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2024-09-05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共5篇)

1.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篇一

课前预习:

1.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2.写出阅读诗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3.积累写月的精妙比喻句及唐诗名句。

4.摘抄运用比喻形象概括唐诗精神特点的语句。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评价任务:

1.能比较两首咏月诗的异同,并结合随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分析两首月诗。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感知诗文情境,探寻诗人的思想感情。3.结合前面五首写月的诗文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体悟情感。4.探究两首月诗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发掘诗文的深层内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月诗两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前面我们学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在诗人们的笔下,“月”这一意象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咏月诗,看看这两首诗表现出“月”怎样的风采?(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李益(748—829),字君虞,唐朝诗人。王维(701—761),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世称为“诗佛”。3.题目、背景解说(先学生交流,再多媒体展示)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题目表明本诗为作者夜上受降城,听笛受降城听笛有感而作。诗人在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多写边塞题材。“受降城”交代了地点,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城,在宁夏灵武。《鸟鸣涧》是一首描写鸟鸣涧景色的诗歌,“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王维在春天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美丽的景色,写下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两首诗。学生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的内容。3检查自学情况(正音)

受降城(xiáng)芦管(lú)征人(zhēng)

回乐烽(fēng)鸟鸣涧(jiàn)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5齐读两首诗。

6.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歌意境。学生交流: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三.交流研讨,把握主题

(一)品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理解 1.朗读全诗,分析诗句。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3.在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

1.《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何作用?

(前两句写景,先写大漠的荒寒,次写月色的凄冷。上句是俯视,下句是仰视。边地之寥廓和苦寒便完全表达了出来,从而为下文写望乡作了铺垫。)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后两句抒情。在这种环境里本来就很寂寞,加以忽听到了不知从何而来的芦管声,引起出征军人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出征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诗的一二句中的“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4.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中的“不知何处”“一夜”“尽望”等词? 提示:“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二)品读《鸟鸣涧》,分析理解

学生结合投放的问题品读诗句,思考交流,师随机评价。

1.《鸟鸣涧》前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人闲”是什么意思?“空”仅仅指“春山”吗? 学生讨论回答:前两句的含义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空”不仅指春山,更主要的是指“心灵”。2.《鸟鸣涧》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栖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运用衬托手法,以动写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月光的明净宁静。)3.《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共同营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

(写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内心闲静的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察觉了“桂花落”,可见这夜晚的静谧、空寂;而当月亮升起,洒下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可见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由此更衬出了春山的空寂。)

4.《鸟鸣涧》哪些诗句写出了“静”境?(“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出了“静”境。)

四.比较探究,深入理解

(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 1.两首思乡诗有何异同?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都写了望乡思亲,都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但前者主人公对思乡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一夜无眠的原因,后者主人公几乎无正面描写。)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首诗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 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二)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较 二者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都给人月色明亮之感。但前者以霜雪形如,强化、渲染了边地的荒寒荒漠,遍地月色更引起思乡之情;后者的“积水空明”是月光如水的绝笔,隐含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三)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

《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谁的心境更闲静?

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心灵的静谧与美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前者心静如水,后者至少内心还在思考,前者的心境比后者更闲静。[来源:学科网] 五.检测点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③夜静春山空

④时鸣春涧中

2.《鸟鸣涧》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的什么特点?

3.“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及点拨:1①胡笳②被征发戍边的将士③空寂

④不时地啼叫 2.桂花、春山、山鸟、春涧

清幽

3.人只有闲才会听到哪些不易察觉的声音,闲字很传神。六.延伸作业: 1.背诵月诗两首。

2.完成《语文助学》相关练习。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赏析唐诗的随笔,领略一下在学者的眼中,唐诗的神韵如何? 2.走近作者(多媒体)

胡晓明,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3.文题“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熟读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唐诗名句,了解其作者和出处。(采用小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分组展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参《过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三.研读课文,交流探究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分析理解。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预设问题:

1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用文章中句子回答。明确: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式的。其生命特征是沉郁,内敛的。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是早晨”?

明确:早晨是充满希望的少年精神,清新,神采飞扬,这与唐诗中表达的精神一脉相承。3唐诗具有哪些精神特征?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分条概括回答。提示:

⑴唐诗世界广阔,力量充沛,精神豪迈; ⑵可以提升人格,振作生命;

⑶选择题材多为大江大河,高山平原,生命刚健,积极有为; ⑷唐诗有贯通宇宙之元气; ⑸唐诗中有充沛的生命力量

⑹唐诗中充满了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师问:唐诗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的精神特质?请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语句,筛选信息。

生答: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启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富于启示意义地为我们提出“中国文化意象生产”的观念创造,只是他的文化意象生产,限于文本而不及于人。人人有其天心天命天德天仁在,人人都有圣之成份在,不管人能否真成圣,在家庭,在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也就无愧所生。这才是中国文化意象的核心产物:一个集天地气象与人文才情于一身的中国君子。4.倡导读唐诗对今天的时代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分析归纳:

⑴可以增强提升生命的真实力量,从而增强我们社会的英雄主义。

⑵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尊重人性。

⑶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思想,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5.本文作为一篇赏析唐诗的文章,与其他赏析唐诗的文章有何不同?

提示:一般研究唐诗,不外乎从社会反映论,或者作家的自我表现,或者从诗歌形式的变迁的角度来衡量其价值。而本文却是把诗歌当作民族的、群体的生命的表现来欣赏的。

6.为什么本文是一篇随笔式的文章,而不是赏析唐诗的论文?

提示:因作者对唐诗采取了一种欣赏的姿态,充满了感情地赞赏,而不是学术分析的态度。文章的风格也力求感性,并不着意于理性的论证。

四、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1.本单元的几首唐诗属于本文所说的哪类情况?

明确:李白、杜甫的三首属于第七段说的“有一些表现上看起来是有些伤感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力依然充沛得很。”王维的一首属于第六段说的“元气之美”。2.结合学生学过的唐诗学习适当地评点,分组进行。

⑴在你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具有明显的“早晨”的特征?试着举例。⑵在你学过的诗歌中又有哪些具有“下午茶”的特征?试着举例。

3.本文对许多唐诗的评点你是否有同感?如果不同意,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师点拨:是否所有的唐诗都具有文中所描绘的特征?唐朝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的风格是否一致?比如:王勃、李白、李贺、李商隐。同一诗人经历了国家的不同时期,前后风格是否一致?比如:杜甫。

生交流:诗仙李白,在诗作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气,无拘无束,有一股不能自已的生命力。诗圣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依然怀着“致君尧舜上”的壮志。小结:唐诗的优美诗句后面,蕴藏着一种很深奥的精神,张扬一种善待自己、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意识。

五、检测点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哂然一笑

②我辈岂是蓬蒿人

③尔曹身与名俱灭

2.试着用文中的观点,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赏析的文章语言一般是严密的,本文是否也是这样的特点?举例说明。

答案及点拨:1.①微笑的样子②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民间。③你们这些人。

2.一改古人悲秋之调,盛赞秋天的美好。寄寓了作者虽遭改革的失败,仍不气馁的精神。3.不是的。文章中一些论述,一些精彩的说法,很率性,对读者很有感染力,但并不一定很全面。例如说唐诗发展极盛时,“要写就写高山大河”;其实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充满小桥流水,也是唐诗的最高成就。六.布置作业

1.掌握文章中所引用的诗句。2.《我心中的×××(诗人)》为题,写一篇赏析诗词的读书报告。

3.请结合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征,并联系苏轼的个人遭遇,简要评点本单元中苏轼的诗文。

2.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篇二

一、做好整体设计和计划明确是增强复习效果的前提

我拥有多年一线语文教学实践经验, 认为复习课设计要搭建整体知识体系,唤起记忆,然后以巩固消化为中心,打牢基础,强化能力,精讲巧练相结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搭建整体知识体系。老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 ,管理归类好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准确地、概括地、简洁地对将要复习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剖, 拟成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思考题,呈现给学生,以便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阶梯,教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2.多朗读。我所说的朗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 ,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题)在老师指导下读书,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记忆。反复咀嚼知识,带着问题思考,则唤起记忆的目的就达到了。读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读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基础知识要落实到纸上,做到人人过关。

3.分块精讲 ,强化训练。当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印象时 ,说明前面带问题朗读起了作用,但还不够,还必须巩固消化,使基础更牢固扎实,使能力强化,最终形成语文素质,这才是语文复习的全部目的。要真正达到目的,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认为既不能多练,又不能少练,而要精讲巧练。练的量的多少应当根据复习内容容量大小和知识难易灵活掌握。

4.及时反馈 ,提优补差。即老师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查和指点,学生做完练习后,不能一做了之,老师一定要采取简便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查缺补漏,或同位批改,或全班批改,或组长批改,或老师评讲、兄弟班同学交叉改,或老师抽样改等。

二、科学指导是增强复习效果的关键

好的科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九年级语文复习中这一点更明显。通过多年实践,以及对各种复习方法的尝试,我认为设计好简明精要的图示,配合必要的语言描述进行语文复习,是一种好方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点代面 ,知识辐射。由于复习课与新课不同 ,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又由于时间关系,原有的知识模糊了,甚至忘记了。复习的时候,只要老师恰到好处地把课文的浓缩图再现出来,扣住文本要点,让学生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知识放射和有关课文知识相互串联, 扩展开去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语文课本中的长课文,对这些课文“提要勾玄”、“凝精聚妙”,将课文内容浓缩在几个字、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之中。如鲁迅小说《故乡》的板书可设计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九个字。

2.分析归纳 ,异中求同。整个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和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 分散或逐步复习显得零零碎碎, 难以奏效;把它们全部集中起来又枯燥乏味,而且脱离教材,容易犯脱离大纲的错误。如复习欧阳修及有关作家作品时,有关文学常识该复习什么,复习多少,这些内容怎么联系和区别很值得研究。有位老师在复习时把欧阳修和唐宋八大家、作家作品等联系起来板书(板书略),产生了“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整体印象,加深了记忆痕迹,优化了记忆结构,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覆盖面问题。

3. 同中求异 , 比较迁移。“比 较”被称 为“艺术 的超级武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复习阶段,区分好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板书图示(包括表格)不失为一种简洁实用的好方法。整个中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找准比较点,都可以用丰富多彩和板书图示、表格显示出来。如《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的比较点就是说话艺术。

4.条理清晰 , 循序渐进。整个中学语文知识是一个大系统,里面包含很多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的小系统,诸如语文知识系统、文体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等。复习时把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系统;然后把这些小系统视做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并根据这些整体特点,按由浅入深、表表及里 、由简单到 复杂的原 则对一个 小“整体”进 行有条理、系统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连接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使学生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实际上,我校一位黄老师在复习整个初中阶段语法知识体系时,就用板书图示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可见,用板书图示进行语文复习,其系统性确实是很强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3.《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及答案 篇三

九年级语文 主备:刘志科 时间:2015-2-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背诵课文,赏析佳句。

4.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月亮,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往古今来,它不但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而且也惹出重多爱恨情愁的故事。今天,我们我们再来学习三首以月亮为题的诗歌。

二、课前热身:月色无限好,诗人更风骚

(温馨提示:自读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撷取相关信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背景: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月下独酌》:李白怀抱一腔热情到了长安,虽被贺知章等人欣赏,但唐玄宗只把李白这个翰林待诏当作词臣而已,又因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最终被排挤出京,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背景:

《月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提示:对于文学常识中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划线的部分,其余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

三、和花落一起醉,和明月共徘徊(个性阅读)。

一读:读出风采,读出个性。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3)注重朗读者的感情的流露。给加点字注音:

皎如飞镜临丹阙 1..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孤栖. 邈.云汉 徘徊.. 云鬟 玉臂 虚幌

...2.开展诵读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好;每组出一个人展示朗读才艺,评出班级擂主。

3.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把.酒问月 但.见宵.从海上来 当.歌对.酒 独酌. 暂伴月将.

影 相期邈..云汉 虚.幌. 二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三读出深意,读出韵味。

5.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四、徜徉诗情画意,如沐明月清风

(温馨提示:“珠帘漫卷月窥人”,通过本堂课的反复朗读、品味,我们对这三首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使诗人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要想“吹散残云尽赏月”的话,将进一步分析、领会,合作交流共同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完成下列理解默写。)《把酒问月》

1、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于人既神秘又亲切的诗句是:。

2、写月光皎洁美好的诗句是:。

3、流露诗人孤高寂寞的诗句:。

4、有物是人非意蕴的诗句:。

5、蕴含月亮恒久人生短暂哲理的诗句:。《月下独酌》

6、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悲情”的诗句:。

7、写诗人邀月、影共饮来表现内心孤独寂寞的诗句:。

8、写月与影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诗句:。《月夜》

9、写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的诗句:。

10、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重逢的希冀的诗句:。

五、交流展示 谋取共赢(展示个性,擦出火花)

(提示:人与人、组与组、师与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达成共识)

六、小结

1、《把酒问月》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寄托一个 诗人自我,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月下独酌》诗人对月抒怀,揭示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抒发诗人 的高洁志向。

3、《月夜》作者用借人映己的写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其中的“独看”闪烁

着对 怨恨,而“双照”又反射出向往 的理想。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也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⑵“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相伴,要独自一人喝。自然觉得落落寡欢。

⑶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⑾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⑵“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4.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篇四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七子之歌》导入

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读书下注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5.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篇五

1 课堂实录

1.1 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 猜猜看, 下面这些广告语是表述什么商品的?

师 (投影出示) 一表人才, 一见钟情。

生 (齐声) :钟表。

师 (投影出示) 趁早下“斑”, 请勿“痘”留。

生 (齐声) :化妆品。

师 (投影出示) 瞬间的永恒。

生 (齐声) :照相机。

师 (投影出示) 随心所“浴”。

生 (齐声) :淋浴器。

师 (投影出示) 有口皆“杯”。

生 (齐声) :杯子。

师:广告, 丰富多彩;广告, 无处不在;广告, 让我们开怀。欢迎大家走进“广告多棱镜”, 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愉快的广告之旅。

生 (鼓掌)

1.2 课堂学习

师:我们先进行课前自主预习。

生 (阅读书本上关于广告的介绍, 并将重要的内容划下来, 理解背诵。)

师 (投影出示) 自主学习反馈。

(1) 广告的定义。

(2) 广告的分类。

从它的最终目的来划分, 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3) 广告的形式。

生 (举手回答问答题)

生: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 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或说服人们接受某种观点。

生:广告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两大类。商业广告是为了推销商品或劳务, 以求得利润。非商业广告是指一些团体、组织宣传某种观念、立场的广告。

生:广告的形式在古代有实物广告、装饰广告和印刷广告;在现代有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橱窗广告、路牌广告、车身广告等。

师:同学们理论上都掌握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进行实例学习。

师 (投影出示) 广告小故事补结尾:

某学生翻墙被校长捉住, 校长问:“你为什么翻墙?”学生指着上衣说:“美特斯邦威, 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这么高的墙你怎么翻过去的?”学生指着裤子说:“李宁, 一切皆有可能!”校长生气地说:“我要给你记过处分!”学生惊慌了, 忙说:“我的错误没这么严重吧!”校长说道:“……”

请大家猜一猜, 校长说了一句什么镇住了这位爱说广告语的学生?

生 (七嘴八舌, 形成一致意见) :动感地带, 我的地盘我做主!

师:大家答的很好。

师 (投影出示) 在生活中有哪些广告语让你记忆犹新的?说说它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生:牛奶香浓, 丝般感受, 是德芙巧克力的广告,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 让人一听就想吃。

(大家笑)

生:今年过年不收礼啊, 收礼只收脑白金!是脑白金的广告, 通俗易懂, 让人记忆深刻。

生:平时注入一滴水, 难时拥有太平洋。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这个广告非常形象的让人看到了买保险的投入和所获得的保障之间的巨大反差。

……

师:刚才听大家说了那么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的广告语, 说明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积累了那么多生动的资料, 而且还认真进行了思考。下面老师也补充几条, 请同学们利用白板进行赏析。

(投影出示)

(1) 晶晶亮, 透心凉。 (雪碧)

(2) 人类失去联想, 生活将会怎样? (联想电脑)

(3) 只溶在口, 不溶在手。 (M&M巧克力)

(4)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丰田汽车)

(5) 串起生活每一刻。 (柯达胶卷)

(6) 牙好, 胃口就好, 身体倍儿棒, 吃嘛嘛香。 (蓝天六必治牙膏)

(7) 海尔, 中国造。 (海尔电器)

(8) 瑞士天梭, 世界穿梭。 (天梭手表)

(9) 默默无“蚊”的奉献。 (金陵蚊香)

归纳特点:

说说你认为优秀的广告语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生 (小组讨论)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通俗易懂、利用谐音字、以情动人……

师:大家归纳的都很到位, 下面我们自己也试着进行广告创意吧!

1.3 分组广告创作

(投影出示) 运用所学课文知识, 写一则宣传广告语在白板上展示。

A组宣传我校形象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

B组宣传家乡特产“镇江香醋”,

C组宣传“说普通话”的理念。

生 (积极讨论, 书写白板, 挂上黑板)

师 (用红笔圈点, 进行评讲) :各小组展示后要请大家评选出最佳广告和最具创意小组哦!

1.4 展示交流

A组宣传学校。

(1) 上镇外, 教老外。

(2) 外国语, 我看行。

(3) 世界因镇外而改变。

(4) 上镇外, 好成才, 好升学, 好未来。

(5) 小组合作, 镇外无敌。

(6) 震撼出击, 镇外最强。

(7) 挥汗如雨, 短兵相接, 镇外最棒。

(8) 在合作中学习, 在五自中成长。

B组宣传香醋。

(1) “醋”不及防, 谁人可挡!

(2) “醋”茶淡饭。

(3) “醋”意浓厚。

(4) “醋”门在外, 醋要常带!

(5) 醋香飘千里, 情谊满万家。

(6) 醋香一方, 醋享一生。

(7) 镇江香醋, 香遍神州。

(8) 镇江广告需要香醋吗?需要!

镇江香醋需要广告吗?不需要!

C组宣传普通话。

(1) 今年过节不说话, 说话只说普通话。

(2) 普通话——国家免检产品, 国家宇航局指定用语。

(3)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也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你说方言, 我一句也听不懂——请说普通话。

(4) 中国化, 中国话。

(5) 普通话, 化普通。

(6) 普通人, 普普通通讲普通话。

(7) 普及你我, 通遍全国, 话里话外, 语众不同。

(8) 一切从普通开始——请讲普通话。

师:三个小组的创作都很棒, 下面请大家投票选出最佳广告和最具创意小组!

生 (七嘴八舌讨论, 互相拉票, 上台投票)

师:好, 根据大家的投票结果, 我宣布最佳广告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也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你说方言, 我一句也听不懂——请说普通话。”, 最具创意小组是B组。

1.5 归纳总结

师:今天课堂上同学们的创作真是太精彩了, 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生 (鼓掌)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对广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也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学问, 身边事事即文章。相信同学们会将更多的知识运用到我们多彩的生活中去, 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而更加精彩!下课!

2 教后反思

“专题”教学模块的设置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一项创造性设计, 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是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 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科渗透性, 符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这部分的教学是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

2.1 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在“广告多棱镜”一课中, 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有关广告的知识, 对广告的定义、类别和古今不同的形式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图文并茂的广告图像和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广告用语, 使得学生在上课时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大提高, 容易调动他们的情绪, 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们在积极心态的引导下充分展现每个人的想象力。

2.2 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初中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面对新鲜事物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设定一个适合的教学情境会强烈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也会使他们迸发出其他更有创意的想法。教学时应突出分组创作讨论这一环节, 引领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创作活动。让他们在创作和展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者的作用主要是筹划和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创作讨论, 帮助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 更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计, 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舞台,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2.3 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起一种轻松愉悦、师生和谐的课堂环境, 自始至终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样的一种课堂环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创造心智的成长, 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在学习中体味快乐。

摘要:通过对《广告多棱镜》“专题”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广告的相关知识, 了解了广告的创作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了广告创意的探索, 锻炼了学生口语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要求下一篇:湖心亭看雪朗读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