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通用8篇)
1.大学心理学复习 篇一
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
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 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
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实践表明: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3,现状
1)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2)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 传受者心里的实质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1)传受者心理的实质: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管能动的反映。2)研究传受者心里实质的意义
A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B对传者很重
C对受者亦很重要: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反对“为媒体是从”。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 1)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
2)脑是传受者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中介 A脑的中介作用模式(P30)
第一,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传者和受者,他们的活动均已脑为中介,脑的活动联系着主体和客体;
第二,传者以接受物质环境为主;受者以接受媒介环境为主;
第三,当传者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为加注意时,相关的心理活动被阻断;反之,则活跃; 第四,受者(同传者)
第五,受者的心理和行为的集合变形成了或正或负的社会效果
B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受者通过脑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理解,并内化为受者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无数个个体行为积累成群体行为,这种行为的量达到足够时,就会显示出某种社会效果。
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1)物质状态的世界是传受者心理的终极源泉 A理论上对客观世界的划分
第一,波普尔三分法:物质状态的世界、精神心理世界、由人的精神产物构成的世界; 第二,两分法: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B媒介世界时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
传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媒介世界,传受者有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里。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源泉,但从终极意义上来看,传受者心理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摹写和拷贝。2)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A媒介世界的三要素: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B媒介的发展与对信息时代的感受 C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第一,报刊文字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第二,广播声音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三,电视图像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四,多媒体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五,手机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手机依赖症)D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一,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涉及面相当广;
第二,媒介信息量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压力(信息超载、情感负重)3)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A学校教育与热门的基本社会化 B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继续社会化 C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反向社会化
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1)传受者心理的观念性:即是说主题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的反映。2)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
A主观性是指人们岁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B原因:
第一,生理原因:主要就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而言。第二,心理原因: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
第三,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低对电视文化,高对报刊文化);社会地位(接受型:孤独者、体力劳动者、老人和12岁以前的小孩;批评型:中产阶级;调节型:白领);文化背景(民族特点)
3)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A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的实践活动,传者通过采访、写作、制作等活动,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化为媒介信息。而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焦点访谈《沉重的棉花》为例)B大众媒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活动时积极能动的互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整个国家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三章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1,学习理论
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带有强烈的认知倾向,其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过得过程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首先,该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建立了为应付环境而习得的行为模式;其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再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另外,该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2,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 1)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
A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作为影响受众的环境因素,在现在社会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传播行为定义的无所不在、无法避免和难以抗拒的信息来源;第二,由于大众媒介延伸了人的器官,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是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获取广泛的大量的且又极为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加速受者的社会学习进程。B受众使用媒体时间多于人际交往
C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2)受者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获得新行为的内因,是社会学习之必要条件)A受者行为是其个体与媒介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P、E、B)
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第二,受众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互相决定的;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亦复如此。B学习的延迟性和受众的自我调节
第一,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与人际环境中不同,媒介环境中由于媒介信息的虚拟性,影响者和学习者的非地域性,使受众不容易产生直接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受众习得行为的延迟表现不易遭受谴责,有利于消化理解,有利于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获得新行为。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自制能力较差的儿童和“超我”力较弱的成年人身上更加明显。)C激发受者自我调节性强化,让受者教育自己
即受众根据媒介所提供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积极行为进行自我肯定,对消极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惩罚。
2,榜样和受众行为 1)观察学习
A观察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内涵:其是与直接学习相对应得,他们属于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其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递学习榜样。
第二,意义:加速人们学习进程和人的社会化进程。B大众媒介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
首先,媒介信息无所不包,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述是媒介内容的通常主体;
其次,媒介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利于广大受者在短期内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再者,媒介信息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榜样的感染力。2)榜样的力量
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有正负之分。A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 B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
其一,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其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 A选择的原则
第一,应有时代性; 第二,应有广泛性; 第三,应有教育性。B选择的规律
受者的观察学学习是一个榜样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的过程→保持的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关键)→动机过程
3,强化与受众行为 1)强化的种类与功能
A内涵: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目的。B分类:
第一,按目的分,正强化的目的是为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而负强化是为制止榜样的行为; 第二,按强化是否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身上,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又叫代替性强化)。社会学习理论中尤其以代替性强化为主,它与学习的延迟性构成了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
C代替性强化的作用:受者通过媒介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所获得的强化属于间接性强化。第一,代替性强化对人的社会化合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凭借观察学习,借助示范性作用建立新行为;
第二,它还可以增加人们进行观察学习的强度和频度。
第三,受者从媒体榜样上获得的代替性强化除了有以上作用外,还因媒体接受者的广泛性,造成同意代替性强化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的人起到类似效应,这种效应会变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激发广大群众学习榜样的热情。2)强化的运用
A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
齐抓是指媒体宣传应抓住典型扬善抑恶,弘扬主旋律。
B负强化要把握好度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1,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1)潜意识
A概念:潜意识亦称个体潜意识(个体无意识)。其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潜意识是冲动、情欲和渴望不可及的记忆表象的储存库,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冰山下巨大的山体)B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
第一,潜意识不是作为本能冲动的无条件反射的连锁,而是同意识相联系者的条件反射现象;其不是同外部世界绝缘的精神实体,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第二,其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和根本动力,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其与意识之间不是互不相容的对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C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关系
三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第一,概念辨析:意识是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认识和环境的心理活动,比如传者集中注意力制作或创作活动时,就处于意识状态;前意识属于意识的一部分,在某市某刻对某种信息没有意识到,但到一定条件下就能意识到;潜意识是人们经验贮存库它由很多被遗忘的欲望、知识经验组成,其中有一部分人们很难再回忆,并提取出来,如集体无意识,而另一部分则较容易被检索和提取。
第二,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过程就是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互动过程。当创造性活动开始时,心理活动向上运动,反之,当活动结束后,心理活动由上往下活动,意识活动沉入潜意识之中,作为经验贮存起来,以备后用。2)潜意识与传者
A潜意识与传者灵感的产生
第一,灵感是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当某种新形象、新观念或新思想从潜意识突然跃入意识领域的瞬间心理状态。
第二,灵感产生的条件:认识主体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适量的情绪情感;原型启发。
第三,灵感产生有两个层次,浅层指从前意识想意识转化,开启意识阀门B,相对较为容易;深层是从潜意识向意识转化,先要开启阀门A,再开阀门B,相对较为困难。B潜意识与作者的文风
第一,传者的文风与其个性有直接的关系。个性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与其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种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文风则是作者个性的外化。
第二,文风也是潜意识的外显形式。潜意识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意识阀之下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这些没有意识到的意识,原本属于意识活动,但经过认识主体多次重复后,便转为自动化的习惯行为,并沉淀在潜意识里了。C潜意识与传者的情节
第一,情节的滥觞:情节,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心理现象。第二,情节的特征:压抑性、固着性、情绪性、核心性(情节是个体潜意识的核心)、泛化性、D引发受者的潜意识
A含义:是指受者以作品为线索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检索出已有的知识,去加深对传媒的认识。
B受者接受媒介信息是一个过程,期间的心理状态处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作用,相互转换之中。媒体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受者,使其从潜意识状态进入意识状态,这个进入过程就是受者产生联想和思考的过程。
2,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1)集体无意识
A内涵:是指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
B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关系
三者呈现出依次由显到潜到更深层的递进关系(海岛、海滩、海床的关系。)C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认识 第一,其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人类共性方面→民族性→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2)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A媒介信息应反映出人类的共性; B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C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的特点。
3,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1)人格发展阶段论
A内涵:又叫“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把人的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分为八阶段(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青春期、成年早期、老年期)。在每一阶段里,都会出现相应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心理矛盾和主要的影响者。B与佛洛依德人格论的比较:
第一,更强调自我(代表个人的学习和经验);
第二,更注重人的发展是在一个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的,而弗所认为的仅靠童年期即可基本完成;
第三,更重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的影响,而弗认为仅受父母的影响。C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危机和相应的品质
“危机”表示在某个年龄阶段中,个体出现的主要心理矛盾;“品质”则指当时心理矛盾解决或未能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起着推动或者制约作用。D对其的评价:
第一,局限性(生物学化的观点、视野没有摄入社会实践活动、主观臆想的成分)
第二,发展性(社会化需要毕生完成;自我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2)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A节目定位的心理依据
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论则可作为节目在心理上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主要表现在受者年龄的定位,另一个是在内容上的定位。
第一,广电节目在受者年龄上的定位
广播影视节目的总体效果构成了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社会化,那么作为影响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就需要关照人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节目缺失;分化不清)
第二,在内容上的定位(怎么样有利于受者的社会化)
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里都存在者相应的主要矛盾,广播影视节目应当反映这些心理矛盾并引导受者正确处理。B影视节目内容的定级
第五章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1)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叫现象学的心理学。其以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作为研究现象,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
第二,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从低至高依次为:人的心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河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把人类对自身潜能及价值的重视和追求作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把人的社会化进程与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联系起来,表明个性越成熟、越丰富,其需要就越高级,同时这一理论把人的物质性需要与其精神性需要的依存关系表现得很清楚,即精神需要在人的一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需求。2)关于自我实现理论
2,传者对参照着应以人为本 1)传者之于参与者
A所谓参与者指在大众传播中除传者之外的所有参与传播活动的人。B要明确节目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要旨就在于要展示出人的个性,使被采访嘉宾的形象丰满起来;另外,为了让任务鲜活,访谈节目中以人为本的挂念还体现在:节目不是为了塑造人,而是为了展示人。C存在的问题:审问式提问、有意触及对方的痛苦点、喧宾夺主。2)传者之于传者
3,传者对受众应以人为本 1)媒介“舞台”百姓唱主角
A关照百姓:第一,反映最平凡的小人物;第二,依据百姓的需要,设置媒介内容;第三,根据百姓的利益选择热点、焦点; B关怀百姓: C弘扬百姓
2)媒介内容应以人为本 A经济报道应以人为本 B人物报道应以人为本 C灾难性报道应以人为本 D广告宣传应以人为本 3)保护被报道者的隐私权
4)谨防报道中“伪人文主义”误区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1,认知心理学概述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由三部分组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通常其主要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信息加工心理学节约通讯技术,用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心理学共同构成了当今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它是研究人类(从新生儿到科学家)的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即所谓双向构建说(S→←O),认为人的认识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而完成的。
4)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的科学。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也应当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2,受众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1)受众的认知过程
A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P146)与分析 第一,注意的选择
a被受众注意到的信息以过滤方式或衰减方式进入中心通路
B过滤方式是指媒介信息以“全”或“无”得形式进入人脑;而衰减方式是指受者在某一时间能同时接收两种或更多的信息。第二,对信息的表征
a在一般心理学上,表征是指将外在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历程,是将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另一种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
B信息加工系统划分为表征和加工这两个过程。表征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则是在表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
C受者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就进行者表征活动:将某种媒介符号转化为心象(表象)(符号表征);进而再将这些形象转化为某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命题表征)。第三,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做出什么样反应。刺激和被试的心理状态共同决定着被试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第四,思维的调节与控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脑即“中枢加工器”,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作用,对信息的表征和记忆活动等都要在思维控制下进行。第五,行为输出
受者接受媒介信息的引导,并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受者行为的输出。2)受者的认知特点
A受者认知的主动性(即受者通常是有选择地理解、解释和记忆信息): 第一,实验证明,看电视也是一种主动认知过程 第二,解读是一种创造的权利
B人知的被动性(即依赖性,是指受者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如议程设置理论。
其实,受者在认知上所谓的主动性和被动性都是有条件的。受者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即主动又被动,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3,受者的认知图式 1)媒介信息与认知图式
A信息和信息量(大众传播研究的内容)信息量等于可能性选择的概率的对数。
B信息与图式(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图式的内涵:即模式,狭义的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术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广义的图式是指个体认知世界的表征结构或基本模式。
第二,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是怎么样被表征出来,以及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第三,图式的种类:认知图式、人格图式„„其中认知图式是最基本的图式。C媒介信息与受者的图式
第一,信息与图式的关系式客观刺激与该刺激被内化的关系。信息中未被主体内化的部分为信息量,而被主体同化的部分就转化为图式贮存起来。
第二,受者的认知图式(同施拉姆的“生活空间”和信息寻求论中的“现实的形象”)是受者对媒介信息的表征结构,是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中所组成的一定的单元。2)受者认知图式的特征 A主观性
B层次性:是指受者认知图式按i表征事物的内涵的深浅、含量多少,由低到高逐次排列组合成阶梯递进的网络,并以整合的认知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C可塑性(可变性)
4,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
1)受者认知图示的激活与构建的意义
A大众传播活动的效果与受众的认知图式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 B受者的认知图式只有被激活才能被启动;
C构建新的认知图式是受者持续有效地使用媒介的必要条件 2)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A激活受者认知图式的模式(P164)B途径:
第一,通过背景介绍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第二,通过解释性内容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第三,通过综合性信息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a通过综合性信息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其侧重点不再寻找隐没于潜意识中的有关图式,而在于增强受者认知图式的有序化。b在信息论和控制论中,“„„信息时负熵,熵是事物无序程度的标志,负熵则是趋向于有序。
C心理熵是认知图式无序程度的标志,在心理熵的状态下,受者头脑中已有的一些图式是零散的孤立的,未被组合于图式网络之中,呈现出乎混乱状态。而认知图式的有序程度则为负心理熵,它是个体的追求,也是传者的愿望。
D在大众传播中,传者有意识的对某类时间或某种理论进行综合化的报道,帮助受者回忆已有的图式并将相关的图式系统化、有序化,使之处于心理负熵状态。这种状态每次形成都会推动主体认知结构的更加完善和科学化。
3)帮助受众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A媒介信息量与受者认知图式的关系
第一,对于受者认知结构中不存在的图式是不可能被激活的,只能调整和改变已有图式,构建新的图式才能同化刺激,这个过程叫顺应。同化和顺应是认知主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第二,根据信息量等于可能性选择的概率的对数的结论,可以得出,媒介信息量与受者的接受程度成反向增长的趋势。
B帮助受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第一,理论上的适量
第二,实践中的适量:提高媒介符号的可辨认度;提高媒介内容的可理解度;提高受者的接受度 第三,提供异质的、高质的、有效地信息 防止“信息匮乏”下的“信息过剩”
第七章 传授者的心理互动
1,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与模式 1)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
A内涵: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所不断进行着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B功能:第一,是推动传播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可以产生改变现状的力量;可产生改变现状的参照目标(目标分为三类:参照物、参照群体、镜中我);第四,可产生长期而深远的传播效果。2)传受者心理互动模式及其特点
A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P180)B传受者心理互动的特点
第一,双重性: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性质
第二,综合性:传受者在任何时空上的互动,都是既存的各种互动形式的综合 第三,个体(或民族)的差异性:“人的人格和情境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
2,人际传播中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1)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认知互动
A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认知互动是二者心理互动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记者努力寻求与采访对象相互重叠得认知结构的过程。也需认识到二者的认知互动是双向的。B三个层次:浅层、中等层次、深层次 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情感互动
A这是建立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认知互动基础上的,属于二者心理互动的第二阶段,认知互动为求共识,情感互动为求共鸣。B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作用
第一,激活动机、启动认知(在劝服或者态度改变中,传播内容中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理性和客观因素,人的情感情绪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对人多的智力活动起到增力或减力的作用。)信息加工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认知评估(对刺激的评价);非认知加工(来自遗传因素)第二,营造相互感染的氛围(个体行为时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产物)C记者情商对采访对象的影响
第一,情商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意志和控制、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以便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互动的程度有一个量的要求,即程倒U形。(这个度主要有记者把握)
3,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
1)大众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赫莱特工作模式P192)
这个模式说明:第一,大众传播不能脱离人际和内向传播而孤立存在;其次,在大众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存在着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心理和行为互动。2)传者和受者的人格及其结构 A人格和人格结构
第一,人格即个性,它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在一个人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全体合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第二,人格结构是由各种心理特征和性格表现配置而成的。B传者的人格结构
第一,传者的人格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体和群体的人格结构
第二,传者的人格结构:有敬业精神、有感情、品德优良、自强、自律、聪慧 C受者的人格结构(主要指群体)第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有激情,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第三,有一定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文化水平。3)研究传者与受者人格互动的意义 A人格互动式心理互动的动力
B人格互动是“真实我”向“理想我”过度的张力
4)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 A传者人格对受者的影响
第一,以折射出人格力量的作品来打动受者 第二,以折射出人格力量的行动来影响读者 B传者对受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的媒体为取悦受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媚俗、猎奇、迎合、浅薄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在传者队伍中有少数道德败坏者,热衷于有偿新闻。
C受者的人格对传者的影响:
第一,受者中有一部分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有强烈的参与感和实际行动,他们的行为对媒体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受者主动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使得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形成水涨船高之势,促进传播业的发展;
第三,受者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既是媒介信息的解读者,又是传播活动的信息源。他们是净化传者灵魂的参照体。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
1,研究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义及其内涵
1)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建构科学、系统的大众传播心理学。
2)内涵:就是指这类心理现象既不属于大众传播学,也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必须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独有的研究对象。
2,简析特有心理现象 1)心理感应
A内涵:广义指因刺激引起的相应的心理反应;狭义指电视观众和电视记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作为大众传播心理学中的特有现象主要取其狭义概念。具体讲,是指电视观众与在新闻片或纪录片中进行现场采访的记者之间出现的特殊的具有期待性的心理互动现象。
B 特殊的原因:变现出电视观众与报刊读者的区别;反映出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片、记录片与观众收看电视剧时的收视心理上的差异。
C有期待性的原因:因为电视观众与电视记者之间的心理感应式以观众的期待为动力的。2)心里真实
A是指“人们通过媒介获得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理结构” B理解:第一,对于“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理结构”,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活动同教育传播活动在传播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在构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和内容上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规律”。进而的出“心里真实是大众传播活动中特有的现象,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课题”的结论。第二,对于“人们通过媒介获得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认知”:我们从媒介获得的经验,是我们构建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基础,我们由此可以获得“心理真实”,将成我们各种行为的基础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诸多影响。
C评价:从大众传播活动特有的心理现象的角度看,心里真实却又其独到之处,它反映了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即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以媒介为中介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然而,深究这个概念的内涵,发现其右不够科学的一面:首先,用这个概念来表述传受者的主观反映;其次,原作者认为“我们从媒介看到的世界比塔所反映的世界本身更真实”。
3)“晕”话筒镜头现象
A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采访阶段。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备是伸话筒和给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错的窘态。B用B=f(P·E)公式来分析
C对策:第一,记者和主持人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可用语言、神态等因素是对方放松,在平静的心态节接受采访;先从轻松话题谈起,或者现提出问题,让对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开机录像;
第二,应与采访对象多接触、多交流。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能以真情实感投入采访活动中。
第九章 网民心理和行为
1,网络特点以及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1)网络——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 A网络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时对立统一的,从后现代视域出发,用后现代话语表述,则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叛、结构,它摧毁界限,远离现实,体现着一种对立;但这二者有统一于人类社会之中,因为虚拟社会发生的问题还得跑到现实社会里来解决。B网络的特点
第一,虚拟性:消解了交流双方的身份属性;性别角色混乱了;人们的个性特征模糊了 第二,海量性:
第三,交互性:与人际沟通相比的不同:其一,双方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其二,网络上的沟通显示出一种全方位的交互作用。第四,超时空性
2)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人们在网上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与之在现实世界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悖的特点。A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又称“暴露自我”,意识是个体向他人讲述有关自己的信息,即将纯属于自身的真实、重要、隐秘的私人细节和内心想法向他人显示的过程。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B自我迷茫:这是一种分辨不清、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的心理状态。其右两种程度,轻者表现为困惑、无奈、自卑及对网络的依赖;重者表现出陷入网络,难以自拔,以至于患上网络成瘾症。
C找回自我:第一,树立网络可控的信念,作网络的主人,找回做人的尊严;第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理直气壮地履行教师的职责;第三,虚拟社会终究代替不了个体的现实生活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第四,帮助成瘾者回归社会(赌与疏将结合;商业利益、教育目的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社会、心理、生理三种因素相结合)。
2,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
1)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A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勒温在场论中提出了“心理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行为)B=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由于生活空间与心理生活空间内涵相同,公式也可以表述为:(行为)B=f(心理生活空间Mls)=f(人P·环境E)。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或心理生活空间)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该理论法分析受者的心理或行为的分析思路具有多维性、动态性、主动性。B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第一,P:网民个体,主要因素有心理(需求、动机;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动作思维;个性等)和生理(年龄、性别等遗传因素)两大部分。以需求和个性来作具体分析。
第二,E:环境,即网民的心理环境,是指等满足网民需要的、并在其头脑中实际发生作用的环境。a环境、心理环境、网络环境、网民心理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 b网络环境可以满足网民的需要
c网络环境是指对网民心理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其一,网络环境具有时间因素(勒温坚持对行为的分析应该用当前的场,这个“当前”的场含有时间因素,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的总体);其
二,网络是每个网民的网络;其三,网络环境还包括当前未被网民意识到、但确实对之当前产生影响的事实。
2)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特点: A整体性:P、E不能分开
B动力性:所谓动力是指因网民的需求所产生的心理趋向于网络环境对网民具有的吸引力之间的合力。在这个合力中网民的需要、动机等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网络环境则更多的表现出吸引网民的力度或强度。第一,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方向性(决定网民选择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在人的心理生活空间中存在着“向量”,它是一种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具体来说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方向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向:无方向性(寻找目标)、引力(指向目标)和斥力(脱离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引力和斥力只表示指向性,二者都既可以导致正面效果,同样也都可出现负面效果。
第二,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力度(表明网民在某个网络环境中滞留时间的长度和气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突入的程度):主要指来自网络环境的对网民具有吸引力的力量的强度。
3)启发:
A研究网络传播应注意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B网络传播的发展应与网民的素质的优化同步提升 C净化网络迫在眉睫
2.大学心理学复习 篇二
一、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组织基本运算的训练
对数学的学习而言,简单技能训练可以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对于依据某种法则,有一套操作程序的技能训练,其学习的达成依赖于一定的练习量。特别是对于能通过练习,其运用能达到相对自动化,很少或不需受意识控制的知识。
就目前高考而言,“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但对于运算的要求还是颇高的,而考试时间有限,思维量又大,所以对于基本的运算,学生必须熟练。例如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的求解,指数、对数的运算,向量的基本运算,等差、等比数列中基本量的运算,甚至于立体几何中的法向量的应用,等等,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反对题海战,但高三复习也不能排斥一定量的练习。对于基本的运算,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限时限量,让学生达到熟练,是必须的。
案例1: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是考查的重点。课上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法向量在判断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以及在求解线面角、二面角的大小、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上的用途。在明确了法向量的用途后,同学们认识到正确求解法向量的重要性,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了求法向量的三个层次的要求:1.会算;2算得准;3.算得快。并辅以一定量的同一层次难度的练习题训练,统一格式要求,让学生边算边总结,在正确求解法向量上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就为法向量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CPFS结构理论,组织概念、命题的复习
具备优良CPFS结构的学生更能合理正确地表征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形成完善CPFS的学生,往往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问题,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进行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时,前面两年的学习已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如果复习时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层次,对概念、定理作简单的罗列,势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这种“炒冷饭”式的复习,学生也往往会感到乏味,并在繁多的定理及综合性的问题面前头绪不清,对提高同学对概念和定理的认识帮助不大。我们应当同学生一起把先前所学的概念和定理穿成线,结成网,组成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我和学生一起对照《高考考试说明》结合课本进行梳理,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CPFS结构。我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各章节内部的知识,对章节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然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目录,组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知识网络,把各科的子系统网络编织成一张更庞大的、严密的、有序的、立体的数学知识网络来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让学生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掌握所学的知识。
案例2:在复习了三角函数、向量、解析几何之后,我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与学生一起组建了如下三角函数概念系的网络:
在此概念系中,我们看到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逆运用、三角代换、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辅助角公式、向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椭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跨章节地串联了三角、向量与解析几何中的有关知识。熟悉这个网络,一旦一个知识点被激活,必将激活与之联系的其它几个知识点,同时向四周扩散,使联系能够在网络中自动而快速地传递。熟悉这个网络后,它所呈现的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角函数的定义,利于知识的长时记忆。
在与学生编制知识网络时,我提醒学生把知识点尽可能多地互相联结起来,以使得检索知识可从不同的通道,便于知识的提取。
案例3:在立体几何中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这一部分,教材中命题多而且分散,复习时以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为线索,整理形成如下命题系的网络:
学生脑中有了这张“网”,不但可以沿着这张网中的各条线路迅速找到证明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的依据,而且可以为以后“一题多解”奠定基础。
在编结概念与定理网络的过程中,我还与学生一起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不仅含有知识点的网络结构,而且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等交织在一起的“图式”。
三、根据元认知理论进行解题教学
我校是一所较偏远的郊区中学,生源不太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牢,很多学生对稍有综合性的题就无从下手,解题盲目,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薄弱。在复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训练。
首先从单纯性习题入手,这一类题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命题、法则和方法单一,学生较易入手。训练时学生每作完一题,我就请两到三个同学描述自己在解此题时的想法,并回答如下一些问题:(1)读完题后,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2)当解题遇到障碍时,你是否想过改换解题策略?3.解完题后,你对结果检验总结了吗?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解吗?在刚开始的训练中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提示,如第一问中还必须回答: (1) 把题设和结论中的文字语言改为数学语言、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了吗? (2) 有哪些知识可以联结题设和结论?在这一段的训练初,用于自问的问题要少,便于学生记住,而出示的数学题目不宜难,但这些自问的问题必须回答,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能自我监控,不再盲目,让学生明白原来解题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了第一层次的训练之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小综合习题的训练上,这一类习题是在较小范围内知识结合运用的论证题、计算题和作图题。从题设到结论有一到两个弯子,思维量和解题长度都在加大,有了第一阶段的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对自己的提问,有目的地进行题设和结论的整合,得出一些新的可用的或待证(待求)的条件,在此提示学生重复对自己的提问,直至找到原已知和结论之间的知识链,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师生一起讨论并整理出解题表,在高三的整个复习中都应用解题表解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大有提高。
四、对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过度焦虑及时疏导
由于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过度焦虑,部分学生数学本身基础不太好,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大大影响成绩的提高。对复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过度焦虑,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必须及时疏导。
首先,在高三开学之初鼓动士气,让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不妄自菲薄,提出努力的方向,不好高骛远,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充满信心地迎接高三的复习。其次,在复习的每一节课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收获,特别是要增强数学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的信心,让他们觉得数学课能听懂,只要努力,数学成绩就能提高。最后,对待学生态度和蔼,教师要与学生情感相融,让学生觉得数学虽然可怕,但数学老师可亲,由亲近数学老师,渐渐地亲近数学。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恰当的期望是鼓励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动力,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在复习之末,做好应试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要回归基础,比如:立体几何回归平面几何,回归结构图;解析几何回归坐标和方程,回归定义;排列组合回归枚举;数列回归等差、等比,回归基本量,等等,从基础的角度加以概括,让学生有举重若轻的感觉,考试时要以“稳”字当头,合理筹划,扬长避短,让学生满怀信心参加高考。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祥兆.知识分类与提出数学问题[J].数学通报, 2005, 11.
3.高考复习心理训练方法 篇三
一、“五到”复习法
在中国,有几千万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干一件事而不感到累,那就是打牌。其原因就是打牌时必须做到心、耳、口、眼、手“五到”(打牌时心里想着赢,脑袋不断思考,耳在听,口在说,眼在看牌,双手抓牌)。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全身各部位都能协调运动,大脑就不容易疲劳,正如一个单位的人各司其责,都在活跃地工作,任务当然完成得好。若只有一个人干活,干活的人很累,大家还不满意。一般来讲,复习时要做到“五到”,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只听效率为13%,只看效率为18%,只动口效率为32%,如果耳、眼、口并用,效率为52%,如果加上双手不断地自然运动(口中还要或说或喊着学到的知识,并从内心里相信自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效率高达72%,而且不会感到累。
二、“双手抓”复习法
在读书或学习某些知识时,双手自然地做动作,同时心中默念:“我已理解了、记住了××知识内容。”
三、把握知识结构和内容复习法
1.对每章、节、知识点、例题、难点等能出口成章地说出来或喊叫出来。
2.将考过的试卷中的每题内容再返到上述结构上,喊叫出来。
四、头脑“疯狂”复习法
李阳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这种方法也可用在复习上,具体做法是:
1.将自己整理的某科知识结构表平摊在书桌上,将该科的考卷按知识顺序放在床上或用不干胶贴在墙上(不要贴别人全对的卷子,可贴别人错误的卷子,以增强自信心)。
2.大声读知识结构表,同时用双手不断地自然抓,口里不断喊叫:“我掌握了××知识。”“这个知识很容易,我会分析,我会记住。”
3.重温并分析考过的试卷(特别是做错的题目,并大声地读),不断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并说(或喊)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经过反复数次的疯狂复习,头脑中的印象就会加深,学习效率就会提高(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结构,并学会分析试题)。
有些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时间抓不紧,学习效率不高,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一、要有危机感
要认识到,平时成绩不稳定,表明基础知识不扎实,如果参加高考,肯定是要“砸锅”的。
【自我心理训练语】
高考就要来临,
我还有不少知识未复习到。
如果时间抓不紧,
我将与成功无缘。
行动起来,实干,实干,
高考成功就会在眼前!
……
二、从内心深处进行“自责”
如:“我怎么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我能对得起父母、老师么?对得起国家么?”“我怎么这样没出息?”……
【自我心理训练语】
我已耽误不少时间,
再这样下去无颜见父母,
我深深地自责,
就是要抓紧每一天,
行动起来,
干,干,干!
……
三、制订可行的计划
每天复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事先应有安排。当然计划要有可行性,并且应注意文理交叉和休息。
四、复习前赞扬自己
如“我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准能完成任务。”当做完一个习题或复习完一个单元时,自我赞扬:“我真不简单,我多么认真!”并眯着眼欣赏自己的成果。
【自我心理训练语】
我曾有认真的昨天,
成功使我笑容满面,
今天,我会发扬优点,
干,干,干!
人人都会夸我不简单!
五、注意休息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脑有点疲劳,该休息10分钟,自我暗示:“我只休息10分钟,多一分钟也不行。”10分钟过去了,再去复习时,跷起大拇指放在胸前,自我赞扬:“我真有志气,很准时。”
六、自我欣赏成果
几个小时过去了,把所有完成的复习任务放在面前,再一次赞扬自己:“我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并用手翻翻复习过的书或做过的练习,自我欣赏:“我真行!成果多么大!”再用大拇指自我赞扬一番。
半天或一天过去了,洗脸时在镜子面前又用大拇指大大地夸奖自己一番。在平时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和读书时也可用这种方法。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效果确实不一样。
【自我心理训练语】
看,成果摆在我面前,
计划一步步实现,
4.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总复习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未完成的任务记忆比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的现象称作(A)A.蔡戈尼克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期待效应 D.自我暗示效应 2.抑郁症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是控制(B)的体系遭到了破坏所致。A.恐惧激素 B.紧张激素 C.安定激素 D.快乐激素 3.性道德的四个方面是指自愿、爱和(A)。
A.无伤、承担责任 B.愉悦、承担责任 C.隐秘、承担责任 D.无伤、隐秘
4.通过与同龄人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称为(B)A.自省法 B.比较法 C.二分法 D.经历法 5.下列动机的描述错误的是(A)
A.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间接原因 B 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 C 为个人的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 D.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6.人们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发现自己的特点。这种认识自己的方法称为(D)A.比较法 B.自省法 C二分法 D.经历法
7.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可以分为(A)个方面。A.八 B.七 C.九 D.六 8.评估工作PLACE法中A是(C)
A.职位职务 B.工作地点 C.发展前景 D.入职门槛 9.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8-25岁为(D)阶段
A.友爱 B.亲密 C.孤独 D.友爱亲密对孤独 10.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爱情三元论”,将爱情关系分为(A)A.激情、亲密与承诺 B.友情、亲密与性爱 C.好感、亲密与承诺 D.好感、激情与承诺
二、判断题
1.如果你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你有时候可能要“假装”去关心别人,并付之行动。这样做可能促使你产生真正关心别人的动机。(对)
2.幸福感与先天的遗传素质无关。(错)
3.冲突并非绝对有害,有些冲突具有破坏性,有些具有建设性。(对)
4.使用避孕套避孕的成功率最低,安全期计算法的成功率最高,但是任何一种避孕方式都存在失败的可能
性。(错)
5.职业价值观是唯一的。(错)
6.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适度的自卑是正常的,且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对)
三、填空题
1.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实用型、研究型和艺术型。2.情绪包括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4.人际交往的最起码原则是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否则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5.积极的归因中,把失败归因于缺少努力,会维持较高的期望,能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四、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 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内,大学生现实存在的来自校园内外的人际支持网络以及所能获得的各种类型的心理支持。
2.“ABC”理论—— 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结果,即情绪或症状。3.归因分析—— 就是我们对自己所做某件事的结果(成功或失败)进行解释的理由。
4.习得性无助—— 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5.适应—— 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筑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二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简答题
1、如何有效避免网络成瘾?
(1)利用业余时间上网,不打破正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2)上网要有明确目的
(3)保持平稳的心态,消除猎奇心理(4)不要为了打发时间而泡在网上
(5)如果你发觉自己已经对网络以外的一切事情都没有了兴趣,应该积极找心理老师帮忙。
2、大学生的恋爱观具有哪些特点?(1)注重恋爱对象的品德(2)恋爱行为逐步公开
(3)恋爱低龄化(4)恋爱态度趋于轻率(5)恋爱结果不谈婚姻(6)性念的显著变化(7)能够宽容对待失恋(8)恋爱目的的功利性(9)新的恋爱方式的产生
3、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即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等;(2)不了解外部社会环境特别是就业环境,各种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4、如何在心理上悦纳自己?请列出五条以上的观点。
(1)相信自己生来就是冠军(2)喜欢你的身体(3)相信世上只有一个你(4)你不等于你的错误(5)原谅自己(6)表达自己的个性
5、请列出不合理信念的三大重要特征并简要分析。
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以上皆要求以例子说明。
6、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1)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2)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3)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社交心理障碍(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7、如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去与人交往,因为人只有在融入团体时才会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
(2)要有意交几个知心朋友,以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及时化解心理困扰;(3)要与家人保持亲密的联系,亲人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你的避风港、安全岛和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4)必要时要主动去求助,如寻求专业的咨询人员的帮助或参加专门的培训。
8、适应的内涵是什么?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筑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二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相对平衡状态。
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5)正确的自我意识。(6)适度的行为反应。(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10、如何有效的帮助失恋中的人化解痛苦,请列出五条以上的方法。(1)告诉自己,失恋是恋爱的一部分,即便是伟人,也难免会遇到。
(2)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既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恋爱关系的原因,又能帮助你接受失恋的现实。
(3)情感宣泄,不要过会埋藏和压抑失恋的痛苦。
(4)情境转移,换换环境,暂时离开触动恋爱回忆的景、物、人,把自己主动置于欢乐、开阔的情境中。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要点 篇五
1.()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或“潜临床状态”。
A非健康
B弱健康
C亚健康
D浅健康 2.()是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A情绪稳定
B智力正常 C意志健全
D注意集中
3.()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肯定、认可的态度,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所在。A自我接纳
B自我尊重
C自我悦纳
D自我肯定
4.()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人格 5.()认为生产性取向性格是健康人格。
A奥尔波特
B皮尔斯
C弗洛姆
D马斯洛
6.()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A 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势效应
7.()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A 压力
B挫折
C紧张
D焦虑 8.()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保障。
A健康生理
B健康心理 C人格健全
D智力正常
9.()是指人们在人生中时常碰到的、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心理方面的困惑。A心理困惑
B发展困惑
C成长困惑
D人生困惑
10.()是由模糊的危险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主要伴以紧张、恐怖的情绪,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A抑郁
B恐惧
C焦虑
D紧张 11.()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A自我情感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节
D自我认知
12.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映和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A他我 B自我C本我 D镜我 13.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称之为()。A自我认同
B自我发现 C自我合一
D自我寻求
14.()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起点,是获得成功、捕捉机遇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智力条件。
A智商
B注意
C观察
D记忆
15.在学习方法的“十六字诀”中,“学习有法”的“法”是指()。A手段和途径
B 客观规律 C方法
D具体情况
16.()是一种较微弱、平静、持续而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心情
17.()是指在生活中出现的由于个人面对其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罕见或异乎寻常的事件而产生的危机。
A发展性危机
B情境性危机
C生存性危机
D环境性危机
18.()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A气质
B态度
C性格
D认知
19.()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难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A情商
B逆商
C智商
D德商 20.个人因素的挫折也称为()的挫折。
A、外部原因
B、主观原因
C、客观原因
D、内部原因
二、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21.心理健康主要指()、人格的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A 情绪
B 认知
C意志
D 行为 22.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
A 主观原则
B 快乐原则
C协调原则
D现实原则 2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遗传因素
B 心理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 个人因素 24.自我意识由()组成。
A 自我控制
B自我认知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节
25.人格的基本特性有()。
A稳定性
B倾向性
C整体性
D独特性 26.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是()。
A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
B归因偏差
C学习能力差
D自我效能感差 27.人类的基本情绪有()。
A快乐
B恐惧
C悲伤
D忧愁 28.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适度原则 29.下列哪些方法是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A自嘲法
B闲聊法
C激励法
D运动法 30.下列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中属于心理因素的是()。A认知因素
B个性因素 C意志因素
D能力因素 31大学生常见的焦虑分为()。A考试焦虑
B恋爱焦虑
C择业焦虑
D人际焦 32.自我意识的功能有()。
A导航作用
B自控作用 C内省和归因作用
D评价作用 33.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A他人的反馈
B反射性评价
C根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D社会比较 34.大学生的性爱原则是()
A相爱原则
B无伤原则 C快乐原则
D专一原则 35.动机冲突的形式有()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和不适。()
37.气质是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是有好坏之分的。()38.学习动机过强有助于学习的提高。()
39.在人际交往中一旦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以后就无法改变了。()40.大学生的性爱只要性生理成熟就可以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在大学生活中,你将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42.面对恋爱中的挫折,合理的进行心理调适有助于我们更快的走出阴影,大学生在面对恋爱的挫折时可以运用哪些心理调适法?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43.李X,男,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自幼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考上大学后,总觉得自己在服饰上以及语言上不如同班的来自城市的同学,内心产生了自卑感,但同时不甘心,想以优异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才能。过分紧张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下,他失眠了
1.如果你是李X的同学,你会如何开导他?
六、自我陈述(共15分)2.如果你是李X,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6.大学心理学复习 篇六
1.科学决策的准则
2.X理论和Y理论的要点和管理措施
3.组织设计的原则
4.费鲁姆期望理论公式
5.企业人才开发的途径
6.现代领导观
7.塑造企业文化的条件和方法
8.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9.组织一般环境包括的内容
10.公司的概念、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概念
11.企业文化的构成1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内容
13.创立企业文化的方法
14.霍桑实验的结论
15.简述决策的程序
16.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17.管理的职能的内容
18.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19.激励的过程
20.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的过程
21.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22.组织变革的步骤
23.领导的权变理论
24.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25.组织变革的成功条件
7.大学心理学复习 篇七
关键词:两性畸形,病理形态学特征
两性畸形是一种少见的性别分化异常的疾病, 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本文报道一例真两性畸形, 观察其性腺病理形态学特点,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3岁, 社会性别男性, 出生时即发现外阴发育异常, 查体阴茎下弯, 阴茎头外露, 尿道口位于阴囊部, 双侧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样硬结, 体积较小。彩超示膀胱后可见子宫样回声, 染色体显示为46, XX。手术取左睾丸上下极组织、左附睾上下极组织、右侧睾丸下极组织和右侧附睾组织送病理检查。
1.2 方法
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2 病理检查结果
2.1 巨检
送检左睾丸上、下极组织、左附睾上、下极组织、右睾丸下极组织和右附睾组织均呈灰白灰褐色, 形状不规则, 大小分别为0.4 c m×0.3 c m×0.2 c m、0.3 c m×0.3 c m×0.2 c m、0.4 c m×03 c m×0.2 c m、0.2 c m×0.1c m×0.1c m、0.3 cm×0.2c m×01cm、0.4cm×0.2cm×0.2cm。
2.2 镜检
“左睾丸上极”组织中可见卵巢间质及多量初级卵泡;“左睾丸下极”组织中可见曲细精管, 排列疏松, 未见明确精原细胞;“左附睾上极”组织形态符合输卵管组织;“左附睾下极”为疏松结缔组织;“右侧附睾”可见附睾管;“右侧睾丸下极”可见曲细精管, 其中未见明确精原细胞。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此例诊断为真两性畸形。
3 讨论
3.1 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真两性畸形是指在同一个个体体内同时存在有卵巢和睾丸组织, 极为罕见, 占性分化异常的1.03%[1]。根据性腺所在的部位真两性畸形分为3种类型:一侧为卵巢, 另一侧为睾丸, 占30%;两侧均为卵巢睾丸, 占20%;一侧为卵巢睾丸, 另一侧为卵巢或睾丸, 占50%[2]。在同一性腺内既有卵巢组织又有睾丸组织称为卵巢睾丸 (ovotestis) 。卵睾为最常见的性腺, 约1/2位于卵巢部位, 1/4位于腹股沟区, 1/4位于阴唇或阴囊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卵巢绝大多数在正常的位置不变, 偶有子宫疝出, 亦必须有睾丸成分的牵引 (如卵睾) , 因此国内外常将这一特点作为鉴别腹股沟睾丸 (如卵睾) 与卵巢的一个重要特征[3]。真两性畸形外生殖器分为男性、女性和混合型3种表型, 男性表型多数有尿道下裂, 隐睾及不全性阴唇阴囊融合, 女性表型多伴有阴蒂肥大及泌尿生殖窦, 混合型介于男女之间[4]。内生殖道多分化不全, 与邻近性腺分化程度有关。约90%的真两性畸形有乳腺发育, 半数出现月经或血尿、睾丸痛;50%的真两性畸形出现腹股沟疝[2], 1.91%的真两性畸形的隐睾发生恶性肿瘤, 在男性两性畸形中会发生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和畸胎瘤。真两性畸形的染色体核型:60%为46, XX, 7%为46, XY, 33%为嵌合体或XX/XY异源嵌合体。近年来, 许多实验均已证明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 (Sex-determining region, SRY) 基因是睾丸决定因子的最佳候选基因, 其缺失、突变、易位均可致性别发育异常。但另有实验揭示SRY基因可能不是睾丸决定因子的唯一候选基因, SRY应当有受其调控的下游基因, 同时也不排除存在调节SRY表达的上游基因。至少有14条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和性分化有关, 这些基因突变同样可致性别发育异常。46, XY真两性畸形可能与核型中有多余的决定卵巢发育的基因Xp11部分有关, 而表现为46, XX/46, XY者同时存在2种合子, 其促使性腺向卵巢和睾丸双向分化, 故同一个体同时具有卵巢和睾丸[4]。
3.2 诊断
真两性畸形的确诊需要对其性腺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同时真两性畸形需与假两性畸形鉴别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腹部B超、CT、尿17-酮、类固醇及孕三酮的测定有助于与假两性畸形的鉴别。当患儿出生后若发现外生殖器异常应尽早检查明确诊断, 不能简单的做出单纯性尿道下裂合并隐睾或阴囊分裂等错误的诊断, 以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痛苦。
3.3 治疗
治疗时所取性别是否恰当对患者身心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2~3岁前确定性别可避免发生心理异常, 对于真两性畸形, 多数认为易当女性抚养, 除非外生殖器明显男性化时患者选择男性, 特别是核型为46, XX者, 多倾向于改造为女性较好, 这是因为患者卵巢组织切片大多数能观察到原始卵泡, 50%有排卵现象, 而双侧睾丸曲细精管有精子发生者仅占1.2%;而且70%乳腺发育良好;另外男性尿道修补外生殖器成型较为困难, 效果不理想, 而女性成形术成活率较男性为高。在决定性别后保留其性别选择的相应性腺, 切除另一种性腺及所属内生殖道, 并且行外生殖器整形术。
参考文献
[1]王健, 丁显平, 袁蔓莉.193例性分化异常病人的细胞遗传学检查和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 11 (13) :58~60.
[2]Grumbach, M.M., Conte, F.A.:Disorders of sex differentiation, in Williams, R.H.: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Philadelphia[M].W.B.Saunders, Co, 1981:473.
[3]Tian QJ, Ge Qs.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mbiguous genitalia in Chinese patients[J].Reprod Med (chin) , 2002, 11 (1) :38~41.
8.大学心理学复习 篇八
【关键词】高考 化学复习 焦虑心理 成因 对策
到了高三,有的学生成绩能大幅度上升,有的却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的林澜教授曾说:“高考,四分考实力,六分考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心理调节成功与否,将会极大的影响到他的高考成绩。笔者认为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提高和整合工程,不仅要注重复习方法的探索,还要注意学习心理的调整。化学学科比较难学,所以研究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心理活动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分析了学生复习高中化学焦虑心理的成因、影响,进而提出几点缓解对策。
一、焦虑心理成因
焦虑,心理学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对要来临的危险和问题的或多或少有意识的等待;它是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忧虑、紧张、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者会预想到那些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困难。因此,他可能会甚至会在问题出现之前,或者甚至在明确确定他所担心的事情之前就感到紧张。
化学复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焦虑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学科特点、考试要求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起来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外因
1、化学学科难学
该学科知识点多、概念多、内容多、规律多、要求高是多数高中生感到较难学的课程。拿教材来说,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往往就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2、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提高
化学和物理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但物理主要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而化学则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等,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我们进行想像思维,才能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这些微观物质的表象。如:分子、原子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平常人谁也没有见过,即使是科学家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偶尔见过个别的。化学高考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与实际结合灵活运用。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特别是中考中自然科学考试难度很低,初中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中的高分,追求表面上繁荣,重复无效体能的劳动。高中化学很多试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学生如果能力差,自然就成了化学学科的差生了。
(二)内因
1、学生基础差
化学学科虽然难学,但一旦学生弄懂了化学规律,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得高分也是容易的。因此,平时一些尖子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起化学来就感觉轻松,并喜欢化学。但对于中等生、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学起来就困难。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普通班的学生,由于在高一高二就是化学科上的“学困生”,现在自然也还是“学困生”。高三题目难一些,教师也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详细地讲解知识点,因此,一些升学期望值高的学生就经常出现焦虑的情绪。
2、心理素质差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素质。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从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考试。常常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因一次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心情常常会被考试成绩所左右,而不能坦然、平静地对待难题和每次的考试成绩。
二、焦虑心理对化学复习的影响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焦虑心理也不例外。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多得森法则,该法则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所以,焦虑也像其他许多好东西一样: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高考前和高考中,每个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焦虑心理对学生的复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一)正面影响
即积极的一面。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悠悠。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做题时能集中注意力。
当焦虑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现实的危险上时,在一些有危险或者关键问题的情况下,焦虑是一种有用的现象:这时,忧虑、担心会促使人们采取措施去避免麻烦。过去我们一直告诉学生学习上要“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实际上也是想让学生形成适度的焦虑心理,让学生具有忧患意识。特别是对一些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焦虑心理就会出现在学习上骄傲自满,成绩停滞不前,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中等生没有焦虑心理,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容易分散。成绩差的学生没有焦虑心理,就没有压力,会整天无所事事,扰乱教学秩序。因此,让学生有点压力,受点挑战,形成适度的焦虑心理,对提高成绩有利。
(二)负面影响 。
相反,太少焦虑有时会让我们处于危险;太多焦虑会约束焦虑者,使他筋疲力竭。
1、对学生接受新知识不利。
虽然是高三复习,但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和中等学生来说,很多知识点会显得陌生,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如果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焦虑状态,是很难接受新事物的。
2、对考前复习和考试发挥不利。
由于社会、家庭、班级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总是想把每次考试考好,“学困生”每当考试快要到时就会觉得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好,很多化学题不会做,特别着急,也就影响了考前复习。过度的焦虑使学生考试时心里很紧张,容易疲劳,头脑反应变得迟钝,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从而变得对考试没有自信心,害怕考试。
3、长时间过度焦虑会导致其他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由于高三复习各科都在紧张进行,学习任务重,如果焦虑得不到适当释放,会导致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无精打采,最后会发展成神经衰弱。有些学生还会出现抑郁症状,智力也会出现下降,而化学学科解题时没有清醒的头脑是不行的。因此,过度焦虑会对化学学科的复习更加不利。
三、缓解心理焦虑心理对策
高三学生必须注意高考前和高考时的心理调整,如果采取科学的策略,就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复习过程中学习的焦虑心理缓解一方面靠化学教师,一方面靠学生自我调节。
1、适当处理学生的考试分数。
老师每次考完试不要在班上念名次,而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化学学科,由于学生天生的认知能力差别大,导致有些学生学习化学特别困难,这应该不是消极的提法。作为教育者不能用“教育是万能的”来看待问题,应该承认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英语和语文特别好,可就是对化学一窍不通,到高三复习时要想发生质的飞跃,可能性很小。
2、培养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于整个宇宙中的客观物质,大到天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无不与化学有关。生活中很难找到一种与化学无关的客观物质,包括我们人体。“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每一种新型化学材料的出现都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一次巨大的飞跃”。陶行知说:“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化学教师在教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时,要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寻找化学,积极地阅读科普资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样才会为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利用著名化学家的精神来激励学生不怕困难。
化学教师应该多用化学家不怕困难的精神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易出现过度焦虑的学生多半是怕困难的学生。遇到困难挫折,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而是表现出懒惰消极,不愿自己找资料弄清楚或问老师,听之任之,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多。化学学家和化学史尽管这几年高考很少涉及,但适当举些科学家们不向科学研究中出现的困难低头的例子,向他们学习科研中出现焦虑心理时如何自我调节,可帮助学生减少过度焦虑的心理。
4、作为化学教师要尽量营造高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把复习课上得生动、有趣味,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更好地听懂课,避免因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无法接受而带来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缓解每次测试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焦虑情绪。
5、教给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
⑴平时做到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课余花适当时间去跟同学交流,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⑵对升学期望值不要过高。
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学习只要尽力就行了。高考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胜利者,社会也不需要人人都是大学生。
⑶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
如果一旦出现了焦虑心理严重而自己无法释放时可找老师谈心,谈一下自己出现的学习困难。有时把自己心里的烦恼讲出来,烦恼自动就会消除了。
总之,把焦虑心理作为化学复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之一进行调查研究,对提高化学成绩是很有益的。相应采取一定的合理有效的辅导策略,对减轻和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发挥“焦虑”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多与学生接触,倾心交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早发现处于过度焦虑状态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周泽树.“3+X”化学总复习“练议结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 2002,(04) .
2.尹海川.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考试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4,(Z2) .
3.王文绪. 理综考试下化学复习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Z1) .
4.宋志亮. 2005年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及2006年复习建议[J]科技资讯, 2006,(06) .
5.李焕,王敏学. 高三复习课中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03) .
6.[法] 克里斯朵夫•安德烈,米缪.小焦虑 大恐怖[M]. 李圣云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7.朱红.学生焦虑心理调节方法浅析[J].成功(教育).2008-12-15
8.朱小蔓,乔建中,吴蓉. 应届考生考前心理状况与紧张原因的调查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大学心理学复习】推荐阅读:
大学心理学考试08-11
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美国06-21
大学心理学60句经典07-01
大学本科心理学论文课题08-13
苏州大学心理学考研计划08-11
昆士兰大学心理学专业申请条件详解07-1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09-10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促进10-01
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10-11
大学心理案例分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