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精选8篇)
1.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 篇一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后记:
6、在星空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4、学生分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
(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
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四、巩固拓展
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板书设计:
6、在星空中
(一)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教学后记:
7、在星空中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
(预设: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
(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
(二)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后记:
8、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2.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 篇二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文,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初初可要提醒你们注意以下几点哦:
首先,要火眼金睛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见解和主张。大家一定要注意,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它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如何找准论点呢?一般情况下,论点会藏在这些地方:标题、开头、结尾。当然,有时它也会藏在文中某一处,甚至需要你自己加以概括。比如《成功》一文中,作者在第(4)段中用“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一公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在《学问和智慧》一文中,作者则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中心论点。
其次,要能够精准地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则可以细分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初初希望大家不但能找出论证方法,而且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比如《论美》一文结尾处提到“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告诫人们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最后,还要学会品味思辨性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风格和其他体裁的文章稍有不同。那么,议论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初初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的词语包:准确精练、概括简明、隽永深刻、通俗易懂等。
初初相信,同学们掌握了这些要点后,一定能够轻松地开启本单元的学习之旅,感悟每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3.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 篇三
班级:姓名:成绩: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10分)
二、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9分)
1我会查字典。
“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2分)
2“卧薪尝胆”中的“薪”指,“胆”指,形容的是 (3分)
3《哪吒闹海》是一则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2分)
4快来帮这些历史“名人”找位置吧!(6分)
江郎夜郎毛遂杞人愚公叶公
()自荐()移山()忧天
()好龙()自大()才尽
5给加点字选择正确恰当的解释,填写序号。(6分)
困:A.陷在艰难痛苦中无法摆脱。B.疲乏。
C.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D.疲乏想睡。
① 走了一天的路,大家都困乏了。()
② 你困了就先睡吧。()
③ 我们把敌人困在了山沟里。()
三、 选词填空。(8分)
1渐渐慢慢
(1) 太阳落山了,天色()黑了,大街上的路灯陆续亮了起来。
(2) 奶奶走路总是()的,生怕不小心摔倒。
2防止阻止
(1) 警察叔叔站在马路中央,()每一位闯红灯的行人。
(2) 为了()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四、 发明之家。(8分)
例: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发明了发明了
发明了发明了
五、 句子对对碰。(14分)
1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换种说法,意思不变)(3分)
2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高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修改病句)(2分)
3这次活动准备得非常充分。这次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2分)
4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1) 早上,妈妈送我到校门口,亲切地嘱咐我:“ 。”
(2) 考试前,语文老师再三嘱咐我们:“ 。”
5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3分)
小降落伞 大声答道 放心吧 太阳公公 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六、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10分)
1《蒲公英》描写了蒲公英的种子对的嘱咐有不同的和,结果他们的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要,不要。(3分)
2打了七次败仗的布鲁斯王子重新鼓起了战斗的勇气,是因为。(3分)
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记述了国医生受的启发,发明了。我想这样赞美这位医生: 。(4分)
七、 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擦亮阳光
寒冬的一天,我动了一个手术。手术过后,我不得不卧床休息。那天阳光很好,却是出奇地干冷,西北风刮得窗外的树枝“嘎嘎”作响。望着从灰蒙蒙的玻璃窗里透进来的一点阳光,我的心情也冷冰冰的。
不多时,好友带着八岁的女儿晶晶来看我。晶晶手捧着一束红艳欲滴的鲜花,那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就和她手中的鲜花一样好看。聊了一会儿,朋友忽然说:“怎么这么冷,没送暖气吗?”
“锅炉坏了,不知啥时能修好呢!”我抱怨说。
这时,只见晶晶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洁白的小手帕,又拖了一把椅子放在窗前,立即爬了上去。她一边用嘴哈着气,一边用小手帕擦起了玻璃。
“晶晶,快下来,别摔着,怎么到那上面去了?”晶晶的妈妈嗔怪着。晶晶扭过头来,俏皮地冲妈妈笑了,露出两颗洁白的小虎牙:“妈妈,我把阳光擦亮,叔叔就不冷了!”稚气的话引得我们一起笑了起来。
晶晶很认真地一点一点地擦着玻璃,阳光也就一点一点地从透明的玻璃上照射进来。不一会儿,阳光洒遍了整个房间。
大家立刻觉得屋子里温暖起来了。我的心情也随着这暖融融的气氛亮堂起来,美好起来。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4分)
ch嗔怪q俏皮zh稚气y抱怨
2晶晶到来的前后,“我”的心情截然不同。为什么“我”的心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4分)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晶晶说些什么?请写下来。(3分)
八、 写作天地。(20分)
4.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篇四
>>转贴《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四单元1-8课教案》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尹伟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人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
学生解释
(2)
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
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三课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 篇五
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真美啊!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秋天的雨细细的、斜斜的,像一根根细细的线,他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带走了夏的炎热,带来了秋的凉爽,人们都加上了外套。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苹果笑红了脸,像一个个小灯笼;梨子一定是连夜赶来的,身上沾满了月光的色彩;一串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太阳照在上面像一颗颗紫色的宝石;一个个金黄的橘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稻谷穿上了金色的“西装”
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
秋天,树叶变黄了,像一只只蝴蝶似的在空中飞舞。
秋天的早晨,乳白色的雾迷迷蒙蒙,各种事物都沐浴在晨雾里,蒙蒙昽昽,若隐若现。
秋天真美啊!我爱秋天。
★秋
有人说春天赋予我们蓬勃向上的生机,夏天点燃我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冬天鼓起我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那么,秋天又能给我们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到公园、到田野去寻求答案。
走进公园,只见如火如荼的枫林是那么可爱,就像早晨火红的太阳,正如古人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在公园,路旁开满了白色的野菊花,他们虽没有菊花那样绚丽,但它让人百看不厌,因为它默默奉献的精神是那么伟大。公园旁的树也开始落叶了。枯黄的叶子慢慢的落在地上堆成了小山,踏上去软绵绵的。真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你看,农田里那成熟的稻子,就像神话故事中的金子地一样黄灿灿的;还有那引人注目的棉花地,雪白雪白的,像下过了一场大雪,真美呀!还不只是这些呢!看,那边果园里还有苹果树和柿子树呢!树上的果实,每个都大大的圆圆的,好像是树梢上挂着一个个红灯笼。正在收获的农民们笑得多么开心呀!
常言道:“春华秋实”。万物始于春,而成于秋。秋天--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了成功的希望。啊,秋天是美丽。
简评:小作者逼真地把秋的美丽再现于读者面前。在写秋景的同时也写出了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与成功的希望。
★秋天的图画
天气渐渐凉快起来了,大雁从北方飞来了,秋天向我们悄悄走来.你看,田野里,玉米伯伯长出了长长的胡子,水稻哥哥头顶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摆,就像在做广播体操.你看,果园里,西瓜姐姐越长越胖了,圆圆的,大大的,还穿着绿色的衣裳呢.你看,公园里,树叶婆婆掉了头发,像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毯.菊花妹妹戴着金色的帽子,显得真精神.秋天像一位画家,把大地涂得五彩缤纷,真美丽啊!
★迷人的秋天
几场秋雨送来了迷人的秋天。
看,天空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就像我们吃的棉花糖,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往南飞。
秋天,是放风筝的最佳时间。广场上,风筝乘着秋风越飞越高,自由自在!
田野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就像是许许多多运动员举着火
炬奔向2008北京奥运会。黄澄澄的玉米像一个个胖娃娃,它们都穿着用金色珍珠串成的衣服呢。一阵阵秋风吹过来,金色的波浪一起一伏,沉甸甸的谷穗向我们点头鞠躬,好像说:“农民伯伯怎么还不来收割我们呢?”小麦最好看了!每根麦秸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令人陶醉。
一到秋季,树上的绿叶没有那么鲜绿了,慢慢地由绿变黄,秋风沙沙响,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似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最有意思的就是扫落叶。带上丝袋子,三三两两,结伴去树林。在劳动的同时,几个人互相打落叶仗,你砸我,我扔你,其乐融融。扫累了,玩累了,就仰面朝天躺在厚厚的落叶堆上歇着,美着呢。
秋天,你像一位邮递员,送来了渐凉的通知;秋天,你像一位魔术师,将整个大地变为五彩缤纷。
秋天,实在迷人!我要把你画下来,瞧,这就是我画的《迷人的秋天》。
★秋天的图画
我爱百花齐放的春天,爱火辣辣的夏天,也爱那雪花飞舞的冬天,但我更爱那绚丽多彩的秋天.秋天是五颜六色的,你瞧,苹果树,梨树都结出了香甜可口的果实,勤劳的农民伯伯带者甜蜜的微笑来到树下,把它们都摘下来,蝴蝶们看着农民伯伯那辛苦的汗水,一个个跑过来采花粉.秋天像一个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枫叶飘到树妈妈脚下,大雁正在飞往南方的路途中,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我爱美丽的秋天,喜欢这丰收的季节.★秋天的图画
我看到了一幅秋天的图画.画上有长满了果树的果园,有金黄色的田野,有南飞的大雁和燕子,还有一片松树林.天上,有几朵洁白的云,有几群大雁飞过,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飞到南方去过冬.天上还有一群燕子,它们没有大雁排得那么整齐,但是,它们也是一块飞的.地上,左边一大片松树林,松树的叶子在秋天是墨绿色的,松果是土黄色的,还有一只松鼠在摘松果当粮食,准备冬天吃.右边,是田野,田野里有小麦、有大豆、有高粱、有玉米.小麦结的麦穗可真不少,都把腰给压弯了!旁边的高粱结的也不少,好象要和小麦比谁结的多.高粱旁的玉米,结的玉米可真多!每个叶和杆之间都有一个.大豆也不想落后,它结的和小麦差不多,它也弯下了腰,默默的等着人们去收割.画的前面是一条路,通到了果园里,果园里有苹果树、桃树和梨树.苹果树和桃树的果子的颜色差不多,都快分不清了.苹果树上的苹果太多了,苹果都连成一片了,偶尔能看见几片黄叶.梨树上也结满了梨,黄黄的梨都呆在一起你挤我碰.这真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秋天的图画啊!
忠实地记录了图画上的内容,先总后分,由上到下,顺序合理,语句也很通顺.需要注意的是,写看图作文的时候,不仅要描述图画上的内容,还需要作者加入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以丰富画面内容.★秋天的图画
秋天到了,秋娃娃好像是个魔术师;这点点,那点点,把秋天变得非常漂亮.他去果园里.秋娃娃好像把梨变成了一个个金色小灯笼.苹果路出红彤彤的脸颊在想秋娃娃微笑着.秋娃娃把柿子的绿衣服,变成了橙红色的旗袍.柿子们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它又跑到庄稼地里去了!秋娃娃给稻子讲笑话,稻子笑弯了腰,秋娃娃告诉高粱:你真漂亮,把高粱说的胀红了脸.跳绳、放风筝,是秋天最适合的运动了,在校园里大操场上,挤满了跳绳和跳大八字的同学,跳短绳的和跳长绳的,都是迎接11月17日的跳绳比赛.秋娃娃带给农民的是丰收的喜悦,带给小朋友的的是快乐的微笑.★秋天我家的花园
历经了纯静的冬季,明丽的春季,火热的夏季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秋天的领域。在我家的花园里,花儿没有春季那样多了。而对菊花来说,此时都正是开花的季节。它开得多么热烈啊!有的像一个金发女郎;有的像一个大圆灯笼,给花园点上了火亮的光芒;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它们红的似火,白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使人们百看不厌。这时,菊花似乎要把自己所有的美丽送给秋天,让秋天更漂亮。在花园的周围还有一年四季开放的??月季花。它开得多么奔放啊!血红血红的,每一朵都是那么大,重得把枝干都压弯了腰。
随着秋冬地到来,阵阵秋风把树叶吹落,但它是充满希望的„„
简评:小作者抓住菊花的特点形象而生动的进行了描写,从而衬托出了秋天的美丽。结尾又体现秋天孕育的希望。
★秋天的图画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果园里,桔子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苹果涨红了脸,像是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菜园里,一根根黄瓜像是一根根油条,挂在瓜藤上;南瓜躺在地上,正在比着大小呢!田野里,高粱举着火把;稻谷正向人们低着头,像一群承认错误的孩子。树林里,一片片树叶随风舞动,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蛐蛐发出“嚁——嚁”的响声,是一曲动听的小夜曲。
星期六的下午,老师和我们准备好筐子、书夹,登上汽车,准备去大自然里找秋天。一来到果园,我们便被那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苹果树依然茂盛,树上结满了宝石般的苹果。桂花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它有四片花瓣,顏色淡黄淡黄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灌木丛像大树的卫士,紧紧地围住,树丛中隐藏着朵朵野花,它们互相比美,为碧绿的灌木丛增添了几分美意。我们兵分两组,老师和我、小军、小红去采集苹果;小明、小丽去采集树叶标本。老师带领我们来到苹果树下,大家踮起脚尖来摘,老师个子高,伸出两只手,嗨!一下就摘了两个苹果。我把脚尖一踮,伸出一只手,抓住了一个苹果,用力一扯,苹果就落入筐中。小军个子矮,只能跳起来摘,好不容易摘到了一个苹果,就已累得他满头大汗。小红在地上捡着掉落的苹果,她头一次看见这么多苹果,很高兴,喜笑颜开地说:“看,我捡了这么多苹果!”这时,大家已经汗流浃背了,老师看见大家这么累心疼地说:“大家休息一会儿吧?”同学们齐声回答说:“老师,我们不累!”大家继续干了起来。瞧,旁边那几个同学正在拾树叶呢。小明对小丽高兴地说:“小丽,我捡到了活化石——银杏叶!”小丽也发现了一片火红的枫叶,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书夹里。
天色已不早了,大家开始互相展示自己的成果了。那苹果圆圆的,像是一个个涨红了脸的孩子。它红中带点黄,“屁股”上还有一块“疤”呢!拿起来一闻,啊!真香!我忍不住啃了一口,又甜又脆,真好吃!
时间不早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果园。真希望明年再来啊!
★美丽的秋天
早晨,我醒啦,推开窗户感到一阵凉爽。那时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她告诉我,美丽的秋
天来临了。
我奔向田野,寻找秋的踪迹。小草刚刚脱去绿色的衣裳,换上了黄色的秋装。躺在草地上,我看见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像只只绵羊,在空中漫步,天显得格外高,格外蓝。
这时,吹来一阵微风,我闻到一股香味,我跟着秋风寻找,走过小树林,我看见一片果林,果树上挂着正待成熟的果子,有橘子、苹果、柿子„„我正想摘一个解馋,忽然听见“唰唰”几声,连忙回头,只见身后正有几片枯叶在林子中飘荡„„穿过果林,金黄色的稻田展现眼前,谷穗被风儿一挠,笑得弯下了腰。
这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多么美丽的秋天。
画龙点睛:小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的景物写活了,使读者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你是一位热爱写作、文思敏捷的小作家。
习作要求:
1、写秋天的一种景物,突出秋天的特点。
2、要求抓住顺序描写、写出这种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
3、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或同学们听,请他们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习作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要求,学会重点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秋天的景色》
秋天的景色丰富多采,在田野,在路边......到处可见.田野里,火红的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秋,热情地同玉米打招呼,玉米露出了一颗颗黄灿灿饱满的玉米粒儿,向大家展现出秋天独有的风采......路边,小草不象夏天一样绿了,而是绿中带黄.树林里,大树上的叶子变成红色的,黄色的,半红半黄的......从树枝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银杏树的叶子象一把把黄黄的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送来了秋天的凉爽.花园里,桂花开了.菊花的颜色有紫色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极了!秋天的景色美不胜收......秋天真美!我爱秋天!
★《北方的秋天》
我在天津的时候正好是秋天,那里瓜果飘香,“美丽极了”。
我姥姥家是有一个小院子的,我姥姥家还有两棵枣树、枣树非常细,枣子也非常甜。还有又大又粗的梧桐树。
北方的秋天鸟儿们会飞走很多,因为北方很凉,所以才会飞走很多鸟。
秋天,很多人摘自己院子里的水果,也又人们去田野里收穗子,有些人们也会在田野里放风筝,那里的风筝好像一只只鸟在空中飞来飞去,美丽极了。
那里过节了,经常会有人们去集市,秋天的时候,集市上会有很多卖风筝的人。
要是你站在山坡上往下看,往下面一看都是金黄色,这金黄色好像金子一样,“非常漂亮,也非常美丽。”
我非常喜欢北方的秋,也喜欢北方。
我在天津的时候,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丰收的秋天》
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
我来到了一个果园里看到了一棵柿子树,我摘了一个吃下去好像糖那么甜,我真想再尝一个,我又摘了一个吃,比第一个的更甜,甜的像蜂蜜那么甜,我回到家的路上,肚子跟我说:“今天不用回家吃饭了。”
快回到家里的时候了,我还想每天住再果园里。
今天,真好啊,我吃了那么多柿子,我真高兴啊!秋天真好啊,我爱秋天。
★《凉爽的秋天》
秋天来了,小孩子都冲出家门在草地上玩。
秋风一吹来,小朋友都很凉爽。小朋友又的在踢球,有的放风筝,还有的在玩捉迷藏。踢球的孩子都跑来跑去,抢球。放风筝的在比谁风筝放的高,只有一个人飞的高。因为,他把线放光了,所以他的风筝飞的很高。有的线碰在一起飞了下来,他们也开心。捉迷藏的很容易找到。因为,风把树枝吹斜了,更容易暴露了。
秋天真是个凉爽的秋天。
语文园地三
主题:秋天的图画
要求:选一副或画一副秋天的图画,再用平时积累的词句写一写自己选的或画的画,听取同学的意见,认真修改,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提示:
1、选一副或画一副秋天的图画,先和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自己选的图画。
2、写的时候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内容写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3、写好后和同桌交流,互相提出意见或建议,根据同桌的意见或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4、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论。
范文一
★秋天在哪里
王楠茜
秋天到了。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在这迷人的金秋十月,我在身边找到了秋天。你瞧,那边的杨树和槐树的脚下布满了淘气的叶子娃娃,他们早早地离开了树妈妈,来到了叶子妈妈的怀抱。这时,温柔的秋风姑娘把那些叶子娃娃们都卷了起来,又掉下去,又卷起来,好像荡秋千一样。你再仔细瞧瞧,原来那边的枫姑娘在向你打招呼。枫叶姑娘可真漂亮,秋天来临,她已经换了一件红衣裳了。那件火红的衣裳,比春天的绿衣裳更漂亮。
一年四季中,我喜欢春天的柳绿花香,夏天的赤日炎炎,冬天的银白世界。但我更喜欢月圆花谢的秋天,不仅是它的美丽,更是因为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就像我们平时付出了努力,考试得到了好成绩的报答一样。
简评:这篇习作抓住了秋天的叶子的典型特点,生动优美的展现了美丽的秋天。行文流畅自然,语言准确生动。
范文二
★秋
周思奇
有人说春天赋予我们蓬勃向上的生机,夏天点燃我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冬天鼓起我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那么,秋天又能给我们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到公园、到田野去寻求答案。
走进公园,只见如火如荼的枫林是那么可爱,就像早晨火红的太阳,正如古人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在公园,路旁开满了白色的野菊花,他们虽没有菊花那样绚丽,但它让人百看不厌,因为它默默奉献的精神是那么伟大。公园旁的树也开始落叶了。枯黄的叶子慢慢的落在地上堆成了小山,踏上去软绵绵的。真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你看,农田里那成熟的稻子,就像神话故事中的金子地一样黄灿灿的;还有那引人注目的棉花地,雪白雪白的,像下过了一场大雪,真美呀!还不只是这些呢!看,那边果园里还有苹果树和柿子树呢!树上的果实,每个都大大的圆圆的,好像是树梢上挂着一个个红灯笼。正在收获的农民们笑得多么开心呀!
常言道:“春华秋实”。万物始于春,而成于秋。秋天--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了成功的希望。啊,秋天是美丽。
简评 :小作者逼真地把秋的美丽再现于读者面前。在写秋景的同时也写出了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与成功的希望。
范文三
★秋天的家乡
赵振宇
秋天和其它季节没什么两样。迎面吹来一阵微风,感到丝丝的凉意,才感到秋天来了。你瞧,公路两旁盛开着各色的菊花,有黄的、白的„„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它们正迎着秋风左右摆动,像是在翩翩起,又像是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致意,还像是许多顽皮的小朋友在做有趣的游戏。每次上学,望着它们,好像在向我微笑,又像在对我说:“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天气转凉了,要多穿衣服,小心感冒了,影响了学习。”
让我们去家乡的果园看看吧!果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树,可是,我最喜欢的时桔子树。你看,桔子树上结了一个个像小灯笼的桔子,我馋得直流口水。我摘了一个,开来,小心翼翼地下一小片,放入嘴里,轻轻地咬开它,嘴上、头上同时染满了汁水,我不禁赞叹道:“真好吃啊!”
秋天的菊花是美丽的,秋天的果园是丰收的,我能不爱秋天的家乡吗?
简评:小作者写秋天的景色特点很鲜明,多处用了拟人句,使秋天的景色活起来了。范文四
★秋天我家的花园
赵振宇
历经了纯静的冬季,明丽的春季,火热的夏季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秋天的领域。
在我家的花园里,花儿没有春季那样多了。而对菊花来说,此时都正是开花的季节。它开得多么热烈啊!有的像一个金发女郎;有的像一个大圆灯笼,给花园点上了火亮的光芒;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它们红的似火,白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使人们百看不厌。这时,菊花似乎要把自己所有的美丽送给秋天,让秋天更漂亮。在花园的周围还有一年四季开放的??月季花。它开得多么奔放啊!血红血红的,每一朵都是那么大,重得把枝干都压弯了腰。
随着秋冬地到来,阵阵秋风把树叶吹落,但它是充满希望的„„
6.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篇六
六一班王相茹
1、(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太阳是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
3、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有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4、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5、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6、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100亿银河星系)。比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
7、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可学家还发现宇宙征处于(膨胀)之中。
8、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9、(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10、11、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太空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望远镜)、(太空探测器)、(载人宇宙飞船)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
12、(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13、目前,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7.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 篇七
1. 借助自主复习单, 掌握概括说明文要点的一般方法。
2. 通过合作交流, 总结准确分辨说明方法的诀窍。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要点, 梳理阅读方法
1. 从单元导语入手, 回顾学习要求。
(1) 抓住课文的要点。
(2)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
2. 呈现课前学生梳理的课文要点。
3.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
(1) 逐段概括要点:1呈现课文《鲸》,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2思考本单元中运用此概括方法的其他课文。
(2) 摘录文中关键句。1呈现课文《松鼠》, 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2找找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的关键句。
二、借助课文范例, 寻找概括诀窍
(一) 呈现自主复习单中的学习困惑。
困惑一: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容易混淆。
困惑二:一个语段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明方法, 易出现遗漏。
(二) 解决困惑一。
1. 呈现课文中的例子, 说说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博物馆可以采用, 银行可以采用, 珠宝店可以采用, 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举例子)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 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 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 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 再潜入水中。 (打比方)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作比较)
2. 合作讨论:如何辨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三句话用上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 小组汇报。 (判断说明方法的时候, 我们可以做标记)
4. 练习运用。
(1) 独立完成练习一。
(2) 交流并及时完善板书。
举例子——例如、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
作比较——相当于
5.基于学情, 重点区别几个容易写错别字的说明方法。
(1) 交流整理其他说明方法。
(2) 显红易写错的字, 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作假设 打比方
(三) 解决困惑二。
1. 呈现课文段落, 联系上下文, 思考显红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
——《鲸》
2. 同桌讨论:读一读, 想一想, 判断一个语句或语段中有哪些说明方法时, 怎样才能不遗漏? (随机板书:一遍一遍读, 一个一个找)
3. 尝试运用, 完成练习二, 完善板书。
(1) 独立完成练习二。
(2) 同桌交流。如有分歧, 再读读片段, 看看板书, 轻轻讨论。
(3) 全班交流。
三、通过综合练习, 掌握概括诀窍
1. 回应课前学生的困惑。
2. 运用概括的诀窍, 独立完成练习三。
3. 交流。
四、小结, 布置后续作业
1. 欣赏同学习作中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片段。
2. 回家再次修改习作, 思考能否更好地运用说明方法, 把事物介绍清楚。
【教学反思】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温故”, 更要“知新”。
1.基于教材及学情, 让教学目标更有效。此课以单元导语为目标, 利用自主复习单, 让学生课前梳理要点、说明方法及困惑。这样, 不仅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 而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及困惑, 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讲练结合, 迁移运用, 让复习课落到实处。教学中, 紧紧抓住学生自主复习时提出的困惑, 利用课文范例, 概括解决困惑的方法, 再趁热打铁, 尝试运用提炼的方法做练习, 并且在交流中完善发现。整个设计遵循温故知新、梳理回顾提升的思路, 既有方法的提示, 也有实际的练习与讲评, 朴实、高效。
8.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 篇八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命题人徐锐利
一、知识王国里,下列拼音勇士正在向你挑战,与他们比试比试吧!(10分)
hu tu
xun luo
yan hui
yu liao gan chu
()
()
()
()
()
fu lu
bao zhang
po lie
lian peng
bian jing
()
()
()
()
()
二、词语大臣从收藏夹里取出了习题,想考考聪明的你!(14分)
1.根据提示写成语、古诗句。
(1)少年王勃你一定很熟悉吧,他在《滕王阁序》中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流传千古。你能写出表现他才华横溢的成语吗?试试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歌艺术成就辉煌,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语就能反映出李白诗歌的成就。《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2.___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李广射虎》一文提到其中一首,诗文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王国要选拔人才,句子将军被聘为考官,你看,考题来了。(22分)
1.用上任意一个成语,写一句话赞美第三、四单元课文中的一位主人翁,如朱总司令、李广、王勃、萧伯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填空,然后再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两句同时含有两种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鸟在叫着。(把这句话写得形象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好啦,好啦!”课文国舅不慌不忙地说,“该过背诵关了,你们可要细心啦!”(14分)
1.《荷花》一文中写到白荷花开放的姿态各种各样,并且主要写了三种:刚开的、全开的、将要开的。现请你任意选择描写其中一种姿态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只野鸭正披着__________________,灿烂的云霞在天边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最喜欢《 ____________》这篇课文,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富有才气的王妃见同学们做题做得很累,忙把大家带进“快乐阅读园”,让大家在快乐中阅读。(10分)
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我向大树走去。
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叶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片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1.请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用成语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___________,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这个工作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识王国的国王想测测你们的文采,好好表现吧!(30分)
亲爱的同学,当你还在牙牙学语时,你的小脑瓜里已装满了小问号。天为什么这么蓝?草为什么这么绿?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你在一个个问号中渐渐地长大。问号里有困惑,也有发现;问号里有泪水,也有笑声。问号把人类从荒蛮带向文明;问号把人类从陆地带向蓝天,带入太空……请以“?——
”为题,写一篇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我成长的伙伴”“?——让我有了一个新发现”等。
《三年级(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能力自测》部分参考答案
一、糊涂巡逻宴会预料感触俘虏饱胀破裂莲蓬边境
二、1.①秋水共长天一色才思敏捷文思如泉手不停挥力透纸背(答案不惟一)②精妙绝伦活灵活现炉火纯青(答案不惟一)疑是银河落九天2.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三、1.略2.大圆盘大圆盘荷叶略3.略 4.小鸟在欢乐地唱着歌。
四、略
五、1.迥然不同落叶归根2.自己的位置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3.每一个人只要在生活中找准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社会、为祖国作贡献。
【三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推荐阅读:
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9-22
四年级上第三单元a07-18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09-27
五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10-15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部编版09-14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08-09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知识点总结10-16
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10-02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