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2024-08-04

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0篇)

1.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一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

课件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师讲红豆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思念.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读准节奏.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二、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注意与“些”的区别.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 个.组词识记.师进行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生书写.三、朗读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师引导读诗.(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3)师:.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大家齐读.背诵古诗.四、,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作业

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余下的6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并背诵.感悟诗歌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背诵《回乡偶书》.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识记“此”.听写三个词语.背诵诗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偶(少)鬓衰客何

2,同桌交流读生字.3,容易学的生字不教.重点教以下几个生字.偶(偶然)鬓(鬓毛)衰(衰老)

出示诗句测读.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初读《回乡偶书》

自由读诗,找出读不懂的词,句.交流.汇报并解决.乡音:故乡的口音.鬓毛衰:鬓角的头发花白了.相识: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朗读指导.解题:回乡偶书

回到故乡偶然写下的(或有感写下的.)

师:大家读懂了哪一句

师:面对一点都不认识的老人,儿童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表演一下.朗读全诗.感悟诗歌小结

这首诗中的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多么高兴啊,可是却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孩,小孩的问话让老人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现在请大家齐读诗歌,读出诗人回乡的快乐与惊讶,读出小孩的可爱,真诚.作业

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红豆生南国

相思

此物最相思

思乡

小离老回

回乡偶书 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不识

2.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二

(精读课文)

1.教学目标

认识“莺、拂”

个生字,会写“诗、村”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时

第一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

等5个生字,会写“诗、村”

3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去放风筝呢?(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吧!

相关二

介绍

1.资料链接。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大约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歌擅长描绘自然景物。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莺(yīng)

(fú)

堤(dī)

柳(liǔ)

醉(zuì)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诗(诗歌)

村(村子)

童(童年))

拌(搅拌)

书写指导:“讠”的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寺”的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细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似乎陶醉在了迷蒙的春烟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醉”字好在哪里?

预设:“醉”字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杨柳丝丝飘飘使人陶醉的感觉。

4.《村居》描绘了什么景象?

预设:《村居》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5.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村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

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看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仿佛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诗歌主旨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板书

草——长

莺——飞

村居

杨柳

——拂堤

生机勃勃

儿童——归——放纸鸢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二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

个生字,会写“碧、妆”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体会春天柳树的绰约风姿。

相关介绍

1.资料链接。

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为喜光树种。遭受水淹时,它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在水中,有吸收和运输养分的作用。柳树以插条繁殖为主,也可种子繁殖。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易变形。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白柳、圆头柳等品种。

2.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主要作品有《回乡偶书》《咏柳》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2.学生初读:自由读古诗,把生字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咏(yǒng)

妆(zhuāng)

丝(sī)

绦(tāo)

裁(cái)

剪(jiǎn)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碧(碧绿)

妆(妆容)

绿(绿色)

丝(丝线)

剪(剪刀)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碧玉:绿色的玉石,诗中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

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诗中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细读课文

1.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扮成的,从树上垂

下的无数条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这满树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的春风就像剪

刀一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2.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咏柳》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预设:《咏柳》写了柳树和春风。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春风温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穷的创造力。

4.《咏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咏柳》运用了比喻、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小结:运用比喻的好处:诗人把柳树的新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把柳条比作丝绦,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样子很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运用设问、拟人的好处:后两句诗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了带来绿色的春天。

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5.你觉得柳枝还像什么?请仿写一个比喻句。

预设:细细的柳枝像婀娜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6.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咏柳》中的柳树高大、碧绿,枝条长而柔软,叶子细小。微风一吹,无数条柳条随

风摆动,就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诗歌鉴赏五

诗的前两句:

第一句中的“妆”字写柳树像是精心打扮过一样,“高”字衬托出柳树袅袅婷婷的风姿,“碧玉”表现了柳树鲜嫩新翠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高的特点。第二句中的“垂”字写出了柳条的长和柔,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柳条的美丽,这一句,把柳条长而柔软的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细叶”一词,写出了柳叶细小的特点。巧用设问,用“谁裁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诗歌主旨

《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借物抒情,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得出了这两首诗的主旨。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古诗中的情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落实背诵的要求。

板书

描绘

咏柳

想象

热爱春天

热爱大自然

碧玉——一树高

万条——绿丝绦

细叶——谁裁出

3.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三

一、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乐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三、读写结合,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4.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四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古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古诗二首》蕴含了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由此,本导学案重点在于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2.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古诗;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图片话题,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

1.提问: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同学们会背关于它们的古诗吗?

2.播放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介鹳雀楼。

1.思考问题,回忆学过的古诗内容,回答提问。

2.听老师讲解,了解鹳雀楼。

1.填空。

(1)王之涣是

代诗人。

(2)鹳雀楼旧址在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断句,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问,老师在幻灯片中标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与大家交流讨论结果。

1.认读生字词。

2.自由读古诗,自主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3.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达成共识。全班交流、展示结果。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楼(lóu

nóu)

依(yì

yī)

尽(jìn

jìnɡ)

欲(yǜ

yù)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用时:10分钟)

1.再次自由读古诗,读后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2.质疑、解疑,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了什么道理。

1.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问题。

2.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理解诗句意思。

3.思考诗句蕴含的道理。

3.字词意思我知道。

白日:

依:

欲:

千里目:

四、仔细品读,尝试背诵。

(用时:5分钟)

1.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观察点在哪里?鹳雀楼、夕阳、山峰、黄河分别应在什么方位?

2.看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景象。

3.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诗文内容,思考诗人所处的位置,想象诗人看到的内容,揣摩诗人当时的心情。

2.朗读、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

登鹳雀楼。。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用时:5分钟)

1.请同学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1.思考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产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5.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

2.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3.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望庐山瀑布》,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

(用时:5分钟)

1.播放各种瀑布的景象。

2.交流: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3.听古诗网络录音范读。简介诗人背景。

1.欣赏瀑布美景,交流观后感。

2.听古诗范读,了解诗人背景。

二、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用时:15分钟)

1.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能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读出节奏。课件出示生字词。

2.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2.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生字书写。

6.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shān

chuān

()

()

三、解释诗意,体会意境。

(用时:15分钟)

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整个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

2.根据诗句意思,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1.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根据诗文内容,想象作者看到的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7.我会解释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

1.请同学说一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

2.布置作业: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选出作品展示。

1.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

2.根据诗文内容绘画。大家相互展示、交流、评议。

8.我最喜欢《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诗是“

”,因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类瀑布的录像、图片、声音、文字,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介绍作者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借助想象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古诗二首》教学片段

◆释诗意,悟诗情(教学难点)

师:我们来讨论《望庐山瀑布》后两句诗的意思,有小组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吗?

生:我们这组讨论的结果是:这两句诗是说“庐山瀑布从高处直流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师:说得很不错,基本很接近原诗的意思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庐山瀑布不是真的有三千尺。那庐山瀑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吗?

生:不是。

师:对!庐山瀑布不可能从天上流下来,诗人这样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当时的情景。诗人李白看到瀑布湍急的水流,从山顶倾泻而下,山顶云雾缭绕,仿佛仙境,所以李白用这两句诗来描

绘他看到的壮丽景色。你们通过李白这两句诗的描绘,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好好想一想,大家再一起交流。

生:朗诵这两句诗,我觉得我看到了壮观的庐山瀑布,抬头看不见瀑布尽头,落入地下时溅起了水花,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欣赏。

师:我们也许没有亲眼看过庐山瀑布,但通过诗人李白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庐山瀑布的美景,它一定很壮观,让我们赞叹和喜爱。诗人也是如此,被庐山瀑布的壮阔吸引,用诗句抒发了对它的赞美之情。

5.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以及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准备:能够体现古诗内容的庐山瀑布景色的图片以及资料。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板书:

11、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生

瀑布 挂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直下 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和朗读相结合。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准备:《题西林壁》的挂图、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2.吟诵两首古诗,细细品味不同的韵味。板书:

11、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6.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述: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古诗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的古诗库又将增加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简介作者。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想象画面。

(1)指名读,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è)。在本诗中读“shè”。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áo)代。在本诗中读“zhāo”。

(2)说说自己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词典,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刚刚下过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杨柳被雨水淋过后更加青翠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请再喝一杯送别酒吧,等你出了阳关后就不容易见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体会感情。

1.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再现依依惜别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指导朗读。

4.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学过的王维的古诗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试着背一背王维的诗。

五、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唐 舍 杯 董 雁。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唐”字和“董”字的写法。“唐”第5笔稍长,写在横中线上。“董”中横画很多,第5笔最长。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预习《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师述:这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写的一首诗。一位名叫高适的诗人也写有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他是怎样写的,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他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古诗写的是高适送别谁?(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指名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说哪句。

2.讨论交流。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诗意。诗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3.启发学生想象高适和董大分别时的情景。

4.朗读全诗。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识字。重点指导“董”“雁”字的写法。

五、总结延伸。

1.说说这两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表示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配乐朗读,深化理解。

1.自由练读,摸索朗读方法和技巧。

2.老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3.配乐朗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收集唐朝的古诗,举行古诗朗诵会。

7.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居、草”等12个生字,会写“飞、少”等6个生字。学习新偏旁“忄”。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识记本课生字,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1.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生自由回答)你们喜欢春天吗?(生齐答:喜欢)2.古代的人啊,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学习《村居》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村居》。2.齐读课题,认读“居”。理解“村居”。(村,是农村;居,是居住。)

3.看图,图中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景物。(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5.诗中是怎样写景物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6.小朋友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将这幅画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读通诗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2.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识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3.检查指导读古诗,指导读通顺、流畅。

(三)抓住重点,理解字词。

1.自主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先做上记号。1.读一读,连一连。草yān 烟ɡuī 归cǎo 纸jū 居zhǐ

2.比一比,再组词。早()草()字()学()

3.《村居》一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2.小组讨论不懂的字词。拂(fú):轻轻地擦过。醉(zuì):课文指杨柳像喝醉了一样,在春风中摇摆。趁(chèn):借着。纸鸢(zhǐ yuān):风筝。

(四)概括大意。

二月,青青的小草茁壮成长,可爱的黄莺飞来飞去。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摇荡着。儿童放学回来,趁着时间还早,赶紧借着东风放飞风筝。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忙、学”。忙:笔顺是。

学:上部是“”不要写成“”。笔顺为。4.我会查字典。“忙”读音是(),第一笔是(),共()画。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齐背《村居》。2.指名背诵,概括大意。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准、读通。

师:有哪些同学之前已经会背这首诗了?(请会背的学生背一背)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很多学生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理解诗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字音都读准。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3.认记生字。(指名读准生字——交流识记的方法——组词,猜字义)4.指名朗读。教师适当地给予朗读停顿指导。

(二)理解感悟。引入: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小朋友们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看看课文的插图,你能读懂哪一句或哪一个词? 学生自学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的知识点,教师要有所预设。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随机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1.读读第一句。(也可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指导读好这一句。2.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儿、风雨、花儿)3.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4.诗中所描写的花儿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通过图画帮助理解。)

(三)总结大意。

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雨吹打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5.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序号)

(1)处处闻啼鸟()①嗅到。②听到。(2)春眠不觉晓()①天刚亮。②分晓。

6.《春晓》一诗中描写了春天的、、、等景物。

7.根据意思写诗句。

昨天夜里传来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儿不知道又落了多少。

三、指导写字

书写生字“多、少”。

多:上下结构,两个“夕”上下叠放。少:独体字。“丨”在竖中线上,右点略高。8.描一描,写一写。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听写字词,背诵两首古诗。

2.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背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回到学校读给同学们听。3.鼓励学生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板书]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8.二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图片,提出问题。

《神雕侠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武侠作品,刚刚看到的图片中这两把剑的名字大家都还记得吗?

明确:君子剑 淑女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经》,看看《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是如何展现这爱情之美的……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关雎》就是冠于三百篇之首的作品。

二、资料助读,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关关雎鸠(jū 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3、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经·周南·关雎》,掌握重点字词。

2、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并体会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有何效果。

3、预习《诗经·秦风·蒹葭》,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营造气氛并初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梦幻的图画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梦境……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以及意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同时出示投影,提示字词。

投影显示: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采采”义同。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之:代“伊人” 沚(zhǐ):水中沙滩。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品读全诗,重在鉴赏

(一)篇章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作用: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失望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情感脉络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不可即(三)艺术手法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3、虚实相生。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

四、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课后作业

9.古诗二首教案 篇九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10.北师大版四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篇十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介绍月亮。所有的文字都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引领大家向往美好的事物,并能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和课文片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基本知识。

2、认字24个,写字18个。继续练习写摘抄笔记。

3、用学过的不同方法,理解“心驰神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学习写自读文章时,注意区别对待自读时提出的问题。

5、加强句子练习。习作记叙中秋节的事情。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设疑自探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1〉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引读,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了。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一说”。读诗句,想画面。

同桌俩用自已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思想感情 同桌交流自已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带着自已的体会朗读古诗或表演或朗诵古诗。

教师小结。

四.质疑再探 朗读古诗。

古诗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五.知识达标题

1、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2、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如:(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

不时鸣叫几声)

3、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4、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李白《关山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5.我当小老师,学了本诗,请你设计一道测试题 第二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设疑自探

预设: “暮”是什么时间?

“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它的意思是什么? “暮江吟”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解疑合探

1、自读,要求大声朗读。

2、小组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

3、班级交流。

四、质疑再探

大家在自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来议一议。预设:

为什么了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五、运用拓展

请你设计一道和本课有关的测试题

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指 名大声朗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

残阳

江边

美 静

鸟鸣涧

上一篇:销售提成奖励方案下一篇:《我的中国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