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2024-09-07

《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1.《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篇一

神奇的镜子教学反思

上了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很惭愧。感谢这些活泼的孩子给了我灵感与启迪,使得这节课很精彩,师生感受颇深。

课文内容是这样的,刚满7岁的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反射聚光的道理,救了得急性阑尾炎的妈妈。上课伊始,同学们分别说出了镜子的很多的用途,然后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生说:“这个镜子是什么样的?”之后有的又说:“这镜子神奇在哪?”还有的大概说了课文内容,我没有拘束学生的想法,只要语言规范,与镜子有关就行。让我没有想到学生提的问题是那样贴切,不用引导、启发。

在分析爸爸责怪小爱迪生时,用什么语气读,学生体会较好,读出了愤怒的语气。当屋子变得亮堂起来了,爸爸又怎样了哪?有的说恍然大悟,接着又问“恍然大悟”是何义呢?有的说晃了一下,有的说开始说的胡闹,后来错怪他了,也有的说悟出来了,但有个学生却说突然一下明白了。爸爸由责怪到明白,那么爸爸会有什么表现呢?由心理变化线索让学生先想象再回到原文。指名读“孩子,爸爸错怪你了。”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是这样说的“爸爸应该向儿子道歉;高兴、惊喜;也应该感到惭愧,大人没有想到的办法,却被7岁的孩子想到了,所以爸爸应该惭愧。”学生理清了爸爸的心理变化,对小爱迪生更加佩服,对科学更加热爱。借此机会问:“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钦佩之感油然而生。

爱迪生后来发明了电灯,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源于什么呢?引导学生大胆说。可以说上课前我没有准备分析爸爸的心理变化,而是这群孩子给了我灵感,使得大部分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升华了情感。

在今后的每 一节课 里,我一定认真解读文本,挖掘资源,创造更加宽广的知识空间。

2.《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思维情性。《纲要》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走出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很多教师未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它。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形成“问题意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因此我们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2. 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

3. 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课后反思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如何实施化学的高效课堂教学?作者从转变教学思想, 科学把握教学深广度, 精心策划教学设计,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作业布置, 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散步一小时身体的神奇变化 篇三

第1~5分钟。首先迈出的几步会引发细胞释放出生成能量的化学物质,从而为散步提供能量。此时,心率达到每分钟70~100次,血流量增加,肌肉得到预热。关节僵硬度开始减弱,并释放出润滑液让你更容易移动身体。在这5分钟里,人体每分钟燃烧5千卡热量,是坐着等静止状态下的5倍。同时,为支持运动,身体开始从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存储中获得更多燃料。

第6~10分钟。心跳增加到每分钟约140次。随着步速的加快,人体每分钟燃烧热量达到6千卡。血压轻微上升,但身体会释放出能扩张血管的化学物质来抵消这一潜在危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不断被输送到正处于工作状态的肌肉。

第11~20分钟。体温不断上升,靠近皮肤的血管扩张以释放热量,你会开始出汗。伴随着轻快的步伐,人体每分钟燃烧的热量达到了7千卡,此时的呼吸可能会变得稍微有些艰难。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以便为肌肉输送更多能量。

第21~45分钟。你会感觉精力充沛,随着身体张力的释放,大脑会释放出让人感觉良好的内啡肽,你会开始放松。由于有更多的脂肪得到燃烧,胰岛素分泌量开始下降,这对体重过大或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第46~60分钟。散步接近1个小时,肌肉感觉有点疲劳,因为体内碳水化合物存储量减少了。当你静下来时,心率和呼吸会放缓,尽管之后燃烧的热量有所减少,但依然多于锻炼前,这种较高的热量消耗状态会持续1个小时。

(张婷婷)

4.《神奇的水》 教学反思 篇四

这个星期学习了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内容。三年级科学课是起始课,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十分喜欢上科学课。水是最常见的物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本课的教学,意在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学中我在以探究为中心;强调手、脑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交流方面作了一些努力,感受如下:

(1)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我在科学教学中,首先观察树叶上的一滴水,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实验,获取知识。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亲自动手实践,从而产生体验与感悟,当然仅仅有动手的活动是不够的,也必须有动脑的活动,因为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开展评价。

(2)本课体现了科学家探究过程常用的方法: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因为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个方法,所以我在用一枚硬币和一杯装满水分别能滴多少滴水和放多少枚回形针这一过程中反复使用以上的方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本课教学我还重视学生交流技能的培养。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思想交流,科学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就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知道如何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用语,能与他人自由交谈,进行口头汇报等方面做了一探索,我想只有在每一节课都注意学生的交流技能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4)在本课教学由于没有科学实验室,实验器材几乎没有,我在演示实验一杯装满水的时候,交代不够清楚,加上学生急着做实验,因为杯里的水没有装满,实验时间太长,以后还需改进。

5.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篇五

一、条理清楚;

二、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三、语言生动。抓住这些特点,我和学生展开了对文本的研读。原来上课,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常常事事包办,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表面看来,我该教给学生的都教给学生了,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什么?并不过多地去关注。本节课,我一改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用互动的形式组织了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研讨中,大多数同学觉得: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是克隆、哪些生物可以克隆、克隆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尽管与教参上的有所出入,但是学生的见解也有道理,所以,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板块。理清了全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我又让他们默读课文,揣摩每一个段落的叙述方式。大家又发现了:第二段是三个并列的段落,分别写了: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第三段的结构方式很明显,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再找出具体描写的几个方面,即“培育优质、高产的农副产品”、“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器官”等方面,联系到克隆技术诱人的科学前景。

6.《神奇的土壤》教学反思 篇六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我并没有按照以往一贯的做法自己去收集、准备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而是引导、支持着幼儿与家长一起去寻找、收集土壤,将活动材料的准备过程变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积累的过程。

1、引导幼儿在寻找和发现中学习。

爱因斯坦四五岁时,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只指南针,指南针总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给年幼的爱因斯坦带来了心灵上的震动。著名生物学家威哥里伏斯也曾回忆,在他五岁时获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他当时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结茧,几天后,竟惊奇地出现了一只蝴蝶。实际上,威哥里伏斯童年时的发现在很久之前别人就发现了。然而这个普通事情的连续兴趣使得他晚年发现了保幼激素。可见童年的好奇与惊奇不仅是推动解决某个问题的开始,而且可能是一生所追求的伟大课题的肇始。因此,我特地将活动的前期准备的时间放在了清明小长假之际,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趁着清明扫墓的机会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接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和发现让他们好奇不已、惊奇不已的“奥秘”。在收集土壤、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幼儿也真正成为了科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吸取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建构知识。同时,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幼儿从一开始便对“神奇的土壤”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经验,更为其后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后附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的土壤标本、采集记录、观察记录,抑或是在幼儿园内自主地观察、分享与老师共同布置的展示分享墙,幼儿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2、有效指导家长在活动中参与配合。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园合作是当今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在当前班额较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很难兼顾到全体幼儿这一现状下,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活动,发挥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真正形成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虽说如今家长的学历层次、素质能力都较高,也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很愿意加入到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来,但却由于工作繁忙、时间不够及缺乏专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因素而使家长们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望而生畏。因此,要吸纳家长们参与到家园合作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们的指导与支持就非常重要了。首先,教师需要让家长们明白要做什么。教师需要将活动的内容及需要准备的事项都一一说明,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需要让家长们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在此次活动前,我将收集土壤、制作标本的内容、格式以及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观察的方法、要求都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使家长们不仅明了该做什么,更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做。只有这样,家长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从而顺利地完成指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任务”,也才能真正达到家园互动的效果。最后,教师需要给家长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使之有指导、带领孩子完成“任务”的时间。在此次活动中,我给家长留下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三天的清明小长假,使得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带着孩子充分地探索、充分地发现、充分地思考,也使得活动的材料收集地相当丰富,效果非常好!

7.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 篇七

但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只重视和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授, 而且在实验教学中化学知识是预设的, 都是绝对永恒的, 都需要强制性记忆。师生们重视的是实验结论或结果, 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并记住这些结论。对教学实验过程的探索, 反而不太注意, 至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学科素养也很少涉及。

这样,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高分低能的考试“高手”, 中国离诺贝尔奖将越来越远。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大多出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 而且这些学校的实验条件并不亚于国外, 但选手实验部分远逊色于理论部分。

如何使化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实行课程改革,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必要对我们前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反思, 促进实验教学的飞跃。

反思一:要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传统实验教学, 老师演示多, 学生动手少。众所周知, 学生亲手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 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 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案例1: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 向试管中滴入水, 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

(2)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 滴入装有4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 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在实验结束后, 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 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

反思二:在实验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的视野。

传统实验教学, 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完全忽视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验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 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 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真正的实验, 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 而且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 等等。

反思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传统的实验教学, 教师为保证实验的成功性, 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材进行实验, 学生按专本知识机械地模仿操作, 创新意识逐渐被扼杀了。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间的讨论, 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氛围。其中, 探究性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测结果, 到设计实验、控制条件、搜集数据、分析结果等, 均可为学生提供高度自主性的条件。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 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收集气体并量取气体的体积”类题目, 但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问题, 我让学生在课间讨论方案, 各组制定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上相互讨论, 再到实验室准备仪器药品验证。在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 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疑难给予帮助、指导, 并不过多地干预学生操作和思考分析。经过讨论验证, 学生总结出了各种收集量气装置:有直接用量筒排水法收集的, 有把集气瓶中的水压入量筒中的, 也有借鉴高考题用两只相连通的移液管的……

通过探究性实验,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 提高了探究兴趣, 激发了学习热情。

总之, 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认真细致研究新课标及教科书, 精编教案, 创新设计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也为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作出贡献。

摘要:我国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重视和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提倡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改革, 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必要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反思。

8.《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篇八

“人口的迁移”这个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流向是教学的重点。

国际迁移的特点,19世纪前的特点,课本以一个实例解释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我在课堂上列举了学生喜爱的电影《黄飞鸿》,还有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下南洋》一些人口迁移情节,让学生可以形象理解。对于图1.8,我让学生看图后归纳出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以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

国内迁移的原因:古代的迁移,我列举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战争。1949-1986年期间的原因,我用“新疆建设强兵团”“北大荒”让学生知道这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学生对于这些是很有兴趣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从下节课的复习提问中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80年代以后的人口遷移,我让学生根据图1.9先说出人口迁移方向,然后提问,为什么要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迁向工矿区,由农村迁向城市?结果学生回答得很朴实“赚钱”两字,这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是由于经济原因人民自发迁移的。

对于第9页的活动,特别是第二题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最频繁的考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我也是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是本节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我也列举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实例,如:有人在发达城市买房,取得当地户籍,其子女考大学相比在我们江西考大学容易。当前电视当中出现的相亲节目,一旦相亲成功,组成新的家庭,势必会有人口迁移,通过这些例子学生的上课氛围很好,也能学到知识。对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就喜欢地理,以后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

对于第10页的案例2,我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美国在各历史时期中的人口迁移规模、特点、原因,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还是由于传统教学效率不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讲练习,这可能会使学生学习效果不是那么完美。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精编精选练习,且练习要符合新大纲能力要求。毕竟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对地理知识的检验作用,并重视对练习的指导,以提高训练质量。

从这一节来讲,我愉快地上完了这堂课,心情比较舒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错的。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下个学期,我想学校多媒体做好后,我们会做得更好。

9.《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篇九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这篇课文,内容较好理解,学生一读就知道。面对这样的文本,如何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呢?面对文本,我反复读着,最终我决定从以下两点作为突破口:第一,从课文第一部分(1-4)节,体会作者对“克隆”这个概念的全面阐述。作者先说什么叫克隆,然后讲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值得学习。第二,抓住文章的题目“新奇”,体会克隆技术新奇在哪里,文中第八节介绍新奇时,有三处双引号和一处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符号的用法及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制造、配件、装配”在文中的实际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词。由省略号,让学生再补充一句。有的学生说:“能够培植出头发,让脱发的人免遭痛苦。”

从这两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10.《神奇的靴子》教学反思 篇十

跟这些孩子相处了一个多月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一直是比较弱的,在美术活动上,经常会听到小朋友说:“老师我画不来。”“老师你帮我画一下。”有的干脆就坐在位置上不动。怎么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呢?

第一阶段:从基本的涂色开始,

先准备几节涂色活动,要求他们涂色均匀,不涂到外面,练习手的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第二阶段:在物体的里面变

给幼儿准备一个图形,让他们用线条在里面变。效果不错。

第三阶段:让幼儿自己变

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实物和图片,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现在画上。

11.《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篇十一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走进光催化剂的科学世界,和藤岛昭教授一起去探索它的神奇。光催化剂是20世纪70年代被当时还是研究生的藤岛昭发现的。他在一次实验中对放入水中的氧化钛光电极进行光照时发现水被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是人类第一次像植物一样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由于当时正值石油危机,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能源,这一发现立刻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将这一现象称为“本多·藤岛效应”(Honda FujishimaEffect)。虽然科学家们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二氧化钛光催化所产生的氢量不足以作为能源使用,但是这一效应却在自清洁材料、空气净化等许多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藤岛昭教授在本书中,通过多个简单易懂的小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光催化剂的神奇。

你仔细观察过蒲公英吗?蒲公英也是向阳花,清晨,随着太阳缓缓升起,蒲公英的花序竞相绽放。自然是那么神奇,这些神奇都在你的身边。对自然现象的每一次观察都有可能成为你和伟大科学发现的一次邂逅。我向小朋友们推荐这本图书,希望它能为你们开启一扇通向科学殿堂的大门!

我们的藤岛老师

刘丽勤 顾忠泽

众所周知,能源、环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光催化是一种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的绿色技术。如今,光催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空气净化、自清洁材料等领域,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光催化之父”藤岛昭教授一直关注和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很多孩子从小就立志长大要当一名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奥秘,如何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云为什么是白色的?”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于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国际著名的光化学科学家开始投身于儿童科普事业,他不仅经常为孩子们做科普讲座,还于2010年特意为孩子们创作了《太阳和光催化剂的故事》一书。这本科普绘本带领小朋友走进光催化剂的科学世界,探索它的神奇,通过墨水的消色、玻璃的光洁度变化,以及油污去除等一系列生动而有趣的实验,展示了他40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光催化现象及其应用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藤岛昭教授认为,科普读物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对于儿童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但科学并不仅仅发生在实验室里。善

《冰冰的POPs日记》一书,作者从一个9岁男孩冰冰的认知角度出发,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的听闻认识、深入了解,以及宣传防范抵制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学习和生活历程。冰冰参加了少年科考队的南极考察让,使他接触到一个非常特别的名词——POPs,他逐渐认识和了解了POPs的相关知识,包括POPs的危害、持久性,长距离迁移和生物累积性等基本特性,还有人类社会可实践的应对举措。

根据小学生阶段读者的阅读习惯,故事的展开和科学知识的阐述以日记的形式呈现,简单易懂,生动地展示了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而引起小读者的共鸣。全彩图书配有大量可爱、生动的插图,图文并茂,烘托故事情节,增加了图书的趣味性和美观性。日记展示的内容均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便于读者联系现实生活,将科学理论自然融入实际应用。

于观察自然,努力探索未知,科学发现其实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教授不仅是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质朴随和、正直热情、治学严谨、令人尊敬的老师。儿时读过的《藤野先生》一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藤岛昭教授和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一样,对他的学生们倾注了无私的爱,用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学生。今天,藤岛昭教授等本书著译者希望通过这样一本科普读物,将中国更多的少年儿童引入科学的殿堂,为中国的科普事业作出贡献。

12.《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篇十二

笔者在设计浙教版四上《神奇的电话》一节的教案时, 在对教材文本和既定教学目标研读的基础上, 尝试着挖掘更具情感深度的教学内容, 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二度开发, 制订了“在感受电话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 感念电话发明和发展背后的人及其创新精神, 并由此树立创新和服务意识”的教学目标。试图结合电话发明者贝尔, 改进电话通信技术的科研人员以及电信工作人员的事例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同学们, 这些应急电话拯救了我们身边多少条生命。但你有没有设想过, 万一电话不通, 手机信号中断了, 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回到家里联系不到爸爸妈妈, 心里很着急。”

生:“爸爸经常要联系厂家进货, 如果打不通电话就会失去生意。”

生:“想问同学作业, 只能跑到同学家里去问了。”

生:“有很多人会因为耽误抢救而死。”

……

师:“没错。那大家知道又是谁在为我们保证电话线路的通畅, 创造着电话的一个又一个神奇呢?”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 教师相机播放了记录2008年雪灾电信工作人员抢救电信线路的MTV《大雪无情, 人有情》)

师:“看到这些感人的画面, 你有什么想对电信工作人员说的吗?”

生:“正是因为他们冒雪抢修, 回不了家的人们才能和家人取得联系。真是太感谢电信工作人员了!”

生:“他们的工作太重要了, 没有了他们, 电话和手机就只能是废物。”

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 更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

师:“是啊!电话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太重要了, 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 真应该感谢发明电话的贝尔, 感谢让电话能神奇地为我们服务的人, 感谢电信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

13.《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反思 篇十三

新近执教一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在短短两周之内,对于这节课做了两版改动较大的教学设计。时间的紧促,使得这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两周的磨课经历,让我有了许多的收获和反思,对于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较大的个人突破。今天特别想谈谈其中的一点,关于“沉浸式教学”的初思考。

“沉浸式教学”这一说法,我还没来得及去查证是否被提出过,在这里的提出,则完全是基于执教本节课后,在提炼、反思中蹦入脑海中的一个词。在我的定义里,它近似“情境化教学”,但不同于“情境化教学”。

它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萌芽,新鲜、稚嫩、粗糙,今天是我第一次描述心里的它,一样的新鲜、稚嫩、粗糙。想了想,就从对一节语文课的评价开始谈起。

一课语文课好不好?千人千言,角度不同,则评价不一、好恶不同。我觉得,学生喜欢的课就是一节好课。尽管它可能没完全达成教学目标,尽管它可能不够高效……但这样的课一定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是懂孩子的,所以孩子才会喜欢。由于喜欢,就很能激发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愿学、乐学、自学。教最终都是为了不教,不是吗?所以,这样的课,在我的眼中,善莫大焉。

那什么样的课,会让学生真心喜欢呢?能让学生沉浸其中的课堂,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对于阅读课而言,可能就是把字词的掌握学习统统放在预习里,在语文课堂中,带生入文、共情,沉浸文中,去感受、去触摸。对于习作课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极度真实的写作场景创设,沉浸其中,挥洒而出。格式、结构、技巧,都可以放在习作后的指导去完成。

这种想法,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抨击,但依然觉得这种想法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生命力。这样的语文课,它并不是对于语文工具性的抛弃,只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区块分明。它不像冷冰冰的工具,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星火引,它只去关注学生对于语情、语境的感受、体会,让学生触碰、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它有些极端,但美不都是极端的吗?哪怕平静之美,也是平静到一种极端,才能让人感知其美,不是吗?

14.《神奇的大树》教学反思设计 篇十四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让学生乐学、爱学,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故事导入,抓住“神奇”的神秘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神奇的大树》是一节绘画创作课,我从克里姆特的《生命之树》入手,让学生评述画面的内容,并出示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联想。

本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一、黑板上一棵大树的出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把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二、注重了师生的共同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用故事导入,给学生营造了神秘的气氛,通过观看各种千奇百怪的大树图片,调动的学生参与热情。接着是得到了一颗神奇的树种,这个环节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并与教师共同展示种子长出的`大树,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大树的基本结构,在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时,用一句话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棵树上,发生了许多神奇有趣的故事”。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增加了信息量。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大树的神奇,要重点突出“神奇”,要及时鼓励学生敢于想象的的创作热情。

15.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 还包括在课前反思和教学过程中反思, 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 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 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

研究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 却有说不完的话题, 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 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 (计算) , 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 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 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 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 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 (目标) ”。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 (各种版本) , 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

注重学生反馈, 控制教学进程, 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 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 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 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 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你就得改, 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 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识”,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 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 什么都商量,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 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 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 关注学生的动向, 重视学生的反馈,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 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 要让学生动起来。

2. 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 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 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 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 (发现或学习) ,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 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开辟新的途径, 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 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上, 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 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 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 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 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课后反思: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 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 总感觉是亡羊补牢, 其实不然, 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 还要反思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 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 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标,优化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魏书生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有效教学.陈厚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6.《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化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47-02

在当今提倡创新、弘扬个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能动性,而新课程提出的生成性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积极的指导意义。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基本涵义是:反对静态的预设教学,提倡动态的预设,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奇特的想法、意见和观点,要以这些意见、想法为生长点,对教学进行有必要的改动,最终使整个教学成为成功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学。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对偶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师生通过积极互动的行为,将其转化为对教学有价值的资源的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充分肯定课堂教学中的偶发和冲突事件中的创造因素,鼓励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些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说明了化学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要在动态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给化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大胆调整教学设计,进行生成性教学,通过师生双向参与、沟通和交流,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紧贴生活,加以点拨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几乎每个章节的内容与生活都有紧密的联系。而高职生更是处在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预设不到的问题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化学理论加以点拨。如某教师的教学案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结成冰,或水变成水蒸气都是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有的还常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如工厂里的电解水反应、铁生锈等。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吗?(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放鞭炮,是化学变化。

师:对,这个是化学变化,鞭炮里面的炸药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点燃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而且还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的现象。

生乙:久放的糖块,慢慢融化了,是物理变化。

师:这个也对,因为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

生丙:老师,生鸡蛋煮熟变成熟鸡蛋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对笔者说,当时课前备课时真的没有预想过学生会问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第一次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她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明紧扣定义应该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还没有学习到蛋白质变性的知识,她给学生解释是物理变化,但有的学生表示还是不太明白,持有争议。她也觉得简单认定是物理变化有点牵强,于是课下她又查阅相关资料,也到网上搜查相似问题,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也是有很多争议,没给出确切答案。网上有代表性的回答有:

1.主要是化学变化,蛋液凝固是蛋白质变性,所以为化学变化,而其中也有物理变化,如鸡蛋温度的上升等(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虽然鸡蛋熟了就变成了固态,但是其性质没变,还是蛋白质啊!如果是化学变化肯定会有新物质生成的,可是这里没有。不能变回液态是因为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物理变化,像液态的血凝固后不能变回液态是一样的。

在下次化学课时,她还专门抽出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学习兴致很高,不单纯追求答案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表示,通过讨论,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涵义都掌握了,而且理解也很深,这就是现在学校教育所要追求的效果。

(二)紧扣知识点,加以拓展

“非预设性”是生成性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学活动前不能预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既然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会碰到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给学生解释这些没预设到的问题时,教师要紧扣知识点,化学教学也是一样,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点和基本原理。

例如,“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着燃(火)点,有的学生就质疑:一根火柴棒,点燃时,把火柴头朝下点,它就很容易燃烧,但是把火柴头朝上,火就很快会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给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就要紧扣知识点,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两种情况都具备空气、着燃点,关键就是可燃物这个条件。在点燃时头朝下的火柴棒火源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大,所以会持续燃烧;而头朝上的火柴棒,火源所能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小,当接触到的可燃物燃烧完,火很快就会灭掉。这也强调了可燃物也是个关键的条件,燃烧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还有学生问道:电灯泡发光,也是燃烧吗?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是要紧扣燃烧的三个条件,电灯泡里面是真空的,没有空气,所以缺少这个因素就不是燃烧。

(三)以实验为手段,加以求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中,面对非预设的问题,可以借助实验为手段来进行解疑。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讲到金属钠的化合物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有的学生质疑:碳酸氢钠溶液加热会分解吗?如果分解会得到什么物质?它会在溶液中再次溶解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先不去告诉他们最终答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发现碳酸氢钠溶液加热是不会分解的,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很稳定,加热是不会分解的;但是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情况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分解的。又如,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苯酚,得到产物和通入二氧化碳的量有关吗?得到溶液会分层,什么在上层?什么在下层?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答案。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通过实验来求证。这样不仅结果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了授业和解惑的目的。

二、反思

改革和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的成长。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教师的参与和发展。而生成性教学理论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生成性教学理论给化学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理念,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只是负责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倾听学生的声音。而随着新课改背景下动态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传统教学理念也逐渐被一种新的理念所代替,那就是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把课堂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二)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

课堂教学生成能够使课堂教学生成的教学效果出现高效、有效、无效和负效等不同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情况, 我们都应该直面教学生成,分析教学生成,促进教学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把无效和负效的情况及时排除和调控,不能随波逐流,要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有宽容之心,辩证看待他们的错误观点、做法和要求,见机行事,适时调整,营造出宽松、和谐、轻松的氛围,生成性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高质量的教学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必须时刻吸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如化学史、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化学教师应在生成性教学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使化学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林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9(8)

[2]张长江.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化学教学,2008(5)

【作者简介】常雪松(1979-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17.《神奇的机器人》教学反思 篇十七

1、播放机器人小品片段视频后,学生想说些什么的时候,我没有去引导学生,以致于学生的回答与我设计此环节所想象的有些出入。

2、在课堂开始之前,没有设置好的教学引入。

18.《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篇十八

为了说明“克隆”的奇妙,在语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例如孙悟空拔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如把“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对比;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如柳枝、马铃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那个,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19.《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篇十九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作为初中的化学教师,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的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设置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 全面的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通过提问开展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首先, 化学教师应该明确通过问题的方式, 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对提问产生兴趣, 从而进一步对知识进行科学探索。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提问的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求证。例如, 人教版初中化学进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在上课后先往烧杯中倒入开水, 然后放入少量的白磷, 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观察到的现象。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将铜片盖到烧杯上, 并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少量的红磷和白磷。通过观察能够发现, 铜片上的白磷开始自燃, 而与此同时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引发学生们的思考, 通常情况下引燃物质需要的条件是用火点燃, 而铜片上的白磷为什么不需要火, 却能自燃。为什么铜片上红磷不燃烧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还能让活跃学生的思维, 从而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研究, 实现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 同时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模式,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的化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发现与探索。由于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教学大纲规定需要掌握的知识,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长时间的被动接受化学知识, 不利于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进行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准确的掌握化学教材重要的知识点,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合理的编排在有趣的教学情境当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人教版初中化学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铁质菜刀生锈的原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合理的猜想:铁生锈可能是因为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因为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共同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猜想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比实验的设计, 将实验分为三组, 分别拿三根用砂纸打磨好的无锈铁钉, 一根放到干燥的空气中;一根放到一半水一半空气的试管中;一根放在煮沸过的蒸馏水中。通过观察这三组实验铁钉的生锈程度,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才能全面的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进行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 使学生能够通过感观刺激, 更好的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化学的相关知识。由于化学实验演示起来比较繁琐和复杂, 因此教师进行化学实验的讲解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观察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例如,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导电性”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食盐水导电的实例, 通过多媒体将食盐水导电的实验制作成为三维动画在化学课堂上进行播放, 使学生能够通过动画从微观角度理解食盐水能够导电的模拟实验。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评价, 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 通常以教师评价为主, 缺乏互动性以及趣味性, 不利于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升。因此, 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评价的方式, 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增强对化学知识的渴望, 从而自主的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与发现。首先,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角度不同层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 因此, 即使学生取得很小的进步, 教师也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 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评价, 让学生进行互评, 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样能够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只有正视自身的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明确自身需要完善的内容, 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 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才能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作为初中的化学教师首先应该掌握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热情, 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的教学评价,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化学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杜娟.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3:61.

[2]郑云霞.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J].学周刊, 2015, 23:169.

[3]郑志荣.积极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 (下) , 2012, 10:93.

[4]黄声健.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思考[J].考试与评价, 2015, 11:57.

[5]杨雪琴.浅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 2016, 02:118.

20.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篇二十

一、必须彻底更新师生观念,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

教师要从演员到导演,学生要从观众到演员,再有演员变成导演。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放心的把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明白学习目标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大胆尝试“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革命。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地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的环境中来展示自己。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要有从观众到演员,再有演员变成导演的精神。

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來,化学实验往往是老师单纯的演示实验,学生只是当一名观众,失去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精力不集中,参与意识较差,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一、让学生经常走进实验室,每个人都学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为今后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使学生放下包袱学会自主实验,大胆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将大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学生首先积极自主阅读演示实验内容,熟练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药品用量的多少,甚至细致到通入气体的导气管所放的位置,只有达到这样的熟练程度,上台演示才能确保试验成功,不上台的同学也能集中精力来欣赏同班同学的表演,查找出同学操作的不足与成功的可取之处。初次上台实验、同学思想紧张,害怕得发抖,慌乱中把硫酸滴到了桌子上、地上,经过多次上台做实验,现在他们一点都不害怕了。三四班陈晨渴望上台实验的要求强烈,被称为三四班的实验操作能手。同班同学相互欣赏实验操作比观察老师实验效果更好。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都从观众到演员,谁也不害怕上台演出了,并且都体会到当演员的快乐。第三、老师指学生作出合理的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三部分。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三种不同类试剂来证明NaOH是否变质?题目出完之后,同学们相互讨论:1.NaOH变质后生成物是什么?2.检验Na2CO3能用哪些试剂?3.根据Na2CO3的性质来确定三类物质。分别是酸、碱、盐。课堂上先后有十几个同学导演设计了这个实验,并且还找到同伴来做演员,展示了实验,讲述了现象, 得出了结论。课余时间不少同学都想着给别的同学出一道难题,考验考验别人,就像一个个优秀的实验设计师。

二、教师要上好化学绪言课,激发学生积极性,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念。

轻视绪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的通病,许多刚走上讲坛的人认为化学绪言课没啥好讲的,掂着课本就进教室,指导学生画一画重点,要求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这节课就完了。可一节课下来,效果很差。老师生气地说:学生真笨呀!背了一节课,就这几个重点也记不住。

导好绪言课,要从化学知识运用入手。小到日常生活大至国防建设,那一项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医疗上用的消毒液、 麻醉剂、钡餐透视用的硫酸钡等都是化学物质;杂技奥妙:老师表演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巾;捉迷藏的小狗、小猫、小刺猬;乱坟岗里的“鬼灯笼”等实验,吸引了全体同学们,个个都拍手叫好,惊叹不已,巴不得将老师赶下去,自己亲手做一做呢!我趁机提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妈妈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了怎么办?许多同学根据生活小常识回答说:盖锅盖儿,盖锅盖儿……。我们是如何防止菜刀生锈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抢着回答问题。在国防科技上:核能裂变、火箭能上天、原子弹爆炸、神舟6号、嫦娥一号飞越太空,化学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世界,青山碧水、绿草红花、蓝天白云、高楼大厦、汽车在路上跑,轮船在河里游,飞机在天空飞,这些都是宏观世界。我们学习化学以后可以走进微观世界,每个同学都像戴上高倍显微镜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子、原子、电子、离子和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不停地高速旋转?难道我们不是免费去微观领域旅游?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我们以后热爱化学,想学化学,同学们一定能到达化学的殿堂。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一开始就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绪言课后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把这本“神奇”的化学课本带回家里来研究,第二天,九三班同学张旭东就写了一篇主题是“等到初三我才明白,我真正的理想是当一名化学家”的文章,由于罗天同学酷爱化学,他先后写了三篇化学小论文,并带动全班同学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化学意识,渴望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日本地震海啸,引起核电站失火造成核辐射现象比较严重,轰动了好几个国家疯抢加碘盐的现象,说什么加碘盐能预防核辐射,这没有科学道理,完全是“盐商”的操作罢了。法轮功宣扬可使水变成油,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揭穿了他们的谬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把药金(铜锌合金)当黄金来出售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同学们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说明真相,打击了造假分子,为消费者讨回了公道。在家庭生活中,化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怎样清洗衣服上的蓝墨水、圆珠笔油、菜汤、水果汁、血迹等。他们尝到了学好化学的快乐,他们纷纷拿起化学知识的武器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五班的同学问我:“老师路上撒的红粉末是赤铁矿石吧?我拿来了,咱们一块探究探究吧?”

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动手、勇于探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运用化学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各个环节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巧用信息技术,方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

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有实验,学校实验室有化学试剂和化学仪器的实验,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学校实验室没有化学试剂和化学仪器的实验,我们自己去想办法弄或发动学生从废料中寻找化学试剂或代替品,也要完成实验,实在找不到的,无能为力的实验,老师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化学实验。教师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搜索和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获取一些与实验现象有关的图片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良好的效果。

五、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状况,根据知识特点,改变教学程序。

我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当学到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79页课题1时《水的组成》之前,我们就直接学习第81页卡片资料,然后学习水的组成,还补充了H2还原CuO的实验,并根据中招需要还做了H2还原CuO的创新实验,还探究了实验室制取H2的药品,我认为这样学习有利于知识系统化,还方便记忆。过完春节,新学期开学,同学们还陶醉在欢乐的假期中,思想状况很不稳定,我打破常规顺序,先让学生学习比较浅显易懂的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接下来同学们精力充沛了,教师在指导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如果是上午第四节课同学们饥饿疲惫了,我们就做一些轻松愉快的化学小实验,或者就说说化学知识小窍门,做到每一节化学课学生都有所获。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老师在课堂上一股劲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动手动脑。我们满头大汗,学生却睡倒一片。一年下来,除了最后应付中招实验考试,学生到实验室做几次实验外,同学们几乎很少进实验室。实验课、实验题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大家深切地感觉到,一定要变通,一定要课改。为此,我们曾先后到过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焦作的“永威中学”考察学习。考察学习回来之后我们都充满热情,经过反复地讨论,科学的规划,我们的课改开始了。化学课改收效很大,优生面积逐渐增加,我们的初中化学课堂改革初见成效。这是我近两年来艰辛探索走过的历程。

上一篇:服务窗口规章制度下一篇:志愿者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