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件教案(精选8篇)
1.高中历史课件教案 篇一
秦朝统治-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答.①不是。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不等于“暴政”。“暴政”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教学目标典型例题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答.①不是。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③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2.高中历史课件教案 篇二
1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
1.1 课程理念
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 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但是, 初中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而高中则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非义务教育的深造性、探究性、专业性等特点。
1.2 课程目标
在知识方面, 初中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在能力方面, 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 属于“记忆式历史”;而高中则要求理解和应用, 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 属于“分析式历史”。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初中主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等;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2 初高中学生学习思维及方式的差异
2.1 尽管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 是不可替代的国家课程, 但长期被视为“副科”, 得不到重视。
这就导致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 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也不了解。而高中阶段的模块专题体例, 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 导致高中师生普遍感觉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偏难。
2.2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 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 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
由于知识简单, 对知识的要求也停留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 所以, “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 高中教材内容多, 课时紧, 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 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 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 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 虽然背得很熟, 但一用起来, 就不知从何下手”, 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 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 穷于埋头做笔记, 不得要领, 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吃力。
3 高中历史教师高标准高定位
3.1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多角度分析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要使学生取得较好成绩, 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高中教师应首先,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 针对性设问, 鼓励学生质疑, 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鼓励学生讨论、探究, 教师及时点拨。其次,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更是考察多种史观, 在教学中渗透多种史观分析问题,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介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 可以多角度分析问题, 可以从对欧洲的影响, 对亚非拉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也可以用全球史观分析, 用文明史观分析, 用革命史观分析等等。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3.2 弱化教材作用“依标施教”
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上相对独立, 双方都对对方教材缺乏了解, 如果把初中的“难忘九一八”和高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搞同课异构的话, 就会出现许多重复, 比如, 二者都介绍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政策、列举侵华日军罪行、简述中国抗战斗争、分析西安事变形势等史实;都会设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必然?还是偶然?”“西安事变震惊了中外, 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处置蒋介石?是杀蒋?还是放蒋?”的等问题, 结果出现材料雷同, 答案相似的情形, 简单重复的就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 教师要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 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 教学详略得当, 有的放矢。更要认真研读课标, 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
3.3 加强专业和非专业素养
对于历史新课程, 不仅学生基础薄弱, 当前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还难以适应新程的教学要求, 历史知识、历史理论, 乃至社会经验相对不足。比如说经济史中《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措施,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等;涉及绘画、音乐、物理学等非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专业和非专业素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我们要不断的通过专业书籍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
3.4 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历史学科介绍历史人物需要图文并茂, 介绍最新史料需要文字呈现, 介绍相应人文风貌需要视频展示, 所以, 教师要充分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课堂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讲求课堂效益,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 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总之,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思维和方法的具体差异性, 对高中历史教师站位要求更高些。不仅要对初中知识“补课”, 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念, 以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熏陶学生,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摘要:笔者认真研读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虽然二者有一定的承接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所以也就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站位不同。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差异,教师站位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S].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3]陈惠菊.浅谈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和突破[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3 (01) .
3.高中历史课件教案 篇三
关键字 历史意识 创新 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步步加深,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的考试压力,更多教师选择以“高考”为指挥棒,忽视了在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概述
历史意识是历史范畴内一种思想形态,瞿林东曾经提到:“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胡昌智也说:“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丁怀超则认为,历史意识应该有三重含义:“一是要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争取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是把历史趋势与现实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对未来既有谨慎的乐观,又有深沉的忧患;三是通过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可以明是非,别善恶,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
总而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作积淀,需要通过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对“历史”的定义是:“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是发展着的事件,也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它也需要站在整体的历史层面上对历史进行全面地审视。因此在历史的学习中需要渗透发展意识、科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教育,同时历史意识也和创新意识、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第一,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
首先历史课本的选材很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在选材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以及结论的开放性程度,避免内容太难或者出现争议太大的结论。
其次,教材编排的重心变化。传统教材重心在于历史事件的详细陈诉,陈诉方式也较传统,使学生无法融入到历史中去,很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更别提学习了。经改革后的课本则主要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参与历史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后,教学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得以拓展,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与现代的联结,而活动课的开设则为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及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意识,也使高中历史教育内容更加的全面。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有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高考要考的重难点,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历史更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更应该掌握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第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重素质教育。
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有着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生,他们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总能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他们善于思考,对历史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这些素质也是学习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通过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使学生以科学的、全面的、发展地、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历史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历史事件中,让学生领会到历史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历史影视资料,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历史原貌,这不仅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应对考试打下了基础。
三、结束语
历史之所以能使人明智就在于它能使我们更清楚我们的过去,并从中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以及把握历史发展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使我们能更好地走现在的路。而历史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在历史教学中则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教育,还有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琦.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黄天娥.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关于高中历史教案 篇四
1、知识与能力
识记: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国民党的“制宪”;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国民主同盟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国民政府的垮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理解:通过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运用:通过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和各事件横向联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及人民民主运动
【教学过程】
导课:早在1940年_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就曾说:“从前有人说过一句话,说是‘有饭大家吃’。我想这可以比喻新民主主义。既然有饭大家吃,就不能由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宪政是民所共有?还是少数人所得而私?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_与民主两种道路的选择。由此导入新课。
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 为首的 阵营日益强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二战”后,德、日、意法西斯战败,英、法受到严重削弱, 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开始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3由于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特别是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强烈,而且最关键的是此时国民党尚未完成 的准备,因此蒋介石采取了“ ”的_策略,三次电邀_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
蒋介石”电邀“的意图是:如果_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_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2、重庆谈判
为了尽力争取 ,揭露美蒋_ 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中共中央提出“ 、、”三大口号,同意到重庆举行谈判。
1945年8月底,_挟”弥天大勇“,毅然赴邀,抵渝谈判。_此行,震动国内外。他在重庆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华西晚报》说:”_的到来,是民主中国的曙光。“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诚意和极大的努力。
经过几十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教材列举了它的四项内容。谈判斗争的焦点是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对此,共产党方面作了重大让步,例如主动让出一些解放区、缩编人民军队等,尽管这样,国民党始终不肯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这两个问题终未能达成协议。
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是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这样,再要发动内战者,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不攻自破,共产党在国统区以及民主党派、社会贤达中的影响扩大了,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谈判桌上赢得了重大的胜利。_同志赴重庆谈判,可以说顺应了民心,得到人民群众最热烈而真诚的拥护,这是_蒋介石_统治,建立新中国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3、政协会议
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列出教材五项内容),又一次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政协决议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和民主党派的意愿,冲破了蒋介石的_统治。但不久,国民党_制造了“校场口血案”,又很快撕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和平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努力化为泡影。
二、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
1。 国民党的“制宪”
1946年夏……同年秋蒋军占领了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下令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所以这次大会又称为“制宪国大”。
※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已达成的协议,国民大会应当在全面停止内战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开。现在国民党违反这些协议而一手包办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故这次国民大会也被称为伪“国大”,它所制定的“宪法”是伪“宪法”。伪“宪法”以根本_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__统治的国家制度,是一部封建买办法西斯宪法。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伪“宪法”。全国人民也一致谴责和抵制。蒋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国共和谈的大门业已关闭。
2。 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内战爆发前后,人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蒋介石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_的政策,在昆明、重庆、上海等地,制造了一系列血案,其中主要有:“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 “五·二○”血案等。面对国民党的_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中国人民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具体情况略
※注意四点:一是“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战场上军事反蒋而言,是另一种斗争手段;二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_,_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三是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三、民主党派同国民党_统治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_撕毁政协决议,_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使大多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日益支持人民革命,积极进行反对_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但他们的斗争却遭到蒋介石集团的_和_。
1947年5月,中央社发表文章,诬蔑民主同盟、民建、民进等党派,“均系中共意志而行”,已成为“_工具”。这是打击民主党派的信号。随后便拿“第三大党”民盟开刀。11月,国民政府以所谓“勾结_,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其他民主党派也_转入地下。国民党__统治更加暴露无遗。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胜利鼓舞下,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逐步认识了美蒋的反动面目,又重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反对美蒋_的活动。1948年1月,沈钧儒等人在香港召开民盟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重建民盟总部,恢复活动。总部宣布要“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_政府,为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表示要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并肩战斗。民盟走上了新的光明大道。从此民主党派同国民党_(即蒋介石集团)决裂了。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1。国民政府的垮台
1949年4月21日在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后,_、朱德向全军发布渡江命令。从4月20日晚20时起,人民解放军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渡江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和西北、西南进军,扫荡残敌。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8年上半年,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取得辉煌胜利时,_曾致电李济琛、沈钧儒,认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提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决定。在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进行准备的基础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是一次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本课小结】
5.高中高一历史教案 篇五
1.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洪秀全重新封王;三河镇大捷;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和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①通过对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和天京事变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②利用注解,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3.①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②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规模巨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农_动的峰,它成为当时亚洲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太平天国的失败说明,在近代中国,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可以是一支革命的主力军但绝不能成为一个胜利的。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分析天京变乱,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因果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分析
①天京变乱是重点。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重点。因为这是两课书最后的落脚点。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将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点突破方案
①天京变乱: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补充的图片和材料来介绍天京变乱的背景,然后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对《天朝田亩制度》及天京变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在学生的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在分析天京变乱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天京变乱分别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②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③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节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重点:①天京变乱;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是怎么样到来的”?
一、天京变乱
教师补充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走上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之路?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二、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
简单讲解。洪仁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后面的“新思想的萌发”中还要讲,这里只提起学生注意这个问题即可。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着重指明下面几点即可: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天京陷落简单讲解。
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对《天朝田亩制度》及天京变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在学生的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天京变乱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六节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一、天京变乱
二、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再破江北大营
2.三河镇大捷
3.再破江南大营
4.太平军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
5.安庆陷落与陈玉成被俘就义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1.清军围攻天京
2.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6.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六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4)荀子的思想
荀子 “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理论著作《春秋繁露》。
三、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成为正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10 重点 :理学和心学的内容。
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以《三教图》引入“三教合一”的局面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的局面?引入新课。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盛行。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介绍程颢、程颐、朱熹生平,思想的核心是“理”。“理”是世界的本原。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致良知”。
结果: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思想家们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4、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5、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介绍李贽其人。
“离经叛道”、《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进步思想: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社会背景:(1)剧烈动荡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评价:进步的思想,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解放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教学目标: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难点:哲学观点理解。教学过程:
“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
一、智者学派
1、由敬畏“神”到关注“人”——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忽视道德。
二、苏格拉底
特别关注道德,“美德即是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美德来源与教育”(知德合一),喊出“知识就是力量”。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时代、外貌、思想。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介绍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所有学科都精通,极有智慧的人
四、社会背景:
古代希腊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的地位的提高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1、重点:二大运动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3、导入:赏析图片《雅典学院》,导入新课。
4、新课学习: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二:“文艺复兴”。
(1)背景及实质:资本主义萌芽。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是人文主义。
(3)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文学三杰”、“美术三杰”。(4)传播及意义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影响: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事件。
三、“宗教改革”。(1)背景。
16世纪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压榨。德意志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运动。1517年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否认教皇的权威。(3)意义。
引起瑞士、法国、英国等国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19 教学目标: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浏览引言部分图画,提问:从图画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启蒙运动的核心、主要内容、性质。核心:理性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理性。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4.概况。
补充说明: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另外还有百科全书派。本目以学生阅读为主。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对整个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28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科学的思想。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阅读单元引言,提问: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什么?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蔡伦)、火药(军事始于唐末)、活字印刷术(北宋 毕升)、指南针(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提问:四大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极大地促进欧洲生产力的发展。)
二、其他科学技术成就。
(1)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天文: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慧星的记录。《石氏星表》。浑仪、简仪。《授时历》。
(3)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4)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总结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作出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教学目标: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特点与成就,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学过程:导入:由今天生活的文化交融的时代。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导入新课。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立“楚辞”——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3、汉赋: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史”: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婉约派柳永;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小结:中国诗体由四言诗到楚辞,到五言诗,到七言诗。古体诗之后有律绝诗,律绝诗之后有长短句的词。反映了由简趋繁,由粗趋细的发展必然性。
三、明清的小说:
1、小说演变:(1)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2)唐代的传记小说。(3)宋代的话本。
2、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是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本课小结: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繁多,形式丰盈。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1 教学目标:了解汉字、画作、戏曲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中国汉字和书画的发展脉络。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导入:奥运会开幕式上,以视频“神奇画卷”引出独具魅力的中国书画、戏曲艺术,学习新课。
一、文字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书法:两个阶段:自发—自觉 书体:楷书、草书、行书
老师概括: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走进书法的艺术殿堂,进行鉴宝比赛吧!
二、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王冕《墨梅图》、明徐渭《牡丹图礁石图》、清郑板桥《墨兰图》
三、戏曲
京剧形成---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成熟---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传播---清末民初 全国流行,民国以来: 走向世界
课堂小结:中国书法、绘画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我们感受到它神奇魅力,也必将把这种魅力传承下去!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5
1、重点: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2、难点: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3、导入: 提问:近代自然科学是以什么学科为开端?引入新课。
4、新课教学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自创第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二、经典力学的建立:
牛顿最重要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发现,是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三、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四、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影响: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课堂小结:物理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践出真知。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14
教学目标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人类是怎么来的?”引入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上帝创造了人的神创学说。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
1、背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
2、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意义: 有力挑战了欧洲思想界封建神学创世说; 开创了生物科学界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局限:进化论思想也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25 教学目标:识记三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发明;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重点:蒸汽机和电气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瓦特蒸汽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引入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蒸汽机的改良(播放视频,简单介绍蒸汽机的运行原理)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局限性: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工人劳动强度等角度思考。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特点: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学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影响:生产技术更先进,生产力水平更高;垄断组织形成。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成就: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家顽强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18
1、重点:“师夷”与“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2、难点:分析不同思想的异同和特点。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目的和内容: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创办学堂,培养人才,学习科技,派遣留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3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3)维新变法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25
1、教学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2、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标志《青年杂志》。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3)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29
一、导入: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引入新课。二、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挽救民族危亡。二、三民主义的提出,基本内容及评价
1.提出: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
2.基本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但主张民族又不反帝,主张民权又不依靠国民,主张民生又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评价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区别的根本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5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3、导入新课:师: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
4、教学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教师小结: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课小结: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5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的“老人”引入新课。
4、讲述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真理标准的讨论: “两个凡是”,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二、邓小平理论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三、“三个代表”思想:
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15
1、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2、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引入新课。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4、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人民当家作主。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含义“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美苏争霸,局势紧张。
3、成果:自主学习。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出示《饥饿的女孩》画面。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四、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983年 “银河-Ⅰ号”。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本课小结
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20
1、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文艺成就。
2、难点:如何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3、导入新课:
引用春秋战国时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入新课。
4、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①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的破除。②三大改造的结束。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双百”方针的影响
第一,在学术领域:是生物学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二、曲折的年代
“文革”期间 数量大幅度减少。
三、文艺的春天
80年代 “五讲”“四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文学艺术欣欣向荣。课堂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29
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3、导入新课: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4、教学过程:
一、“开基创业”。1.拉开序幕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2.制定方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
二、“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 “三个面向”。
三、迎接挑战。
1.原因:国际竞争的挑战。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 1993年 “211工程”
课堂小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15
1、重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文学价值。
2、难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3、导入新课:你曾经阅读过哪些世界文学名著呢?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文学流派?各文学流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进入本课学习。
4、学习新课:
一、浪漫主义文学
1. 时间:18世纪未到19世纪初
2. 特点:深入挖掘人的感情,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3.代表: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4.历史背景:革命和战争频乱,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二、现实主义文学
1.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
2.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三、现代主义文学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3.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模糊不清,语言风格背离传统。4.代表: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四、20世纪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 1.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亚、非、拉美文学
印度:泰戈尔 中国:鲁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尼日利亚:索卡因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分组讨论,列表归纳完成教材知识结构。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5-15
1.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2.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3、新课导入设计:
回顾19世纪以来有哪些文学流派?由此而引入新课。
4、新课教学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
(2)特点:①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代表:学生自学为主。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基本特点: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代表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
(1)背景与特点:资本主义的黑暗使得人民不满,对现实暴露和批判。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2)代表作品:学生自学为主。
三、印象画派
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向日葵》。
四、现代主义美术
法国画家马蒂斯《舞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教学小结:
请同学概括19世纪以来出现的主要美术流派。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5-29
1、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2、难点:音乐和影视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影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导入新课:播放准备好的音乐片段——《命运交响曲》,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4、新课教学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强调: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2、补充简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同
3、浪漫主义音乐的民族特性。《天鹅湖》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变化
1、爵士乐和摇滚乐。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特点。启发学生: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人们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情境导入: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电视机、电影、黑白、彩色、无声、有声的。)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本课小结: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广为流传。20世纪初电影和电视,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7.高中历史课件教案 篇七
一、首先, 学会阅读目录, 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只是起到索引的功能, 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 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 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 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 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一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这也理清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 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 要我们总结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时, 则可看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目录, 第一至第四节都讲述了隋唐的政治上统一和开明, 第五节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第六节是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 , 第七节是对外交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目录知道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了, 而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几点内容了, 通过以上事例说明, 学生如果能从目录上理解历史知识结构, 充分利用目录这条捷径, 那么学习历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 注意阅读单元 (章) 的引言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单元的“内容提要”, 也是单元的“中心思想”, 突出了重点。学习具体内容前阅读引言, 可以初步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综观引言部分可大致分为知识概要式、框架线索式、内容补充式等几种类型。阅读概要式的引言, 要概括要点, 分清层次。比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引言部分叙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进一步激 化 (即引言部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1904年, 日俄战争在中国的东北爆发。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过东北) 。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即引言中的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 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结束了封建帝制) 。阅读线索式的引言, 要理清阶段, 把握其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言叙述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 发。引言线索式地显示了这一单元历史发展的脉络, 清晰明了。关于内容补充式引言, 这部分类型的引言在中古史中常见。因为世界古代史现在不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 而中古史内容与世界古代史的横向比较只能通过在引言部分来叙述了。从而体认到古代中国作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引言部分清晰展示了本章的要点。为学习具体的课文指明了 方向。
三、再次, 要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 (楷体字部分, 注:江苏省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部分是高考的考试内容) 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 形成历史能力的主要来源, 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读懂教材。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等, 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 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 也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区域。②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 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即是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阅读时分析每段所讲内容, 概括其中心思想, 提炼要点, 并分析其与标题 (章、节、目) 的内在联系。笔者主张对正文部分的讲解和学习把它和语文课的讲解和学习方法上要求一样, 有时甚至要逐字逐句的地去讲解, 去学习。亦即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 一读, 二写出段落大意, 三得出中心思想。对一些历史事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完全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去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理解了历史知识及其关系, 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③区分史实与结论, 读透教材。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与规律性想结合的特点, 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史论和史料的统一, 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原则, 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区分史实与结论, 用史料说明要点, 用观点统帅材料。阅读中史论结合, 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教材, 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对课本历史知识大胆质疑, 挖掘知识内涵。读书离不开思考, 而疑问不仅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对没有阅读障碍的历史教材, 阅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 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也培养了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课后习题有“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个学生说出了很多理由 (省略) 大胆的提出了与教材完全不同的观点———洋务运动并没有破产也没有失败。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属于开放性的观点。
8.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应用剖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 ; 历史教学 ; 历史素材 ; 应用 ;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84-01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放羊式”、“鸭填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就历史学科而言,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素材资源,比如,图文影像资料、文献[1],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直接来源,也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的首要前提。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利用多样化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资料,并把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各种历史素材利用率,充分发挥历史素材具有的作用,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满足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素材的作用
作为历史知识源泉,历史素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第一、历史素材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调动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追要是因为历史素材大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方法,不利于自身历史思维的培养,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历史素材具有还原历史面貌的作用,能够不断深化教材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第三、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就历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才是其重心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素材,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独立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素材的应用
1.优化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不同方面的历史素材,对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历史素材是以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启示性,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此,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历史素材、需要思考的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明确教材内容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以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合作的《八一宣言》为例,教材中引用了“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 ……”。而该段落中的兄弟阋于墙”源于《左传》,原意是指家里争吵,句中主要指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并对历史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把《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决议》相融合,从不同角度进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在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历史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共抗日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材中的各种历史素材得到优化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
2.适当补充必要的课外历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说明某个历史要点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课外的历史素材進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例[2],教材中关于国家内部的具体演变、形成只用短短几句话一笔带过,透过这些文字,学生对国家内部是怎样演变形成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引入《世界箴言》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日常积累、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为了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
3.优化利用乡土历史素材
乡土历史素材是一种以记述乡土历史为主的历史教材,从狭义上讲,古往今来发生在当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等。在运用乡土历史素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拥有建设家乡、祖国的远大抱负。要处理好乡土素材与课文教材内容的关系,不断发挥乡土历史素材具有的补充作用。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陈望道及《共产党宣言》[3]”中具有的乡土素材,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传播的。此外,乡土历史素材要真实可靠,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把各种历史素材应用到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流爱.高中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68-73.
[2]靳冬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素材应用分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2:26.
【高中历史课件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0-25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09-06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10-01
高中历史课堂06-17
高中历史水平08-15
高中历史时间轴10-03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10-28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07-11
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