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2024-09-23

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精选7篇)

1.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篇一

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所面临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08金融(1)班 程盼盼 20080410090115 摘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高的预期收益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它的快速发展,大大地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且快速的增长。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比较晚,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在飞速发展同时很多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该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 风险 商业银行 社会信用体系 法制

消费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兴业务,它是指借助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以消费者的信用及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定,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支付其他与个人消费相关费用的贷款。它是一种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刚过,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内需不足,消费疲软的时期,为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信贷使其发挥平衡整体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而这重中之重就是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快,各级银行机构遍布全国,人们的观念也从以原始积累的方式进行的消费传统逐步被以负债消费的信贷消费理念所取代,因此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业务种类逐步得到扩展,从个人住房到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但是我国目前还是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与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信贷总额的20﹪-30﹪相比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滞后,增强了居民流动性的约束,制约了消费者“负债消费”行为的产生。进入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更是越来越大,同时对于住宅限购导致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有可行的对策来扭转个人信贷业务的不利局面。

而这个重担就落到了专家学者的身上,他们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想出应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首先,从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起因分析,李洁认为有三点比较关键:(1)第一,在贷款前期,部分信贷调查人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未尽调查核实的职责,对借款人的有效身份和还款来源落实不清,缺乏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调查,导致许多骗贷、假按揭的情况发生。第二,在贷款发放环节,部分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对信贷调查人转来的审批表和其他相关资料审查不细致,把关不严,甚至违规发放大额个人消费综合贷款,业务审查、审批形同虚设,致使大量假个人贷款屡屡顺利通过。第三,是在贷款后的管理上,部分信贷人员未按规定对开发商和按揭项目进展情况、汽车经销商经营情况,以及借款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未切实履行贷款后的管理职责。当个人消费信贷形成不良贷款后,个别商业银行甚至以贷收贷,通过发放假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借新还旧、放贷收息、放贷垫款等多种手段掩盖事实真相。

李立刚认为制约消费信贷开展因素中有消费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依旧是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不愿背上负债的包袱,更不要谈会自觉去进行超前消费使用消费信贷了。在我国广大农村,贷款消费被百姓认为是可耻的事情 如果消费信贷意识未有明显转变的话,消费信贷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如果消费观念不更新,传统消费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观念不破除,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将会步履维艰。

张岩则从消费信贷信贷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进行研究,认为目前贷款投放区域集中在市场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而且消费领域比较片面,各业务品种上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所占比重较大,近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总消费贷款余额的比重均在7﹪以上,其他部分业务逐步萎缩。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这些方面,在叶晓菲看来还有一点比较关键,就是信贷的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信贷的监管力度小。贷款抵押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而且不少金融机构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盲目放贷,直接导致风险积聚,不利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个人信贷的风险成因不外乎就是这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就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国民对负债消费还存在观念上的束缚。而内部原因则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不科学,在贷款的审核发放等环节漏洞百出,以致人们对其不信任,故而也就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次,从解决途径分析。总结了一下,众学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防范的对策。

胡坤、叶晓菲等认为关键是要推进消费信贷立法进程,健全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导致了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滞后,应该推进消费信贷的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包括: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等法律制度,让我们在处理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时有法可依。尤其是要明确在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中消费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保障。

宣德飞、李金秋等认为急需构建和完备社会信用体系。(2)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抑制由信贷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现在的发生,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主要体现在个人信用评价制度、机构、评价指标三个方面,应加快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完善个人信用征集系统,对个人所有相关的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消除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用于评价个人信用指标体系,并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来评价个人信用,并对中介机构的评价行为进行监督。

(3)宁静认为要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杜绝违规操作,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针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申办手续繁杂的问题 商业银行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与客户一对一交易,即所有的手续和证明文件、协议等均由银行与客户签署,无须申请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相关部门办理 而是转由银行与相关证件手续办理单位协调形成部门与部门的沟通,而不是客户和部门沟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个管理体系应包括贷款的发放、跟踪、监控等过程。同时也要兼顾个人消费现代风险的预警机制。从而强化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的风险预警能力,最终实现平衡制约机制,达到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作用。对此,我认为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并且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实行精细化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这个对策也被很多学者提出。政府应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其购买力,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激发其即期消费能力和承载消费信贷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进而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是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刺激居民消费欲望和提升信贷还款能力,逐步确立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有序的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要完善担保制度。担保制度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出台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圈定法律争议少、执行容易的标的作为抵押物。产权不清、变现较难以及现有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界定保证人范围。对借款人自身条件较好,收入稳定,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保证人应该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且至少自身综合条件不低于借款人。

通过仔细查阅近年来的期刊论文,学者们对此问题各抒己见,很清晰明朗地将风险及对策呈现出来,有的还用模型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研究已经十分充分了。但是,在这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足,那就是在对待“人”的方面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很少,大部分都是就管理、制度、法律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我觉得这些还是不能根本解决当前的问题。当然,大家之所以都在制度上找问题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我国的很多法律制度都还不完善,尤其是社会信用体系,是关键所在。研究和制定个人信用评估办法,统一评估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提保证。法律上的问题也可以反映出当前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综合法治,这样才能为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把思考的关键点放在“人”上,如何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国民的信用状况,怎样才能既人性又科学地掌握这些信息,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对前面的学者没有深入思考的部分,我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能拿出一点有用的想法。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 [J].科技向导(金融天地),2010(6).[2]胡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经营与管理).2011(2).[3]李立刚.个人消费信贷与信用体系建设初探[J].科技向导(金融天地).2011(2).[4]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2009(2).[5]蒋萍.宏观调控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J].财政金融.2011(4).[6]张岩.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对策[J].商业视角.2009(5).[7]宣德飞.浅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3).[8]刘潇.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3).[9]杨延芳、王大海.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名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营科技.2009(3).[10]丁一.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商界.2010(10).[11]于志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文献综述

2.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篇二

什么是金融消费者?学界的定义众说纷纭。可以发现学界有关“金融消费者”的定义主要涉及以下两种方法与思路:1、文义解释法: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模糊界定,认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源于此,尽管其中涉及生活需求与金融需求关系之争;2、社会构建法:认为金融消费者和消费者存在本质不同,其出现是金融创新所导致的投资者概念分化的结果。对于主流思路背后所争议的核心问题进行划分,可以发觉此两种路径的讨论围绕的中心,都将“金融消费者”作为被界定主体其本身的属性:1、是否包含法人和其他组织;2、如何处理消费者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关系,是否需要以生活消费为目的;3、如何处理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关系。

我国学者在讨论具体概念的界定时,由于继受传统大陆法系体系化思维的影响,强调抽象归纳对于定义事物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过分抽象可能所陷入的迷思,并对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验证的事例缺乏足够的关注,笔者发现此种迷思正反映在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上。

二、研究现状评述

2014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修订后正式施行,其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定义引起了对于“消费者”这一基础概念存在同意反复、逻辑混乱的质疑。(1)尽管第28条提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购买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服务的相关信息,但并没有对于学界有关“金融消费者”概念的争议进行正面的回应。

1、是否需要界定金融消费者概念

对于是否有必要界定金融消费者的概念,过去有学者曾持否定的观点。学者刘少军认为,在中国仅存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并不存在独立的“金融消费者”概念,其并不是“消费者”的下位概念,建议不要在金融的范畴内使用“消费者”这一概念。(2)而随着在讨论“金融消费者”具体概念时对于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比较法的兴起,学者唐应茂深入对于美国《2010年消费者金融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其中并没有采用“金融消费者”这一术语,只包含基于“个人”(individual)的“消费者”概念以及对于消费者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列举;《2010年消费者金融保护法》是一部应对美国金融业出现监管真空与监管竞次的产物,本质上是一部组织法,其中并未包含金融消费者应包含何种权利的具体内容,其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更无从谈起,并认为采取“金融消费者”或者侧重使用“金融产品或服务”与保护对象是谁没有直接关系,关键问题在于对保护对象的范围宽窄的界定,并提出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后半部分“本法未做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保护”的规定进行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采用“金融消费者”这一术语。(3)

针对“否定说”,学者对于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的必要性的论述主要通过社会演变的现实基础来构建。学者叶林认为,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复杂性金融商品的创新以及应对此两种趋势传统金融法关注消费者利益,但关注点集中于反欺诈条款过于单一,希望通过金融消费者的解释,扩充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内容。(4)学者林越坚进一步考证国外金融消费者概念产生的渊源,金融消费者的首次提出时间为20世纪60、70年代,其以滞涨、金融监管失灵为背景,希望通过社会矫治,使金融脱媒与金融创新冲击金融监管向放松监管倾向过度,并提出最初“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金融创新的顺利开展而被创造,而非当前呼唤横向统合监管的产物。(5)尽管当社会条件发生变动后,“金融消费者”概念使用的具体语境发生了变动,但学界大部分对于金融消费者具体内涵的讨论基本构建于承认金融消费者概念确立的必要性之上。在诸多学说中,存在通过运用新的理论——“三足定理”,在分析金融危机治理中需要进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6)

笔者认为,当前的我国金融业在向行业、产品混合的方向发展,对于订立合约的主体使用“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并不不妥,并且考虑到国内学界已经形成的习惯,接受使用“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2、消费者、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关系

主张从“消费者”概念出发界定“金融消费者”概念的逻辑起点很明确,即尽管法条规定不够明确,但中国当前存在“消费者”的界定,认为金融消费者概念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7)其理由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学者何颖认为,“个人的金融需求是个人需求的一部分,个人可以通过金融消费活动改变消费的时间,也可以改变消费的质量,并随着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而逐渐出现,跳脱离传统生产资料消费的底限消费。”(8)同时,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理念在于对于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而金融消费者中确实存在金融消费者缺失信息、力量对比存在差距的现实。(9)并有学者对于金融消费者存在营利目的进行探讨,认为金融消费者并非以金融交易为长夜,交易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有别于商人,试图在信息不对称与地位不对等的基础上,论证金融消费者与消费者具有同质性,且巨大的市场交易群体需要置于此种保护下。(10)存在学界观点更进一步,认为学界通过文义解释方法尽管拓展了消费者的概念以适应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司法实践审判中以生活需求为目的给金融消费者保护案件带来了不确定性,掣肘金融消费者保护特殊制度的构建,建议在考虑金融消费者具体概念时不考虑是生活需要还是非营业性的个体金融需要。(11)尽管存在部分特别的观点,(12)但从支持“消费者”概念中发展“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学界观点归结下来,即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将金融消费需求的在生活消费目的的讨论中进行扬弃,对与普通消费者所处弱势地位的同质性出发,对金融消费消费者的概念进行厘清。

支持从“投资者”概念中演化出“金融消费者”的学界观点,往往着眼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以经济学中有限理性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为起点,讨论金融消费者的具体界定。首先,有学者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放置于具体金融市场中,从证券市场中“买者自负”的原则实现前提条件“信息的对称性、投资者的适当性和监管正当性”出发,认为现实中三点难以完美实现;并且投资者存在以投资为营业以及投资判断能力的差异,投资者与投资对象之间距离延长并由大量中间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链接,非专业的普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活动中越来越接近消费者所处的境地,在金融市场出现的混业经营模式导致投资者多重身份的混一,从而买者自负的法则并不具有绝对性,而需要根据投资者实际市场地位和交易境况的差别来厘定,因此规范投资者的法律需要对适用对象进行分化与转化,对于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可以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双重方式。(13)其次,在支持的部分学者中,存在部分折中的观点,认为投资的目的在于消费,而金融创新导致投资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界线模糊,并且金融领域的交易行为本身就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当个人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大时,可以纳入众多小额、高度分散、力量单薄的非个人投资者。(14)同时,也有观点对于投资与消费认知的折中取向更深刻地推进,在金融业从投资者保护演变到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趋势,认为可以取消投资与消费,在投资者范围内直接划分为一般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在“金融消费者”的横向统合方面有所突破。(15)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是与“金融服务者”概念相对应,“金融消费者”是一个独立的概念,需要排除“消费者”与“投资者”概念的纷扰,包括两种路径。(16)在脱离消费者概念方面,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提及的生活需求目的既不恰当,又认为生活消费与金融消费的系数概念认知问题属于主观因素,难以实现统一;而对于“投资者”概念,认为被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的语境下,投资者才应当被使用。因此主张对于“金融消费者”一般内涵的具体界定,需要关注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服务者在金融服务法律关系下的相互依存。

三、金融消费者界定的逻辑起点——信息不对称

从上述学界观点的归纳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界观点关注点集中于被界定对象本身,而对于被界定对象所处的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认识。(17)

第一,金融交易的产生是由于交易双方对于收益预期需求的满足,正是由于交易双方受到有限理性对于彼此信息掌握的不完全性,才促成了金融交易的达成。(18)双方掌握信息的差异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获取金钱的对价。正是因为金融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因而才发生,并且使得金融服务提供成为了可能。这里的正当逻辑在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是否提供了与消费者所付出金钱代价所相适应的信息,即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是否帮助金融消费者处于与提供者本身所能获得信息的相同位置。金融消费纠纷的产生源自于对于未来预期收益与到期收益的不相符,需要考虑的是这究竟是金融产品本身所带来的风险,还是因为金融机构设计、提供、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供给、甚至是欺诈行为而产生的。

第二,信息不对称是针对个体而言的,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对于个体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判断会受到被判断者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干扰,这也是在学者提及信息不对称时,对于消费者弱势地位的最终判断存在差别的原因,而最终导致在进行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时对于范围、权利内容的观点交锋存在诸多差异。

四、结语

无论是延续何种路径阐述金融消费者概念,其总会提及信息不对称、经济力量差别对于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影响。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此种标准确定的方式实际上存在一定认知的错误并会受到主观因素的限制。在讨论金融消费者的具体概念时,我国学界预设一个权利体系或谱系的存在,但真实情形是并没有按照一个体系的构建,或者其实际演进的体系与学者探讨的预设完全不相同。

摘要:我国学界对于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主要集中于该概念的主体要素界定,通过文义解释以及社会构建的方法,尝试从信息不对称的逻辑起点出发,对于金融消费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阐释。但此种体系化思维影响的界定模式,对于金融消费者概念厘定构成了一定迷思。

3.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PCK;类观念;构建

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才能逐渐提升素养,尤其是新手教师更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究其根本,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教师的PCK。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化学教师的PCK。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程标准明确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这是创新之处,也是课改重点。在高中化学课程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充分反映了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引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其中,“类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认识、形成化学思维方法,还有利于把知识理论化、类化、有序化,便于学生掌握事物的精髓。

为了探寻化学教师PCK发展的有效策略,贯彻新课标对观念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对PCK和类观念两个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以期为类观念促进PCK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PCK的提出及内涵发展

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使教师知识的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人们对舒尔曼的说法一直都有争执,对于PCK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提法,如K.F.Cochran等学者对PCK进行了修正,提出学科教学认知(PCKg),Mishra等学者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的概念,将技术补充到PCK中,C. Ang eli等人则在TPCK基础上提出了ICT—TPCK,指出它由TPCK中的3种知识再加两种新的知识构成,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环境的知识。

此外,还有很多种研究,针对国内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梁永平教授的观点,他基于化学学科把PCK分为四个维度,即基于化学科学理解的化学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理解化学的知识、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化学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及表征的知识。

二、类观念

类观念作为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其形成过程需要深层研究,以便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类思维。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中,类思维的关键就是类观念。

2.化学中类思维的演化。物质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是运用了分类思想。化学中无处不存在分类思想,例如,按元素种类可以把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对物质的转化进行分类,会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

艾里克森提出了以“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强调观念形成的重要性,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类思维和观念教学,毕华林教授对分类观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分类观是方法类的基本观念,指出应包含四点: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分类依据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同类事物的本质;对化学物质可从多角度分类;对化学反应可从得失电子、元素组成等角度分类。

梁永平教授首先提出化学“类观念”这一概念,指出类观念内涵有两条思维主线,一条是类别思维方式,主要以元素观为基本,物质按元素组成进行分类,组成相似的物质性质相似;还有一条是氧化还原思维方式,运用核心元素法进行分类。他对各“类”物质的性质研究都模型化,指出类观念形成的基础是理解,标志是表现出迁移性学习指导。

三、类观念的建构及其对PCK发展的影响

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类观念,比如,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中渗透,将其显性化,或让学生探究、归纳总结规律,并让学生迁移性进行推导,使学生从中体会、建构类观念,加深印象,提升应用能力等。

类观念的建构可以促进PCK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将各种知识归类组合,建构知识类体系,指导教学实践。

2.反思课堂,不断改进类化,有利于教师迅速提升能力。

3.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吸取他人经验,指导自身的类观念建构完善。

4.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建构类观念,习得类化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薇,郭玉英.PCK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8,1(3):6-10.

[2]谢赛,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教育科学,2010,26(5):55-58.

[3]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12(6).

[4]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5]梁永平.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化学教育,2007(11):10-15.

[6]李斌辉.中小学教师PCK发展策略.教师发展研究,2011(6):47-52.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4.大学生生活消费观念 篇四

顺职院大学生就业观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一是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二是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

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三是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高校就业指导

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研究对象: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调查对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调查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学生

填报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学生

三、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1.调查时间:大一 第二学期

2.调查期限:2013 年6月9日至25日

四、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1、组织领导和具体分工:由各组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并对本组各组员的工作进行评价。

2、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

3、调查步骤: 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

随机抽取某些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通过调查问卷填写调查问卷。

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整理。

绘制统计表和图形使样本数据直观化。

五、调查形式、项目与调查表

1、调查形式: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5.2%,女生占55.8% 。调

查问卷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200张,有效率98% ,统计图表用EXCEL来绘制。

2、项目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的选择、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

个方面。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

3、调查问卷:附表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研究的调查报告课题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我们小组对当

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小组得到以

下结论,并且查阅相关资料,为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根据调查显示:看出我们知道如今就业信息不通畅,大学生对国家或地方

为大学生出台的相关政策有78% 都不了解,很难找到理想的好工作。能够主动

去查阅过相关的信息也不过15% 。学生们就

更是难免有些感到难以适应,因为他们都是在

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没有吃过苦、应变能力

不强、缺少社会经验。

有42.5% 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

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

53.67% 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

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

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3年的专业

知识。约有4.43%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这道关口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

和应变能力,显出心理准备的不足。这样说明当代大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并不一

定是未来所要从事的领域。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所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范围是2000~3000,其

次就是3000~4000,“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

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

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

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

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

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

我们小组讨论得到的结论: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

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

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

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

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调查中,我们小组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就业渠道比较单一,43.1% 学生

是通过学校的信息和推荐来找工作,37.6% 是现场招聘和人才市场,没有积极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大部分人约60.3% 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而且

大部分约有65% 学生选择在沿海经济发达并且竞争激烈的城市工作,但也有部

分大学生选择竞争比较激

烈的中小型省会城市。由

此看来,未来大学生的就

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

学生普遍追求高工资待

遇,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作,

而忽视正在发展的.中小型

企业。其实很多中国本土

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

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

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小组根据调查问卷,对于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方向,发现更多的人希望进

入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很少人选择去乡镇企业,也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

没有规划,持观望态度。而也有部分大学生约47% 的人会考虑到基层去,从一

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会从当中了解学习想要的东西,才能脚踏实地。要

真正知道,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不入正殿,步入偏堂 而改变人生的多不胜举。

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

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占

78% 以上的大学生会考虑基层工作或去西部工作。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利

用空余时间到社会积累经验,培养社交能力可锻炼口才。

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原因以待遇好,收入高,学习机会,发展机

会大为主,第一是工作的收入可以保障生活,第二是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现代大

学生大部分支持国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在当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多

就业越来越难,有很多大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很丰富,但是结合动手能力就相形见

绌。因此也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在我组调查我校的学生中,大学生积极响

应并投身进去,不怕苦,不怕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于个

人兴趣爱好,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幸福感。利于从业人口流动的稳定性。现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条件是对大学生的要

求,影响就业的问题很多,其中 占 比例比较大的有缺乏经验,缺乏有用证书,

和专业知识不合理等等。

有44% 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教学实践平台,有35.5% 认为开展就业面

试技巧培训很重要,20.5% 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借助

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

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正确的择业

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其次,要破除传统

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

现在的就业问题严峻,就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学生们认为其中最重要

的是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占42% ,而学校与社会应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占

38% ,政府支持占20% 。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被调查学生中有48% 认

为3--5年可以确定终生职业,所以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不能朝三暮四,要试着稳

定一份工作。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就业“不对口”现象,一般学生中认为这

会给就业带来一定困难,但仍然可以克服。

讨论到学校,学校

还可以从广义层面上,针

对政策性问题,开展相关

的报告和解释性咨询。在

就业指导课程中,减少理

论性的讲授,通过案例教

学和模拟招聘等形式形

成就业指导课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共同寻找问题所在。在课程内容上,

融就业技巧、口才训练、信息介绍等多种内容于一体,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我们潜能的开发,使我们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有明确的认识。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大学生就业观念严重滞后,因此学生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这需要高校加

强引导和教育,抓好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和完善就业指导。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小组收益良多,得出的结论有: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

己,客观评价自己,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

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

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但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

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道理。面对激烈的

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

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

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

要的。

由此看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

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

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

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好好规划!

第三部分:问卷附录

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

班级:_______ 专业:_______ 姓名:_______

感谢您于百忙之中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群

体的就业观念,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1、您对国家或地方大学生就业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A.主动查找过相关信息 B不清楚 C.其它

2、您清楚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吗

A.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清楚 D无所谓

3、您认为就您就业而言在以下哪些方面会遇到困难(多选)

A.学校名气、实力 B所学专业非就读学校的重点专业

C.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 D.存在地域保护主义 E. 专业不对口 F. 性别影响 G.其他 如:________________

4、你对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期望是否与本专业相关

A.专业对口,但不强求 B.专业并不重要,有工作即可

C.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 D.非本专业不从事

5、您最低限度能接受的月薪范围是(底薪)

A.1000-2000元 B.2000-3000元 C.3000-4000元 D. 大于4000元

6、您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方向

A.出国深造 B考研、考博 C.考公务员,从事党政管理工作

D.去国有大中型企业 E.去外商投资企业 F.从事商贸、金融工作

G.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H.去乡镇企业 I.没计划

7、就业途径

A.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 B.现场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C.招聘网络

D.其他 E通过熟人联系

8、您就业会选择哪些地区

A 沿海竞争激烈但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

B 竞争较为激烈的中小型省会城市

C 竞争压力小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城镇

D 无所谓,只要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

9、国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鼓励基层工作,鼓励支援西部,您会

A.会考虑去基层工作 B.会考虑去西部工作 C.都会考虑

D.都不会考虑 E.不清楚 F.没考虑过

10、您选择就业地点的主要原因是

A.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 B.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C.生活环境优越 D.其它________

11、您的就业倾向于

A.听从家庭/ 他人安排 B.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C.有收入稳定

12、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 多选 )

A.专业成绩 B.专业技能 C.综合能力 D.学校名气

E.社会经验 F.发展潜力 G.思想品德 H.其他

13、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你的优势在于

A专业技能 B实践经验 C口才 D 没优势

14、您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素质是

A.沟通协调能力 B.相关工作经验

C.专业知识技能 D.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E其他_________. F.未考虑

15、您就业考虑的因素有 ( 多选) A.人际关系 B.经济收入

C.个人发展空间 D.个人兴趣爱好 E.现在职业的热门程度 F.该职业的发展前景 G.职业的稳定性 H.家庭影响 I.当

前金融危机 J.工作挑战性 K专业对口 (您的专业是) _________

16、影响您就业的主要问题是 ( 多选 )

A.竞争太激烈 B.缺乏经验 C.专业知识不扎实 D 缺乏有用证书

E.社会交际能力不足 F.就业期望与岗位现实差距过大 G.就业信息量少 H.缺乏面试技巧 I.缺乏关系网 J.其它_________

17、在学校除专业课的学习外,您认为学校最应该开展何种教学

A.实践平台 B就业面试技巧培训 C.人际交往能力培训

D其他_________

18、为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的是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 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C.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19、你认为工作后多少年就可以确定终身职业:

A1-2年 B2-3年 C3-5年 D 5年以上

20、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不对口”的现象,您的看法

A.无所谓,容易适应 B.给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仍可以努力克服

C.会严重阻碍工作,很难在岗位上呆长久 D.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

5.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 篇五

一、调查问题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虽已渐渐独立,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健康的消费观。对于提高我们的消费质量,对于构建节约社会,对于祖国的兴旺发达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范围

2009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男生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09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5名男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10份,有效问卷9份,完成率达到90%,时间为2010年6月15日。

四、调查结果

通过对09级汉教专业15名男同学的调查分析,80%的同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均在500—800之间,只有少数同学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但无论生活费是多是少,大家都觉得不够花,最多也只能是勉强够用,很少有结余的。如果有结余的情况,大家都是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想把手中多余的钱存起来的不到5%,其中,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渠道主要是父母亲,占到经济总收入的85%,其次是靠打工,打工包括双休日出去做临时工和放长假进工厂,食店,办事机构,当然也少不了当家教,这些收入占经济来源的10%。那么我们的生活费主要用于那些方面,调查显示,我们每个月的日常饮食消费大概在450元左右,对于剩下的几百元钱多数用在了娱乐和购物两方面,大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半数有自行车,少部分人拥有相机,Mp5等消费品。从着装服饰方面来说,更多的人衷情于牌子贷,有的同学为了买一双名牌鞋子,甚至忍饥挨饿。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惊人地发现大多同学的手机消费均在50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学们和父母亲联系的少,大多电话均是在和朋友们联系,和父母亲的一次通话不到短短的十分钟,而和同学朋友们的通话一次竟可以达到半个小时,有的甚至一个小时。其次,我们余下的消费便用在了游玩上面,调查发现基本上每两个星期同学们均要出去一次,目的是品尝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五.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现象十分常见,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便是大学生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诱惑下我们往往失去理性,以至于在众多大学生中形成了“盲目”消费,“奢侈”消费。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在经济上我们不能独立,因此,在追求潮流的同时,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仍然被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对于品牌贷的追求是大家一直以来的梦想,在生活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减衣缩食了,这样不但能获得名牌,还能在无意中减肥。对于靠打工来赚取来的少量收入,一方面可以满足于我们购物的狂热心理,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打工在无形中使我们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获得了一些工作的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提前作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六.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直接影响对象便是家庭,因为家庭是我们经济的主要补给站,可以说我们每个大学生每年所花费用占到了一般家庭收入的一半,对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就可能高达80%,因此贫困生不得不靠国家的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无视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味高消费,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可以说我们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当然,大学生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调查启示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严格杜绝盲目消费,淡化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我们收入有限,因此,当我们消费之时,应当从我们的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可怜天下父母心,请不要给家人增加太大负担。

3.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省下的钱就一定的省下来,但不是叫我们刻意忍饥挨饿,我们可以把结余下来的钱存起来,要知道中国人是很懂得量入为出的道理的。

6.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 篇六

消费,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做的一件事,是生活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时尚的风向标,也是时尚的追随者。在某些时尚领域,起的领导作用甚至超过一些大红明星所起的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改善消费构成方面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作为当代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作为深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本着对中国经济的深切关注的态度,通过深入调查和手机数据,我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并力图从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上解读学生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日趋明显。进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大学生消费市场作为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父母用这样一种观念诠释着大学生消费观念。因此父母亲们对教育进行的高额投资,也让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那么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消费市场呢?为此,我分别对苏州市职业大学部分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而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下是这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及我对此情况的内容的分析:

1、过于盲目消费,感性多于理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父母的生活费。没有自食其力的经历,不知道赚钱的难处。此外,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的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比如,很多大学生都用苹果手机之类的高端机,这就是一种互相攀比引发的消费,觉得别人都有自己没有会很没面子,这种消费心理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

2、追求时尚和是不老的话题

很多大学生都会买一些品牌的衣服或生活用品。这种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攀比消费,比如上述有同学用苹果手机,这也就是一种崇尚品牌的消费观念。消费应该建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上的,比如自己用过某种肥皂觉得不错,那么就可以一直用下去,这里并不是说不提倡尝试多元消费,只是不提倡过分的品牌消费。

3、消费倾向多样化

在这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师、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行,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

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给的生活费,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赚钱的不易,因此没有节约的观念,更没有存钱的理念。有很多同学是月初是‘高富帅’,月底‘穷屌丝’的状况。没有养成对自己生活费做一个合理规划的习惯,总是有一分钱就花一分钱。

2、消费水平两极分化

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同学还是很懂事的,不会乱花钱,甚至会自己想办法赚钱。这就与那些过度消费,乱消费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的甚至一顿饭钱够其他学生吃一天。据观察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一些男生比较严重,而女生多少会比男生更懂事,节约一点。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

针对这一点,我发现女生更为突出,有些女生的生活费一半是用来买衣服、玩偶及化妆品的,而自己的饮食消费所占比例则很小不吃饭是不行的,我相信父母给的生活费主要还是应该用来吃饭的。

4、恋爱支出过度

进入了大学,自由了,也有时间和精力了。因此很多学生会找个对象,谈个恋爱,在调查中方我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支出200—300甚至更多,最少的也有150元左右。他们大多是为了追求情感需要而物质投入的,因而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很不理智的消费。这种不理智的现象尤其是出现在男方身上,然而,有趣的是,少数女生也会有这种现象。爱情的盲目力量是不可取的,要在恋爱的甜蜜中保持一种理性的消费。

以上就是我的调查所得的结论,也许我的数据不够,也许我的分析不够准确,但我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法,它代表我自己的声音。

针对以上结论对当代大学生几点忠告:

1、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2、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对大学来说还应该加强合理储蓄的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时,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7.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研究 篇七

一、项目研究的意义

自2008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入学至今,校园内已有三届学生为90后。他们是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在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的影响下,使现今“90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而势必会影响其消费观,包括消费方向、消费心理、消费形式等。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大学生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研究就是以问卷方式调查,以发放纸质问卷及利用网络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在此期间,项目小组按项目设计计划有序展开的,包括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10份,其中有效问卷409份,有效回收率为90.89%。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三大层面问题。一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其所在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状况等;二是大学生消费的实际状况,包括消费来源、生活费数目、消费的内容或者说消费的构成等;三是大学生对于消费的一些看法,如网购和奢侈品等,还有一些理财观念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条件影响大学生消费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得看出:近九成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受访90后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每月500元以上,其中分别有26%和20%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其中他们的伙食费多为300~500元,并且有近两成学生的伙食费为500元以上;月娱乐开支大多为100~400元,并至少有13%的学生月娱乐支出为400元以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有60%的人月生活费是在500~1000元之间,有29%的学生月生活费是在300~500元之间,另外还有3%的学生月生活费是在300元以下;主要有47%的学生伙食费为300~400元,另有44%的学生月伙食费水平平均分布在200~300元和400~500元;有70%的农村学生每月娱乐开支为50~200元,14%的学生月娱乐开支为50元以下。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来自农村学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

由此看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水平略低于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并且在调查问卷中,有46%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较低甚至非常低,这表明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而面对一件现在并不需要的物品时,有70%多的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会因一些诱因会忍不住去买,但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41%的人会想去买。这表明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自己消费有一定的节制,也间接说明了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2.男女生间的消费存在差异

诸如伙食费上,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4.9%的伙食费实在300-500元之间的,而男生在此区间中的比例比女生高出近7%,可见男生的伙食消费比女生多,因为男生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们必须多摄入一些食物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再次男生运动量也比女生多的多,也需要更多摄入能量。而女生大多数都希望自己苗条一些,所以在伙食方面花费就比较少。

在娱乐开支方面,每月在50元-200元之间这一中下范围内,女生所占比例比男生高出近10%,而在400-600元这一较高范围内,男生比女生高出近6%,可见男生的娱乐开支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女生的。男生的娱乐范围较广泛,像打电玩,请客吃饭等等要比女生的多,并且在娱乐方面男生花销更加大手大脚一些,而女生相对来说会精打细算一些。在每月娱乐消费的主要项目上,男生多用于数码产品及买礼物请客上面,而女生多集中于购买衣服饰品及化妆品护肤品,其他项目上相差不大。女生相比男生来说更较注重自己的外表,所以在衣饰化妆品方面花费多一些,而男生则对数码产品更感兴趣,并且男生在交际方面也比女生大方一些,愿意花对一些的钱来经营友谊爱情。

3.网购已经成为90后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购物途径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看出,有68%的调查者会选择上网购物。网购已经成为90后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购物途径。其原因是网上购物所具备的送货上门,方便快捷,价格便宜、透明、方便等优点。价格低廉以及方便是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原因,这应该归因于由于大學生还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费主要靠父母供给,也正因为此,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比较关心产品的价格。另外,商品多样性以及更丰富的商品信息也是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有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表示最初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所需要的商品在周围实体店中很难找到,而在网上点一下鼠标就可轻而易举的找到。

大学生在接受网上购物这一新的购物方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网上购物所产生的一定的疑虑和戒备,正是这些疑虑和戒备把约30%学生挡在了选择网上购物这一新的消费方式的门外。这也正反映出了网上购物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缺陷,需要及时弥补和纠正。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对网站不信任,怕受骗,质疑其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了解很少,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都是在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才能够切身感受的。而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利用网络漏洞进行诈骗,也促使了一些大学生拒接网上购物。

从90后大学生是否网购这一角度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90后大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快,对网络知识的了解比较多,有7成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表明了大学生是接受网上购物的消费模式。在计算机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人们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而网上购物这一方便、快捷的购物形式也被很多人所接受。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是未来购物市场上的潜在用户。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有能力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网络营销,建立新的销售渠道,占取新的消费顾客群体。

4.对品牌消费的态度

被调查同学对于奢侈品的态度处于一个较理性的状态,70.6%的学生对于奢侈品只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购买,也就是说对于奢侈品同学们并不是一味追捧也不是一味排斥。其实消费也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过对于90后年轻的同学们来说,还是尽量不去购买奢侈品,毕竟现在还没有经济基础,消费来源大都来源于父母。我们现今社会还是倡导勤俭节约为主,同学们也应该发扬朴素作风。穿着使用名牌的物品,也并一定能让人产生对你的尊重与认同,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在做起,提升个人素质与修养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

5.盈余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知:现今高校学生每月生活费都有些许盈余。首先针对城市学生来说,78%左右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盈余,其中65%的学生虽然有盈余,但并不多,而其中仅有13%的学生盈余较多。而有22%左右学生每月没有盈余。统计数据显示,其中有5%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76%的学生认为勉强刚好,19%的学生认为绰绰有余。其中5%的学生包括每月生活费有盈余但不多的学生和每月生活费没有盈余的学生。

很容易看出,来自城市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学生其每月生活费都有盈余,主要由于城市中大部分家庭达到小康水平,这当然也与城市学生理财能力有关。并且家长能合理规划孩子的每月消费结构,因此占65%学生每月生活费出现仅些许盈余,有效地控制了孩子的花销。也可以看出虽然有22%的学生没有盈余,但仅有5%的学生抱怨每月生活费不能满足其所需,可以看出城市孩子的消费理念跟理财观念都是比较乐观的。

针对城镇学生来讲,63%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盈余,其中50%的学生每月生活费虽然有盈余,但并不多,占13%的学生盈余较多,而在13%中仅有6%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绰绰有余。占37%左右的学生每月没有盈余,这其中有5%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不能满足需求。

有调查显示知,来自城镇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与来自城市学生每月生活费不相上下,但却出现比城市学生高出15%的学生出现月末无盈余的情况,其很大原因在于其理财能力。

针对农村学生来讲,占56%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盈余,而仅有5%的学生盈余较多,但其中这5%的学生中虽然每月生活费出现较多的盈余,但并没有学生认为每月的生活费能绰绰有余的满足他们的需求,相反他们大多数认为能勉强或者刚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剩下51%的学生虽然有盈余但并不多。占44%左右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没有盈余,其中8%的学生认为每月的生活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农村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稍低于以上两者。因此明显其盈余状况也低于以上二者。但是盈余状况的差距并不大,这与理财能力关系甚大。但对于5%盈余较多的学生来讲,他们中却不认为每月生活费能绰绰有余地满足其需求,这很大程度上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追求多,因此认为由于需求导致需要更多的盈余来自我支配;再者就是农村孩子消费观念有待提高。作为学生,只要能满足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就行,没必要追求高层次的生活。

6.理财能力

针对城市学生来讲,57%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23%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花钱没计划,而仅有10%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

针对城镇学生数据显示,66%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29%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花钱没计划,而仅有5%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

针对农村学生来讲,62%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22%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而有16%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

从总体上看,60%左右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大约26%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花钱没计划,而有14%的学生认为其有较强的理财能力。

从上述数据得知:大学校园中来自城市跟农村的学生其理财能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差异,然而来自城镇的学生其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稍落后于来自城市跟农村的学生。从总体上看,学生群体中认为自己理财能力较强的比例偏低,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理财能力都有待提高。

原因:当今社会,理财能力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来自城市的学生其家庭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因此家长会更加合理,科学的全方位教导自己的孩子,其中包括其理财能力。而且城市家庭大部分都是工薪家庭,家长每月的花销都是要规划的,否则很难有积蓄,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因此来自城市的学生理财能力总体上看一般,但还需提高。

而农村的孩子,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原因,年纪相对较小的时候就要学会当家,尤其是家里不是独生子女的,当父母为生计忙于打工或者务农时,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中弟妹的任务,因此也就应了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其总体的理财能力也不逊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然而来自城镇的学生,其总体理财能力稍弱于前面二者。来自城镇的学生,家庭文化水平一般,经数据显示,家庭一般经商,目前来看,其生活水平不亚于城市家庭,但是家长平常跟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大部分家庭中家长跟孩子的隔阂较大,学生大部分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并且大多数家长忽视理财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消费观念的教导往往只是“不要乱花钱”一句话,据额外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们对于家长“不要乱花钱”这话,往往只是随口回一句“恩”,他们表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叫作乱花钱,因此提高城镇居民理财意识才是首要任务。

总体上看,仅有16%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财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财意识需要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費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3.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

因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4.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

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

在此,我们对90后大学生消费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应根据自身的消费情况及家庭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来更好的买足自身的需求。养成每天记账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消费,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自己抵制诱惑的能力。

大学校园应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校园消费氛围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并加以引导。同时,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例如在校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理财方面的培训等,使得理财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灌输理财的思想。

上一篇: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下一篇:黑田铺乡2014年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