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美诗歌

2024-10-20

尘世美诗歌(精选15篇)

1.尘世美诗歌 篇一

闭上眼静听尘世残美散文随笔

文前

车窗外、城市无静,满是嘈杂,让人心生厌恶。只是细想,此时的我没有心情,不悲不喜,安静看着路人经过,安静听着歌,安静的无法融入这个杂乱世界。

感觉突然词穷了,不知道该写点什么,脑袋里也瞬间空白,也许该套用别人的话我不是个优秀的纪录者,我只能在脑袋里努力的拼凑一句句断断续续的话语。表达自己心里肤浅的感悟。和最真实的想法。

是我这般无聊,用自以为是文字的文字表述自己的碎念念,我只能自嘲自己,不可理喻。我把所有的情绪、都强置在文字里,继而不知,它并不是我的承载体,而我依旧一如既往,重复做着同样荒谬的事。也忘记了我写文字的初衷。

我的心好冷、等着你来疼。

单曲循环SARA的《我的心好冷》。静静的、静静的心疼,还是如往日般,莫名杂乱的心,只想沉默。

城市太过冷漠、谁于谁只是擦身而过。

霓红交错的街头、车水马龙,而却依然寂寞。匆忙或是悠闲的行人、他们不是归人,只是过客。一次邂逅、一场聚宴、尔后道声珍重,然后已是殊途。

走了太久、忘了感动。

心玄被什么拨动,闷声作响,碎落一地的支璃,已找不到躲藏的地方。呆呆的看着远方,以为天亮就好了。我不坚强,泪还是溢出眼眶。

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亦没有了苦苦的挣扎。

而我说、我不是习惯性的悲伤,只是、我有我的伤。我用文字宣泄、敲击一个个字符,尤如一下下击中心底,没有撕心裂肺、也不至于痛不欲生,只是想闭上眼睛,静静听、带着些许疼痛心碎裂的声音。

突然发现、我的悲伤,无处安放。

学不会洒脱、只能自己承受。累了、便不会再那样任性,风追逐叶,最后还落叶归根,尘埃落定、风继续他的漂泊旅程,没有留念。

坚持那么久的理由,其实只是自己给的安慰。都说、伤一次就够。而我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次次、还是义无反顾。

想哭就写字。

我想、这是我用方式,这能让我安静下来,听着心痛的.节奏,一下一下带给我的快感。而谁与我、感同身受?

回忆林林总总的袭来,我停留这一季的感伤。回望自己,早已体无完肤、心疼的替自己擦拭伤口,希望能解脱。

也许自己已经无所谓有或是无所谓无。只是过着习惯性的生活,心疼、便也习惯躲起来、肆无忌惮的哭一场,然后面对谁,都是没心没肺的笑。有时、自己会说些可笑的话来安慰自己。这样、也是习惯性。

对于欺骗、我记得,我不曾允许过,然而、我却选择了宽恕、一次、再次,依旧。

这个六月、忽而躁热、忽而又阴沉、总是让人不安。

这样的浮华盛世,我无奈不知该置何表情。

我静听、繁华背后,莫落的细水长流。

2.尘世美诗歌 篇二

下面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 谈谈具体方法。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一、看图说“画”, 建立形象。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寻隐者不遇》入选课本后, 编者就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附在其中, 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教学时, 不妨先看图说“画”, 再学文, 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 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所画的景与情, 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 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 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德更准确、更深刻。

二、示范朗读, 反复吟诵。

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 其意自见”。诗歌意境深邃, 语言精美, 音调铿锵, 声韵和谐, 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 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 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 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 利用声音的变化, 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 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 只要做好示范,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 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 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 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 传递出来。

三、咀嚼字词, 重点突破。

诗歌的意境靠语言来传达, 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只有咀嚼字词, 重点突破, 才能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语言, 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 进一步感知到诗歌的意境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里的“只”和“深”是炼字之精华, 如果能借助图画的理解和诵读中的体会, 读透这两个字, 意境就会“豁然开朗”。“只”字强调师傅唯一的居所———此山中, 即告诉来访者,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这是毫无疑问的, 同时, 这个“只”字把童子为十分隐秘的住所和行径感到自豪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是“不知处”的根本原因, 它一字千金, 道出了山的高远、云的浓密。层峦叠嶂的山峰被浓浓的云雾缠绕, 神秘莫测, 师傅飘然若仙, 来去无踪, 哪里能找到他呢?正因为师傅就在此山又在此山中找不到他, 才显示出“隐者”之“隐”, 寻者“不遇”的奇特。咀嚼了“只”和“深”。意境之美就有了新意。

四、展开想象, 填补空白。

3.天堂“诗歌”尘世“性” 篇三

小说讲述我、木子、和王燕燕到乌海寻找诗人郭子的故事。从呼和浩特到乌海,途经达察素齐镇、哈素海、一个临路的村子、萨拉齐镇等地方,作者主要写了这一路上这三个文艺青年的谈资,和在三个旅馆中的不同的行为和内心变化。这几个据有着诗人情怀的年轻人思维是跳跃的,是新奇的。他们一路行走,一路拜访,到新优佳养鸡场找到名字叫“狼人”的诗人,随心随性的敞开胸怀,拥抱那种心灵的契合。这是普通人少有的经历,这是一种诗意的出行。作者的这种对诗意的出行的描写,对于当下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迷失自我,逐渐变得墨守成规的一种精神的突破。

巧妙的叙述结构使得这部小说处处充满惊喜。小说以一个问题“我们,要不去寻找诗人郭子咋样?”开始,设置了悬念。小说在接下来没有直接讲述诗人郭子,而是描写了几个文艺青年决定去寻找郭子,层层递进,使读者渐渐和小说中的三个年轻人一起去探寻;寻找的道路是曲折的,五百多里的路程,步行必然是无聊的。那么路上三人的谈论话题就是小说中必要的部分,这样的书写自然顺畅,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而三人的谈资大都是以性为话题,却又在意料之外。性话题在一般的生活中是隐晦的,但在小说中两男一女却直接而大胆的谈论着性话题,这也表现出这三个人物的率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这种真性情人的赞美。小说中有两段是看似偏离寻找诗人郭子的描写,一个是在哈素海“我”教王燕燕游泳,另一个是去拜访诗人“狼人”。在教王燕燕游泳的时候,“我”的手是不老实的。当木子问“我”为什么不游了,“我说没多大意思”。木子也是在看了泳装女之后说“的确没多大意思”。这个在寻找路上的小插曲就像是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诱惑,体现出作者对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能不能抵挡的住这种诱惑的叩问。而拜访“狼人”则是对寻找的助力剂,小说中写到的狼人“是一个很厉害的诗人,据说比郭子还要先锋”。在与狼人做过交流之后,木子和“我”都表现出一种敬佩之情,。而且作者还适时描写了“狼人”对于诗人郭子的评价,“他把身体里被压住的能量转化为诗,这很了不起”。“木子一下子就被狼人这几句镇住了”。狼人一个初中就辍学的人竟然有着这麽深刻的诗学见解。那么诗人郭子呢,这无疑给将要寻找的诗人郭子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将这种描写处理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最后小说以诗歌结束,留给人们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结尾,留给人们充足的想象空间。结尾的诗歌是诗人郭子的,但是“我”和王燕燕却是坐上了返回的中巴车,只有木子一人独自继续去寻找郭子。这样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悬念,两种不同的精神路途最后能通往何处?是回归现实还是继续自我追求?小说里寻找的是具有先锋气质的诗人郭子,这篇小说本身也具有着独特的先锋气质。

诙谐幽默的通俗化语言使小说中要表达的内容变得鲜活。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的幽默的语言,“Q是去的缩写,S是死的缩写,QS,就是说你吃完喝完之后,可以去死了!”作者对于这一食品安全标识的有意曲解,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幽默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吃完喝完之后,就可以去死了”戏谑之中又包含着作者的人文关怀,人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吃喝占了生活的大部分,如果没有着更高的追求,那还有什么意思。文章中还涉及大量直率的语言,将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成了一种追求自我,随性而为的真性情的人,这也使得文章非常的流畅。同时,文章中看似是人物漫不经心说出的简单话语又包含着一种无形的张力。

小说叙述从“性”话语出发,走向了对心中理想“诗歌”天堂圣殿的寻找,体现了超越尘世的诗意追求,但有意思的是,“性”依然是圣殿路上伴随“我们”的共通的精神话语,或者说,作为精神天堂的诗歌圣殿就矗立在性的尘世之上,密不可分。小说中的木子、“我”和王燕燕一样,心中虽然依然有着追求的信念,但是却最终向现实妥协,回归到尘世的“性”与原来的庸常生活。诗人郭子,类似于《等待戈多》中的戈多,都是作为一种在前方路上的人,是木子和赵卡王燕燕的堂吉诃德式行为的精神寄托。郭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诗人,比狼人如何?都是未知的,能不能找到诗人郭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在寻找的路上。或许,天堂诗歌与尘世之性,本身就是人存在的无法摆脱的生命两极,我们众生都在其中沉沦与救赎。好在,有一道光——诗歌之光——照亮了生活的暗夜。

小说在极尽言说诗歌殿堂神圣性的同时,也无意中游离了人物的生存处境和性格逻辑,以深邃的精神景深和华丽的辞章忽略了来自生活细节的质感和生命深处的独特感受。这或许是作家赵卡需要向生活进一步挖掘的地方。从这里开始吧,这也是余华和苏童走过的道路。我期待着赵卡。

4.尘世间,做一个明媚的女子诗歌 篇四

不要油彩,不要墨盒

不要笔,不要纸张

捡拾起天边的落叶

借助西北吹来的劲风

自由自在地组合

像很多年前摆放的积木

随心所欲,参差不起

喊一群南去的大雁

轻轻滑过黑色的翅膀

然后,从大海里汲取一滴水

润泽画面

如果还不够

捧来夕阳红红的脸庞

放在左下角

作为我的题字

二  饮一杯茶

不要和我计较时间

等我醒来的时候

安静地坐在床榻之上

手执一壶滚烫的开水

一包精致的茶叶

我不会去细数

她们蜷缩的身影

到底隐忍人世间多少美丽

把她们沉入杯中

本身就是一种恶作剧

我不会端详她们的.挣扎

那会破坏我美好的心境

品茗而旁骛

悠闲而纯粹

三  旅行

没有行李,没有目的地

没有地图,没有风行标

请不要拦阻我奔前程

前方的路自有千万条

这旅途不会寂寞

一路风景一路欢歌

还有千万朵桃花等待着我

轻轻对视,燃烧一团火

就连月光也沉醉在河坡

潺潺溪水流淌着传说

浇灌着历经此地的回忆

也追逐着岁月的痕迹

四  拯救

大雪纷飞,封住路口

锁不住心窗

一本书可以读到天亮

一首歌在脑海中徜徉

一些人在岁月里仓皇

一句话的温暖满含能量

很多时候,我见过和我一样的人

衣衫单薄走在路上

渴望一束阳光洒满肩膀

5.家乡美经典诗歌 篇五

一、农家秋景

秋已至,天变凉,

农家秋日好景长。

晨露浓,稻禾香,

农夫收秋早起忙。

收割机,隆隆响,

禾草入地粮归仓。

镰刀绣,扁担脏,

躺在旮旯无用场。

厨房里,婆子忙,

中饭煎炒喷喷香。

莲藕嫩,鱼肉香,

一杯美酒下肚肠。

日西沉,景更靓,

歌声阵阵缀斜阳。

鸡鸭肥,牛羊壮,

家家楼前笑声朗。

红花谢,绿草黄,

落红枯叶蕴能量

桂树茂,菊飘香,

农舍内外新气象。

仰白云,俯绿水。

田园处处呈吉祥。

感党恩,念党情,

农村日日奔小康。

二、河南就是咱的家

南北西东走天涯,

城乡一体现代化。

踏遍山水林木地,

唯美河南咱的.家。

南阳玉,洛阳花,

旅游可去三门峡。

新郑枣,信阳茶,

天热来个开封瓜。

固始鸡,潢川鸭,

西峡蜂蜜传天下。

想练拳脚去少林,

舞文弄墨诗圣家。

血汗流淌红旗渠,

傲骨耸立二七塔。

京九铁路穿原过,

水陆空通八方达。

三言两语道不尽,

鸡公山下话桑麻。

虾鲜莲嫩蚌蟹肥,

鱼米之乡尽奢华。

好客中原东道主,

双手敬上毛尖茶。

四海宾朋来做客,

6.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篇六

诗歌是通过精练的文字、浪漫的想象、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精妙的表现技巧来表现和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表达作者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的一种文学样式,下面我们从分析诗歌的主题内容、语言和文字的特点、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一、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

每一首诗都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表达作者的观念态度。许多诗歌都有一目了然的主题。对主题和内容确切的把握,对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诗歌内容上,我们把诗歌分为几大类: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欣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3.咏怀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4.咏史诗:

咏史诗多是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5.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欣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思想感情。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诗歌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欣赏,才有可能进一步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一字一词的使用往往是诗人反复炼字的结果,往往是一首诗歌的精粹所在,如果不能充分品味这样的一字一词,那对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就要大打折扣了。

古人写诗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有“推”与“敲”一字之炼的佳话。诗歌语言锤炼应当包含炼意、炼句和炼字三个层面,其中炼字是主要的。所以要特别关注对诗中“一字传神”的字的品味和赏析。

三、揣摩诗歌的表现技巧

汉语诗歌的表现技巧太丰富了,套用一般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来对诗歌的表现技巧进行分析,也很难把诗歌的表现技巧说清说透。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无尽的意境都要借助丰富的表现技巧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现技巧,细心揣摩每首诗歌使用的独特表现技巧,才能比较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享受诗歌的意境美。诗歌的表现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以景寄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3.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是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们读诗应在审美情趣上下工夫,去感受它的意境美,体会其浓郁的感情。意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意境美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鉴赏,而不必拘泥于以上的一些拙见。

7.初春二月美诗歌 篇七

云雾渐淡,日光渐明,

这样的初春依旧美好,惠风和畅,

与你相邀,去写意山水如画的故乡;

擦冬的边缘,我站上最高坡,

以白桦的俊美填充花期的缺失,希望,

再次滑向有诗的远方……

眷恋如斯,怜惜了那些捡不起的旧诗行,

若隐若现,手心温度握不到人间第一束芬芳;

失约多年,余香依稀,

退避三舍,注定与我无缘,执着,

只为看一眼多年来没有再遇见的`迎春花。

季节青春明快,繁星之夜,更适合寻找自我,

流星的神秘把意象追逐,肆意的自由驰骋,

卷轴画面将北斗定位,简笔古朴沉静;

硝烟前沿,我不能确定,

是否真的可以超越自我,冬至过了那么久,

夜,为什么还是那样长。

时光老了,木格窗般的时代渐成历史,

书香打磨过的光鲜,逐渐讴歌成一指流沙,

看到有人着笔绿意,有人感怀旧年;

纤尘陌陌,难分谁在风雨兼程?

一棵祈愿的蒲公英,过早裸露于岁月面前,

8.醉美晚霞诗歌 篇八

夕阳就要沉睡

红红的天边

像水灵灵的姑娘

在人前

蒙上一层轻纱的娇羞

微风吹拂着柳枝

清波里的`光影追逐

水岸行人,悠悠青丝逸

无名的谁

饮下酝酿的酒

惬意凝视

水纹落霞辉映里

过往的痕迹

纯真的情趣

晶杯清酒,拱拱手

一饮而尽,悲喜情深

“喂,欧阳玉”

一声清脆而温柔的呼唤

“呀哈,你怎么也在这里?”

一声意外而意浓的寻问

“好久不见,你怎么又来这里了?”

一声久逢的喜悦和不解

“晚霞里的美,还是那样婀娜啊

你来的真巧,我醉了

醉在了酒里

醉在了晚霞的回忆”

霞辉偷偷地溜了

娇羞也躲进了天际

只剩下一眼清波粼粼

一片荡漾宁静的醉

一汪水灵灵的美

9.古诗歌中的生态美 篇九

“沙头宿 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兴一首》)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不眠的诗人不禁衷心地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谛视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哪儿跃出水面。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象。

“鱼戏新 荷动, 鸟散余花落。”(谢《游东田》)池塘里,活灵活现的游鱼,倏忽往来,嬉戏于清水绿荷之间,溅起的阵阵涟漪,晃动着新荷。这情景使人联想起“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江南》)的生动场景。而树林中,叽叽喳喳的小鸟,喧闹了一阵子后,扑闪着翅膀飞走了,缤纷落英,在无声无息地飘零。透过这种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欣赏和刻画,一位怡情山水,雅爱自然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自然山水之美,深深吸引了诗人,陶冶了诗人。

“衔泥点 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杜甫《绝句》)诗句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但诗人爱护自然造化,爱护有益的生命,甘愿受燕子的进扰,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图画。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绘夏木茂盛,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把雨天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泥融土湿,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画面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动态美感。后句说,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是那样的悠然自得。呈现出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的初春景物图。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诗写的是江南初夏的自然景物。“绿”写树木葱郁,“白”状水光映天。这两种对比之色表现远望中的整体景象,色彩明丽动人。后句以烟喻雨,把如烟似雾、霏霏的细雨形象,描摹得极为传神。更妙的是还加上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本草·杜鹃》)的子规鸣声。这催耕的鸟声,便由静入动,显示了活泼的生机。

“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韩愈《盆池五首》其一)这个老头真像个小孩子,他在地下埋了一个盆儿,从井中打来水倒在里面,就当作一个小水池。黑夜中青蛙一直叫到天明,这正如在方口(即“枋口”,水名)钓鱼时所见的情景。诗人将老翁的“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青蛙的彻夜鸣叫,反映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10.中国梦·劳动美诗歌 篇十

中国梦·劳动美诗歌

当汗水湿透衣背

你健壮黝黑的肌肤尤显锃亮

一把抹去那滚烫的汗水

继续着你崇高的劳作

也许没有人憧憬和理解

你依旧埋头苦干,默不作声

纵使千百次地锤炼

你依然执着自己的梦想

中国梦——劳动美

五月,风景这边独好

绿树成荫,百花争艳

挥斥方遒,赞美劳动者

拨云见日,探索新征程

梦,是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

壮志凌云的飘渺涵盖着劳动者无限的激情

岁月终将挥不去你昂扬的斗志

即使蹉跎了你的青春

无悔的付出,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书写着中国梦-劳动美的一曲曲赞歌

让我们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最强音

夯实梦想成真奠基础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劳动是梦想的践行

在梦开始的地方远航

怀揣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希冀

做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准备

走出一条转型跨越新路子

劳动铸就中国梦

梦想成就劳动美

让我们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

11.醉美乡村秋景诗歌 篇十一

◇苹果,北方姑娘的笑颜

满园苹果,圆圆的期盼

红丢丢,北方姑娘的笑颜

压低青春飞扬的思绪

写尽枝头丰韵流畅

麻雀集结,呼朋引伴

秋风吟诗,膜拜参禅

中秋再开两朵花

呢呢喃喃,做足蜜蜂的.皇冠

◇槐树,北方少妇的媚眼

精力来自脚下的土壤

别瞎猜出身

不嫌贫富,不嫌城乡

不理睬秋风的驱赶

盛藏在夏的怀抱里

坚挺,岁月如华的盖头

一簇簇花魂不胜娇羞

抛个媚眼,秋风呻唤

◇玉米,西北汉子的昂扬

春天一起上阵,手挽手肩并肩

为着秋天的信托,坚守节操

栉风沐雨走过夏天,秋风做媒

玉米,西北的汉子

藏掖不住成熟的粗壮

坚挺火红的昂扬

12.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之我见 篇十二

一、声调和谐之美

色有色彩之异, 音有宫商之分, 字有声调之别。中国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因平仄关系而成立, 平仄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意在构成诗歌本身的声调和谐之美。

齐梁以前的诗人们并不知有四声, 自然无法讲究平仄;齐梁时代, 长期的佛教经典的翻译与梵音研究的输入[1] (219页) , 终于使诗人们明白原来汉字也可由声母与韵母拼合而成, 也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齐梁·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 低昂互节, 若前有浮声, 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妙达此旨, 始可言文”。这是说诗句之中及诗句之间字词声调的变化要有音乐性, 要有长短、高低、轻重之别, 能产生前后呼应变化的音响效果。简言之, 字词声调的变化应符合规律, 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达到音韵和谐的目的。但怎样才能做到却并未说明。

两百多年后的初唐时期, 沈佺期、宋之问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格律化近体诗的臻于成熟。近体诗之成熟, 既有自然进化 (有音无义的原始歌谣→音重于义的民俗歌谣→音义分化的有词无调的艺术诗→音义合一的格律诗) 的轨迹, 也有赋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的影响, 还有四声的产生, 更有齐梁时代强化自身的语言音调而求诗歌在字词结构间见出音乐的功劳[2] (198—210页) 。

近体诗主要从句法、用韵、平仄上对诗歌的字词结构加以严格规范的安排。这一方面张扬了诗歌语言声调上的抑扬顿挫, 诗歌结构上的对仗工整, 使诗歌自身更具音乐性;但同时也使诗歌的句法形式失于凝固板滞, 并渐显出配合音乐曲调歌唱的干涩与拗悖。

二、诗歌的重复

重复有主客观之分。客观的重复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四季的轮回, 上、下班的周而复始, 一日三餐的反复等等;它往往使人感觉机械单调、生厌乏味而意志消沉。主观的重复即强调、肯定、认可和加深印象, 因而不仅造就鲜明的节奏之感, 而且产生复踏的声韵之美。显然, 诗歌的重复是一种主观的重复, 这里主要从诗歌的押韵、叠音字的声韵之美和《诗经》诗句的局部重复三点加以说明。

(一) 押韵是诗歌节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是在句末规律性的重复出现同一或相近韵母, 句末总是诗句语言意义的转换处和声音的停顿时, 再佐之以连绵韵脚, 所以节奏美感也就十分强烈。押韵也许源于诗歌诗句的句末重复, 如《诗经·汉广》三章二十四句, 每章后四句皆为“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只字不遗的重复回环, 使单恋男子忧思、落寞之焦虑情怀与江汉浩渺、烟波迷茫的景色浑然一体, 且复踏着耿耿于怀的不甘之音。押韵又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固定终止型乐句, 如《春江花月夜》每段复涵咏强调春、江、花、月、夜的恬淡幽美意境。由此看来, 押韵可以连贯声音, 珠连语义, 添增声韵, 强化记忆;使诗意袅袅在耳, 令诗境流连于心。

(二) 叠音字的声韵之美

叠音字包括双声、叠韵、叠音词及象声词等, 运用得当, 即可强调诗文之意、产生声韵之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 促节处用双声, 则其铿锵可诵……”。举例来说:

《诗经·蒹葭》之“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 在重复中见变奏, 于叠韵与叠音词的交替运用中可观声音之蕴籍流走, 可悟情感之逐层深入。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句首六对叠字的平仄交替运用, 使该诗状物抒情, 出神入化, 声韵和谐, 极富吟咏之美。叠字的运用, 有助于容颜丰美、妆饰艳丽的妇女形象呼之欲出。

《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由“萧萧”而深知残秋狂风劲吹、黄叶纷飞, 因“滚滚”并倍感江流汹涌澎湃、悠远漫长;叠字的声响与动态、情态对比, 使该诗气象高阔、意象连绵。风吹木叶的蟋蟀之声可闻, “万里悲秋”之苍凉画面可见, 自然、社会、人生之精深哲理可探。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七双叠音词句首并列叠用, 从动作、感觉、心情抒写残秋愁苦, 音韵凄怨、音响激愤、音层渐进, 颇具独创性。

总之, 叠用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字词, 既强调了声音之语义又渲染了声音所表达的情绪, 并产生和谐的声韵美感, 使诗歌的景物意象声色备至, 情韵意境婉转流连。

(三) 《诗经》诗句的局部重复

诗句的局部重复, 大量运用于《诗经》之中, 包括句首、句中或句末。局部重复的最大好处就是使诵读之诗成为可唱之歌, 形成低徊往复、余音绕梁、一唱三叹的声韵之美。

《诗经·芣苡》:“采采芣苡, 薄言 (语助词) 采之;采采芣苡, 薄言有之…;采采芣苡, 薄言掇之;采采芣苡, 薄言捋之;采采芣苡, 薄言拮之;采采芣苡, 薄言撷之”。

该诗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的合唱之歌, 颇得民歌重章叠句之神韵。句首反复叠句“采采芣苡”, 再辅之以采摘动作、情趣的变化, 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欢乐的劳动场面和优美的劳动舞姿, 听到了节奏鲜明、婉转动人的劳动歌声。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 涵咏此诗, 恍听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 于平原绣野, 风和日丽中, 群歌互答, 余音袅袅, 若远若近, 忽断忽续, 不知其情之何以移, 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玩味的就是该诗一歌三叠、不绝于耳的声韵之美, 可谓点睛之评。

汉魏以降, 《诗经》章法的变化参差, 音律的一唱三叹渐为整齐一律、平坦率直的五言古诗所替代;齐梁以来, 古拙浑厚、一意贯底的汉魏诗风又被讲究意义排偶、声音对仗的近体格律所湮没[3] (199—200页) , 自然之歌向艺术之诗奋进。然民族音乐依然怀旧, 借《诗经》字词固定位置的重复变化、重章叠句的一唱三叹等手法铺排展衍至今, 形成加花、模进、润饰、借字等变奏主题乐句从而结构全曲的独立特行的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形式。

三、声情和谐之美

诗歌既要构筑诗情画意, 更要酝酿声情并茂;诗歌字词音声的措置应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 以达到声情和谐的目的, 诗歌的音乐性才更臻于完美。请看下例:

《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写湘夫人心事重重、飘然而至来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 凝眸远眺为期待与湘君深秋约会。叠字“眇眇”活现出湘夫人含情凝睇、忧愁迷茫的眼神;秋风“袅袅”, 不免让人联想到湘夫人那轻盈婀娜似有憔悴的孤怜只影。而且, 这两个同韵而不同声的叠词前后呼应, 使这四句诗富有一种柔美舒缓的音乐美感;再加上具有“微黄与干燥之感”的木叶飘落之声, 我们确确听到了湘夫人低徊怅惋的长长的叹息之音, 落寞之调。

李煜《捣练子》:“深院静, 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该小令首二句因院静、庭空帮衬人闲声无之幽, 三句以风声、砧声之不断暗递相思心绪之不安, 四、五句摇荡愁情于风声、寒砧、疏月之中, 故叹息声声声撩人。全篇以声音为线索贯穿始终, 绵绵风声、砧声、叹息声不绝于耳, 耿耿离愁、别恨、相思情郁结于心, 真是声情并茂。

结语: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涵盖于节奏、声情、重复与声情和谐之中并彰显其外。犹如“诗中有画”一般, “诗中有乐”开扩了诗歌的多元视角, 拓展了诗歌的交响气势, 含蕴了诗歌的连绵气韵, 倍增了多重的感官审美, 诗歌最终以逼近音乐为旨归。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84.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84.

13.中国梦劳动美诗歌 篇十三

我也歌唱细雨绵绵雷鸣轰响,

因为它们,四季分明万千气象。

.

我歌唱潺潺溪流滚滚长江,

我也歌唱檐前滴水沟渠池塘,

因为它们,汇聚百川奔向汪洋。

.

我歌唱翱翔雄鹰百兽之王,

我也歌唱芸芸蝼蚁蒹葭苍苍,

因为它们,万物共生日月同光。

.

我歌唱白衣天使逆行而上,

奋战疫场,舍身忘我救死扶伤;

我歌唱绿色军装从天而降,

防控驱魔,用铮铮铁骨筑起城墙;

我歌唱医学专家潜心课题,

克难攻坚,一次次点燃生的希望。

.

猝不及防的苦难中,

“封城”救国,

武汉毅然选择了“断臂疗伤”,

驰援湖北,

众志成城共同谱写大难兴邦!

.

我歌唱四海八荒的古道热肠一一

倾囊相助的友好邻邦,

奔走公益的慈善明星,

免费食宿的餐饮旅店,

拾荒捐助的大爷大娘,

千里送菜的农民兄弟,

疯狂组局的快递小哥,

风雨无阻的社区蹲岗,

……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所有的坚守都值得吟唱,

每一滴水珠都能折射太阳,

每一个岗位都散发着微光。

.

我要为平民英雄点赞!

我要为全民抗疫共克时艰

一一所有的志愿者们歌唱:

扛起的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

14.何为美诗歌 篇十四

美,是漂亮的

美,是好看的

美,是善良的

美,是纯洁的

美,是无私的

美,是完善的

美,是正义的

美,是和谐的

美,是朴素的

美,是真诚的

美,是令人满意的

美,是天然自然的

美,是完美无缺的`

美,是存在心里的

美,是发自内心的

美,是由表及里的

美,是多姿多彩的

美,是才华横溢的

美,是赏心悦目的

美,是心旷神怡的

美,从心底出发

美,从细微着眼

美,从点滴做起

美,从心灵深处

美,让心灵涤荡

美,让心身健康

美,让心情舒畅

美,让梦想翱翔

美,给人朝气蓬勃

美,给人无畏坚强

美,给人精神力量

美,给人敢于担当

美,是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15.诗歌的音乐性——谈英诗的格律美 篇十五

一、音韵美

英诗的音韵是通过重复相同的或相近的因素产生的。它的使用可以加强英诗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增添人们赏诗的情趣,常见的音韵手法有头韵、腹韵、尾韵。

1. 头韵

即在一行或一个句子中,由于相邻的起首字母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头韵讲究运用单词首字母发音共性特征,发挥辅音因素语音的语义作用。它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并且经常能够与内容相结合,加深和加强意义的表达,使语言简明生动,重点突出,渲染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名诗《古舟子吟》中,头韵就运用地恰到好处: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e silent sea.

在短短的四行诗中,押头韵的清擦音[f]重复了7次,加上浊塞音[b]音的3次重复,使读者似乎感到清风拂面,看到渔船破浪前进,听到紧随船尾的波浪声响。最后一行诗中[s]头韵的两次重复,犹如和风吹过海面发出的咝咝声,使人产生对水声的遐想。诗中回荡着甜美醉人的各种声音,音韵美和意境美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2. 腹韵

腹韵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的相似。腹韵能将一行诗或一句话粘接成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使之前后连贯、意义关联,增加语言的音乐感,增添语言的注意价值,能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托马斯·纳什的诗歌《春》中这样写道: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这首诗堪称用韵之盛。在本诗节中,头三行大量使用腹韵,第一行中的“fields”,“breathe”,“sweet”,“feet”押腹韵[i:];第二行“young”,“love”,“a-sunning”押腹韵[蘧],而第三行“street”,“these”,“greet”又回到第一行腹韵[i:],同时,第一、三行又押着尾韵。不同的元音反复交替,朗诵起来双唇时而微张,时而略闭,既像是在演唱一首优美的曲子,又好像是不同的器乐在合奏一首优美的交响乐,前呼后应,将这首诗的音乐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到了阳春三月,百鸟欢唱,万物复苏的愉悦。

3. 尾韵

尾韵是在两行或更多的诗行末尾重复同一个音,一般建筑在末尾的元音和其后的辅音相同的基础上。尾韵又分为阳性韵和阴性韵。阳性韵指押韵的重音音节在词的最后,即重读音节后不再由非重读音节。因此,单音节词当然压阳性韵。阴性韵要求押韵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前面的音节重读,后面的音节轻读。如mother, brother, another三个词用到诗歌中,那就构成了阴性韵。尾韵的使用使语言更具有诗性。韵尾周而复始,错落起伏,韵脚回环照应,把文章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难怪Wilson在论及尾韵时说,如果结尾没有韵,我们会有不稳定的感觉。以朗费罗的《村中铁匠》一诗为例:

Under a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The village smithy stands;

The smith, a mighty man is he,

With large and sinewy hands;

And the muscles of his brawny arms

Are strong as iron bands.

His hair is crisp, and black, and long,

His face is like the tan;

His brow is wet with honest sweat,

He earns whate’er he can,

And looks the whole world in the face,

For he owes not any man.

这首诗共12行,其中竟有6行的尾韵押的[覸]。[覸]音是一个响音,它反复出现在stands, hands, bands, tan, can, man中,生动地摹拟出打铁时乒乒乓乓的铁锤声,又好像铁匠用力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短短一首诗塑造出一个正直勤劳的铮铮铁汉形象。

二、节奏美

诗歌除了音韵美,还有节奏美,诗常被看作“美的有节奏的创造”。

语音学中英语被称为“以重音计时的语言”,其语言的有声表达有明显的轻重之分。重音与节奏总是紧密相连的,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不同排列产生不同的节奏。英诗的节奏就是由重读和轻读音节交替而形成的,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一首英诗往往包括若干诗节,每一个诗节又分为若干行,每一行诗又可分为若干音步。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由此产生诗的格律。选择什么样的格律与诗的主题和意境有关。一首好诗,其格律必须与诗的主题和意境吻合,使得格律为烘托语义服务。同时,节奏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平添了鉴赏价值。下面以阿纳德的《多佛海滩》为例来展示诗的节奏之美:

Listen!you hear the grating roar

Of pebbles which the waves draw back, and fling,

At their return, up the high strand,

Begin, and cease, and then again begin.

整首诗在抑扬格为主的背景下,第一行的句首诗用了扬抑格,是韵律运动突然出现扭转,从而突出了谈话者要提醒听众主义。第二行的第四个音节使用了扬扬格,为的是放慢诗行速度,强化海浪慢慢积聚力量准备再次冲向海滩。第三行句首的抑抑格对应海浪重返海滩的缓慢动作。第四行又重回抑扬格的大背景中,补充说明海浪永远单调的潮起潮落的意境意义。

三、结语

真正的诗歌不会锈烂,不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越淘洗越熠熠生辉。诗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除了其美好的情调和意境外,很大成分在与其音韵和节奏的和谐性与音乐性。由于这种和谐性与音乐性,诗可以歌,可以咏,可以口头传颂。这给诗的流传和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它永不衰谢。

参考文献

[1]潘卫民, 毛荣贵.语言的音韵美及其翻译再现[J].中南大学学报, 2006, (1) :116-120.

[2]赵翔.英语拟声辞格的形式及文本修辞功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7, (2) :106-107.

上一篇:大跨度下一篇:汇丰银行个人账户管理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