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赏析(共8篇)
1.俄罗斯电影赏析 篇一
俄罗斯电影赏析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本学期的公选课《俄罗斯电影欣赏》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电影历史,电影导演及一部电影的评价和阐述本人对俄罗斯电影的印象以及思考。
关键词:俄罗斯
电影
历史
导演
影评
引言:由于这个学期我们所赏析的各部影片大部分也都是前苏联电影,所以与其本课程名为《俄罗斯电影欣赏》,还不如叫做《苏联电影欣赏》。前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既不太商业,也不太文艺,看过之后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感动长存心中,尤其是体裁的多样化,使之完全能与好莱坞相提并论。当然是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相提并论。
正文:
1.俄罗斯电影史:
说到俄罗斯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基本上是前苏联的电影,在俄罗斯电影史上,电影业最繁荣的时期是前苏联时期。有过辉煌历史、独树一帜的苏联电影曾经为世界影坛奉献过《战舰波将金号》、《母亲》、《马克辛三部曲》、《列宁在十月》等不朽名片。中国观众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等仍历历在目。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电影事业也江河日下,没有了生产指标和内容审查制度,大量质量低劣的电影大行其道,造成其电影业走向低迷。加之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大量引进,使其国内电影业更加萧条。苏联解体后就没有多少优秀的电影献给观众了,这不仅仅是观众的悲哀,亦是电影艺术界的悲哀!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俄罗斯电影逐渐走出了困境,出现了新的生机。在此主要介绍和分析前苏联时期的电影,它代表了俄罗斯电影的最高水准。当然俄罗斯这些年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新的,有别于传统的特色,我们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自我改善和进步!我希望当前的俄罗斯电影能继承前苏联留下的遗产,同时不断革新,为我们广大观众奉献出期待的优秀作品。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
想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2.俄罗斯电影导演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米哈尔科夫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米哈尔科夫的父亲——谢尔盖•弗拉吉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出身于贵族,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冈恰洛夫斯基是杰出的后印象派画家。米哈尔科夫的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哥哥安德列•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启蒙带路下,米哈尔科夫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特殊的偏好。
米哈尔科夫电影艺术的辉煌胜利可以说在1995年到来。当《烈日灼人》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他和8岁的小女儿成了典礼的中心,他激动地将将女儿举到了头顶,留下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米哈尔科夫清楚地表明,他把奥斯卡看作“成功”的标志,尽管《烈日灼人》之前在艺术声望更高的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大奖。有了奥斯卡的光环,米哈尔科夫轻松地同索尼影片公司签定了《烈日灼人》在北美的放映合同。这部赢得评论家强烈赞扬的影片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得了超过两亿美元的票房。
3电影赏析
《小偷》是以其情节的出人意料和内容的深刻让我难忘。《小偷》讲述战后的苏联,遗腹子桑亚和母亲卡嘉旅行途中邂逅英俊潇洒的军官托杨,卡嘉为其翩翩风度所倾倒,随即在途中的某个城市下车与之开始了自己期待中的新生活,没有料到这个受到左邻右舍欢迎的军官,竟然是个窃贼,骗取了邻居的信任之后,大肆行窃,席卷一空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城市故伎重施。卡嘉对于托杨的恶习心存厌恶,一再规劝,甚至萌生去意,但无奈自己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虽然托杨不思悔改,态度粗暴,还拳脚相加,但是他的阳刚之气和他所提供的庇护又让卡嘉犹豫不决。桑亚总是幻想自己的父亲突然出现,托杨所灌输的人生哲学和暴力观点让弱小的桑亚折服,托杨的男子气概更让桑亚崇拜,内心中不觉把托杨当成自己的父亲来看待,就在卡嘉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带来的压力决心离开时,托杨锒铛入狱,于是出现了雪原上,桑亚追逐囚车的一幕,从此之后,父亲的幻影再没有出现过,桑亚认定托杨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卡嘉终因流产导致的腹膜炎死亡,桑亚被送进孤儿院,他一直期待会有和托杨团圆的一天,六年以后当他循着熟悉的歌声找到已经苍老许多的托杨时,他们母子在托杨的记忆中已经所剩无几,托杨对于从前的事情轻描淡写,甚至在提到卡嘉时,跟旁边的人说自己在火车上曾经搞过一个叫卡嘉的。这次托杨期待已久的重逢让他的世界在一瞬间崩塌,如同小时候一样,再一次失禁。就在托杨又一次洗劫得手,扒火车准备奔向下一个目标时,桑亚用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托杨留给自己的手枪,从背后一枪把托杨撂倒在列车的车厢中,徐徐启动的列车,载着托杨的尸体和桑亚扔掉的手枪奔向未知的远方。桑亚从对于父亲的迷恋中清醒过来,以子弹惩罚了托杨的背叛之后,痛苦的埋葬了这一段感情,再不是那个呼天抢地地跟在囚车后面奔跑的孩子。孤零零一个人的桑亚虽然无依无靠的面对着这个世界,但是已经长大了很多。
影片以罕见的勇气质疑了父与子、个人与国家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以一个孩子的记忆书写前苏联的历史,并试图走出童年乃至整个几代人的创伤。小偷托扬总是红军军官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一再使用各种花招摆脱警察的检查。他笔挺的军装功不可没。专制社会对于暴力的依赖使得军人这样的职业带 4
有一种中世纪神职人员的味道,他们都是服务于某种信仰或者说是主义。这样的身份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某些特权。托扬曾对小桑亚展示刺在胸口的斯大林头像的纹身,于是,这个残暴又让人爱恨交加的“父亲”在影片中便有了一种暗示。托扬对于苏联的这一套政治话语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具有颠覆性,利用它所具有的官方的含义,和在社会生活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每一次他向各位房客大灌迷魂汤的时候都不免要在祝酒的最后加上:“为斯大林同志干杯!”他的假惺惺和房客们的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托扬这个流氓无赖身上也具有犬儒主义者一般的智慧,嘲弄那个社会所标榜的价值。《小偷》中前苏联几代人内心深埋的伤痛和压抑、迷茫和焦虑全都表现在桑亚的童年时代。
《小偷》的电影海报上赫然写着“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电影。
2.俄罗斯电影赏析 篇二
一、俄罗斯民族的真性情
1. 为情所困的执着与忠贞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打不相识, 曾在皇家学院里与安德烈决斗的学员保利, 日后反倒成为安德烈最忠诚的朋友。当安德烈在决斗中负伤, 毅然决定要退学时, 保利不顾自己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形象, 一大早就去找珍, 让她劝阻安德烈绝不能退学。当他发觉安德烈是真心爱上了珍时, 他不再吃醋找茬, 而是替他向珍表达心意。当安德烈为情苦恼, 公然羞辱将军的危急时刻, 是他第一个跳下舞台, 把安德烈扑倒在地。当安德烈被押送到火车站时, 是他率领众多兄弟来为安德烈送别, 即使没能见到安德烈最后一面, 他依然与大家一起唱起熟悉的歌曲, 让即将离开故土的安德烈明白, 兄弟将永远与他同在!除了保利, 军队的其他长官与学员也赶来为其送行, 在火车离开的时候, 众人迎着风, 大叫着安德烈的名字, 追赶着不停向前飞逝的列车……而电影中的这些场景都是俄罗斯人有情有义的表现, 他们的感情炽烈且浓烈。
命运弄人, 安德烈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饱尝监禁之苦后, 他又被放逐到西伯利亚。而女主公珍为了能够回到心上人的身边, 不惜委屈下嫁美国工程师, 承诺帮助其测试“西伯利亚理发师”的试用情况。当珍不远万里找到安德烈的小木屋, 却发现他已然结婚, 在空无一人的木屋内, 珍捡起一颗滚落在地上的苹果, 放在鼻下轻嗅, 随即潸然泪下, 苹果依然香甜, 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妾已嫁, 君已娶, 相见亦无言, 真所谓“天上浮云似白衣, 斯须改变如苍狗”。
同样爱得奋不顾身, 却没有勇气赢得祝福的佣人杜亚莎, 她曾在房门外无意听到安德烈和珍的亲密声音, 强忍着嫉妒与悲伤, 安静放好食物后奔下楼, 在楼梯拐角处默默伤心抽泣, 此时电影画面昏暗, 更加突出了她的伤心与无奈。珍的出现, 严重威胁到她的爱情, 一直在背后默默地爱恋着他, 后来却连这种程度的关心都不被允许了, 虽世事无常, 但天尽其意, 安德烈的意外之灾却给了她一个展露心意的机会, 成全了她愿望的美好。杜亚莎是典型俄罗斯女性的代表, 她渴望爱情, 也忠贞于此, 但缺乏争取爱情的勇气与信心。
2. 深入骨髓的倔强与勇敢
影片刚开始, 镜头前出现了一排士兵激烈争论的画面, 他们正纠结于“莫扎特”的身份, 无知的美国中士恶语诋毁莫扎特, 全队士兵迫于他的淫威, 无人敢反驳, 唯有其中一位宁愿接受体罚, 也要坚称“莫扎特是伟大的音乐家”, 在权势面前坚持自己的主见, 正如他的父亲安德烈一般坚韧倔强。安德烈是一名视名誉为生命的军校学生, 他可以为了捍卫心上人的名声而不顾一切。为了表达爱意, 他当着珍和她“父亲”的面, 篡改了将军的情书, 与珍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的紧张羞涩, 以及和珍确定恋爱关系后的兴奋喜悦, 他爱得如此一往情深。正因为如此, 在话剧表演中安德烈才会控制不住自己而鞭笞了将军, 由此改变了自己与珍一辈子的命运。自此, 影片转入灰暗的基调, 进入了悲伤的高潮。
其实安德烈和珍的孩子就是一个隐喻的象征, 他的坚韧勇敢, 他的不畏强权, 都代表着俄罗斯精神的延续, 也体现出导演米哈尔科夫对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帝国的辉煌和俄罗斯精神的留恋, 以及对旧体制中专制主义的批判, 因此影片也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3. 与众不同的传统与开放
孔子在 《礼记》 里讲“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意思就是凡是人的生命, 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 男女。因此, 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肯定离不开对于性的描绘与解读。素来以高挑美丽而著称的俄罗斯女性, 成为各大文艺作品争先恐后称赞的性感尤物。尤其是在热烈奔放的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 曾经根深蒂固的东正教传统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俄罗斯女性不再是影片中杜亚莎那样相夫教子的形象, 当代的俄罗斯女性生活前卫大胆, 而且拥有自己的事业追求。甚至有评论称俄罗斯女人是一群现实主义者, 具有极为鲜明的男性特征, 做事喜爱挑战, 价值感超强, 物质欲望高涨。的确, 在欧洲女权主义思想的感染下, 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女性正日渐趋少。这正体现了俄罗斯人价值观念的改变。
二、俄罗斯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1. 始终珍视的家庭观念
俄罗斯女性一旦结婚后, 绝大部分还是非常恪守传统的, 她们在婚后定会把家庭放在首位, 甘愿付出奉献, 尤其是孩子对于她们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与东正教历来宣扬的文化传统有关。当杜亚莎发现丈夫昔日的情人找上门来, 她依然不敢据理力争, 无助的她只得躲在门后, 一手搂着孩子, 一手紧握镰刀。只因她只能用躲藏的方式, 小心保护千辛万苦才组建起来的家庭, 生怕被珍这位不速之客再次夺去。
安德烈与珍相识于开往莫斯科的列车上, 两个拥有不同国籍与社会身份的人在火车包间里谈笑风生, 共同分享童年的回忆。珍拿出了她钟爱的一把折扇, 安德烈拿出了一张他与母亲的合照, 通过这张随身携带的老照片就能看出家人在安德烈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这一细节正是俄罗斯人重视家庭观念的体现。
当雷诺将军在珍的糖衣炮弹面前投降, 误以为珍爱上了他, 他求婚时, 带着花束、情书和父母的照片。这些实际上都体现了俄罗斯人具有很深的家族观念, 他们会用心地呵护家庭关系, 有极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2. 不可磨灭的宗教文化
俄罗斯的“谢肉节” (масленица) 是起源于东正教的节日。在为期40 天的大斋期间, 人们被禁止吃肉和娱乐。因而, 斋期开始前一周, 大家都纵情欢乐, 家家户户抓紧吃荤, 以此来弥补斋戒期间苦行僧般的生活, “谢肉节”因此得名。而影片中为了赢取将军的信任, 擅于逢场作戏的珍佯装出欣喜之情, 与将军一起在冰天雪地中参加了这场盛大的庆典, 将军也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这个庆典的情况。雪地里叮当作响的马车, 热腾腾裹着鱼子酱的薄饼, 辛辣的伏特加与憨厚高大的棕熊, 这些事物都如同一个个符号, 向人们传达着带有浓郁俄罗斯特色的文化氛围。嬉笑玩耍的孩童, 盛装打扮的妇女, 身着戏服的演员, 再加上绽放的烟火, 都为这场盛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人们相互嬉闹, 每个人都沉浸在谢肉节的乐趣中, 似乎再疯狂无理的行为举止, 在这一天都有了正当的理由。
为期7 天的“谢肉节”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最后一天是“宽恕日”, 即人们在这一天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的确, 人们需要释然的宽恕, 来缓解曾经的罪恶感。在全景镜头下的西伯利亚冰面上, 大家丑态百出, 但却也乐在其中。影片对于“谢肉节”庆典的描绘, 更被看作是对俄罗斯传统的弘扬。
3. 发扬光大的爱国精神
影片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中并没有大肆宣扬爱国精神, 而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手法将爱国渗透在细节之中。极具戏剧性的剧情内容, 成为风靡一时, 极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性的影视作品。更作为俄罗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 在口碑相传中闻名于世。例如, 在谢肉节上, 酩酊大醉的将军上蹿下跳, 把演员误认为是拿破仑本人, 一边高喊着开火, 一边不停地追赶, 让人捧腹大笑。雷诺将军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打击敌人, 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
摘要:俄罗斯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作为苏联解体后第一部, 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林姆林宫举行首映礼的电影, 虽然上映后受到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诟病, 但却不能抹灭其在俄罗斯电影界抑或是世界影坛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此影片来探究俄罗斯民族的特质。
3.新世纪俄罗斯电影之梦 篇三
“俄罗斯电影业从此复兴”?
俄罗斯电影的重新发力是在新世纪伊始,这伴随着俄罗斯经济从振兴之中重见曙光,同时得益于普京政府对于国产电影工业的关注、保护与扶持。普京政府显然充分意识到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重大作用,重振民族电影工业,与重建有效的意识形态表述并重新整合破碎的价值体系并行不悖,甚至是同一个事业。由此,国家首先在资金上对国产电影给予保护。从2001年起,俄国政府重新恢复并不断增加对于电影的资金投入。政府对电影业的拨款逐年增加,2008年超过1亿卢布(1美元约为30卢布)。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更是加大了国家扶持力度,拨款达到2010年的49亿卢布,2011年的30亿卢布和2012年的38亿卢布。此外,2008年,俄罗斯成立了由普京领导的国产电影发展委员会,不断召开关于电影振兴的政府工作会议。普京还极具标志性地出现在国产电影的拍摄现场(诸如2008年的《毒太阳2》),以显示政府重振电影工业的决心。而伴随着国产电影发展委员会而出现的国家订制“爱国主义影片”制度,也是其间的举措之一。
应当说,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电影以缓慢却可见的方式从谷底回升。电影年产量重新回到百部以上,国产电影的票房份额也有所提高(2010年达到15.3%)。尽管在好莱坞电影的强力冲击下,俄罗斯电影在新世纪的国际电影市场中尚不具备竞争力,在本土市场中也并不占优势,但已然产生了一些大获全胜、令人铭记的电影奇迹,诸如2004年投资仅500万美元的本土第一部商业片《守夜人》,以极低成本战胜了美国的大制作《蜘蛛侠2》和《魔戒3:王者归来》,成为俄罗斯票房冠军。两年后的《第九连》再度刷新全国票房纪录,据说普京看完也相当感动,并预测:“俄罗斯电影业从此复兴。”而《守夜人》的续集《守日人》更是使俄罗斯票房达到全新高峰,并再度击败了好莱坞大制作。凡此种种似乎都预示着,重振俄罗斯电影并非遥不可及。
寻求后苏联时代的乌托邦
新世纪俄罗斯电影的一大收获是“国产大片”的出现与类型片的渐趋成型。从《守夜人》开始,俄罗斯的“魔幻大片”便一发不可收拾。与好莱坞不同,这些电影似乎并不仅局限于神怪奇观或诡异故事,而是保有对现实的反思和寓言性。提克·贝克曼贝托夫执导的《守夜人》在苏联解体13年后,讲述了俄罗斯重新在光明与黑暗中做出选择的故事。影片中光明和黑暗彼此厮杀不择手段,人间生灵涂炭。与其说故事的结局是俄罗斯终于做出了“光明”的抉择,不如说是呈现了对光明守护者出现而终结厮杀的期待。在此,“魔幻”事实上并非魔幻,而是以寓言的方式展开严肃的现实反思,并对十年来的国家历史给予极具复杂性的重述。
新世纪以来,这种反思性始终存在于俄罗斯的魔幻电影之中。2012年的新片《莫斯科2017》(原名《商标》)在其开端便充满寓言性。上世纪80年代商品紧缺,人们凭号购买,一个孩子遭受雷击大难不死。影片随即切换到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当今”,叙述人对于“当今”的态度仍然是暧昧而复杂的,因为这里并非人们所预期的天堂,充斥视野的各种外国品牌和外国广告正在吞噬俄罗斯,第一世界的富商们正在研究如何向第三世界兜售他们不再食用的快餐。那个天赋异禀的小孩业已成人,他甚至已经看到了未来俄罗斯人的“身体变异”。影片对于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已经被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充斥的现实深感焦虑,并试图突破这个“人人为自己”的自由竞争的漩涡。影片想象性的解决方案是由一个强大的政府出面全面禁止广告世界。这一想象似乎与《守夜人》不谋而合——呼唤某种强大的力量以终结当下彼此厮杀的现实,这似乎已经成为后苏联时代的乌托邦。
在反思的同时,俄罗斯电影的好莱坞化也成为一个突出现象。《守夜人》的导演提克·贝克曼贝托夫在好莱坞拍摄了《通缉令》之后又监制了俄罗斯科幻巨制《黑色闪电》(2008)。影片呈现了一个酷似蝙蝠侠的“超级英雄”:超级汽车、性感美女、拯救世界、爱国主义,这些元素无一不得益于好莱坞。而由普京下令拍摄的重要电影《生死倒计时》(2004)、票房火爆的《密码疑云》(2007)以及《特工008》(2008)则试图描写俄罗斯情报部门的神勇特工,被称为“俄罗斯版的007”。这些俄罗斯大片暴露出其电影的困境,尽管“伏尔加”最后战胜了奔驰,美国中情局换成了俄罗斯情报部门,但是这些与美国类型片过于相似的电影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资料显示,俄罗斯2011年度最叫座的十部国产电影在西方电影市场的票房总收入仅为450万美元,便是鲜明的例证。
战争始终是俄罗斯类型片中最为常见的题材。这与国家对于爱国主义电影的订制有关,并因此而与国家意识形态的重构、俄罗斯历史的重新讲述发生关联。总揽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片,其涉及的历史相当广泛。2009年亚历山大·布拉夫斯基的《列宁格勒》、2010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毒太阳2》等影片重新呈现了苏联卫国战争。2005年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第九连》选择了社会主义时期人们讳莫如深的苏联入侵阿富汗作为呈现对象。而2006年,《第九连》的原班人马又打造了另一部电影《风暴之门》,致力于2000年车臣战争的重写。2012年的新片《八月八日》同样是一部战争主旋律电影,描述了2008年的南奥塞梯之战,展现了俄罗斯将士们的铁血豪情和英雄主义。事实上,英雄主义正是当下为数不多的有效的国家意识形态表述,呼唤着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又总是携带着俄罗斯电影特有的战争与和平式的反思与叩问:为什么要战争?究竟是战争还是生命与和平更具有意义?
历史和价值观的重构
尽管俄罗斯大片尚未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但新世纪俄罗斯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却在不断增强,各大国际电影节不断出现俄罗斯电影的身影。2003年新锐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凭其处女作《回归》一举斩获威尼斯电影界金狮奖、最佳处女作奖;2007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重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获得荣誉金狮奖;2008年由年轻的小阿列克谢·日尔曼导演的《纸兵》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而2011年老将索科洛夫的《浮士德》再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些立场各异、富于思辩与想象力的艺术电影,无疑更能体现俄罗斯电影的魅力。
这些电影再度与俄罗斯历史上的重大创伤——苏联解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重述联系在一起。《回归》(又名《爸不得爱你》)讲述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回归,并以不乏专制的手段教导两个儿子成为男人。按照影片的时间表述,父亲离家的时间恰好是1991年,再次表述了重新寻找精神之父以救赎世人的意义,与《守夜人》不谋而合。而2007年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将爱放逐》探讨了救赎的可能性。在工业化和现代丛林中备受创伤的夫妇重归乡村伊甸园,试图寻找全新的生活。但伊甸园的生命泉水和苹果树却没能阻止夫妇间的隔膜及女主人公的死亡。结尾处男人回到城市,听了妻子情人讲述的故事,男人终于理解了妻子,爱与宽恕的宗教力量重新回到男人身上。
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人面临着极大的精神真空,回归宗教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抉择。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12》异曲同工,但却显得更为绝望。这位致力于批判斯大林和专制主义的导演对于后苏联时代的法制社会也颇有微词,法制的虚伪、官僚的腐败并没有因为“民主社会”的来临而有所改变,社会的裂隙和隔膜也并未因此而弥合。草菅人命的陪审团不得不由一个笃信宗教者来矫正,宗教的人道主义成为治愈创伤的最后良药,但这种精神力量又夹杂着人性善恶的不可知的辩论。对此,米哈尔科夫显然没有答案。在他的大片《毒太阳2》中,无法提供新表述的米哈尔科夫不得不重新回到对于苏联历史的批判,但电影对历史过分的歪曲和改写,似乎已经超出观众的接受能力。影片投资巨大却票房惨淡,已经表明了观众的态度。面对救赎的困境,与米哈尔科夫同样享有盛名的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似乎也分享着同样的焦虑。影片《浮士德》重新回到晦涩难懂的哲学与宗教中,让魔鬼引领而在世间穿梭,让表征人性的色调由暖及冷,最终几乎变成黑色。答案仍然不存在,浮士德所进行的是关于救赎可能性的不乏绝望的探讨,或更像是一种没有答案的自我质问。
4.俄罗斯电影赏析 篇四
谭泽汉机自101班201010301109
前苏联的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喜剧大师,他的电影《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是一部非常惹人捧腹大笑的疯狂的喜剧影片,通过搞笑滑稽的动作,精彩逼真的特效镜头透漏出社会的种种百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仅就本部影片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当然对于今天来说依旧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现分段一一说明。
一,电影开头安东尼奥和他的小舅子吉杰开着救护车在罗马街头横冲直撞不是为了赶去抢救病人,而是送自己的孩子上学。这种公车私用的现象在我国家也存在,前不久昆明市就有人把救护车停在路边,然后在路边吃烧烤。而最近电视新闻又报道因为救护车不够用一名怀孕妈妈因抢救不及时而母子双亡,这些都彰显我们国家也有着医疗和医护问题的不足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不义财产尽显丑陋原形,幽默中蕴含讽刺且揭示内涵!一部让人捧腹大笑不止的喜剧影片《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折射出了大千世界各种贪婪者的肮脏心灵。当老奶奶临终前在罗马一家医院里老人告诉她的孙女奥利亚,自己在苏联革命时期埋藏了一批宝藏藏在列宁格勒的狮子下面,大家表现出了对财宝的贪恋,纷纷踏上了去俄罗斯寻宝的路途,这种只为自己的私利的行为真的很无耻。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也时有耳闻,我们应当坚定地反对,促进社会的文明风尚。
三,影片中充分体现了苏联的大国自豪与自信,彰显了一个强国的风范。当安东尼奥到达了莫斯科,导游自信的介绍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教堂,大都汇旅馆,接待五千个游客的俄罗斯宾馆,俄罗斯的心脏—红场,欧洲最大的商场之一,每天可以为二十万顾客服务—国营百货商场,而且汽车可以在没过汽车的河水里行驶,汽车的传送带也非常的好,大飞机在高速公路上惊险迫降并且在高速公路上荒诞滑稽地和小汽车一同行驶,而小汽车却肆无忌惮地在大飞机的翅膀下穿行自如,古老的俄罗斯城十一世纪是建造的。这些都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大的苏联。反观如今昔日的苏联早已解体,变成了好多个国家,强大的苏联不复存在,这些分裂的国家中最强的俄罗斯也难以有当日苏联的雄风,可见一个国家的分裂对于人民来说是个很不幸的事情。作为我们的国家也有这样的风险,不得小视,时刻值得我们警惕。
四,给老奶奶看病的医生因为被大胡子偷去了护照,护照被冲进了马桶里而不得不在天上飞来飞去,既不能去苏联,又不能回意大利。以至于他抱怨着大喊:“我讨厌坐飞机,你们这讨厌的官僚主义,护照弄得比个人自由还重要,我诅咒那个发明护照的人。”这也从侧面批判了苏联的体制散漫,形式大过于内容。虽然我们的国家虽然体制还行,但是仍在改革,这就告诫我们要懂得进步,不要太守旧。
五,当他们几个寻宝人在剧院附近挖宝时,剧院的人员前来询问,听说是在修煤气管道,剧院的人员让剧院里的人都跑了,这虽然很滑稽,但是足以体现俄罗斯人的危机感,重视生命。我们国家很多因大楼失火事故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当然也有因为公众的侥幸的原因造
成的,苏联人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
六,苏联导游与女主角的爱情给这部影片增添了别样的温暖。从双方的略有感觉,一起寻宝中的纠纷与合作,在女主角脚崴了导游抱着女主角走路,再到上导游家知道导游的真实工作身份,再到女主角在旅馆欺骗导游而逃跑,再到后来导游在狮子追逐他们时保护女主角等等,最后在飞机即将起飞时危险的玄梯接吻一刻。这似乎告诉我们爱情没那么简单,同时也印证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真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这也给这部电影一个温馨的结局。
5.电影赏析 篇五
这是一部完全靠平淡温馨来赚取观众眼泪的电影,不通过跌宕起伏的刻意桥段来使人感动,可是最简单的叙事方式却依然让人泪如雨下.电影最后告诉我们一句话:珍惜你曾经爱过的人.在我们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我们都渴望有一个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生机的.老教授有了八公,他蹦蹦跳跳的在去车站的路上,他满脸笑容跟路过的街上小贩打招呼的样子很能感染人.在利益欲望堆积的生活中,我们渴望有一个能让我们推心置腹,无比信赖的.老教授就有了八公,八公每天都在车站门口等着老教授下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无论风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八公都能陪着老教授去上班一起下班陪着他听他说话,这种不变的坚持才能令人如此感动.这才是最知心和信任的朋友.虽然知道狗狗其实没有做什么表情,可是偏偏感受的到八公在老教授死后彻底的哀伤.八公不知道老教授去哪了,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会不会回来,可是八公坚持做自己的事---等待.等待在自己每天必去的位置,八公期待着有一天老教授能重新出现,笑着叫它的名字.这份带给观众的感动,久久难以遗忘.<天使爱美丽>短评
这是一部视觉上无懈可击的电影,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浓浓的充满了法国浪漫美妙的气息.自闭的小女孩艾美丽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开朗美丽,而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爱情.她喜欢帮助别人,可以费尽周折的著作假情书宽慰别人,可以撮合情侣,也喜欢恶作剧戏弄水果店老板.艾美丽是一个简单快乐的女孩,带一点孩子气的童真,带一点可爱的小顽皮,带一点纯粹的幻想,看到她清澈的眼睛,会让人倍感舒服,看到她的笑容,会感觉很安心.看着艾美丽去投掷石头发泄,有时候她又想躲避,暂时隔离世事的喧嚣,但是一味的逃避会错过难得的幸福.艾美丽的爱情纯净理想甚至有点神经质,面对触手可及的爱情,艾美丽开始有点小女人的小心思,猜测,怀疑,患得患失…但幸好最终结局是美好而奇异的,艾美丽找到了爱情,也从天使沦为了普通的女孩.电影想要告诉我们,人要想获得幸福只有靠自己,抓住幸福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不要总是等待,如果你明明只需努力一点就可以幸福的机会下错过了它,那么而后你再怎么后悔追忆都于事无补了.<入殓师>短评
6.电影赏析论文 篇六
——电影《楚门的世界》赏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尽情的表演,展现最真实一面的我们。《楚门的世界》,楚门,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基斯督,一个自大喜欢玩弄别人于鼓掌之间却又自卑的人,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在庞大的摄影棚里,他就是上帝,妄想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本文就影片折射出的社会疲态、人性淡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
虚假
玻璃瓶
一、“玻璃瓶”中的蝴蝶
玻璃瓶里剔透的光倾泻着所有的秘密,瓶中的蝴蝶在实验室中展览着它的美丽,它看到身边一切“真实”的光影只是隔一层玻璃折射进来的。外面的美丽于它来说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残酷,它看到光明的前途,但却找不到未来的出路。
这是《楚门的世界》的开头,它展览了一只蝴蝶,一直被囚禁却懵然不知的蝴蝶。
22年前,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惟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桃源镇,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他有着看上去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隐藏在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上千部摄像机,不知道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他无法忘记初恋女友,她口中的菲济成为了他唯一的寄托。他要逃出去,用尽所有的方法,电视制作人基斯督和他一次又一次地斗智斗勇,但最后他还是走到了那个世界的边缘。令他震惊的是,那个世界的尽头是幕天席地的蓝天白云大布景!
二、谁敢把天空撞出裂痕
不知道是该片的导演彼得·威尔不忍心就这么撤走所有的阳光还是他希望留一个出口给人性,他没有让这一幕闹剧变成悲剧,他没有把楚门赶上绝路,留了一个楼梯,上面有着一个英文“EXIT”。这是对楚门勇敢和毅力的奖赏还是对他的认同?如果没有这楼梯,没有这个出口,楚门会怎样?会乖乖地回去继续当他的国际巨星?回去在真相大白的生活中继续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不会,我想不会。当他发现这一切原是一个笼牢的而又无法逃离的时候,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用生命告诉世人他的绝望,他的控诉。
导演彼得·威尔没有把他迫到尽头,给了他生命可回旋的余地。基斯督出现了,如上帝般从上而下的声音,他告诉楚门,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他操控了一切,包办了楚门所有的悲喜跌宕,他见证了楚门的成长,在他的世界里楚门可以永远安逸地生活,这个 世界是完美的,楚门是可以不受任何伤害的,但如果他走出去,外面是另外意义的虚假,更无情的残酷。外面的世界尔虞我诈、攻于心计,还不及他一手创立“完美”的桃源镇和平而安宁。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伊甸园里上帝对亚当夏娃的循循善诱,他为了让他们留在他创造的乐园里,好言相劝甚至威胁恐吓,他想操控一切,所以他必须控制他们。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那条蛇撕开了他们生活的一个口子,上帝乐园的游戏规则遭到了破坏,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就永远无法修复到最初。与其说亚当和夏娃是被驱逐出伊甸园的,不如说他们是逃离了那一片受控制的区域,即使在外面受风吹雨打,饱历风霜,但起码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与痛苦,而不从属于任何人。
从天幕散下来的声音象征着一种威严,一种权势,那是楚门20多年来不曾知道且不曾摆脱的“上帝”。他给楚门一点小希望,给他一点小痛苦,使他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这样他的剧情才会有波澜,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对楚门动之以情,以为楚门会继续沉迷此中;他对楚门晓之以理,以为楚门会畏惧妥协。他一直当自己是一个上帝,在楚门的世界里他是操纵一切的上帝,他又怎能容他苦心经营的一切,他悉心调教的亚当不听他的话?但楚门拒绝了,他最后的潇洒地对他20多年的“上帝”说“In case I don’t see you,Good moring,good afternoon,and good evening”摆摆手离开了,他拒绝了他“上帝”的“救赎”,他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
亚当出走了,逃离了那个一直受控制的世界;楚门出走了,摆脱了那个充满假面的世界。楚门离开了桃源镇,也许他会发现更虚伪的世界,但就如亚当他们一样,至少他在外面的世界受的伤留的血是自己的,是真实的。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天性,我们都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一次完全被安排好的生命,无论拒绝的代价,是快乐还是痛苦——这才是生命真正伟大之所在。
我们的梦想在远方,在世界的尽头,也许需要我们有把天空撞出裂痕的勇敢才能获得。就如玻璃瓶里的蝴蝶,要展翅高飞,只有把玻璃撞破。我们够勇敢了吗?我们为梦想付出的力气够大了吗?我们每每说我们在奋斗,在努力,发现自己仍是与梦想有差距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沮丧会失望,但我们是否应该问自己一句,我们敢为了自己的梦想把天空撞出裂痕吗?
结语: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但影片绝不仅仅表现的是这些浮躁,更深一层的,是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不羁,整部电影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人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和那种不离不弃的精神。我们没有被理想抛弃,更没有掉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和理想同行,并大声对质疑说不!套用楚门对“上帝”说的那句,“In case I don’t see you,Good moring,good afternoon,and good evening”,我们不会输的。
参考文献:
7.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赏析 篇七
本片以一束粉红花束特写开篇, 观众视线聚焦到画面中央, 接着镜头上移露出主人公千寻的一双小脚, 而后镜头切到中景再拉到全景将躺在车后座郁郁寡欢的千寻整体呈现在画面中, 这时千寻的目光看向正在对她说话的父母, 镜头顺势切到坐在前面开车的父母。这样以人物的一个动作为引导引出下一个镜头的拍摄手法, 使画面信息非常连贯, 并清楚交代了人物关系。镜头由车内转向车外切至全景, 随着千寻乘的车驶上上坡路段, 一个上升镜头, 把高处小镇的全貌呈现出来, 随后影片名称渐渐出现。电影以一段剧情开篇引题, 这是吉卜力电影的一个惯用手法, 可以让观众了解前情, 并对片名印象深刻。
2 影片中主题的表达
千寻一家由于迷路而穿过神秘的门楼来到另一个新奇的世界, 受好奇心驱使, 他们决定去里面一探究竟。千寻的父母被一阵食物的香味吸引来到一条寂静无人的小吃街上, 面对丰盛的食物, 父母无视环境的诡异而大吃起来。影片对千寻父母狼吞虎咽的神态表现得非常到位, 尤其千寻的父亲像猪一样的吞咽, 也为影片后面千寻的父母被魔法变成了猪埋下伏笔。而小千寻却没有像父母一样去吃东西, 影片也想表述在这些细节上, 孩子往往比大人要注重得多, 也使观众看到千寻不光是一个任性的小女孩, 她身上具有一些潜在的美好品质, 而这些优秀的品质会在她经历后面的剧情中逐渐显现出来。千寻偶遇了白龙, 白龙紧张地催促千寻逃跑, 千寻回去找父母, 而父母竟然变成了猪, 此时又不得不佩服宫崎骏的手笔, 通过千寻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将她内心的恐惧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一段的剧情呼应了前面千寻一家来时看到的种种神秘的事物, 比如:山坡上的石祠和神像, 深邃的门楼里吹出的怪异的风等, 到这里观众已经清楚地知道影片是一部带着奇幻色彩和探险意味的影片, 也预示着后面会有更多神奇的事物等待着自己。
3 影片的色调烘托
《千与千寻》的影片绝大部分是以暖色调呈现的, 场景采用的是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 温馨自然, 尤其当夜晚来临, 所有的灯都点亮的时候, 仿佛是一个梦幻的仙境。宫崎骏是一位很注重环保的导演, 在他的每一部片子里几乎都能找到提倡环保的情节。从千寻帮“腐烂神”洗澡情节可以看出, 正是人们对河水的污染, 使河神的身体里各种垃圾混杂, 不得已被误认成是腐烂神, 当帮他清理掉垃圾和污秽的东西后, 河神又恢复了清澈, 并且给予人们很多金子, 寓意着提倡人们治理水污染, 珍惜水资源, 清澈的水源会给予人类永久的财富。
4 千寻的经历及成长
千寻为救白龙决定去找钱婆婆归还魔女印章, 在锅炉爷爷和小琳的帮助下坐上了电车, 随着电车的行驶, 镜头转向窗外, 给出一个全景的空镜头画面:一望无际的海面和蓝蓝的天空相连, 经过的车站就像海上的一片叶子, 黄昏时分的晚霞映红了天与海, 一切都显得那么辽阔宁静, 伴随着久石让的音乐, 让人陶醉其中。电车从一个站台起步, 所有景物都横向缩小, 镜头强调了运动透视, 当镜头转向车厢里时就用两边不断闪过的霓虹牌表现车子正在行驶的感觉。电车里镜头缓缓推向千寻的脸, 突出她心事重重的样子, 她一定在担心着父母和白龙。看到这里观众也看到了千寻的成长, 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爱哭的小女孩了, 她懂得了承担, 敢于自己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了。
5 结语
宫崎骏的动画对飞翔情有独钟, 他总会把飞翔的感觉描绘得非常细致, 那种飘浮和自由的感觉。影片结尾部分, 白龙载着千寻乘着风直冲云霄, 画面非常唯美梦幻, 千寻想起了与白龙的初遇, 也使白龙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叫赈早见·琥珀褚, 他们在空中为想起了对方而激动落泪, 泪珠升向空中, 他们两个急速下落, 泪珠越变越大, 人物越变越小, 纵向拉开了空间, 也使画面充满了浪漫色彩, 非常治愈, 满足了观众对他们两人感情的美好愿望。虽然主人公都很小, 但仍旧被他们纯真的爱感动得热泪盈眶。千寻最终救回了自己的父母并和白龙做了约定后离开了神隐, 临别的伤感, 让观众更期待他们日后能够重逢。
宫崎骏曾经说过“我拍这部电影时, 就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长大了, 老了, 还会想带自己的孩子重看这部电影。”确实, 《千与千寻》里承载了太多孩子们的梦, 那种魔幻的场景, 奇异的造型, 有太多来自于孩子们的大脑曾幻想的影像, 这些美好的想象也许是成人世界已经淡忘了的, 他们就像梦的再现。宫崎骏的作品总是能给人们很多的感动, 在《千与千寻》中, 人们收获了成长, 收获了友情与亲情, 孤独与自由。不论成长到多少岁, 每看一次《千与千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千与千寻》给人们编织了一个永恒的梦, 也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永不泯灭的童心, 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佳作。
摘要:《千与千寻》是一部经典的日本动画电影, 是宫崎骏执导的作品中票房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部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在众多动画学子及动画爱好者中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这其中电影视听语言的应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用视听语言的知识结合导演创作意图对《千与千寻》作一个全面的解析, 让大家对这部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8.俄罗斯电影:没落巨匠的二次抬头 篇八
曾几何时,苏联电影成为很多国人青春成长的一种见证,重回中国观众视野的俄罗斯电影硝烟气质弥散,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昔日巨匠的抬头艰难无比。苏联电影分化为如今的俄罗斯电影之后,又是如何的一番光景?
新俄罗斯电影:斯拉夫民族的复兴姿态
5月23日,影院人流如织,俄罗斯影展的展板赫然醒目,年轻人在购票处排成长队,口中念叨的是《超凡蜘蛛侠2》和《X战警:逆转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俄罗斯电影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参加影展的6部电影囊括了从爱情童话,到科幻运动多种题材,一张张高鼻梁蓝眼睛的斯拉夫面孔背后,国人所熟稔的独具苏联气息的悲剧式腔调不见了,某些气质,甚至有些好莱坞的劲头。
《阿凡达》开启了3D模式,这股浪潮也冲击着俄罗斯。3D电影《冰河时代3》在俄罗斯上映2周就取得10亿卢布的票房、635万的观影人次,对于俄罗斯本土电影,这是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参展的3D《黑暗世界》似乎在向美国大潮做抗争。
故事讲述一队学生前去北方一座荒凉的小村庄考察,无意间,他们触动了一座古墓,从而将过去的恶灵放出,超自然的力量席卷了大地,他们中有些人被魔鬼俘获,另一些人则选择与魔鬼斗争……按照官方的说法,“它继承了前苏联电影的拯救意识和悲悯情怀”,但从梗概可以看出,除了建筑和对白,在这里丝毫找不出曾经的俄罗斯风格。
虽然有些照搬好莱坞模式,但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电影处在回暖期:在俄罗斯多个电影节, 以及希腊和意大利电影节中获奖的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处女作《回归》;在法国电影节中斩获大奖、在俄罗斯屡获殊荣的《布谷鸟》等等都是近年涌现的一批优秀作品。
这一切都是俄罗斯政府在充当舵手。
2001年,俄罗斯政府向电影业拨款2500万美元,2002年猛增到5000万美元,2003年比2002年又增加了70%。2005年,在普京总统的特殊关照下,政府拨款近10.5亿卢布,80%以上的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了国家投资。为解决国产电影发行难的问题,普京甚至签署总统令,成立专门发行国产电影的股份公司。
这期间,俄罗斯诞生了本土电影人制作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守夜人》。影片特技眼花缭乱,风格近似《搏击俱乐部》、《七宗罪》和《终结者2》。在每张票价200卢布(相当于7美元)的前提下,这部效仿《指环王》系列的奇幻大片在本土上映11天就取得850万美元的票房,轻易击败比它上映多一个礼拜的《蜘蛛侠2》。
最终,《守夜人》在俄国内票房收入达1600万美元,超过了几部同年的好莱坞影片,在俄罗斯本土之外的国际市场也收获了1500万美元。2005年,俄罗斯影片《第九连》仅用900万美元成本便创下高达2560万美元国内票房。
俄罗斯电影低沉已久的头颅,终于抬了起来。
战争与和平的苏联式表达
战争改变了俄罗斯电影格局。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电影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制片厂、胶片库在炮火中焚毁。苏联电影不得不改变原来正常的生产秩序,一部分电影制片厂迁到后方,而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则投身于卫国战争的洪流中,普多夫金、杜甫仁科、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莱兹曼和科津采夫等,分别组成了战地摄影队,定期出品专集片和杂志片——《战时影片集》。
这些影片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时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本应预示光明前景的影片,因为“斯大林个人崇拜”,而走向低潮。
1946年~1948年间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风行,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拍摄的“卫国战争三部曲”:《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血战》、《解放》成为时代烙印。这三部影片就算放到现今也算是鸿篇巨作——《莫斯科保卫战》和《解放》都长达七个小时,最短的《斯大林格勒血战》也有三个多小时。据载,这些电影拍摄时,曾一次出动近万名士兵,数千辆坦克。几百架摄影机需要同时拍摄。有很多战争场面都是空前的。
能够破本这样拍电影,也算是俄罗斯民族气节的绽放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全景式的战争巨片也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曾跨过了意识形态的界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13年,由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斯大林格勒》在国内上映,再次引起人们对俄罗斯乃至苏联战争电影的兴趣。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间,俄罗斯战争电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原有的意识形态框架被突破,语境发生改变,传统的电影教化和宣传手段的功能被弱化,电影成为一种娱乐商品。第二,故事的焦点不再集中到统帅或高级指挥官,而是在敌我双方普通士兵的身上,关注普通士兵在残酷战争中的个人命运和精神世界,关注他们人性的呈现和情感归宿。第三,在美国战争大片的冲击和影响下,俄罗斯战争电影也开始强化视听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这一宗旨下,从2005年表现阿富汗战争的电影《第九连》开始,到其后的《第聂伯防线》、《进攻列宁格勒》、《浓雾》等,无一不是注重营造战争环境、再现战争场景的战争电影力作。
战争电影兴许是民族气节的最佳表达方式,它传承了俄罗斯战争电影的美学,也在求变和创新中找到新的历史定位。
“后苏联时代”的悲悯解读
“苏联电影”作为世界电影格局重要的一员,曾创造过辉煌的时代。当社会体制突变来临,电影的道路变得迷茫,埃米尔·库斯图拉卡当年因《地下》在戛纳获奖,影片开始是一行字幕: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首都叫贝尔格莱德。一席话,不动声色,却足以令人潸然泪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导演并不多,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其中一支潜力股。早在苏联时代,他就获过国际大奖诸如恺撒奖,并多次入围威尼斯之类的A类国际电影节。1995年,他的《烈日灼人》战胜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对当时颓败的俄罗斯电影来说无疑是一股强心剂。
《烈日灼人》,这部反思历史的影片,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人在特定条件下的无法把握的命运,突出整个时代的残酷。影片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陷入“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是受害者,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迫害。
一个能深刻反思历史的民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更理性地开创未来,拥有美好的明天。
对很多俄罗斯人而言,“大清洗”是一段不愿提起的往事,因为那意味着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烈日灼人》却尖锐而客观地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目的在于警醒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种苦难。
2007年,米哈尔科夫又拍出了《12怒汉》。
这部称得上是俄罗斯融合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一次成功尝试的电影,改编自1960年代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同名影片。米哈尔科夫把这个故事移植到了当代俄罗斯,少年的车臣身份明晰地让人感受到俄罗斯对车臣战争的反思。而置身于体育馆更是对别斯兰恐怖事件的直接指涉。民族仇恨不仅给车臣男孩带来了创伤,12个中老年俄罗斯男人在这部影片中同样都翻出了往日的伤痛。这让本片看起来更象是对苏联解体20年来的一次大反思。
如果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有着托尔斯泰式的宽广与慷慨,那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就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阴郁与深沉。
2002年,51岁的索科洛夫用一个镜头完成了《俄罗斯方舟》。影片让虚拟的19世纪法国外交官,穿越时空,与导演一起游览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并一同目睹400多年来发生在博物馆的前身冬宫中的种种重大历史事件。一个镜头,1000名演员,在87分钟,2公里长的空间,竟然一气呵成,连剪辑都省去。除了令人咋舌的非凡功力外,导演给了“俄罗斯帝国形象”最直接的体现。
【俄罗斯电影赏析】推荐阅读:
俄罗斯文学 电影《回归》观后感10-31
俄罗斯论文07-27
俄罗斯文化感受09-03
电影赏析英文08-15
优秀电影赏析09-11
狼与俄罗斯文学06-22
俄罗斯旅游禁忌课件07-04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10-29
俄罗斯工业发展现状08-08
俄罗斯加入WTO报道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