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ppt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

2024-10-11

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ppt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精选6篇)

1.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ppt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 篇一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关于望天门山语文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同学来读读。女同学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哪个同学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2.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ppt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 篇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3)。

两岸青山(4)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5)。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安徽古属楚地,长江流过安徽的部分称楚江。开:开掘,开通。(3)回:回旋。(4)两岸青山:指东、西梁山。(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汹涌的长江水,从中冲断了天门山,东流的碧水,在这里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继映入我的眼帘,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驶来。

赏析

3.为《望天门山》进一解 篇三

《唐诗通论》中说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后,李白长期住在东南,多往来于广陵与宣城之间。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的长江南岸,在江东的称东梁山,在江西的称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犹如一座天设门户,故名天门山。知道了天门山所处的位置及山体形势,我们再看“望”,既然题目是《望天门山》,那作者是如何来望山的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独特感受?让我们根据诗的内容做一推断。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本是东梁山、西梁山,对江水而言它们夹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才称为天门山。句首“天门中断”,当指天门山中断。楚江,既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流经这里的长江也称为楚江。但接下来楚江“开”就有了不同的注解。楚江是物,对于它的理解不应是施事者,如果是施事者,“开”当为“冲开”,那它前边的“中断”当为楚江所断才对,但整个句子显然又不能这么理解。那么又如何解释“开”呢?把楚江作为受事者,“开”只能解释为“被开”,那么楚江被“谁”所开呢?又让人费解,结合整个句子去分析,更显得牵强附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就因文生意,循臆求意,把“开”注释为“通”,似乎这样一解释,就万事皆“通”了。因此,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开”就注释为“通”。其它教辅书也都解释为“通”。根据这一注解,对句意的解释大同小异,这句诗大致解释为:天门山从中间断裂,长江水得以从这里通过,或天门山从中间断了,长江从这里奔流而出。但解释为“通过”的已不是古文“开”而是“过”的意思了,解释为“奔流而出”的是有意回避了对“开”的解释。“开”即繁体“開”,《说文解字》中解为:张也,从门开声。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开”字的六个注解意义及引申义的解释中没有“通”的解释。在《辞海》中“开”有十一条意义的注解,但也没有“通”的解释,只第三条有与“通”沾上边的“打通”的注解。我认为在此应取“张”之意,解释为“张开”、“打开”更为准确,更符合句子的语意。在这一句中,句首的“天门”是个“双关”语,它有两个谓语动词“断”和“开”。对“断”来说,它的施事主语是“天门山”,对“开”来说它的施事主语是“天门”而非天门山。“双关”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的使用很常见。这样这句诗就得到了通畅的解释:天门山从中间断裂像天门一样为楚江打开(或张开)。这样不仅疏通了文意,也与下文“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主体意识的凸现相一致,并为诗人主体意识的转移与更替作了注脚。

“碧水东流至此回”,根据有关的注释,碧水,当指水的颜色;东流,江水向东流去;江水到此折北回旋而去,所以说至此回。这样这句可解释为:向东去的碧绿的江水到这里回旋折北流去。若说上句是诗人乘船来到这里,对以山为主两山夹峙江水的一个总体感觉的话,诗人的视点在山,是山给作者带来的整体感受,那么这一句诗人的视点似乎在水,关注的是水的颜色,水的流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此”字在这里的突出作用,“此”指代天门山,音节的重读更突出了天门山的强势,突出天门山对江水流向的控制与改变。这看似写水实为写山,以水的流向的改变突出山的雄奇、山的壮美,也使山的主体意识再次得到彰显。想象一下,此时诗人站立舟头,凝目远望一路的行程得到的该是怎样的审美感叹与遐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小学课本对此无注释,教辅书上注为:长江两岸的青山面对面地耸立着,或两岸青山隔江对峙。关于“出”字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出”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进也,象竹木益滋上出达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条注解为“超出、超过”。我认为在这里也应解释为“超出、越过”。“相对”在这里并非指面对面,它不是指“出”的形态,而是指“出”的动作神态,应解释为互相竞争,是“竞相”之意,即相对争着超出对方,这样就把山势的高耸、峭拔、崔嵬之势写了出来,而山体的高耸、峭拔之势恰又与前文天门的高耸峭拔相合。解释为:长江两岸的青山相互争着超出对方。这一点正是本诗动景入诗、以动带静的一大特点,也从诗人行进中两山相互削长的视觉变化上得到了印证。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这首诗的末句,教辅书上解释为: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而来。还有的书上解释为:一条孤零零的帆船宛如从太阳旁边驶来。这些解释都可以说是望文生意。“孤”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无父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单独、孤单,就是单独、仅有。“孤帆”当指仅有的、单独的一条船,“一片”意指一叶扁舟,以船的小来衬托江面的浩淼、山的高峻,也就是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从太阳的那边驶来。驶来的船不是指别的另外的船,而是诗人自己所乘的船,这条船正驶于两山之间,形成船与山的相对,像船从两扇天门之间穿行一样,以船的渺小来衬托山体的崔嵬、高峻,并把这一感觉投放于整个行程的视野之中。这样,就突出强调了天门山的峭拔险峻,山体雄伟的态势;加强了对祖国山河壮丽行程的感叹、也使诗人的主体意识在赏悦感叹自然的神奇、雄壮、伟丽之时发生了转移与更替,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消解于壮丽的山河之中,以舟喻人,以舟喻己。

总之,全诗无一句用“望”,而又处处写望,以舟行作为“望”的立足点,以江山的动景入诗,以水写山,以船衬山,以山比山,写出了山的高峻、峭拔、雄奇,也为我们描绘出了山高水秀、碧空孤帆的艺术世界。

4.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四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ppt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 篇五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出示甲骨文天,门,山还有望的甲骨文,让学生边观察边猜。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指名读诗,纠正读音,找学生点评。

强调“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初步指导读诗。

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指名读,指导学生朗读诗的方法

读得再慢一点,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齐读,读出节奏。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天门、日边。

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从中间断了。就是从中间断了。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出示“断”的小篆写法)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在出示小篆“开”字

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

“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教师翻开字典。)谁给大家读一读?

1、一回旋

2、二回转改变方向

3、三返回。

回字在这里应该取第几种解释

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雄伟)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相对出”化静为动。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目相对。你觉得李白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激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来读出里面的激动。(学生读本句。)

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齐读,读出喜悦 3: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太阳照在水面上什么感觉?

让我们合作读一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师:相对出。

生:日边来。

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 愉快、激动、欣喜、兴奋。

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

四、配乐朗读,感悟情感

1、播放《望天门山》的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感受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4、全班齐读

五、拓展延伸

1、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画中景物有青山、碧水、太阳帆船)。

2、背诵古诗。搜集李白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

6.《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课件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然后出示课件2。

生: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3、交流课题信息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兴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美丽的景色。(课件3,板书课题)

“望”是什么意思? “望”是看,往远处看的意思。“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地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你们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望天门山:站在远处看天门山。第二板块:读诗文。初悟诗意

1、读准读通读顺

这么雄伟壮丽的天门山,我想大家一定很想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请开始(课件4)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及时评价。“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课件5)

2、读出节奏感

(1)同学们,诗读准了还不够,还要读出诗的味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朗读、男女生赛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三板块:入诗境。

1、字词深入品味。

师:(过渡启下)我们已经能读出节奏感了。现在,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1)吟诵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 断 楚江 开)

A: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劈开)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课件6)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课件7)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2)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行诗。碧水东流至此回

A: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这句写了什么景物(板书:碧水 回)

b: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课件8)回:回旋。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的碧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课件9)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

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3)小组讨论后两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A:理解字意:出:出现。(板书:青山 出 孤帆 来)b: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课件10)

(课件11)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c: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4)回顾全诗

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圈画)“望”字可以换成“看”吗?(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课件12)问题: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板块:结束语: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望天门山ppt-望天门山ppt 《望天门山》PPT教学课件下载】推荐阅读:

望天门山古诗赏析07-14

天门导游词06-30

天门山鬼谷栈道导游词10-11

南天门村党员承诺活动总结08-14

上一篇:放风筝比赛实施方案下一篇:党员教师自述报告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