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2024-09-05

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精选7篇)

1.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篇一

成都市东区医院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

一、依据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川卫办发【2014】289号文件精神,制定此制度。

二、医院要十分重视分级诊疗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督查、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

三、制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工作职责、全院工作计划,并督查落实。

四、依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本院双向转诊工作制度与流程,选择并商洽好上下级医疗机构,与之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为做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打下支持基础。

五、认真做好本院医疗服务软硬件建设,切实提升整体医疗服务功能和能力,适应社区群众健康保健需求,承担与医院级别相适应的临床诊疗服务能力。

六、向社区公众广泛宣传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卫生、医保政策,以及实行分级诊疗的必要性、重要性,动员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实施好这一惠民政策。

七、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首接制度、分级诊疗制度、转诊制度,协调好患者转诊中的各项事宜,并向转入医疗机构提供周详、客观、科学的患者相关诊疗信息,力求做到无缝对接。

八、对联系的下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使其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九、规范实施双向转诊,履行好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和选择权,尽最大努力使人民群众对提供的诊疗服务满意。

二0一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2.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篇二

关键词:医疗费用,预付制,分级诊疗

2009年11月,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 在我县启动了“创新支付制度, 提高卫生效益”试点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通过支付制度改革,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门诊费用按人头包干和在县级医院实行住院费用按总额包干预付制, 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 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筹资、支付、绩效考核、人才队伍培养新机制[1,2,3]。我县以项目为抓手, 扎实推进综合医改工作, “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不出乡, 大病在县里, 疑难杂症到县外”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建立。

1 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 总面积8522.2平方公里, 是宁夏面积最大的县。县辖4乡4镇1个街道, 97个行政村11个社区, 总人口17.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所, 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4所, 包括县级公立医院2所;民营医院1所、村卫生室96所、个体诊所20所、门诊部1所, 校医务室1所。全县编制病床658张, 实有床位639张;核定医务人员编制514个, 实有编制人员45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 (助理) 医师1.62人, 注册护士1.05人。

2 主要做法

2.1 明确各级机构功能定位推行分级诊疗模式

准确测算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人次, 明确各级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县级医院是“龙头”, 负责本县住院服务的主体任务, 承担大病、慢性病、危重症患者急救、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基石”, 乡镇卫生院至少承担100种以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 村卫生室至少承担50种小病和常见病诊治, 乡村两级要共同承担5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2 调整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

通过整合各种筹资来源, 科学设计服务包, 引导医疗服务下沉。一是将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畴, 并适度提高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大病门诊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 促使住院治疗向门诊治疗转变, 降低住院率。二是加大乡村两级门诊报销比例, 实现大小病兼顾的报销模式, 让居民习惯于常见病在乡村两级看病就医, 尽可能将小病留在基层就诊。三是提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报销比例, 规范转诊程序, 适度降低按程序转外就诊和未转诊县外就医的报销比例, 鼓励患者县内能治疗的病在县内治疗。

2.3 推行经费包干提高基层服务效率

2.3.1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门诊包干预付制

依据上一年度参保居民在乡村两级的实际人均服务量和次均门诊费用标准, 考虑适度增量, 确定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人头费标准。年初由医保部门将乡村两级基本医疗门诊包干经费打包给乡镇卫生院, 按季度预拨60%, 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村卫生室门诊包干经费进行预拨和监管, 剩余40%经费年底以绩效考核形式兑现, 解除了村医垫资或赊账开展工作的后顾之忧, 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县级卫生、医保部门负责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和经费管理, 促使基层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间接引导患者留在基层就医。

2.3.2 县级医疗机构实行住院费用总额包干预付制

进一步明确县级医院住院守门人的作用, 引导患者合理选择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及县以上医院住院, 减少不必要的县外转诊。对县级医院有能力治疗的疾病, 依据上年度报销人次和费用, 确定本年度住院费用总额。如确需转诊的, 由县级医院按照病情需要帮助患者选择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转诊, 其医疗费用从县级医院总包干预算中支出。医保部门按季度预拨70%包干经费, 剩余30%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鼓励县级医院积极主动地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 吸引患者尽可能留在县及县以下医院住院, 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2.4 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为推动分级诊疗工作, 打牢医改基础, 近几年我县依托项目专家和聘请的医学专家, 加强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 也培养了一批懂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人员, 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项目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引导基层医务人员主动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县级医院通过外派内请、建立医疗联合体方式, 吸引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骨干传、帮、带作用, 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带动专科建设发展, 拓宽业务范围, 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2.5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

为科学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 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2014年我县制定出台了《盐池县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盐政办发[2014]57号) , 由县人民医院托管大水坑中心卫生院, 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帮扶花马池卫生院、王乐井卫生院进行科室建设, 通过县级医院定期派骨干医护人员到乡镇卫生院蹲点指导工作, 乡镇卫生院人员定期到县级医院学习培训的方式, 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奠定了基础。

2.6 建立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确保项目的监管考核

项目专家设计了服务质量、绩效考核和远程监测信息系统, 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主要业务指标和关键质量指标跟踪监测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并安排区内专家现场纠正指导。项目专家每年根据信息系统汇总的大量数据对试点效果进行评估, 并对每年试点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并开展半年和全年的项目质量考核, 保证了项目的正常有序运行。

2.7 建立激励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在包干结余方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医院在完成规定服务量基础上, 合理结余部分可以留用;如有超支, 由医疗机构全部承担。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把医务人员报酬与服务质量、地区整体健康水平和居民满意度挂钩, 促使医疗卫生机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主动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 初步成效

3.1 基层门诊量明显增加分级诊疗模式形成

参保居民乡村两级门诊受益人次和利用率明显增加。乡村两级门诊人次由2009年的5.3万增加到2014年的25.9万, 人均就诊2.09次, 较2009年提高409%。门诊患者流向乡村两级医疗机构, 小病在乡村、在门诊的就诊模式逐步形成。

3.2 次均费用得到控制人均住院报销金额提高

2014年乡镇卫生院门诊次均费用为29.2元, 与2009年基本持平;村卫生室门诊次均费用由2009年的20.6元下降到2014年的16.8元。人均住院报销金额由2009年的1246元提高到2014年的2912元, 提高了134%。县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近五年分别为2595元、2820元、3014元、3403元、3287元, 次均费用增长幅度明显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3.3 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群众满意度提高

通过绩效考核和信息系统网上监测显示, 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处方书写质量得到了提升, 医疗规范程度显著提高, 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下降, 乡村两级当日重复就诊率明显下降, 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度不断上升。

3.4 激励机制发挥作用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住院包干预付机制初步建立, 减轻了基层医疗机构垫支费用的负担和压力, 质量考核结果和包干经费挂钩, 促使医疗机构转变服务观念, 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 主动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合理结余经费医疗卫生机构可自行分配, 拉大了收入差距, 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3.5 县级医院恪尽守门人职责县内住院人次增加

县内住院人次由2012年的6590增加到2014年的8796, 增加了33.5%, 县外住院人次增幅由2012年的34%下降到2014年的9.8%, 下降了24.2个百分点。

3.6 医保资金风险下降

通过支付制度的改革, 医保资金提前包干预付, 年初就明确年内支付的费用总额, 使我县医保基金管理使用风险明显下降, 医保资金使用保持在安全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王虎峰, 王鸿蕴.关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 4 (1) :28-30.

[2]马伟杭, 王桢, 孙建伟, 等.我省分级诊疗工作整体构想及主要举措[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5, 5 (1) :20-22.

3.分级诊疗,大医院的“地雷”? 篇三

虽然在媒体的采访中,郑附一的院长提出了诸多“为河南百姓着想”的观点,并且坦然面对分级诊疗的问题,“下面的医院看不了病,患者还得往上跑”(注:郑附一的报销比例为40%左右);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个院长敢以自家床位数量来论自家的医疗质量;不幸的是,郑附一这种“超级医院”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却吸引了国内一部分“雄心勃勃”的三甲医院前去“求取真经”。

同样的,这些“虚心求教”的医院大多采取了迅速增加床位的方式来“提升质量”,比如在某省,一个GDP排名倒数第一的城市,其市立医院院长从郑附一“取经”归来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该院床位数暴增数倍,以压倒性优势跃升至该省第一,令省内其他以学术、技术著称的老牌三甲医院瞠目结舌。而这种“飞跃”的背后,却是医务人员不断流失的事实,过劳死的过劳死,调走的调走,辞职的辞职。

与其说那些大医院的院长都偏好畸形发展,倒不如说分级诊疗体系的本质是彻底“端走”既得利益群体的“蛋糕”。而这场博弈,牵涉的已经不仅仅是哪家医院或哪一级医院的兴衰荣辱起落沉浮了。

如果分级诊疗真正得以构建,国内大医院还要考虑过度建设的话,得考虑将来如何支撑,如何保证门诊病源。

开展分级诊疗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地方都有试点,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14年11月28日,在由健康界传媒和中航工业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医院峰会上,与会嘉宾就“谁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如何构建”等焦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表示,分级诊疗在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公立医院也盼望实施分级诊疗,这样合理分流患者之后,公立医院的门诊不会那么忙,住院也不会那么拥挤。

目前,各地大多由卫生部门在推动分级诊疗。对此,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认为,医保部门和患者之间有契约关系,医保部门可以规定患者到哪里去消费,由医保部门主导分级诊疗更合适,而不是让卫生部门去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明确谁来规定‘患者首诊在社区’。”朱夫坦言,卫生部门没有权力规定“患者首诊去社区”,只有医保部门有这样的权力,医保部门却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而上述问题关系到分级诊疗是否能真正开展。朱夫指出,人民群众已经习惯就诊自由,如果“首诊在社区”落实不了,即使把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得再好,患者还会流失,卫生行政部门也会很难推动分级诊疗。

如果分级诊疗真正得以构建,广东省东莞台心医院院长许宏基提醒,国内大医院院长还要考虑医院过度建设的话,将来如何支撑,如何保证门诊病源。

分级诊疗应上升到法律层面

“我同意朱夫院长的观点。构建分级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王静成表示,“分级诊疗的有些问题不是医院院长坐下讨论就能够解决的,涉及到很多系统工程,包括支付体系、基层人才培养等。”

把分级诊疗纳入法律层面,中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2014年11月5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副司长赵宁透露,在即将出台的《基本医疗卫生法》当中,会用法律手段把分级诊疗规定下来。

把时间还给医生做领头羊

真正的分级诊疗应该达到“大医院医生可以拒绝看普通病、常见病,专心攻克疑难杂症”的标准。南京同仁医院院长于振坤举例,“在美国,我的一位家属大便出血,我就给美国专门研究大肠癌的专家打电话预约就诊。那位专家的秘书说,如果患者不是大肠癌,是不可以挂号预约的。”

“这就是分级诊疗。”于振坤强调,像北京同仁医院有的医生一天最高能做126台白内障手术,大约平均是2分钟一台,“这么简单的手术还需要在同仁医院做吗”?

于振坤指出,目前中国的医保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中国医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促进医疗发展。如果大医院的一位医生天天看感冒,肯定做不了领头羊。

大医院要考虑

如何不被“搞垮”

“将来如果国内医改非常成功,分级诊疗秩序得以建立,院长要考虑医院过度建设的话,将来如何支撑,如何保证门诊病源。”广东省东莞台心医院院长许宏基提醒道。

许宏基之所以这样提醒,是源于中国台湾的经验教训。他称,事实上,中国台湾在分级诊疗方面做得很失败。虽然在中国台湾,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挂号费分别是20元、50元、100元,但由于有覆盖全民的建保系统,患者最终个人支付的挂号费并无多大区别。所以,“台大医院每天都在看病情较轻的患者,学术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许宏基说,每一个大医院要看大量的患者,还有什么时间来做研究。

许宏基还提醒说,中国台湾健保建立10多年后,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在健保以前,中国台湾有900多家医院,而现在剩下不到400家,也就是说中小型的、绩效不是特别好的医院都倒闭了。“目前中国台湾有1万多家诊所,而只有2300多万的人口。中国台湾9成的疾病都是在诊所解决。因为台湾民众没有钱,没钱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中国大陆的院长还要考虑到这点。”

另外,许宏基指出,如果大陆的医保制度将来发生改变,整个市场生态会跟着变化。“如果大陆用了总额预付,就把医院框定了。对于国内那种12000张床位的大医院,需要想想将来怎么办。”

来源:健康界

编 后

去年底,《官员专家解析分级诊疗落地难,句句戳中痛点》、《国家卫计委官员:建成分级诊疗框架至少需十年》等几篇报道引起各界不少议论;热议归热议,议论完了再看现状,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患者还是一窝蜂地往大医院、三甲医院扎堆,分级诊疗体系所包含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四个方面依旧是个“美丽的传说”。

4.人民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四

一、基本情况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建立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的诊疗机制,形成“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90%,群众自费费用逐年减少,达到方便群众就医的目标。

20xx年8月,我县被确定为全省18个试点县之一。通过综合评估我县医院能力,摸底调查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按医学临床路径测算费用,经省市专家审定,10月17日出台了《关于印发清徐县新农合分级诊疗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配套制定了《清徐县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实施办法(细则)》。县人民医院选择县域内分级诊疗病种100个,确定了单病种补偿最高限额,取消起付线,将补偿比例由75%提高到78%(县中医院80%),新农合患者只需出小于或等于补偿最高限额22%的费用,超额部分由医院承担,乡镇卫生院按照补偿最高限额的80%为补偿标准,补偿比例达到85%。参与分级诊疗的医院还有四个,分别是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王答乡卫生院和清源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对外转诊医院,依托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外转诊的绿色通道。医生在转诊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医疗技术方面的帮助,而且实现了转诊方面的帮助,使新农合患者治病方面多了一条保障线。通过六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切实降低患者自付费用,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我县自20xx年11月实行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以来,平稳有序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县人民医院和参与分级诊疗的医院住院人数大幅度增加,转诊人数逐渐下降。

1.从对外转诊看:县人民医院共转诊2643人次,去年同期在辖外住院患者4305人次,同比减少1662人次。

2.从县域内住院情况看:全县20xx年11月至20xx年4月共补偿住院患者10682人次,补偿金额为4408.67万元(其中:辖外住院人数为4305人次,补偿金额为2334.45万元;辖内县、乡住院人数为6377人次,补偿金额为2074.22万元);20xx年11月至4月共补偿住院患者11490人次,补偿金额为4617.39万元(其中:辖外住院人数为4200人次,补偿金额为2429.05万元;辖内县乡住院人数为7290人次,补偿金额为2188.34万元)。我县辖外住院补偿人次同比下降105人次(下降率为2%)。辖内住院补偿人次同比增长913人次(增长率为14%)。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了63.4%,比去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县乡医院住院患者比去年同期显著增多。20县人民医院和县二院住院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47人次和150人次(县人民医院20xx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2085人次,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2432人次。县二院20xx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621人次,2016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771人次)。县中医院增加126人次、王答乡卫生院增加130人次、清源镇卫生院增加68人次,其它乡镇卫生院(含民营医院)增加92人次。新农合住院患者比去年同期在县域内就诊率显著提高。

3.从新农合患者治疗费用看:分级诊疗单病种补偿开展以来,由于取消了住院补偿起付线,全部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药占比大幅度下降,住院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受益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

以清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为例,新农合补偿最高限额为4400元,补偿医院限额为3432元,次均费用2799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次均费用4109元,平均每例减少费用1310元,下降32%(新农合每例补偿金额3432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每例补偿金额2542元,平均每例增加890元,同比增加25%;个人自付人均616元,进行分级诊疗前人均1566元,平均每例减少950元,下降61%)。药占比下降25.57%(分级诊疗前为55.30%,分级诊疗后为29.73%)。

以短暂性脑缺血为例,新农合补偿最高限额为5000元,补偿医院为3900元,次均费用3602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次均费用4516元,平均每例减少费用914元,下降20%(新农合每例补偿金额3900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每例补偿金额2861元,平均每例增加1039元,同比增加36%;个人自付人均792元,进行分级诊疗前人均1654元,平均每例减少862元,下降52%)。药占比下降15.01%(分级诊疗前为42.46%,分级诊疗后为27.45%)。

全县分级诊疗患者1101人次,经测算平均每人次自付费用下降约900元。患者共计减少自付费用约99万元。

4.从医院的纯收入和新农合基金支付情况看:开展分级诊疗以来,县内定点医院共收治分级诊疗住院患者1101人次,共补偿金额277.31万元,与新农合结算金额357.96万元,各定点医院增加纯收入80.65万元(各医院分级诊疗补偿情况如下:县人民医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592人次,补偿金额159.68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191.23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31.55万元;县二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239人次,补偿金额50.97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78.26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27.29万元;县中医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105人次,补偿金额30.11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37.96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7.85万元;王答乡卫生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108人次,补偿金额25.07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36.96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11.89万元;清源镇卫生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57人次,补偿金额11.48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13.55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2.07万元)。

新农合多支付80.65万元,而患者减少自付费用99万余元。实施分级诊疗的.医院为降低医疗费用,加强了内部监督和管理,每周监督二次,对照临床路径查病历、看费用,既保证了医疗效果,又避免了过度治疗等医疗行为的发生,实现了医院有利赚、患者费用低,充分体现了新农合基金的保障效果,和谐了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在去年10月和11月份我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就从省卫计委新农合管理中心申请并领取了8.6万份山西省实施分级诊疗告知书,明确了转诊、补偿等政策要求,并将告知书通过乡镇、村网格长发放到每一户参合家庭,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印制500余份清徐县分级诊疗实施办法和流程图,发放到各村和医疗机构,通过村医给广大群众解读。

2.全面提高县级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县医院为扎实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建立了特聘科主任管理制度,如:中医科、普外科、核磁共振室等重点科室,由省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副主任医师担任特聘科主任,全面管理科室,选派主治医师常住清徐县人民医院,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人选进行技术帮扶。县医院在本院内选聘执行主任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新增设了血液透析室、肿瘤科、脑外科、泌尿外科、核磁共振室等科室,开展了微创手术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县二院、县中医院也聘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通过坐诊、查房、疑难病种处置、处方点评和分科室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3.建立县乡医联体,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为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给群众提供安全、价廉、高效、优质、方便、连续的医疗服务,按照山西省卫生和计生委等四委厅室《关于印发山西省县乡医联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晋卫发[2016]4号)以及太原市卫生局等七部室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县域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的意见》(并卫[20xx]28号)文件精神,加快县乡医联体建设,县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乡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双方签订三年的帮扶协议,由县级医院选派服务能力较强的科室主任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形成科室帮扶乡镇卫生院的格局,第一年采取输血式帮扶,即人员、设备等都要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第二年要培养乡镇卫生院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第三年要使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独立开展诊疗服务,并拓展医疗服务项目。各乡镇卫生院积极聘请退休医生开展诊疗服务,并将有限的医生也送往省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进行全科医生专科培训,为乡镇卫生院开展分级诊疗奠定了人才基础,进一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设备有序流动,配置科学合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

4、稳定村医队伍,提高服务能力。认真落实乡村医生进退机制,积极吸收助理以上资质人员进入村医队伍,全年共进入乡村医生34名,其中执业医师6名,助理医师11名,大学生村医12名,外地转入村医5名;退出乡村医生36名。20xx年共有执业助理以上的乡村医生49名,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26个村,乡村医生与12804居民签订了服务协议。进一步优化了村医队伍,提升了服务能力。

开展乡村医生网上在线学习培训,并于今年4月1日起,县卫生局还组织新招聘乡镇医生和全部村医,分四期,在县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能力提升培训。初步形成了县级医院医生与乡村医生接对帮扶的格局。

三、存在的问题

1、医疗人才缺乏,县乡医疗机构医生和护士严重不足是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主要瓶颈。

2、分级诊疗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我县分级诊疗开展时间短,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各级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分级诊疗政策的认识不够深刻,还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3、分级诊疗病种少,开展分级诊疗的乡镇卫生院还不多,通过半年的实施情况来看仅有100个病种,还不能满足广大参合群众的就医需求。

四、今后工作计划

1、加大宣传力度。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让群众明白分级诊疗政策。

2、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2016年,县医院至少和3个乡镇卫生院、其它县级医院也要至少和1个乡镇卫生院形成医疗联合体,力争使8个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分级诊疗服务。

3、增加分级诊疗病种。依托县医院按照医疗服务能力和疾病临床路径,年内再开展100种分级诊疗病种,争取达到200种。进一步提高分级诊疗覆盖范围,使更多的群众受益。

5.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篇五

为适应医疗体系改革,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与多家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指导乡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分级诊疗工作(双向转诊),特别是2013.5.26太和医院托管我院后,分级诊疗工作到达了新的台阶。2013.12.9郧医集团会议在我院召开,由我院牵头制定的 《郧县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施办法.>正式实施,2015.4.16市医政工作会议召开,特别强调了分级诊疗工作.2015.4.23区卫计委下发了《郧阳区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实施方案(试行)》.2015.4.30我院召开了分级诊疗专题会议,出台了《郧阳区人民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医务科组织全院医师培训了《 135种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自2014.5至今,我院向上级医院转送病人121人次,其中90%以上病人转到太和本部,其他少部分病人转向市人民医院、东风总医院。特别一提的是,我院与太和本部这种医联体形式,对危重病人、疑难病人诊治的绿色通道方面,起到了其他医院与我院不可比的效果。其二:对危重病人不能转运的时候,太和专家第一时间转到我院抢救,又无疑是对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的丰富和发展。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病人23人,我院转向各乡镇卫生院143人次,通过上转病人提前预约,解决了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难的问题,解决了病人不了解病情看病走

弯路的问题,加强了我院与上级医院的沟通;下转病人使我院与基层医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结合我院派驻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帮扶下,使转到基层的病人能够得到连续、完整的治疗。

二、存在的问题

我院能够做到根据病情需要上转病人,但上级医院转回来的病人却很少。“转上”不“转下”,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目前我院大多数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向市级、省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可以转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的却非常少,由上转下非常困难。这说明我们与上级医院沟通还不到位,总体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挥运作,重形式不重实质,几年来,各级医疗部门没有看参照执行的各项转诊标准,转诊程序和规章制度,卫生管理部门对转诊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和监督。

三、应对措施

为优化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太和医院本部及其他上级医院的沟通,建立互信机制,使上级医院转出的病人愿意回到我院继续治疗。同时我院应继续加强对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不间断、连续的双向转诊服务,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及配送情况

一、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

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院严格按照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严格在省基药招标平台采购。

2013年医院基本药物品规达412种;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金额40.1%。随着太和医院的托管,2014年基本药物大幅度扩容和基本药物配套政策的利好显现,我院基本药物品规数量达454种,配备基本药物品种率为65%(国家基药321+省增补133),已达到要求,2015年销售金额会更进一步提升。目前,配备基本药物品种率基本达到要求,使用率有待提高。

二、基本药物配送情况

我院目前有两家药品配送公司,综合能力较强,其中国药控股十堰有限公司的规模和配送能力在市内是名列前茅的,基本能满足我院临床和患者所需的各类基本药物。

三、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基本药物缺乏

药品配送公司单一,少量因为供货单位配送不及时或缺货,给患者带来不便。

2、相关指标待提高

6.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篇六

分级诊疗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臵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纾解“看病难”、缓解“看病贵”,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医改政策文件精神,我院积极推进开展分级诊疗相关工作,落实医改工作目标,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1.我院认真落实省市卫计委关于分级诊疗工作相关要求,积极开展了分级诊疗服务相关工作:2017年8月11日,由我院牵头的“XX市XX病防治专科联盟”正式成立,首批24家县(市、区)人民医院、XX病专科医院加盟为成员单位。同时我院牵头组建了专科联盟的工作微信群和QQ群,并由心防与社区防治科安排专人负责管理。通过专科联盟微信群、QQ群及国家XX信息系统,我院为成员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及双向转诊信息,2017年至今,我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流转发病报告266人,流转出院信息493人次,通过患者信息的交流,实现患者能及时转至基层单位继续进行诊疗的目标。

2.我院加大对县级医院的培训及督导力度。2017年至今,举办市级XX培训2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人次700余人次,培养XX转岗医生22人。①每季度由市卫计委联合我院,对全市XX患者治疗管理工作排名倒数第一的区(县)进行一次督导,我院派出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②不定期派专家参加县级组织的社区医师培训,不定期组织教育培训。2017年11月4日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2017年XX市XX临床技能大比武在我院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圆满举行。来自各市县区20支参赛队伍共计90名选手参赛,参赛人员为县级XX专科医院XX科医师、县级综合医院XX专科转岗医师和XX人员。11月10日-12日,由来自省内外各地的XX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及我市各县(市、区)的XX防治人员近百人参加了我院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XX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大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XX治疗新技术、新进展。

3.积极推进双向转诊工作,尤其是作好双向转诊基层协议医院的对接工作,加强与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联系,提高转诊会诊质量和效率,在有效保障患者隐私的情况下逐步实现患者健康信息的合理互联共享,做好与县级及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工作。

①2017年我院定期派专家到XX县人民医院、XX县人民医院、XX县人民医院、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提供对口支援帮扶,为受援单位诊治门诊患者1173人次,会诊17人,开展专题讲座14次,效果良好,得到了上级部门和联盟成员单位的充分肯定。

②2017年至今我院转入病人67人,转出86人。同时我院2018年与XX卫计委签订帮扶协议,针对XX市各基层医院进行帮扶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转诊、转院渠道不通畅。针对我院为XX病人,社会对XX病人存在歧视及恐惧,转至综合性医院时,很多医院心存恐惧。而且120急救中心在接诊病人时要求我院要联系好综合性医院病床,如未联系好,病情再危急亦不予转院。所以存在与综合性医院之间、与120急救中心的衔接欠妥,转院渠道不通畅,甚至出现拒收转入综合性医院的病人入院,这可能存在严重的医疗纠纷。

2.因XX医院的特殊性,患者家属不愿意把病人转至下级(县)XX医院,所以导致我院转县级XX医院病人较少,很多患者长期滞留于我院;且县级XX医院较多为民营医院,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转至我院的XX病人亦较少。该问题直接反映出我院与下级医院缺乏沟通,总体缺少统一的标准及指挥运作,重形式不重实质。

3.医保相关治疗项目报销困难。XX治疗、XX治疗、XX治疗等治疗项目不作为医保报销项目,而根据XX学教科书、XX防治指南、国内外众多学术研究,论文、杂志报道均有说明XX病人的XX治疗为必要的治疗手段。因为XX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必须配合大量的XX治疗,保持XX病患者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才能尽快的让患者疾病得到控制,尽早的向下级医院转诊。

4.我院为XX专科医院,患者病人数和住院时间经常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如XX期间患者因XX因素延长了住院时间,入院人数较以往明显上升。另外,医院现有部分长期住院病人,一年结转一次,年底结转导致平均住院日上升;综合因素导致我院平均住院日和病床使用率会出现政策性波动,所以平均住院日无法达到考核指标可能。

5.远程诊疗尚未完善,我院信息科按要求对远程诊疗相关事宜正在完善当中,预计2018年完成XX市远程医疗中心终端建设。但由于我院信息系统较落后,系统运行存在不稳定,所以建设工作也存在一定困难。

三、改进措施

1.优化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同级综合性医院及下级医院的沟通,建立互信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对各基层医院业务、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不间断、连续的双向转诊服务。

2.发挥XX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推进各县级XX病医院及民营医院的联系及培训,定期组织举行XX疾病诊疗控制中心会议。

3.推进XX病防治专科联盟工作,加强联盟医院的联系,进一步促进患者双向转诊,争取基层病情较重患者转至我院治疗,我院稳定患者转至基层。

4.2018年完成XX市远程医疗中心的终端建设,预计2019年完成XX专科联盟建设中心端的建设。

XX市XX医院

7.县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篇七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建设方面看: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合格的医务人员短缺。患者看病就医选择医疗机构时,最重要的考量是好医生。 因此,没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基层首诊就是一句空话,起不到首诊作用,只是一个中转站,徒增程序和成本,更有甚者,基层首诊还可能变成基层误诊,对患者健康造成伤害。而我国的现实是,经过严格培训、能够承担得起首诊和“守门人”责任的全科医生严重不足,这是分级诊疗难以建立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缺全科医生?这里有对全科医学的理论和人才培养不重视的因素,也有全科医生地位不高、与专科医生比收入差距大等因素影响。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医院无序扩张现象严重。尽管2006年原卫生部就曾提出,要从严控制公立大型医院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2014年国家卫计委又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但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公立大医院扩张之势有增无减。 回顾过去10年全国医院规模统计情况,1-99张床位和100-499张床位的中小型医院数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是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数量增长非常快。个别医院床位达到7000张, 堪称“全球最大医院”。而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麻省总医院的床位数一直稳定在1000张以下。欧洲医疗界普遍认为,一家医院在200-620张床的区间时,医院的效率最高。单体医院规模过大, 不仅带来低下的医院效率,更产生强大的“虹吸”现象,不断地把患者、医学人才等资源从基层医疗机构吸引到大医院,严重阻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三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为实现分级诊疗,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在功能定位上有所区别,而不是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上有差异。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应主要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服务, 而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诊疗服务应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来完成。但在现实中,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等普通门诊诊疗服务,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基层医疗机构处于劣势,病人进一步向大医院集中。四是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灵活。收支两条线、 基本药物制度等一些措施不利于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也影响群众到基层就医的意愿。

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看:一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引导作用有限。医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主要支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拉开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支付比例、将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但因为患者选择就医机构时,最重要的考虑是好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合格医生的情况下,医保政策激励参保人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就医的经济因素影响作用不强。二是患者就医习惯难改变。中国自古就有崇尚名医的传统,名医手到病除的故事经久不衰。这种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就是就医看病无原则地追求大医院、追求著名医学专家。

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思考

分级诊疗看似只是整个医疗改革的一部分,但其落实却对捋顺我国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为此,2015年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结合对问题的分析,对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部署做好分级诊疗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一是要牵住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牛鼻子。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既体现在三级医院过度扩张,也体现在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上,而这是分级诊疗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合理配置资源,第一,要有效控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要切实地而不是敷衍地达到这个目的,仅靠发文和行政命令是不够的,还要真正落实管办分开。很难想象,在一个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体制下,有关政府部门会真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实现“自我革命”。第二,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需要指出的是, 这项工作不能被曲解、异化为铺摊子、建机构。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一说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就热衷于新建卫生室(院)。对缺医少药又偏僻的农村,适当地加强硬件建设是必要的, 但要充分考虑交通的便利程度、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等,慎重规划,合理布局,把重点放在加强全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让群众真正能方便地找到信得过的健康“守门人”。要避免推进义务教育时“两基达标”过程中修建的中小学校舍现在大量闲置的教训。第三,要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研究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范围和诊疗标准。三级医院应着重引导解决疑难杂症,减少或控制门诊规模,不要与二级或基层医疗机构竞争普通门诊市场。第四,要大力发展社会办医,促进市场竞争的形成,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也可弥补基层医疗机构公共资源的不足。

二是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性矛盾。从长远看,要适当调整医学教育的结构,把全科医生的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当前而言,可把释放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的活力、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做为重点。 第一,要改革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的做法,完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探索建立奖勤罚懒的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第二,大力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应该说,在绝大多数医生还是拥有事业编制的“单位人”的情况下, 规范的多点执业比较难以落实。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医生由“单位人” 向自由执业的“社会人”转变,可能更有利于多点执业的落实。第三, 破除信息垄断导致的既得利益格局, 通过利用“互联网 +”等理念和信息手段,探索发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服务,推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以此弥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技术上的不足。

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群众信得过的、能起到健康“守门人”作用的全科医生队伍,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逐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过程中,还要选好切入点,不等不靠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第一,可以考虑以慢性病管理为分级诊疗的切入点。慢性病一旦确诊后,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 治疗的方式方法也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把慢性病患者纳入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实现健康管理,群众比较容易接受,而基层医疗机构也有能力承担得起慢性病治疗工作。 第二,可以考虑以居民自愿与医生团队“签约”作为分级诊疗的切入方式。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 孕产妇、儿童等人群通过与基层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既可接受“一对一” 的基本医疗,还可零距离得到公共卫生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有效指导, 这不仅契合了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原则,让服务模式从间段的诊疗服务向连续的终身保健转变,也不失为对医疗资源的一次良性整合。 签约服务还有助于构筑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居民获得更简便快捷的优质医疗服务。

四是要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 分级诊疗是系统工程,除了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外,其他各部门也应通力合作,围绕中心任务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如发改部门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财政部门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人社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制度完善和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宣传部门和公共媒体要引导群众形成正确就医观念,等等。

上一篇:农业局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典型事迹材料下一篇:起重机械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