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课堂笔记

2024-08-04

怎样做课堂笔记(共13篇)

1.怎样做课堂笔记 篇一

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就是阅读了书籍、报刊以后写下的一种笔记。读书、要做笔记,这是治学的基本功,也是自学成才的有效辅助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实践中,有不少作笔记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批注式笔记。批是批点,注是注释。这是在自己的书上做的一种简要笔记。读书时便把内容要点摘记在书页四周空白的地方。自己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看法也可一并记在上面,还可以用红蓝铅笔分别画上直线、曲线、圈点等各种标记和符号。古往今来,凡善于读书者,总喜欢在书上勾勾画画,使读书效益大为提高。

二、摘录笔记。就是把书中一些阐述重要观点或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及有关原文摘抄下来。最好在摘录的一段前面,加上简要题目,并在后面注明书名、版本、页码、以便日后查找,摘录后可按各种主题加以分类。

三、摘要笔记。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在真正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将原著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把精要的部分记下来。这种笔记能帮助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心得笔记。就是在读过一本书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可以就整本书、整篇文章写出心得体会;也可以写某一章节,某一观点的学习体会。(包括记下一些疑问和不同看法)写体会时要适当引用原著的有关论述,结合现实情况,写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地方。这是做笔记的一种高级的形式,难度较大。但是,基于它是一种个人创见,因此,价值也就在这里。我们要长期积累这种个人创见。因为这种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思考、研究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116怎样做读书笔记

116.1读书笔记的用途

“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器,是人的记忆能力的延伸。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读书笔记是读者自己考自己,考考到底读书有何心得。不管自己的看法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作为读书笔记就必然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日子长了,书读多了,总有体会,深入体会的过程便是思考深化的过程,思考到了精细之处,必然产生思想火花。为了及时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笔记。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学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很重视读书笔记,他说,抄录或笔记是读书极笨极麻烦而又极必要的方法,“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

它,便成一篇名著”。可见作读书笔记不单纯是为了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创新打基础。

116.2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警段抄录式法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资料或关键性的资料可采用成段或成节摘抄下来的方法。

(2)综合摘要式法就是对一般性资料可采用记综合摘要的方法。

(3)标题要点式法就是对一些次要的资料可采用记每节标题和要点的方法。有些资料虽然按重要性而论属于前面两类,但因自己有这份资料,也可只记各节标题或要点。

(4)文献题目式法就是对一些更次要的资料可以只记文献题目,必要时可以增加一两句说明。

笔记方法通常还有:索引式、卡片式、批注式、质疑式、札记式、综合式、心得式、评语式、研讨式,等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动脑子,或删繁就简,或深入浅出,或标新立异,所有这些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

116.3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1)要反复思考后再记要记下一个问题,必须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的思考,让所学到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成为“会发酵”的知识,然后再记下来才有价值。不动脑筋,不经消化,一味抄书,抄得再多也是徒劳。

(2)要眼看手动重点记这就是说,对自己的书文,要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号、划线条、写评语、做批注等。可在最重要的关键字句上做记号,也可归纳出最重要的短句,把它写在所阅读书籍的上下左右或有关空隙中。这样在再次重读复习时,不用细读原文,只要看到这几个字或短句,就可以想到全页写的是什么。

(3)要用小本子记实践证明,用大本子做读书笔记不方便整理和携带。因此,做读书笔记要用小本子,一文写一张,最好是用活页的卡片作笔记效果更佳,不仅便于携带和整理,而且方便存放。

(4)要记得少而精笔记内容要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要记得精当,不要什么都记,每条笔记的字数不要太多,但笔记的条数可记得多一些,孤立的一小条,看不出学问,许多条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专题,成为一篇论文。

(5)要加快笔记速度笔记的速度,在读者的思考活动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尽管你头脑里的思考活动多么快速灵活,但如果写字速度太慢,那么很多想法就往往无法整理出来,如果笔记速度快了,读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怎样做课堂笔记 篇二

一天, 我正在办公室里写材料, 一个小女孩无声无息地走进来, 径直向着临桌老师的座位走去。当她伸手在桌上翻找的时候, 我喊住了她:“孩子, 你忘记了什么?”她翻然醒悟, “啊, 我忘了敲门。”“还有吗?”她瞪着天真的大眼睛望着我, 迷惑地摇了摇头。“孩子, 你应该在敲门之后, 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来, 然后告诉我你要做什么, 再次得到我的允许之后再去做这件事。”她恍然大悟, 赶紧说明了理由, 我表扬了她聪明懂事。可是, 她找完老师要的东西之后回头就走, 我再次喊住了她, 问她这回又忘记了什么, “老师再见!”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 我也报以微笑, 说了句:“再见, 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不一会儿, 她再次返回, 轻轻地敲着门, 望着我, 得到了我的允许, 她主动告诉我刚才帮老师找的材料不对, 需要重新找, 我便和她一起找了起来, 找到后, 她拿好材料清晰地说了声“老师再见!”转身就走, 我第三次喊住了她, 问她, 我帮她找到了东西, 她还应该怎样说?这会儿, 她立即报以清晰的回答:“谢谢老师, 老师再见!”我欣慰地笑了, 并称赞她说:“你真是个文明可爱的好孩子!”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 高兴地走了。

也许,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细小的事情;也许, 我们或因为忙碌, 或因为懒惰, 或因为事情太小而忽视了教育。或者直接批评, 或者只纠正一次, 正因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或者, 我们丢掉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反过来埋怨孩子怎么不知道敲门吗?怎么就做了这个那个而对身边的老师、长辈熟视无睹?想来,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 我们大人知道的礼节也许很简单, 但没有人告诉过他们, 订正过他们, 严格要求过他们, 因此, 他们不知道, 或者没有这样良好的习惯。所以, 我们成人尤其是老师, 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能只用简单的批评和责令来教他们, 要用真心去手把手地教他们, 用恒心去反反复复地帮他们, 用耐心去帮助他们在反复的遗忘和错误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教育生活化, 人性化, 点点滴滴, 流淌在生活里, 温润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让教育的痕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清晰看得见。

3.怎样做才是有效的课堂探究 篇三

认真研读课程,选择合理的探究学习内容。不是所有的科学学习内容都是适合探究学习的,加上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探究。因此要选择探究内容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太过简单。一定是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强烈的兴趣,探究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 《空气占据空间吗》(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一、活动主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二、活动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气球、饮料瓶、玻璃杯、纸团、水、水槽。

三、过程

1、 导入: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交流。

(5)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2、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3、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四、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 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上,进行提问设疑,步步深入,讲解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概念,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这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真正目的。

4.怎样做语文笔记 篇四

记课堂笔记的“五大技巧”:

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

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

3、写字速度要快、字迹不必要求太高,能看清就行。

4、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5、用不同颜色的笔,比如你用蓝色和红色,一般的用蓝色笔写,重要的内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用红色笔写,这样便于以后复习只需看一下提纲然后进行联想。

在这里,老师再介绍一下整理课堂笔记的“七步法“:

第一步,忆。

“趁热打铁”,课后立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补。

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比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

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第四步,编。

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第五步,分。

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第六步,舍。

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第七步,记。

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5.怎样做读书笔记 论文 篇五

李彩云

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帮助我们洞悉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由此可见读书意义的重要。随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许多同学在课余和书本交上了朋友。可惜,有不少同学阅读书籍,往往只追求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许多精彩描写,往往一跳而过。如此读法,尽管书读得很多,却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书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材料,提高认知水平。因此,读书笔记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读书后用文字记录自己点点滴滴的收获,这对初中学生来说,刚开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辅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呢?我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

一、体会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让学生愿写

1、明白做读书笔记的必要性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 这是古人曾经总结出的一条教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明白,做读书笔记虽然费点时间,但是好处颇多: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帮助我们进一步领会和记忆读过的书的内容;勤做读书笔记可以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勤做读书笔记,便于经常复习,温故知新;勤做读书笔记可以 提高写作能力;而且作读书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可锻炼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用名人与读书笔记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动力。我就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同学们讲过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与读书笔记的故事。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记忆力惊人,国学者形容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做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写下心得。后来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每读一书,都做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他在清华大学读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他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钱钟书先生在50年的研究生涯中,记下了7万多页的读书笔记。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同学们听了老先生与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后,很受鼓舞,有不少同学主动做

起了读书笔记。

3、教师以身作则

要培养学生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勤做读书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精彩处,有感悟处,疑问处,在书上画画写写采用批注式笔记,或者写在摘抄本上。

二、掌握作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会写

想做读书笔记的问题解决了,但只有会写读书笔记,并让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充满趣味,适合学生特点,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了解读书笔记的基本类型和写法

因为我们是农村中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很少看课外书,更不懂怎样做读书笔记。因此为了让学生会掌握读书笔记的写法,我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讲授常见读书笔记的类型和写读书笔记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概念和读书笔记范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各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2.结合课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内做读书笔记。

我们可以把读书笔记的指导与课本学习结合进行,从指导学生课内做读书笔记开始。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总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哪些词句用的比较好?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段找出来,让他们分析:这些词句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好在哪里?集中讨论分析过后,可以让学生选择性地动笔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抄下来。抄录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分析—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慢慢的,学生可以从中摸索到一些阅读感悟的方法,慢慢的,他们也可以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读书笔记的质量就逐渐提高了。

3、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创新,鼓励学生尝试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新模式。读书笔记传统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等。但这些形式都太过成人化,不受中学生喜欢,多数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同学,即使记笔记,也多是摘录一些词语、句子。而且,记下以后,自己也基本上不能用,久而久之,单一的读书笔记样式一定会削弱同学们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兴趣,甚至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美国的教育专家告诫说,千万不要只是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您可以要求您的学生照着下面的方案让他的读书笔记变得生动起来。以下就是初中学生可以尝试的读书笔记的新形式:

(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

(2)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

(3)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

(4)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个主题写一篇短文。例如,如果该书的一个主题是爱,你可以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并用上书中的例子。

(5)根据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张画或图表,为图画或图表配上相关的信息。

(6)想象着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有关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对他问任何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7)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你认为这本书是有趣还是没趣,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你会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8)将下面这个句子填写完整:“我喜欢(或不喜欢)作者(或某一人物)……的方式,因为……”(注意:字数在250~300字)

这样的形式,可以让读书笔记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同时,也降低了难度。当然,这些形式还主要适合高年级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逐渐鼓励学生去尝试、摸索出更多适合中学生的读书笔记新模样。

三、坚持展示读书笔记的风采—使学生乐写

1、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批阅。首先,语文老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批阅,批阅要当面批,并把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建议。其次,老师要把班级最好的读书笔记和差一点的读书笔记拿出来和学生进行讨论好在那里差在那里,并要求学生要扬长避短。

2、每天利用小黑板做“台历式”笔记。指导班上书写好,成绩优秀的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的精辟的好句子,如:警句、典故、谚语、学习中的疑问和心得记录在“小黑板”。这样做,既让学生随意的积累了语言,又营造了热爱学习,勤做笔记的氛围。

3、开展手抄小报展览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一人自办,也可以多人合办。要求学生把课内或课外阅读中认为最有用的内容汇编在手抄小报上(这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约定一个时间,把办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参观,让学生投票评选最佳小报。

4、开展语言积累知识竞赛活动。为了促进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勤做读书笔记,教师可每隔两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赛题由学生从平时的课外读书笔记中选,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这项开放性的竞赛,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做读书笔记的成功和愉悦。

5、定期开展读书笔记的展示与交流,互相观摹学习,取长补短,这时,你会发现不少同学的读书笔记或者内容新颖,或者标题醒目;或者编排精美;或者图文并茂。这时,应该及时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评议、交流、展览,以鼓励其他同学也积极加入做读书笔记的行列,同时,生动活泼的读书笔记形式在交流中也可

以不断发展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新形式。

6、在班里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比赛。读同一篇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读书笔记最好,并及时进行表彰,以促进其他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每周进行一次好词好句展示会。比谁自己读书中积累的好词、好句多和好。

7、在班里举行摘录笔记比赛。比谁的摘录最认真,字写的最端正。

6.《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笔记 篇六

以前听过一些优秀教师的师德报告,他们都是成功教师的典范,可他们的家庭生活大多谈不上美满。有的公婆卧病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有的儿子活泼可爱,却只能反锁在家中;有的父亲病逝,却不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现在看来,这样的师德是不提倡的,因为它体现的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完成任务、创造业绩为本。

一直以来,我们的头脑中认为师德高尚就是关爱学生,很多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都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王晓春老师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这实际上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原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关爱的再多在这些学生身上也不灵验。再说,老师的爱即使感动了学生,但学生答应老师改正自己的缺点也未必能做到。特别一提的是,现在很多问题学生的根源在家庭,老师不学会具体地指导家长,也很难解决问题。所以说,解决学生的问题,光有关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专业的视角和“对症下药”。

书中点评的两个“较量”的故事,就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个故事:田老师上英语课看见一学生拿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田老师要求学生把书拿出来,连说几遍,学生无动于衷。田老师就说请班主任来拿,学生依然不动声色,老师又说打电话找家长来拿,可学生还是默不作声。最后老师假装拨打电话,学生才很不情愿地拿出了书。表面看来田老师胜利了,实际上这不算什么教育成绩,反而个人威信也没保住。在学生看来,老师不过是“狐假虎威”,遇事用家长和班主任当王牌。像这样的小事我们没必要跟学生没完没了,为什么那个学生死也不肯交课外书?如果老师不收反而能使他今后课堂更守纪律。

第二个故事:孙老师发现自习课上有四个学生耳朵塞着耳机,按学校规定,将随身听带进教室是要没收的。孙老师请四位同学将随身听交出来,开始四人互相张望,后来有两人交了出来,另外两人就是不动。孙老师缓了一步:“行,不交可以。明天如果我在班级,你们就不用在了。”第二天这两名学生依然没交,孙老师就调查了他们不交的原因,原来随身听是别人的,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最后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两个事例同样是在课上没收学生东西,田老师处理学生看课外书事件时,差不多是完全的教师中心,几乎毫不考虑学生的感觉;而孙老师则说“其实我能够理解她们,学习累了听听音乐放松点,调节一下情绪”。孙老师能换位思考,作为教师,这是很重要的思维品质。所以,老师在和学生发生冲突时,不要一股劲往前冲,要有科学地思维方式、灵活地“敌进我退”的意识,以免出现尴尬局面。遇上这样的事,最好也不要当众让学生交出来,可以当场要求学生收起来,课下再找学生谈。

我们还经常遇到有些学生无端地找事,或者是别人无意碰了他一下,他就非拳打脚踢还回来不可。对于这一类学生很明显是他的不对,所以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进行一番批评教育,让该生认错,或者让他写保证书。这种认错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老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误认为学生只要承认了错误就能改正错误。我们教育学生关键是弄清学生犯错的原因,帮助他改正错误,注重学生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是以学生为本的研究型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让我满意”,而是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提高。

7.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篇七

教育工作者是以精神立身的人, 国家对这个群体应该尊重有加, 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挺直腰杆自豪地工作。极为可喜的是, 天津市率先严格执行国家“禁补令”, 拉开了教师们有尊严生活的序幕。作为教育工作者, 则要以此为契机, 修身立德, 干事创业, 带着对教育理想的高度虔信, 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成为专业精进、有文化自觉的专门人才, 从而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

任何职业, 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 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绝大多数教师把教育看得足够有尊严的时候, 当大多数教师把教育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护的时候, 别人就不能不对教育和教师肃然起敬了。

那么,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就这个话题谈点我个人的想法。

第一, 爱教育, 视教育为使命。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说到教育的本质, 他又说:“教育, 不能没有虔敬之心, 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面对教育存在的问题他不无忧思地说道:“教育决定未来人的存在, 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可见, 我们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 都担负着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使命。教师职业与祖国尊严密不可分, 与未来人类的命运密不可分。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 使命在肩!如果没有教育的使命意识, 没有对教育的挚爱与信仰, 是不适合做教育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 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之中, 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雅斯贝尔斯语) ,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为了完成这种神圣使命, 还必须沉下心来, 潜心读书, 丰富学养, 淡泊名利。

第二, 勤学习, 视读书为至乐。

教师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 并视读书为人生最大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阅读首先要以教育理论著作为主, 然后兼学别样, 广泛博杂地读。阅读教育理论著作, 可以让我们明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真谛, 而不至于使工作陷于盲目和无知。阅读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时, 你会清醒地知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读着这样的话你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呢?

有了阅读足够多的教育理论书籍的背景, 你就会成为一个深谙教育规律的行家, 再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你就是教育使命的自觉实践者, 你就能真正享受教育生活给你带来的无穷快乐了。

此外, 你还要读与学科相关的书, 更要广采博读。读书博杂, 就像吃五谷杂粮使人强健一样, 博杂地涉猎, 还能让你视野更开阔, 更有智慧。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对他来说, 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乃是一种双重的和三重的神圣责任。”可见, 教师读书不仅可以于身心获益, 同时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第三, 爱学生, 视学生为朋友。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孙子兵法》有云, “上下同欲者成”。可见, 教师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 就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师生做到精神共成长。我国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明确告诉人们:“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道:“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 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做朋友, 真心愿意做他们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快乐, 小朋友的羸弱和拙愚是我的忧虑。有了快乐我将永远保持它, 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叶老这段话不正是对博爱的很好诠释吗?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主张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教学中要遵循成长着的人的自然发展阶段。他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觉得, 只有付出真爱, 才能有等待的耐心“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动发展。

第四, 乐生活, 视自然如美德。

教师在教育生活以外, 要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德行, 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 教师要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德参天地”的典范。人的心胸和自然同其伟大, 同其美。凡是顺乎自然的行动都是美的。柳宗元在《种树郭驼橐传》一文中阐发种树之道、推及为官之理, 又何尝不蕴含育人之道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种树尚且如此, “百年树人”的教育不更应该顺乎学生成长的规律吗?因此, 让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与浮躁, 多些静待花开树长的温情与雅量, 厚其德, 增其识。唯其如此才是善的, 也才是美的。

总之, 教育工作者有了对教育理想的虔信, 带着对教育强烈的使命意识, 以博爱之心与学生共同成长, 不计得失, 淡泊名利, 胸襟开阔, 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遵循教育规律的自觉行动者, 我们的教育前景才更为光明。

我推荐的书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王荣生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的国际视野》, 上官木子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师缺什么》, 黄燕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紫陌红尘拂面来》, 董一菲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怎样做“夹心饼干” 篇八

在现实生活里,婆媳之争被称为家庭第一大难题。而置身其中的丈夫,就像是夹心饼干的中间部分,总是左右为难,无法取舍。面对着两个他最爱的、也是最爱他的女人,他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相信,婆媳之争,不会是多么严重的原则性问题。毕竟,她们是因为爱同一个男人而走到一个家庭里的。她们的争执,大多是一些家庭琐事,和一些心理上难以平复的小小埋怨和委屈。比如说有的母亲会在儿子结婚后有失落感,认为他会“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对儿子的怨气转嫁到了媳妇身上。而有的妻子则看不惯自己的丈夫过于听从婆婆的话,一时还无法与婆婆迅速建立起那种亲情和亲昵……因此,这就需要做丈夫的辛苦一点,及时发现母亲和妻子的不良情绪,在苗头出现的时候就迅速扑火。

如果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幸出炉,男人一定要注意从中调和,绝不能因为左右为难而干脆抽身而退,任由两边争执,谁都不帮。他自以为这样谁也不得罪,显得公平了。其实,是错误的。这个时候,男人的润滑和桥梁作用,非常重要。比如说,可以自我牺牲一下,既要去替妻子承担责任,又要去替母亲承担责任,宁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要让这两个女人为你受委屈。要相信,你为她们受的委屈,她们会用加倍的爱来偿还的。

另外,还可以偶尔说点谎话来“和稀泥”,这个谎话,当然是美丽的谎言了。当母亲和妻子发生矛盾后,男人可以在母亲那里说媳妇已经知错了,让他替她来道歉。然后,回过头来对妻子说,婆婆已经原谅她了,送上用自己私房钱买的小礼物,说是婆婆买给她的……这样,矛盾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做丈夫的觉得这些招数难度系数太大,执行起来有困难,那男人其实还有一个超级援兵,就是你们夫妻的孩子。老人家对于孙辈总是非常疼爱怜惜的,孩子是婆媳之间另一个重要的润滑剂和情感桥梁。如果男人已经束手无策了,不妨就请出孩子那天真的微笑和童稚的小手吧,他会帮着你把母亲和妻子的心拉到一起的。

9.《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九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启示作用。

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

于是没撤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艰。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

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10.六年级学生怎样做读书笔记 篇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岂能仅仅读《语文》,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古人提倡的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写法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摘录式

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断等分类抄录下来。摘录时要做到少而精,并在末尾注明出处。二是眉批式

凡是自己的书籍,可在读书时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运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标记符号。例如,在生字的下面用“——”标出,查阅字典后注上拼音;在一些精彩的句段下面用“”点明;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用“?”注上;在书空白处,扼要写上对某一句段的评析。三是提要式

要求经过对文章的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四是心得体会式

11.怎样做父母 篇十一

黄艺博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质疑为黄的父母一手导演,天涯社区上一则名为“谁制造了黄艺博”的帖子说,两三岁的黄艺博和他的小伙伴一样,喜欢的是动画片,却被父母逼着看新闻联播,因为只有看完了新闻联播,才能看到动画片。五年后,七八岁的黄艺博“习惯”了看新闻联播。

在世俗的眼光里,黄艺博无疑是个好孩子,但是“好”得让人别扭。据报道,除了父母逼着看新闻联播,网友揭示黄艺博自己的稿费捐款等一系列“慈善”行为,不过是他的爸爸为了让其评上武汉首届“十大慈善之星”设计的。所谓的稿费,其实是黄爸爸拿出的钱。如此,一个本来就少年老成的黄艺博就越发变得虚浮、别扭、夸张起来。

不过,我很能理解黄艺博父母的一片“苦心”,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了黄艺博这样的孩子。头上笼罩着“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等诸多光环,作为父母,内心的骄傲和荣耀是显然的,想让人“分享”这份骄傲与荣誉也能感同身受。问题是。当这种“分享”变成了一个社会讨论的话题,甚至构成了伤害时,我们就不能不进行反思,我们在现在该怎样做父母?

这是一个严肃却未必每个父母都深思的问题。出于爱和期待,希望孩子好、有出息,是人之常情。可是,如何为好,其标准看似父母在衡量,但父母是不是也在迎合社会的衡量呢?黄艺博父母对孩子往“天才”“官相”“好孩子”上培养,我不认为有多么另类,也不觉得有多么荒唐,要说这是在试图走一条捷径。未尝不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让孩子更早地谙熟人情世故,较早地完成他的成人礼,使其掌握优于同龄人的某些东西。成熟与成功,在此有着相近的含义。而支撑这些认识的。是我们的生存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能说黄艺博的父母多么不可理喻吗?不是的。是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提前施用于孩子身上,將自身的压力传导、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由于心急,甚至于有点拔苗助长了,过早地断绝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进入“竞技状态”,在这个年龄本该有的原生的人性状态反而显得少之又少,就像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诚哉斯言!

实际上,从生理科学上看,处在黄艺博这个年龄,自我的意识在成长,开始形成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自尊心强,难于沟通。可是,我们看到,黄艺博可能早已超越了这个年龄段,他的老成持重甚至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汗颜,怎样一种扭曲才可以造成如此大功?

我们当然不希望做父母的这样泯灭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之中,有多少人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呢?父母与孩子并不是隔离在不同的世界里,而是在一条战壕之中。那些教人怎么培养成功孩子的书那么热卖,未尝不是在寻求突围?我实在没有资格像鲁迅那样教人怎样做父母,但我觉得,从根本上说,父母应及早让孩子挣脱依附状态,一步步地断裂,最后则一个人在旷野里独行: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一步步将孩子搀扶到胜利的彼岸,你不搀扶别人千方百计搀扶,最后自己吃亏。所以,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真可怜。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无为,改变世界不能只靠孩子,更要靠自己,要救救孩子,先救救父母。要做合格的父母,仍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12.怎样做一个快乐的历史老师 篇十二

一、让学生都能找到学好历史的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找到学好历史的兴趣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些老师, 渐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脑力劳动者, 渐渐磨掉了思考的勇气, 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渐渐地把自己退化为一头不赶不走的老牛, 僵化为一台机械运转的机器, 异化为一个呆板冷面的看守……但是, 对教师来说,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必须做到两点:一个叫做“情感”, 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学生, 忘我地工作, 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 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 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仅要热爱学生, 还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不要把自己变成一头不赶不走的老牛。首先要热爱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缺少的因素。古人说, “亲其师, 信其道”, 有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和愉悦的教学氛围, 会使整个教学课堂轻松而且充满活力。历史老师上历史课的班次特别多, 所以老师并不一定能记住每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因此我刻意记学生的名字, 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我能叫出学生的名字, 我感觉学生都很高兴, 认为老师并不低看她 (他) ,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其次, 我喜欢很亲热的称呼学生:“小家伙”、“小调皮”、“小乖乖”, 甚至我还叫他们“幺儿”, 这样, 我就感觉学生好比自己的孩子, 学生也觉得我像他们的妈妈, 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师生感情好, 时常沟通,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因此, 要重视学生, 多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每个学生知道老师很在意他们, 期待他们成功, 情感是相互的, 学生很自然就会喜欢老师, 热爱老师教授的这门课,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如何上好历史课?我觉得:历史课好的导入是关键。备课的时候, 要努力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或导入的点, 这样的点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要新奇、有趣,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感觉。好的切入或导入引人入胜, 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 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感觉历史课不再是死水微澜而是一部有着千军万马的三国大片。当然, 一节历史课的最精彩之处在于这节课开头的导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我在上美国独立战争这课时, 通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 展示美国国旗, 白宫和NBA比赛画面等, 让学生识别。由此导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 那么美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这样学生兴趣高涨, 马上通过看书或者讨论去探究问题, 获取正确答案。对这节历史课, 学生就开始有感觉了。新课的导入方法多钟多样, 如故事导入法、联想导入法、地图分析法等等, 使用这些导入法能引起学生的集体好奇, 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总之, 历史课如何导入新课, 应不拘形式, 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而定, 不能因导入而导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样去把握它, 运用它,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要去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二、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让历史课活起来, 让老师和学生乐起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有道理, 它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做任何事情, 有了兴趣, 人们就会苦中作乐, 孜孜不倦地去实现理想, 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有积极地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虽然艰苦却十分快乐的事情, 老师也会因此而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造就幸福的学生, 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快乐、健康, 反之, 学生亦如此。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大胆革新, 推陈出新, 抛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历史课上, 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如在对老师的要求方面, 课堂上注意设置悬念和运用精彩形象的语言技术以及恰当运用多媒体等。在学生方面, 历史老师要放权于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课堂中设置悬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时, 我就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谈起, 大家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会发现它非常方便, 那么你知道秦朝在全国统一使用什么货币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货币?有什么好处?通过阅读课本, 观察图片, 学生便陷入了思索之中, 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 同学们或是情绪激动, 据理力争;或是平心静气, 阐明因果。又如, 上中国历史七年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有关历史的时候, 有很多图片, 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和图片去想象和讨论。如北京人知道使用天火,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得出结论:从考古出来的化石知道的。为什么从化石能知道北京人使用火?让学生仔细观察化石, 最后得出结论:化石上有被火烧烤的裂纹。如上商朝的历史的时候, 有一幅图片:商朝玉人。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我就让学生大胆讨论想象, 商朝玉人头上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经过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装饰品, 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卷发器, 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装东西的工具。我觉得学生言之有理, 都对。通过这样的历史课, 这样的历史教学, 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 学生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 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激情,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历史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学得高兴, 老师教得高兴!

13.初中数学学霸怎样做笔记的 篇十三

学霸怎样做笔记

第一,数学笔记要怎么做?不要在课堂上猛抄笔记。你本身是一个刻苦的孩子,但是你在上课的时候,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对着老师的黑板,你眉毛胡子一顿猛抄,自己累的满头大汗。

可是会因为你抄笔记去了,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老师讲的内容又错过了很多的细节,得不偿失。所以课堂上应该是以专心听课,认真的思考为主。

实在要抄,可以用速写的方式写在草稿本上,把老师突然讲到的那几个重点,用速写的方式写起来。课后再工整的誉写到笔记本上。你的笔记千万不写成了老师的课堂实录。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第二,数学笔记应该是课后整理的。其实所有的学习笔记,都应该是课后整理的,特别是数学,一定是课后整理的,因为数学学习重在理解。如果你对知识点,对例题没有理解透彻,也许过后你的笔记你自己都看不懂,或者根本就记不住。

第三,数学笔记需要记哪些内容?记题型规律,记解题方法,记点睛技巧,记异同归纳,记目录大纲,记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堂里一定专心听讲,课后独立完成作业,遇见不理解的知识点,遇见不会推导证明的定理或者公式,遇见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要去翻阅教材和辅导资料。回顾老师所讲内容,把重点定义概念,数学公式推导过程,性质或者判定定理,重点梳理一遍,工整的摘抄起来。

根据平时作业或者考试,把一些经典的常考的基本题型,把解题过程工整的写起来,方便自己阅读复习。

多理解一些常见的考试题型,多总结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多总结一些常用的几何模型,多总结一些题目的结论。但是千万不要把笔记写成了习题集。

平时作业可考试的常见考试题型。自己容易混淆易错的经典考试题型,可以整理到笔记本上。一定要工整的书写,规范的书写解题过程。因为你的笔记就是你考试试卷的范本例题。

做笔记的六大重点

1.笔记的格式

平时大家在做笔记时,都会不经意的忽略笔记的格式。认为只要把笔记本上的每一页都写满就是做好了笔记。其实不然,一份完美的笔记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不仅要将我们听到的讲解重点及难点记录完整,还要配合自己对知识的看法、想法、灵感及一些相关知识的拓展。

正确的笔记格式是,每页笔记的上下左右都留有一定的空白,而且重点部分的笔记与非重点的笔记要分清楚,千万不可混在一起。一般而言,笔记的重点部分可以占到全部笔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包含学习到的知识重点,自己对知识的见解、疑义、心得或相关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非重点部分也不可忽视,其主要作用是与重点知识相互对应,并帮助深度了解知识的运用方法,便于课后知识复习。

每页笔记都应该是由知识重点和学习批注组成的,这两种资讯应该有明确的划分,我们可以按照个人习惯把笔记分成两部分,或笔记本的上半页为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下半页为个人批注;或左半页为学习到的知识重点,右半页为个人批注,只有将两种资讯明确分开,才能够直接显现出学习效果。

需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的内容要相互对应,才便于日后进行总结与复习。

2.积极主动记录笔记

笔记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手段,不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行为。有些人在做笔记时,会凭自己的情绪好坏以及感兴趣的程度来做笔记。这种情况下做出的笔记往往毫无意义,短时间过后便彻底忘记。

记录笔记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知识,更是一种在学习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讯获取手段。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和资讯,透过大脑和手的加工变成自己喜欢的笔记,这才是笔记的作用。

3.把握好“看”、“听”、“写”的关系

任何笔记的记录都离不开“看”、“听”与“写”三方面,要做到认真获取知识,同时记录好笔记的内容。我们在记录笔记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便是忙于记录而忽略了对方的资讯传达,这是影响笔记效果的一大陋习。做笔记固然重要,但接收到对方的资讯传达才是最重要的事。

千万不要一味低头看书、记录笔记,而是要注意听取老师或朋友的讲解。把握好“看”、“听”与“写”的节奏,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灵活地记录笔记。

如果我们记录的速度有限,那么就先将重点记下来,其他内容可以暂时舍去不记,待学习过后再依靠记忆及时将其填充。分清笔记内容的主次、懂得取舍,是记录笔记的重要前提。

4.做适合自己的笔记

想要学习有效率,要学会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例如,课堂上老师所讲写的笔记自然是需要记录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只是依靠老师的笔记,要善于自己做总结和整理。自己整理和书写的笔记,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在复习时更能发挥作用。

朋友对于我们的指点也需要做笔记,了解到朋友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重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资讯记录,这同样是在做属于自己的笔记。

5.简明扼要的笔记

优秀的笔记不在于内容资讯量的庞大,而是在是否抓住了知识的重点。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抓住知识资讯的重点所在。对一些书本上明确注解的知识内容可以不必记录,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所在的书本页数写清便好。简明扼要的笔记可以让我们快速把学过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知识结构,达成闻一知十的效果,如此对与我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6.善于吸收别人笔记的优点

上一篇:教育基础工程建设习题下一篇: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