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2024-08-29

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精选10篇)

1.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一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方法

富源县第四中学

刘春芳

摘要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习方式,大家知道在教学中兴趣对鼓舞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都是非常关键的,恰当地运用某些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优化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每一节课,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关键词

新课改 ; 生物课堂 ; 趣味 ; 效率

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的第三年,新课改更加侧重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名参与者,在课堂上起着主持人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通过角色的互换,体现出教学中师生平等的理念,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充分挖掘教育教学方法,体现新课程思想,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可提高生物教学中的趣味和效率。重视联系生活

教学在于激发一种兴趣,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好感。众所周知,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近,与学生间的感情最深,极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就一定会使他们想学、爱学、会学。如在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知识点时,可联系具体的生活案例提出问题:牛奶是怎样在牛的体内“炼”成的?使学生了解到: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运输、粗加工形成半成品;高尔基体—分检、浓缩、包装形成成品;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动力。通过牛奶在牛的体内“炼乳”的过程,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细胞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切配合的”。又如在讲“体温”时,我会问大家:你知道蚊子是怎么找到你的吗?蚊子喜欢什么人?有的学生说蚊子喜欢A型血的人,因为自己是A型血,所以很招蚊子。有的学生马上反驳:B型血也很招蚊子。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蚊子没有那么聪明,它不会检验血型,它实际上是靠红外线找到你的,你的体温越高,发出 1 的红外线越多,就越招蚊子喜欢。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更多生活常识,大家发现原来学习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进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巧用比喻、拟人

生物学教学涉及神奇奥妙的自然界,这些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再加以贴切、形象的比喻,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神经元”的知识时,学生对神经细胞的结构不理解,因为其不同于常见的细胞形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其结构,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手掌心画一个圆圈表示细胞核,掌心代表细胞体,手指代表树突,胳膊比喻为轴突,衣袖为髓鞘,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通过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学生很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这一知识。在讲到“DNA分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模型并讲解结构特点,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采用比喻的方法告诉他们,整个DNA分子的结构犹如旋转的楼梯,由磷酸和五碳糖交替排列的两条链就如同楼梯两侧的扶手,中间连接碱基对的氢键则如同楼梯的台阶。学生对旋转楼梯不见比较熟悉,马上对DNA的结构有了形象的认识,收效很快。

对于教材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的内容,讲述时要对比加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增加情趣,增进学习热情,此时拟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保护色和警戒色的含义时,我用拟人的方法叙述,请同学们判断:“没有啊,因为我不在这里”(保护色),“别碰我,否则你会吃苦头”(警戒色);在讲到蜜蜂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时,采用“发育为蜂王的幼蜂”居住在“总统套房”,“发育为雄性的幼蜂”居住在“一般的套房”,“发育为工蜂的幼蜂”生活在“单身宿舍”。这样的寓教于乐不但提高了兴趣,也更好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联系成语、谚语、诗词,提高教学效率

成语短小精辟、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反映了生物现象和本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例如,根深叶茂—反映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兔死狐悲—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肝胆相照—肝脏和胆囊在解剖学上相邻的位置,还有指桑骂槐、狗急跳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谚语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个体发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也能使学生吧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利用诗词,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语言学习也得到了锻炼。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根的繁殖;儿童急走追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保护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生殖发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液泡含有色素;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体富营养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这些诗词既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锻炼。自我总结,知识变“妙语”.有很多生物学知识需要记忆,而且比较零散,为了增强记忆,可以把零散的似乎没什么联系的知识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以方便记忆。例如,在讲“原肠胚细胞分化”时,把“外胚层分化的结构”简单地记忆成“外表感神仙”,“内胚层分化的结构”简单记忆成“内消呼肝胰”;在讲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时,把8种氨基酸整理成“甲借来一本两色书”;在讲“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时,把前期整理成“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整理成“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整理成“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整理成“膜仁重现出新壁”。

除了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外,很多知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记忆,如原核生物的种类“一二三”: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铁心牧童,猛捏碰驴”。蛋白质的功能:“催着运输走,免一次调节税”。即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在讲授“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时,我说:“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如下口诀:同源配对叫联会,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一同源要分离,减二无缘姐妹离。

作为一个成熟的生物老师,不仅仅要把知识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享受课堂。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的,当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希望能尽快成为一个成熟的优秀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刘小兵,曾平飞等.新课程:“双基”和“探究”如何考——关于科学学科中考走向的研究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4(9):33-38 [2] 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高汗君,邱贵苹.浅论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9(19):169-170.[4] 刘满希,展红.给生物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4-65.[5]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陈凤艳.“愉快学习——生物课的隐形翅膀”[J].中学生物教学,2010(5):18-19.[7] 岑芳.“例谈新课程高中生物课例的典型特征”[J].中学生物教学,2010(4):07-09.

2.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二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同时, 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 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知识技能领域包括“函数、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不等式、导数、微积分”。同时指出,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建议, 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尽可能用清晰的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进行描述, 具体分为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过程性目标使用了“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确立过程性目标, 是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过程性目标, 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课标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 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 阐述了数学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并对新课标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阐述了具体要求, 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要内容, 在“内容标准”中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 这样, 预示着今后的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 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上, 努力使“培养”到位。

3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 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 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 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如, 教学“函数的周期”时, 可先让学生查阅字典, 了解“周期”的含义, 再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有关“周期”的实例。用多种形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兴趣”成为学好数学的“老师”, 不断激发求知欲。真正使数学教学达到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 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 提出多元评价建议, 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观念、功能和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对教师教学的“双促进”导向功能的作用, 依据新标准的评价建议, 讲究评价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 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 应采用鼓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5 适当安排开放性的问题, 提倡和鼓励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美国早在80年代就将开放性问题列为数学教学的重点。由于开放性问题多数取材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 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科技、统计等学科知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 教师应树立突破知识界限, 加强课程综合性开放的观念, 选择好开放题, 适当“跨越”课堂教学, 讲究“开放”策略, 不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既学到数学知识, 又通过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这也正是符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6 调整“内容标准”, 增加与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

新课标根据“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性质, 对教学课程作了较大的调整。其中, 增幅较大的部分是“统计与概率”。因为, “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为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 是他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素养, 如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等。事实上, “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本身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并富有重要的数学价值, 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 增加了“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及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等内容。这样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计算负担, 也可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增加了导数, 从而对函数的研究带来的方便;增加了微积分, 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求曲边图形的面积及变速运动的路程等;增加了算法, 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计算机计算复杂的运算。增加了向量, 融合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与代数运算。删除了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比如高次不等式, 绝对值不等式等。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 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面对新课程的要求, 必须要树立新形象, 理解新课程, 适应新课程, 把握新课程。怎样才能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 在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不断学习, 不断反思, 不断尝试, 学会理解, 学会激励, 学会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3.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三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它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令人匪夷所思。

二、 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化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化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化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处理好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教师面临挑战

教师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四、一堂好的化学课应具备哪些特征

我认为:一节好的化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指导精神是永恒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教学搞得更好。

4.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四

诸城市龙都街道孔戈庄小学罗敏;金丽娜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3-0

1当前,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之中。通过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地组织专题讲座和听评课等交流活动,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平时的听课,笔者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并未真正融入这股洪流之中,他们重形式,轻实质,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重教轻学的老路子。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笔者认为,新课改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

一、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先决条件

观念主导行动。教师必须吃透新课改的实质,充分认识旧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和新课改的根本要求,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尤其要获得能力的提高,以便为今后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解除学生的各种顾虑和束缚,明确告诉学生自己教改的思路、做法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明确自己的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发展自己,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就教师的作用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非削弱了,而是对我们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方面下功夫,在彻底放弃“一言堂”做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创造机会。重点做到“三要”: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提纲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点问题的提炼,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使之真正起到指导学习的作用。二要全面把握和调控课堂局势,科学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有效性。三要搞好“精讲”环节,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精讲点拨,解除学生疑惑,拓展知识空间,强化知识网络化建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课改系列工程的重中之重

习惯决定成败。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新课改形式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口头号召,而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训练措施。一是要有方法上的指导。比如预习哪些内容,如何预习,达到什么目的等。二是要跟上检查督促。比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互查,上课伊始时的抽查等。

(二)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学生“依纲自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默读课本,整体把握当堂所学内容的全貌,独立解决“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发现疑难点,以备小组交流时进行讨论。这个环节最主要的是强调学生的独立自学、静心默读、目标明确、注重发现,最忌讳的是心不在焉、随意交流、目标不明、效率过低。

(三)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讨论交流学生独立自学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并通过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化学反应,拓展知识空间,促进能力提高。其操作步骤是:先进行小组交流,在组长的组织下,检查每个同学的自学成果,交流不同的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并提出共同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组间合作,由各小组代表提问质疑,其他小组代表依次抢答释疑,并最终发现共性的疑难问题,以备教师精讲点拨。

(四)自觉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见解习惯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不愿参与小组讨论、不愿发表个人见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习惯于“一言堂”,霸占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平时又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在心理上、意识上存在着障碍,不习惯参与课堂发言,以致造成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一是教师必须放弃“一言堂”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坚持不懈地鼓励和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赢得自信、享受快乐。

(五)善于及时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结束之后,让学生完整系统地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关于这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口头归纳,也可以训练学生绘制“知识树”,不管哪种形式,关键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六)独立完成作业、自主达标互评习惯的培养。在课堂练习环节,要培养学生像对待考试一样严肃认真、快速高效地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并通过小组间的互批互评以达到自主达标、合作达标、矫正补偿的目的。

5.对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体会 篇五

随着新课改在我校的全面展开,生物课堂教学如何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成绩,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下功夫、花力气深入研究,共同探讨。

通过几次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其他学校开展新课改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对我们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下面就高中生物新课改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高考激烈的竞争使学生、教师甚至学校压力巨大,教学行为趋向保守,普遍存在因循守旧、多讲多练,题海战术,费时低效,单兵作战,缺乏沟通等现象。新课改将改善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产生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等无一不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是生物教学一贯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脱节,表现出滞后性、教师不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成就。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对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常见的、鲜活的生物学现象也很难联系和解释到位。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物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由“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轻结果,重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总对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不管是生物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生物难题的解答,都往往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所以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观念,在实验完毕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写出实验操作的过程或者口述试验过程,对于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学生特别留意,从而总结出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并在解答生物题目过程中,遇到学生问问题,不正面说出答案,而是反方向提问题,你认为那个结论是正确答案?你的做法是如何的?你知道你为什么做错了?而不是直接把课本的知识点统统罗列出来,然后得出答案。要真正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提醒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如何克服犯这样的错误,因而过程很重要。

四、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

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3、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问、寻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例举大量事例: “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我国几例骨髓移植成功的例子或者一些反面的现象,“天花”病毒重新流行的可能等,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渴望依靠生物学知识来了解这些问题。因此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绿色食品是什么?”“骨髓移植的机理是什么?”等,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并补充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学有所用,培养了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偏向于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脑和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有利于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探究教学应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学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目标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学习评价,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七、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的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放宽评价尺度,不必过于严格,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探究,去尝试了,就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而不论答案正确与否。因为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学生都会在探究尝试中有所收获的。而评价的方式除了教师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互相评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找找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别人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取得成功。

我坚信,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会给整个教学带来一个新的面貌观,让老师心情舒畅的备课、教学。让学生自由愉快的掌握新知识,自信的面对高考。快乐的体验生物课在生活中的用途。

6.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六

新课改在甘肃实施已过去一年了,反思在这一年中我们新课改的实践,感触颇多。既有它一扫过去课程的死板,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此,我简单谈谈我对这次新课改的一些认识与困扰我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与以往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是改过去单纯关注知识传授的结果性目标的教学模式,突出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客观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素养,以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生存能力。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发展。从教学内容看,新课程对教材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抛弃了历史课本惯用的通史式纵向编年体例,代之以专题模块式的横向比较体例(由三个必修、六个选修共九大模块组成)。从教学过程看,通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如每堂课精心设计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些变化对广大教师而言,应该说是喜忧参半,真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课改后的教材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的简单重复,灵活性增强,信息量扩大。忧的是,教学的难度明显加大,面临的问题紧迫棘手,具体表现在: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材体例和内容的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形成的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之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根本不可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新课程更像是座空中花园,只想桃李芬芳,不知根扎何处!

2、教材内容跳跃性太大。以必修一政治史为例,九个专题从夏商周三代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本书,浓缩上下数千年,涵盖东西五大洲,如此大的起伏,如此广的跨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3、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严重脱节。政治史与经济史、文化史相互割裂,脱离经济、文化讲政治,怎么讲?不提经济基础,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上层建筑?不提当时的思想文化,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政策制度?反之亦然。比如必修一专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不讲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礼崩乐坏,思想上百家争鸣,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从何说起?

4、同一内容被“残酷肢解”。以评价秦始皇为例,为答此题,学生需过五关:首先要在必修一中找出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然后在必修二找出他的经济制度,再在必修三上找出他的思想文化政策,最后还要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找出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综合五本教材的内容,才能给秦始皇做出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5、教材不熟。新教材补充许多旧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二的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及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陌生的。

除此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课时紧张,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贫乏,部分学生跟不上新课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等等。

7.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体育教师要有教育教学新理念

许多体育教师对实际课程改革和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识不深, 缺乏新理念。

教育有两大规律:一方面, 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另一方面, 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订又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我国是人口最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众多人口中, 若没有转变成人才, 就不可能成为胡锦涛同志曾经期望的“人力资源强国”, 只会成为沉重的包袱。人才从哪里来?从基础教育培养开始。然而, 现行的基础教育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 很难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在下降, “肥胖”、心脏疾病等现代“文明病”在蔓延, 心理承受力和耐挫折力差, 意志薄弱, 依赖性强, 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不和谐, 责任心不强, 情感出现了问题, 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差,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健康”,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显然, 传统体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实行课程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教育规律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及时代的要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如何应对挑战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目标提出了一些什么要求呢?从总体上讲, 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别和功能, 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现代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全面锻炼身体, 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2. 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意识与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4. 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

如何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 是许多体育教师的困惑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可是, 有的老师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向了极至。认为只有学生的体育兴趣才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与改革体育课程、教材的唯一标准。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例如:学生不喜欢耐久跑, 就把耐久跑教材淘汰出局;学生不喜欢单、双杠, 于是就很少上单、双杠教材。

可是, 从素质发展敏感期角度讲, 高中阶段是发展耐力和力量的关键时期, 而耐久跑、单双杠教材正是发展高中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有效手段。

从心理学讲,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兴趣, 还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为此, 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兴趣,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精选教材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体育活动的方式, 以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体育兴趣。

2. 强化模块教学, 在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完善理论知识, 让学生知其然更其所以然。

3. 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 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作用与意义, 真正体验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对增进身体健康的好处, 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4. 加强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与责任感的教育。

三、正确对待竞技运动项目

如何对待竞技运动项目?也是许多体育教师的困惑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以健康为理念, 注重锻炼身体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技术, 但有的教师理解片面, 淡化技术教学。表现在体育教学计划中不提学习运动技术的目标, 教学中只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本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课程标准》目标之一, 离开了运动技术谈体育与健康课程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为此, 体育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 合理选择竞技运动项目, 正确对待运动技术。高中学生学段学习特征适合学习竞技运动, 高中学生也喜欢竞技运动和比赛。为此体育教师要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筛选, 选择那些适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 有利于学生带入以后实际生活中去的竞技运动项目。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 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 要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实践与应用, 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 会自我评价,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对选择出来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是指实现竞技运动的体育手段化, 目的是增强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如:跨栏跑,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进行分组教学, 对一些学生要降低栏架高度, 缩短栏间距离。同样跳高, 支撑跳跃等项目也可改变规则, 降低要求, 适合不同学生锻炼身体。球类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场地大小, 增减比赛人数。

3. 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技术教学。经加工改造后作为体育手段的竞技运动所追求的不是高难技术, 也不是运动成绩, 而是运用体育的方法、原理去追求锻炼效果。

(1) 要把学技术和锻炼身体过程结合起来。如学习背越式跳高, 在体育课中作为体育手段学习背越式跳高能过多高杆并不是主要的, 主要是要发现它对身体发展有什么好处。

(2) 要注意锻炼的实效性。体育课的教学并不是主要的, 学生只要基本上掌握动作就可以了, 不要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接的系统与完整, 不必要刻意追求动作的细节, 应注重锻炼的实效性。如:跳远教学, 并不要求特别追求它的动作怎样美观, 跳多远, 而应该以它跳的次数的多少, 脉搏次数达到多少, 是否在价值域的范围内。

(3) 要注意身体的全面发展, 某项竞技运动经加工改造后, 只能解决身体发展的某一方面问题, 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应搭配一些身体素质练习。

四、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许多体育教师的又一困惑。

新的《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有的体育教师不知什么是主动学习, 不知用怎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心理学上讲, 学习过程就是形式反射的过程。而形成条件反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另一种是工具性条件反射。相比之下, 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时, 动物可以自由活动, 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 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 动物往往被束缚着, 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反应是被动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以填鸭式灌输方式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主要依据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反射原理。课程改革及实施《课程标准》要求以斯金纳的形式, 工具性条件反射原是为依据,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技能。

《课程标准》主张以引导探究为主动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的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索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是:

1.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提出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

4. 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例如:在进行跳远教学中, 利用引导探究的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1) 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

(2)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决定跳远成败的因素。

(3) 学生在练习中分析自己的跳远技术。

(4) 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建立跳远技术概念。

(5) 在相互评定的练习过程中改进跳远技术动作。

在以引导探究式为主的教学中, 有的教师觉得浪费时间, 看见学生不会就着急, 马上告诉问题的答案, 并多次示范讲解。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教学的目的是“以一当十”, 而不是“以十当一”。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是主要的。

五、注重个性差异, 分组分层教学

学生的先天素质有差异, 体育基础不同, 因此体育课的要求与标准不能一致, 在体育课堂上应实行分组分层教学。

如:支撑跳跃教学, 在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建立支撑跳跃概念, 明确支撑跳跃原理后,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 分成跳高箱一组, 跳低箱一组, 跳标准箱一组。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吃不饱、吃不消”的问题, 并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会, 从而建立了自信心。

六、正确对待传统的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目标达标化。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不仅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育为基础的身体健康, 同时是为了发现体育尖子和培养体育尖子, 也变相地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平等的体育权利。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 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直接的教学目的, 而不是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 不仅容易扼杀青少年好动的天性, 也容易使学生对学校体育产生逆反心理, 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 限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导致教学过程的封闭。

为此, 广大体育教师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理念, 走出传统体育教学的误区。但是, 这不等于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 我们要继承传统体育教学的优点。新《课程标准》要求绝不是“放羊”式教学。

为此, 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教材的特点建立适合《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例如:建立“A、B段”教学模式。

A段: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体育课堂教学。

B段: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俱乐部式体育课堂教学。

8.对高中化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改;新教材;经验;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80-02

为顺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结构框架和概念、规律等的组织方式与之前有了极大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通过增加探究性活动以及实验在课程中占有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构建自身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兴趣。这些举措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虽然,新课改的主要受益人是学生,但是其要改变的对象却不止是学生,对教师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更准确地说,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要多于学生。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并根据新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包括各种场景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自新课改實施开始,我们通过对理念的学习建立起了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当然,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待解决,本文拟对其进行相应总结,希望能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相关措施

1.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建立情感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须将知识点情景化,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完成化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界的有效链接,以此引导学生将自身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化学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途的广泛性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学生在借助自己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时候往往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这可以有效提高其对自身能力的认可程度,其自信心也会极大提高。而学生自信心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学习兴趣。另外,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实现。

2.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高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含量,而且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对于问题的观察以及认识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其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对于问题本质的探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自我活动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指导、讲解和答疑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将教师的课堂地位定位在组织以及指导学生上。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给出特定的问题(如石油提炼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情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其完成探索活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在现有知识量以及通过自身探索未能解释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高中课程中可逆性反应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跨越,对于习惯了不可逆性反应的学生而言这其中涵盖的很多信息较难理解,在对类似具有跨越性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调动所有可用资源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免遗留难点,对后期学习产生影响。通过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在错误思路的引导下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享受自主思考、研究并获取知识的快乐。除此之外,此类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从而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3.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原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多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科学现象的解释也是刻板的按照课本中讲述的内容来进行。而且,原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考试成绩,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对题海战术的依赖性很大,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被迫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禁锢乃至扼杀。化学课作为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目,可以通过实验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同一个实验一般需要多个学生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的是在课堂教育中采用小组讨论,组间竞争的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小组内同学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换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问题的所在,并借助其他同学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同时,通过组间竞争,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课堂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增加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的数量,比如一些化学家的小故事,某个化学结论的来历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相关知识点处插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另外,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主体内容,学生对于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多存在一定的疑惑,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课,让学生亲手制作化学分子模型,对其立体空间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各类有机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条件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取快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构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兴趣。

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教改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因此,在新教改中对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视力度明显增加。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已经获取了较好的成果,基本实现了教育转型,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初高中衔接困难

很多同学和老师反映,新教改后对高一化学学习不适应。根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的变化不适应。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其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涉及知识面的广泛性明显提高,造成两者教学以及學习中存在跨度太低,学生很难利用原有知识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部分老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教材体制的改变,因而对课堂授课产生了影响。

其次,新课改中课时安排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实验结论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探讨自己所得结论是否正确。而高中课业压力本身极大,学生很难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对于教师而言,课时不足同样是一个困扰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新教改中必修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反映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深度以及层次,这会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冲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

2.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之间的困惑

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教师对教辅资料已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针对原有版本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料很多,教师在使用中较为方便。而在新教改后,尚没有足够的教辅资料为教师提供帮助,因此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课本章节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新教改本身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备课占据时间太多,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对此存在诸多不满。

三、小结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学习平台,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引导者,在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为学生构建场景以及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是,新教改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教材安排的不适应以及教师教辅资料较少等两个方面,相信这些问题解决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鸿,杜永权,梁永平,等.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32(4):13-17,23

[2]解真品.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6):42

[3]郑永信.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的认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15-16

[4]辛丽红.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57-57

9.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九

延川中学 魏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参与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学生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设置、学生参与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已成为实际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涵义

1.1有效参与是指课堂上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果。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思维参与是有效参与的核心。布卢姆将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态度和作用的程度等情感的前提特性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之一。只要积极思维,即使安静地听讲也表示主动参与,如果不动脑筋,说得再热闹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2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特征

2.1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主要特征

一是主体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获得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得到新的知识信息。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

二是能动性:即学生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以此制约活动的方向、进程及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表现在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反映出强的创造性。

三是全面性,是指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教师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主要特征

一、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在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二者认知上形成共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思维品质,达到思维共振。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各自成功的喜悦,不断得到成长的满足。

二、主导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还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设计者;是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和活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思维的剖析者,为学生的思维参与提供范例,为学生更深层次思维参与提供指导。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

1参与课堂教学更无从说起。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方法

3.1融洽师生关系,诱导参与

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保证。教师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就会逐渐缩小,学生对教师就会自然产生亲近、感激与仰慕心理,而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意识亦将被诱导出来。

3.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必备的教学情境通常指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两方面。

3.2.1所谓问题情境,一般指教师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或已具备的知识储存库中选取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生物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⑴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实物创设情境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我们生物教师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生活。让生活成为教育的鲜活资源。如在进行细胞呼吸教学中,教师课上出示一份市售的甜酒酿。可以先让学生来闻一闻,尝一尝,看一看,想一想,学生提出众多问题,引起探知欲。

⑵利用影像资料、互联网等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进行种群增长方式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观看2007年洞庭湖发生的十年未遇的鼠灾的新闻视频,然后提出要控制鼠灾首先要了解鼠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来进行导入。又如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这里老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要送给你们(多媒体出示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及动人画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2.2 课堂心理情境的创设。

课堂心理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师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的环境。一个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教学情感,恰当得体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

3.3.1改变课堂参与方式,增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灵活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对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特定教学内容改变一些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一些新的参与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

⑴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师生角色反串:即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课时师生位置颠倒,学生像教师一样走上讲台,教师像学生一样当好听众,并且通过他人的角色期待和自我的角色意识来调节反串后的角色行为,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相长。

⑵让学生提问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仅鼓励学生在课上提问质疑,也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质疑本,鼓励学生将不清楚的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教师给予仔细分析,普遍的问题课堂上讲,个别问题书面回答或个别辅导。

3.3.2开放教学时空使学生将参与意识延续。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指生物教学的时空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动植物园、野外、郊区、河流山川、工厂企业等等都是课外学习的好场所。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跑图书馆、动植物园、工厂企业,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去分析,使教与学的重点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生物知识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课堂是教师辛勤耕耘的土壤,是教师展示才华和魅力的舞台,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幸福彼岸。愿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而生机勃发,愿课堂也因为有了教师的有效参与而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0.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十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加强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行为和手段,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总结3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谈几点体会,以期为生物课程改革提供基础的参考资料。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改革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我校于2002年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为了做好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我结合本校实情,把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生物教学工作中。因此,在工作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以往学生认为生物是副科,不参加中考,期末考试也是开卷考试,加上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学生根本不把这种所谓的“豆芽科”放在眼里,高兴时学一点,大部分时间则把生物课当休息课。面对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结合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好动,但是自控能力差,耐挫力弱,故往往有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热情高涨,但中途则因缺乏毅力、最后失去兴趣而坚持不下去。对此,切忌盲目批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即使有不良情绪,也应面带微笑,以防师生情绪对立。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而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大胆质疑、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案,教师应及时表扬;即使有的学生因知识或其它原因所致使探究失败了,教师仍应肯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收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在有关章节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生物科学的尚待攻破的难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调动其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各尽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点,力求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不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书本上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教学生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到知识,怎样将旧知识合成新的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一章节时,我曾让每位同学自己回家用绿豆或黄豆发芽,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并与课本中的图比较,学会看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平时吃的豆芽是哪一部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豆子发芽有几种方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这样大家对种子结构印象就很深了。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更灵活地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矛盾,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克服“满堂灌”,做到“少讲、精讲”,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如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生物教学往往仅拘于课堂,应强化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不只是简单的应付。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我布置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然后把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带到学校,再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探究实验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并要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学生还要通过实验,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在实践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说出来,并给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辩驳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结论,他的印象将更深刻,以后学习的激情更强烈。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

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将直接流向社会,即当地农村。这些新增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学到初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文化知识外,还增加一些回乡务农就业的实用技术。如花卉、观赏植物、果树、蔬菜等植物的栽培和养殖,让他们在离开学校时掌握一定实用技术,有较强的务农意识。应重视生物学知识及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使他们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如积极进行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关注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诸如当前旱涝灾害洪水灾害的生物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途径,人口、农业、资源、粮食问题等,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当地的实际问题如校园垃圾处理,思考如何变废物为宝?或是提出治理麦架河的建设方案等等。

五、改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促进新课程改革前进步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相应的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在学生知识日益增加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变“教材牵着教师走”为教师凭借教材走近学生,才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总之,新课改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学习生物学当作负担,认为生物课可有可无的思想也大有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大有提高。新课程要求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担任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使自己从课堂教学主体的位置上退下来,将这个广阔的天地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8下半年四川事业单位考试题及答案:综合知识下一篇: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