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省思

2024-07-16

工作省思(共7篇)

1.工作省思 篇一

牛顿自我评价为“小孩”,自喜于卵石贝壳的发现,却罔顾了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伟大如牛顿者尚如此低姿态地自我省思,何况乎当今之世人?

话虽如此,然而当今社会上,却鲜有人能够勇敢地自我诘问与省思。不论是普通民众的集体“愚”乐,茫茫然不知精神信仰的存养;还是社会精英,尤其是代表民族思维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口诛笔伐,却已失去当年鲁迅先生为主义,为民族而提笔战斗的内在价值观,而仅仅为名,或为利。如果说集体性沉沦是秋冬万花的凋零,那么社会精英的坠落,则是清菊傲梅的颓败。岂不令人痛心。

我们可以从雨果的笔下获得启示,“人有肉体,这肉体就同时是人的负担和诱惑,人拖着它,并受着它支配。”人性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致失去其本真,使人忘乎所以地陶醉于已有的所谓成就中,惰性享受着物质“丰盛的晚餐”。

但是,当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自我省思,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扪心自问时,原因岂不应在社会中寻找?是的,这个浮华功利的社会,将生活其中的人无情捆绑,紧紧被“拥抱”,欲挣扎者,显得无助而绝望;而热烈投其怀者,则“死”得凄惨而可悲。

自我省思是自我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当我们在苛责这个社会,指骂这个时代时,是否想过自我反省与诘问?这个社会由人组成,这个时代由人而成为时代。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量变质变观。如果我们都能时刻自我省思,坦然地称自己为“小孩”,而不再沉醉于已有的功绩,去努力翔游于精神高尚的海洋,那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将会清楚而可爱许多。

然而,自我省思却远非人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它不仅要求人们有如此勇气和胸襟,还需要人们在省思之时,避免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沼。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哲学家雷蒙·阿隆在其著作《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清醒而尖利地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左派和右派进行了剖析,其中自我省思与审视时代的勇气和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其著作至今被奉为经典。由此看来,自我省思虽难,但未必就无法企及,至少我们应努力追求此道,如牛顿与雷蒙·阿隆者。

同时,若是辅以正确的引导,他人相助,环境相佐,自我省思岂不可以简单许多?这就需要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知识分子们担起这份时代责任,民族责任,执笔上阵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引明灯。若此,中华民族将不致被尊为物质大国而沦为精神小国。

“我们唱了一路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许多路,却忘了为何出发。”纪伯伦这样说。世人当以此为诫,警惕失去自我而应自我省思。进而脱出海滨沙滩之禁锢,站在高处,瞭望浩瀚的人生之海洋。

2.战争的省思 篇二

《德国集中营实情调查》重现了纳粹在多个集中营的骇人罪行:那成堆如山的腐烂人类遗体,以及那些眼窝深陷、皮包骨的幸存者。《黑夜降临》让一名英国老兵回忆起数十年前场景,强忍眼泪说:“我凝视了地狱。”《体面的人》则揭示了人一旦缺乏同理心的恐怖后果,把观众带入了希特勒心腹——党卫队兼秘密国家警察领袖海因里·希姆莱的私人生活。

二战给许多国家留下了无法弥合的创伤,德国、日本等发动二战的“轴心国”,更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然而,尽管处境相仿,德日两国在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上,却截然不同。

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终于彻底醒悟,该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发动了侵略战争,承认纳粹曾对犹太人展开大屠杀,并公开向受害国家和人民赔罪、道歉。同时,还出版了大量反省及揭露纳粹罪行的书籍,教育新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日本虽然也曾对自己的侵略罪行表示道歉,但却并不彻底,反而遮遮掩掩,甚至大肆歪曲侵略历史,把它对外的侵略改称为“进入”,并对南京大屠杀等滔天大罪进行淡化或掩饰;更有日本政客一再妄称,没有证据显示日本政府或军方直接采取了绑架、胁迫“慰安妇”的行为。日本老牌导演山田洋次在柏林影展参展的影片《小小的家》(改编自日本畅销小说),正是为了“点醒对战争可怕浑然不觉”的年轻一辈日本人勿受误导而拍摄的。

山田洋次说:“真正知道战争是怎么一回事的最后一代正逐渐、无可避免地死去。随之而去的还有战争的可怕、残忍、是一场浩劫、悲剧的感知……”他也批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安倍曾在2013年最后一天前往电影院观看根据二战日军神风特攻队飞行员故事改编的电影《永远的零》,并称“非常感动”,引起中韩两国的强烈不满与抗议,痛批那是一部“宣扬战争狂热乃至反人道的电影”。

3.工作省思 篇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整个单元内容开展实践后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反思,绝不仅仅是对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小结,而是更多地指向于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为例,主要从解析教材、研析教法、分析学生三个“维度”,谈谈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三个维度;三角形;单元教学;实践思考

作为处于第二学段起始年级的内容,《三角形》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经验,并形成了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编排的。从《课程标准(2018年版)》对该部分内容学段目标的设定分析,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明显不同,而是提升为“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两个层面的目标意图,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解析教材――以“适度”为原则的内容整合与重组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中,三角形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图形,因为任何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中相关概念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征,还要求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分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边关系)。总体上看,知识点的密度较大,且对后续知识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解析人教版教材内容,其主要遵循知识的本位结构进行了编排(如图1)。

教材编排的第一部分内容中,把三角形的高这一知识点简单地划归于各部分名称和含义。实际上,对三角形高的理解和画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现行教材虽然只要求会画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但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一线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展开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画法的探索和学习。也因为这个难点的存在,对单元教材的整合重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从以下两种较为典型的方式上不难看出其中的端倪(表1)。

在第一课时中,淡化三角形的概念,并把分类的知识提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特点,是两种方式的共通之处。照此意图分析,前者对教材的处理更为大胆直接,后者相对谨慎务实。此外,方式二对“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知识进行了整合,主要考虑到这两部分知识前后关联程度较高,可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迁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样的比较并不适合用“孰优孰劣”进行评判。实际上,任何一种整合重组的方式都应该以教师深刻地理解教材作为前提,并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后续实施效果。笔者仅以个人实践后的体会认为,采用方式二相对“适度”的整合重组方式开展教学,更符合《三角形》知识的结构性特征,对整个单元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研析教法――以“适用”为准绳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从教师层面概括地表述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可以归纳成两个最简单的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是基础,指向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怎么教”侧重于方式方法,对《三角形》整个单元的教学而言,应充分结合内容自身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用”为准绳开展对教法的研究分析,并针对重难点内容寻求教学策略上的突破。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依据笔者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结合一些具体的片段和思考进行论述。

1.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扎实

以三角形高的教学为例,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每个学生对于“高”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但也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即他们的认知水平集中于对实际物体“高度”的直观感知上。针对这样的状况,如何沟通生活中的高与数学中的高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片段一三角形的高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三角形过桥洞。(教具演示)锐角三角形(图2),能通过吗?为什么?(太高了)高在哪里?(指名演示)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条高是经过顶点,到它的对边,而且是一条垂?。

展示操作过程,换一种方式过桥洞。现在的高又在哪里?(指名演示)

生是经过这个顶点,到这条对边的垂线。(也可以说是距离)

师(演示)再换一下呢?(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这样三角形有几条高?(3条)为什么?(因为三角形中有三组顶点到对边的关系)

后续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图

3、图4)的演示教学过程略。

纵观整个《三角形》单元,涉及的基本概念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角形的认识(例1)和分类(例5)的教学中。以等腰三角形为例,在学生通过验证把至少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后,需要对各部分的名称进行强化。

片段二等腰三角形

教师揭示相等的两条边叫作腰,所以这类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自学书本,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图5)

想一想,用怎样的方式可以更好更快地记住这些名称。

生可以分边和角来记。相等的两条边是腰,剩下的一条是底。两条腰之间的角叫顶角,其他两个角叫底角。

师(教具演示)旋转等腰三角形,现在你还能找到各个部分吗?

小结不管位置怎样变化,两腰之间的角始终是顶角,另外两个是底角。

2.操作活动的实施要充分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在实践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及其特征。学生通过折叠、拼组、画图、建造模型等活动,能对图形产生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得到丰富,空间观念也能得到真正的形成和发展。结合《三角形》单元内容教学的实际,如何使学生充分地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成更高层面的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是教师研究并最终确定教学方法时需要面对重点问题。片段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实践操作1请学生用学具袋中的4根小棒拼接成四边形。完成后,教师用一个细长的小棒将学生拼成四边形串起来。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用的是同样的小棒,但是拼成的四边形形状不一样。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

实践操作2请学生用同样的3根小棒拼成三角形。教师仍将学生拼成的三角形串起来。现在呢?

生拼成的三角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交流后小结在3根小棒的长度一定时,只能拼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正是这种现象,使三角形具备了稳定的特性。

以上片段借助实践操作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两种图形所具有的不同特性有了最根本的认识。紧接着,还可以设计“拉一拉”的游戏,从牢固的角度来强化对不同特性的深刻理解。再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为了尽可能避免操作中的误差,实际教学中以吸管代替纸条展开探索。只有使学生充分地经历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激发对拼不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推理和归纳,最终形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外,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等知识,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能使学生充分经历操作活动的实施条件。

3.课堂练习的作用要凸显

依据单元教学内容特点,对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基础知识题、操作技能题、说理分析题。具体实施中,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应有所侧重,以强化练习的目标检测功能。这方面,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习资源外,还应该精心选取或编制习题引发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片段四三角形的分类

练习1把三角形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图中。

练习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个大三角形,有几种拼法?先试一试,再把拼出的图形画下来。(图略)

最少用几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先拼一拼,再画出示意图。

练习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说说为什么。

以上练习设计,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操作、画图等技能,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和交流。对练习的设计还可以延伸至课外,例如找一找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现象;用一张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出多少个等腰三角形等。有利于在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4.评价反馈的功能要落实

在单元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还需要教师特别重视对实际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作业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应及时分析并反思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和落实情况,便于后续针对性措施的跟进。在了解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还应关注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三、分析学生――以“适合”为前提的能力提升与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三角形》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知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以及在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教师也应充分意识到,只有当影响教学实施的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取得最佳的实际效果。

1.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最为有效的手段,既可以对通过观察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也能加深学生头脑中对图形性质的理解程度。本单元中,对三角形高的画法是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除了在新授、练习和复习课中确保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也可以布置为课外作业,由学生自行完成并检查交流。对于少部分作图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有必要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

相比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技能上体现出的差距往往是更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资源。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给每个学生准备足够的塑料吸管,并按例题的要求在课前自行展开探索和研究。对三角形分类所需的教具学具,也可以交给学生去准备。概而言之,对班级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升,需要教师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载体,并贯穿于《三角形》单元内容教学的始终。

2.在联系生活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何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通过探索获得本质认识的前提下,进而对生活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被认为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自主构建知识的重要路径。对应着《课程标准(2018年版)》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阐述,可通俗地理解为“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显然,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就十分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那么,如何使这些情景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教学,切实提升并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则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心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在《三角形》单元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形式进行“向前”和“向后”的拓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单元教学起始阶段,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去发现和搜集生活中的三角形,初步感受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又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之后,布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进行证明的课外拓展作业。对两点间距离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或者设计一个游戏活动等。毫无疑问,当数学知识以更加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水平的面貌呈现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3.在探索思考中渗透基本数学思想

前文提及,三角形作?椤巴夹斡爰负巍绷煊蚧?础性的内容之一,在发展学生以空间观念为主的数学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以三角形分类知识的教学为例,图形分类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类活动,学生可以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标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在理清不同类别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中渗透数学思想。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中,除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扩展到求n(n≥3)边形的内角和,发展合情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4.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省思 篇四

还是从最切身、最直接的阅读体验说起吧。《认罪书》是一部让人一口气读到深夜读得欲罢不能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在阅读中震动感叹、在阅读后思考铭记的作品。它保持了乔叶小说一贯的动人心扉的故事、精细灵透的讲述,又以独特的方式,四两拨千斤地挑起了沉重而深刻的思索和拷问,将可读性和思想性、艺术性,或者说,将通俗性和文学性,轻巧而妥帖地结合在一起,可谓乔叶小说创作中极其出色的代表性作品。

《认罪书》的精心和独到首先表现在形式上。乔叶此次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即“回归”西方文学中古老而经典的“双重叙事”模式——用一个楔子引入第二重叙述文本,同时,通过注释的使用大量添加非虚构性的资料和文献,并在虚构故事中植入真实人物、机构和事件。这些叙事手法和技巧,从多方面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也极大地拓宽了文本容量,还在技术上解决了如何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推进中更多更深地融入对现实和历史关注的问题。这样的叙事效果,对乔叶而言,是专业小说家在叙事艺术和技术上的探索与新变,对读者而言,让小说的内容更为多元、立体、丰富,小说也因此更为好看、耐读。

最为宝贵的还是小说在内容上的阔大与深厚。在文本的表面,《认罪书》讲述了一个包含奇情、复仇、悬疑、推理等诸多因素,牵涉几代人命运的情感故事。这个故事当然是繁复曲折、引人入胜的,但它在本质上只是一个载体、一条引线,所承载的,是对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客观展示,所引发的,是对历史悲剧和人性之恶的追索及反思。乔叶用一条绚丽的爱情主线,一层层地将崩坏的现实和惨酷的历史穿引、缝合在一起。从爱到恨,从个体命运到群体悲剧,从当下的社会症状到“文革”的历史罪恶,从对恶的挖掘和审视到对罪的反省和深思,《认罪书》立足当下、回潜历史,展示人心、剖析人性,既取得了现实的广度,也具备了历史的厚度,并在两者的结合中抵达了思想的深度。

事实上,《认罪书》所做的,正是长久以来应该却极少去做的:撕开历史和现实的残酷与荒谬,在人性和伦理的幽暗与虚弱处觉醒并反思,对那些不能遗忘的恶进行“认知、认证、认定”,对那些不可原谅的罪进行“认领、认罚”。 它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省思。书中的历史,是那些60后、50后、40后所创造所经历的创伤,书中的现实,是一个80后在当下所面对所体验的苦痛。而这创伤和苦痛,也是所有人共同的历史和现实。同样的,那些令人发指匪夷所思又理直气壮横行无阻的恶和罪,不仅与每个参与者包括旁观者有关,也与所有人相关。然而,从那样“恶性”蔓延的历史中走来,处在这样“毒性”横流的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意识到罪,并真正认罪了的?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遗忘、遮掩、淡化、伪饰却极少反省和忏悔?是人性过于幽微复杂,还是现实过于坚硬强大,抑或是文化基因上的先天缺陷?这些深切的揭示和警醒的拷问,就是《认罪书》的核心内容和终极主题,也是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最具意义的价值所在。

5.数字阅听热潮的省思 篇五

从事内容数字版权收购的华艺数位与联合线上udn数位阅读网大张旗鼓地同出版社、作家、报刊杂志签订内容数字版权。

电子书方面有亚马逊、Book11等业者研发出比过去更成熟且功能更强大的载体,积极抢进数字阅读市场。

数字化崛起,写作与出版门坎降低,人人可以写作、 人人可以做出版的时代到来,出版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作者可以考虑个人出版,甚至仅将作品张贴在网络上,直接、免费地面对读者。当网站创造出高人气流量后,再寻找广告赞助或者出版发行,传统出版社的角色势必要面临转型。

编辑制作的工作(整合、加工)依然会存在,但应该会倾向外包,公司内将不再设置大量的编辑处理书籍的编辑、制作、印刷、发行业务,因为很多书将不再发行纸本,只透过数字发行提供读者下载或订阅。

虽然目前纸本出版仍占阅读市场的核心地位,但已经有逐渐松动的迹象,如学术期刊、报刊杂志等强调实时性的信息内容,还有字典百科等强调完整度的知识内容,纸本阅读已经逐渐被网络数字阅读取代。

目前,纸本图书靠着企划与文稿组织的优势,以及人们对于纸本图书的偏好,还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不过,若是不久的未来出现了能够让读者接受的数字阅读接口(载体),再加上出生在网络时代的新生代的成熟及其占据消费市场主流的情况下,纸本图书存在的范围将不断缩编。

未来,很可能只有经典或具特殊价值的文本以纸本图书的方式发行,其他的有时效性或者不那么具有典藏性的信息性文本都将改用数字版本发行。

笔者认为,未来传统出版人的角色将会出现重大转变,仅是买下书稿版权加工制作成图书配送到书店销售的传统出版社将会式微,出版社势必得转型。过去出版社承担起图书版权购买、编辑制作、印刷、发行,集合投资、整合、选择、加工(文稿版权的购买与图书制作)的功能将不断转变,未来的出版社依然需要投资在文本版权的购买,但比较偏向制作人的角色,也就是将创作人当作艺人来经营包装营销。未来的出版人更像导演或制作人而非编辑,需要的是企划图书主题的能力(提出具销售力的图书选题/企划)与判断市场的眼光(能判断签下哪个作家的作品能不能卖)。

数字阅读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优质但却免费的作品(他们可能靠广告赞助或者贩卖颜周边商品或代言商品赚取收入),出版社想要出售内容(文本)载体获利,将比纸本书籍时代困难。就好像数字影音的崛起,大幅冲击CD、DVD的销售,除非影音产业能发展出在线收费/下载系统贩卖数字音乐,或者替音乐/影音创作人找出销售影音产品之外的获利通道,例如公开影音使用的授权抽成,创作人之外围商品与商业代言,或者现场表演活动等等,不然很难再次繁荣。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数字创作人都是走多媒体复合创作路线,未来的“书”呈现的方式远比现在多元,不只有文字还会有图像影音。

6.超国界海尔的跨文化省思 篇六

海尔收购三洋面临着多层面的跨文化挑战。第一,同时受国家文化与企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海尔和三洋双方的管理体系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第二,日本在传统上是一个处在家电业领导地位的国家,海尔的反向收购增加了切入日本当地市场的难度。第三,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冲突和情感纠结,也容易造成海尔和三洋之间融合的潜在障碍。我们访问日本时,海尔收购三洋才刚满半年。然而,我们已能清楚感受到日本员工对海尔的向心力与认同。同时,海尔日本团队也交出了符合预定目标的营运成绩。

我们把访问心得写成一个海尔在日本的案例,供全球商学院教学使用,并持续对海尔的体系发展及国际化的进程进行追踪。在这里,我提出几个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思考方向供读者参考。

尊重文化差异的精髓

海尔并不是一般的企业。从1984年起,在张瑞敏领导下,海尔即依不同市场需求及企业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全面且相当有独特性的战略与管理体系。以海尔的话来说,海尔是“时代的企业,总是踩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如今,尽管海尔已经进入到第五个战略发展阶段,但是始终不变的核心精神,就是对人(包括客户和员工)的尊重,以及引申而来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给予员工最高自主性(即人人都是自己的CEO),让员工能直接跟市场挂钩,充分体验顾客的需求。依循这样的企业精神,海尔发展出了倒三角组织、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双赢等相关机制。

在国际并购时,强势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整合国际经营团队的力量。然而,强势文化本身也可能成为文化融合的潜在障碍。海尔并购三洋白电,就碰到了许多文化差异与挑战。例如海尔的薪酬和升迁体系,就和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和平均主义发生相当大的碰撞。具体来说,根据海尔“人单合一”精神,激励奖金的发放是要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的;提升较年轻但工作绩效强的员工到领导位置,对海尔体系而言也是自然的。但是日本员工很难接受这样的安排。“尊重并接受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管理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海尔也特别强调了尊重日本文化的做法。问题是,为了尊重日本文化,海尔该放松自己体系中的哪些制度呢?

海尔如果要将其给予员工高度自主性并直接跟市场挂钩的企业精神贯彻到海外的经营点,放松任何一个制度都可能对整体造成长远的影响。那如此说来,到底该不该尊重当地文化?要尊重又应尊重到什么程度?杜镜国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相当特殊,他没有坚持当下立即实施和日本文化发生矛盾的海尔制度,而是花了相当长时间和日本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顾虑,也让他们看到海尔体系可以为他们创造的价值。最后,日本员工逐步接受了各项海尔制度,更对海尔与杜镜国产生深厚的信赖与认同,甚至自发地将2012年销售目标从70亿日元提升到350亿日元。

尊重文化差异并不表示跨国企业需要完全遵照当地运作模式,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当地文化特色后,用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的方式和程序取得当地员工的接受,但是在实质项目上,仍然能坚持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海尔在日本落实制度的方式,完全体现了跨文化管理中尊重文化差异的精髓。

哈佛商学院的巴特莱和戈夏教授 (Bartlett & Goshal) 曾提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几个不同模式,各自对应不同的管理思维与经营重心。其中,超国界模式 (transnational) 指企业同时强调整合全球效率以及回应各地市场差异性的能力。海尔的国际化似乎更接近于超国界模式:一方面,海尔希望将其独特的体系实践到全球经营据点;另一方面,尊重当地文化,要求员工及产品跟当地客户需求紧密挂钩。采用这个模式的企业,特别需要同时兼顾平衡全球与区域间张力的能力。海尔收购三洋,给予我们一个有效面对超国界模式之跨文化挑战的成功案例。

超国界模式的着力点

然而,要真正成为领导全球白电市场的超国界企业,海尔还须进一步面对几个相关问题。

首先,海尔必须持续发展符合战略方向的经营体系,使企业战略和体系达到高度一致化(strategic fit)。其实,这点原本就是海尔的强项。海尔不断进行组织创新时,新的战略制度需要符合其超国界模式的运作布局目标,并必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清晰理解海尔的体制。在这个层面上,语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因为其体系的特殊性,海尔发展出了一套独到的语言来诠释沟通自己独特的企业体系。但是,用中文解释海尔体系都有它的复杂度,在翻译成他国语言时,要说清其精妙处的难度就更高了。举例而言,看似简单的“人”“单”“合一”,每个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很难用其英语翻译individual-goal combination完整传达。海尔需要发展出有效的沟通战略以应对这个难题。

其次,跨文化人才的培育也是另一个需注意的施力点。依张瑞敏的思路,网路化组织体现在三个“无”上面:即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当所有的员工都在网络化组织中扮演节点角色,并强调“管理无领导”时,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扮演相同的角色或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每一个节点也并非都是平铺的,某些节点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会更重于其他的点。从海尔在日本的案例,我们看到在节点网络体系之下,处在关键节点上的领导人,必须要能够突破文化差异,落实这个体系,有效串连整片网络。当下跨文化管理研究,开始注重经理人更全面的文化智商 (cultural intelligence) 培训,包括提升文化敏锐度、具体文化知识学习、强化跨文化接触动机以及调整行为模式的能力。这是海尔和所有迈向国际化企业的共同课题。

除此之外,跨国经理人的“双元文化认同”也是企业跨向超国界企业时的重要成功要素。当关键节点领导人能同时高度认同母国文化及当地国家文化时,他们不但能充分理解母国制度体系的核心精神,也能有效与当地员工建立联系,扮演双方间网络节点的桥梁。例如,杜镜国在日本就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性。在日本员工眼中,在日本生活已久的他已不是一个外人。我们在访谈中数次赞许他处理跨文化挑战的能力,杜镜国却每每归功于张瑞敏制订的战略体系,其对张瑞敏思维体系了解之深入与高度认同可见一斑。当关键节点的领导人能如此同时与母公司最高领导中心以及当地员工紧密对接,企业就能达成超国界模式中兼顾全球与区域间张力的平衡了。海尔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双元文化认同”的未来跨国经理人?海尔派驻海外的本国人才,如何有效融入外国当地文化社群?海尔如何帮助外籍经理人深刻理解认同张瑞敏思维,以有效扮演文化桥梁的角色?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从文化距离研究(cultural distance)的角度来说,中日间的文化差异并不算大,海尔未来在全球布局还会面对比与日本文化差异更大的国度。

7.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诉求;内容解析;重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89-03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生命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是社会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和生命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高等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命教育的提出已颇有时日。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美国早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死亡学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美国又在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并在西方逐渐成为一门教育分支学科,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并且积极实践。与此同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各种学会、组织也相继出现。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中明确标举“生命教育”概念的,当数1979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让孩子远离毒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该中心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创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是个人和社会的防患于未然之道。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影响迅速扩大,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并取得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没有带来生命教育实践效果的明显提升。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由于大学生对生命力的漠视、对社会和教育的抗争等引发的一系列故意伤害他人、自杀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折射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与无力。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一是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二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严重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的发挥;三是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消极因素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根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但是,尽管大学生生命教育还面临着如此具体而深刻的制约因素,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压力却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转型、价值观念变迁、社会失衡、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对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提出了严峻挑战。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在学业、爱情与就业等重重压力下变得彷徨、无奈,以致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

教育是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宗旨的,而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面。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大使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价值诉求。

1.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而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缺憾。

2.社会的发展不断呼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得到了高速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生命本身。于是,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也就不足为奇。此时此刻,学生特别需要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与释放。但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们往往是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对其机械地填充,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以及他们的个性、情感、心灵发展空间与社会制度制约的矛盾,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幻疑与破灭。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竞争、压力与挫折。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健全的人格和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是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此期间将要形成。但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尽成熟、思考问题不尽全面,加之大学生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灵困惑和现实问题。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解析

基于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从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大学生生长的特殊环境考虑,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应强调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生命认知教育。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对生命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才能去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蕴含以及被赋予的博深的社会内涵,才能从自然的、生理的,以及社会的层面去认识把握和接纳自我,才能感受到自然客观上的“我”以及与人们建立了相互关系的社会的“我”的统一,真正地使自己成长与成熟起来。否则,缺少这些层面的认识,其自我认识就是有缺陷的,对个体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就必须引导大学生认知生命。

2.生命态度教育。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

痛苦、失意和挫折,总会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即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从这一意义来看,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态度教育,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必要的。实践中,我们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

3.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教育。我们往往用很大的精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却很少告诉他们关心自己也是必要的,在关心、帮助他人之前,首先确保自己生命安全是必需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见义勇为,但更重要的是提倡救人的同时应讲究方法。

4.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情感是关涉人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素质,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及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解放,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见,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拓展学生生命空间,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让他们真正体会与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本质,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最终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行为和实践能力。

5.生命审美教育。一个人只有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以超脱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成败得失。这样的人生才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实含义。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生命审美教育,帮助他们追求真、认识善、发现美,“以美启真”、“以美促善”。

6.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教育最高层次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可以说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的蓄积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自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而且生命历程应该有丰富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构路径

当前,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确立生命是教育之本的理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是培育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生活能力的活动,因此,教育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生活的经验中,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的。教育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在创造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然而多年来,由于教育深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并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模式”,其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与提升的价值被极大地消解了,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实施生命教育是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即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改造;生活是教育主张的源泉、中心与依据,蕴含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既是生命教育的宗旨,也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

二是要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我们应通过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党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让全体师生员工都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使生命教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生命活力的舞台和人际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大学生享受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促进对生命的热爱。

三是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元时无刻不存在于教育环节。从广义上讲,在大学课程中处处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确立教育为人的生命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帮助学生结合生理知识,全面了解生命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通过学习和掌握有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之后,进一步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实现自我认同,学会与人交往;在法制教育课中明确保护生命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各学校也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某些课程中针对性地强化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施生命教育,必须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建设平等、民主的课堂,建设伙伴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建设温馨、和谐的班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四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生命之趣乃是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味与生活乐趣。生命之趣意味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高兴从事有价值的活动。没有生命之趣的体悟和感知,其他任何趣味都无从谈起。因此,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我们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是要在理论研究中升华生命教育。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处于实践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也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必须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及时地推广出去,让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都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关基本理论、有效方法,从而使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上一篇:张中石 初三全体同学动员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四季度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