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2024-09-10

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13篇)

1.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自走上教书生涯,从一开始的满腔热情到一头雾水,再在渐行渐反思中成长,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还有 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二

一、眼与心结合, 在观察活动中创新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做”是指广义的“做”, 既要用手做, 人要用眼、耳、鼻等各种感官做, 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眼与心”的结合, 即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现代科技的许多发明创造源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都建立于观察与研究之上;通过对苹果落地和类似现象的观察与研究,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对鸟飞行的观察与研究, 莱特兄弟最终发明了飞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 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为使观察真正成为创新意义层面上的观察, 进而通过观察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习眼与心的有机结合, 通过无数次的观察经历, 逐渐掌握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 揭开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方法和技能。为此, 老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训练学生运用多感官观察, 真正做到“眼”与“心”的有机结合。

二、手与脑结合, 在实验活动中创新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 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 用心以制力, 做到手脑并用。

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模式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搜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其中“实验猜测、设计、交流”等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 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 (1) 实验猜想, 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 在“流速与压强”教学中, 我出示两纸条, 使它们自然下垂并分开, 然后让学生猜想:向纸条中间吹气, 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经验, 学生认为它们会被气流吹开。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如“大风天气打开窗户时, 窗帘会被吸到户外”。经过思考, 学生认为纸条运动方向与窗帘相同, 应该互相靠近。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 兴趣更浓, 注意力更集中, 不仅加深了记忆, 而且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 实验设计, 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经常是老师把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 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 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老师想要的实验结论, 成功率极高, 其实, 这样做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创造力。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一节内容时,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研究增大摩擦力的各种办法, 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找寻办法。有的小组想到了在木板表面每隔一小段距离铺一条小纸条的办法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 显然, 这是一种大胆的创举, 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实验交流, 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大量信息和直接经验后, 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交流, 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 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将实验结果和猜想作综合比较, 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 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作出评价, 从而了解并知道对他人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是创新的新起点。

三、行与知结合, 在实践活动中创新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 他认为:“你能行动, 行动才生困难, 想法解决了困难, 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

“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 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在任何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都必须先将行与知相结合,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

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特点,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一, 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主要经历, 也是学好物理的核心。因为它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在一般情况下不具有的环境或条件, 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感性积累中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自然地得出结论。实验也能弥补学生认识自然过程中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教学“视力的缺陷与校正”, 如果告诉学生“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经过晶状体调节后, 远处物体的清晰的像仍然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的科学论断, 学生只是知道, 只能记忆, 却极易忘记。但如果用透明的薄塑料袋和水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通过增减水的多少改变凸度, 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 容易理解并能长久记忆。

2. 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生活、社会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性知识, 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理论知识与学生认识水平间的差距,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给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类比实验”是教学中启发学生认识新知识的必要方法。一些生疏的自然现象, 复杂的自然规律, 肉眼看不见的现象、规律, 等等, 往往要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常识, 通过“类比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如通过木块在水中上升、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的“类比”, 使学生理解热空气为什么能上升;通过水闸内外水位高低不同形成的水压的“类比”, 帮助学生理解电压, 用水流“类比”电流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形象的类比实验, 能培养学生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常识应用到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的探索实践中去, 从而培养学生喜爱物理, 勤动手、爱动脑的良好习惯。

3. 学以致用, 即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促进认识上的两个“飞跃”。

与此同时, 也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有用, 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 从而产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其实, 这环节也是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为什么夏天我们这个地区多吹东南风, 冬天多吹西北风?带着问题, 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发现冷、热空气的相对流动现象, 得出了“风的形成是冷地方的空气向热地方流动”的结论, 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解释本地风向问题, 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 说明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正常人生来都有创新细胞, 关键是能不能发挥它的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 依托学习内容, 从思维、感官、行为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事实表明, 只要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教师要注重科学探究,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 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物理教学,眼与心,手与脑,行与知,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3.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三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大胆尝试,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班上有一名学生对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中“微笑”这个词很不理解,认为:人死了应该是悲伤的,怎么还会微笑呢?在教学中我便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中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

无数实践证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取。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时机,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月亮湾》一文将农村恬淡美好的景色描绘的再好,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来说也很难引起共鸣,但当他们真正见到月牙一样的小河,闻着河岸上的桃花香,听着采茶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时不时和水中的鱼儿打声招呼,就会是另一种效果,在今后他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知道怎样描绘和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语言功底自然有所提高,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另外,一教一学的模式也缺乏自主性,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中提到教、学、做要统一。以往这种你来我往、你教我学的模式,师生之间交流反馈、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不利于综合性学习。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户外采风、主题演讲、经典故事改编话剧等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之中,达到视、听、说的结合。学生在自我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或者说是学生“悟”出来的,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的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实际的创造性活动逐渐得到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做学生通过对课外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天赋、审美鉴赏力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针对某一具体综合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此外,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真谛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寄情山水”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游历风景名胜,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然后,开展知识竞赛,也可以畅谈渴望去旅游的地方。在这样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老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和授业,至于解惑,如果老师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试问怎么可以做到解答疑惑呢?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均是处于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随声附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通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传和受的关系,而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师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之中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精神也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实践,用以指导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让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

4.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四

关键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科研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研究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此来指导我的教育科研工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是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先生的理论。“实践出真知,教育为人民”应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核和本色特征。

一、在教学科研践中实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性

我仔细研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发现,陶先生非常重视实践,即做的学问;陶先生非常重视动手、动嘴与动脑的关系。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勇于实践,“做大事,不做大官”。多么的好啊。我也一定要实践一次。,我和同事合作成功申请了一个温州市级立项教育科研课题《通过空中课堂平台, 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作为这个项目课题的召集人,我与学生和同事借助温州中小学辅导网的强大空间,开设了空中课堂平台, 摸索空中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倒是有时与学生们在一起,他们会给我一些帮助和启示。我有难题时,有时总是我的学生帮我解决了难题。我把我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详细记载在我的教育博客上。最后, 在学生的帮助下我的课题结题论文获得市课题成果评选论文一等奖的第一名。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实践。新课程改革下,我认真地研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并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发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确是个真“宝”。近年来我发表的大量论文,无一不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获得的灵感而将之整理成文的。我的论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问题发现与提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与创造的过程。我的论文发表其实并不是因为我的文笔有多么的好,而是我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懂得了知识来源于实践,价值来源于创造,思想来源于创新。我的教学论文就是反映我在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我们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就是要领会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和实质,并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智慧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智慧性,还使我悟得“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的道理。陶行知先生敢想敢做,他给了我一个启迪:我有政治教育本科和英语硕士生的专业知识功底,或许能力也并不差。我学了陶行知,就是要照着陶先生的样子来实践,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能出成绩。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勤思考,重实践。近五年来,我的确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在最近的五年内发表了几十篇教学的论文,获得了几十个各类的奖项,动手做过教学课件,获得过国家级二等奖级奖项, 主持了三项市级课题, 参加了一项国家级课题和一项省级课题。我其实不是什么多面手,而是学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而是重视思想、更注重实践。

3、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学问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问”的学问。陶行知先生说:“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我从才开始尝试搞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当时,我对研究性学习一无所知。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问”的学问对教育科研很管用。我首先想到陶行知先生的“问”的学问来。我应该算是在温州英语教学圈中问得最勤快的人。正因为我问得多,获得的也得多。正是陶先生的“八位顾问”解决我的教育科研方法论上问题。哎呀,我也是笨人一个,也要常向八贤常请教,尝试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这个“问清楚致用”。我们和学生一起来“问清楚”;研究性性学习怎么搞?我们和学生一起来“问清楚”;因为我们“问清楚好致用”啊。我们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问”的学问,深切地理解和领会其教育内涵及精髓本质。

二、以陶行知务实的作风进行教学科研实践

1、教学科研实践与社会与生活的亲密接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其实是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回味的。生活是教育的泉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教育。我以为,有的时候搞教学研究就要有学生的参与。有学生参加的教育科研才真正的有意义。我在做教育科研的时候,有许多困难和难题都是我的学生帮助我一起来解决的。要说是指导学生其实根本谈不上,其实我不过是花费一些个人的时间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协调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做学生研究性性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中平等伙伴中首席。

2.、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活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记忆中印象至为深刻的,是陶先生反对死教书,死读书,提倡活教书、活用书。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就应该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敢想敢为的精神,就应该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务实作风和办事态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先生生活教育的重要的方法论原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中心,现在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以以实践为中心。我想陶行知先生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能放弃大学教授不坐,教育部长不当,来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晓庄,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来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我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我找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乐,变“埋头苦干”为“抬首乐干”,理解了陶行知先生对“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的注释。老师们想一想,这样来搞我们的中学教育科研多有意思啊!

.3、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身体力行。陶行知说:“我要立志做大事”,“我学人的长处,不学人的短处,要拜七十二行做先生。”在教育教学的领域中,对于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学习别的教师的优点。陶行知先生向农民烧心香,我也要学会“拜七十二行做先生”,尤其要向其他的英语教师“烧心香”,拜他们做自己的先生。

三、自我反思

我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其注重实践的。我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好好地来实践一番。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年至少要有四篇教育教学的文章发表,市级以上获奖二次。这几年我都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发表了有16篇, 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12次。我认定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就一定会继续好好地学下去,认真地研究下去。同许多学陶人一样,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既是中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不管学得象不象,对不对。学总比不学要好,做总比不做要好。不知我说得对不对?

弹指一挥间,转眼之际,我已经从青春年少到了将近不惑之年,从事教育教学算来也有二十多个春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行动的指针。我从一无所知到渐渐学有所知、教有所成、研有所果,认真回想起来、总结起来,正是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指引下,是自觉实践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结果。陶行知说过,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同样,我们对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也要力求有所发展和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创我者生,仿我者死!

主要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陶行知全集.第八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信息: 沈永铭;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通讯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江滨西路金迅达大厦C幢605室

邮政编码:325003

电子邮箱:wz14zsym@163.com

5.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五

我一直在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究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呢?还是扼杀人才的机械运动?静下心来读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原来老先生上个世纪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有三个,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6.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篇六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借着学校“学习陶行知,争做时代新陶子”活动的契机,抱着虔诚的态度,我认真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从中感触颇多。这本书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的一些文章,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认为:先生如果只“教书”或只是“教学生”,是把学生当做“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陶先生具体地说到:“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陶先生还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而 “做”即实际生活。关于科学教学,陶先生指出:“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说得更确切些是:‘百闻不如一做’。科学实验要从‘做’起。每天找些小小实验教小朋友们去做吧!倘使不照书上所说而能独出心裁地指导小朋友在做上追求真知,那就格外的好了。”这里,不仅提出以做为中心,还指出要有创新。

看着这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我感悟着陶老的“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们的科学新课程标准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细细研读,这些科学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但推行起来非常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的灌输教学,需要费大力气学习、思考,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太费劲了。尤其是我们的科学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我们老师无法预知的“问题”和“情况”。

我们知道教学的主人是学生。然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教师中心论,课堂上教师讲得多、演示多,学生按老师设定的框架让老师牵着走,思考少,甚至于有些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干脆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少了学生的探究环节,学生没了主体性,大大压抑了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科学教师,科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很需要好好地思考,如何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教学生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地

亲历探究,亲自走向知识,积极探索,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探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好主角。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绝大多数课时都安排了实验探究,必须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得认知,以做为主。学生从做中学、做中发现、做中创新,从而爱上科学。这样,学习科学的过程就不是接受的过程了,而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

7.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七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即用生活实施教育,在生活中探寻教育素材,并反过来使得教育为生活服务。生活是知识来源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为生活服务。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品质,应该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契合实际问题, 贴近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拓展知识和能力,并反过来为解决生活问题而服务。生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理想、自信心的学习品质,并提升应用能力。

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美景, 为了提升学生语文写景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实际感悟和领略当地的美景,基于亲身感受和体验,写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学会合作”讲述了合作的重要性,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 学习中,运用合作策略,提升学习和生活效率,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体验。

二、引入师德思想,促进平等合作

师德思想中“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团结合作,师生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与互助的学习品质。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以一言一行严格规范和要求自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感悟、学习,形成师生、 生生平等互助的关系。以此师生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实践与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课间,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关于最喜欢的书籍,最关注的科技动态,最崇拜的人物等话题,展开互动性交流。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如一个月内阅读一本名著,并记录下写作心得,或者研究一个趣味话题,以视频形式展现出核心内容与知识,或者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交流心得与体验。 教师除了需要教授小学生语文知识中的字词句以及写作技巧,还应该引入师德思想,施行仁爱教育,与学生构建成平等合作关系,培养学生互助交流、主动学习、积极进取、自信勇敢的学习品质。

三、引入六大解放,强化综合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双眼、解放大脑、 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六大解放不是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和放任不管,而是在基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学习氛围,以一种相对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展开自主探索和实践。解放思想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展开自主研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我调节、耐心细致、实践研究、创新想象的学习品质。

如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讨,课题设置基于学生兴趣,可以选取保护大自然、珍爱珍稀动物、减少森林砍伐、关爱孤寡老人等主题, 解放学生思想和行为,鼓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形成研究团队,展开对某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制作出宣传海报,宣扬正义与仁爱。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勇敢实践。通过解放思想、空间和时间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体验与互助合作, 培养积极主动、细致严谨、行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四、引入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教育的引入对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非常实用的帮助,实施创造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合作交流、创造实践, 不拘泥于现有知识和方法,采用创新性、开放性学习策略,展开进一步的互助探索,求实创新、拓展思维,完善知识与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能有兴趣”,这说明知识和兴趣来源于行动与实践。实施创造教育,需要鼓励学生“教学做合一”,在动手实践、学习行动中获得知识与方法,实践创造,提升综合能力,以此培养学生行动、思考、实践学习品质。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教师采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读写结合的教学手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展开创造教育。学生们分配小组,设定研究主题,以感兴趣的趣味知识和实验课题作为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记录研究结果,并基于此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写作出类似的具有一定人生哲理的文章。通过学生课题研究与实验分析,展开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合作、自信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在小学语文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引入陶行知教育思想,践行因材施教,实施生活教育、创造教育,释放学生身心, 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与合作交流中,探寻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并运用知识指导生活。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优秀的教育学家,它提出了生活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理论,在现如今也非常适用。为培养优秀人才,小学语文学科也应该引入陶行知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学生语文学习良好品质的培养中,以健康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健全学生身心素质。本文从引入生活教育、师德教育、六大解放、创造教育这几个方面,探讨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品质的培养策略。

8.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八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生若是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教什么。”幼儿的生活不像成人的复杂,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单纯的,因此,幼儿最主要的需要便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平时进餐时老师常常会请幼儿先去洗手,再吃饭,吃饭时请幼儿自己动手,吃好后知道要擦嘴巴、漱口。

(二)社会即学校

幼儿园中提供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而社会中存在的物品有很多是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例如,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大班的幼儿已经临近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的制度等一些都与幼儿园不同,大班的幼儿就需要走出幼儿园,去小学参观。有时候,我们会有邮局、银行等社会性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我们不可能具现邮局、银行的一切,这就需要幼儿走到社会中去认知、去了解。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主张实际就是注重实践。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跟幼儿说教,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平时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你会无意地发现,幼儿也在学着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和幼儿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礼貌。”有的幼儿能够理解并且马上就能做到,但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这种习惯或者比较内向,就需要老师引导、鼓励。有一次,我正在做区域里的游戏材料,等全部做好后,地上有很多垃圾,我请了一个平时很顽皮,而且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小朋友帮我一起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我说了一句:“谢谢。”他看了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跑去玩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小朋友帮他捡起来后,他对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然后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常常请他帮我做一些小事,然后对他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了,而且变得有礼貌、乖巧多了。

由此可见,要教育幼儿我们只是说是没有用的,老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幼儿的榜样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呵护下,他们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这种能力却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就如我们班的一位幼儿,现在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学会叠被、穿衣,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唯独他,吃饭还需要老师、阿姨喂,穿衣、叠被更是,都需要其他幼儿和老师的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已经长大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阿姨喂,在家里呢?你吃饭是自己动手的吗?”他很直接地告诉我:“家里都是喂的。”

又如: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起床的时候不会叠被子,他会直接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不会叠,你帮我叠。”或者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叠,你帮我叠吧。”有时候他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了,他就会马上哭,看到老师不帮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摔椅子。

由此可见,幼儿由于年龄偏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很多习惯未养成好。他们不用担心任何生活问题,但是遇到事情却缺乏了解决的方法和能力,只能想到向他人求助,有的幼儿甚至没有想要自己动手解决或只想依赖他人。

三、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注意教育生活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用不同的方式、途径表达,让幼儿明白、理解。

例如:过元宵节和妇女节,幼儿对于节日的兴趣一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让幼儿明白妇女节是妈妈和奶奶的节日,元宵节要做元宵,平时都是妈妈和奶奶做给我们吃,而在妈妈和奶奶的节日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习做元宵给妈妈和奶奶吃,知道要孝顺长辈。

(二)寓教于乐,把生活带入游戏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要让幼儿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而现在最多看到的便是幼儿的事情被一手包办,有时候教师由于急于求成,也会剥夺幼儿的操作权。而平时,幼儿缺乏操作的兴趣和耐心,而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耐心是维持时间最长的,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加入生活。

如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帮宝宝穿衣服、盖被子、叠被子、扣纽扣等,这时,在娃娃家中帮娃娃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衣服、鞋子,可以让幼儿充分去学习不一样衣服的穿法,让幼儿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这些事情。

陶行知提出的特别是立基于“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9.小学教师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 篇九

黟县美溪乡中心小学

杨林林

爱是世上最感人的字眼,它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更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爱的人。伟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一生就是这样,“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用爱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一、爱是师者的灵魂

师者,仁爱也。作为一名教育者,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去爱自己的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仁爱大师。“爱满天下”便是陶行知先生爱的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便是陶行知先生爱的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便是陶行知爱的行动力。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授孩子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教孩子怎样去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爱的人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记得小时候,老师就经常对我们说,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因为只有学会了做人,再去学习知识,这样你才能是对社会有帮助的人。所以“师者”,并不是“传到授业解惑也”就行了,更要有一颗爱心,用你的爱去感染孩子,去滋润孩子的心灵,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爱、有用的人,真正的让“爱满天下”。

二、爱是教育的真谛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用爱教育学生,不仅能营造出和谐而温馨的班风,更能形成亲切地师生关系。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老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也开心。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开学初,我们班级转来了一个学生。从她父母那里了解到孩子在之前学校读书时成绩非常优异,各方面都很出色。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的表现和他父母所说的大相径庭。他贪玩好动,不遵守学校常规,成绩也一般,有时还会拖拉作业。我开始纳闷了,为什么事实和她父母说的不一样呢?经过反思才发现自己很少与那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孩子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后来经过多次交谈和沟通才知道原来她不遵守纪律,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对这边陌生的学习环境不适应。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对这个孩子投入了更多的关爱,平时经常把他叫到身边,问问她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空闲时间多找她谈谈心,帮她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那学生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融入到群体中去了。这次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善于心灵沟通,情感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想如果当时我对这位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或者是一味的否定,结果肯定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愉快开朗,有的胆怯畏缩,有的还有一些不良习惯。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爱那些成绩优秀,多才多艺的孩子,对于那些调皮捣蛋,成绩落后的孩子,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避而远之。然而,作为老师,我们要清楚的明白,自己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稚嫩的小花,他们只有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才能茁壮成长,特别是那些迟开的花朵更需要老师的加倍关爱和润泽。”因为,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班里有个小男孩,成绩特别差,每次考试都是不及格。不仅如此,学习态度也不端正,上课时常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每次让他回答问题,他都是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他还不喜欢做作业,别人课上完成的作业他拖到下课还是完成不了。回家作业更是让老师头疼不已,不是不做就是错误一大堆。为此,我曾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是都无济于事。于是,我决定到他家中了解情况。终于,我从他父母口中得知了原因。这孩子小时候其实挺聪明机灵的,可是不幸得了一场大病,由于父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没有及时给孩子医治。后来,病虽然是好了,但自那次生病以后,这孩子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人变得沉默寡言了,思维迟钝了,往日的快乐也烟消云散了。听完他父母的诉说,我为这孩子的遭遇感到惋惜。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帮助这孩子,我要让他找回原来的快乐。于是,课上当我发现他转过头去与他人交谈时,我会摸摸他的头,提醒他认真听讲;课后,我把他叫到我身边,把重点、难点重新给他讲解一遍,帮他理清思路;傍晚放学后,我知道他回家作业没有人指导,所以每天把他留在办公室里,指导他完成作业。开始,他还是沉默寡言,不愿与我多交谈,但渐渐地,他的话语越来越多了。到最后,他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我说。有时,他还会把美术课上画的画,做的手工送给我。我发现关爱是相互的。当我以宽容的心去对待他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去等待他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的每一个闪光点的时候,我收获的是他一天天的进步,一天天的懂事,一天天的快乐。他是一朵迟开的不起眼的小花,但是只要老师用爱的雨露滋润,他也可以美丽绽放,绚出自己的精彩。

三、爱是无私的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教师把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了那一根根粉笔和那三尺讲台。每当夜晚来临之际,我知道依然有很多老师在灯下批改作业,在书桌前备着明天的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面对那一张张童真的笑脸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再算什么了。因为孩子,我们很幸福;因为孩子,我们很富有;因为孩子,我们甘愿“做牛马”。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们早早的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忙碌了一天的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又投身到繁琐的家庭琐事中。夜深宁静时,那一扇窗,那一盏灯,那一个人,他们在伏案工作着。面对一些不理解,他们从不抱怨,也不去过多的解释,他们只是笑了笑。他们总以为只要自己对得起的良心,就够了。这就是老师,这就使人类最伟大的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培育着祖国的花朵,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祖国的幼苗,用自己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10.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十

走在行之路上——赴南京行知小学考察学习体会

10月30日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前往南京行知小学考察学习。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此次活动,我们从外观上参观了学校的环境布置,感受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听了杨瑞清校长的精彩报告。特别是杨校长的报告《走在行之路上

创造精彩人生》让我的头脑受到了冲击,心灵受到了震撼。

从行知小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看出杨瑞清校长是一个有远大理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想的人。他1981年从晓庄师范毕业时就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学陶师陶,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农村去教书,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他和同学李亮到了当时非常破旧的五里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行知小学。从最初的行知实验班到创建行知小学;从最初的破旧的平房到现在集行知幼儿园、行知小学、行知初中和行知实践基地为一体的新型乡村学校。杨校长经历了很多,也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杨校长几十年如一日,为着心中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理想和抱负。当年,我们师范毕业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满怀激情,怀揣理想,走向三尺讲台。可是那种激情也许只持续几年或是几个月,有几个师范生能像杨校长一样,为着理想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学习着、奉献着?

在报告中,杨校长讲到赏识教育,讲到了对待孩子要有花苞心态,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说:“我们在欣赏花的时候,可能都喜欢那盛开的鲜花,而忽略了旁边的花苞,可是那些花苞盛开后可能会更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漂亮更美丽。花开放的时间有早有迟,学生也是一样,那些学困生就像那些还没有开放的花苞,但最终他们会盛开的,也许会更会开的精彩。”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令人感动的哲理!听了这话以后,我想所有教师都应该知道怎样对待我们的学困生了:我们要学会赏识教育,学会爱孩子!

行知小学的校训是“还能更精彩”。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太妙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对每个人看到这句话的人,都能够立刻让他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漫步在行知小学的行之路上,沐浴着校园里浓浓的爱意。我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会赏识,就是学会了爱,就要懂得释放这些爱,把目标的设定更长远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更大的成功。要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希望所有走在教育路上老师们,能够创造精彩人生;祝愿教育苑里,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

感谢杨瑞清校长!感谢行知之行!

11.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8-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对人民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他师从杜威,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结合当时中国具体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体现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中先生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而学生则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实践和锻炼,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太远。针对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就是接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是接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理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包含了以下三种观点:(1)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类生活,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2)生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目的是适应生活;(3)生活教育体现了终生教育的思想,与个体人生共始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从陶行知的这个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主张学校教育不在局限于书本,学生应该向大自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学习,开放式办学,是学校教育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教学法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亦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可见,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综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了改造社会的智慧,充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不仅深刻地批判了旧体制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将做如下论述: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闪耀着素质教育的光芒。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于这点,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同时给出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教学做合一”。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凸显了新课改理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积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学生最大的需要和兴趣,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很好地将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社会联系了起来,“社会即学校”,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可以接受教育,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性,同时也反映了新课改下课程开发的创生取向。最后,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与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辟深邃,远不及笔者所论述,我想,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他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反思,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2009,25(6):156-158.

[2]翟晓云.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蕴[J].宁师专学报,2008(3).

[3]李玉胜.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理论界,2010(7):184-186.

12.学陶行知教育思想看今日农村教育 篇十二

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陶行知认为,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2、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 因而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生之前,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教师要与学生相互合作, 共同学习,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与学生一起平等地生活, 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他提倡教师要向小孩子学习, 千万不可因为小孩子年纪小, 就小看他们, 相互间要在合作中学习。

4、教师要有创造精神。

陶行知提倡教师要将胆量放大, 不怕辛苦, 不怕失败, 去探索教育的奥秘真理, 还要把教育推广到边远的地方去。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今天农村教育的启示

2006年11月20日我有幸随陶研会的同志一起到重庆长寿行知技术学校参观, 那一幕至今还铭刻在我的心里:宽敞的操场上, 学生整齐划一的步伐、响亮清脆的口号;实习车间里, 孩子们一丝不苟的操作、虚心不止的求学态度;教学大楼的门都开着, 楼道干净, 所有的书、本子及文具都整整齐齐地放在各自的课桌里;讲台上, 座次表制作得像书卡, 从稚嫩的笔触看, 应该是学生们的作品;墙壁上, 学生自办的黑板报“我们的成功就是比别人更努力”的标题催人奋进;校园里没有一名清洁工, 学校的环境干净整洁;学校的大小事, 各种集会的筹备, 小卖部、食堂等的管理全是由学生, 几年来学生自己找补没有出差错, 我简直不敢相信, 不禁为此惊叹!这是行知思想的渗透……所有这一切, 让我感受到, 若没有对生活的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是不能把每个细节都做得那样好的。尽管我有些疑虑, 但学校注重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针对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品德良好的技能人才的思想给我深深的思考。

1、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 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势在必行。

农村广袤的土地, 任凭你驰骋的空间从范围上看太宽;从条件上看很艰苦;从经济待遇上看, 劳不敷出;从家庭支持看, 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教师发展看, 可望而不可急, 机会不多……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职业, 我们说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与教师发展息息相关。试看我们的现状令人担忧, 城乡差距太大;教师对比太强烈;学生不稳定因素太多;学校间竞争太残酷, 极不和谐的音符, 对农村教师更是有失公平。首先, 农村的师生配比就与城区学校有差距, 农村1:22, 城区1:17;其二, 生源差别也较大。凡是条件优越点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 而留在农村的恰好是条件不优越, 家庭条件不够好, 单亲、留守儿童数量多的孩子, 学生个体发展不明显的;第三, 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毕业后分配到学校, 有的教师工作后参加了继续学习能力较强, 有的教师毕业后苦于生计奔波, 学习的进取心偏弱, 加之教师学习的机会少又缺乏专业人士的引领, 致使教师能力发展不均, 教师间的差距太大;第四, 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教师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致使很多教师滋生了不满情绪, 把教书看做职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优越条件学校的吸引, 很多农村教师一心梦想跳出农村, 到经济发展的地区应聘, 对农村教育也就不那么安心;第五, 教师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成为一肩多能, 有些偏远点的学校教师几乎一个人就包一个班, 每天上4——5节课, 3——4门学科, 批改几十人的作业, 晚上还得备课。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都掌握好。

基于上述原因, 我感觉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教师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 除了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外, 也应该加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 让教师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作为专业化的农村教师, 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培育的对象, 把学生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 对学生施以教育关爱。那么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自己, 看看自己的特长应该在哪门学科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得给自己勾勒好发展蓝图, 这个准备必须提前作好。

2、农村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必须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

作为农村教师人穷志不短, 尽管我们条件艰苦点, 方法笨拙点, 形式土一点, 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一点。我个人认为学习仍然是我们生活和追求的重要部分, 学习热情是不能减的。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 一直沉浸在一辈子, 一节课周而复始上了几十年, 仍然是几十年如一日, 这种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的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 特别是我们进行了六年的新课程改革, 我们更懂得教师不学习就要落后的道理。即便我们的教学只剩下“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本书, 一张嘴”但我们的理念, 我们的思想应该是先进的。应该成为一个实践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就要勤奋学习, 不断反思自身素质、教学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评价、自身成长、学生发展等, 以此来提高自己。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有收获,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农村教师也应该有思想, 必须做一个教学研究者。

作为农村教师常受许多条件的制约, 很多事想得到但确没有勇气去做到, 喜欢引用甚至沿用别人的, 一种方法用了几十年也不曾改变。自己有好的方法也不敢尝试, 担心别人说这说那, 于是很多时候都扮演了一个“跟随者”而不是学习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除了要做教学的研究者, 更要做教学的研究者。目前个别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的“教”上。教师们精心备好教案, 课堂上滔滔不绝按照自己设计的内容讲解, 一环扣一环, 那么严密没有丝毫疏漏, 课堂上也没有机会考虑学生的生成。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成功的课, 不完美的

课, 不精彩的课。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是教学极其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更应该走进学生, 研究学生的学习, 研究学生的生活, 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教师这样研究学生的过程, 就是拓展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师熟悉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4、农村教师也应该积极进取, 必须做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 人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 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 人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创造人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应该成为它的天职。教师就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 要想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教师就必须有创新意识。新课程实施六年来, 我们的教师对课程有了更深的理性的理解。绝大多数教师改变了唯分数论的观点, 教学不再是为了应考而教。六年的课程改革让许多教师既掌握了新课程理念, 也让教师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许多教师能够借助身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即便我们的条件简陋些, 只有黑板、教材、粉笔, 也要凭借教师的一张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十三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社会及学校

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特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

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2]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

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3]因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4]“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校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实际操作课程,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就可以走入超市,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写出调查报告,以备进一步分析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公司实际情况做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便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了。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学知识的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大有好处。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6]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7]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造成“劳力者”和“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心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四、教育思想的特点: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鼓吹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二、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

1、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

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教人升官发财。”而生活教育,“它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它教人在劳力上要劳心。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民和工人”。即生活教育“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攀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

2、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

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三、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早在1919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四、强烈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正如郭沫若所说,他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教育必须为主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他绝不以“救世主”的姿态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他的教育思想的广泛性是说他涉及教育的一切领域。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现在的所有教育领域他几乎都有涉及,且其中

很多以他为发起人。如终身教育,他提倡最早,也阐发德最为透彻。早在1934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商务礼仪修改下一篇:中医医院党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