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

2024-10-27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精选7篇)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 篇一

内江环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

(第1期)

内江市环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一月六日

省环保厅督查“家电以旧换新”回收拆解工作实施情况

1月5日,省环保厅固废管理中心罗道军副主任一行3人到四川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督查家电“以旧换新”回收拆解工作实施推进情况。督查组通过对四川中再生家电拆解中心进行了现场检查,听取了东兴区环保局关于家电“以旧换新”运费补贴及拆解审核实施情况工作汇报,并召开了环保部门、拆解企业参加的座谈会。会上,省环保厅固废中心罗道军副主任对内江市、东兴区环保局严密组织实施家电“以旧换新” 运费补贴和回收拆解审核补助申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市、区环保部门和拆解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切实按照规定要求和时限实施拆解和审核,务必整体推进,抓紧实施。二是要按时完成。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窗口已经关闭,运费和拆解补贴申领和审核工作预计将在3月中旬完成,关闭系统窗口,地方环保部门和拆解企业要加强联系,密切协同,努力在国家规定时限 内完成审核及补贴申领工作。三是要严格标准。家电“以旧换新”拆解和补贴申领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认真组织审核,凭证齐全,规范操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骗补行为。四是要健全制度。拆解中心和环保部门要定期公布工作信息,制作标准的公示牌。五是要规范管理。拆解中心的显像管玻璃要实施“三防”措施,完善管理台账。环保部门要督促企业对危险废弃物规范贮存,依法实施转移处置。东兴区环保局和拆解企业的负责人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一致表示,将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抓好整改落实,圆满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抄报:省环保厅农村处陈维果处长、固废中心韩文忠主任 抄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市中区环保局、东兴区环保局、资中县环保局、威远县环保局、隆昌县环保局

发: 本局各科、室、站、支队、中心

审核:方刚 编辑:曾祥贵 撰稿:夏文军

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 篇二

本刊讯6月14日, 四川省委、省政府举行了四川省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命名大会, 隆重表彰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及优秀环卫工人。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实施对口督查的攀枝花市、米易县分别被授予了“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称号。

自2009年四川省通信管理局承担对攀枝花市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口督查工作以来, 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 督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开展对口督查工作过程中, 通信管理局组织工作组多次赴攀枝花, 以督查暗访为抓手,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突出重点, 狠抓问题整改落实, 确保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在我局的全力督导下, 经过攀枝花市扎实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当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形成了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可喜局面, 为推进“两个加快”创造了良好环境。

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 篇三

一、健全体制,创新理念,统筹谋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成都市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入推进。

(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统筹推进

为了夯实基层,筑牢基础,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剥离了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职能,同时弱化了乡镇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考核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的重要目标进行管理。今年初又作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明确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加强城乡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部署,深入推进。借助这个平台,市治理办把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作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重要内容进行整体谋划,同步推进。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有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成都市借助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整合了市容环境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组建了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按照“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将中心城区建成区内原分属几个部门管理的环境卫生、道路桥梁设施维护、功能性照明与景观性照明、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等管理职责,全部划归市城管局负责。实现了城市管理全市域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分类指导、以奖代补,形成了职能整合、城乡统筹的“大城管”格局,为牵头抓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奠定了体制基础。

(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件重要“武器”。近几年,成都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三三四四”工作思路,即:实施为民服务惠民工程、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工程和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执法人性化、宣传社会化等“三化建设”,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从常规管理向超前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四个转变”,构建管理者与相对人、人与城市、城与乡、部门之间“四个和谐”,促进了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全域化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管理先进单位”、“中国最佳管理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着眼一流,创先争优,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服务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城管局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综合协调、指导督促、考核奖惩的责任,扎实推进,争当全省排头兵,努力争创全国一流城乡环境质量。

(一)高起点谋划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加强城乡环境建设,先后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面对成绩,要不断总结经验,克服畏难情绪,高起点谋划,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重要抓手,通盘思考、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全市域治理。

(二)高标准治理

根据成都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市情,实行差异化标准、分类指导。具体分为5个层次,梯度确定标准:中心城区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郊区(市)县县城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场镇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农村对照 “四清”、“四改”要求,地震灾区按照科学重建的要求进行综合治理。成都市首先从标准体系建设入手,制定了《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体系,重点对市容环境及秩序、垃圾处理、大气环境、水环境、园林绿化等环境治理明确了具体要求,确立了工作标准。在四川省统一部署治理“五乱”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结合成都实际,把综合治理“七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河道乱污、违法乱建)现象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开展高标准治理,并贯彻治理工作始终,使成都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

(三)高效率推进

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主动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的要求,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目标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实行最高层级的管理和最严格的考核,并提高目标考核权重,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和市级各相关部门,以最大力度推进治理工作。严格实行“问题管理”。对明查暗访、媒体曝光、群众举报、领导交办等途径发现的问题,全部录入“问题库”进行管理,并与市电子监察系统联网,跟踪督促整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城市、县城、场镇的道路、市政设施、公厕、农贸市场等七个方面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暗访测评,分圈层进行综合排位,结果在媒体公布。

严格实行效能问责。市治理办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共同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行政效能问责办法》,组建专门的督察机构,加强日常督查和专项督查,对整改不力的予以问责。

(四)高强度投入

成都市中心城区及二圈层区、县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和三期规划有序推进,已建成1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年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的环保发电厂,市医废处置厂、粪渣处置厂、餐厨垃圾处置(试点)已建成投运。完善雨污分流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了滨江路、蜀都大道、人民北(中)路综合整治工程,推进12个“城中村”改造,共完成投资34亿多元。打造了一批特色街道和特色场镇,新建16个市政公园、84个街头绿地及小游园等。新建立交桥16座、人行天桥42座、公交港湾站100座,规范设置停车场近4000个,缓解了停车难和交通拥堵。市政府两年拿出5亿元资金,严格依据考核结果拨付,专项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奖代补。

(五)高水平展示

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置”的运行模式,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置体系,惠及农村人口548万人。强力推进裸土覆盖、道路硬化和绿化带提挡降土等工程措施,实施居民生活清洁能源改造,限行高污染车辆,严查重处污染行为,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保持在315天以上,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逐年下降。综合治理城乡水环境,清理整治河道排污口,清除沿河垃圾、清运河道淤泥、整修破损河堤,建立河道专人巡查监管机制,改善水质,中心城区已有16条河道实现“水清、无味”。大力推行“健康绿道”建设,既为市民提供了运动休闲场所,也为城乡结合部治理破解了难题。综合整治铁路沿线环境,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科学重建灾区环境,将环境治理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统筹推进,与科学重建规划相结合、与恢复灾区城市秩序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整治市容镇貌,加快环境设施建设,灾区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城乡环境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提升,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真正成为了“民心工程”。2010年初,成都市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一等奖。

2010年是成都市环境治理工作目标达标年。经考核验收,各区(市)县均达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确定的工作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还存在着三方面的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个别地方党政领导对治理工作缺乏长远打算和持续推进准备,厌战、畏难;二是基层基础建设存在差距,少数乡镇(街办)重建轻管,城市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差,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作责任不到位,日常监管缺位、脱位,导致管理盲点死角;三是居民素质存在差距,少数市民的环境意识不强,卫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乱吐口痰、乱扔垃圾、乱丢烟头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综合施治,长效管理。

三、高位求进,不断提升城乡现代化管理水平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事关民生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成都市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按照这一要求,立足新起点,确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实现新发展,高位求进,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动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一)强力推进“三个延伸”

一是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健全街道办事处、乡镇的城市管理机构,将管理触角进一步延伸到社区、村庄,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监管。二是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对场镇、村庄的垃圾收集桶点进行景观化改造,具备条件的可实施更新改造。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对垃圾进行“户分类”试点。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集中收集率。三是清理盲点死角。对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场镇、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健康绿道沿线及废品收购点周边进行梳篦式清理,清运积存垃圾和杂物,消除脏乱差。

(二)运用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

一是按照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数字城管网络系统延伸建设,加快系统功能拓展应用,完善基础信息并更新数据,精细管理城市。二是加快城市管理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将城市道路、桥梁和路灯纳入建设范围,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城市,确保城市道路、桥梁安全运行,提高路灯故障发现的及时率和处置率。运用数字城管监管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发城市管理诚信评价信息平台。三是按照“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广生活垃圾清运数字化管理,力争逐步实现全市域覆盖。

(三)建设现代化设施体系

一是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尽快完善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生活垃圾、医废、危废、餐厨垃圾处置处理设施,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综合利用(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资源循环可利用园区项目的建设,满足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对固体废物处置的需要。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压缩站的建设进程;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覆盖面,推进全市域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程。今年将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市)县广泛进行试点。三是加大环卫清扫、市政设施、照明设施养护作业机械投入,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和作业质量。同时,继续加大“三烂”治理(即:烂环卫设施、烂市政设施、烂广告招牌),打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的设施基础。

(四)培养现代化城市管理队伍

用心培育干部队伍“负重实干、坚韧创新、奉献有为、争创一流”的城市管理精神,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一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大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大对干部培养、考察工作,充实基层管理队伍。二是深入实施城市管理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与成都经济区8个城市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分层次有计划地对干部进行培训,储备城市管理后备力量。三是认真落实市委《八项规定》,深化干部队伍作风综合治理,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严格落实效能问责,培育乐于管理、勇于管理、善于管理的城市管理干部队伍,为提升城乡现代化管理水平,争创城乡环境“全国一流”目标提供有力的作风保障和纪律保障。

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自查报告 篇四

关于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

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歧坪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站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把加快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一件大事、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提高城镇“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重点,以构建“山水园林邓州,人居自然和谐”为目标,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工作举措,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市县考核验收组的高度肯定和评价。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明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综治、宣传、爱卫、工商、卫生执法中队、派出所、交警、居委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为整个专项治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设置了专门的办公室,落实4名熟悉情况、责任心强的机关干部具体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出台了《歧坪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歧坪镇实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规划 》、《歧坪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八进”活动“四化”考评细则》等专门文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把专项和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和村、社区;将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创建工程纳入了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定期进行督查通报。场镇各单位和各村、社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专抓人员,制定了具体措施,做到了整治和创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

二、狠抓宣传造声势

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真正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群众参与是搞好治理和创建工作的基础,群众的支持与理解需做不懈的宣传、说服与教育。镇党委、政府坚持狠抓宣传教育造势,注重发动全民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促进广大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理解、关心与重视。在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推行“一方案管总,两队伍负责,三堂课讲清,四途径强化,五会议落实”的抓创建活动宣传教育新模式,全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一方案管总”:制订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方案,明确了相关责任、标准和要求。“两队伍负责”:在创建领导小组下设了宣传教育组,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安排部署;各单位成立了文明劝导队,按划分的路段和区域,重点负责治“五乱”的文明劝导活动。“三堂课讲清”:组织居民环境卫生常识课,讲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的目的意义,让公民道德、文明、卫生与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开设学校健康教育课,讲清卫生保健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促进“小手拉大手”活动的深入开展;开展干部职工爱国卫生课,讲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抓治理偏离中心工作,搞创建耽误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想,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抓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理念。“四途径强化”:播放专题宣传教育片,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车,把巡回宣传和赶场天合理结合,广泛宣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

务、整治重点、标准要求等;开设手机短信平台,及时便捷地把相关工作要求传递至干部群众;设置专题宣传专栏,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公示各单位环境卫生检查的结果;制作专题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治理和创建氛围。“五会议落实”:即通过召开学校班会、单位职工会、个体商户会、村(居)民小组会、楼院户长会,具体落实创建的责任和要求。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镇制作专题宣传教育片3期,印发宣资料10000余份,发送手机短信20000余条,开展周三文明劝导活动30多次,开设“三堂课”80多节,举办赶场天专题活动10余次,主办宣传教育专栏12期,制作大型宣传标语200多幅,组织群众游行和文艺宣传5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60多次。全镇各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支持、参与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自觉爱护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形成了全镇上下齐抓共治的整体合力。

三、加大投入抓整治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关键。在县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镇党委、政府整合灾后重建、风貌塑造、业主投入、机关节约等各方面的资金,规划投入1100万元,现已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在具体工作中,镇党委、政府主要狠抓“六大工程”的强力推进:

(一)规划引领工程。树立“规划是龙头”的理念,坚持以规划引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推进,投资20多万元,修编了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城乡风貌塑造实施方案,为治理和创建工作提供了规范的蓝本。

(二)风貌整治工程。坚持“三打破、三提高”要求,注重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把川北民居传统的有特色的建筑符号、建筑表情合理地体现到建筑物上,完成场镇红星路、新兴路、大桥路、龙门路、建设路等主要街道两边建筑物外墙立面清理粉饰60000多平方米,打造境内苍旺公路16公里沿线生态小康重点

户320户、一般户200多户,规范店招店牌5000多平方米,统一卷闸门色调1800多间、近20000平方米,场镇、公路沿线和重点示范村实现了整体风貌统一,形成朴素、自然、和谐的川北居民景观。

(三)设施完善工程。立足场镇功能配套,狠抓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兴路、侯家沟街道、管网灾后恢复重建,目前以完成招投标进入公示阶段;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500平方米,新建场镇小车停车场1800平方米、货运停车场10000平方米;新(改)建场镇公厕4处、污水处理池3个、垃圾房20个、中转站2个、垃圾填埋场1个;硬化村组道路35公里,标改山平塘28口,修建滨江河堤300米,改造旧房30000平方米;完成场镇天然气安装300户,改造供水管网3200米。整个场镇的路、场、市、水、电、气等相关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功能配套。

(四)环境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八进”活动,大力实施以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各类垃圾、净化周边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清理卫生死角60多处,清掏边沟7.5公里、清淤800多立方米,清运垃圾1600余立方米,打捞漂浮物10余立方米,处罚敞拉敞运车辆40多台次。添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2台、洒水车1台、移动式垃圾箱15个,新增果皮箱140个。成立专业环卫队伍,落实11名专职清扫保洁员、20名兼职保洁员和3名管理员,不断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处理工作,实行了全天候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处理率均达到100%,场镇大环境干净整洁。基本完成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裙房卡口”的整治和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治理。

(五)秩序规范工程。整合村建、工商、卫生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等各方面力量,重拳整治场镇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挂、乱拉乱接和跨门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现象,做到停车归点、坐商归店、商贸归市、摊点归区、张贴归栏,严格实行“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立面、包文明)。拆除违章临时建筑20多处、遮阳(雨)棚40多处;规划停车点18

个、购买锁车器9个、摄像照相设备2台,处罚违章车辆159台次;清除各类违法广告、张贴物125处、喷涂物80余处,清洗标志牌135个;整治跨门占道经营48处,规范摊点28个。

(六)绿化美化工程。以“创森”为抓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年新增林地500亩以上,盐井村被省绿委授予“四川省绿化示范村”;按照“一街一品,一街一景”标准,大力实施场镇绿化美化工程,红星路、新兴路、龙门路、大桥路、建设路共新植小叶榕、黄葛树、桂花树600余株,安砌树圈180个,绿化场镇进出口和重要节点1200平方米。以建设“园林式单位(村庄)”为契机,实施拆墙透绿行动,歧坪中学、中心卫生院、歧坪省粮库完成拆墙透绿约3000米,单位绿地与场镇绿地有机融为一体。以整治场镇管线为重点,规范“三电”管线200多处、3200多米,更换光纤工作站、分配箱52个,设置灯杆广告92个,乱拉横幅、“蜘蛛网”得到有效治理。同时,我们还分阶段启动宋江晚渡、大佛夕照、盐井农家、白莲遗址、龙门挺秀、翠竹幽径、林海春深、古柏望乡、凤凰朝阳等“歧坪十景”建设,大大提升城镇品位、档次和吸引力。

四、创新机制重长效

(一)创新城镇建设决策机制。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研究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规划问题,统筹协调场镇各单位、各部门行动,杜绝因个人学识、感情好恶、长官意志和部门局限所带来的工作偏差和失误。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规划管总”和“一支笔审批”制度,避免了政出多门、随意表态,场镇建设始终在规划的指引下有序推进。

(二)创新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掌控规划,树立经营理念,一改过去“两眼看政府,无钱不办事”为“两眼盯社会,小钱办大事”,多方面盘活,多渠道融资。如老街旧房改造,我们就把滨江河堤建设作为规划的前置条件,避免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再如电梯公寓的规划,我们要求开发商把低矮旧房一并

纳入,使场镇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同时,我们还坚持把风貌统一、环卫设施、绿地绿化等纳入规划条件,较好地解决了政府无力投入的问题。此次创建活动中的市场、停车场的建设,我们也都坚持业主投入、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如近10000平方米的货运停车场建设,业主投资上百万,政府仅补助5万元。

(三)创新城镇环境管理机制。由于机构改革,各乡镇撤销了村建所设村建管理员,工作人员由过去的7人精简为1人,管理城镇环境卫生力所不及,我们及时转变社区职能,实行环卫人员由社区聘、清洁费由社区收、环境卫生由社区管,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社区对清扫保洁的环卫人员划段包片目标管理,待遇与实绩挂钩,实行绩效工资制,做到目标到人、责任明确、考核到位、奖惩逗硬。同时,我们还出台了场镇环境卫生公约、检查评比标准、周五大扫除等相关的规章制度;成立了督查组,配备5名督导人员,并聘请离退休干部做监督员,加强日常监管,防止反弹和回潮。

5.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报告 篇五

各位领导:

按照大会安排,我就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简要报告,请大会予以审议。

2010年工作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积极监督下,我区坚持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深化、提高”的总体方针,围绕“一区一制两点三线五乱”(11235工程)总体思路,以国卫迎复审为中心,以城乡风貌塑造为突破,以遏制“五乱”为重点,以专项治理为抓手,全区动员,全民动手,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国卫迎复审顺利通过,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成效。

一、以国卫复审为主线,深化综合治理。

全区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发扬连续作战、不怕吃苦的精神,克服治理反复性强和初检、复审、暗访环节多、时间变化大等诸多困难,突出重点整治,狠抓薄弱环节,齐心协力、共同奋战了一年多时间,于10月初圆满完成了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各项任务。

一是狠抓宣传发动。区委宣传部门及区爱卫办牵头,制定宣传方案,采取设点宣传、流动宣传、标语宣传、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全方位、全区域迎国卫复审宣传活动。发放资料30余万份,签订门前“三包”、“五包”责任书1万余份,营造了浓厚的迎检氛围。迎国卫行动家喻户晓、妇嬬皆知,广大群众主动支持、积极参与,支持率、满意度、参与率明显提高。

二是狠抓除病媒生物防制。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病媒生物防制领导组,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疾控中心专家组成的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四害”密度监测,开展病媒生物技术培训3次210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6万余份,除“四害”工作深入

人心。投入1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实行“四害”消杀的市场化运作,由专业消杀公司对主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范围的公共环境、餐饮、食品加工等场所进行集中反复消杀,消杀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同时,对餐饮、食品行业,落实区级部门和驻区单位包保责任制,由包保单位指导、督促经营户完善三防设施,做好“四害”消杀工作。充分发动干部群众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有效地清除了“四害”孳生地。

三是狠抓健康教育。区健教办、爱卫办充分利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月爱卫月”、“4.25”计划免疫日、“5.19”世界助残日和食品卫生宣传周活动,在《龙马通讯》、《龙马潭区农村有线广播电台》开辟了健康教育专题栏目,宣传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预防、食品卫生、甲型H1N1流感等卫生防病知识。区健教所组织公共卫生医生到社区、学校、医院等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指导,印发宣传资料15万份、处方15000份,出板报、墙报198期,举办讲座6期,培训食品从业人员1875人次。

四是狠抓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由区卫生局牵头,会同各乡镇街,对照国卫标准,对食品及公共场所开展全面排查梳理、认真分析。对限期整改能达标的,促其整改;整改无法达标的,综合执法取缔。全区共取缔113户,整改达标645户。同时,投入40余万,落实以奖代补措施,提高经营业主整改积极性;落实部门包保责任制,督促经营业主按期整改。

五是狠抓部门合力。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要求,围绕国卫迎复审工作大局,全面动员,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区委、区政府明确把100余个区级部门及驻区企事业单位纳入迎国卫复审管理网络,落实联系社区包保责任制,实行爱卫工作、环境卫生管理网格化管理,区级部门、镇街干部、社区人员共同联动,责任到段、到路、到点。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力度,落实“三色”督办通报制度,启动问责追究制度,促进部门合力形成。

二、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巩固“四化”成果。

针对治理反复性强、巩固难的实际,我区集中力量,强力开展了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城乡结合部、大货车占道、“七进”活动等各类专项治理行动,以有力措施,遏制“五乱”反弹,巩固“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成果。

一是狠抓“五乱”治理。持续开展了公路、水路、铁路沿线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和占道经营、牛皮癣治理专项行动,拆除乱搭乱建50余处,规范占道600余户;投入1250余万元,开展了9个正规农贸市场和5个自发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遏制市场内摊点乱摆和冒口经营;依托隆盛物流、方兴钢材市场,引入物流业主150余家入园,遏制大货车的乱停乱放。

二是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行动。由区委宣传部牵头,通过“龙马大讲堂”巡回宣讲、“群发短信”到市民、“张贴健康知识宣传画”到家、“宣传资料”入户等“除陋习、树新风”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洁美农家”、“巾帼卫生示范户”、“绿色家庭”、“卫生示范户”等评选活动,革队群众“乱吐、乱扔、乱倒”三乱陋习,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讲文明爱整洁的良好习惯,全区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约16万份,制作专栏70余个。同时,组建三支综合执法队伍,在回龙湾、汇金路等主要路段开展“三乱”执法活动,以教育和处罚规范市民文明卫生行为,查处行为460余起,罚款1800余元。

三是“七进”活动深入开展。由区总工会、区直机关工委、区旅游局等部门牵头,采取入户宣传、先进评选、文艺演出、小手拉大手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七进”活动。将爱卫知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等通过活动,向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居民、村民宣传,逐步提高干群文明卫生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全区共开展“七进”宣传活动40余次,发放资料15万余份。

四是开展“五十百千”、“211”及“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工程创建。主城区三街三镇结合迎国卫复审工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着力开展综合治理,完善公共设施,整治主要干道、节点,开展绿化、亮化工程,确保泸州市创建成“全省优美示范城市”。规划区外结合新

农村成片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治理等项目,对照示范标准,完善环卫设施,突出治理污水排放、乱搭乱建,着力创建省级示范村庄6个、市级示范镇(街)2个、市级示范村庄14个,积极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工作。

五是开展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

3、开展市场升级改造治理专项行动。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投入升级改造资金1200余万元,完成了红星农贸市场、高坝农贸市场等9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任务,其中红星农贸市场、高坝农贸市场、柏香林农贸市场荣获星级农贸市场称号,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全部实现了座商归店、交易归区、划行归市、车辆归点、广告归栏、垃圾归桶;家禽进笼、水产进池、熟食进柜、禽蛋进箱、商品进仓;净菜上市、精菜上台、商品陈列上柜、制度上墙的经营管理模式。投入资金50余万元对历史形成的5个以街为市的城区农贸市场,按照“统一设立和改造市场摊位、统一制作彩钢雨棚、统一制作市场标识、统一改造水产区,统一由社区管理保洁”的“五统一”标准进行整治改造,实行划线经营,明确功能分区,明确管理主体,加强卫生保洁,划线经营农贸市场实现提档升级,“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购物环境得到改善,较好地解决了城区专业农贸市场容量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需求的矛盾。取缔了“御景路名特餐饮一条街” 自发农贸市场、枣林园自发农贸市场。

三、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夯实市政基础。

一是加快街巷改造。二是完善市政设施。三是完善环卫设施。四是开展民居设施建设。

四、以风貌塑造为突破,提升城乡形象。

一是龙马大道、蜀泸大道整治情况:龙马大道、蜀泸大道风貌塑造工程8月27日通过竞争性谈判确定了各个标段的施工队伍,8月30日全面启动风貌塑造工作。两条大道共投入资金约780万元,禧羊羊、阳光旅行社、海通宾馆、天燃气公司、药检大楼、英豪花园、科维大商城、驿通宾馆、麻辣空间、华龙妇外医院、金穗花园、佳宜商务宾馆、龙马商业城、泸州文化商业城共14幢已完工;金鹏雅居完成90%,生源小区完成95%;玉鹏苑、龙锦苑完成80%天润房产完成77%;炭黑厂生活小区完成70%;佳乐龙城完成80%。莲花池街道整治的6幢民用住宅建筑已完成90%,2幢公建楼完成85%。目前没有完成的11幢楼正抓紧施工,预计12月底完工。

二是背街小巷风貌整治情况:目前,我区已投入资金约500万元,完成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小市街道投入资金240余万元,整治街道3500米;红星乐源小区已投资105余万元,实施卷帘门喷漆413道,安装线盒4000米,改造店招67块,整治街道1500米;安宁镇投资200余万元,整治楼幢71幢,整治街道1700米,鱼塘镇投资90万元,整治街道2200,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三是过境乡镇风貌整治情况:石洞镇投资199.3余万元,整治楼幢125幢,整治街道3030米,全部完成整治任务。金龙乡投资185.11余万元,整治金龙及官渡场楼幢26幢,整治街道600余米,过境道路硬化200余米,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双加镇投资133.74余万元,整治楼幢20幢,整治街道3000米,全部完成整治任务。胡市镇投资45万元,整治楼幢23幢,整治街道1200米,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五、以机制体制为保障,促进治理实效。

一是完善了管理机制。按照市上的要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进行了改革,清扫保洁、市政维护、行政执法等事权进一步下放。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前期我区平稳将清招保洁、市政维护及行政执法等下放到主城区三个街道,设立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站,增加了城管人员编制。12月17日,鱼塘镇、罗汉镇和区城管局签订协议,完成了清扫保洁、行政执法等事权下放事宜。目前,我区三街两镇责任区域(含高坝工业园区)现有清扫保洁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从事环卫作业人员共542人,执法人员106名(含协管员),主城区责任区域清扫保洁覆盖率已达到100%。

二是完善考核体制。我区将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列入区政府重点督办事项(爱国卫生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考核评比办法,完善了我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分别成立城区和乡镇街市容和环境卫生检查考核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龙马潭区三街两镇环境卫生考核办法》、《龙马潭区环境卫生质量考核标准》、《环卫作业人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落实了“门前五包”责任制,对龙马潭区责任范围内的市容(镇容)环境卫生、环卫设施、主要公路沿线环境卫生管理进行月检查、季考核、以奖代补。

三是完善了领导及部门包保联系社区制度、督查督办制度、以奖代补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继续探索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二是平稳实现事权下移。三是建立包保责任制度。四是以奖代补制度。五是病媒生物防制市场化运作。六是督查督办制度。顺利完成了市上执法人员、保洁队伍、市政管理等的整体移交街道工作,实现平稳过渡,探索“一把扫帚扫到底”的保洁体制;建立完善领导及部门包保联系社区制度、督查督办制度、月考核、季排名制度、以奖代补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

2011年工作

2011年,是我区“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巩固国卫成果和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成果,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巩固、拓展、深化、提高”为统领,以示范工程创建为重点,以城乡风貌塑造和新民居建设为带动,围绕“一区一部两片五线”总体思路,(即:突出主城区、抓好城乡结合部、推进两个新农村示范片、强化五条道路沿线治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扎实开展以“五乱”为主的综合治理,努力提高“四化”达标的覆盖率,使综合治理再深化,人居环境再改善,城市形象再提升。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年的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深化,国卫和环境优美示范城市成果得到巩固,“清洁化”水平提升,“秩序化”得到加强,“优美化”再上台阶,“制度化”继续完善,全区8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要求,力争再创建1个省级示范“乡镇(街)”、6个省级示范“村庄”。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治理工作“长期化”。

(二)探索卫生管理,城乡统筹“清洁化”。

(三)深化五乱治理,城乡容貌“秩序化”。

(四)强化风貌塑造,人居环境“优美化”。

(五)抓好七进活动,公民行为“文明化”。

(六)建立长效机制,城乡管理“制度化”。

:高速路、国道

6.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 篇六

镇地处德阳西郊9公里,幅员33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个场镇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

在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XX镇党委、政府按照XX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认识、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彻底结束了XX镇近20年来场镇交易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历史,商品交易分类、规范、有序进入了指定区域;二是彻底结束了XX镇主要干道万丰大道(也是过境公路-县道德孝路XX场镇段)长期以来逢场即堵、拥挤不堪的历史,如今的万丰大道,宽阔通畅;三是无条件全部拆除了场镇商铺林林种种、千姿百态的遮阳棚、遮阳伞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各条街巷重现宽敞明亮;四是及时添置了一批环卫设施设备,加快建设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硬件保障;五是XX镇城镇及各村组的“五乱”现象得到强力整治,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初见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XX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明显的成效,关键在于镇党委、政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镇实际,敢闯敢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把全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逐渐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一,建立干群联动机制。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实行“干部带头、全民参与”。一是干部带头。主要指镇全体党政领导带头宣传,深入大街小巷、田间院落,向广大群众宣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理解、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带头清扫,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带头碰硬,梳理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多年来屡治未果的痼疾顽症,逐一研究制定处置方案,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由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重拳出击,强力攻坚,群众拍手称快;带头承包,每一位党政领导均与签订责任书,联系承包了场镇某一区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其实施指导、督促,其成效与个人全年目标考核挂钩。二是全民参与。主要指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七进”活动,分别举行启动仪式,以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激发、吸引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潮。

第二,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的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每周不定期深入城乡第一线开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访,对正反两个方面摄影、拍照,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片,定期组织镇村干部集体收看、评议,同时,向全镇各单位编发督查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二是设置曝光台。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登记;在醒目位置张挂了专用举报箱;在镇广播站设置了曝光台,定时对通过督查组、举报热线、举报箱等各种途径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曝光。凡被镇本级及上级党政、新闻媒体曝光的单位,其联系承包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均将按相关细则被处以定额罚款,直接上缴镇财政。三是实行约谈问责。对经督查、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第一次由联系承包领导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二次由镇纪委书记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三次则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直接问责该单位的联系承包领导,并给予通报批评和定额罚款。

第三,建立环境保洁机制。一是加强教育。“清扫容易保洁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保洁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很多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此,XX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七进”活动,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结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着力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大家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从源头上促进保洁工作。二是加强巡查。针对一些经营户和个人乱倒垃圾比较严重的现象,在张挂宣传警示牌的同时,建立场镇管理办公室巡查制度和社会举报制度,对经巡查和举报发现的乱倒垃圾者,一律按相关规定给予强制清扫或处以罚款的处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三是组建保洁队伍。在城镇,聘请了4名保洁员,分片分段负责相应区域的保洁工作,既及时制止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又及时清除各种垃圾。在农村,各村分别聘请了1-2名保洁员,主要是对沿道路、沿沟渠等重点部位实施保洁。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着手研究将场镇清扫保洁,以及将各村垃圾收集到镇垃圾中转站等事项,整体承包给劳务公司,以便将政府从沉重的保洁清运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力

量抓好灾后重建、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建立垃圾处置机制。一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场镇,由场镇管理办公室负责安排、聘请人员,将场镇各处的垃圾,用机动三轮统一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在农村,各农户将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请专人进行收集,或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或运往本村填埋场由村处置。镇政府花钱买服务,与德阳市环卫处签订垃圾清运处置协议,由市环卫处按照每天一次的频率,派专车到XX垃圾中转站,运走垃圾并予处置,彻底解决了全镇垃圾清运难、处置难的问题。

第五,建立巡逻执法机制。一是干部值勤。把城镇大街小巷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安排政府机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村镇建设办、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等部门,由其安排出每日值勤轮次,报镇督查室备案。场镇逢场天,各大办公室值勤人员必须上午至少上街值勤2次、下午至少1次;冷场天为上、下午分别至少1次,主要负责劝导制止责任区的“五乱”行为,并由镇治理办和督查室进行检查、登记。二是队伍巡逻。组建了周一周三、周二周四、夜间队、周末队共4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逻队,分别由镇党政领导任队长、镇老领导任副队长,抽调有关部门、派出所、场镇管理办公室及居委会干部组成,所有巡逻队成员均佩戴统一的“城镇管理”标志,分别负责相应时段全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逻工作,发现、制止、纠正“五乱”行为。同时,各村还组建了“巾帼劝导队”,给予镇巡逻队大力支持。三是联合执法。确定每周星期五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日,联合执法队由镇长任队长、分管副镇长任常务副队长,成员包括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执法部门人员及镇政府有关部门人员。每周星期五早上8:00,联合执法队全体成员均佩戴统一的“城管执法”标志,在镇政府集合,前往场镇及辖区其他区域进行巡逻执法,对各类“五乱”行为给予强力整治。场镇很多私搭乱建行为,特别是场镇口一家私营预制件厂,违规侵占场镇主干道人行道近200米近20年之久,此前多次整治无果,在全镇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钉子户,就在党委书记、镇长拒接一切说情,亲自率领联合执法队现场执法的强大声势下,被彻底铲除,起到了极大的警示教育作用,为全镇“打顽疾,拔钉子”活动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和实践基础。

第六,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投入问题,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最头痛的问题。投入不足,将极大地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投入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年6月以来,XX镇共筹措资金890余万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场镇及各村组较大院落,新建了14余个垃圾池、果皮箱;为场镇配置了1辆大型垃圾清运车、2辆机动三轮车,为各村配置了1辆机动三轮车;完成了场镇主要道路的路灯建设工程和主要街道的改造美化工程,启动了垃圾中转站、场镇雨污管网、大型综合市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二是人工投入。三是机具运转投入。这里,着重就人工投入和机具运转投入,即场镇及各村环卫标准化管理运行成本作一测算。场镇方面,一是环卫工人,共8人,每人每月工资6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7200元,每年需86400元;二是保洁工人,共4人,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小计每月需1200元,每年需14400元;三是机动三轮车驾驶员,共2人,每人每月工资8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2200元,每年需26400元;四是机动三轮车保险费,共2辆,每辆每年1500元,小计每年3000元;五是机动三轮车燃油费,共2辆,每辆每天10元,小计每年7300元;六是机动三轮车维修费,共2辆,每辆每年500元,小计每年1000元;七是环卫、保洁工人设施费,小计每年1000元;八是场镇环卫设施维护费,小计每年5000元;九是垃圾处置费(协议委托市环卫处垃圾处理公司,从场镇垃圾中转站代为运输处置),每月6000元,小计每年7XX元。由此看,场镇环卫上述八项每年总计需要资金151700元。按场镇常驻人口3000人计算,场镇环卫每年人均所需资金为50.57元。各村方面,一是垃圾收集员,共1人,每月工资6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900元,每年需10800元;二是机动三轮车驾驶员,共1人,每月工资8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1100元,每年需13200元;三是机动三轮车保险费,共1辆,小计每年1500元;四是机动三轮车燃油费,共1辆,每天15元,小计每年5400元;五是机动三轮车维修费,共1辆,小计每年1000元。由此看,一个村环卫上述五项每年总计需要资金31900元(全镇6个村共需资金191400元)。按农村人口XX0人计算,村环卫每年人均所需资金为9.57元。此外,全镇86个组,按每组1名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补助算,每年共需资金309600元(此项可由各组自行解决)。要解决好上述数额庞大的投入问题,必须抓紧探索建立以上级支持、乡镇投入、村组自筹、社会捐赠为主要模式的投入机制,为深入扎实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调查报告专题 篇七

公众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渐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是教育改革成效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它通过评估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和问题,学术界就我国教育满意度问题已进行了较多研究。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一是用教育满意度来评价具体学校的教学资源满意程度和评价公众对教育行业质量的主观感受性,以及评价具体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过程等。相关文献主要有赵国杰等对大学生 高校教育 感知质量 测度的初 步研究;〔1〕朱国锋等对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体系的构建;〔2〕王君等利用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度。〔3〕二是对教育满意度的模型构建及测评方法。胡平、秦惠民等建构了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并且提出利用义务教育的家长满意度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指标。〔4〕朱国峰等用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作了初步的建构。〔5〕三是讨论了公众的教育期望和需求的影响因素。胡平等通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满意度的微观调查数据,检验了户籍、社会阶层与家长受教育水平对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影响。〔6〕李琼等对国内学生家长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其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存在差异。〔7〕拉蒂(H.Raty)和卡萨宁(K.Kasanen)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其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亦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影响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因素主要有评价者的人口学变量、所接受的公共服务类型、公共服务的质量、接受公共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人员的能力等5个方面。〔8〕〔9〕笔者以四川省成都市1666份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调查样本为例,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深入了解社会公众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全面评估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满意度及诉求,并提出义务教育完善和改进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推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3年10月对成都市19个区 (市、县)和高新区中小学校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方式采用分层抽样,总样本量为1666个,其中学生家长样本1644个,包括829个小学家长样本,815个中学家长样本;教师样本22个。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呈现如下特征: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占49.8%,女性占50.2%;从文化程度分布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47.6%,高中、 中专占32.2%, 大专占13.9%,本科占5.9%,硕士及以上占0.3%;从月收入水平来看, 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 受访者占75.1%, 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 受访者占24.9%;从职业分布看,最多的是个体工商户,占17.2%,其次是企业公司员工,占16.0%;从学校类型看,孩子就读于中心城区学校的有30.0%,就读于城管学校的有34.9%,就读于乡镇学校的有35.1%。从监护人类型看,受访者多为学生父母,占90.3%,其他法定监护人,占9.7%。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根据成都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将调查内容设计为“资源配置”、“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评价”四大类,共1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以此来衡量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满意度。另外,增加了调查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诉求(见表1),主要了解其对当前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和教育管理的看法、对义务教育重点工作的评价,对义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看法及建议。

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来测量,并对每个指标的5级态度分别赋值:100分表示 “非常满意”、80分表示 “比较满意”、60分表示 “一般满意”、40分表示 “不太满意”、20分表示 “非常不满意”。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受访者对义务教育 满意度越高。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各教育满意度项目指标的总体得分情况

成都市义务教育学生家长总体满意度为75.74分,接近 “比较满意”。其中,小学总体满 意度为76.00分,初中总体满意度为75.45分,基本持平。

从不同学校类型1来看,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74.24分)低于成都市郊区、市、县城区学校满意度 (76.32分),成都市郊区及市、县乡镇学校满意度 (74.12分)又明显低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 (78.51分)。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越高、收入越高,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也越高,所以就期望值而言,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最高,城关学生家长次之,乡镇学校家长最低。对于同样的实际教育服务水平,期望值越高的群体满意度越低。但就实际统计测量来看,乡镇学校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在三种不同学校类型中仍然最低,说明乡镇义务教育水平与中心城区和县城城关相比,目前仍是明显的薄弱环节。

2.成都市义务教育学生家长满意度各方面情况

总体上看,16个二级指标满意度均在70分~80分之间,思想道德 教育 (79.56分)、 入学机会(78.09分)和环境卫生 (77.89分)的满意度排在前列,后勤服务 (71.79分)、学习成绩 (71.87分)和文体素质 (74.05分)的满意度排名靠后 (见图1)。

(1)学校资源配置满意度各指标差异较大,入学机会满意度高,但食堂和住宿等后勤服务在各指标中满意度较低,尤以食堂服务满意度最低。

1师资力量满意度总体排名第七,略高于平均值,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满意度相对较低。师资力量总体满意度为76.02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七。其中,小学 (75.93分)、初中 (76.45分)满意度基本持平。三类学校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县城城关学校 (79.90分)、乡镇学校 (74.65分)和中心城区学校 (73.66分)。在师资力量最强的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学校师资力量满意度最低,体现了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当前学校师资力量建设的较高期望。

2入学机会满意度总体较高,在各指标中位居第二。入学机会总体满意度为78.90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二。其中,小学、初中满意度分别为77.82分、78.26分,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中,中心城区学校、县城城关学校和乡镇学校的满意度分别为77.63分、78.87分、77.56分,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成都市近年城乡教育统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公众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感受更加突出。

3设施设备满意度接近各指标满意度平均值,硬件设施满意 度较高。设备设施 满意度为76.15分,在16个二级指 标中排名 第八。 其中, 小学(76.27分)、初中 (76.02分)的满意度基本持平。设施设备满意度包括硬件设施 (教室、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两个三级指标。其中,硬件设施满意度 (77.24分) 明显高于 教学设备 满意度(75.06分)。

4上学便利性满意度总体较高,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较低。上学便利性总体满意度为77.4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四。其中,小学满意度略高于初中满意度。三类学校的满意度差异明显,中心城区学校 (72.54分)最低,分别比乡镇学校和县城城关学校低5.73分、8.37分。

5后勤服务满意度排名靠后,尤以食堂服务满意度为最低。后勤服务满意度为71.79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中,初中满意度略低于小学满意度。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和中心城区学校分别比县城城关学校低10.42分、8.63分。

此次调查后勤服务满意度包括学校食堂服务和学校住宿服务两个三级指标。学校食堂服务满意度为68.34分,在28个三级指标中最低,三类学校分小学初中来看,该指标满意度也均是最低的。学校住宿满意度75.24分,相对较好,而中心城区初中学校住宿 满意度 (68.38分 ) 比小学满 意度(74.23分)低5.85分。

(2)学校管理方面,学生家长对学校安全和规范收费满意度相对较低。

1校风学风满意度接近各指标平均值,排名第九。校风学风总体满意度为75.2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九。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明显低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

2师德师风满意度较高,乡镇学校学生家长满意度较低。师德师风 总体满意 度为76.89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六。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分别比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低5.33分、2.03分,差异较大。小学、初中的满意度分别为76.95分、76.83分,基本一致。

3开放办学满意度低于各指标平均值,乡镇学校学生家长满意度较低。开放办学主要指学生家长对学校与家长主动沟通孩子教育情况的满意度。该指标总体满意度为75.0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十。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分别比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低4.27分、3.01分。小学、初中满意度分别为75.62分、74.53分,无显著差异。

4环境卫生满意度总体较高,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满意度较低。环境卫生总体满意度为77.89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三。但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该项指标满意度较低,在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各二级指标满意度倒数第三。而乡镇学校和县城城关学生家长,对学校环境卫生满意度则较高,在各指标满意度中排名靠前。小学、初中的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5学校安全满意度排名靠后,学生家长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满意度相对较低。学校安全总体满意度为75.0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十一。小学、初中学生家长满意度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中,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和乡镇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较高。

学校安全包含学校周围治安状况、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情况以及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工作三个三级指标。其中,学校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工作满意度最高,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满意度以及学校周围治安状况满意度次之,其中,学校周围治安状况满意度在全部28个三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五。分三类学校来看,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此的满意度最低,仅为69.98分,在中心城区各指标家长满意度中排名倒数第二。分小学、初中来看,三个指标差异不大。

6规范收费满意度较低。规范收费是指家长对学校收费是否公开透明的满意度。该指标满意度为74.45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四。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相对较高。其中,小学、初中的满意度分别为75.21分、73.86分,略有差异。

(3)教学质量方面,除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在全部指标中最高外,学生成绩、文体素质教育满意度均较低。

1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教学方法满意度得分为74.7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五。其中,小学、初中满意度分别为75.01分、74.48分,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且明显比县城城关学校分别低4.62分、2.95分。教学方法满意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的工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三个三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满意度相对较 低。其中,县城城关学校在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均最高,乡镇学校在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均最低。

2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较高,总体达到比较满意水平。该指标满意度为79.56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不良行为现象较少,总体评价较高 (83.74)分,在全部三级指标中得分最高。分小学、初中来看,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3文体素质满意度总体较低,对艺术教育的满意度最低。文体素质 总体满意 度为74.05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小学、初中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分别为73.80分、74.23分,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县城城关学校、乡镇学校和中心城区学校。其中,校外活动开展情况满意 度 (72.45分 ) 和艺术教 育满意度(72.76分)得分均较低,在全部三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第四。体育活动满意度 (76.93)相对较高。分小学、初中来看,三类学校中这三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

4学习成绩满意度较低,乡镇学校的学生家长尤其不满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总体满意度为71.87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二。其中,乡镇学校满意度 (68.11分)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和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小学、初中没有显著差异。

(4)学生家长对本区、市、县的教育水平、教育政策及教育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教育环境评价主要从学生家长对所在区、市、县办学水平、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工作服务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满意度为77.25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五。从三个具体指标来看,学生家长对所在区、市、县办学水平、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工作服务三 个方面的 满意度分 别为77.65分、77.52分和76.59分,满意度评价排名均较靠前。其中,中心城区学校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政策评价和办学水平相对更认可,满意度评价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而成都市郊区和其他市、县城关和乡镇对这三方面的评价相对靠后。

3.学生家长对一些教育现象的反映

(1)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现象仍然较多,尤其是初中学校。调查显示,仍有9.3%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所在学校目前存在按成绩名次排座位的情况。27.5%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所在学校有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现 象, 其中初中 学校存在 此现象比 例(38.2%)明显高于小学 (17.1%)。

(2)择校现象仍然较多。调查显示,60.6%的学生家长认为 “择校情况”仍然较多,其中,中心城区90.0%的受访者认为择校现象较多,问题最突出。县城城关学校和乡镇学校则分别有56.8%和45.5%的学生家长持此观点。

(3)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总体收费情况满意度较高,收费补课现象并不严重。调查显示,过半(58.7%)学生家长 对义务教 育阶段的 总体费用(包括兴趣培 训、 校外辅导 等) 感到满意, 仅有9.9%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满意,这表明教育费用负担已经明显减轻。

4.学生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1)学生家长仍然比较看重学习成绩,认为当前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并不太重。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的学生家长仍然较看重孩子目前的学习成绩。其中,有37.3% 的学生家长明确表示 “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40.4%的家长表示 “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都看重”。同时,62.6%的学生家长认为 “目前孩子家庭作业负担不重”。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心城区学校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明显高于成都市郊区和其他市、县学校。这表明经过多年 “减负”改革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作业负担压力已有所减轻,在更多学生家长看来已不是突出问题,但仍有部分区域学生面临升学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临着较重的家庭作业负担。

(2)学生家长对择校、收费补课等不合理教育现象持较宽容的态度。调查显示,39.1%的学生家长对义务教 育阶段的 择校行为 表示赞同, 另有27.9%的学生家长表示 “无所谓”。同时,43.2%的学生家长也不反对学校收费补课。对于收费补课、择校等现象的宽容程度,表明学生家长在面临学生升学或其他方面的压力情况下,在单纯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仍存在努力争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优质教育资源条件。这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才是各种不合理社会教育现象的根源。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

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的激励和评估机制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各项要求,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布学习成绩等禁止性做法的监督,同时以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重,全方位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传统上是以学生家长压力、学校压力和同学压力来迫使学生学习,公布学生排名就是重要 的压力手段。调查显示,当前公布学生排名的现 象仍然突出,按学生成绩排座次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建议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引入学生监督、家长监督机制,全面减少和杜绝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另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运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依岗定责,理顺岗、责、薪的关系。二是过程控管,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质量结帐,激励广泛地教学竞争。四是重奖先进,充分体现优质优酬的原则。五是积分定位,综合评价教师工作业绩。

2.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教育投入

艺术教育满意度是此次调查满意度较低的指标之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诉求日渐强烈。高收入家庭一般会专门为孩子聘请老师或送孩子到艺术培训学校,低收入家庭子女的艺术教育则极为缺乏。加大公办学校的艺术教育投入,提高艺术教育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一是要保证音乐、绘画等艺术教育的教室、场馆建设。二是要引进有艺术特长的专职老师,保证师资力量。三是要保证艺术教育的课时。四是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开展多样化艺术教育,组织各种艺术兴趣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

此外,校外文体活动也是此次调查满意度较低的指标。为了提高校外文体活动满意度,一是要大力推进校外场所建设,促进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二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努力搭建青少年学习平台,积极为青少年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通过以上措施,突出校外活动特色,以兴趣为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3.大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食堂建设与管理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需要学校提供食堂服 务的比例,小学阶段为82.9%,初中阶段为88.3%。但学生家长对 目前的学 校食堂服 务满意度 (67.78分)最低,在28个调查指标中排名最末。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无论是中心城区学校,还是成都市郊区和其他市、县学校,学生家长对学校食堂服务满意度都是最低的,这说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食堂服务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因此,建议大力增强中小学食堂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食堂改造建设,加强日常食堂管理,为学生提供放心餐。一是制定中小学食堂建设标准,保证硬件设施优良,确保学校食堂等生活和卫生设施的改善优于、先于其他教学设施改善。二是制定更为严格的卫生管理标准和监督机制。三是强化对城乡中小学食堂服务主体的管理,提高服务外包准入门槛。四是加强对食堂的社会监督,例如允许公众参与食堂的卫生监督。

4.着实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在此次调查对22位教师的深访中发现,有15位提出当前教师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敬业精神不足,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对师风师德,学生家长的直接感知很少,而教师对自己和身边同事的感知则更为直接,这值得引起重视。教师本是一种具有很高 “神圣性”的职业,但受各方面的影响,当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有所下降,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教学是智力活动,爱岗敬业与消极应付,使教学效果呈现天壤之别。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要把师风师德培养作为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以不同形式不断重复的灌输教师职业本身的社会公益性和神圣性。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公共媒体不断宣扬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崇高性,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三是要不断改善教师待遇,把教师待遇的改善和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比硬件设施改善更为重要的地位。

摘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最终衡量标准。本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满意度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义务教育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和诉求。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总体合格率和评价分值较高,但部分群体评价不合格;学校资源配置满意度各指标差异较大,公众对入学机会满意度较高,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最低;除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在全部指标中最高外,学生成绩、文体素质满意度较低。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并应通过完善义务教育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提升硬件质量、增强师资力量、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水平、促进动态发展来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教育满意度。

上一篇:铁道部技术信息系统下一篇:城市建设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