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2024-07-08

网络保密管理制度(精选11篇)

1.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篇一

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xxxxxx(以下简称中心)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管理,保证网络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结合中心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网络管理部负责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工作。

第三条 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中心所在终端接入计算机网络时,都应按照已规划的域名、IP地址规范进行配置,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动。6个月未使用过的IP地址经与用户确认后回收。

第四条 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设定过滤规则集,规则集涵盖对所有出入边界的数据包的处理方式。

第五条 系统内所有工作人员均需按权限使用涉密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各用户需妥善保管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定期自行更改密码。

第六条 凡使用网络中心计算机网络的部门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保密法规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复制、查阅、传播反动、色情、邪教等有害信息。

第七条 各部门应落实安全保密管理责任制,由部长负责本部门网络节点内安全保密工作,监督、检查本部门网络的运行情况,加强系统防范能力,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中心信息网络的安全和保密。

第八条 各部门坚持“控制源头、加强检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和“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原则,规范和完善信息网络的日常管理;要注意加强对计算机及其存储介质(硬盘、软盘、光盘、磁带等)的管理,特别是对涉密计算机及其存储介质的管理,应严格按照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保密工作制度》执行。

第九条 加强对上网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和管理,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执行保密法规,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监督,杜绝网上泄密事件发生。重视和加强网络信息系统操作、管理人员安全保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

第十条 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应严格按照信息化委员会《保密工作制度》执行。

第十一条 凡涉及网络中心秘密的信息,包括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经审查、批准与境外特定对象合法交换的网络中心秘密信息,不得在国际互联网等公共网络或与公共网络相联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上存储、处理、传递。不得利用电子邮件传递、转发或抄送涉及网络中心秘密的信息。

第十二条 建立上网信息保密审查制度,指定专人对拟上网的信息根据网络中心保密范围的规定进行审查把关,凡属于网络中心秘密事项的,一律禁止上网。对是否属于网络中心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报送网络信息中心领导审定。在审定结果未答复之前,不得上网。对其他不宜公开的内部信息,也不得上网公布。

第十三条 要按照“积极防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信息网络的技术防范工作,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密设备,重视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第十四条

各部门应重视计算机资产处置前实施技术处理工作。凡存储处理过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在资产转移或报废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磁技术处理,不能以简单的删除文件代替。

第十五条

各部门和个人在网络上发现网络中心秘密信息存在时,应立即报告中心领导,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删除网上涉密信息。

第十六条

各部门和个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如收到反动、色情、邪教等有害信息应立即删除,并及时报告部门主管领导,不得扩散。

第十七条 各部门和个人应当接受并配合中心组织的保密监督检查,协助查处有关泄密行为。对于违反本规定的有关人员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发生泄、失密事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查处,根据泄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2.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 电力操作的相关系统先后建立, 电力系统所传输敏感数据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相当重要。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须有强有力的安全措施, 才能保障信息网络安全。但电力局域网和广域网都存在诸多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因此,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完整和可用。

一、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常都受三类脆弱性危害:行为管理、网络配置和技术脆弱性。计算机网络威胁一是来源于网络信息;二是来自于网络设备。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点:

(一) 人为无恶意失误

不当的安全配置导致的系统安全漏洞、用户薄弱的安全意识、用户不慎选择口令、用户转借或共享帐号常在企业计算机网络使用初期多发。随着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操作人员的培训, 人为无恶心失误已不是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

(二) 人为的恶意攻击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人为的恶意攻击, 这类攻击包括对手的攻击及计算机犯罪。恶意攻击一是以各种方式选择性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的主动攻击;一是在网络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为获取重要机密信息截获、窃取、破译的被动攻击。计算机网络由于他们的攻击会带来很大危害, 并泄漏机密数据。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黑客及计算机病毒严重威胁了网络安全, 因此, 电力企业网络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防范人为恶意攻击。

(三) 网络软件漏洞

黑客攻击网络的首选目标是网络软件漏洞和缺陷, 黑客攻入内网大多是因安全措施不完善和编程设计人员为方便而设置的软件“后门”被洞开。获取软件补丁程序不及时, 漏洞和“后门”未被堵死, 易招致黑客攻击, 同时使用盗版软件, 网络系统在环境不干净, 也容易出现问题, 一旦发生问题, 损失会是惨重的。

二、解决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的若干措施

计算机网络信息保密一是要依靠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 二是需要依靠严格的内部管理及员工的自主保密意识来加强和完善, 通过事实内部具体管理措施以达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目的。

(一) 保密意识的加强

部分单位和用户在认识和理解涉密计算机保密问题上仍存在不小的误区, 因此常常保密意识薄弱, 无密可保, 有密难保的麻痹意识、畏难情绪无处不在。部分单位虽有涉密系统, 但单位级别低, 涉密层级不高, 非重点单位, 信息系统无所谓保密;有的认为本单位的涉密信息在局域网中传输, 浏览对象属于内部人员, 无密可保;还有的认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电脑黑客无处不在, 防不胜防, 有密难保等。这些错误认识也是导致当前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和泄密隐患的一个主观因素。

(二) 提高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

计算机网络相对而言技术含量高, 不掌握相关科学技术, 则难以抵御网络的技术破坏和技术泄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智力支撑, 没有一批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人才、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人才、终端用户的操作使用人才、硬件设备的维修保养人才、系统性能的监测评估人才, 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就无从谈起。因此, 保密工作应把人才问题摆在安全保密建设的战略位置, 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知识, 提高大家安全保密意识, 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精深、善于管理的高素质信息安全保密人才队伍。

(三) 建立网络终端入网审批制度

控制上网范围, 尤其是涉密系统在投入运行之前要有保密的主管部门审核。保密工作部门经过初审、现场测试、性能评估, 确认符合安全保密要求后, 方能批准同意接入网络, 投入使用。只有满足开放利用条件且不涉及重要机密的用户才能成为考虑对象, 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杜绝泄密。在技术方面可以采用准入+终端管理的组合方式进行严格的限制。

(四) 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密检查制度

要结合本单位实际, 建立起严格的安全保密检查制度, 依靠安全技术定期与不定期地分析和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性, 避免其技术漏洞和泄密隐患, 有效促进和规范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在技术方面可以采用封堵USB接口+防数据丢失+数据加密的组合方式, 不允许终端用户将数据拷出本机, 或者即使非法拷贝走了文件, 也会因为是加密文件而无法打开。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作为高科技、高效率和高水平的标志使用工具, 已渗透到电力系统日常工作, 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电力市场的建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越发严重, 电力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各种措施, 发挥网络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汪胜利.魏敬宏.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探析[J].电力信息化.2006.

[2]向继东.黄天戍.孙东.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

[3]郭泽江.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研究[C].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电力分会场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2004.

3.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 篇三

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隐患

1.违规外联。涉密网络严禁和互联网连接,但是有些工作人员贪图便利,采用断开内网连接的方式违规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甚至直接将接入涉密网的计算机同时又通过拨号、宽带和无线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破坏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极有可能将病毒、木马、后门等带入内网,导致黑客入侵并把涉密计算机作为跳板,渗透到内部网络,给涉密网络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和后果。

2.计算机端口滥用。涉密网络内部使用的涉密计算机的光驱、USB接口、红外接口等很容易被违规接入未经授权批准的外接设备,然后利用“信息摆渡”技术实现在物理隔离的两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传递,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信息泄漏或致使涉密计算机感染病毒。

3.权限失控。在涉密网络中如果没有使用用户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措施,工作人员可以毫无障碍的调阅出高出自身知悉范围内的涉密信息,从而导致泄密。“棱镜”事件就是一件典型的权限失控导致的泄密事件。

4.系统漏洞。系统漏洞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错误,这些漏洞成为入侵者进入计算机或网络的一个“后门”,可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计算机和网络,窃取其中的涉密信息。由于涉密网络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工作人员不便于进行系统补丁升级,导致这些漏洞无法得到及时修补,极易被黑客所利用。

5.人为因素。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在工作中没有遵循基本的安全防范规则操作造成泄密,例如涉密计算机不按规定设置口令或者口令设置过于简单容易被破解、没有定期升级系统软件或病毒库等。此外还有一些由于保密技术知识缺乏或操作失误导致的泄密,例如管理员对防火墙配置不当为外来的程序攻击创造了机会,计算机中的硬盘或某些文件夹被设置成共享状态,使非法人员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非常容易地下载到这些计算机硬盘中的文件等。

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技术

1.虚拟局域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位置、作用、部门或者根据网络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和协议来进行分组,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联系和通讯,这就避免了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此外虚拟局域网技术中对于交换机端口的划分操作简单灵活,这就使得在涉密网络中网络设备的灵活移动成为可能,单位不同部门可以规划到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中来,既方便了数据的传输、信息的共享,又提高了涉密网络的安全性。

2.防火墙系统。防火墙系统是计算机与内部网络或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涉密网络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利用防火墙对涉密网络进行安全域划分,禁止不同虚拟局域网在非应用系统使用时相互访问,同时在交换机配置阶段,就进行端口隔离,这样同部门同虚拟局域网之间也存在了基础的安全网络防护,可实现重点服务器网段和非密服务区网段隔离,从而降低重要数据或敏感信息安全问题对整个涉密网络造成的影响。此外,防火墙系统还能实时地记录所有用户访问信息的日志情况,并对涉密网络的流量情况进行统计。一旦发生网络异常现象,防火墙系统还能及时报警,确保涉密网络的安全稳定。

3.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可以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提供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时的实时保护。在涉密网络中,可以在需要保护的服务器网段上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视各种对服务器的访问请求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台。

4.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是限制已授权的用户、程序、进程或计算机网络中的其他的系统访问本系统的资源的过程,它是涉密网络安全防护的主要核心策略。通常在涉密网络中实施访问控制的策略是在交换机的某个端口上绑定合法的计算机MAC地址,所有未在该端口上绑定的MAC地址全部为非法入口,会在进入该端口时予以屏蔽,这样就杜绝了非法MAC地址的入侵,可以防止非授权的计算机从数据链路层进入涉密网络。

5.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技术是指通过扫描等手段对指定的远程或者本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脆弱性进行检测,发现可利用的漏洞的一种安全检测技术。它和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漏洞扫描,网络管理员能了解网络的安全设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网络内计算机与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的各种漏洞和隐患,如端口和服务、系统漏洞、弱口令及共享文件等,并给出修正建议。此外,当有计算机接入涉密网络中时,还可以通过扫描计算机的系统漏洞,自动对入网计算机进行系统补丁升级,确保所有接入涉密网络的计算机系统漏洞都能及时得到修复,降低计算机被入侵攻击的风险。

6.身份鉴别和授权。身份鉴别是保证涉密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经过身份鉴别进入涉密网络的合法用户,需要对其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进行限制。设置访问控制应当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在应当授权的范围内有权使用资源,非授权范围内无权使用资源。并且在授权时按照该人员的最高涉密等级进行身份认证授权。在涉密网络中,工作人员的各种操作行为均需进行个人身份鉴别。

7.涉密计算机监控和审计。涉密计算机监控是指通过安全策略对受控计算机的移动存储设备、外部连接设备、网络连接等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监控,防止非法文件拷贝、打印、扫描、非法外联等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正在发生的高危行为予以及时制止或预警。涉密计算机审计是指记录涉密计算机用户的实际操作,包括计算机访问应用系统情况、文件的拷贝打印操作、病毒感染情况、擅自连接互联网情况、非工作软件的安装和运行等内容,通过分析日志,能够在事后有效发现用户的违规操作或非法入侵行为,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以及事后追究责任。

nlc202309010757

8.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是提高涉密网络安全性的必要手段。数据加密技术可以用于涉密文件的加密上,通过公钥、密钥的分发确保文件即使被盗取也无法解密。数字签名是利用密码技术生产一系列符号和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和印章。将数字签名添加到文件正文中后,能够保证文件的机密性、发送者身份真实性、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和发送者对自己行为的不可否认性,构造一种更加完善、高强度的文件加密方案。

9.电磁泄漏防护。涉密网络电磁辐射主要有四个因素产生:显示器辐射、通信线路辐射、主机辐射、输出设备(打印机)辐射。这些设备是依靠高频脉冲电路工作的,由于电磁场的变化,必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把计算机中的信息带出去,窃密者只要具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可以通过接收电磁波从中窃取涉密信息。针对电磁泄漏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选用低辐射设备、利用噪声干扰源、距离防护、电磁屏蔽等。

10.容灾备份技术。涉密网络中的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敌对势力、自然灾害或其他网络、硬软件故障、操作失误、病毒等因素的影响,随时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破坏、业务中断等灾难事故的发生。容灾技术可以保证在遭遇灾害时信息系统能正常运行,实现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备份技术可以应对灾难来临时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在具体操作中,容灾备份技术通常是将系统变化发生时的每个时间点都捕获下来,一旦系统发生写数据的动作,就实时复制将要写入存储的写操作,在写入本地磁盘的同时复制一份到本地或远程数据保护中心,这样一旦灾难发生,就可以从数据保护中心中获取丢失的数据。

涉密网络保密管理措施

1.完善涉密网络安全保密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是涉密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保密职责,才能确保涉密网络和涉密信息系统正常、有效运行。涉密单位应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有针对性的涉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将原则性的标准进行细化,明确安全职责的划分和人员分工安排,让涉密网络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同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及时发现规章制度中不适和问题,对规章制度的适应性进行改进。

2.提高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和防护技能。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薄弱、保密防护技能缺乏是泄密事件发生的主因,由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知识更新换代频繁,一些工作人员平时不注重学习,认识不到安全威胁,保密意识淡漠,不注意个人的安全防护,认为涉密网络安全防护是信息中心的事儿,与他们毫无关系。还有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为图方便甚至不遵守相关安全规定,违规接入互联网或外部设备,给涉密网络防护带来较大隐患。因此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切实使更多的工作人员充分认清当前网络条件下的保密形势,认清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保密工作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在思想上保持警惕,筑牢思想防线。同时要通过举办讲座、学习班等形式普及涉密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使其熟悉危害涉密网络安全的行为以及其基本原理,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自觉行为。

3.强化保密监督和检查。保密监督和检查是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做好日常保密监督和检查是充分发挥涉密网络防护体系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具体措施有:对非授权存取、非授权外联、非授权接入采取必要的技术检测手段,作出及时响应,并形成日志记录;对涉密网络中的设备运行态进行监测,例如可以每周查看安全审计记录;每月对监控和审计系统的日志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日常化的保密监督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管理缺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与改进管理,提升涉密网络安全防护的技术水平和保密管理水平。

涉密网络的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是一个涉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保密管理的庞大课题,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安全保密防护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完善和调整防护策略,才能构建一道网络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

(作者单位:宁波国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4.涉密网络保密管理规定 篇四

第二条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得处理涉密资料。涉密计算机要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使用,并设置密码,禁止访问互联网及其他外部网络系统。

第三条凡涉密数据的传输和存贮均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要妥善保管,严防丢失。

第四条严禁私自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带出机关,因工作需要必须带出机关的要经领导批准,并有专人保管。

第五条使用电子文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文件传递、转发或抄送涉密信息。

第六条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安装防病毒工具,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杀毒,定期对其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以加强防护措施。

第七条涉密计算机如需送到机关外维修时,要将涉密文件拷贝后,对硬盘上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外请人员到机关维修存有涉密文件的计算机,要事先征求有关领导批准,并做相应的技术处理,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以防泄密。

第八条对重要数据要定期备份,防止因存储介质损坏造成数据丢失,备份介质可用光盘、硬盘等方式,要妥善保存。

5.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篇五

二〇一四年一月

微山湖矿业集团崔庄煤矿

应急通信网络保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应急通信网络是各种通信网络的技术手段,使应急人员无论在何地、采用何种接入方式,都可优先利用残存的通信资源建立呼叫会话,在应急情况下保障通讯的畅通,企业作为与应急响应相关的重点企业,需要保证能够上传下达,能够迅速的接受上级的指令,而要确保应急救援行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的有效启动,防止应急通信网络不受其它网络运行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特制定保密管理制度:

1、为保护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有效运行安全,矿应急救援领导应设负责主管本矿应急通信系统的保密工作。

2、规划和建设应急通信网络系统,应当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设施。

3、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购进、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相关保密要求。

4、应急通信网络系统应当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配置合格的保密专用设备,防泄密、防窃密;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切要求相一致。

5、应急通信网络联网应当采取系统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系统安全保密监控管理等技术措施。

6、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访问应当按照权限控制、不得进行越权操作;未采取技术安全保密措施的数据库不得联网。

7、保密信息和数据必须按照保密规定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递、使用和销毁。

8、存储企业相关秘密的计算机媒体,应按所存储信息的最高密切标明密级,并按相应密切的文件进行管理;存储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秘密信息应当采取保护措施。

9、存储过应急通信信息的计算机媒体的维修应保证所存储的秘密信息不被泄露。

10、应急通信网络系统打印输出的保密文件,应当按相应密切的文件进行管理。

11、保密信息处理场所应当根据保密程度和有关规定设立控制区,未经管理机关批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12、保密信息处理场所应当定期或者根据需要进行保密技术检查。

13、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保密应实行领导负责制,由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单位的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并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具体承办。

14、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系统安全保密管理人员应经过严格审查,定期进行考核,并保持相对稳定。

15、对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应给予奖励。

16、违反本规定,由矿应急领导办公室责令其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经相关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微山湖矿业集团崔庄煤矿

6.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工作制度 篇六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各项规定、制度。按照国家安全保密规定,实行控制源头、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有利发展的原则。

二、信息科负责指导人口健康网络和信息系统网安全保密工作。

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人口健康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在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时各个终端设备及用户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要加装硬件防火墙,并规定网络访问只能出不能进,网络管理员每天要注意浏览服务器工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防患及处理。

四、人口健康网络和信息系统内的计算机要处理好共享资源与保密源的关系,应分别把他们存放到相应的位置。应用软件要设置密码,密码要大于8位并使用数字、大小写字母、特殊符号混合的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不得泄露给外人。

五、在本单位局域网的互联网出口前加装网络防火墙,并做好相应的安全设置,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做好杀毒软件病毒库的及进更新。每台设备至少一星期进行一次病毒的查杀,一旦机器感染病毒后,应立即将病毒机与网络隔离并做妥善处理。

六、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在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递;要严格遵守国家的保密法律,不得泄露国家及本地区的秘密信息。不浏览互联网上不健康的网页、不发表反动言论、不接收和打开来历不时的邮件、不随意向陌生人接收和发送文件、不随意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软盘、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不利用办公机器玩游戏。对设备的重要数据要及时做好备份工作,并安全存放,以便于设备出现紧急事故时的数据恢复工作。

七、网络管理员和计算机使用者要提高网络安全和病毒防范的意识。对本单位单机和服务器使用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软件及时更新升级,及进打安全补丁,尽量减少系统安全漏洞。对于上传的数据要经过杀毒、加密等安全程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八、未经主管领导同意,各科室和信息中心不得向外发布和提供任何与人口健康网络和信息的信息。

九、不以任何形式攻击网站防火墙和网上服务器,不做任何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未经单位同意不得自行在外网建立网站,不得设立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不得发布、谈论危及国家的政治言论或传播国家秘密信息。

十、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的信息应按照工作程序必须经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和保密审查后方可发布。用户使用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交流,应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及安全规定。

7.安全保密检查的网络化应用 篇七

1 系统部署:

整体系统以独立的服务器端程序和运行于被管理终端上的代理进程组成, 实现星型结构部署, 并配合违规外联的发现跟踪设备。采用C/S结构, 其间通讯采用专用通讯协议, 并以对称密钥实现加密通讯。

在非涉密网中, 系统可参照图1所示方式进行部署

由图所示, 服务器部署于服务器区内, 终端计算机上部署客户端模块, 接受终端管理系统监控。未部署客户端或关闭客户端的计算机将被限制接入网络, 或限制其网络访问权限, 从而保证网络安全。

2 违规接入发现和违规外联发现

在已实现和物理隔离的内网或涉密网内, 通过网络型安全保密管理系统能够发现被管理的终端用户非法自行建立通路连接非授权网络的行为。通过非法外联监控的管理, 可以防止用户访问非信任网络资源, 以及自行试图通过拨号连接互联网等行为, 并防止由于访问非信任网络资源而引入安全风险或者导致信息泄密。

在未实现物理隔离的业务外网中, 通过网络型安全保密管理系统能够通过监听和主动探测等方式检测系统中所有在线的终端是否存在违规接入网络行为, 可以通过被管理终端是否安装并正常运行客户端代理程序, 并结合客户端代理报告的主机补丁安装情况, 防病毒程序安装和工作情况等信息, 进行网络的授权认证, 只允许通过授权认证的主机使用网络资源。

3 违规USB设备使用发现和屏蔽

可在服务器端事先将在系统内已登记在册的USB设备的信息即 (设备实例描述符) 输入保存, 并能够针对各个系统终端用户进行使用权限划分, 以确定该终端上能够正常使用的USB设备列表。当终端用户在插入USB设备至计算机上时, 操作系统就会发现这个新硬件的附加信息, 并且相关的驱动器就会寻求这个设备的确切描述符, 以确定设备的制造商、版本号、设备种类以及其他信息。如果USB集线器驱动发现一个新的USB设备连接到这个系统, 系统就会试图恢复这个设备的确切描述符。基于从这个设备上恢复的描述符, Windows就会按照如下格式创建设备实例标识符 (设备ID) :USBVID_v (4) &PID_d (4) &REV_r (4) 。

通过对当前系统内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EnumUSB键值的实时分析和检索, 如果发现与预定义合法USB线索不一致情况, 则在服务器端产生报警信息, 并通过更新客户端注册表文件的方法, 阻止终端应用该违规USB设备。

4 违规处理涉密文件发现

核心在于对当前文档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最近使用文档快捷方式放在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Re c e nt中, 系统临时文件信息在在临时文件夹WindowsTemp、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文件夹位置是由注册表中1.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UserShell Folders;2.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Shell Folders键值指定。代理程序实时按照预先设定的涉密关键词信息对上述位置的文件信息进行分析和检索, 如果匹配成功, 则能够确定用户在违规操作涉密文件, 并将其行为行为上报至安全保密管理员, 同时通过终端代理程序将用户系统桌面锁定, 阻止泄密行为进一步扩散。对比原有离线式安全保密检查工具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有效阻断过程。

5 上网痕迹发现

在涉密网或其他与互联网实现物理隔离内网中, 通过安全保密管理系统能够对终端上存在的上网痕迹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被管理终端上index.dat文件的监控, 能够发现着通过浏览器访问过的网址、访问时间、历史记录等信息。实际上它是一个保存了终端所有cookie、历史记录和IE临时文件中所记录内容的副本。并且index.dat文件是被系统保护的, 即使在IE中把这些内容都清除了, 但index.dat文件中的记录还是存在。如果发现被管理终端存在上网痕迹或通过违规外联监控发现连接互联网行为,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都能够向安全保密管理员发出报警信息并同时记录违规日志。

6 终端资产管理和监控

通过获取终端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和硬件配置信息, 如软件配置中操作系统版本和补丁情况, 安装软件列表和系统防病毒状态;硬件配置中CPU和硬盘序列号, 是否安装有违规设备等信息。在收集后和服务器端预先定义的终端系统配置台帐信息逐一匹配, 若发现不一致后可断定终端配置发生变化, 向安全保密管理员发出报警信息, 并记录日志。由于硬盘序列号的唯一性, 能够有效防止用户私自更换硬盘导致泄密行为发生。通过该功能能够实现终端资产配置的固定。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网络化的安全保密管理系统, 实现对终端正在发生的泄密和违规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在线管理, 体现对终端的全面动态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8.我国科技保密管理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科学技术;保密管理;定密;网络

1 概述

科技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标志,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科技一直是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保密和窃密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科技保密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我国科技保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保密管理制度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完善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的科技安全和经济利益起到了良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但由于体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科技保密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科技定密准确性不高 定密是对某一科学技术成果和科学技术进行密级确认,科技定密是科学技术保密管理的首要环节,若定密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动摇整个科技保密管理的根基。我国当前在定密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将没有价值和科学技术确定为科技秘密,或对技术含量较低的科技秘密定位较高,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和企业成本;使该部分技术被窃取,影响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原被定为秘密的科学成果,在到达一定阶段时就失去了保密的必要性,而管理部门却没有对该部分技术进行解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给国外不法分子提供了窃取我国科技情报的条件,我国科技保密工作将面临极为严重的任务;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乃至更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我国当前的科技保密管理制度仍处于保守落后的阶段,主要依靠涉密人员的自觉性进行科技管理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管理體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网络泄密严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网络窃密事件不断发生。大批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共享功能大肆搜集重要情报,给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与此同时,我国网络保密防范工作较为落后,科研单位或涉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淡薄,给伺机偷窃我国科技情报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间谍的重要渠道,而网络泄密事件不断发生,给我国的科技保密工作敲响了警钟。

2.4 涉密人员问题 科技人员是科技信息的直接接触者和管理者,而由科技人员造成科技成果泄漏的案件也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第一,涉密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需求与现有的利益所得出现了矛盾,在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发生泄密事件。第二,涉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后,更是忽略了科技成果的保密管理工作。第三,科技人才流动频繁。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动频繁,而人才的流动可能会造成一些核心技术的流失,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加强我国科技保密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科技保密管理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我国的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合作将更加激烈和紧密,在这种形势下,应对科技保密管理进行客观、科学的认识,提高科技保密管理意识。科技保密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科技保密由静态转为动态管理,由科技成果保密管理转为科技研发过程保密;保密范围和保密形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整个涉密部门及涉密人员提高自身的保密意识,防止一切形式的科技泄密事件发生。

3.2 完善科技保密管理体制 科技保密管理体制完善的根本是做好科技秘密的确定工作,这是做好科技保密的源头和根本,这一环节对整个管理体系的规模、成本、投入产出、管理周期等因素都会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对科技秘密的范围进行合理规定,根据《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及相关资料规定,凡是能削弱我国防御和治安能力、影响我国技术在国际上的先进程度、涉及我国独有技术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都应该被列为具有保密价值的范围内。其次,实行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责任制。鉴定专家不仅具有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进行鉴定的责任,还要对科技成果的密级进行鉴定,并提供参考意见。最后,形成科技秘密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科研活动是一项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对科研活动也应进行相应的保密管理,并对科技秘密的范围、项目、密级进行及时的确定和变更。

3.3 加强网络信息传输的保密管理 网络信息传输方面,应进一步建立上网信息保密审查制度,防止科技秘密信息出现在互联网或公共网中。首先,科研单位应控制好源头,对于秘密科技成果,不得上传到公共网上;做好检查工作,对于已经上网的信息进行实时检查,一旦发现秘密信息,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并对秘密泄漏进行深入调查。其次,做好科技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保密意识。通过案例教育、技术培训等形式,培养科研人员对于各种骗局、陷阱的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反间谍意识。最后,逐渐加大网络安全保密防范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升我国自身的技术防范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逐渐加快,科技对国家经济、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导致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合作也逐渐深化,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就给科技保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国应逐步完善自身的科技信息保密管理工作,切实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参考文献:

[1]段甦.我国科技保密管理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9.

[2]蒋建湘,蒋美仕.市场化网络化条件下我国科技保密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2):5-7.

9.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篇九

第一条 为加强非涉密网络和非涉密计算机的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非涉密计算机,是指经使用单位进行密级鉴定和审查备案,专门用于采集、存储、处理、传输非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

第三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单位责任人和直接使用人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本单位非涉密网络和非涉密计算机的安全和保密管理。

第四条 应对本单位非涉密网络和非涉密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保密培训,操作人员调离时应将有关材料、档案、软件移交给其他工作人员,接替人员应对系统重新进行清理,并明确保密责任,定期进行保密检查。

第五条 加强对连接互联网或其他公共网络的计算机安全和保密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保密防范措施,防止非涉密网络违规与涉密网络连接,防止非涉密计算机违规连接涉密网络。

10.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篇十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非涉密网络保密管理工作的要求,根据等文件的精神,全区高度重视,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本单位非涉密网络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强化保密意识。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并要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同时加强警示教育,通过近几年互联网信息泄密事件,要求机关各局室汲取教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网上信息的保密管理,确保计算机及其网络安全。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严格规范管理。制定了《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严格涉密信息流转的规范性,弥补管理上存在的空挡;同时,针对信息发布中存在的不规范等问题,及时制定了《网络公开发布信息的保密审查规定》、《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使用保密管理规定》等信息发布审查制度,要求对上网信息严格审查、严格控制、严格把关,从制度上杜绝泄密隐患,做到“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

三是以督促检查为手段,堵塞管理漏洞。为了确保计算机及其网络保密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计

算机网络保密工作中存在的泄密隐患,堵塞管理漏洞,我社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涉密网络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经过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涉密计算机使用管理情况

无违规上国际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的现象;没有感染“木马”病毒;没有使用过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没有安装无线网卡等无线设备。

二、非涉密计算机使用管理情况

非涉密计算机均无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及内部敏感信息(工作秘密)或曾经存储、处理过涉密信息及内部敏感信息(工作秘密);没有感染“木马”病毒;没有使用过涉密移动存储介质。

三、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情况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已登记、有编号和密级标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未曾外出携带;没有在涉密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没有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及内部敏感信息(工作秘密)或曾经存储、处理过涉密信息及内部敏感信息(工作秘密)。

四、办公网络使用情况

办公网络:内网为涉密网,外网机器为非涉密网;涉密网已实现物理隔离、履行审批手续;非涉密网未曾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及内部敏感信息(工作秘密)。

五、涉密载体清理情况

个人手中未履行登记手续的涉密纸质文件资料已清理;非工作需要的涉密电子文档得到清理;未登记编号的移动存储介质已得到清理。

六、抓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治理和文件的治理。重点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防范和治理工作和文件的治理。指定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加密计算机的管理工作,按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人员对机关各办公室的办公自动化设备配置、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协调。防止涉密信息上网,做到“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按照“控制源头、加强检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加强了对涉密网络的检查。经审查,到目前止,上网公开的信息符合保密规定,未发生计算机泄密事件。

七、相关制度建设情况

已建立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已建立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已建立涉密网络保密管理制度;已建立涉密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等保密管理制度;已建立在公共信息网络上发布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八、严格实施计算机网络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加大保密审查力度。对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由相关工作人员确定并制作、更新,在起草公文和制作信息时,应当对文件内容是否公开提出拟定意见,对属于免于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说明具体理由,由工作人员审核并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批。经审查,截止目前,我区在本单位的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信息,未发现涉密信息。

此次专项检查情况良好,我区非涉密网络保密工作基本能做到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

11.试析如何做好档案保密管理与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档案;保密管理;利用

档案在社会上所产生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能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所以大家也就都比较重视档案,尤其在对其进行保管和利用方面上。在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档案的载体已经不只是纸质档案,更向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发展,这也是未来的档案管理重要组成形式。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档案的保密等级划分与利用方法不是很明确,容易造成档案信息遗失等情况,为档案工作带来麻烦。

一、做好档案密级调整工作

(一)保密档案的等级。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档案可以分为绝密、秘密以及机密三个等级,将档案划分出明确的等级,就是让档案工作人员去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便于人们对档案的利用。但是在档案保管的时候,密级并不是一直都不边的,它是随着文件的贯彻情况以及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的,一般都是升密、解密以及降密这几种变化。档案很少有升密的情况,及时有也是暂时的,多数的档案都是降密或者是解密的变化。在实施相关法律规定的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加大档案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档案,并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协调工作,解决好相关的档案保管问题,首先要明确掌握档案解密的时间控制表,对有关涉密的档案内容要严格执行保密管理的标准,切实落实法律规定的一切条款。其次,还要接受保密部门对档案保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一同将档案中的涉密文件做好密级检定工作,并严格区分开密级档案和非密级档案的界限,明确哪些档案是不能开放利用,哪些档案是可以开放利用的,哪些档案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被利用,这些都是保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建立法制秩序。在对密级档案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不应该只立足于眼前的工作,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在以往的密级档案管理工作中,保管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不能适应新的保密法中的规定,所以在档案保管的制度中,还要添加一些能适用于现代保密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为了保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完善相应的制度。首先,建立一套涉密档案的密级划分制度,这样能使保密期限满的档案进行自动解密;其次,建立调密通知的制度,主要应用与提前解密的档案或者是密级有升降变化的档案,并且能下发正规的通知单,方便工作的衔接,还能随时掌握档案的密级情况;最后,建立一套涉密档案的接受制度,使涉密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三)科学管理涉密档案。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总是将涉密档案和普通的档案混合管理,并且混合利用,这样加大了档案的泄密现象,所以,采取合理的涉密档案保管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以前的档案存放不去挪动,但是在以后的档案提供利用的时候,如果涉及到涉密的档案,就不能向外提供,并且对那些涉密的档案进行密封处理,保管好档案。在以后的涉密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每份档案都单独保存,不能再出现与非机密档案相混淆的现象出现,使以往工作中的管理漏洞给填补上,使涉密档案和非涉密档案都能够统一管理类,为以后的利用工作和密级调整工作带来方便。此外,还要为档案建立密级的目录或者卡片,这样便于对档案的存放和查找工作,起到了索引的作用,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二、档案利用监督是档案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队伍建设。担负利用服务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利用制度的直接贯彻者,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三)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和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做好利用监督,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四)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價值,为此我们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

三、档案保密管理与利用工作中的对策与措施

(一)认识提升到位。档案保密既是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也是整个保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保密实际上是现行文件资料保密的延伸和拓展,不能因为涉密文件资料已经立卷归档了,进了档案保管室,就如同入了保险柜,可以高枕无忧了。说到底,涉密文件资料除了被销毁的部分以外,在其保密期限内,大部分时间是依靠档案保密室来落实保密防范措施的。因此,各级档案、保密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作,紧密配合,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责任,齐心协力抓好档案保密工作的落实。

(二)体系完善到位。抓好档案保密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大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档案保密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领导干部保密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操作、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和研究档案保密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管理制度体系。我们要建立健全立卷归档、档案提供、档案保管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坚持把保密要素渗透到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理事,杜绝档案保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和自由散漫的行为,防止因工作失误而造成失泄密责任事故。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需求,我国企业必须加强档案保密管理和利用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也相信档案保密管理和利用工作在各种技术的进步下越来越好,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艳萍.浅谈档案管理科学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0(22)

[2]韩文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J].青年记者,2011(8)

上一篇:对创意产业发展与营销策划人才需求的研究策划书下一篇:小记者招募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