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复习基础过关题

2024-09-04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复习基础过关题(共7篇)

1.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复习基础过关题 篇一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注音、词语解释、翻译过关题

姓名:分数: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27分)

1、隔篁竹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4、往来翕忽

5、犬牙差互

6、悄怆幽邃..

7、水中藻荇交横

8、风翳净尽

9、有虬松离立道旁...

10、槎枒枯竹

11、汩汩不能出

12、时日色澄丽.....

13、若比肩连袂

14、不啻百倍之也

15、若脱笼之鹄 .

16、燕地寒,花朝节后;

17、廿二日,天稍和...

1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9、麦田浅鬣寸许...

20、红装而蹇者

21、恶能无纪

22、自经丧乱少睡眠...

23、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24、高者挂罥长林梢...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5分,共57分)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3、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

5、佁然不动()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

9、隶而从者()

10、不可久居()..

11、解衣欲睡()

12、月色入户()..

13、念无与为乐者()

14、相与步中庭()...

15、盖竹柏影也()

16、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17、冻风时作()

18、土膏微润()..

19、波色乍明()20、娟然如试()...

21、恶能无纪()

22、青山郭外斜()..

23、还来就菊花()

24、自经丧乱少睡眠()...

25、过故人庄()

2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7、俶尔远逝()

28、开轩面场圃()...

29、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3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2、斗折蛇行()()..

3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三、翻译下面句子(1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

4、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译:

2.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光现象教案 篇二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

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水、盆、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法线: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篇三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代东林书院的著名楹联,鼓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奋发向上,刻苦读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幅对联上联形象地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4.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四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

1.课本P12页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练习: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 ? ? ?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 ? ?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⑴平面镜: ?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 ? ? ? ?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

?

3.填表: ?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

形状 光学 ?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

具体见下表: ?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 ? ?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 ? ? ?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 ? ? ?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 ? ? ? ? ? ? ? ? ? ? ?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 ? ? ?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①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 ? ? ? ? ? ?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 ? ? ?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

(2)、常用单位:mA、μA ?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6.测量: ?

(1)仪器:电流表 ?

(2)方法: ?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 ? ? ?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 ? ? ? ?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 ? ?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 ?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 ?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

1.熔化和凝固 ? ? ? ? ? ? ?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

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复习基础过关题 篇五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④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群的喧哗声、家庭噪声等都称为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一般强度不大。在80分贝以下,但它使人心烦意乱,干扰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水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2/3。太阳发出的光大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钟以前发出的(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1.496×10^8千米)。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反射的分类:

⑴镜面反射——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⑵漫反射——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水、空气、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传播速度较快的介质中的角较大)。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红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2、紫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2、名词: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光心的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3)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倒正

放缩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无像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虚像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时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近视眼要戴凹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远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凸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物距大于物镜焦距并小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像是倒立的)

2、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课本中讲到的):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物距大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在物镜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像是倒立的)

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19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

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复习基础过关题 篇六

【例1】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______。【分析】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耳感受的传声介质——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而“死寂”的。

【解答】没有空气。

【例2】“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 ]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一般来说,男性声带振动较慢,女性声带振动较快,所以男性的音调较低,女性音调较高,在音乐方面的高音和低音也是指音调的高低。【解答】A。

【例3】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常把金属棒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可听出机器各部件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分析】当机器运转时,机器上不同部分均要产生规则的振动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朵时,由于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发声的具体部位,由于金属棒传声的本领远远高于空气,声音通过金属棒传入工人师傅耳朵内,工人可凭经验判明各部位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从而可以判断部件是否正常.填空

1.音乐会上,打击乐的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________产生的,并经_______传入人耳。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若不使用无线电装置,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交谈,这是由于()不能传声。

2.将一台正在播放收音机用塑料袋封装后完全浸没在水缸中,此时人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此现象表明_________。

3.古代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4.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某同学在足够长的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了一下,另外一个同学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则他听到声音的次数是3次,第一声从_______中传来;第二声从_______中传来;第三声从_______中传来。6.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物体振动_______,音调越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7.比较蚊子和牛发出得声音,一般情况下,_______的声音的响度大,______的声音的音调高。8.在挑选瓷器时,用轻轻敲击的方法可以判断它的好坏,这是利用声音的_______这一特性来判断的。9.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是频率为______的声音,但_______波与_______波是听不到的。

10.“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不同.

11.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 选择

12.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

D.铁管、空气、海水 13.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14.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15.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

A.音调和响度

B.响度与音色

C.音调和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 16.我们能同时辨别出几个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

A.每个人说话的音调不同

B.每个人说话的响度不同

C.每个人说话的音色不同

D.以上都不对 17.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从而使传入人耳的响度变大些 18.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改变

C.响度会逐渐改变

D.声音的音色、音调和响度都不会改变

19.几个相同的水杯中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因为各水杯()

A.振动的振幅不同

B.振动的频率不同 C.各声音的音色不同

D.和以上三者都有关 20.一位同学在听诗朗诵,下列声音不是噪声的是()

A.有人在周围大声吵闹 B.窗外高音喇叭发出的声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C.录音机里朗诵的声音

D.录音机里的“嚓、嚓”声 21.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噪声声源外加个外罩 B.砍掉马路和住宅之间的树

C.带耳塞 D.使装有噪声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 2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综合

2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2003-10-25):“协和”超音速飞机诞生于1969年,是目前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客机,于1976年投入商业运营,自此开始了它在18000米高空征服“音速”的生涯。然而,由于受近几年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协和”客机的乘客锐减,昂贵的运营和维修费用让英法航空公司不堪重负,2003年10月23日“协和”客机被迫放弃使用。协和飞机停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的噪音、环保问题,还有3年前那场空难所引发的关于安全的疑问,但最重要的是,协和先进的技术始终未能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和欢迎。

(1)超音速客机每秒飞行的距离在()米以上(假设空气温度为15℃)。

(2)从声的角度看,协和飞机停飞的原因之一是它在起飞的时候,因为需要有比一般的喷气式客机快30%的速度进行滑行,在机场附近产生的()污染相当严重,再加上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击波在几公里以外仍然很响亮,大部分的国家都禁止协和客机从自己的领空飞过。

24.把一个鼓平放后,在上面放一些纸屑,然后用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什幺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幺?

25.为什么蝴蝶在空中飞时悄无声息,而苍蝇的嗡嗡声却令人讨厌?

26.试举例分别说明超声波在科技和医疗上的运用。(各举一例)

27.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的关系。

28.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1m/s,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三种合理的情景。

用心

爱心

专心

29.人类发声的最低频率为85Hz,但超过80dB的声音,我们就觉得有点忍受不了,这两个数据之间有矛盾吗?请你解释一下。

30.潜水员在沉船上放置了一个能发声的仪器,仪器发出的声音经0.18s被浮在海面上的打捞船接收,求沉船到打捞船间的距离?(海水传声平均速度是1530m/s)

用心

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复习基础过关题 篇七

(一)知识和技能:

1.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2.学会区分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征。

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练习:

1、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声波—— ——(或其它组织)—— 听 ——大脑;其它传递途径:。

4、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 ;简称为,符号为)

5、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

6、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做 声波; 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 声波。

7、声音的强弱叫做。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越大,响度越。

9、声音的三个特征:、和。

10、噪声是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12、用牛皮纸刮动梳齿,纸片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快速刮动梳齿比慢速刮动梳齿时纸片振动得,快速刮动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

13、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14、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天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的

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嗡嗡声是靠 传播来的。

15、“不见其人,只听其声”也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声音的 不同来判断的。

16、目前,国内、国际航线上已经在大量使用超音速客机,以超过声速的速度运送旅

客,则超音速客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 km以上(空气温度为15℃)

17、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A 海豚能随训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B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C 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

D 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18、“引颈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A 音调的高低 B 响度的大小 C 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 D 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19、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A 音量不够 B 响度不够 C 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20、噪声有时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下各种噪声中不是有利的应用的()A 有经验的工人凭机器发出的噪声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 B 足球比赛时,观众喝彩的噪声能鼓舞运动员的士气 C 某同学听到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学习D 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噪声烘托演出的效果

21、科学家们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用声纳向海底水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受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

22、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若管长931m,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上一篇:哈工大 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格式要求(论文)下一篇: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