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2024-10-15

质量重点工作计划(共8篇)

1.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一

2、强化原材料质量把关

对所有水泥、钢材、砂石等原材料进行检查,凡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出具出厂合格证,并按照规定复检合格后方能使用。

工程材料进场后,按其品种、强度、证明文件以及出厂时间等情况分批进行检查验收,并按不同的规格和品种分类贮放,不得混杂,且应设立识别标志。使用前应对其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样试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原材存储场地设置醒目的公示栏、宣传栏、标语条幅,并按照各类成品、半成品分类堆放整齐,满足防雨防潮条件,并用标识牌标识清楚。

该项工作由张艳君负责组织,李光、房胜旗负责配合落实。

4、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

本标段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厂家已经由监理单位和南环公司建设指挥部审批通过。

1)原材料控制

要求商混站对进场原材料按材料控制程序进行登记,收集、保留相关资料。

商混站试验室对混凝土的所有原材料按照《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中的要求,进行进场检验,不随意更换原材料(含掺和料、外加剂),如有更换原材料厂家时,提前2个月对新材料进行全项检验,并重新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单位按一定频率对原材料进行常规和全项检验。要求商混站所有原材料做到先检后用;集料堆放场地先硬化、分仓后堆放,原材料有明确的标识牌;骨料按要求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并对其检验状态进行标识,严禁使用卵石、海砂;胶凝材料、外加剂储存罐采用顶部搭设遮阳棚和四周棉被包裹防晒。骨料用钢结构雨棚覆盖,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差异和温度。

2)混凝土拌合、运输、养护等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生产时要按规定顺序投料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冬季不少于180S,其他不少于120S)。商混站在每次拌制混凝土时都要按规定要求留置混凝土试块,并在试件顶部标明:强度等级、结构部位、制作日期等。

混凝土每罐生产完成后,在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驻站员见证下进行拌合物的性能检测,将检测结果填写到《混凝土开盘鉴定》中。

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浇筑能力相适应,并应以最少的运转次数,最短的时间将混凝土从搅拌站运至浇筑地点,以保证拌合物于浇筑时仍具有施工所需要的和易性要求,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性。

混凝土在自然条件下(气温不低于5℃),采取浇水湿润、防风防干的方法进行养护。水平方向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湿麻袋、苇席、锯末、湿砂等覆盖物覆盖,垂直方向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人工洒水、压力喷洒等方法。

开始洒水养护的时间,一般在浇筑后12-18h。在炎热夏季,为防止初期温度过快升高产生表面裂缝,还可采用隔温被的方法。当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不得小于14天。从混凝土强度要求考虑,一般强度达70%才停止养护。

3)冬期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 冬期施工时要求商混站:

⑴加大对原材料管理,保证所用材料符合要求; ⑵严控拌合水的加热温度;

⑶每天观测室外实际温度,并在施工中测量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及浇筑时的温度。

该项工作由杨波负责组织,曹强、王康负责配合落实。

5、做好试验检测工作

对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能、土方及其它填筑施工的密实度、混凝土配合比、强度等的测定和试验,按规定进行抽样试验,例如各种标准击实试验、集料的级配试验、混合料的配合比试验、结构强度试验等。对检测不合格的成品或半成品坚决返工整改。

对路基、路面及其他需要通过预先试验的分项工程,必须预先进行工艺试验。提出工艺试验的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工艺试验的机械组合、人员配额、材料、施工程序、预埋观测以及操作方法通过试验作出选择。比如桩基施工,对水下混凝土做好配合比设计,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能力确定初凝时间、塌落度、泥浆稠度等要求。

该项工作由黎俊负责组织,杨波、董作相负责配合落实。

2.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二

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企业, 通过招投标工作考核施工企业的资质, 并以此避免工程分包过程中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情况的发生。但是许多中标企业在中标后会将合同段所规定的工程分为若干部分, 对企业不能施工的部分进行分包。由于分包过程中许多企业的施工管理能力有限, 分包后中标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使得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存在诸多隐患。针对这样的情况, 中标企业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力度, 以此保障分包工程的施工质量, 避免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等问题的发生。

2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

以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的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明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 通过对施工质量管理重点的控制与管理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

2.1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管理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是对公路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文件等基础工作的管理。通过对施工基础工作的管理, 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工程施工前, 施工企业必须对施工合同、工程量、施工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进行分析与探讨, 科学的设计施工现场规划, 以此进行工程测量放线等基础准备工作。通过施工技术文件的分析与管理以及对公路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勘探, 选择最为科学的施工方式与施工方案, 为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并通过测量放线工作为工程的施工指明方向。

作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的基础, 施工材料的管理对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高速公路施工材料的管理要根据公路施工设计方案中所表明的材料进行科学的设计与管理, 针对施工多用材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强化对供应商资质的检查与审核, 确保供应商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供应能力。同时以进场检验、存放管理、使用前复检的方式, 确保使用用材料符合设计要求。针对施工用材料的不同材料进场数量与管理方式也应采用不同方式。例如:二灰土路基工程施工材料中的石灰采购与存放应在保障工程施工进度需要的前提尽可能的减少存放数量, 以此避免施工材料露天存放受潮影响工程的施工。同时对存放的石灰应采用覆盖等方式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发生改变。再如:施工用钢筋进场后必须严格进行码放管理, 减少钢筋弯曲后平直对钢筋造成的影响, 为公路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2.2 高速公路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时, 要注重对施工技术执行的管理, 同时根据施工质量控制点对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各因素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另外在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中还要注重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根据施工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 避免在环境不利因素情况下进行施工造成的质量问题。例如:在进行沥青路面摊铺、压实过程中, 雨后必须对表面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施工, 以此避免由于两层沥青间含水量过大造成压实分层等情况的出现。另外对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影响较大的机械设备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避免由于机械设备原因造成的施工质量通病。其主要管理方向为机械设备的保养与检修、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等。例如:沥青路面摊铺过程中, 摊铺机熨平板是否平直、是否在施工前进行均匀预热、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急停急起等会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而施工设备由于故障等原因停在刚刚铺设的沥青路面上还会造成沥青路面出现坑洼, 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因此, 加强施工设备的保养与检修对保障公路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设备管理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运用现代设备维护保养方式定期检修、保养设备避免由于施工机械设备故障影响公路施工质量。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针对施工中影响施工质量的技术因素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监督,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施工过程的各个质量控制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等进行管理, 以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3 注重事后检查与工序交接管理, 有效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公路工程施工工序交接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其对有效保障公路施工质量、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 质量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工序交接的管理, 在每道工序完工后有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简检查, 最终合格后在工序交接记录上签字。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通过公路交接的管理能够有效避免上一工序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下一工序的影响, 有效减少工程完工后发现问题造成的返工费用, 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工序交接管理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 以严格工序交接管理有效保障每一工序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保障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工序交接管理是中标企业对分包商进行质量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除分包商自有质量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外, 中标企业还要通过对工序交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施工记录的管理, 为公路工程施工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出问题所在奠定基础。

4 结论

现代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公路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公路施工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 以科学的管理的重点开展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以此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施工质量管理的需求,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 以人才为基础, 科学的开展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以此提高质量管理实施效果, 促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 促进企业市场竞争的提升。

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公路运输为重要载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内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质量管理对地域经济发展、公路养护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就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重点与实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杨艳华.《现代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路桥施工与管理.2009.2

[2]郭洪波.《影响高等级公路施工质量因素的分析》.公路工程资讯.2007.11

[3]柳文礼.《材料管理—现代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公路施工管理资料汇编.2009.5

[4]杨梓欣.《如何构建现代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公路与桥梁.2009.4

[5]吴华伟.《加强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提高公路施工质量》.现代路桥.2008.10

3.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三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为扎实有序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白城市农委成立了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 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协调一致,形成监管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专项整治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各级农业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细化监管内容,规范执法程序,依法严格有效监管,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2.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

白城市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截止目前,全市共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3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9个、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13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1个;国家级11个、省级9个、县级13个;有水稻、大米、向日葵、蔬菜近20多个品种,面积达180万亩。全市共开发认证有机食品112个(不完全统计),开发认证绿色食品30个,开发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15个。洮南绿豆、洮南辣椒2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洮南黑水西瓜、洮南万宝粉丝获得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城市农科院的燕麦、向日葵获得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源头上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这些品牌的打造,树立了白城市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强化监管体系建设,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切实把好质量安全关。白城市农委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五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工作。

4.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落实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按照“依法行政、制度监管、技术保障”的原则,积极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先后指定了《白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白城市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白城市农产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白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制度》、《白城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生产档案记录,建立了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强化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消费引导,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5.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突出了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为切实保证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白城市农委组织各级农业检测机构加大对当地的大型农贸蔬菜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大棚及大型超市的蔬菜农残例行检测力度,同时各级检测机构还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对采收期的蔬菜深入现场进行农药残留速测,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截止7月末共检测蔬菜样品3820个,蔬菜品种38个,合格率为98%。并积极配合省农委开展5次例行检测抽检工作,共抽取蔬菜样品311个,合格率98%。

二是开展了“三品”专项整治行动。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杜绝非法生产行为、规范企业用标行为,全市各级绿办深入“三品”生产企业,开展了全方位检查。一是检查企业内部认证产品包装物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二是检查是否有包装物的专管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三是检查是否有严格的包装物的出入库记录;四是检查绿色食品包装物标签上的产品名称、产品编号、生产商品名称和商标名称是否与获准证书上标注的相符;五是检查是否存在超期用标或冒用标识现象;六是用标产品产量是否超过证书批准产量等。全市累计检查“三品”生产企业77次,出动执法人员121人次。从检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企业、基地都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生产经营管理,基本做到了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和监督管理制度化,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积极配合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对企业和市场 “三品”生产销售情况抽查检验,总体情况良好。通过整治,“三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三品”自身赢得了信誉,维护了“三品”的公信力。

三是加大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力度。2011年是农业部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种子执法年,为了有效遏制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白城市农委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和高毒禁限用农药为重点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对各农资市场、经营网和市场摊点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清理检查专项整顿。同时为了增强执法效果,与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多次联合执法检查。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出动人员3474人次,出动车辆1201台次,查处案件240件,吊销营业执照(许可证)6个,检查企业(业户)2317个次,整顿市场351个次,查获非法农业投入品27080公斤(种子、农药、化肥),挽回经济损失683.67万元,印发宣传材料15.2万份。检查中未发现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通过执法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净化了农资市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6.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和省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大局,以补贴机具质量监管为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行为,认真做好标准制定,试验鉴定,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等重点工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

二、监管重点

(一)进一步完善全省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全省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对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不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质量监管水平。按照“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畅通渠道、有效监督”的原则,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机化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要强化省站农业机械质量检测鉴定装备设施建设,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二是要完善市、县级,特别是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的基本设施配备,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监管工作的规定、制度、程序等,保障农机化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二)继续深入开展以“3.15”为重点的各种农机质量宣传咨询活动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与要求,我省在3月15日,组织省、市、县三级农机管理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同时开展“3.15”农机质量大型宣传活动。省局选择一个市设主会场,其它市要在本辖区设分会场。各会场开展法律法规宣传、优质机具展示,现场受理投诉、公布投诉电话、普及农机质量知识、曝光假劣产品,特别要将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内容。另外,各级农机部门还要结合全年农时季节、展会以及“红盾护农”、科技下乡等活动,集中开展有声势的以质量与服务为主题的农机质量监督宣传咨询活动。要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期刊杂志以及制作展板、宣传车和散发宣传品等,深入乡村农户,通过剖析案例、宣传农机质量政策、传授伪劣农机产品识别常识、接受农民对农机质量的投诉和咨询等,真正把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做到养机户身边。

各地组织进行的宣传咨询活动要编写详实的总结材料及时上报省农机鉴定站。

(三)依法组织对部分农机产品进行质量调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质量保障的规定,结合我省农机用户的投诉反映与补贴工作的实际需要,省局决定对玉米收获机等重点产品进行质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二是售后服务质量。质量调查要制定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调查培训。调查工作完成后,形成质量调查报告,通报调查结果,并组织相关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就调查出的质量问题与服务问题进行整改。

(四)开展生产企业质量保障能力的检查督导工作

为有效保障补贴机具质量稳定、安全可靠、服务及时,选择对补贴机具中的重点产品,对这些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实施现场检查督导。检查的主要内容为生产条件、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能力及执行情况,对企业是否具有持续性生产符合要求产品的能力作出评价。同时,要加强对本省农机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督导服务,帮助他们开展技术创新,改善生产条件,提供安全、适用、可靠的农机产品。检查结束后向农机管理部门提交督导报告。

(五)开展销售企业服务质量的现场检查督导工作

销售企业是农机补贴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农机补贴政策能否圆满实施产生重要影响。为此,2010年要继续加大对全省定点销售企业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力度,重点检查新增企业和

2009年存在问题的企业,采取到销售企业现场查验售后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制度、服务措施、服务记录等情况;并要深入农机用户了解销售企业的服务承诺兑现情况、诚信经营情况、三包情况等,对检查情况在归纳、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向省局提交检查督导报告。

(六)大力加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

投诉监督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要落实山西省农机局《关于规范市、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名称的通知》,县级以上农机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201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健全投诉机构,并规范机构名称;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联系人员、办公地址;三是积极受理农户投诉,及时、高效、公正调解和处理质量投诉案件,切实保障农机用户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按时上报投诉情况与处理结果。省局要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作为对市县农机部门工作的重点考核内容。

(七)开展农机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和要求,省、市、县各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部门要在“春耕”、“三夏”、“三秋”主要农时季节,配合当地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农机市场打假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打击制售伪劣农机及零配件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农机质量齐抓共管的整体效能。

(八)完成标准制定工作

根据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0年标准制定计划,省农机鉴定站承担的《联合收获机械安全标志》、《玉米免耕播种机适应性评价方法》农业行业标准制定任务,要按照标准制定程序按时完成此项工作;有条件的市应结合本地区农业机械生产实际,深入调研,提出计划,积极承担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要树立服务理念,帮助企业制定完善企业标准和备案工作。另外,省站还要吸收部分有条件的市站,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设施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建立健全农机化标准化体系不断努力。

(九)科学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

农机试验鉴定是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基础工作。一是根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要求,配合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做好能力认定范围内的农机产品部级鉴定工作;二是要做好本省农机产品的省级鉴定工作。三是积极承担政府部门的委托,进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通过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工作,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客观准确的检测数据。

(十)组织好政府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制定工作

根据《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组织本省企业参选《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做好产品申报、审查、推荐工作。

根据《山西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制定《2010-2012年山西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1调整),目录制定工作要在及时、科学、合理、适用上下工夫,确保我省农机补贴工作的顺利实施。

(十一)搞好农业机械化质量信息服务工作

要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信息宣传、报道和权威发布工作;开通农机质量投诉网上报告系统,及时上报重大质量投诉事件。为推动农机化质量监管发挥应有作用。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列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保障经费,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投身其中,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各项工作顺

利完成。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由农机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具体实施。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规范行风,高效廉洁

5.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五

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2012年上半年,xx公司围绕“强化产品和工程技术质量过程控制,推进质量工作上水平”为主要内容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努力克服各种外界环境和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强市场开拓、生产监管、质量监督的力度,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技术管理,提高xx质量

2012年上半年累计完成xx1750井次,同比增加191井次,xx合格率100%,声幅遇阻率0.54%。

在质量技术管理上,根据不同地区、风险级别大小、工艺技术难度等不同情况,坚持“一井一策,一区多策”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于重点井调集技术专家、能手进行“会诊”,全面分析施工特点和施工难点,商讨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将工程风险降到最低。

公司技术部门多次组织技术中心、基层队现场技术人员、化验室相关人员召开专题讨论会,对xx井等数十口井进行 “会诊”,会上对井身结构、井下复杂情况、钻井液性能、xx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可能影响xx施工安全、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确定了配套的技术措施。

从工具附件的优选、准备到水泥浆体系的确立,从扶正器的选型、加装数量到隔离液的选用,从施工参数的确定到生产运行的组织,面面俱到,十分详细,为保质保量的完成重点井、复杂井的施工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今年以来,物资采购管理严格执行两级集中采购办法,一、二级物资集中采购结果的总集中度为99.8%,较好地执行了两级集中采购物资结果。

2012年上半年xx公司各级物资管理人员,从计划申报到验收入库等各个流程,严格遵循物资管理规定。上半年公司集中采购的物资覆盖46大类物资,其中10大类水泥及制品、12大类石油专用化工产品、7大类石油及产品、47大类石油专用工具和石油专用设备配件为主要采购物资。各三级单位物资管理部门在物资领用和采购前,利用网上申报、电话询价、厂家报价以及xx、xx相关部门组织的招投标等方式,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做到比质比价,货比三家,严格控制采购程序,选用xx公司中标厂家和xx公司、xx公司合格供方产品,保证了所购物资的质量。

三、深入开展顾客满意度测评

为客观、科学地评价公司xx技术服务情况,提供持续改进的基础保证,以提高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的程度,xx公司经营计划科协同各项目部向服务的华北、冀东、吐哈、长

庆、江苏等油田甲方单位送发了涵盖四个测评项目、二十五个测评要素的“xx服务用户满意度测评调查表”,共发放调查表23份,顾客反馈23份,问卷返回率为100%。

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切合实际。问卷采取百分制,其中,xx质量占45%,服务质量占30%,价格感知占10%,整体评价占15%。调查结果分析表明,顾客对2012年上半年xx服务工作整体表示了认可,公司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影响顾客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环节,如:xx及时性、施工连续性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时刻关注钻井生产动态,及时掌握钻井进度及井下复杂情况,及时参加生产协调会,安排xx前期准备工作,准时到井,以服务钻井提速为己任。公司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进一步树立“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确保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下步工作重点

1、关注xx井、xx井、复杂井,深入分析研究其施工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施工技术措施,坚持 “一井一策”的理念,打好事故歼灭战,提高工程质量。

2、把 “四个评估”落实到日常生产工作中,对xx施工各个生产阶段和各个技术工艺的风险进行识别,查找安全隐患,从各角度进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消减措施,强化

过程控制,规避施工作业风险。

3、牢固树立“积极井控”理念,增强井控意识,做好井控培训和井控演练工作,提高员工井控应急处理能力。

4、进一步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重点监控,落实责任。严格按照渤钻物资管理办法,加强物资计划、采购、储存等管理工作,确保ERP物资模块系统有效运行。严格控制采购程序,选用集团公司、渤钻公司合格供方产品,进一步加强所购物资的质量验收工作。

5、创新“质量月”活动的内容、形式,培养典型,树立标杆,提高活动效果。

6.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六

厦建总〔2012〕3号

索引号:XM00116-66-01-2012-019 发布机构: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2012-09-04 ] 点击:

358 字体: [ 大 中 小 ] 各区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领域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和预防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局领导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政及房屋重点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

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为确保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局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检查的组织、指挥、指

导、协调和督查等工作。

组 长:林树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总工)

副组长:何庆丰(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常务副组长)

廖河山(副总工)

成 员:陈锦良(工程建设管理处 处长)

侯放(勘察设计处 处长)

黄依柱(政策法规处 副处长)

吴美娜(建筑业处 副处长)

廖金旺(执法稽查处 副调研员)庄毅伟(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站长)

李红(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所 所长)

王权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馆长)

林联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副站长)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勘察设计组、施工检查组。

1、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总工程师办公室,何庆丰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检查协调工作。

2、勘察设计组:具体负责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工作。

组长:廖河山

副组长:侯放、李红

成员:由勘察设计处、市施工图审查所、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单位抽调相关人员及专家组成。

3、施工检查组:具体负责重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检查工作。

组长: 何庆丰

副组长:陈锦良、林联泉

成员:由工程建设管理处、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等单位抽调相关人员及专家组成。

(三)各区建设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对区管重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及施工质量安全进行检查,要及时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检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检查范围

全市范围内的财政投融资的已竣工和在建市政及房屋重点工程项目。

三、主要检查内容

1、工程勘察设计质量;

2、施工质量与安全

主要内容详见附表。

四、检查形式

采取企业自查、现场和内业资料检查、勘察设计资料抽查等方式。重点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及重要使用功能进行检查。

五、检查时间

第一阶段:自查自纠。9月5日起至9月20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进行自查自纠,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并签字确认后,于9月20日前,报送市建设与管理局总工办。

第二阶段:勘察设计资料及施工现场检查。9月10日至10月10日,组织对清单项目进行逐一检查。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10月10日至10月20日,整改、督察、处理,总结经验、教训对各建

设单位进行宣贯,提升本市建设行业质量安全意识。

六、其它要求、事项

(一)各相关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尤其建设单位要制定严密的自查方案,牵头汇总各参建单位自查报告及整改报告,并于9月20日前将相关资料报送市建设与管理局总工办。我局组织检查时将查验各参建单位自查表,对未认真检查或对查出问题督促整改不到位的,将予以严肃处理。

(二)市质量安全监督站将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跟踪管理,落实到人。

(三)对此次检查中责任不落实、自查自纠走过场,以及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一经发现将依法采取限期整改、停工整顿、通报批评直至清理出我市建筑市

场等手段予以处理。

联 系 人:张杰

姚龙泓

联系电话: 2205629,***(张),***(姚)

真:2205629

电子邮箱:ylh@xmjs.gov.cn

7.质量重点工作计划 篇七

为进一步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考核, 环保部、财政部于2009年联合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经过3年的研究和试点考核, 从2012年起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3], 考核结果作为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1 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根据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名单》中, 我省的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和石台县6个县属于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水土保持功能类型。地理范围大致位于大别山以北, 江淮分水岭南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6县总面积为13458km2, 占安徽省国土总面积的9.60%。这些县区地处偏远山区或者革命老区。在实施生态转移支付之前, 经济落后, 家底薄,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差距明显, 县区监测能力薄弱, 严重制约了考核工作的开展。经过这几年的持续努力, 全省考核组织工作不断强化,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数据报告质量逐年提高。

2 统一认识, 高度重视

考核工作开始启动时, 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国家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认识不清, 把此项资金当作其他财政划拨收入, 未将钱用在刀刃上。安徽省环保厅和财政厅利用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会议、部门通气会议及现场检查等机会, 广泛宣传政策, 改变了地方政府认识上的误区。原先各县政府只重视转移支付资金在民生保障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支出, 现在更为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全省共获得中央财政拨付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经费从2012年的3.1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92亿元, 而生态建设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所占比例由61.2%提高到73.5%, 占比大幅提升。同时各县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对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

3 强化制度, 规范考核

为了更好地推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的规范化, 结合安徽省实际, 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省环保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 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与考核工作组织情况有机结合, 考核评估结果直接影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比例;转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工作的通知》[4]、《关于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对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能力建设、监测经费保障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几年努力, 全省从组织管理、材料准备、数据审核和报告上报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考核工作进一步规范。

4 强化联动, 健全机制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考核对象是各级政府, 涉及多个部门, 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省各县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 成立领导小组, 明确由县长任组长, 分管副县任副组长, 县政府办、发改委、民政、财政、国土、住建、农委、水利、林业、环保、统计、气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 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考核工作。同时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制定每年的《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对考核工作的进程安排、任务分工及要求进行了详细部署和明确要求;财政部门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各县都为考核工作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 并且将考核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 建立了长效保障机制。目前, 全省有5个考核县的专项监测经费超过百万元, 缓解了日常监测工作的经费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认真开展各项指标的统计和填报。全省形成了由被考核县政府—县环保局—省监测站—省厅监测处的逐级报送、审核的工作模式,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考核机制日趋健全。

5狠抓建设, 加强能力

考核工作对县区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起先这些县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人员、设备及场地均很缺乏, 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考核要求的日常监测工作。针对这一问题, 安徽省加大了对考核县区监测能力建设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 日常监测由原先的委托监测, 逐步达到独立完成所有日常监测任务的能力[5]。2015年, 6个考核县环境保护支出约1.26亿元, 占转移支付资金的1/3。至2015年底, 6个考核县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环境监测三级站标准新建或扩建了实验室, 同时引进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太湖、岳西、霍山3个考核县已率先通过了标准化验收;6个县监测站均获得计量认证证书;6个县均已建成大气自动监测站和污水处理厂, 并正式投入运行;有5个考核县建立并投入运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厂, 石台县的正在建设中。各县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基本能够独立承担并满足考核的日常监测工作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的监测点位 (断面) , 按照规范标准开展监测和评价, 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6 现场核查, 完善体系

为了推动考核工作进展, 掌握考核县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有关考核的技术规范及工作方案要求, 每年组织省环保厅、财政厅对6个考核县开展省级现场核查工作。结合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明确重点核查的目标, 带着问题现场办公: (1) 宣贯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意义, 督促县级政府用好转移支付资金; (2) 通过实地检查监测点位 (断面) 、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监测能力等情况对环境状况指标进行验证; (3) 现场勘查, 利用GPS定位观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生态指标进行核实。通过现场核查, 切实解决工作推进中碰到的不少问题, 推动各县政府切实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职责, 数据填报质量也不断提升。

7 严把审核, 提高质量

组织专人对照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要求, 审核上报数据, 对于不按规范填报、没有数据变化说明、未提供佐证材料和照片的上报材料一律退回重新上报, 严抓考核工作各项技术要求不放松。要求各相关部门在提供数据时, 对数据变化情况作以说明, 同时加盖单位公章。另一方面严格时间节点, 根据考核自查上报时间节点要求, 制定部门上报时间进度要求, 确保最终考核自查工作严格遵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所规定的时间节点。

重点抓住考核工作质量要求不放松, 认真落实各个环节的技术审核: (1) 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考核人员工作水平。安徽省每年组织各县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 指导各考核县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填报, 同时多次安排各县技术人员一同参加总站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 (2) 落实跟踪指导工作, 努力将问题消灭在工作过程中。省站针对各县技术咨询和提问, 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予以回复;收集汇总疑点难点问题, 及时向总站领导请示汇报;整理软件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 与软件公司设计专家保持交流沟通;及时向省厅通报各县数据报送情况, 使领导第一时间了解到县域考核工作的进展情况。通过严把数据审核关, 原先报表及资料完整性、数据逻辑性、数据合理性等出现的问题, 现在已经明显减少, 上报国家数据审核一次通过率达到100%。

8 问题与建议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是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生动实践。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化, 涉及的问题比较多, 需要逐步完善和解决。主要涵盖这几个方面: (1) 如何保证考核数据的质量。环境监测是考核工作中重要环节, 必须进一步加强质控。着重对样品采集、数据记录和存档、报告三级审核等环节加强检查, 特别要求每次监测采样要同时记录GPS航迹及采样影像资料。 (2) 如何改变以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 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 作为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从而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的地位[6]。

摘要:2012年以来, 国家环保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 考核结果为每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调节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安徽省有6个县域纳入考核名单, 属于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水土保持功能类型。本文就安徽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Z].环发[2013]16号.

[2]钱震, 蒋火华, 刘海江.关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现场核查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5) :34~36.

[3]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Z].环发[2011]18号.

[4]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5]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 24 (1) :1~4.

8.谈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篇八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快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道路工程作为联系各区域的纽带,近年来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沥青路面由于其扬尘少、行车舒适、易去维护等优势,在城市道路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机动车流量日益增大,尤其是大型车量的不断增加,道路工程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这就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市政道桥工程的监理工作,对如何做好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此简单谈一下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重点,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沥青路面的优点和分类:

与一般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表面更加平整,不存在施工接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小,噪音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其施工便利,养护简单,开放交通速度快,便于进行分期修建,由于这些诸多的优点,因此沥青路面在我国道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的沥青路面主要包括沥青混凝土路面、厂拌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路拌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等。

二、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1、沥青路面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1.1监理应对材料的采购质量进行控制。沥青混合料生产厂家目前较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理应督促施工单位在采购前就做好相关的调查试验工作,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1.2监理应做好道路基层的验收工作。而在道路施工前,现场监理应对道路基层进行细致的检查,基层检验合格后,还要对路面的水平度进行测量,合格后才同意进入下一道工序。

1.3对于检验合格的道路,还要求督促施工单位对下承层进行清扫,然后在施工前一天对地面层进行透层油的喷洒,同时还要根据地面层的实际情况进行粘层油的喷洒。

1.4在进行正式施工之前,监理还应会同施工单位做好路面沥青的试铺工作,确定松铺系数。需要提前在试铺路段安放好设备和试验仪器,通过试铺将确定施工中人员配备、机械设备、施工工艺、压实遍数等各项技术指标。

2、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及运输质量控制重点

在需要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拌合过程中,需要将所需要使用的各种集料进行分别堆放,并进行必要的试验,然后按照设计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来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需要具有降尘和密封性的设备,同时还需要对拌合过程中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进行随时检测,在拌合的现场要设置专门的实验室,这样可能更好的对原材料和拌合料进行检验。沥青的拌合温度应该控制在150℃~170℃之间,对于超出这个温度标准的混合料则不能进行使用,而在施工现场进行摊铺时,沥青混合料温度则以大于130°C为宜。

由于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温度变化和离析现象,所以需要对运输车辆、运输距离、拌合站的产量等堵多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来综合进行配置,对于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车辆,要保证车辆内没有杂物,做好防粘薄膜剂处理,配置篷布等,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运输过程中温度的降低。同时还要对运输的道路提前做好修筑工作,避免过于颠簸而导致沥青混合料发生离析现象。对于运输途中受到雨淋、硬化和离析的沥青混合料则不能再进行使用。

3、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摊铺之前,监理应检查施工机械的合格证,检查操作人员上岗证,并会同施工单位一道对沥青摊铺机进行全面检查,符合起步要求。完成下层清扫、平石或砼构件侧面涂刷乳化沥青,经现场监理检查合格并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起步。摊铺采用全幅一次摊铺成型。根据不同的摊铺段落,制定分层的平整度控制标准,严格阶段性目标控制,保证全线平整度达到规范要求。为保证预期平整度和压实度,调整摊铺机振动频率及相应的振幅,使铺筑的沥青混合料的初始密实度达85%左右。摊铺之前先将熨平板预热使其温度达65℃以上,开启振动捣实开关运转正常后方可起步。在试验段的基础上,根据摊铺层厚和材料类型确定抛高系数下面层1.10~1.25,中面层1.10~1.25,上面层1.15~1.30。摊铺碾压后测其高程符合后正式摊铺。摊铺上面层时,除两侧路缘石边可进行人工修整外,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在摊铺机后面人工撒料修补,沥青混合料未碾压之前,施工人员不得进行踩踏。

根据沥青拌合场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压实设备配置及摊铺长度,摊铺速度宜控制在3m/min左右,保证摊铺机匀速不间断摊铺。在摊铺中螺旋布料应慢速均匀供料,使沥青混合料的高度保持在螺旋叶片高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桁架滑移式平衡和摊铺机履带板之前不准有散落沥青料,在实际摊铺中需配备四名工人做清理及清扫工作。

4、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质量控制重点

在沥青路面压实工作中,监理要重点控制好路面平整度、标高和密实度。沥青混合料的分层压实厚度不得大于10cm。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进行。

4.1初次碾压:这个阶段的碾压工作是为了使沥青混合料达到稳定的作用,所以利用摊铺机的熨平板就可以达到初步压实的作用。而对于摊铺刚刚结束后的沥青,由于温度还较高,所以只需轻微的进行碾压就可以达到压实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选择8吨的双轮振动碾压机来进行。

4.2 二次碾压:这个阶段的碾压主要目的是为了压实,经过此阶段后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应当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所以应当在沥青混合料温度较高时进行二次碾压,并且要与初次碾压很好的配合;二次碾压时,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不应小于110°C,一般使用16t以上的轮胎压路机和重型静力双轮压路机同时进行碾压。

4.3 最终碾压:这个阶段的碾压主要是为了确保路面没有缺陷以及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此阶段碾压时也需要在沥青混合料温度较高时进行,使用的碾压设备为静力双轮碾压机,并且要紧跟着二次碾压后面进行作业。

5、接缝处理质量控制重点

沥青路面的接缝,是直接影响路面平整度和稳定性的工序。监理人員应尤其重视,应要求施工单位在摊铺前应对接缝的位置进行规划,力求将接缝的数量降到最低程度。接缝的形式有两种:冷接缝和热接缝。目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纵缝一般采用冷接缝,横缝采用了两种形式相结合。

1、热接缝。摊铺过程中因无法预见的原因被迫暂停摊铺时,应尽量缩短暂停时间,让接缝采用热接缝处理。如果暂停时间过长,混合料冷却到140℃以下时,则应设置为冷接缝。

2、冷接缝。当天的摊铺作业结束后,铺层末端应设置冷接缝。采用切缝机将端部不合格的混合料切除掉,切缝应与路面垂直。

结束语

沥青路面的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施工项目,不但要有配套的专业机械设备,还要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施工管理。其施工工艺复杂,影响质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这就要求我们监理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特长,牢固把握沥青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做到有的放矢,扎实做好路面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二版).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2、佟彩霞.市政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上一篇:有吸引力的驾校范文下一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