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共8篇)
1.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一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为全面实施“课程建设221工程”,提升内涵,创建特色,加快培育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实施“课程建设221工程”,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切实推进我院教育创新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我院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建设目标
我院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近二年内,每个专业(群)建有系级优秀课程;各系建有院级优秀课程;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全院争取建成2-3门省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的要求
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我院课程建设的要求详见《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验收标准》。
四、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
(一)立项条件
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各类重点建设的课程应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窗口课程,并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
2、各类重点建设的课程应具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教学团队,并具有一定的课程建设基础。
3、各类重点建设的课程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建设思路、目标和措施,并能体现改革精神,其预期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突破性,并对学院教学工作能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二)申报条件
1、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虽为初级职称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2、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并具有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
3、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含兼职教师)应结构合理,一般不超过五人,且能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可以跨系、跨专业联合申报。
五、课程建设项目的检查评估与验收
1、根据课程建设的不同目标,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为:系级优秀课程一般为1年;院级优秀课程为2-3年;省级精品课程为3-5年。
2、课程建设项目完成后,应按《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进行检查评估与验收。
3、系级优秀课程建设项目,半年后进行中期检查,对检查合格的核拨剩余建设经费,一年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对建设效果差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停拨建设经费,并视情形给予警告或撤销建设项目。
4、院级优秀课程建设项目,每应进行自查,并向学院报送建设自查报告,学院视其进展情况,核拨下一的建设经费。建设期满,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对达到验收标准的课程,即确定为院级优秀课程。对未达到验收标准的课程,限期进行整改,若整改不力,将给予通报批评。
对院级优秀课程中遴选出的2—3门重点建设课程,学院将继续给予资助,并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六、课程建设项目的经费核拨与使用
1、学院设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以重点资助各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工作。对各级优秀课程的建设项目,学院将视其建设任务,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
2、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应符合《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题)经费使用暂行规定》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建设经费与实施进度挂钩,在检查的基础上分核拨并实行专款专用。
七、课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课程建设项目实行院、系(部)及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方式。学院负责宏观管理、监督与检查;课程所在系(部)要配合学院做好课程建设中的管理与督促工作;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经费使用等。
八、附则
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本管理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2009年4月15日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验收标准
说明:
1、本验收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验收标准分为综合评估与课程特色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课程特色占30%。
2、“验收标准”栏给出的是A级的标准,评分时以此为依据,针对课程情况分别给予每项相应的验收等级。
3、经专家组评分,验收总分在80分以上的课程,可确定为院级优秀课程。
2.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二
所谓创业法律教育,是指通过传授基本法律知识,树立创业法律精神,培养创业法律思维及创业法律认知,达到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目的需求。其目标是使高职学生在创业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适时运用法律知识化解纠纷、抵御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法律教育理论和培训体系。以笔者目前就职的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全院性的法律课程仅仅只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只有经贸管理类的开设经济法课程。近两年,随着创业教育意识的增强,学院加快完善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教学,增开了法律实务等选修课。
2 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事前防范创业法律风险
通过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需的法律知识,才能保证创业活动在合法有序的轨道上进行。通过强化创业法律知识,大学生创业前就可以降低企业法律风险,“事前救济”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
2.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通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规范大学生创业行为、提升其竞争力。一是做到不违法经营,创业活动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二是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经营者的权利,使自身权益不受侵犯,降低企业法律风险,使创业企业健康、良性发展;三是大学生创业时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妥善解决纠纷,降低创业成本。
2.3 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创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应其现阶段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能使高职应用型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实践水平,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的就业空间,还可以实现更多学生创新的目标。
2.4 有利于实现和谐创业,促进就业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实践中大学生创业者多因欠缺法律知识导致创业问题突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加强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创新性改革,成为依法创业,创业健康发展的必然条件。
3 高职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广东省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笔者作为十多年在高职从事法律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对广东省的高职学生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是3B院校,生源基本来自省内,由于学费较高,大多来自于比较富裕的家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创业成功的家庭。经济高速发展的广东省也是出了名的创业大省,学生的创业素质普遍比其他省份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从小受到家庭及身边创业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十几年后,广东学生身上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大大提高。比如,一入学,就有人向新同学推销锁具、桌子、风扇等诸多实用的东西,大赚一笔;还没毕业,就有人淘宝生意红红火火;等等。因此,有着这样的一批有创业意识基础的高职学生,只要学院稍加系统地进行创业教育及创业法律教育,为他们指明方向,可能就会帮助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走向成功的创业之路。
3.2 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3.2.1 创业法律理论教学
主要应包括四个部分。
(1)创业筹备阶段相关法律制度。让创业者了解创办企业的类型和程序。如:法律对各种企业形态的最低注册资本、投资人的承担责任都要求不同,创业者自身应根据实际情况,首先选择合适的企业形式,其次按照法定程序完成企业的注册登记。
(2)创业经营阶段相关法律制度。企业成立后,经营中必然要与其他市场主体有各种交易行为,要面临各种竞争,要资金融通,要面临各种风险的抵御和化解,创业者必须具备较全面的市场主体行为法,如竞争法、合同法、保险法、担保法等方面的知识。
(3)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教育,还要通过劳动合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的学习,提高创业者在未来经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推动以后企业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创业纠纷解决法律制度。创业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纠纷,纠纷的解决涉及程序法律规定。在课程体系中,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也要详细介绍。
*教学模式:课堂实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战,课下实行辅导制。
*评价机制:(1)评学生:按学生在教学中能否达到的基本学习要求评价;(2)评教师:按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达到的基本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标准)评价;(3)评课程:按教师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学生的接纳度、内化力、持续性进行评价。
3.2.2 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法律实务教学
法律实务即实践教学。
(1)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有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源,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开办法律实务讲座。聘请具是实战经验的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定期举办讲座,教授学生如何防范风险,如何审查各类合同,如何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如何仲裁诉讼等方面的法律实务。
(3)开办创业项目法律指导。成立创业学院及创业指导委员会,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具体的法律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成功创业人士教育展。多收集特别是本校师兄师姐创业成功的实际案例,将他们创业生涯及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获取创业动力。
(5)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法院旁听,法律纠纷的解决是创业活动中面临的重要突出问题,通过法院旁听,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平公正,对树立学生的正确法律观、创业观都有重要意义。学生还可以参加创业大赛,通过大赛感受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突出问题,增强感受创业最切身的体会。
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伴随附加多媒体的形式和机房实践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还应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引进诊所式教学模式,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相关活动,建立大学创业园,举办成功创业展等活动,让大学校园的创业气氛日益浓厚,让创业理念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深受影响,让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黄丽君,宋兆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必要性问题及其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2]张涵,刘昕悦,张乐.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初探[J].商业文化,2010(4).
[3]王瑛.高职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3.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三
关键词:课程建设;现状分析;效果综述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对高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01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我校成立已有十几年了,课程建设也进行了十几年。从最初的一个专业、几十门课程,发展到现在的25个专业、数百门课程。十几年来,随着学校对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向着更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调整课程结构,分层次分步骤推进课程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它有其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既有“学中做”,又有“做中学”,达到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多年来,我校课程建设一直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核心,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以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为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课程建设。
二、课程建设目标
我校课程建设分三个层次: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市级精品课程建设。
我校现有市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重点课程20门。到“十三五”末,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市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20门,校级重点课程达到30门。
三、课程建设措施
1、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克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有利于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我们坚持“能力为本、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宗旨。当然,社会在迅速发展,课程标准也要随之进行动态调整。
2、强化师资队伍,推动课程建设
2011年之前,我校的师资队伍非常薄弱。具体表现在:1)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只有50%左右,也就是说,一般左右的教师是无证上岗。2)教师职称普遍较低。在全体专职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凤毛麟角,并且是从校外引进的;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0%左右;多数教师都是年轻的助教。3)教师的年龄结构很差。当时的专职教师要么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要么是从校外招聘的其他高校退休的老教师。4)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小。
2012年以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目前,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比例达到了90%以上。并且,学校明确要求,新进的年轻教师必须在两年内拿到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师职称比例趋向合理。几年来,学校自主培养了6名副教授,20余名讲师,现在高级职称教师占比17%,中级职称教师占比48%,初级职称占比14%。教师年龄结构明显好转,基本形成老、中、青梯队式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有明显提高。
最近几年来,学校配合上海市教委的强师工程,出台了一些有关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文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在相关专业引进了大师级专业人才,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我校近一半的专业逐步组建了学历、职称、年龄分布合理,团队成员稳定、爱岗敬业的课程建设队伍。这些教学团队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他们的工作特色是:“高级职称教师现场指导、率先示范;中级职称教师献身一线、争当骨干;初级职称教师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我校现有的5门市级精品课程都出自这些教学团队。其中,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和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分别获得2015年和201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
3、调整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建设
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部分专业能够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将课程体系调整6个板块: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集中实践课。从2016级开始,我们又做了如下改革:1)全校实行统一学分;2)为学生提供真正的选修课。我们为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12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在两年内可从中自选两门课程,取得2个学分即可。3)去掉任意选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前我们没有真正的公共选修课,也没有专业选修课,所以有些专业就在任意选修课模块中为学生开设一些与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课程,学生又不得不学,在课程设置上显得不伦不类。如:汽车专业开设了影视欣赏;物流、金融、会计等专业开设了中点制作、西点制作、名菜欣赏等课程。现在,我们不但设置了专业选修课,而且限定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4)规范了全校各专业的学时。第五学期上八周课的专业,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450学时左右;实行2+1模式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550学时左右。5)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这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优化教学内容,满足职业需求
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我校对教材的征订提出三条要求:1)必须是高职高专专用教材;2)最好是国家高职规划教材;3)最好是近三年的新教材。
聘请行业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开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内容要满足职业需求,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职场需求。2)在理实结合的课程中,增加实践课的比重。3)各专业都把考证内容列入课程中。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课程建设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简化理论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倡导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有趣的案例,引出抽象的概念或理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提倡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大作业、调查报告、学期论文、课题分析等形式来代替传统的试卷。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运用电视、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利用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可以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来接受知识,最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多年来,我校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规范了课程实训、实习教学大纲。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实习、实训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熟悉课程实习、实训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了解课程实习、实训的重点;清楚课程实习、实训的考核方式。
2)强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要下企业进行现场指导,下企业的次数不少于3次。在实习中期,教务科研处将组织中期检查。
3)建立督导信息反馈系统。学校的督导专家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4)对实习过程中某些指标实行量化。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不少于5次,实习学生要一周提交一篇实习周记。
5)改毕业论文为实习报告。起初,学校盲目地套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结束毕业顶岗实习后要提交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毕业论文。但几年下来,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能称得上论文的没有几篇,多数论文都是学生从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实际上,这个要求已经超出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范围,背离了高职高专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致使学生不得不以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的方式来应付完成毕业论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重申:“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大胆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生撰写毕业实习报告来代替毕业论文。结果,效果很好。学生写的实习报告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写起来容易,因为自己有经历、有体验、有思想,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指导教师也轻松。以前学生的论文都是东拼西凑的,指导教师看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现在,学生写的是实习经历和个人思考,指导老师只要为学生把握方向,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即可。
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师资队伍中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的比例相对较低,需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以改变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全校各专业的教学需求。
3、网络资源不完善,更新频率较低。
4、课程建设中行业专业参与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更低。
5、课程建设意识不强,精品课程数量不多。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3)
[2]刘东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3]孙睿,郭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4]张玉欣,姚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管理学家,2011(10)
4.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四
培训的基本情况:
本次培训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开发方法、模式,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展示、国家级精品课程指标解析、精品课程申报技巧等方面,以理论和实践的交流方式,通过案例解析系统讲授和培训,使与会代表确实掌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方法。
培训会开幕式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做法和情况。培训期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办刘跃南主任作了题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报告,报告结合近两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基本情况,分析国家精品课程申报途径、课程选择策略;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及管理经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宋荣主任作了题为《课程内涵建设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报告,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的角度,解读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思想及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体系;深职院老师xx、xxx、xxx、xxx分别以各自主持开发的《国际物流报关实务》、《单片机应用技术》、《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商务现场口译》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剖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规划、定位与特色;解析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建设思路与方法。
本次培训,给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切磋教学技能,展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平台。这次培训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少走很多的弯路,也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提高了教育教学素质。
本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机会,我们感觉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领导的支持。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直接、朴素、真实。
虽然培训时间短,但通过请教专家和与同行老师们的交流,感触颇多,参照一些兄弟院校的做法,为加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本人认为我校应进一步采取系列措施,加大力度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高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是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2、为加强精品课程日常建设、管理,确保其建设质量,我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机制,如将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与骨干教师的评定工作挂钩,将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纳入科研工作量考核范畴,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中来。
2、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吸收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从改造教师观念入手,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为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内涵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我校应鼓励专业积极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大力推进考试方法改
革,提倡教考分离,实行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扩大形成性考核在课程评级中的比例,突出职业技能考核。
4、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首先应重视专业带头人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外聘专家、外出培训、下企业培训、专业进修和学历进修等多种途径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从事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其次,我校在注重提高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从企业、行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任兼职教师,完善“双师结构”。为了建立起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渠道,应建立起我校兼职教师资源库,并优先充实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5、积极开发项目课程,项目课程要以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一个项目是一组相关的工作任务组成的工作领域,每个项目又可以分解成小的任务。项目课程以过程为导向,具有学做一体、理实结合、能力为本、强化技能的特征,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知识、技能、态度、素质等方面得到整体的提高。
总结人: xxx
5.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五
1、各系主任通知本系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做好课程平时成绩的记载工作。一是平时作业要认真批改,每次作业成绩按百分制进行登记,求出每位同学的平均作业成绩后折算成10%,登记在平时作业栏;二是对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情况按10分制打出成绩,登记在课堂表现栏;三是将填好的平时成绩登记表签名后,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交给班主任(不能交给学生),同时注意所填成绩不能涂改。
实训课程,成绩评定,直接由授课教师完成,一份纸质版交班主任,一份电子版交教务科李丽(邮箱:lili_1984818@163.com)
2、班主任开学初在教务科领取平时成绩登记表,发给任课教师;在学期最后一周将本班学生出勤成绩按10分制打出,同时收取各任课教师成绩登记表并登记在出勤栏;累记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成绩,登记在平时成绩栏,随后将本班所有课程的平时成绩装订成册,课程一结束,随同教学日志一起交教务科。
3、教务科平时随机对任课教师布置的平时作业情况进行抽查,学期结束后对各科平时成绩进行检查,如发现异常,需请老师进行解释。
6.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沿革 篇六
1958年
江西建设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名“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大跃进开始号召大办教育,江西省和南昌市政府安排各工业厅局筹建中等专业学校。1958年7月由南昌市教育局备案,成立“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当时由江西省建筑工程局主管,校址在南昌市第一交通路西端。
当时局长穆先兼校长,王诚任教务主任,仅有一个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1958年7月,经南昌高中及中专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新生五十名。是本校第一届学生,当年九月一日正式开学上课。
1958年9月,由于中央建工部洛阳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下放江西,该公司职工子女随同来昌,其中有二十余人已在当年考取了洛阳工程局建筑工程学校,还有一些初中程度的大概二十余人,一起随同来昌后,经省建工局批准,全部转入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
学校将两部分同学合并后,将原南昌市考取的新生编为“甲
(一)班”,洛阳转来的新生编为“甲
(二)班”,其余具有具有初中程度的编为“乙班“(预科性质)。
当年9月1日开学,并增补吴泽寰(女)为教务主任。1959年
随大跃进形势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急需人才,中央又号召“学制要编短”。因此,上级批准第一届学生学制由原来的三年编短为二年,停开俄语,压缩基础课,提前进入专业学习。
该年暑假,因为学校校舍不足,未申请招生,南昌市统招后分配新生八名,与原“乙班”学生合并编一个班,为一个级新生,该年级仍按三年制学习,按学制应在1962年毕业。1960年:
根据当前全国的形势,3月,省委决定建立“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南昌建筑工程技术学校随之改为“工业劳动大学建筑分校”,仍由省建工局主管。
穆先局长仍兼任校长,张兰勋为书记,原教务主任吴泽寰调走,任命刘建旺为教务主任。校址迁到新建望城岗,占地二百余亩。
当年3—4月,建筑分校在全省范围内大量招生,当时不问有无户口,年龄大小,文化高低,凡来报名的基本都收,故当时录取的有四百余人,后经体格检查和文化摸底,有高中学历证明及高中程度的二十余人,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四十五人,相当于初中一、二年级及以下的三百二十余人,部分体检有严重问题或自动不来的不计,实际录取三百八十余人,连同原校一年级新生班(乙班)全部迁入望城岗新址,参加建校劳动。(在第一交通路的原校址继续办学,由省第二建筑公司主管,经南昌市教育局备案,校长由省建二公司党委书记赵鲁兼任,余胜保为副校长,杨冠军为书记,王诚为教务主任,另行招生办学,“甲一”“甲二”班继续在 学习,直至毕业。该校生在1961年10月撤消。)
学校根据文化摸底,组织编班,高中文化程度的并入已进入二年级的“乙班”(该班有洛阳学生二十余人,南昌59年统招学生8人,加上现高中文化程度的一起,共约60人),初中毕业程度的四十五人另编一个班,作为当年一年级新班,其余317人分别编为预备班,按文化程度,依次由预
(一)至预
(七)班。
60年下半年,工业劳动大学建筑分校曾一度将二年级改为大专班,一年级改为中专班,但预备班未改,对学制、教材、教学计划等也没作任何修改。1961年:
元月,省政府宣布撤消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建筑分校正式改为“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大专班又改为中专班621班(应在62年暑假毕业),原中专班改为631班(应在1963年暑假毕业),按三年制工民建专业和全国中专统编教材,恢复正规的教学秩序。
10月,任命陈德厚为校长,张兰勋为书记。当时有教师二十余人,行政职工二十余人。1962年:
3月,根据全国精简“下马”的精神,省政府统一决定“江西建筑工程学校”撤消之列,4月份开始办理学生遣散工作(只发修业证书和还乡路费),教职工由省建工局安排工作。
9月底学校撤消完毕。1977年:
元月,省委办公厅发文(省厅函[77]33号),决定复办“江西建筑工程学校”,学校规模暂定为600人。7月19日,省建委发文,由省建委和省建工局领导,复办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8月10日,成立了由任民德同志负责的复办筹备处,并走访了省内的几个中专学校。
8月中下旬,省建工局初步确定省建二公司予制厂为复办的校址,也就是现在的昌北沙井,建校所在地。
当时和省建二公司予制厂办理交接手续,土地面积只有33.28亩,仅有一栋三层楼办公楼,一栋简易车间。
同时,从省建工局所属单位“七·二一”大学,建筑设计院,省建一、二公司,安装公司调集师资,提出了以培养“懂设计、会施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知识又红又专的中等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办学宗旨。1978年:
元月,省编委正式发文,定省建校为事业单位,根据六百学生的规模,教职工定为86人。
2月,首届党委成立,由邢殿忠同志主持全面工作,设置了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三个科级机构,并提出“艰苦奋斗,勤俭办校”澌
3月上旬,由省建委,省建工局和省建校组成招生领导小组,开始了招生工作。这是学校复办后招收的首届学生,招生对象主要是建委系统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子弟。
4月底,经过招生考试而录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20人正式开学上课。同时增置两个科级机构:专业科(负责学生管理)、校办厂(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和教职工子女就业)。
8月,录取了经过统招的新生293人,开设两个专业:工民建专业和水暖与通风专业。其中,大专工民建专业2个班91人,中专工民建专业2个班110人,中专水暖专业2个班91人。
年底,徐凤林同志来校主持工作。当时统计教师四十人(其中78年分配了14名大学生),在校学生三百二十二人。1979年:
2月,增设了总务科,基建办公室,专业科改名为学生办公室。3月,根据学校的师资、校舍情况,向省教育局、省建工局报告,请求79不招新生。
4月,成立了校团委。
5月,经省建工局批准,同济大学在我校设立了函授站,面向全省招生,开设工民建、道路桥梁和供暖通风三个专业,并在9月份招收了学员89人。
6月,第一栋学生宿舍竣工,面积1300M2,历时8个月。年底,统计教师51人。1980年:
3月,统计教师54人,其中工程师5人,技术员15人,大专以上学历44人。
6月,刘景文同志来校主持工作,施工历时8个月,面积为1300 M2第一栋教工宿舍楼在沙井竣工。
7月,征购土地18.205亩,校内面积达51.485亩。8月,科级机构调整,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校办厂六个科级机构。
9月,建工局副局长黎舟同志兼任校党委书记,刘景文同志任校党委副书记。招收工民建专业两个班79人,增设财会班(后改名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并招生41人。同济大学函授招收新生45名。1981年:
3月,由省建工局批文成立干训班办公室。4月,干训班招收和培训施工员67名。
9月,干训班招收和培训会计员62名,统计员32名,时间均为三个月。同时,招收工民建专业100人,水暖专业461人,建经专业55人。“同大”函授生38名。
年底,统计在校教职工137人,其中教师67人。1982年:
招收工民建专业60人,建经专业42人,增设成人中专,招收职工班工民建127人,“同大”函授生26人。
年底,历时三年的饮水工程完工,包括外管,沉淀池、清水池、水泵房、水塔、锅炉房等。面积达3816M2的教学大楼相继竣工。人此,学校开始初具一定的规模。1983年:
5月,由各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建立“江西省建筑工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建工局主管,学校规模为200人,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学制二年半。从此,我校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时,第二栋教工宿舍楼完工,面积为1579M2。
这年,招收工民建专业128人,水暖专业39人,建经专业39人,职工中专工民建39人,培训施工员173名,村镇规划员85名。1984年:
元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决定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自84年元月1日起由省建工局改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领导。
实地丈量复核校内土地面积为57.217亩。
统计图书资料室藏书1800余册,其中专业书达1200册以上。8月,调整领导班子,由熊天文同志任书记,丁卿同志为校长,刘景文同志为顾问。
校办厂更名为“机电环保设备厂”。
学校科级机构调整,设置校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工民建专业科、水暖专业科、建经专业科、图书资料科、教学设备科、设计研究室、校办厂等十个科级机构。
开始为外省代培学生,招收水暖专业外省学生34人。另增设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并首次招生55名。且继续为建设厅系统培训村镇建设技术人员84名。
年底,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年,用于购置教学仪器的金额达4万6千7百余元。1985年:
学校除招收普通中专、职工中专外,各专业科分别举办职工培训班,水暖专业科招收16人,工民建专业招收131人,建经专业招收77人。
4月,重新设置总务处,学生科二个科级机构。市卫生局发文,成立校卫生室。
7月,综合办公楼竣工,面积达到2235M2。同时,分配12名大学生、2名中专毕业生到校。
8月,成立保卫科。至此,校内科级机构达14个。
这年,招收工民建专业134人,水暖专业一个班39人,城规专业一个班45人,建经专业一个班42人,同时增设民用建筑维修与管理专业(职工中专),并首批招收42人,接受新疆送培的工民建专业31人,水暖专业代培学生5人。另外,教务科招收施工员、预算员培训班,计200余人。使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1300以上,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在这时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86年:
元月,接上级通知,从86年起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二年。3月,决定85级原定三年学制改为两年半。4月,决定84级也改为两年半。
7月,23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校,其中本科毕业生15名,大大充实了我校的教师队伍。
上半年,成立“职改”领导小组。职改前,我校获得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2人,讲师职称的9人,工程师职称的11人,初级职称的50人。
这年高考招生300人,学制二年,职工中专34人,学制三年,短训班163人。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党委决定试行年级主任任制。学生科和团委合并办公。1987年:
8月,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在我校设立函站,开办工程造价专业。同月,熊天文书记调离,丁卿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这年招收新生260人,其中,工民建专业131人,给排水与暖通风专业45人,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45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39人。除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学制为三年外,其余均为二年。
“职改”工作自九月全面展开,并在年底结束,评出高级讲师、工程师15人,讲师、工程师45人,初级职称50人。1988年:
元月,胡
正同志任党委书记。同时,校内机构进行调整,设政治处、纪检、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校办厂等科级机构。
8月,高考招收新生320人,其中,工民建专业181人,建筑学专业46人,给排水与暖通风专业45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48人,学制均为二年。1989年:
8月,高考招收新生328人,其中,工民建专业183人,建筑学专业48人,给排水与暖通风专业50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专业47人,学制均为二年。
11月,省计委发文,将正在筹建之中的江西省南昌城市建设学校并入省建校,一起建设。1990年:
经建设厅批准,江西建校部分专业改招初中毕业生。经全国统考,招收工民建专业178人,招生对象为高中,学制二年,建筑学专业48人,建经专业52人,水电设计与安装专业45人,招生对象均为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同时,城建校首届招生81人,其中市政工程专业40人,房地产经济与管理专业41人,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
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自复办以来,处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而且师资人员缺少,其它人员配备不全,大多数人都是来自企业单位和从学校毕业分配进来,不熟悉学校教育管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校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一边建设,一边办学,一边摸索经验。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复校以来学校共选送50余人外出培训和进修。为了改善条件,建设部共投资155.8万元,省投资61.8万元,学校自筹22.4万元,基建投资共240余万元,校舍面积达一万八千余平方米。除了已建成了教学大楼,综合办公楼,学生、教工宿舍外,还新建了一幢2550M2的学生食堂兼礼堂;一幢可藏书容量二十万册、阅览座位450席的图书馆;一幢实验楼,同时添置了包括一台计算机在内的十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
在艰苦创业过程中,我校的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高级讲师刘福如在教学的百忙中抽出时间,主审了统骗“钢木结构”中专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0年出版)、统编职业高中“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86年11月出版);高级讲师徐友岳编著的《农村建筑图集》(江西人民出版社)荣获江西省农业科普百花奖四等将,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许宁杰、张易善、徐友岳、殷刚建等为省内设计了大量建筑。
江西建校历届党委都很重视对先进人物的培养。1986年陈光裕、徐恭良二位老师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见86年《江西日报》)。
7.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七
一、钢琴弹唱课程的重要性
(一) 体现综合性和实用性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 我们必须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历练以及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糅合。而钢琴弹唱课则是用于学生综合素质技能训练的一门实用性课程, 其设置与编排体现了学前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也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它重视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表现, 不仅使学生获得实用的弹唱技能, 而且使其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更是提高幼儿教师人才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修养课。
(二) 体现创新性
弹唱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了综合技能训练的渐进过程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1. 以往的传统琴法课程设置是分为“钢琴”和“即兴伴奏”两门课程进行。
这种传统分课法既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也耗费大量课时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课后难以完成弹唱和音乐课的教学任务。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前专业培养目标, 对传统钢琴课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一面针对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现状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面又结合专业发展需要, 将弹唱的教学内容提前引入钢琴教学当中, 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叠加在两年的钢琴基础学习之后, 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阶段中, 形成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 将课程内容本身发挥到最佳效果, 而探索出了一条扎实、高效、实用的钢琴教学新思路, 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幼儿园实际教学中迫切需要的弹唱的能力, 明显提高了钢琴课的教学质量。
2. 钢琴弹唱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它需要众多的艺术学科相互协助与支撑。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类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琴法、舞蹈、乐理、视唱 (唱歌) 等,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把音乐教学视为单纯的音乐学习。而在琴法、唱歌、乐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中, 实现横向联系、多元化教学的最好结合便是钢琴弹唱这一项目, 它是钢琴和唱歌、乐理知识等有机结合的产物, 从完整意义上讲它是将演唱技巧、钢琴演奏技能、键盘乐理知识等进行综合运用, 通过唱与弹两者同步协作并且创新性、完整性、艺术性地对旋律与和声进行即兴编配, 这不仅是声乐与伴奏的精心组合, 更是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展示。因此, 我们根据教学目标, 将琴法、乐理、试唱练耳、舞蹈等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使之融会贯通,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将课程中的分析、视、听、弹、唱、跳融合为一体,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真正实现了音乐教学的“立体化”, 最终达到高素质的弹唱职业能力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改革创新
(一) 弹唱课程内容的设定
在确立了以弹唱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及教学大纲要求, 我们制定了各年级能力达标的标准, 依此制订教学计划, 规范钢琴弹唱教学。在课程内容制定方面, 不追求数量的多少, 而求其根本的质量, 抓其脉络, 把握概略, 求其精华, 以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教学安排如下:
一学年:钢琴基础+儿歌弹唱
二学年:儿歌弹唱+钢琴基础+伴奏基础知识
三学年:即兴配奏+键盘实践
教学内容前两年可分四个方面:基本练习、练习曲、弹唱小曲、视奏。将常用的练习曲按技术类型分类, 每首练习曲有自己的训练目标, 并从一开始就加入了幼儿歌曲的弹唱配合, 并对其技术类型进行训练, 让学生在训练基础的同时每周进行一首幼儿歌曲弹唱, 可适当选用一些现阶段的幼儿园歌曲予以编配, 使学生学会分析使用, 在学习中强化巩固, 以加强对键盘的实践。在视奏部分挑选一些程度略低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曲目让学生进行视奏练习, 也可选用一些幼儿园歌曲,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可提高其视奏能力, 加快学习进度, 大大丰富其学习曲目, 同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三年重点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唱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 可采用集体课教学形式, 将钢琴课与电子键盘演奏、联奏、合奏、即兴伴奏、即兴弹唱等教学内容横向联接, 由面带点, 培养学生的多方面钢琴技术运用能力。
(二) 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对目前已经出版的关于钢琴即兴伴奏的专著或教材进行分析, 发现大多是适应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等现状, 从而编写并出版了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三年贯穿使用的琴法系列教材。
1. 教材的实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 钢琴的实用性更多体现在儿歌弹唱和伴奏上, 因此, 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上, 应加入大量的幼儿歌曲弹唱, 通过对一定数量儿歌的分析和实践练习,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此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 为弹唱和即兴伴奏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教材的贴切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并不具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知识储备, 因此,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式特别要注意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分开来, 既要考虑整个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 又要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均要做综合的考量和安排, 例如:可将传统教材《拜厄》、《车尔尼599》技术训练作为基本主线, 同时加入了幼儿歌曲弹唱训练, 将“钢琴弹唱”的实践理念从一开始就融入到“钢琴基础”的教学中, 这样不仅增加了音乐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还把“弹”和“唱”两项基础课横向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真正成为全新意义上的音乐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钢琴基础学习与伴奏实践有机的结合这一创新举措,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即兴弹唱的基本能力, 又使他们熟悉了大量的幼儿歌曲, 为学生更快进入幼儿教师这一角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钢琴弹唱课中, 应充分发挥和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一堂好的钢琴弹唱课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数字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提供给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学设计和弹唱标准。因此, 我们在教学环节上, 可利用多媒体平台,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音乐, 弥补音乐的先天抽象性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我们的“情景教学法”:通过模仿幼儿园的活动主题, 运用flash制作课件, 创作出一批鲜活的卡通形象、寓言故事的场景等, 配一些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乐曲。通过这种启发性教学, 用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影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 促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对音乐作出相应的编配与弹唱, 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而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这种flash技术的运用, 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 能够迅速地将这些旧有flash影像, 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帮助幼儿更为直接地理解音乐。由此可见,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不仅使学生们在上课时实现了“视、听、弹、唱”为一体的“学中做”教学模式, 达到寓学于做的目的, 而且从长远来看, 形成了教学模式上的良性循环, 为美育教学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是专业发展和幼教实践的需要, 我们在这条改革探索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对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掌握, 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 研究教学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展钢琴弹唱课的教学, 提高整个学前专业钢琴教学的水平。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修课。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手段与方法是否合理,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材的构建入手, 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及方法, 结合已创建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幼儿教育钢琴弹唱教程》, 阐述了如何在短时期内使学前教育的学生具备扎实钢琴弹唱基本功和编配幼儿歌曲即兴伴奏的初步技能, 以适应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
8.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篇八
关键词:新闻采写;实践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24-01
就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写教学而言,其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指向十分明确,实践性教学是新闻传播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对于新闻采写课来说,尤其要强调业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经验的传授,以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新闻采写课的教学必须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一、对新闻采写部分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调整
首先,将原来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三门课程合并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总课时为120学时(以理论讲授为主)基础上,将理论讲授压缩为80学时,增加实践课时40学时,这不仅可压缩重复内容,内容设置和安排更符合新闻传播实际和操作步骤,而且在学时上明确和保证了新闻实践的实施。其次,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大实践考核比例,对实践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学生在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期间必须在校内外新闻媒体发表多篇新闻稿。实践分为零分的同学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再次,不断探索新的符合新闻采写课教学实际的各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创办班报、召开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引导学生从校园新闻做起,培养新闻意识。最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包括利用网络构建沟通、指导的平台;利用摄录设备对模拟新闻发布会录像,之后进行点评;不断收集音像资料补充教学资源等。
二、以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实践教学的导向
近年来,我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就业总体向好。但根据最近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有一个明显的趋势:直接去媒体的人数锐减,而从业于企业(包括影视传播公司)、公务员(还有事业单位)的人数增长迅速。这个事实说明,职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组织实践教学时,不能只盯着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么几个有限的地方,而是应当以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实践教学的导向,来调整实践教学的思路。新闻院系在组织新闻传播教学时,要看到党政機关、企事业单位对宣传、企划、公关人才的大量需求。现在所讲的“新闻传播”,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传播”,它包括文化传播、对外传播、政府传播和企业传播等,因此,新闻专业组织教学实践中应当安排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岗位。
三、抓住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实践同步
在教学方法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行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经典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专业前沿动态,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的目标,给学生一定的启发;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分类采访的内容讲授中,选择典型新闻事件、选择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然后根据本人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现场模拟示范,再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案例分析、模拟示范、模拟操作等课堂环节,把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的技巧,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让学生采访熟悉的人,从身边人(如同学、老师)开始,理解采访也是沟通艺术,捕捉个性化引语和挖掘精彩故事;课堂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产生的,感受记者在采写报道这篇新闻的时候所倾注的热情
四、强化学生采写训练
新闻采写报道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记者必备的职业能力,培养职校学生这一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大规模新闻报道的强化训练,因为新闻报道是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才能抢到头家新闻,迅速是新闻的生命线,快速度要求新闻报道的思维操作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我们把高度复杂的思维和条件反射的过程压缩成本能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职业条件反射。所以只有通过消息报道实践的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记者。
我们知道,一则好的新闻作品的产生是记者经过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结果,一般要过以下4个程序:首先是要对受众个体的需要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要有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再次是对社会需要,特别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了然于胸,根据社会需要和受众个体需要选取新闻事实,进行定选题、选角度、划分寸的工作,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最后,把新闻作品的构思以客观、准确和明了的方式快速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件新闻的作品才算完成。
作为新闻学核心课的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可作为一门课在一年级开设,但其训练可延续至两个学年,并使之和其他课程教学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开设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解决职专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知识总量和个性发展间的矛盾,实施大学中的素质教育。
五、抓好专业能力过关,设计灵活考核方式
根据特色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实际,出台《专业能力过关制》,采写能力过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具体的量化指标中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的就是要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采访与写作能力。同时,设计灵感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投入采访实践的积极性。把课堂成绩分散在学期中间,让学生放弃最后考试背背书就拿学分的思想,特别增加了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采访写作,根据难度不同的采访项目,分别给出不同的考核成绩。这样的教学实践探索,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并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还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职业技术学院“三基”建设调研报告10-05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景观建设导游词08-02
农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方案08-19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学风建设月倡议书09-14
公共卫生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新闻稿08-12
【保险职业学院排名】保险职业学院特色专业-保险职业学院录取分数线11-11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专业】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招生网站-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分数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