其中以农业部名义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29项。开发和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绿色食品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的管理和监测工作系统,中国绿色发展中心在全国30个省区和直辖市委托了38个绿色食品管理机构,9个国家级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以及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从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工作系统。

第五,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都有十分巨大的潜力。目前,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量大,大豆、稻米、花生、蔬菜、有机药品、有机纺织品等颇受外商欢迎。

(2)有机食品在中国发展劣势与威胁

中国的有机食品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还很低,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从市场份额看,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还很低,现有的认证有机产品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但综合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需求趋势以及未来国内市场的逐步成长,中国有机食品无疑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众多来自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我国的有机食品发展在如下几方面仍面临极大的挑战。

1、信息资源及咨询

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的基地及企业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该种什么作物?什么品种?才能打入国际市场,获得利益。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及人才。即便在互连网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获得许多相关信息,但可靠的国际有机食品贸易信息的获得仍离不开专门的技术人员的分析和加工。

2、政策引导和支持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区及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以基地建设为主,未与产品开发战略紧密结合,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都很低。

有机食品生产多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财力十分有限,许多企业还没有外贸进出口权,并受到国内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的制约。

因此国家应着手制订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一批重点基地、产品及企业,给予政策性扶持和优惠,促进有机食品规模化基地的建立以及大型贸易及生产企业的形成。

3、分散农户与质量控制体系

我国目前的一家一户式经营体制已构成有机食品(也是农产品)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最大障碍,如何把这些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按照有机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保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成为各个基地的主要任务。目前情形下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同契约式运行机制,同时可以充分借鉴国外质量控制中众多的经验和模式,如检查认证体系,内部档案管理及财务审核制度等。

4、生态型技术研究与开发

目前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多选在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的偏远山区,土壤肥力的维持依靠自然的轮作及生草覆盖,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靠自然天敌平衡。但这种体系十分被动,生产力也低,急需对传统技术进行研究和改造,并利用现有的高新生物技术,开展新型生态技术的攻关,如微生物快速发酵菌株的研制,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肥料的肥效和养分含量,新型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的引进和开发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所有这些生态型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得到国家的专项支持。

(3)有机食品在我国的发展对策

贸易公司加农场(或农民)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又称“有机订单农业”的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于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模式,但具体的组织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由拥有农场全部管理权的公司经营有机农业,或由从事有机贸易的公司租用一片农地,选派合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实施管理,雇佣当地农民从事生产;同时,公司聘请有机农业和加工方面的专家对生产和加工实施指导,公司负责实行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贸易的一条龙式综合管理。这种模式最能保证产品的有机完整性和质量。但在中国大量存在的、也是在第三世界十分普遍的有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小农户集体有机生产组织”,即在同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数十户、数百户,甚至数千户农民都愿意以有机方式开展生产,并且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内部质量跟踪体系,这些农户所拥有的所有按照有机方式生产的土地就可被作为一个整体的农场来运作并接受有机检查和认证。每年国际有机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同行们都要通过会议、通讯、交流和实践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做好小农户集体的有机生产和管理,如何对小农户集体进行认证等等。目前,虽说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但已经有不少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问题是,各国情况不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同,因此小农户集体有机管理体系的质量相差也很大。最好的办法是由一个贸易公司,特别是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的公司与小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小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

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

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由农民自发建立了各类地方性的有机农民协会,如安徽岳西的两个村级有机猕猴桃协会和有机茶叶协会、安徽舒城的一个村级有机板栗协会等,都在组织有机生产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集体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很难解决市场问题,因此他们能采取的最佳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也还是与贸易公司相结合型的模式。总之,市场是决定有机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模式都必须将市场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四、综合分析结果

5.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五

1、市场环境分析

一、中国新婚消费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素的不断提高,以及人 们对现代社会时尚追求,使得大众生活中婚庆习俗在不断产生变化,从而诞生了有一定规模符合我国国情 的婚庆市场,通过这一市场不断完善和扩大,必定使中国婚庆文化走向更个性化和时尚化,这已成为当今 社会的又一流行趋势。

1、新婚消费需求现状

全国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 2011 年 3 月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最近5 年来平均 每年全国有 811.36 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 4183 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 每年结婚新人近1000 万对,仅北京市 2011 年就有 17 万对新人注册结婚。新婚人群愿意把积蓄的 31%用于 婚庆有关的消费 2010 年各地结婚人口数量统计 城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 蒙 古 人口数(万人)结婚对 数(万对)比例 备注 0.63% 2011 年 17.1 万 对; 城市 人口数(万人)结婚对 数(万对)比例 备注 0.63% 南京约 8 万对 0.56% 0.72% 0.72% 0.77% 0.68% 0.68% 0.55% 0.69% 47.2 20.8 35.3 44 27.1 29.5 63.2 51.3 39.4 江苏 7475 陕西 3720 浙江 4898 安徽 6120 福建 3535 江西 4311 山东 9248 河南 9380 0.61% 0.79% 0.57% 0.65% 0.62% 0.62% 0.60% 0.58% 2011 年 15.8 万 对; 湖北 5710 9.7 6.4 53.8 19 15.5 26 16.8 22.8 10.3 1538 1043 6851 3355 2386 4221 2716 辽宁 吉林 黑 龙 江 3820 1778 上海 城市 人口数(万人)结婚对 数(万对)比例 备注 湖南 6326 广东 9194 广西 4660 海南 828 重庆 2798 四川 8212 贵州 3730 云南 4450 西藏 277 46 58.9 31.8 4.1 18.5 40.8 21.1 25.1 0.6 0.73% 0.64% 0.68% 0.50% 0.66% 0.50% 0.57% 0.56% 0.22% 广州 5 万对,深圳 4 万对; 城市 人口数(万人)甘肃 2594 青海 543 宁夏 596 新疆 2010 合计 128323 结婚对 数(万对)比例 备注 11.5 2.9 4.1 19.6 823.1 0.44% 0.53% 0.69% 0.98% 0.64% 在新婚消费方面,88.4%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78.74% 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36.83%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的新人安排蜜月旅游。在结婚人群 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目前婚庆消费总额还在不断增长。婚庆这一朝阳产业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婚庆 消费总额的不断增长,为从事婚庆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2、新婚消费结构

统计显示,全国每对新人消费结构为:影楼婚纱照 3526 元,结婚珠宝首饰 5659 元,婚纱礼服 2013 元,婚庆礼仪 7464 元,喜宴水平(不含酒水)1030 元/桌,新居装修 5.6289 万元,蜜月旅游 9304 元,家用电器 16533 元,家具 17263 元;则这些新婚消费已达 138646 元。在结婚消费项目选择上,2011-2012 年新人对 仅结婚才需要的主要服务和产品选择中,其首选为婚纱摄影(85.6%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其次为婚宴 服务(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然后依次为婚礼服务、蜜月旅游和购买婚纱,即 56.2%的新人 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46.4%的新人将安排蜜月旅游;36.6%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新人结婚典礼选择项目 婚庆项目 需要拍摄婚纱 照 计划请婚庆公 司策划婚礼 酒楼举办婚宴 新娘购买婚纱 蜜月旅游 占比(%)88.4 49.1 78.7 36.8 67.73、区域经济水平及其结婚消费差异分析

从 2011-2012 年中国行政大区结婚消费差异来看,基本上是华北和华东地区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如华北地 区在婚纱摄影、婚礼服务、珠宝首饰、蜜月旅游和新居价位方面具首位;华东则在婚宴服务、新居装修和 新居家电方面具有优势。城市举行婚礼的各项费用支出比例 各项支出 费用(元)占比(%)婚宴 34120 0.54 买首饰 12000 0.19 服装 6000 0.10

乐队司仪 3800 0.06 拍婚纱照 3000 0.05 其他 2000 0.03 租用车辆 1700 0.03 合计 62620 1.00 农村举行婚礼的各项费用支出比例 各项支出 费用(元)占比(%)宴请 6000 0.37 首饰 3000 0.19 衣服 3000 0.19 拍婚纱照 1500 0.09 烟酒糖茶 1000 0.06 其他 1000 0.06 婚礼用车 600 0.04 合计 16100 1.00

4.结婚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1)结婚消费项目增加,62.9%的新人表示要举行婚庆,婚庆的档次也有较大提升,婚礼现场的灯光、音 乐、司仪等标准也节节攀升婚车档次一溜排的宝马、凯迪拉克等高档婚车在大街上也能看见;对婚宴气氛 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结婚消费范围不断扩大,新娘婚纱从以往租用型,变成了挑新款买回家,婚礼现场的灯光、音乐、司 仪等标准也节节攀升。

(3)现代人的婚礼正由“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新郎新娘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层面,更加追求时尚、健康、文明,个性化、时尚化越来越强化。

(4)结婚年龄愈来愈大,结婚人数将逐渐下降,在 2013 年迎来一个新高峰;婚纱照整体市场规模略有扩 大,但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婚夫妇数量上的增加。

(5)我国的新婚消费集中在节假日,传统观念对结婚择日仍有影响。

(6)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里,婚礼出现了新的变化,婚礼的形式、内容、地点变得多样化、个性化。

(7)婚庆从“攀比风”“炫耀风”到流行“婚事应该从简”的观念,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转换成、在经济承担能力之内的婚庆行为,得到认可。

二、我国婚庆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1.婚庆产业市场容量

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生育高峰期即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群将于 2012 至 2012 年左右进入婚龄。预计婚庆消费额有望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毫无疑问,婚庆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增长点!中国的婚庆产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高峰期!

2.婚庆产业结构

婚庆产业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婚庆消费市场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珠宝 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并与新婚消费的其他行业如家电、家具、床上用品、室内装修、房地产、汽 车、银行保险等 40 多个关联行业,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庆产业链,充满了巨大潜在商机。在婚庆产业快 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品牌服务和规模经营,婚庆的高层次服务也在增多,整个行业都 在为满足当代青年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追求浪漫服务的需求而努力,婚庆产业大的产业链正在逐步 形成。

3.婚庆产业的商业模式

新兴的婚庆产业就是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婚庆典礼的婚庆行业的延伸与扩充。它不仅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 服务综合性产业,而且是一个消费高峰期非常集中、非理性消费且消费额高的产业。

目前,婚庆产业的商 业模式主要有三类。

●产品服务型商业模式(独立的婚庆产品生产销售商、婚庆服务提供商)

●品牌型商业模式(品牌连锁,网络营销)

●整合型商业模式(婚博会,结婚展,时尚婚庆产业展,摄影购物广场,婚庆广场)

4、我国婚庆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链逐步形成 我国结婚产业在婚礼服务、婚纱摄影、婚纱礼服生产、婚宴服务四大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76 个关联行业 相互连接,逐步形成了以结婚消费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行业集群。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庆产业链,充满 了巨大潜在商机。

(2)总量规模 随着婚庆市场的快速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五一” “十一”两个大的婚庆市场消费旺季。各种婚纱摄影、婚 礼服务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市场供给总量有所扩大。依据中国婚博会对相关行业专家的调研,全国婚纱 影楼平均每年以 10%的速度增加,影楼婚纱销量每年至少以 20%的速度递增。

(3)企业规模 中国结婚产业的主要行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从业经营者水平参差不齐,从从业平均人数来看,全国各城市 的婚庆企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均很少。

(4)区域市场结构 婚庆行业消费的区域性特点非常明确,婚庆产业的区域性特点也很明确。区域分布上,结婚产业各行业的 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区域性很强,很少出现跨地区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 等相对发达城市,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发达的大中城市,在小城市的分布较少。

(5)地域性的行业品牌正在形成 由于结婚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真正全国性结婚产业品牌各地尚未形成,但一批在当地市场份额大、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正在逐渐形成行业品牌,优势企业主导的行业整合将提升市场集中度和行 业整体盈利水平。

(6)全国缺少婚庆“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市场 全国婚纱市场呈广州、上海、苏州三角鼎力局面市场呈高度分散局面,目前没有真正意义做到婚庆服务 “一 条龙”服务市场。

(7)新市场建设热开始升温 我国婚庆用品批发市场起步较晚,与消费需求一定的差距,新市场建设热开始升温,新建婚庆市场多数以 摄影器材和婚纱礼物为主题,以中小型市场为主。

5、我国婚庆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服务同质化,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2)前景看好但混乱无序,产业服务不规范,“红色投诉”居高不下,诚信问题严重

(3)婚庆公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影响行业发展,(4)高端新婚消费市场不成熟,缺乏为高收入新婚人群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

(5)行业标准欠缺,行业管理力不从心

(6)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资源亟待整合,旺季之后婚庆行业面临洗牌

(7)缺乏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营销模式

(8)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各种职业培训不够发达

6、我国婚庆产业的发展趋势

(1)行业分工细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提供的新婚消费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

(2)服务质量将不断提升,更注重服务档次和内容,有系统的职业取向序列;

(3)各类婚庆服务公司合纵连横、行业内与企业间“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共赢发展趋势

(4)婚庆产业“掘金”行业不断扩充,新婚消费蛋糕持续增大

(5)各地区婚庆协会不断成立,将大力提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

(6)政府更加重视婚庆文化,制定和完善新婚消费行业规范,整治行业市场

(7)企业更加注重创建婚庆产业知名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全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8)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婚庆产业中将发挥更大的宣传和销售作用

7、国内婚庆用品博览会状况

近5 年来,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婚庆产业依靠展览进行行业交流,促进相关贸易和本地市场 的销售,已经成为商家和厂家的共识。在众多婚庆展览中,中国国际婚博会为最知名的展会,已连续成功 举办了五届,主要在北京与上海两地举办从各地陆续举办的婚庆展览会。

目前,婚庆行业展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最近几年婚庆展览在各地陆续兴起,但展会次数不多,展览时间一般集中在 3、4 月

份或者 11 月 份。

(2)展会均倡导“婚庆一条龙服务”的理念,一般涉及到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珠 宝首饰等行业、婚庆用品、影楼用品等有关婚庆的所有行业;

(3)婚庆用品的展会规模比较小,大多数展览面积不超过 1 万平米相对其他行业;

(4)除上海、北京的中国国际婚博会以外,其他大多数婚庆展览主要以地方为区域,观众主要是消费 者为主,影响力有限。

三、珠海摄影器材婚纱市场

如今的珠海婚纱摄影市场,与东南沿海许多城市一样,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争抢市场份额,有一定实力 的影楼采用多店经营的战略思想,来控制市场份额。现已形成了一品牌多店结构和整体高中低目标市场细分的格局。珠海婚纱摄影市场现有大小影楼近20 多家,其中有代表性、有一定影响力的影楼“现代经典、信印名 门、天长地久、色色分店、盘子·女人、海派婚纱、羽凡工作室、大地婚纱、蒙娜丽莎、巴黎春天”等 10 家。占据了 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这 10 店中有经营十多年的老店,也有不到五年的新店,他们分别利 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珠海这个人口基数不大的市场上搏杀,为此,形成了明显的三级市场分布的格局。经过几次大洗牌进入 2000 年后,珠海婚纱摄影市场基本已经被几家当地的老品牌所分割。珠海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和较大旅游城市,城市人口以外来“移民”为主,所以整体人员的素质结构 较高。常驻人口基数属内地中型城市,拍摄婚纱客人比例相对量有限。在客人消费指数上基本以三种层次 化分,高端客人基本以澳门和本地成功人式为主,一般消费在 6899~10000 元左右较多。中端客人基本以 白领为主的代表人群,一般消费在 4299~6899 元左右较多。低端客人基本以企业打工一族和低收入市民为 群体,一般消费在 2299~3999 元左右较多。珠海新人(广东本地人)对婚纱照的观念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由于地域风俗,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相对 缓慢,当地影楼整体的拍摄风格相对于广东其它地区的市场略显保守一些,但也不乏有高端及观念前卫的 新人。作为结婚必须的事项,很多的新人还只是停留在拍完了事的心态上。对于相册与服装、造型及拍摄 风格上并无太多要求。了解影楼基本以口碑宣传及接受广告方式,对品牌的认识度和支持度较高。选择影 楼比较单一,基本维持在“现代经典”和“信印名门”品牌影楼上。一般选择影楼的要求为:拍摄风格、价格、套餐内容、外景、然后是相册相框大小。整体行业市场保护还算良好。新人基本套餐接受价格维持 在 2399~4899 之间。珠海影楼吸引客源的主要方式以“特惠套餐、优惠活动、不定期的外展、各类秀场、网络营销、报刊广告等方式为主。

2、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

各地婚庆公司工作人员交流后所作的一些分析: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是全国婚庆发展较快的城市,全民对婚庆的意识相当强烈,婚庆摄像是每对 新人结婚所必须的,目前珠海的婚庆业也迅速发展,婚庆的竞争日渐激烈,各种工作室、影楼、婚庆公司 相当的多,摄影摄像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婚庆产业已经相当成熟,它是珠 海婚庆市场十年后的真实写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尤其是上海婚庆的发展过程对珠海婚庆极 具借鉴意义。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对计划举办的展会的基本框架进行评估,具体包括:

(1)展会以 2011 珠海婚博会命名与展会的展品范围、展会定位之间相契合。

(2)办展时间、办展频率与企业早在每年的 2、3 月份和 7、8 月份就开始为这两大结婚旺季策划筹备相 符合。

(3)展会选在珠海适合婚博会的举办。

(4)婚庆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商机的市场,涉及到相关的几十大类品种的产品,形成以产品与服务结合 的需求拉动型的婚庆产业链适合举办如此大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5)展会的办展机构有足够的时间按计划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6)婚博会在国内尚属全新的主题,产业发展空间大,国内经济稳步发展,潜在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 规模足够大,主办方影响力大,办展机构资金、人力充足。

(7)办展机构对婚庆市场相应产业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十分熟悉婚庆及相关产业

(8)展会定位与展会规模之间相协调。

2)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1)招展计划评估

(2)招商计划评估

(3)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4.展会项目财务分析

价格定位:价格定位:(3M*3M 标准展台)1 万元人民币/展台/展期成本预测

1)展览场地费用:展览场地租金、展馆空调费、层位特装费、标准层位搭建费、展馆地毯及铺设地毯 的费用、展位搭装加班费等计划 120 万

2)展会宣传推广费:广告宣传费、展会资料设计和印刷费、资料邮寄费、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等 50 万

3)招展和招商的费用:10 万

4)相关活动的费用:包括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展会开幕式、嘉宾接待、酒会、展会现场布置、礼品、请展会临时工作人员的费用等。10 万

5)办公费用和人员费用:10 万

6)税收:30 万

7)其他不可预测的费用:10 万 120+50+10+10+10+30+10 +10+10+10+30+10= 总支出 120+50+10+10+10+30+10=240 万收入预测

1)展位费收入:展位费 1 万×800=800 万

2)广告和企业赞助收入:广告收入 100 万,企业赞助 135 万

3)其他相关收入:100 万 总收入 800 +100+135+100=1135 万 盈亏分析: 11354 盈亏分析:大约盈利 1135-240=895 万现金流量分析

1)净现值分析

2)净现值率分析

3)获利指数

4)内部收益率

5、风险预测

(1)市场风险:由于没有非常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后期市场预判,对展会的管理能力,带来的综合市场 能力、行业利润的过高评估,造成了盲目办展,误导投资者,导致行业恶性膨胀,消费者严重分流 的混乱局面。行业发展尚不够成熟,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 健全。

(2)经营风险:用人不善、经营管理不济,导致展会运作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3)财务风险:资金管理不善,将引发筹资成本过高,现金流人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 匹配,现金支付困难,现金流短缺,不能满足展会日常运行开支;门票,会务费,赞助费,设备出租费等 收入形式无法收回全部资金,而引发损失。

(4)合作风险:天气不好,参观人数大量减少,门票收入将会大;与参展商存在争议、矛

盾,参展 商提出不合理条件或要求合作终止。

6、存在的问题参展地选择珠海,城市辐射能力有限,展会参展人员没能达到预计,展会效果不理想2 现场秩序混乱嘈杂

7、改进建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与参展商、特邀观众的洽谈拜访工作扩展推广途径:制作网站、发放宣传单、电话营销、媒体广告、熟人介绍等3 加强展会的现场管理 4 做好紧急情况预案和相应准备工作

8、努力的方向做婚庆要有人脉,还有一个全面的班子做婚庆要做出知名度、口碑和名气才能有客源邀请知名企业、名人参加,提高展会的质量和影响力展示范围

1、婚纱摄影精品区:婚纱摄影、影楼用品、摄影器材、影像制作等

2、婚纱礼服精品区:婚纱礼服、中式礼服、修身内衣、仿真配饰等

3、结婚首饰精品区:金银饰品、玉饰、翡翠玛瑙、珍珠等

4、婚宴喜品精品区:婚宴酒店、结婚喜品、喜糖、喜烟、喜酒、喜帖等

5、婚礼策划及服务精品区:婚庆公司、特色婚礼承办机构、婚礼策划及场景布置、婚庆培训、婚庆媒介、婚礼摄像拍照、婚车 租赁等

6、婚庆用品精品区:婚庆道具、婚典花艺、结婚礼品及饰品、工艺品、公仔塑像等

7、新婚服务精品区:新娘彩妆造型、美容纤体、化妆品、色彩设计与咨询、婚庆花卉、新婚蜜月旅游、新婚理财、妇婴医院、计生用品、孕婴用品等

6.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六

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数据分析软件的相关知识

一、数据分析软件的定义

二、数据分析软件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成熟度

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二、行业中外市场成熟度对比

三、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数据分析软件市场特征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产业关联度

三、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

五、主要竞争因素

六、生命周期

第二章 全球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世界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发展综述

一、世界数据分析软件产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数据分析软件主要厂家分析

三、世界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市场分析

第二节 2007-2013年世界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7-2013年世界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分析

二、2013年世界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全球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分析

一、2011-2013年全球数据分析软件需求分析

二、2011-2013年欧美数据分析软件需求分析

三、2011-2013年中外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对比

第三章 我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1-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2011-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动态

三、2011-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经营业绩分析

四、2011-2013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热点 第二节 中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供需状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2011-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供给能力

二、2011-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供给分析

三、2011-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需求分析

四、2011-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品价格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分析

一、2010年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分析

二、2011年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分析

三、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市场的走向分析

第四章 数据分析软件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第二节 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市场销售收入分析

一、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产品成本费用分析

一、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成本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8-2013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我国数据分析软件产品进口分析

一、2011年进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进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进口区域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数据分析软件产品出口分析

一、2011年出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出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出口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数据分析软件产品进出口预测

一、2011年进口分析

二、2011年出口分析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进口预测

四、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出口预测

第六章 中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供需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一节 数据分析软件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一、中国数据分析软件总体市场规模分析

二、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七、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分析软件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数据分析软件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分析

二、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三、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第三节 数据分析软件生产分析

一、数据分析软件行业产量分析

二、数据分析软件行业领先技术分析

三、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第四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经营绩效分析

一、行业营运情况分析

二、行业盈利指标分析

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

第七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

一、数据分析软件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研发力分析

一、数据分析软件产业研发重要性分析

二、中外数据分析软件研发投入和运作方式对比

三、中国数据分析软件研发力问题分析 第四节 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业竞争状况

一、我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品类竞争现状

二、我国数据分析软件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三、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并购重组状况

四、我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并购整合分析 第五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八章 数据分析软件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数据分析软件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1-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2011-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数据分析软件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数据分析软件品种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数据分析软件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后危机对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后危机后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2013-2018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竞争趋势

四、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五、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六、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九章 数据分析软件重点企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A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3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二节 B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3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三节 C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3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四节 D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3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略......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

第十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发展趋势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08-2013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趋势总结

三、2013-2018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节 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产业政策趋向

二、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技术革新趋势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价格走势分析

四、2013-2018年国际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未来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数据分析软件需求与消费预测

一、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产品消费预测

二、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需求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国数据分析软件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3-2018年主要数据分析软件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

第十二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0-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0-2013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0-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0-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0-2013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0-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0-2013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二节 2011-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3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1-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3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1-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1-2013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十三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8-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三、2013-2018年投资趋势及其影响预测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2011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二、2011年国内宏观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三、2011年行业产业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第三节 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数据分析软件技术现状

二、2011年数据分析软件技术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社会环境发展现状

二、2011年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析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义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想及目标

三、医药卫生体系与制度改革分析

四、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方向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分析

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骤分析

七、新医改8500亿的投向分析

八、新医改对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十四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08-2013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趋势预测

四、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的投资方向

五、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的建议

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影响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数据分析软件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数据分析软件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数据分析软件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3-2018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3-2018年我国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三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五、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二节 对我国数据分析软件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数据分析软件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数据分析软件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数据分析软件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数据分析软件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数据分析软件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竞争策略

四、并购重组策略

五、营销策略

六、人力资源

七、财务管理

八、国际化策略

第四节 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一、2011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战略

二、2011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战略

三、2013-2018年数据分析软件行业投资战略

四、2013-2018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 图表略…………

网 址:

7.美国家庭学校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七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其的定义是“由父母或者家庭教师在家里而不是在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其主要优势是家长可以根据儿童自己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受地点与时间限制的进行个别化教学。发展至1993年,家庭学校教育已经在美国50个州取得了合法地位。家庭学校在近年来更是急速增长,1999年在家上学的儿童约为85万人,占所有参加基础教育儿童总数的1.7%。而到2003年春季,全美在家上学的学生大约为110万人,占全国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的2.2%。4年间增加了25万,增幅约为29%。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家长们选择家庭学校的直接原因有以下三点:对学校教育的失望、对宗教目标的守望和对家庭学校教育的希望。从上述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出当前美国基础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公立学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家庭学校也已经成为了美国基础教育中一股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家庭学校教育移植中国的困难

(一)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制约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不管是出自是家庭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中等教育结束后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毕竟是时代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美国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与国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分权制,这一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使得美国长期以来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也没有国家统一举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更没有统一的国家考试大纲。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是指以“学术能力测试”(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ACT) 为代表的考试形式,这2种考试分别由两家民间非盈利性的考试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简称ETS) 和美国大学测验处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简称ACT) 承担。而大学对于学生的录取也是以“SAT”或“ACT”成绩为主要标准。简而言之,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才为家庭学校为学生自由而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由第三方组织的标准化测试也为大学提供了一个对家庭学校的学生进行选拔的相对标准。而我国大学招生则采用国家统一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有明确统一的国家考试大纲,除了少数高校能够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且招生人数极少)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就试是我国高校招生选拔的唯一标准。高考制度给家庭学校在中国的未来之路上布上了一层浓浓的迷雾。

(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在美国,家庭学校在50个州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有的州甚至对家庭学校还给予一定的经费援助支持。相比之下,我国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定或否定家庭学校的合法性,这就使得中国家庭举办家庭学校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美国。除去相应的法律法规问题,从教育制度而言,家庭学校学生的学籍问题,也同样使家庭学校在中国的发展寸步维艰。

(三)社会文化的不同使家庭学校在中国水土不服

1、家庭学校在中国缺乏强有力的社区支撑

美国社区良好的规划结构为家庭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证与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社会实践机会。在家庭学校协会组织方面,莱曼 (Lyman) 的研究表明,家庭学校学生能够完成很好的社会化是因为每个州都有至少一个家庭学校协会。有85%的家庭学校属于某个家庭学校协会或者准备参加一个这样的协会。这些家庭学校协会通过互联网、研究小组或者旅游活动给各个家庭学校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有些协会还会组织一些运动队和竞赛活动。绝大多数家庭学校协会都提供有关家庭学校的通讯 (newsletter) 、课程建议、法律咨询,有些甚至赞助家庭学校会议、为家庭学校学生举行毕业典礼。美国家庭学校协会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学校的发展。相比之下,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中国社区和协会组织都无法像美国的社区与协会组织那样为家庭学校提高必要且丰富的硬件与软件支持。

2、中国家庭的人员组织结构不适合家庭学校教育模式

美国家庭多为多子女家庭,由3个或3个以上孩子组成的家庭学校既避免了像公立学校那样过于激烈的竞争又克服了学生社会化的问题。而计划生育政策决定了我国家庭多为单子女家庭,单子女家庭学校较多子女家庭学校而言,由于学生缺乏与同龄儿童的接触,在社会化方面相对会出现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3、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不适合家庭学校教育模式

在家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美国家庭倾向于个人本位。美国家庭一般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鼓励孩子积极地追求现实利益,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家庭学校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满足了美国家庭的这种教育需求,才获得了在美国的蓬勃发展。而中国家庭则倾向于家庭本位,子女的意愿常常容易被忽视,家长往往以自己的目的置换子女的意图。培养孩子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公立学校则更能满足中国家庭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习得方面)。

三、家庭学校带给我们的思考

如今我国正处在教育重大转型的十字路口,美国家庭学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理性的认识教育。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借鉴,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我们应该怎样去构建教育的黄金比例?后工业时代的教育,在个性发展与专业需求,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应该作出怎样的抉择?都值得我们教育研究者们去研究去思量。

参考文献

[1]、Lyman, Isabel (1998) .HomeSchoo1ing:Back to the Future? 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 No.294, Jan.7.

8.引进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中国大陆;香港;货币融合;可行性

Abstract: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have close in trade, financecapital flows,spontaneous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rrencies andhistory,culture and the sources of blood,which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 of integration of RMB and the Hong Kong dollars. The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the two place’s trade and output corre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impact has similar effects to the two place’s outputs. So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s monetary integration is feasible.

Key Words: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monetary integration,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82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1-0045-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走势和调整路径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尽管美元信誉下降,但仰仗于美国的军事霸权和货币惯性能继续维持其核心货币的地位;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能够成为货币体系中又一有力的竞争者,甚至是取代美元而成为新的核心货币。无论怎样,不可否认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在增强,而当前中国应积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中国内部货币融合,提高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当前,重心应放在促进中国大陆与香港货币融合上。

一、中国大陆与香港货币融合的货币基础和其他有利条件

(一)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具有一定的货币基础

货币体系和货币单位是共同货币区的货币基础,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共同货币区的产生与运作变得顺利。目前,在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还无意或至少还没有措施促进两地货币融合的情况下,两地市场已经出现了民间自发的直接或间接的货币交流。

港币流通于大陆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当时只限于深圳特区,但随着两地金融联系的密切,港币逐步从深圳向整个华南地区深入。香港居民直接用港币在大陆进行消费和捐赠,其消费包括旅游、购买消费产品和房地产等。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前,香港居民常常通过大陆的外汇黑市卖出港元,但随着外汇价格逐步市场化,港人开始直接用港币在大陆进行消费和公益捐赠。在投机方面,也有不少港人为了赚取利差收入而将资金存入大陆银行,少数投机商还向大陆居民借取身份证来开立A股股票账户,并用港币现钞向大陆居民兑换人民币进行股票投机炒作。另有部分由香港银行业务产生的港元净流入变为港元现金流入市场和居民手中。虽然港币流入大陆的渠道多种多样,其数额很难精确统计,但香港金管局采用间接估算法估算出,在已发行的港元货币总额中大约有15-25%在香港境外持有,其中大部分在华南地区。然而,自从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人民币流入香港,1993年前数额很少,范围也小。但1993年后,大陆正式允许其居民每次携带6000元人民币出境,因此流入香港的人民币数额不断扩大。加之近几年来《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颁布和人民币个人业务在香港的顺利开展,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渠道进入香港的人民币,在银行、商店、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及居民个人之间大量流通使用。

可见,两地货币在民间的自发流通与使用一直存在,随着两地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两地货币自发融合的趋势还会增强。这为大陆与香港两地货币一体化打下了良好的货币基础,并对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大陆与香港货币融合的经济可行性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对外经济开放度较高、经济相互依赖性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较高、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和经济相关性较强的国家或地区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大陆与香港已经具备了建立统一货币的经济条件。

1. 巨额贸易加强大陆与香港两地经济依赖性。贸易往来是大陆与香港经济联系最密切的表现,大陆自1985年至今一直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是第一位的进口来源地(自1982年起),第一位的转口市场(自1984年起)和第二位的香港产品出口市场(自1984年起),1993年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居首位的香港产品出口市场。大陆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而香港是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大陆进出口商品的重要中转港。

大陆与香港的贸易虽然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存在,但两地贸易的真正发展还是在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1978年香港对大陆的贸易总额为10845百万港元,到1985年增长为120175百万港元,第一次超过了香港对美国的贸易总额94288百万港元。至今,香港对大陆的贸易总额一直是第一的,而2008年更是达到2781180百万港元,是1978年的256倍之多,占到了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47.5%以上。出口方面,香港对大陆的出口从1978年的296百万港元上升到2008年的1370445百万港元,是香港出口总额的48.5%。可见香港经济对大陆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中国大陆商品出口的重要市场,来自大陆的各种廉价生产原料是香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而长期以来,大陆供应香港的各种廉价农副产品,更是香港人生活的基础。1978年,大陆对香港的出口总额为10550百万港元,占香港总进口的16.73%;2008年,大陆对香港出口1410735百万港元,占香港总进口的46.63%,这一比率几乎是1978年的3倍。另外,2008年大陆全部对外贸易总额为25616亿美元,对香港的贸易总额为2036亿美元,尽管只占全部贸易额的7.9%,但对于大陆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比重。因为大陆与主要经济体欧盟的贸易额只占大陆总贸易额的16.61%,美国为13.03%。除此之外,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最大转口港,长期以来发挥着中国商品货仓的作用。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网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为2733394百万港元,其中1707696百万港元是来自大陆商品的转口出口,其比例占到62.48%;还有1335687百万港元是由香港转出口到内地的商品,占到48.87%。以上这些数据显示,近些年大陆与香港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在不断增强,直接产生了对统一货币的需求。

2. 投资增加扩大了对统一货币的需求。香港与大陆的经济联系,贸易联系是一面,另一面则是投资上的联系。贸易关系表现了两地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两地相互的直接投资则是促进这种关系的基础。

从要素的流动性来看,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大陆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这必将大大促进两地要素的全面流动。由于不存在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相对较为容易。在资本流动方面,香港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大陆外商直接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地。近几年香港对大陆的直接投资统计可以看出,不仅香港对大陆的投资数额每年不断增长,2006年比同期增长12.73%,2007年同期增长36.92%,到2008年更是增长了48.14%;而且其占大陆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也是逐年增长,2008年已经几乎占到外商投资总额的一半。同样,内地也有大量资金流入香港,内地已经成为香港最大外来投资者之一。从1872年香港招商局创建开始,中资企业在香港已有100多年的经营历史了。不过,与港资在华企业分布不同,驻港中资企业90%投资于非制造业,遍及香港的各行各业。来自大陆的中资企业还利用香港的股票市场融资。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开创了中国大陆企业利用海外上市融资的先河。此后,多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利用香港的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另外,大陆与香港的金融往来也为货币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先是1994年5月1日,中国银行被授权在香港发行港币,成为继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第三家港币发钞银行。随着CEPA的签订和实施,允许具有资格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以在大陆和香港互设公司,更进一步促进了大陆与香港货币的融合。

(三)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的人文基础

目前国际流通货币主要有两种模式:美元模式和欧元模式。客观地讲,美元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国际社会更加不公正。欧元模式既超越了国家利益的束缚,又保留了国际流通货币的长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美元模式的“扬弃”。而“华元”模式(即“华元”共同货币区)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较强的认同感,其包容性虽不及欧元模式,但比美元模式大;其认同感虽不及美元模式,却比欧元模式强。因为其既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的、开放的、复兴的需求。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血脉相连,使用同一货币的历史源远流长。虽然两地因历史原因被分割了一个世纪,但千万年来形成的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使两地保持了天然的亲和力,这对两地货币一体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这种民族一体化的优势是当今任何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大陆与香港的货币一体化是同一主权国家内的货币融合,根本利益一致,从而可以减少货币统一过程中的主权磨合成本。从现实情况来看,两地政府具有寻求汇率稳定、推进本币国际化,通过货币国际化扩张效应争夺市场份额、带动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大陆与香港组建最优货币区后,香港的资本和商品可以直接进入内地,充分利用内地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市场以提高资本效率,促进两地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大陆也需要香港作为对外经济的窗口,通过这个中介在世界经济中谋求更多的利益。

二、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尽管目前大陆与香港区域货币合作存在很大的现实空间,但仍面临重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两地市场发展水平、财政政策上的差异以及人民币非自由兑换上。

(一)大陆与香港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市场发展水平来看,大陆与香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香港已成为全世界所公认的成熟市场。其市场开放度、运作体系、管理水平、交易品种等方面都可以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媲美。而大陆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时间较短,外汇市场基本上与国外市场及本币市场相割裂,资本市场也只有小部分对外开放,法律不够完善、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构成了与香港不平衡的状况。从市场开放度来看,由于两地经济体大小的悬殊,其商品市场开放度差距不是很大,但在金融市场开放度方面,两地的差距相当大。大陆虽然加快了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但外汇市场基本上还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证券市场开放领域还很有限,因此总体开放度较低。

市场发展水平和开放度的差距就会制约两地的货币融合。香港的政府和人民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大陆市场现状,会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管理手段与监管水平的差距也会阻碍大陆与香港金融市场的相互开放与进一步融合的速度。尤其是大陆利率未实现全面市场化,银行存贷款利率主要由政府官方规定,不取决于市场资金供需,使得大陆与香港市场的开放与融合缺乏了基本的市场价格基础。

(二)财政政策上的差异

参看欧洲一体化经验可得,如果香港与大陆要建立货币联盟,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可以保持各自独立,但至少应该做到财政政策协调一致,财政赤字相对水平接近。但事实上,香港与大陆财政政策与财政赤字方面具有巨大反差。香港多年来一直采取谨慎财政政策,具有大量的财政盈余,而大陆很多年以来实行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那么香港就难免会担忧大陆的财政赤字危及货币联盟的货币与汇率稳定,直至影响到区域内经济状况的稳定;大陆也会担心在内部经济发生不平衡时,失去强有力的财政政策调节工具,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实现两地的货币合作。然而,近几年来香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香港政府采取征税、减薪、减少公共福利保证财政储备,维持固定汇率的做法足以说明政策差异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只要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在财政政策偏好上达成一致,具体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差异问题便可以协调一致。

(三)人民币非自由兑换性

货币一体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成员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区域内没有任何针对货币及资本交易的外汇管制。港币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自由流动,也可以在香港和内地与人民币自由兑换。但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它不具备国际储备功能,在香港的需求是要以回流大陆为前提的,人民币的出入境数量也还受到严格的限制,这就使目前尚缺乏港币、人民币融合的基本前提条件。

虽然港元是自由兑换货币,内地居民持有港元,除了便利交易与支付之外,更多的是作为资产组合及保值的一种工具,一般不会很快支付出去。内地居民通过正规与非正规渠道得到的港元主要沉淀在境内银行或在民间流通。也就是说,在人民币非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港币与人民币的相互流通具有不对称性,要让这种流通进一步大规模扩大是较为困难的。如果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情况下,就出现人民币在香港或港币在内地流通迅速扩大的情况,那对两地稳定货币流通反而是不利的。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性,一方面,阻碍了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及与香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限制了资金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自由流通;另一方面,限制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但是,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是由于大陆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运作缺乏规范所导致,它是大陆现实情况下的理性选择,一时难改,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较长过程。

虽然大陆与香港在市场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财政政策偏好的不同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性质使得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大陆与香港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却从客观上提出了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的要求,也为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现实基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两地政府进行相关政策的协调,同时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外汇市场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与港币一体化终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三、中国大陆与香港货币融合的实证分析

随着大陆和香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两地经济周期是否趋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地是否构成最优货币区。如果经济周期趋同,两地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需求较小,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成本较小;如果经济周期趋异,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经济的必需,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较大,不宜组成最优货币区。那么,对于大陆和香港来说,贸易联系的密切究竟导致经济周期趋同还是趋异呢?本部分将对此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大陆和香港是否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

(一)模型和样本选择

弗兰克尔和罗斯(1997)提出通过检验贸易联系与实际GDP之间的相关关系,判断经济一体化对两地经济周期的影响。

表示, 两个国家在时期内两地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 表示两地贸易联系,

表示贸易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和 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贸易联系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 符号加以判断,如果 是正数,表明随着贸易联系的密切,两地经济周期也趋同;如果 是负数,说明经济一体化加强了生产专业化和集中效应,两地面临不对称冲击的可能性更大。值越大,上述效应越大。因此 值是判断贸易联系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的关键。

本文将借鉴此模型对大陆和香港的贸易联系和产出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产出方面通过大陆和香港实际GDP的相关性加以衡量,弗兰克尔和罗斯衡量产出相关性时采用了三项指标:实际GDP、工业产值和失业率,由于工业产值和失业率的相关数据难以得到,本文通过实际GDP的相关性衡量经济活动的关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两地经济周期是否一致。在衡量两地GDP的相关性时,由于两个时间序列的相关性是一个常数,无法与贸易联系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因此本文不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中简单的相关性计量来衡量,而是用 时期香港的GDP占两地GDP总和的比重来表示,即。其中, 指 时期香港的GDP数值, 代表

时期大陆的GDP数值。

贸易联系方面,在 时期大陆和香港两地的贸易联系用大陆对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两地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即:

其中,表示 时期大陆对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而 和分别表示时期大陆和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大陆和香港两地GDP、两地各自对外贸易总额和两地之间的贸易总额1985年-2008年各期数据。大陆方面的数据1985年-2007年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香港方面的数据以及大陆与香港的贸易总额的数据各期均来源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从不同的网站得到的数据,所有数据的单位并不一致。为了计量的准确性,本文在计量回归时利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网上公布的每年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将香港的GDP、贸易总额以及两地之间的贸易总额转化为人民币统一计量。

(二)实证研究过程和结果

经过以上环节的数据处理后,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可以看出,判定系数R2虽然不是很高,但也是比较接近1的,这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还比较好。F统计量比较大,其概率P→0,表明模型线性关系显著。而常数和自变量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都大于2,可以认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此模型是单变量模型,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对其进行怀特(White)检验后可得此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性。但是,在回归方程窗口中对其残差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回归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性问题。针对一阶自相关性,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即在Eviews中输入回归命令时在LS命令中加上AR(1)项,系统将自动使用广义差分法来估计模型。同时,系数的估计值虽然具有显著性大为负数,不符合经济意义,在修正时将其剔除。新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可得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t= (4.4267)(5.7870)

R2=0.90432=0.89976F=198.48DW=2.2036

经过一系列检验修正后的模型判定系数、调整的判定系数都相当大,F检验值也比以前大,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更好。且自变量的t检验值也显著,表明对因变量 有显著影响,并且 的变动中有90.43%是由于自变量变量

的变化所引起的。Granger和Newbold提出了判断伪回归的一个经验法则:若回归分析结果中R2>DW,可能存在伪回归问题。根据这一法则可以简单判断该模型不存在伪回归的问题。另外,从经济意义上考虑, 也符合经济意义,模型可以采用。

四、结论

实证检验结果 值为正数,表明内地和香港贸易联系与经济周期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两地在经贸联系密切的同时,经济周期也体现出相同的发展趋势,表明冲击对两地产出的影响是相似的。自1978年大陆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内地和香港在商品贸易、金融投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内地和香港互相依赖,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使得两地经济日益一体化,经济周期也呈现出相同趋势。

虽然大陆和香港两地的经济周期呈现出趋同的发展态势,但是值较小说明二者的相关性还比较小,两地的经济一体化尚待进一步深化。香港和大陆目前正向着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努力,两地经贸关系已正式确立为更紧密经贸关系,这是自由贸易区或自由贸易协议的一种。相信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两地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密切,而且香港经济在各个方面将越来越依赖内地。随着两地在商品、服务和要素流动方面障碍的逐步减少和取消,在最终消除了资本、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度流动的障碍后,两地经济将会完全融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燕君.港币—人民币一体化:意义、条件、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刘瑛.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人民币与港币关系研究[J].亚太经济,2004,(4).

[3]王湘东.“华元”共同货币区的构想及实施[J].上海金融,2005,(12).

[4]黄燕君、赵生仙.港币—人民币一体化的经济意义及可行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上一篇: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下一篇:消防制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