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

2024-07-11

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共8篇)

1.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 篇一

中共罗定市委组织部

罗组发„2008‟4号

——————————————————————

关于迅速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的通知

各镇(场)党委,市直各局以上和上级驻罗定单位党组织: 最近省委通知,部署在全省、全市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并要求在“学习宣传”阶段认真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云浮市委和我市市委也先后发出通知作出部署。近段时间以来,各镇各单位根据省委、云浮市委和我市市委的部署安排,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三会一谈”活动,但也有个别地方和单位重视不够,推进缓慢。为确保按照上级的部署,顺利完成“三会一谈”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就搞好这次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迅速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学习宣传阶段是 1

为整个学习讨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的重要阶段,各级党组织要把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作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宣传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迅速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整个活动原则上要求在2月5日前完成,2月14日前,各镇各单位要将开展“三会一谈”活动的情况分别书面报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学习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

1、领导班子专题座谈会。上级要求各县(市、区)的专题座谈会,参加人员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我市各镇的专题座谈会,参加人员为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题座谈会,参加人员为领导班子成员。在专题座谈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这个主题,对照“三个克服”(克服自满思想,树立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及本地实际,进行专题讨论,切实把本地本单位的工作摆进去、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敢于揭短亮丑,找准找实本地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2、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参加人员为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邀请有关领导或专家学者作解放思想的专题辅导报告,重点学习我们党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发表的《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文章,以及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准确把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紧迫性和坚定性。

3、专题组织生活会。基层党组织要以解放思想为主题,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机关、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基层党员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参加所在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发挥表率作用。

4、开展“解放思想大家谈”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形式多样的开放式、互动式“解放思想大家谈”。营造民主、宽松的讨论问题氛围,切实把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确保参加“解放思想大家谈”活动的广泛性。要积极创建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学习讨论的平台,在报刊、网络、工作简报上开设“解放思想大家谈”专栏,刊载广大党员群众学习讨论的体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市委组织部将在《罗定组工通讯》开辟专栏,刊登参加学习讨论活动的体会文章。镇局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大家谈活动,带头撰写体会文章、带头到基层作辅导。

通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省委、云浮市委和我市市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决策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精神状态,切实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来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各镇各单位在开展“三会一谈”活动的基础上,还可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

当前,各镇各单位的工作比较多,务必要按照省委、市委的总体部署,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精心组织。机关各单位的“三会一谈”,可结合年终总结、部署新一年工作统筹安排;农村(社区)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要利用春节前后,党员返乡较为集中的时机统一组织。

二、加强对学习讨论活动的督促检查。各镇(场)党委、市直工委、市直各系统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所属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的督导检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督促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推进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并督促整改。要及时总结推广开展活动期间的经验做法,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解决,推动学习讨论活动的扎实开展。市委组织部将组成督查组,不定期对各镇各单位组织开展“三会一谈”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三、研究制定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在决策部署阶段,省委将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各基层党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科学全面、符合实际、简便易行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意见建议,为省委制定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提供依据。请各镇(场)、市直工委和市直各系统党委于4月25日前,将有关意见建议报送市委组织部。

四、以学习讨论活动为动力推动当前各项工作。解放思想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工作的各个方面,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讨论

活动的成效。春节前,要本着“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认真抓好安全生产,保持物价平稳,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以凸显学习讨论活动成果,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文明、祥和、欢乐的春节,为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党组)和基层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部署、带头抓落实,充分发挥负总责、作表率的作用。各镇(场)党委、市直工委、市直各系统党委要行动快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组织指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切实把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抓出成效。

联系电话:3722852、3722612(传真)

电子邮箱:LDZZK@126.COM

中共罗定市委组织部

2008年1月21日

2.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 篇二

《中国外资》:宜都市有哪些地域优势?宜都市的对外开放及加快融入是从何时开始的?

宋文豹:宜都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 古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今有“三峡门城”之美誉。宜都市地处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 焦柳铁路贯穿南北, 黄金水道连接西东, 两座长江大桥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 从市区到三峡机场只需20分钟。有长江四大煤炭中转港及九大水铁联运港之一的枝城港, 在建的沪汉蓉高速、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 将使宜都成为我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地域优势, 为我市的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只有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 抢抓机遇, 筑巢引凤, 才能使地域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宜都市位于长江三峡旅游与清江流域旅游的节点, 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大量的奥陶纪石林、溶洞、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址, 正在申报省、国家级地质公园;同时, 宜都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中国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城”等旅游项目已获国家批准。这些项目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适宜发展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等文化旅游产业。

宜都是一个内陆山区县市, 耕地面积少, 农业不是优势, 但工业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基础。五十年代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宜都工业区, 六十年代一批三线军工企业相继迁建宜都, 改革开放之初, “五小”工业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宜都曾辉煌一时。但从“九五”开始, 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制约, 一批“五小”工业相继淘汰出局, 大部分三线企业从宜都转移出去, 下岗职工大量增加, 税源严重萎缩,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在实践和争论中,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宜都的优势和希望仍然在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必须借助外力, 招商引资。以2001年楚星公司零资产转让给湖北宜化为标志, 实施国有集体资产租赁招商、产权招商、存量招商等方式, 吸纳2亿多元民间资金进行资产重组, 盘活存量资产3.5亿元, 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 累计为1.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岗位。以“产权置换、身份置换”为重点, 彻底完成了900家市直工商、乡镇集体企业的的民营化改革转制, 将有限的资源向新落户企业、新引进项目聚集、倾斜, 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2007年宜都市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市”称号。

《中国外资》:政府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投资软环境的?

宋文豹:服务环境是竞争力, 也是生产力。新一轮的县域经济竞争, 说到底就是环境的竞争, 是综合素质、行政效能、诚信水平的竞争。近年来, 我们坚持“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 从2004年以来就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狠抓效能建设, 全力打造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一年一个主题, 扎实推进。先后已经开展了“项目建设落实年”、“执政能力建设年”、“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年”和“工作创优年”等系列活动。先后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制定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部门工作绩效目标管理、公务员绩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评等四个评估体系。出台了《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损害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规定, 上下形成了“依靠制度提高执行力, 依靠长效机制推动效能创优、工作创优”的激励机制。以“守信、敬业、融和、厉行”的宜都精神, 优化政风, 纯化民风, 净化商风, 全力打造“人本宜都”、“诚信宜都”、“平安宜都”、“文明宜都”。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都得到了投资者的一致好评, 先后吸引了全国5家上市公司和国内外20家大企业、知名公司入境落户。东阳光、华新水泥等企业每年追加投资额均在20亿元以上。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在宜都的投资额已由2001年的1.28亿元达到去年底的20亿元, 其中, 自备热电厂、红霉素、人工胰岛素等6个项目于今年4月份同时开工建设, 总投资超过80亿元。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 (右一) 在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 (中) 的陪同下视察湖北天峡鲟业公司

《中国外资》:近年来宜都市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招商引资工作步入快车道, 是否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呢?

宋文豹:的确是这样, 宜都的发展历程正是“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的验证。回顾这近年招商引资的实践, 大致有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工作重点放在嫁接、改造和盘活现有的国有集体企业上, 2000年底, 先后引进10家外来企业对我市10家骨干企业进行了盘活、改造和整合。“遍地开花”式的招商使一批企业走出了困境, 奠定了我市工业发展的基础。2、转型阶段。我们着重在培育县域经济的新增点和转变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六个转变”为重点: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遍地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招管一体”向招管分离转变、“各自为阵”向园区承载转变、“政策效应”向环境创新转变、一般奖励向科学考评转变。科学有效的定位、管理和激励, 使招商工作在引进独资企业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引进的“重量级”项目:宜都东阳光、宜化楚星、华新水泥等, 这些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 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市工业发展徘徊不前的状况, 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和投资结构。3、发展阶段。从2005年开始, 我们以“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就业不特殊、环保不让步”从手, 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科技含量、节约资源、产业配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大中小协调发展为标准, 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准, 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随着一批消耗小、污染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的重大项目的引进, 我们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 一批能人带一批项目, 活一方经济。近几年, 围绕重点项目——支柱产业——板块经济模式, 大招商, 招大商, 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龙头作用凸显。我们在培植“大树”的同时, 也注重栽好“小树”, 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搭建平台, 使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 宜都从一个农业大县成为湖北省工业强市, 从“五小”工业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市) ”称号, 连续两届蝉联全省第一,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中部百强县市第42位, 被推选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14大范例之一。

《中国外资》:目前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面临哪些机会与挑战?

宋文豹: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引来深圳东阳光、湖北宜化、华新水泥、浙江丰岛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宜都。具体体现在“四个一批”:一是引进了一批资金。共引进投资过百万元的项目200多个, 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5个、引进外资项目10个, 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0家, 累计利用外资1亿美元。二是引进了一批技术。共引进、组织实施88个技术创新项目、64项科技攻关项目, 开发新产品154项, 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4个, 申请专利67项, 授权专利20项。其中, 东阳光生物医药公司创新研发的一项技术”, 被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重点项目。全市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3件。三是培植了一批骨干。目前全市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 (过10亿元3家) 、纳税过千万元企业8家。四是壮大了一批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 大力发展化工、能源、医药、建材、电子及电子材料5大主导产业, 改造提升机械、纺织、食品加工3大传统产业, 形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5+3”特色产业格局。目前, 宜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

3.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 篇三

位于四川西北部的绵阳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最近,种种信息表明,建立七年的绵阳科技城建设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继不久前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西部首支产业基金——规模高达6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之后,四川省紧接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和三个配套文件,下放给绵阳投资项目管理、项目确认和办理、资质认证和发证、项目计划管理、税收管理等6个方面19项经济管理权限。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就是要通过运用创新的思路、体制、机制和政策,充分释放科技潜能,把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类似于美国盐湖城的高科技明星城市,带动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对外开放、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示范区。”中共绵阳市委书记、中国(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党工委书记谭力对《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说。

绵阳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具有哪些优势?建设进程如何?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在2007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上,谭力书记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首先想请谭书记简要介绍一下绵阳科技城的建设发展历程。

谭力: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紧邻省会成都,幅员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下辖六县两区一市。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绵阳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高新技术发展基础坚实,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总量排名四川省第二,综合竞争实力位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200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2005年10月,国务院再次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

七年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军转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科技城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已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向世人展示了创新带来的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给加快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国务院已批准在科技城设立规模达60亿元、西部第一支产业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将科技城视为“四川王牌”、“西部亮点”、“西部特区”,省政府已正式通过了《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城建设的重大创新性措施,赋予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着力将科技城打造成为四川的又一经济中心,发挥对全省的示范、牵引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就我国唯一一个科技城而言,绵阳具有哪些科技实力,其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如何?

谭力: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享誉中外的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1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8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万余人,在电子信息、空气动力学、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特种和新型材料等众多新兴领域,研发和储备了大批领先全国甚至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建设科技城以来,在众多科研机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恒泰环保、环通电梯、中科成、利尔化学、西普油化、海天斯威福特、高达测控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绵阳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同位素、风能发电、工业CT、中子源装置产业化、车用涡轮增压器、机床数控系统、中水回用、拉曼光纤、等离子体法高危工业废气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开发等大批高科技项目,也以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展示出了极为广阔的投资前景。

《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现代科技城建设与高科技工业城建设应该是同步发展的,请问绵阳市的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如何?是否适应科技城的发展要求?

谭力:改革开放以来,绵阳通过实施“军转民科技强市”等战略,成功培育了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双马、东材等5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创办了国家级的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了国家、省、市三级48家技术中心,为建设科技产业城创造了不可多得的优势。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2005年以来,我们按照一手抓“百亿企业”扩张、培育“参天大树”,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建设“生态绿洲”的工业发展新思路,突出打造4家以上百亿元企业,培育20家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发展100家亿元优势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等“四个层次”,成功启动了长虹PDP(等离子显示器)、空调压缩机、冰箱生产线,攀长钢1万吨钛材和50万吨连棒材,九洲1000万台数字机顶盒、LED(发光二极管)、RFID(电子产品代码标签),新华首期6万辆整车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自主研发了长虹“虹芯”系列数字自动会聚芯片,九洲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新华491Q、491Y系列汽油发动机,东材纳米绝缘漆、聚丙烯膜及特种塑料等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及产品,进一步延伸了科技城的产业链条,提升了科技城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我们将实行最为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内外客商在绵阳投资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共同助推科技城工业经济快速腾飞。

《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建设中国的“盐湖城”,应该是开放型的,面向世界的,请问绵阳市在城市建设、投资环境和空间方面是否具有吸引力?

谭力: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绵阳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万。城市三江汇流其间,气候舒适宜人,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在西部众多大中城市中特色鲜明、魅力独具,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10余项殊荣。2005年以来,我们以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为目标,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大师参与指导,科学编制了《绵阳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建成了绵江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城的现代化程度、文化品位和环境水平,并成功入选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同时绵阳地处大九寨旅游环线、剑门蜀道两条国际性旅游线“Y”字型交叉点上,旅游区位优势明显。2005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人文、自然、科技”三大主题,通过制定和大力实施“走近两弹一星、探源李白文化、体验原始山水、休闲神奇绵阳”发展思路,使绵阳正在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此,我们热忱欢迎广大客商投资科技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科技城物流、金融、中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投资科技城观光旅游、餐饮休闲、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加快把科技城建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大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邮发代号2-977):今后绵阳科技城市的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

4.中共淮北市委组织部 篇四

文件

淮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淮人社[2011]112号

转发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人社厅 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委组织部,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皖人社发[2011]45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考核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新录用公务员个人总结并述职,填写《淮北市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考核表》(表样见附件1)报单位;

(二)所在单位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考核,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结果建议,报主管部门确定考核等次;

(三)主管部门将新录用公务员考核情况按分工报同级

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

(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新录用公务员。

二、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按照《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试行)》和招考公告等规定任职定级。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研究提出任职定级意见,填写《淮北市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审批表》(表样见附件2),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研究决定任职定级意见,按照分工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

(三)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任免机关办理正式任职手续。

三、新录用公务员正式任职后,所在机关须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务员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淮组干字[2010]35号)规定及时办理公务员登记。

四、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严格按照《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加强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执行中遇有问题及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向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反馈。

附件:1.淮北市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考核表(表样)

2.淮北市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审批表(表样)

淮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共淮北市委组织部

5.中共晋江市委组织部 篇五

晋人核[2007]1号

关于在首批公务员登记

工作中对有关人员进行考核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在公务员登记工作中对有关人员进行考核的通知》(闽人发[2006]153号)精神,在实施公务员法入轨阶段的公务员登记工作中,要对机关中的有关人员进行考核、甄选,根据考核、甄选的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公务员登记。在首批公务员登记中,我市经过调查摸底、审查档案材料、报送泉州市审核确定后,共有34名人员定为考核对象,并已组织参加了全省统一进行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月23日至27日,将组织对上述人员进行实地考核。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许雄飞市人事局局长

副组长:李安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洪荣塔市人事局副局长

成员:吴靖宇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党群科科长吴斌斌市人事局考核奖惩培训科科长张清泉市纪委宣教室副主任

陈长达市人事局考核奖惩培训科科员

各有关单位应成立相应机构,配合考核小组开展工作。

二、考核对象

(一)1997年以来,未经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的录用考试进入机关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人员(中发

[1993]8号及闽委组[1995]通字081号文件规定的对象等除外),列为考核对象。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人事厅转发中组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政机关考试录用工作的通知》(闽人发[2003]140号)下发以后,未经考试录用程序进入机关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人员,不列为考核对象,按规定一律调整出机关。

(二)机关现有的聘用制干部,除根据闽委办[2006]62号规定符合公务员登记条件的对象外,均列为考核对象。

三、考核内容

(一)调入机关的有关情况。包括文件依据、会议决定、进入方式、审批程序、履行手续、有关材料的真实完备性。

(二)进入机关以后的工作表现,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

(三)进入机关工作后,所在单位干部群众对其评价情况。

(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四、考核程序

(一)确定考核对象。考核对象名单由所在机关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报泉州市组织人事部门确定后,送省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二)组织参加测验。考核对象参加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统一组织命题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测验成绩作为考核情况的一项内容和是否登记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发布考核预告。由考核小组在考核对象所在机关发布考核预告。

(四)进行实地考核。采取群众评议(所在机关全体在职人员参加)、个别谈话(谈话人员一般15人以上)、参阅个人工作总结、查阅文书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等方式进行。考核对象应全面回顾进入机关以来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形成书面总结。

(五)形成考核材料。考核材料必须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核对象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1进入机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2、准确弄清审批程序,确认是否经过组织批准。

3、德、能、勤、绩、廉等主要表现情况。

4、行政职业能力

测验成绩。

5、群众评议结果。

6、其他相关材料。

(六)研究确定登记的初步名单及公示。考核小组向市委、市府汇报考核情况,经过研究确定,将是否登记的初步名单,在考核对象所在机关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

(七)建立考核文书档案,并将考核对象的有关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五、考核结果

考核小组向市委、市府报告考核公示情况,并提出考核对象是否登记的初步意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后,报泉州市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根据上级文件规定,考核对象的考核结果属如下情况的,不得登记,并调整出机关:进入机关的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未经组织集体研究进入机关的;弄虚作假,有关材料无效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较差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评议不称职票数达30%以上的;综合考核结果确定为不合格的;进入机关后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工作表现较差、年度考核中曾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以及其他经设区市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认定不予登记的情况。

六、严肃纪律

考核工作要坚持原则,做到公道正派,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办事。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被考核对象的思想

工作,特别是做好经考核不予登记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妥善安排好工作,确保机关的稳定和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附件:群众评议表

中共晋江市委组织部晋江市人事局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考核公务员登记通知

抄送:泉州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晋江市委、市政府有

关领导,存档(2)

晋江市人事局办公室2007年1月21日印发

6.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篇六

吉林市人事局 2007年吉林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2007年吉林市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考试录用科员及以下公务员。现将有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招录计划

2007年吉林市各级党政机关共招录公务员130人。详见《2007年吉林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职位一览表》。

二、报考资格条件及资格审查

(一)报考资格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5、年龄在18周岁以上(1989年4月28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72年4月28日以后出生)。

6、考生与招考单位在职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所列亲属关系(即: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应予回避,不能报考该招考单位。

7、报考乡镇机关的,须具有国家承认的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报考县(市、区及街道办事处)以上机关的,须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含2007年全日制应届统招毕业生和已经获得成人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及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的人员)。

8、符合招考职位规定的具体条件。其中,“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是指:2007年4月28日前在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县乡机关及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工作时间累计2年以上。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人员,也可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9、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以往我省各级公务员考录过程中被公务员主管机关认定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以及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

(二)资格审查

各用人单位负责对报考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

三、报名须知

(一)报名采取考生现场报名的方式。

(二)报名地点:吉林市人才服务中心交流大厅

地址:吉林市解放北路人才大厦 联系电话:市委组织部:0432-2010304

市人事局:0432-2048882

联系人:市委组织部:单 良

市人事局:王影楠

(三)报名时间:4月27日—4月28日,每天上午8:30时至下午16:00时。

(四)报名时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2007年全日制统招应届毕业生可持学生证)和二张近期2寸同底版免冠彩色照片、2B铅笔及钢笔(碳素笔、圆珠笔),到指定的报名地点报名。

考试报名登记表可自行在网上下载(也可在报名现场领取),考生姓名汉字区位码可到网上查询(注:计算机中没有的汉字用“*”符号代替)。

网址: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lgwy.net)

(五)考试收费标准:按吉省价收函字[2004]4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收取报名费和考务费,对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考生可实行报名费减免政策。

减免所需证明材料: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考生,携带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级民政部门或扶贫办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证明(原件)、低保证(复印件)或农村特困证明(原件)、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经市考试中心审核同意后,可免缴其考试考务费用。

(六)其它事宜。报名人数不足录用计划数5倍的职位,要按1:3的比例核减录用计划。报名人数未达到1:3比例的原则上不组织考试,取消该职位的录用计划,报考该职位的考生可改报其他职位。

面向乡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招考的职位,报名的考生应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具备任村党支部书记1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左右(1970年4月28日以后出生),本人自愿报名,经乡镇党委推荐,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对其进行资格审查。

四、考试安排

(一)公共科目笔试

今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采取分级考试的形式进行。报考省直、市直机关的考试等级为甲级,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甲)和《申论》(甲)。报考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的考试等级为乙级,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乙)和《申论》(乙)。

(二)公共科目笔试时间和及格线

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07年5月19日。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和有关事宜以《准考证》为准。

考生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及格线为120分,其中《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必须达到60分以上。各招考单位在公共科目笔试及格线以上且《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在60分以上的人员中,按照录用计划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参加专业考试或面试人选。如考生成绩总分相同,依次以《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成绩高者优先;如考生各科考试成绩均相同的,一并进入专业考试或面试。

公共科目笔试不指定复习用书,复习大纲在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上公布,考生可免费下载。

(三)专业考试和面试

1、专业考试

部分招考职位确需进行专业考试的,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省或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专业考试由招考部门负责在面试前组织,并向社会公布专业考试的相关事宜。特殊职位的专业考试,经省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后,务于4月21日组织实施,并于4月22日将考试成绩通知考生。

2、面试

面试在专业考试之后进行。面试试题由省人事厅统一命制。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当场公布面试成绩。面试由组织和人事部门共同组织。

招考部门要在专业考试或面试前三天负责对参加专业考试或面试的人选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时,考生应提供招考简章和职位条件一览表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其中2007年全日制应届统招毕业生需将《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推荐表》(此表可在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下载)送交招考部门,其他人员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准考证等。经复审不符合报名资格条件的,取消专业考试或面试人选资格,并在报考同一职位且笔试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并报市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核准。

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面试结束后,按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面试成绩三部分计算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及格线为60分。其中,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面试成绩分别占30%、20%、50%(即:折算后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满分分别为30分、20分、50分);不需要组织专业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即:折算后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面试成绩满分分别为50分、50分)。

五、体检与考核

根据考生总成绩,按照录用计划1:1的比例在及格线以上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选。如考生总成绩相同,依次以面试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高者优先;如各项成绩均相同,则一同确定为参加体检人选。

体检人选确定后,由市组织、人事部门指定体检医院,分级负责,统一组织体检。报考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的考生参加省里组织的体检。按照人事部、卫生部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规定执行。

对体检合格人选由招考部门按照《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规定的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组织考核。对体检或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拟录用人选资格,并在报考同一职位且考试总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六、公示

市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招考部门对体检、考核合格的拟录用人选进行复核后,在当地政府人事网站或以其他方式,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或有反映但经核实不影响录用的,办理录用手续;对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取消其拟录用人选资格,从报考同一职位考试总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七、录用审批及登记、备案

7.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 篇七

干部在线学习因其具有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学习资源共享的节约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学习方式的便捷性等优势, 而迅速成为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近年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认识到干部在线教育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在线学习过程中实体监管困难, 部分学员的学习自觉性不强, 甚至少数学员存在替学、替考等严重违纪情况。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干部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近年来马鞍山市加强干部在线教育规律研究, 通过加强和改进在线学习的过程管理、课程建设、支持服务以及活动组织等路径, 激励和巩固学员的在线学习主体性。

一、强化“两种管理”, 调动“两个积极性”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干部群体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学习需求都比较高, 但是也存在工学矛盾普遍突出、学习考核不足等问题, 为此, 我们发挥组织者制度管理和学习者自我管理“两种管理”的作用, 调动内、外两个积极性, 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在组织者制度管理方面:一是制定《马鞍山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暂行办法》和《马鞍山市干部学习学分制考核办法》, 严格规定一个学习周期必须完成的学分;二是实行市、县 (区、部门、单位) 两级管理, 市分中心每季度向县 (区、部门、单位) 通报一次各单位干部在线学习情况, 发挥学习过程中的督学、促学作用;三是通过干部在线后台了解学员学分获得的相关信息, 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现场指导服务。

在学习者自我管理方面:一是学分激励。通过设立“学分排行榜”, 鼓励干部开展在线学习竞赛。二是成果激励。平台内设立“马鞍山发展论坛”,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三是活动激励。通过开展网络征文、专题征贴等活动, 调动学习者了解、熟悉、爱好网络学习。四是榜样激励。组织学分靠前的学习者代表召开学习座谈会, 感受学习成果带来的快乐。五是学习圈激励, 通过参加省平台的教学活动和专家面授辅导课, 发挥专家的激励作用, 通过学习圈激发学员自主学习。

二、结合“两个需求”, 促进“两个发展”

干部在线学习为干部培训较好地满足组织上的共性需求和干部自身的个性需求提供了可能。如何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首先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要满足干部学习的“两个需求”, 促进组织和干部个人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通过加强本地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力度, 努力实现学有所用。

“两个需求”源于干部的社会角色、工作角色的定位, 而工作角色是干部的主要属性。组织上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全体干部科学学习、全面发展;干部个人需要解决自己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难题、需要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和创新。“两个需求”都与工作实践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本地特色课程资源建设:一是把面向全市处级干部的“干部学堂”高层次讲座全部制作成网络课程, 向全市干部开放。既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又能引发思考、解决问题。二是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马鞍山市市情学习专题、创新创业学习专题、廉政建设学习专题等系列课程。三是建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用“海量资源库”去吸引学习者。四是立足于干部适应公选考试的需要。设置“在线考试”和“干部公选题库练习”两个栏目, 拓展学习者的学习形式;此外, 从行业、部门 (单位) 学习需要出发, 动员行业、部门 (单位) 推荐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科技普及等方面的学习资源, 从而进一步满足干部知识更新对专业性学习资源的需求。

三、优化“两种服务”, 用服务感动学习者

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等虚拟空间的方式进行交流, 缺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和渲染, 学习者容易产生“学习的孤独感”。同时, 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操作能力又影响在线学习的成效。这就要求在线教育的提供者针对学习者的需求, 提供有效的、不间断的学习支持服务。我们以服务的形式分为“在线支持服务”和“线下支持服务”, 简称“两种服务”。让更多的学习者在享受优质学习服务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采取多种形式的服务。无形的服务可以基于电话和网络两种渠道方式同时开展。整合免费电话、网络在线服务, 建立远程呼叫中心, 通过远程的方式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后顾之忧。有形的服务则需要设立上门服务人员, 不让学习者因为技术问题停止学习。

建立服务团队是必要的举措。面对大规模的培训, 必须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及其人员, 发挥网络的优势把分散的服务人员打造成一支优质的服务队伍。例如, 通过设立管理员QQ群, 加强全市近百名管理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营造团队服务氛围, 让学习者始终感受到服务团队的存在和支持。

实现服务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 是衡量服务成效的重要标准。在线学习的组织保障、计划制定与实施、学习资源建设与开发以及教学活动开展等都离不开支持服务, 把学习过程的设计与服务制度的设计统筹考虑, 把学习者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质量的第一要素。在网络培训的全过程中, 让学习者定期对服务进行评价, 保证无形和有形两种服务的优势得到发挥, 以最便捷、最迅速的方式支持学习者。

四、延伸“两个课堂”, 打造在线学习的“磁场”

在线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必要的面授辅导、专家讲座、活动开展是在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积极开展干部在线教学系列活动, 建设线上、线下“两个课堂”, 提高在线学习效果, 是增强在线学习吸引力的必要措施。紧紧围绕中心工作, 按照系列化、多样化的原则, 规划全年的在线教学活动, 把线下的教学活动与线上的在线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畅通线上、线下“两个课堂”之间的互通渠道, 扩大资源利用效率, 形成在线学习的“学场”。犹如“磁场”一样, 凡是有高层次的面授讲座必定与干部在线有关系, 要么邀请学员参加、要么制作成网络课程供干部在线学习;凡是想查找文献或者优质的课程, 必定想到干部在线是一部干部教育的“百科全书”, 从而扩大在线学习的影响力。

开展教学活动有难度, 需要投入时间精力, 需要人员和经费保障, 更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工作实际。在实践中, 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线下活动与在线学习之间的互动。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对干部教育的工作要求, 开展在线直播课堂、电视访谈现场直播、网络辩论赛等教学活动。二是围绕重大节日、重大庆祝活动, 设计本地化的教学活动。如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迎接党代会的隆重召开, 开展党性教育系列活动。包括观看七一献礼剧《永远的忠诚》写观后感言的活动;“学党史、举旗帜”在线知识竞赛活动;严肃换届纪律学习教育与知识测试活动;干部在线学习推进月活动;“我为协调发展献一计”网络论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受到学员的欢迎, 又产生直接的学习成果。三是针对时事热点、工作现状, 不定期组织专家报告会, 丰富干部在线学习的方法手段。通过名家的“名气”提高干部在线学习的吸引力, 通过名家的“才气”丰富在线学习的内容, 通过增强干部在线学习的开放性增加学习的吸引力。

总之, 完成新形势下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 就必须创新培训方法、创新培训载体, 利用e-learning学习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激发和调动干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性, 是做好干部在线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网络学习更需要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自觉性、主体性, 努力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享受学习”, 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丰富学习资源, 发挥制度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内外激励作用, 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服务把学习的机遇、学习的快乐、学习的保障等送给每一位学习者。我们的干部, 在学习中就能实现快乐学习, 能把学习成果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 从而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就能享受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萍.拓展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2]秦元芳.试论成人学习心理对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J]成人教育, 2005, (07) .

[3]唐晓阳.公务员培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1997, (02) .

8.中共地方组织早期经费情况考察 篇八

[关键词]中共地方组织;上海地方党组织;经费情况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04

政党是高度发达的政治组织。任何政党要开展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近些年随着共产国际档案的整理出版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经费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共的地方组织早期的经费情况还没深入研究。本文以上海地方党组织为主要考察对象,对1921至1927年中共地方组织早期经费情况进行初步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共地方组织早期经费的使用情况

(一)1921—1922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建立和健全党的地方组织。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时,直属中央局的区域性地方组织有上海地委、湘区执委、广东区执委、北京地委和武汉区执委,党员195人。[1]这些地方组织的经费,在成立后一段时间内,主要来源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种局面维持了大半年,到中共二大后才由党中央统一支配。[2]经费中大部分开支用于党内同志的生活费。张国焘预算劳动组合书记成立时每月需1000余元,专门从事工运的党、团员共30人需领取生活费,大约每人每月需20至35元。这种生活费相当于一般工人的生活水准。“用意是要一般党员更接近劳苦大众的生活;而且个人生活消耗低些,直接用于工作的费用就会增加起来。”[3]在地方党组织成立初期,条件艰苦,很多党员不辞劳苦,生活清廉,弥补早期经费的不足。上海区委最早的办公机关是成都路的一间小亭子间,沈雁冰每月从自己的薪金中拿出5元钱租赁费,资助党的活动。

根据1922年6月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全党党费自1921年10月至1922年6月,共支出17655元,其中用于全国各地的劳工运动约1万元。[4]在地方的开支中,上海的劳动运动费占有较大部分。因为不仅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设立在此,负责推动全国工人运动,而且还在上海开展了系列工运工作。

(二)1923—1924年。这一时期中共地方组织经费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23年到1924年初,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革命形势渐趋沉寂,地方党组织发展较慢,每月经费不多,变化不大,从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汉口、湖南、北京、上海、香港、广州、山东各地组织员和宣传员16人总费用370元,占全党总支出近1/3。[5]1923年7月9日,上海地执委兼区执委召开第一次会议中所附的《中央核准上海区预算案》,是笔者目前所见地方党组织最为详细的早期经费情况。上海地方组织每月总预算140元,主要用于:(1)房租和办公费,62元。(2)吴淞补习学校津贴,10元。(3)薪水,即生活费,主要是给驻机关专职人员,68元。[6]从这份预算表中看,这一阶段上海工作头绪不多,每月经费将近一半用在人员的生活费上。生活费是按照当时上海一般工人生活水平而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

1924年下半年因地方劳工运动渐趋活跃,地方组织总费用上升较快。特别是中共中央把富有工运经验的李立三、项英、邓中夏、王荷波等人调至上海。他们在沪西、沪东等工人集中区域创办工人夜校,成立工人俱乐部,使一度低落的上海工人活动又活跃起来。随着上海党组织工作事务渐多,包括财务等各项工作制度逐渐健全,经费情况也逐渐有改善的趋势。

从1924年全年全党来看,中央总收入为32927.1714元和1540美元;全年用于地方支出9780.84元,以及各地民族运动总开支1850元。其中上海地方组织支出是2565元,所用最多;湖南1045元;湖北1145元;山东914.84元;北京830元;唐山274元;安徽195元。下半年经费增长很快,以上海为例,上半年总数为265元,7-10月四个月为1200元,11-12月两个月就达1100元。[7]

(三)1925年。由于成功领导了五卅运动,我们党迅速壮大了队伍。这一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都大幅增长。当年3月陈独秀报告共产国际执委会,要求每月追加1400元,月预算增至3650元。增加的经费中,除《向导》周报200元、小册子和传单200元、在地方巡视的中央视察代表(2人)240元外,其余760元都用于地方党组织和地方宣传员的费用。[8]在4月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1925年1-2月,全党支出总额7482.51元,地方组织的支出占有较大比重。其中,上海支出1075元,北京325元,湖南680元,湖北740元,山东416元,唐山30元。2月份开始工运费单独分开预算,共1058.02元。其中上海350元,湖北179元,湖南210元,山东140元,北京50元,天津130元。以上两项支出,都是上海数额最多。[9]从中看出,中央没有向广东党组织发放经费,说明其地处广东革命根据地,在国共合作形势下,经费有充足保障,不需中央津贴。

1925年经过五卅运动,上海党组织发展更是快速,经费困难得以缓解,制订经济预算案时,已包含宣传、妇女、平民学校、读报室、农民运动、刊物等多项工作。区委开始扩充机关,增多驻地,8月21日决定租三幢房子;8月28日决定扩大干事会;9月1日决定总工会五人组成委员会,分8区,由8人专门负责,均给薪水;9月25日,决定在杨浦找租4处房子,用作第一办事处(驻4人)、油印室、宣传兼经济处、交通处等,并派人驻守。重要工会预备秘密房子,预算办事处每月350元,20多处工会须800元;保护工人的义侠团,约计40人,经费每5天发1元,月须240元。[10]仅此几项,工会月经费总计已达1390元。

上海区委所辖的外埠组织和市区组织的经费也逐渐增加。1925年10月,上海党组织预算共1374元,不包括工人运动等费用。其中外埠160元,浦口60元,杭州、宁波各50元。上海区委下辖7个部委共425元,其中机关费70元;各部委书记、组织、交通员共20人的生活费占比较大,每人领取15元、20元不等的生活费。[11]新成立浦东地方组织,月预算60元,其中机关3元,办公费5元,书记吴芳30元,津贴10元,宣传6元,交通6元。[12]在外埠组织中,杭州组织经费每月46元,沪杭甬路工人运动费每月126元,当地学生运动总会经费28元。[13]12月,团南京地委经费收54元,支54元(房租4元,办公费5元,生活费及旅费31元,交通费6元,宣传费8元)。[14]从上可看出,地方组织不断增多,经费随之增加,革命事业也随之兴旺发达,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四)1926—1927年。1926年,随着大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中共党组织所需经费日益增多,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要求共产国际援助每月从6000卢布增加到14000卢布。[15]上海地方党组织在罗亦农、赵世炎、尹宽等带领下,充满巨大活力。党员人数增加,经费也迅速增加,从两年前月经费100元左右,到1926年5月起新预算为2567元[16],9月预算原要3600元[1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中共党组织遭到重创,1927年下半年后,随着白色恐怖的加剧,以及共产国际经费的减少,乃至断供,中央及各级党组织经费困境加剧,乃致频频发出“党费自给”的文件[18],以图渡过难关。

二、中共地方组织早期自筹经费的情况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从经济上帮助党始终是党员严格遵守的一项规则。中共成立初期就强调党员要以物质形式帮助党,还特别规定每月缴纳党费制度。第一部党章中关于“经费”规定:党的收入有党费、党内派捐、党外协助三部分组成;规定党员个人月缴纳党费制度:党员月薪在50元以内者,月缴费1元;在50元以外者,月缴纳党费按月薪十分之一计算;无月薪者及月薪不满20元之工人,每月缴费2角;失业工人及在狱党员均免缴党费。此后几次修改党章中关于经费方面稍有改动。中共三大党章在党内义务捐方面,给予地方党组织自主权,“由地方(执行委员)会酌量地方经费及党员经济力定之”。中共四大党章在党费征收额方面,给地方组织一定数自主权,规定“但无收入及月薪不满二十元者,得有地方斟酌情形核减之”。[19]

(一)个人党费收入。党员个人交纳党费是地方组织早期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共北方地区早期党员乐天宇回忆,那时在党外有职务的党员,如教授等,每月都要交“养党费”。他本人是张家口地委委员,同时又担任国民党察哈尔省党部的青年部长,每月从广州国民党中央领取的150元,全部交给北方区委作为“养党费”,在省实业厅兼农业技术指导员的薪金每月40元则留作生活费用。陈为人等同志在铁路上当密查员,每月收入60元,也都交给区委作“养党费”。养党费除汇缴党中央外,由中央批准,可将一部或全部作为地区建党之用。

因地方党组织早期经费来源有限,个人所缴党费占有较高的比例。1923年11月,上海地方组织经费来源只有两项,党费32.7元,中央津贴75元[20],党费约占1/3比例。一些同志因生活贫苦,不能按时上交党费时,区委就一再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催交。但是,即使频频催缴,党员欠费情况仍不可避免。在1924年5月《上海地方报告》中,全数党员的党费每月可收入130元,但实际上不能按月收清,上月收到仅30元。[21]1925年后,因经费缓解,上海区委的各种会议中不再出现频催党费的事情,转而特别强调党费的政治意义和功能。1926年2月上海区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征收党费问题的通知》:须知征收消费一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金钱问题,而是测量同学懂得党的组织否,对党的信仰否,能就校的组织之范否,可以说同学缴纳校费是一个复杂的校的组织问题。[22]11月上海区委通告:“同志们缴纳党费,不仅关系党的纪律,且可表示其对党之信仰。”[23]大革命失败后,中央和地方组织都面临严峻财务局面,不断要求各地尽量收取党费,党员尽可能自谋生活,以减缓经费困难的局面。

(二)群团组织的会费收入。中共四大后,我们党成立了众多群众团体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这些团体不断发展壮大,所收的会费越来越多,是开展团体活动的重要保障。团体会费包括会员入会费、月费、特别捐等。1925年6月,上海总工会成立时规定:“各工会应按月向本会缴纳常费,其数目由各工会按比例法认定之。遇必要时经本会执行委员会之议决,得向各工会征收特别捐。本会经费发生困难时,得向外界热心赞助本会者捐募。”[24]同一时期成立的上海邮务工会章程规定:邮务生每月大洋5角,捡信生大洋3角,邮差及听差大洋2角,苦力及杂役大洋1角。特别费用临时照月纳会费作比例向各会员征集。上海日华纱厂工会简章规定:入会费,每人铜元10枚。月费分为铜元8枚,小样1角、2角,由会员自由认定。十五岁以下的童工每月按最低额缴纳。上海区农运会规定入会金3铜元,每月常费1枚(铜元)。[25]这些会费看似不多,但根据人数的增加,逐渐积少成多。

随着团体的增多,团体所收的总会费不断增多。1925年8月,上海印总工会下有6个工会,入会会员5468人,每月收入月费376元。[26]1926年10月,上海工委统计职工收费,前半年总收入3925元。最多者为药业友谊会,550元。7-9月总计2323元,最多者海员工会600元。[27]团体会费的不断增加,说明党的群众基础日益扩大。

(三)社会捐。社会捐是世界上大多数政党筹资的重要手段。中共早期党员大多是知识分子、学生、工人、农民,经济能力有限,向社会募捐是党筹措活动经费的重要渠道。罗章龙回忆1922年北方劳动书记部发动开滦煤矿大罢工时募捐情形:除中央竭力筹掘得款1万元外,地方党组织募捐1万余元,铁路、海员工会2万元,国际工会方面1.5万元,其他方面机关团体5000元,全部罢工款项总额约在6至7万元。设立保管组和监察组,监管费用的使用情况。罢工20多天后,因机关被查抄,捐款损失了一部分,由于党内外再次积极筹款,得以维持。[28]“二七”惨案发生后,李大钊亲自领导北方党组织开展善后救援工作,抚恤遇难烈士家属。派夏之栩、张锡瑗等到西城和西郊各党团支部组织募捐,募捐一笔较多的救援费。[29]

在五卅运动期间,上海更是获得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侨的大力捐助。1925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告由各种团体发起筹谋援助上海纱厂工人捐款。[30]张国焘回忆五卅运动时上海市民踊跃捐款情形:“每日捐款者总是成百上千,络绎不绝。捐款总数固然很大,但捐款人则多系一些小市民。成千上万的巨额捐款间或也有,但多数还是捐数百元乃至数十元者。其中有不少的人,背着装满大布袋的银角和铜板来捐献;还有不少苦力和穷苦的老太太,拿出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金银首饰或珍藏的银角子,捐献给工人。我们有时婉词谢绝这些太穷苦的人们的捐献,反令他们生气,甚至有因此哭泣的,他们爱国的热忱,实是令人感动。”[31]五卅运动中,仅经上海总商会经收的国内外捐款总计2375942.48元。[32]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也获得全国各地大量捐款。鄂总捐上总20000元、全总捐上总20000元,长江书店寄3000元。[33]

上海地方党组织所募集的社会捐,大部分用在工人的罢工和救济费上。1925年9月上海区委具体负责创办的专门的群众性革命救济组织——中国济难会(后更名为互济会)成立。

中共地方党组织早期的经费有专人管理,初起是秘书兼会计管理,后设专门会计管理。总体运转规范,透明廉洁,有预算,有核批。但由于革命突飞猛进,出现个别革命投机分子,趁机贪腐、揩油、挪用公款现象。虽这是极其少有现象,是整个革命洪流中的点滴泡沫,但还是引起中央与地方组织的高度重视。

在二七大罢工时,武汉党组织虽然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募捐款项,但因募捐持续时间长,经验不足,用人不善,致使管理人员张德惠、张连光卷款潜逃,引起不良后果。五卅运动后,工人运动高涨,地方组织中出现个别贪腐分子。虽然涉及的都不是大的数目,但上海党组织还是给以严厉惩罚。姜长林公私不分,账目混乱,有舞弊行为,总共有百余元之数。决议对他留党察看半年,准他辞职。[34]8月,黄随和任意涂改,有50元的经费不清,上海区委决议对他留党察看一年,派到印总下面的工会中任技术书记。[35]

出现这些经济问题,对于怀有高远目标、以清廉自砺的党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中央高度重视,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会议发出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是中央发出的第一份反腐文件。8日,上海区委根据中央的上述精神,发出通告:每月按时征收月费,使每个同学都觉悟到对团体应该负一部分经济义务,而不是完全仰仗团体生活,即不是一个“雇佣革命者”;对失业同志,团体只能帮助寻找工作,但不负维持生活的责任。[36]9月12日,上海区委召开各部委书记会议指出整顿办法,同志要绝对艰苦卓绝,不揩油;大减少经费,大调动并裁减人,减少部委经费及生活费,办公费、杂费要绝对取消,纸张、笔墨到区委领取。9月14日,上海区委开会再次强调要进行“内部革命”:在党内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精简党团机构,减人减费;一切工作归支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37]

综上所述,中共地方组织早期经费还是相当紧缺,大革命时期在扎根群众,得到支持、认同和信任的同时,地方党组织的经费来源的渠道大为拓宽,为大革命的蓬勃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除了中央的部分津贴外,地方党组织通过党团会费、社会捐助等方式,努力筹集经费,设法自给,取得一定成效。地方党组织中绝大部分同志赤胆忠心,生活清廉,是推动党的事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出现了极个别的经济问题,但各级党组织都异常重视,迅速给以警戒惩罚和和整顿,从而使党不断保持纯洁和旺盛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19-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01.

[2]包惠僧.“一大”回忆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43.

[3][31]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52-166.38-39.

[4][2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7-52.257.

[5][8]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185.593.

[6][10][12][21][30]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乙1)[Z].6.103-179.180.52.110.

[7][9]杨奎松.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之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04(4).

[11][23][28]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Z].51.129-130.499.

[13]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6)[Z].5.

[14]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Z].97.

[15]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册[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300-303.

[16][34]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乙2)[Z].62.316-317.

[17][35][37]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乙3)[Z].528.288-289.422-424.

[18]江苏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9年3月-5月)[Z].559.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9年)[Z].347.

[19]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八卷“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7-56.

[20]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499.

[24][33]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Z].19.453-454.

[25][27]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Z].15.20.53.73.

[26]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乙4)[Z].450.

[29]罗章龙.椿园载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13-215.

[32]任建树,张铨.五卅运动简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49-150.

[36]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Z].317-318.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经济生活的知识下一篇:水文站网管理办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