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通用8篇)
1.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篇一
独家︱大国战略下的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发展分析
(二)原创 2018-04-17 刘杰武 张宝婧 博看文旅上一节重点分析了在大国战略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为什么要设立海南自贸区、自由港,下面将分析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在明面的定位,以及它隐藏的定位。海南定位是什么?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给予海南的明面上的定位有四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其中全面深化开放试验区以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践行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深化定位。国家旅游消费中心,是对于2010年国务院推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升级,使之形成国家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是新增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就是针对大国战略转型来的,在这一定位中事实上暗藏了其他新的定位,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隐藏的定位:01南海离岛服务中心从海南岛本身的位置来看,海南岛隐含定位就是南海诸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离岛服务中心。从整个区位上看,珠三角城市群是海南最大的经济后台,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海南做离岛服务中心,但是珠三角本身却很难做这个离岛中心,因为从区位上来看,珠三角城市群距离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都太远,鞭长莫及,而且珠三角本身国际化程度高,再做南海离岛服务中心也力不从心。海南的位置则是最好的选择,距离西沙群岛非常近,中沙群岛与东沙群岛也远近适中,南部的南沙群岛及曾母暗沙也只有海南距离最短。同时海南岛又拥有足够的陆域面积,能够支撑离岛中心的各项基础建设,拥有足够的腹地,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支持。未来将通过旅游、物流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将海南建成离岛服务中心后,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能够得到明确而有力的支持与整合,形成南海内部的有序化海疆体系。之前三沙市的设立就是这一体系化布局的先手。图4 以海南岛为中心的离岛中心体系02南海贸易中心与物流中心中国通过海南以贸易的形式,将重新构建东南亚湾区的贸易结构。海南背靠着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一个巨大的洗盘,能够容纳下东南亚巨大的生产,同时中国国内的先进产能也能够通过海南,源源不断的向东南亚各国进行出口。这是一件这与东南亚国家来说互惠互利的事情,对中国而言,是另一个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大市场,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收益的。同时这是一个海运为主体的市场,它需要的基础设施成本,比公路、铁路更加低廉,可操作性更强。短期而言,海南双自贸区港的设立,中国甚至还会让渡利益,率先激活这个市场,因此进口贸易会成为近期的主流。贸易必然带来大量物流,尤其是现在东南亚对中国以农业出口为主,大宗物流的产生必定催生一个世界级的物流中心。图5 以海南岛为中心的东南亚贸易体系03东南亚海上战略中心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东盟共同体人口超过6.35亿,总面积450万平方公里,GDP总量达2.5万亿。总体而言,除了经济总量略逊,大致相当于半个中国,而且该区域多数国家GDP年均增长在4-6%之间,未来潜力巨大。对应整个国家的战略片区的划分,昆明、南宁成为了东南亚陆上战略中心,南宁已经是东盟博览会、东盟商务区等已经形成规模,南宁与东盟的陆上贸易渠道已经发展壮大。而昆明则是中国东南亚高铁的起点,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一环。中国与东南亚的西侧陆上联系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图6中国高铁东南亚计划而中国与东南亚的西、南、东侧却是茫茫大海,与越南、泰国、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的联系在海上更为便捷,而且在中国南海及泰国湾、巴士海等共同形成的区域,岛屿星罗棋布,国家特色多样,最能对标的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其面向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海南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海上战略中心,如果能够引导区域内国家稳定发展,将能够成为中国临边最具活力的区域。4月13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就是在侧方位继续补强与东南亚的海陆交流的重要体现。海南与昆明、南宁一起组成面向东南亚的战略中心,确保在陆地与海洋都能够实现联动,构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流格局。图7 佛罗里达州与海南的区位比较图8.内外兼修的东南亚战略中心系统海南通过海上通道,能够充分的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拉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诸多国家建立紧密的海贸联系,在陆上东南亚高铁推进迟缓的情况下,海上渠道成为了目前除空中线路外最通达的线路。与离岛中服务中心体系结合,就是整个海南战略中心的全图了,即“内稳海疆,外联东盟”,形成综合体系。04南部航天海洋装备中心海南发展要“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全面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其中与海南息息相关的就是航天装备以及海洋装备。海南本身已经是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航天产业的配套势在必行。同时海南也是航母港口、军舰港口所在,未来我国海疆在南部的拓展将更加自如,这种情况下就近的海洋装备研发生产中心就很有必要。因此从定位中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南部航海洋装备中心的影子。图9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与三亚航母基地(图片来自百度)05南海科技中心与国际教育中心要能成为东南亚海上战略中心,成为南海、泰国海、巴士海等围合空间中的科技中心就非常重要了。目前整个东南亚地区或多或少产业都为欧美转移产业,自身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大大制约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本地区虽然有新加坡这一发达地区,但它本身市场狭小,应用型研究能力与成果转换能力弱,不足以引领东南亚。未来的海南在基础教育提升的基础上积极,完全能够就本区域特色工业,例如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国际先进技术,例如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等实现教育与应用的双促进。同时海南教育与科技的提升,能耐大大节省东南亚地区人才提升的成本,未来的诸多东南亚人才将由此得到提升。未来的海南还将成为科技与国际教育的双中心,都是区域提升的重要中心。06低空产业应用中心与邮轮中心海南要成为离岛服务中心,势必有个前提就是南海诸岛礁的深入开发,不论是旅游开发还是其他产业开发,通行于各岛礁的基本是两条路径:空运与海运。根据美国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经验,空运而言,低空产业将成为首选,而海运方面,邮轮旅游作为串联诸岛的有利工具将被优先选择。而这两个选择都将带动相关产业,因此未来海南成为低空产业运用中心与邮轮中心是题内之议。因此,在海南明确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基础上,未来海南实际还不至于此,它还将是“南海离岛服务中心、南海贸易中心与物流中心、东南亚海上战略中心、南部航天海洋装备中心、南海科技中心与国际教育中心、低空产业应用中心与邮轮中心”。作者:刘杰武 陈宥蔓
2.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篇二
跨境电子商务 (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 作为上海自贸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核心点, 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来实现B2B、C2C等模式的交易。随着时代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开放的网购方式和市场已经对中国大陆的市场开放了。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年来的监测数据可知, 自2009年以来中国的海外代购市场交易量增长迅速。2013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量达到了767亿元, 与2012年相比增长58.8%。而这个数据在2014年则更是进一步增长到1549亿元, 相比于2013年增长了一倍。根据这个市场形势可以预测, 海外代购市场在未来几年仍会持续增长。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群体也会逐渐在这个市场领域上展现出活力。
事实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总体上包括选购、保险、清算、通关、运输等几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也伴随着信用、法律、支付等一系列不确定的问题。同时, 我国也正在致力于完善海外代购的相关法律和相应的信用保障体系, 来保障商家和用户的利益。2013年10月, 我国首个正规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通”在上海自贸区成功通过了功能测试, 在2013年12月28日正式上线, 平台上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妆品、箱包、配饰和食品等几类热门的海外商品。
二、“跨境通”运行现状
作为第一个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启动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试点, “跨境通”本质上就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它一方面缩短了国内消费者与外国商品的距离, 同时也改善了传统海外代购途径存在的支付安全、退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跨境通”的网上交易平台, 每一件海外商品都表明原价格、相关的进口关税以及物流费用等等, 消费者通过这些明细能够了解所用金额的去向, 进而能够避免商家价格上“打闷包”的现象。通过对各种款项的详细列出, 消费者可以清楚的了解贸易渠道和“跨境通”上购买同样商品所需的不通花费。总而言之, “跨境通”一方面使消费者可以以一个更加方便快速的方式购买到国外的优质商品, 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保障;另一方面, 也规范了行业, 进而给相关行业的企业商家带了好处。
尽管“跨境通”为给消费者和商家们带来各种便利和好处, 理应受到消费者和商家的支持, 但从2013年正式启动至今, “跨境通”在商品数量、交易额上的数据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就现在的情况而言, “跨境通”平台上的商家只有区区20余家, 在线商品6大类19个小类共计也只有382种。这些数据充分地体现了“跨境通”尚未吸引各大“海淘”入驻, 平台上商品的种类及其数量远远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另一个问题, 服务的单一, “跨境通”平台支付结算第三方机构只有东方支付, 而没有支付宝、微信的时下就为流行的支付手段, 这个问题也迫使未开通东方支付的消费者放弃在“跨境通”上进行购物和交易的意向。与此同时, 快递业务也只有顺丰等少数几家公司, 减少了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而且, “跨境通”网站注册和支付过程繁琐这样的问题也降低了消费者满意度。这些迹象正说明“跨境通”平台未能发挥自身优势, 作为一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还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功能。不考虑消费观念、销售模式以及政府扶持等不利的因素限制外, “跨境通”本身的建设以及运营也需要作出较大的优化。
三、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议
1、国家建议
对入驻“跨境通”平台的商家进行政策上的奖励, 激励海淘商家入驻“跨境通”, 增加他们的积极性。跨境电子商务是电商产业中迅速发展成功的例子, 相应的涂过想要发展迅速同样要依靠各个方面的支持。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则更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跨境通”的建立, 为给消费者提供一条阳光、便利、安全的跨境网购新渠道, 转变经济模式使传统经济快速适应全球化经济模式下的电子商务, 并对海淘行业提出相应的规范化措施, 合理规范税收的灰色地带。然而实现为了这些目的, 则需要大量的海淘商家入驻“跨境通”平台, 并且将过去的危害国家利益的方式转化为通过“跨境通”平台实现互利双赢的模式, 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国家政策扶持, 在报关、物流、付款等流程上做出优化, 使得“跨境通”商业模式为人们广泛接受。
2、商家和消费者建议
到目前为止“跨境通”平台上的商家数量稀少, 商品则更加短缺。以上两个问题和品种单一是“跨境通”平台目前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另一方面, 消费者希望所购买的海外商品在价格、品质、物流时间等因素上有一个最佳结合点, 可以用最低的成本, 购买随好的东西, 但海外代购必然会存在差价贵, 等待时间长, 包裹丢失, 售后缺陷等无法避免的问题。所以, 消费者选择一个有法律以及信用保障的跨境电商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9以来, 出现了专门从事海外代购的工作者, 在2011年开始有专业海淘网站和论坛加入海外代购的混战, 使得代沟领域商家竞争日益激烈。同时, 在没有规范合法进口方式的情况下, 商家经常会触犯法律的底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跨境通”平台的出现给遵纪守法的商家指出了一条合理可行的道路。通过“跨境通”, 这些商家在合法规范的环境下交易, 丰富自身的商品种类, 合法地实现利益最大化。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通过“跨境通”这样的公共服务型电子商务平台, 为广大商家提供了合理且便利的经营环境, 作为商家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3、加强“跨境通”第三方支付业务管理
“跨境通”电子商务发展必然会对第三方支付提出相应的要求, 所以同时它对消费者、商家的相关资金问题也责任进行监管。贸易的便利化是推动“跨境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险控制是对进贸易便利化的前提, 随着风险控制不断加强, 外国的商户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账户时相当于设立对应的境外账户, 可以极大地简化结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离不开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于第三方支付业务支持, 国家部门应合理分析它们的真实、便利和均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管理, 进而做好相关部门间工作的协调。随着消费习惯不断变化, 第三方支付体系也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只要安全便捷的前提下逐渐实现百花齐放, 就不必在意具体的形式。
四、总结
“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相对于其他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时间较短, 并且因为其跨境贸易的性质, 在发展方面必然存在着许多制约, 相信只要通过国家的扶持, 时间的考验, 必然可以发展的更好。
摘要: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运营, 东方支付投资的电子商务平台“跨境通”作为第一批进入上海自贸区的项目, 已经基本建立完成, 并且已经开始测试运营。这一平台的建立为广大海淘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简化了海外购物的流程。但是目前“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还在处于发展阶段, 能否吸引到大量商家入驻, 从而抓住正规跨境电商这条国内实践经验较少的商机, 有必要对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跨境通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数据监测报告.2014年3月19号
[2]王杏平.跨境电子商务与第三方支付制度研究.南方金融.2014年总448期
3.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 篇三
上海自贸区的定位与建设内容
从提出到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下文简称“上海自贸区”)在国内外市场上和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直至正式批准时过数日,上海自贸概念股依然是股市热点,上海本地股连续走强。
是的,上海自贸区获批落地无疑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后我国政府开始研究海外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到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到浦东开发开放,再到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中国经济特区建设至此达到了新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经济特区“终极版”。决定设立这个中国大陆迄今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特区,意味着中央决策层对上海的期望定位不仅是“中国的上海”,而且是“东亚的上海”,乃至“世界的上海”。
那么,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内容是什么呢?宏观层次的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是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特别是离岸金融业务可望获得巨大发展。
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续我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我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层楼的作用。这个自贸区在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简政放权减少和消除过度管制、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将会有秩序向全国推广。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外界人们普遍将上海自贸区称作“再造一个香港”,而且上海需要继续向香港学习的地方确实还不少,但我们现在与当年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时候不同,这个自贸区在探索中完全有可能提供成为国际模板的做法。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其超越香港的地方。
转口贸易是自贸区的成败关键
中央宣布上海自贸区构想之后,尽管内地财经媒体上的评论多数集中在对其服务贸易、金融业发展的想象,但实际上货物贸易才是这个自由贸易实验区立足发展的基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立足发展的基础、最大的优势、成败的关键,在于货物贸易的转口贸易发展。
从批准的实验区地理范围来看,这个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包括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四块区域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而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果上海自贸区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完全不必设在这四块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而是应该直接设在市中心地带。
立足于货物贸易发展又是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由港、自贸区和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单纯的没有实业基础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并无太大正面意义。它能够给一小撮律师、金融家创造超高收入,却不能给大众带来足够多的体面收入就业机会;能够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发展、提高实体经济部门效益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更有用。而上海立足于货物贸易发展的优势又很突出:
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已经连续数年蝉联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仅上海一市,按进出口商品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进出口贸易额2012年就达到了4341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比2833万人口、33万平方公里国土的马来西亚外贸总额(4240亿美元)还高,而马来西亚是当年世界第18大出口国、第19大进口国。
同时,上海本地制造业相当发达,远胜香港;再加上上海南北两翼的苏、浙两省都是制造业发达的省份,按进出口商品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也分别达到了5888亿美元和3482亿美元,腹地的安徽、江西、两湖、川、渝等省市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足以为上海货物贸易发展提供长久的支持。
在货物贸易中,转口贸易又是上海自贸区成败的关键。尽管“购买廉价奢侈品”之类进口贸易机遇在媒体上更能吸引作为消费者的普通读者“眼球”,但这类零售业规模远远不能与大宗货物的转口贸易相比。
论外贸依存度,上海和沿海的广东、江苏、浙江已经相当高。在全国所有省级政区中,上海外贸依存度仅次于香港特区,广东、台湾、江苏、浙江分别位居第三至第六位。
上海贸易依存度超过100%,对于逾千万人口的经济体而言,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但与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相比,上海的贸易依存度又有一定差距。在贸易依存度已经这样高的基础之上,上海货物贸易如何才能更上层楼,直追香港、新加坡?关键在于转口贸易。转口贸易是香港、新加坡贸易依存度得以攀上如此高峰的根本原因。
以香港特区为例。2011年,香港特区进口、港产品出口、转口合计71019亿港元,当年香港GDP为18231亿港元,进出口依存度390%;但上述数据中仅转口就有32716亿港元,占外贸总额46%,剔除转口后的进出口依存度为210%。2012年香港特区贸易依存度389%,但73465亿港元外贸总额中转口贸易占33755亿港元,占46%,剔除转口后的进出口依存度为210%。上海上述外贸数据全部是按照进出口商品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的,如果上海转口贸易也能达到香港的比例,那么贸易依存度可望差不多翻一番。也正是着眼于发展转口贸易,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海关特殊监管体系基本上可以现成用来发挥作用。
从全国范畴上考察,上海自贸区转口贸易的发展将进而给其两翼和长江沿岸的港口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带动该区域发达的出口加工业升级提高效益。
离岸金融业务前途广大
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方面,离岸金融业务可望成为上海自贸区发展较大的领域。而上海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又可望与人民币国际化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为原来国际市场参与者一般是把美元、瑞士法郎等资产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避风港,随着中国实力上升,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和政治稳定性的优势日益凸显,人民币资产也很有希望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避风港资产,我们要积极探索、争取,离岸金融业务就可以为境内居民和境外非居民的相关需求提供服务。如果说原来境外非居民投资人民币避风港资产多数是选择直接投资形式,那么,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开放,投向中国金融资产避风港的非居民将越来越多。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向国内外所有个人和机构开放提供服务,就中短期而言,除了国内居民、机构和海外华人华资之外,新兴市场将是最大的客户来源地。因为迄今新兴市场对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和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而且初级产品行情下行和西方主要中央银行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引爆新兴市场危机,未来10~20年间,经济风险与萧条又将放大、引爆新兴市场本已存在的众多社会不稳定因素,阶级、民族、宗教、地域之间的矛盾将集中迸发,原来经济景气时期尚可容忍的问题彼时将显得无法容忍,爆发政治动乱、游行示威、政变、内战和外战的风险上升,腐败、民族宗教矛盾、收入分配失衡、失业、官民冲突等等都可能成为引燃冲突的导火索。在这样的乱世中,中国的稳定将对新兴市场资本产生强大吸引力,新兴市场参与者中将有相当一批人选择中国和人民币作为避险所在。
在上述新兴市场参与者中,阿拉伯投资者可望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阿拉伯世界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一笔石油资本,而且主要阿拉伯富国主权财富基金这些年已经通过参股在华直接投资项目、购入中国债券等形式开始探路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未来10~20年的新兴市场动荡中,其他条件相同,高度依赖初级产品行业和伊斯兰教传统浓厚的国家和地区风险更大,非洲、拉美和中东伊斯兰国家将是未来10~20年新兴市场社会震荡与动乱的主要风险区。
现有离岸金融中心分为内外混合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三种。在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业务不分离,资本流动高度自由化,通常是自然形成的。其典型为伦敦、香港,前者充当世界资本市场中心长达数百年,后者则有长期充当华侨资产管理中心的历史。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业务分离,监管当局对非居民交易给予税收优惠,对境外流入资金不实行国内的税制、利率管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拥有大批注册金融机构和公司。这些公司通常称作离岸公司或国际商业公司,但这些机构通常并不在这里设立实体,实际业务都在母国进行,只是通过注册的机构在帐簿上进行境内和境外交易,以求享受该地区的税收优惠。上海的离岸金融业务总体上属于内外分离型,但在上海自贸区内局部可以是内外混合型。
管理制度急需创新
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既是上海自贸区成败的枢纽,又是推而广之示范全国的试验。不管是在该区域内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还是暂停实施某些法律法规,所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指向简政放权、减少和消除过度管制的方向。其目的在于避免和消除政府部门的惰性,激发经济活力,降低经济运行成本,避免陷入过度管制的误区。
在我国综合实力已经不同以往、抵抗经济变动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具备了条件减少直接管制而更多采用间接管理。在高喊“法治”的当下,减少各种管制尤其值得注意,不管这些管制是以“法律”的形式还是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出现。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训,而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自拔。
比如由于深陷法律过多的迷魂阵,现在要在纽约开设一个销售柠檬水的小摊,需要花费65天时间才能通过官方审批。其中等待食物保护证书就需要5周。这个效率,已经接近发展经济学家埃尔南多·德索托指责的贫困第三世界国家的过度监管和低效率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多的补贴,进一步加重了活跃劳动力的负担,削弱了经济社会活力。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美国经济创造了260万个就业岗位,同期有310万工人登记获得了残障补贴。1992年,36个在职人员对应一个享受这种补贴的人,现在这个比例为16︰1。
同样,在欧洲,过多的规定已经使得欧盟管理层抓不住工作重点了。在主权债务危机的紧要关头,欧盟政治精英们居然把精力大量分散到了推行“人道养鸡”、考虑强制企业提升女高管比例之类事务上。欧盟政治精英们在这样的时候如此不分轻重缓急花费这么多精力干这些鸡毛蒜皮之事,甚至给经济增长进一步设置更多的不合理的管制,只能更让人降低对欧洲经济复苏的预期。
考虑到中国目前舆论环境极其扭曲恶劣,不干实事者永远有理,干实事者处于备受挑剔的被动处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我们务必要大力消除不合理的过多管制,不能在“法治”的旗号下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寄生性利益集团,扼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
不少人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有助于对接TPP,但我对此不是很赞成。由于美欧律师数量比我们多得多,而且现行国际经济法规体系就是他们主导建立的,所以他们比我们更有积极性主动提出这样那样的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案,提出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方案,发起国际贸易争端……毕竟他们都需要创造工作业绩。问题是,这样做对整个社会、整个经济的成本和效率影响如何?我很怀疑。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认识,我认为,对这类美国发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类,应该应对,但不宜太沉迷太亦步亦趋。
外省市对上海自贸区重在对接利用
4.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篇四
摘 要: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新制度改革的起点,其成立也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浙江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两地在经济上往来密切,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浙江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从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出发,联系浙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给浙江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浙江经济;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10
引言
近年来世界贸易竞争愈发激烈,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外双重压力下,国务院于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截至2016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注册企业3.7万家,其中国内民企占比达到77.9%,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累计新设外资企业6290家,接近试验区挂牌前20年外资企业的总数;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至此,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新制度改革的起点。
浙江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且两地经济往来十分密切,随着自贸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自贸区在自身改革的同时,也对浙江产生了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等经济效应。随着浙江近年来经济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面对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有益效应,浙江应抓住机遇,借助上海自贸区促进浙江经济更好的发展;而对于上海自贸区给浙江带来的不利影响,浙江也要及时做出应对,尽可能的减少上海自贸区给浙江经济带来的冲击。相关文献综述
2.1 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必要性
关于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原因及背景,王道军(2013)指出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于国际外总体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内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上海综合保税区无论在功能定位、区域布局还是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l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具有高度政策优惠性的自贸区已势在必行。李晓琳(2014)也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相关国际组织的一系列制度性制约。只有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有利的经济措施,结合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继续保持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则无疑是促进中国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重要国家政策性举措之一。自贸区能够在减少过度管制和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顺应了全球化经济治理格局,并能够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力。
2.2 上海自贸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动效应
关于自贸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动效应,郭亦霜(2015)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上海本身加速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同时也完全有能力带来新一轮的开放并在其中发挥中心辐射作用,为长三角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遇,从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化水平。但是,唐宇菲、严勇(2015)却指出了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给浙江的第三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趋于寻求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部分服务业公司会逐步将总部撤出上海转至浙江,这无疑会对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类似的,张汉东(2013)也认为由于距离过近和交通一体化进程,同城化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周边城市逐渐成为“拱卫”上海自贸区的服务合作平台,固然享受了协同发展的便利,却将加速沦为上海的配角。尤其是作为整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杭州和宁波,所受压制更为显著,独立发展为城市能级更高的大都市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为此,郝爽(2013)提出周边城市应顺应趋势,利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自身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强化良性辐射效应,以更好地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杨枫桦,2014)。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
浙江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上海,自上海开埠160余年来,浙江与上海的经济发展一直紧密相连。在上海外来人口中,浙江人向来占很大比例,目前在沪浙商有6万多家,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500亿元,企业遍布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零售、商贸、教育、医药、互联网、高科技、金融与投资等多个行业和领域。鉴于浙江与上海之间的紧密联系,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必然会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多重影响。
3.1 上海自贸区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3.1.1 示范效应
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的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具体在投资和金融管理、贸易监管、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法制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会引导浙江做出类似的制度创新举措;第二是政策创新方面。为适应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浙江省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政策,各个地方企业也制定了有助于微观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政策。在上海自贸区的示范作用下,政府在浙江省也逐渐会作为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而存在,既尊重其他市场主体的选择,减少微观干预,同时也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3.1.2 溢出效应
随着上海自贸区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给浙江带来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浙江作为一个中小外向型企业发达的省份,对外贸易一直以来占很大比重,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少便利,不但简化了交易环节,还降低了交易成本,进一步推动了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升级与发展;其次,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大量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等要素都汇聚在一起,给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最后,浙江也借助上海自贸区与海外市场开展了更深入的接触,这更加便于企业在引进优秀的国际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扩大对外投资。
2014年1月8日,嘉兴市嘉善县成了浙江省第一个上海自贸区战略合作区域。同年11月,上海自贸区奉化项目协作区揭牌,同时,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与奉化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奉化经济开发区签订招商合作协议。不仅是嘉善和奉化两个地区,浙江其他地区的经济也在也享受着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带来的极大机遇。
3.2 上海自贸区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2.1 虹吸效应
上海自贸区在贸易、投资及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浙江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一些浙江的优质企业、资本、人员被“虹吸”到上海,对浙江经济造成了损害,同时也会使浙江的本土企业竞争力下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此外,上海正在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恰好可以帮助其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转型升级。这将会对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浙江、第三产业造成严峻的挑战,也必然会对浙江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2.2 竞争效应
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先行者,自贸区内的众多优惠措施及其自由的贸易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优质的投资和资源要素流入自贸区内,其他地区为接轨上海自贸区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同时自贸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会吸引不少外国企业,会对国内的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器械及器材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弱势产业产生冲击,不利于国内产业平衡发展,这势必会对浙江的相关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借助上海自贸区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政府层面
4.1.1 制度政策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经验有不少值得浙江借鉴的地方,浙江可进一步加快步伐转变政府职能,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此外,通过建立企业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由此促使浙江政府努力转型成为一个兼具经济型和服务型特征的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提供社会的公共服务,真正做到为本土企业谋福利,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4.1.2 做好设立浙江自贸区的准备工作
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初步成效,这彰显了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作用。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这代表着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由试点探索开始进入逐渐铺开的新航程。浙江自贸区的成立必将对浙江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要积极做好自贸区的准备工作,借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发展出一个具有浙江特色的自贸区。
4.1.3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浙江不仅拥有着诸如港口、渔业、滩涂、海岛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各类海洋资源还能够发挥组合优势,经济潜力巨大。因此,可以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在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提升海洋经济科技含量的同时,注重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建设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海陆空间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优化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使其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经济增长点,也为未来的浙江自贸区打造地方性经济特色。
4.2 企业层面
4.2.1 提升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对于浙江的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重视科研投入,注重新产品的开发,提升研发能力,以新产品占领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的市场主体七成以上是小微企业,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在企业实力和资源有限的客观约束下,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一项产品或服务,充分挖掘自身的核心技术,做出精品,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4.2.2 管理人员把握商机
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主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未来的走向,管理人员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要想长久持续的发展,管理者必须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长远的目光,同时也要重视企业员工的意见与建议,过于自我的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往往也有很大的弊端。上海自贸区 的成立在给浙江企业带来不小压力的同时也为浙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管理人员要牢牢抓住这个商机,从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利用与上海紧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为自贸区企业服务的企业,实现产业集聚效果。
4.2.3 积极应对各种联动效应
浙江的企业要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溢出效应,特别是浙江的进出口公司,利用上海自贸区自由的交易环境、有利的贸易政策,积极展开各种进出口贸易。同时也要注意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虹吸效应,由于上海自贸区对资本、人员等要素的虹吸会对浙江企业造成不小的困扰,特别是人员,可能会有一部分技术人员或者人才由于上海自贸区内更好的工资福利转而跳槽进入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这时企业要做好在对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认同这个公司,从根源上留住员工。
参考文献
5.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特点 篇五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6年11月21日11:18)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也是一种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既要面对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又要面对市场风险。为了应对农业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各国都在逐步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支持农业的发展,其中,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转移工具。通过投保农业保险,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从国际上看,农业保险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经营
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性,往往会使保险经营者陷于“不保不赔,少保少赔,多保多赔”的境地。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保险公司而言,绝少愿意承保这样的高风险业务。从历史上看,农业保险最早产生于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于农业生产者分散经营风险以及保险公司追逐利润的需要,一些商业性保险公司尝试开办农业保险,但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开始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保险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全球约有40多个国家实行了农业保险制度,这些国家大多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转而以国家为主导建立相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或者采取对商业保险公司给予资助、补贴等方式鼓励其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从而使农业保险具有了很强的政策性。
从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来看,做法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其中,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其特点是国家专门保险经营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如:美国成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归农业部领导。该公司1939年开始举办农作物保险,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农户的农业投资,给农业信贷机构提供保险保障。
西欧国家采取的是民办公助模式,农业保险由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私营保险公司经营,国家则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例如:法国政府早在1840年就成立了第一家地区性互助保险公司,1986年该公司被改制为法国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专门经营农业保险及其相关业务,法国政府则给该公司拨付相应的行政费用。
日本采取的主要是相互制的保险模式。农业保险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合经营,政府通过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和再保险,构筑全国农业保险体系。
国家给予农业保险一定的财政扶持
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正外部经济性,但同时又面临很高的经营风险,容易出现亏损。按照WTO规则,成员国可以采取相应的农业收入扶持政策(即“绿箱政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标的保险进行保费补贴。为了兴利除弊,已经建立农业保险的国家大多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保险给予必要的支持,从而为农业保险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一是实行低费率高补贴的财政政策。各国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同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使农民能够买得起保险,政府往往对农民支付高额的保费补贴,从而调动农民运用农业保险机制分散风险的积极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如:法国对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在 50―80%左右,农民只需交纳20-50%左右的保费即可获得保险保障。另一类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业务费用补贴,从而减少其经营方面的损失,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同时,为了使财政补贴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的国家还建立了专门的基金。法国政府根据《农业灾害法》的规定,建立了国家农业灾害保证基金,对农业灾害进行补偿并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国家农业灾害保证基金一部分来源于农业保险税收,另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二是实行相应的税惠政策。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经营者的积极性,很多国家采取了税收优惠的措施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如: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并且通过其他法律鼓励各州政府适当提供农作物保险专项补贴,经营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除缴纳1-4%的营业税外,免征其他各种税收。
通过专门立法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
鉴于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国都普遍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单独经营、单独核算。同时,农业保险体现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国家一般都要承担相应的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社会责任,国家一般也要求农业保险的经营不得以营利为目标。在很多国家,法律甚至将农业保险规定为强制性保险,要求农户必须购买。因而,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商法典》或者其他保险法律的规定就不能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为此,国家需要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从而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的协调运作,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贯彻国家对农业保险予以扶持的政策目标。
从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农业保险的发展都是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通过国家实施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可以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例如:美国1938年制定《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该法随着美国农业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其内容既包含保险标的、组织机构、再保险等规定,也包含联邦政府的救济计划等。1994年,美国国会又颁布了《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案》,对农作物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从而使美国的农业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规定不参加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将得不到政府其他计划的福利,使得农作物保险成为一种变相的强制保险。
法国通过《农业互助保险法》界定和划分了农业互助保险社应承担的风险范围;颁布《农业指导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与发展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制定《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项目、保险责任、再保险、保险费率、理赔计算等予以了明确确定。此外,法国政府还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实行强制性保险,规定对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
6.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六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在宪法中规定环境保护的国家。早在1874年5月29日公布的 《瑞士宪法》里,就有关于管理山川、支持水流发源地造林工程、保护森林、制定渔猎法律、保护禽兽和益鸟的规定。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需要,又先后多次增补环境保护的条款。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1989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巴西1988年的宪法甚至专设了一章 “环境”。有的国家还通过对宪法条款的扩大解释将原来宪法里的某些条款解释为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者、律师、法官在解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关于 “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凡由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可以被取消或抹杀”的规定时,就认为 “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被写进宪法,使得具体的环境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 《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1969年,美国通过了 《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颁布了《环境保护法》;1973年,罗马尼亚和丹麦分别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匈牙利于1976年制定了 《人类环境保护法》;1977年菲律宾颁布了 《菲律宾环境法典》;波兰于1980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在1989年和1990年两度进行修订;印度、英国、保加利亚也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1年颁布了 《环境保护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一具体污染物质就可以颁布一部法律。如瑞典就有《硫法》、《多氯联苯(PCB)条例》、《镉条例》等法律、法规。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美国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近百部,有关环境的法规和规章上千项。只有800多万人口的瑞典,其环境法律也有几十部,环境法规和规章几百项。
另外,各国还有大量的.地方性环境法规。
环境立法的健全和完善,为各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最早将环境保护写进宪法的瑞士,现已成为花园式国家;60年代被称为公害列岛的日本,由于其健全的环境立法,现已成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和较少污染的国家;曾经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的雾都伦敦,不仅在六、七十年代以后再无烟雾致人患病死亡的报道,而且从1975年起雾日也减到每年16天以下,至80年代,雾日甚至减少到每年只有5天。鱼类在泰晤士河绝迹100多年后也奇迹般地重返故里。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围绕持续发展问题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各国的环境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表现:
一是环境立法的系统化和协调化。各国在七、八十年代制定的大量环境法律、法规,虽然使环境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许多立法却缺乏条理性,应为法律者却制定成了法规,应为级别较低的法规或规章者却制定成了法律,有的立法内容与环境基本法所确定的原则不相协调,甚至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了环境法的实施效果。目前许多国家正对现有的环境立法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并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以求整个环境法体系的协调配套。
二是环境法的法典化。许多法律部门都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立法到集中性的法典化过程。现代环境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多的程度,在内容上也已相当丰富,在立法技术上已接近成熟,因此一些国家便准备把环境立法法典化。 德国已起草了一部 《环境法典》(草案),并已进行过广泛的讨论。瑞典也于1993年开始起草《瑞典环境法典 》,并准备在近几年内通过。美国等国家也在起草自己的环境法典。因此环境法的法典化将成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环境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三是环境法内容的国际化。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携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任务。为此国际环境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越来越多。各个国家为了履行其所承担的国际环境保护义务,就需要使本国的国内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相衔接,甚至有些国内环境立法文件要专门为实施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规定而制定。例如,仅瑞典就为实施国际和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制定了《基因工程法》、《实施与芬兰相邻河流协定法》、《危险废弃物进出口条例》、《防止船舶造成波罗地海污染措施法》、《实施北欧环境保护公约法》等许多法律,美国制定有《核物质人身保护公约实施法》,日本和许多国家颁布了管理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法律、法规。各国国内法中有关实施国际条约的法律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国环境法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7.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篇七
1 新贸易格局下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
多哈回合后, 美国于2009年主导提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简称TPP) , 通过借壳上市, 美国利用TPP的框架大力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 主导TPP谈判。TPP规则的高标准和广泛的覆盖领域使其作用力大大强于一般的自贸区规则;紧接着在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后, 美国又借助G8峰会, 与欧盟联合进行了关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简称TTIP) 的谈判, 并且生成了TTIP的相关规则。由此奠定了“一体两翼”的基础, 即以“北美自由贸易区” (简称NAFTA) 为主体, 主导TPP和TTIP两大规则为两翼的新的美国全球战略。于此同时, 美国还针对国际服务贸易, 启动了“多边服务业协定” (简称PSA) , 试图在通信、金融和运输等服务贸易领域制定新的规则, 而与其签订协议的21个WTO成员国中并不包括中国等一些新兴国际经济体。
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 “诞生”的TPP、TTIP和PSA构建出了一个新的东西两半球和一个轴心的全球化的贸易新格局。在这个新的贸易格局下, 美国可以绕过WTO, 摆脱新兴经济体对其造成经济和贸易的负面影响, 重新主导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新秩序”, 争夺国际贸易最大的话语权以及制定符合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利益的多边贸易规则。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明显处于一个相当严峻的形势, 发达国家通过TPP和TTIP, 重新规定了技术标准、医药及医疗服务的标准, 更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方面提高了标准, 大大提高了非自贸区国家及地区的进入门槛, 中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因自身条件不足被挡在门外, 失去了话语权;并且, 由于自贸区自身对内开外对外限制的特征, 美国通过TPP和TTIP与亚太地区以及欧盟等国之间连成一体, 使得中国等新兴国家需要面对来自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压力, 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此, 如果不有所作为开辟出新的道路, 中国很可能在世界贸易中被一步步边缘化, 竞争力也会被逐渐削弱。因此, 中国建立自贸区既有利于捍卫中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也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建立上海自贸区将有效促进了上海成为亚太供应链核心枢纽。
2 基于SWOT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发展
2.1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概述
2013年9月29日,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简称上海自贸区, Free Trade Zone, FTZ) 正式挂牌上市, 这是中国在上海建立的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园区, 属于中国自贸区的范畴。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相比, 上海自贸区是在一国内的地域上设立的, 相对应的贸易和经济的规则由本国制定而非多个国家同时制定, 并且上海自贸区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 均被认为在关境之外, 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以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整合而成, 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2013年前三个季度也就是挂牌之前, 上海的这四大保税区就已经初具规模, 前三季度出口额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分别是25.8%和27.6%, 均超过了25% (如表1) 。其中外包桥保税区占据了695亿美元的最大比例, 同比增长24%。而且, 作为上海自贸区内成熟度最高、功能最完善的保税区, 目前整个外高桥的进出口额接近1000亿美元,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新设贸易类企业数量, 占了全部新增企业的60%, 如图1所示。
2.2 上海自贸区的SWOT分析
2.2.1 核心优势分析 (Strengths)
(1) 区位优势突出。上海位于我国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正中心位置, 交通运输十分发达, 上海与2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上的往来;每年约有50万架次航班飞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上海铁路及高速公路设施完善, 是远东最大的陆路枢纽中心之一, 海陆空的便利为上海成为自贸区提供了天然优势。
(2) 经济实力强大。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也是中国经济、金融和贸易的中心, 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以上海为主体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 跨国公司云集, 国际资本巨大, 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3) 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上海不但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同时也是中国的人才中心。上交、复旦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坐落于这里, 为上海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素质人才。同时, 这些高校积极与企业以及国外名校合作开发项目, 努力提升了科研能力, 成绩显著。
(4) 原有保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的配套政策。上海自贸区是在上海四个保税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可以直接利用保税区中的基础设施, 避免了重复投资建设而造成地区投入过剩。更重要的是, 原有保税区在海关监制、外汇管理、检验检疫等进出口管理上基本达到了国内最为齐全、最为便捷、最为开放的程度。
2.2.2 主要缺点分析 (Weaknesses)
(1) 首先是一些宏观制度的限制。虽然利用了保税区的配套政策,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迟缓, 法律适用对象和范围模糊, 行政机构走不出改革的新路, 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制度上的缺陷使得自贸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贸易结构不平衡。对于上海的产业而言, 大部分以货物贸易为主,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的份额相对偏小。而服务贸易尤其是离岸服务贸易正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贸易方式, 在全球发展得越来越迅猛, 所占的贸易份额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对于不平衡的结构, 需要引进相关服务贸易、金融方面的企业, 使其贸易结构合理化。
2.2.3 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ies)
(1) 在目前美国大力推进“一体两翼”计划下, 中国要想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继续屹立, 那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就尤为重要, 并且针对本国经济现状, 我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增长速度放缓的时期, 形势比较严峻。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 可以帮助中国的经济攀上一个更高的山峰, 满足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自贸区内体制的改革, 政策的优惠, 实现园区内贸易的增长, 从而带动中国总体经济的增长。
(2) 上海是中国交通运输、物流、金融、贸易的中心, 并将发展成为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中心、。这样的目标为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虽然目前上海自贸区还存在不少来自体制和结构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区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但是上海自贸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发挥自身优势, 快速成长起来。
2.2.4 潜在的威胁 (Threats)
(1) 上海自贸区建立后, 为适应自贸区的发展, 放松了相关金融制度的管制, 如外汇管制、海关监制和市场准入都有相应的放松, 使得一些投机者有机可乘, 可能会造成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混乱。同时, 相关制度的放宽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政策疏漏, 阻碍自贸区内经济的良性增长。
(2) 上海自贸区是在世界出现新格局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的, 全球已经相对成熟的自贸区以及相关贸易保护性质的协定都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TPP的发展, 使得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地提高, 新型的贸易模式, 巨大的贸易市场, 成熟的贸易条件都是强加在上海自贸区头上的巨大压力。并且, TTIP将美国与欧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二者相互之间共同达成了更多的协定, 使得同样作为进出口大国的中国被排挤, 阻碍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 边缘化危险加剧。
(3) 我国建立上海自贸区意味着国内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动开放, 就现阶段而言, 中国的服务贸易还处在竞争力比较弱的阶段, 开放服务业市场会对国内的服务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不利于国内服务业发展。
3 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
尽管对于自贸区园内的企业而言, 政策优惠给它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其核心应该是制度的创新。所以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扩大开放的领域。但是开放的同时必须牢记风险可控, 体制改革需跟上开放的速度, 不能一味的扩大而造成对本国企业不必要的冲击。体制改革也应该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建立高效集中的市场监管体系, 与自贸区内的贸易规则相契合。同时, 改进监管模式, 切实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 二线安全高效管住, 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监管新模式, 达到园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速流动。
3.2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以实业经济为中心, 同时引进各种类型的产业, 使自贸区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 兼具备外贸竞争力;积极鼓励跨国公司来园区建立亚太地区的总部, 同时支持企业发展离岸业务, 尤其是离岸的高技术水平的服务业。由于上海的地理优势显著, 还可以联合外高桥港、洋山保税港和浦东机场, 积极探索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和物流的运作模式, 如发展国际航运和船舶运输的相关管理和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沈国兵.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对中国经贸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界, 2013 (12) .
[2]蒲珏.浅谈上海自贸区及经济现状[J].中国外资, 2014 (1) .
8.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篇八
摘要:基于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厦门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推动更使厦门总部经济在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运作管理和对台交流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在此背景下,厦门应重点进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推进物流业和金融业共同发展,并且还应做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区域的协调分工配合,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从产业基础、产业发展、配套支持、区域协同及政府服务等方面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123-06
Key words: Fujian Free Trade Area; headquarters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Xiamen City
Abstract: Xiamens headquarters economy begun to take shape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provides Xiamen headquarters economy with greater operation space in the aspects of investment, trade, financ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exchange with Taiwan etc. In this context, Xiamen should focu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going out of traditionally prestigious industry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ies.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 services shall be strengthened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 economic zone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so that headquarters economy can be further adv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ba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pport,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区位优势吸引企业,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将其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的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1〕。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包括子公司、地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等三个层级,而总部经济不仅指企业全球总部聚集,还包括企业的地区总部聚集。总部经济由于在税收、产业、消费、就业和资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受到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重视。自200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北亚地区总部后,我国总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的数据显示,现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设立企业总部,此外还有许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将总部设立于北京。
一、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及现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5期罗娟娟自贸区背景下的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探析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厦门市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
1.经济发展
厦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厦门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2015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6.5%,三次产业结构为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比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2〕。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会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
厦门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厦门与漳州两地港口的整合,有效提升了水岸线资源和腹地优势〔3〕。同时通过对码头等港口资源的整合,也进一步降低了港口的运作成本,有效提升了厦门港的竞争优势〔4〕。2015年,厦门市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增长2.5%,集装箱吞吐量918.3万标箱,增长7.1%,增幅居沿海八大干线港口第一名,全国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投入运营〔5〕。
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来,包括台湾第一金控集团旗下的一银租赁〔6〕在内的多家银行、保险、金控集团意向入驻两岸金融中心,厦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4亿元,增长14.7%,占第三产业的18.3%。至2015年年末,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76.3亿元和7567亿元,增长16.0%和13.9%。实现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金额537.1亿元,两岸股权中心挂牌企业突破千家〔2〕。金融服务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
2014年厦门启动服务外包产业园,力争引进符合厦门城市发展特点的大型服务外包平台和应用服务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产业集聚
2015年,厦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厦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2〕,是厦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为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区域位置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构建现有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此外厦门也是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对接和转移的堡垒,优越的区域位置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4.人居环境
在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位居第17位〔7〕。同时,厦门还曾获过中国休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交通管理模范水平、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人居环境方面的荣誉称号〔8〕。优美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使得厦门受到高端人才青睐,在2014年《第一财经周刊》的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的调查中,厦门位列第6位〔9〕。人居环境成为总部经济的发展保障和推动力。
在200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2012年《厦门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5位,已经形成两岸金融中心、厦门本岛总部集聚区、集美国际商务中心、翔安商务营运中心等主要的总部经济聚集发展区。
二、自贸区建设对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且取消绝大部分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特殊区域。自由贸易区作为开放层次和自由度较高的特殊区域,在外资投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转口贸易、金融流转等方面都带来更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对现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可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0〕。
2014年,福建省决定将福州、厦门和平潭等地作为整体申报福建自贸区。参照现有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框架,福建自贸区的规划和建设将给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厦门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获得更大的制度空间,从而促进政府运作效率的提升和法律监管环境的透明化,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1.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开放
自贸区的建设降低了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变了现有准入审批的投资管理体制,从而吸引外资进入现有的优势制造产业及航运物流、电子商务、高新技术、财务咨询、法律等服务行业〔1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行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同时,自贸区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打开企业对外投资通道,允许企业,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以厦门为总部进行扩张,实现市场开拓和资本并购等投资活动。
2.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
厦门保税区目前定位于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业务及金融、保险、期货、商品展销等服务业务。自贸区的建设可协助厦门将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等业务作为贸易转型的方向,简化对外贸易操作手续,促进对外双向贸易的发展,加上厦门东南航运中心建设逐步完善,使厦门在两岸经贸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3.金融领域的创新
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推动金融利率市场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兑换,特别是开展对台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引入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速资本市场发展和资金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现有的总部跨境资金流动流程,突破现有总部外币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限制,降低总部企业的资金交易和运营成本〔12〕,使厦门成为企业地区资金总部和结算总部。
4.政府职能转变和法律保障
自贸区建设将政府由规则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保障者的角色,政府致力于提供公正的市场约束机制、有效的公共服务以及高效的行政服务,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监管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吸引企业总部的入驻,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5.两岸交流(对台贸易)
福建省自贸区基本定位之一为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和互补,成为两岸的交流平台。这一定位为厦门总部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并实现空间扩展。
三、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思路自贸区的建设将凸显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加强厦门对外经济贸易、物流、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厦门总部经济应契合厦门及海峡西岸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
1.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应服务两岸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
在2010年6月正式出台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中,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等10类共计539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台湾对原产于大陆的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等4类267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另外大陆及台湾方面还承诺在某些服务行业向对方进行进一步的放开。ECFA协议的签署,促进了台湾优势产业向大陆的转移和市场扩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产业的互补和对接。在自贸区的背景下,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做好台湾电子信息、石化、材料和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在厦门设立生产制造总部和市场总部,台湾农产品等在厦门设立市场总部和物流总部,台湾地区服务业在厦门设立运营总部和资金总部,两岸纺织服装业、制鞋、食品等产业在厦门设立研发总部的相关准备。
2.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保证自贸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食品、水暖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已形成外贸驱动的增长形式,然而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汇率变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产业链整合、产业转移、关税调整和退税、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难题〔13〕。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将生产制造环节迁移至劳动力资源丰富、制造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区,而将企业总部保留于厦门;另一方面也鼓励现有优势产业以厦门为跳板,在自贸区中设立投资总部,尝试进行产业链相关的国际收购和投资,特别是对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及下游的销售网络的投资收购,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提供更加专业的配套服务,优化软环境,保证企业总部运营和优化升级的稳定性。
3.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13年习近平主度在出访时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思,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且与东南亚等国存有深远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应起到关键性作用。自贸区的建设,可将厦门打造成为联接东南亚、中东等地的交通枢纽,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发展。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进一步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四、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措施根据《2013上海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蓝皮书》、《European Business in China:AsiaPacific Headquarters Study》等的调查显示,与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接近目标市场和客户、政府的优惠财政扶持政策和高效有序的行政能力、充足的人力资源、开放高效的金融资本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低廉的营运成本等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规范透明的法律监管环境。厦门可参考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改进提升,实现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1.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总部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包括投资架构优化驱动、经营功能转型与完善驱动及开拓投资新机遇的驱动等〔14〕。厦门需充分把握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一方面继续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完善现有电子信息业、石化、机械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产业链和行业配套,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另一方面也应把握现有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不仅要对现有的计算机、LED和光伏、物流等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还要促进产业向云计算、绿色产业等进行层次提升。第三,应重点引入医疗、音乐传媒、电子商务及教育等服务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见表1)。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总部经济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贸区的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和发展开创了新机遇,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服务这一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的具体策略包括了技术投资、市场开拓、境外融资、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和多元化投资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表2)。
为满足企业在不同“走出去”策略下的需求,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现有投资贸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专利和品牌交易平台,为传统产业构建信息前导平台;其次,尝试放开自贸区企业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的限制;第三,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效率,加大国际经营和国际投资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3.物流业与金融业齐头并进,打造总部经济稳步成长的坚实保障
自贸区的建设通过提升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层面的运作效率,为企业总部运营奠定基础。厦门可以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平台,引导投资的双向流动,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并在两岸经贸合作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在投资项目、境外融资、离岸金融、两岸自贸区对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其中推进东南航运中心、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总部经济发展稳步成长的保障,是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东南航运中心建设中,一方面须持续推进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扩大厦门经济腹地范畴;另一方面应在自贸区背景下,在两岸直航的基础上,尝试两岸港口资源的整合,共同构建面向国际贸易的海峡两岸港口物流体系〔15〕。
(2)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中,除了进一步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在厦门等地开设分支机构外,更需要重视金融业务的创新,包括货币清算、资本市场的合作与对接、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及融资担保信息共享等,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4.做好与福建自贸区中其他地区的协调配合,减少总部经济发展的内耗
除了厦门,福州与泉州也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且上述地区也是福建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考虑到自贸区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可对自贸区的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和定位,在更高层次上做好与其他地区的协同配合,避免内耗导致的总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参考阿联酋的做法。阿联酋现有自贸区42个,入驻企业超过35,000家,分布于迪拜等7个地区,阿联酋将自贸区划分为集群型(Cluster zones)、专业型(Specialized Zones)和工业型(Industrial Zones)三大类,其中专业型又细分为媒体、IT、印刷出版,财务,外包,电影广播,可再生能源,商品贸易及交易,生物技能、健康医疗等小类〔16〕。
明确自贸区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有助于提供更加专业化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功能定位明确化也有助于实现聚集,实现技术和智力的溢出,提升企业总部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5.服务为本,优化总部经济发展软环境
总部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包括政府政策透明度、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些都对现在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厦门可借鉴韩国在发展自贸区中采取的措施,如针对企业高管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在土地出让金方面的优惠,允许开设面向外籍人士的学校、医院和药店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解除或减少广播电视、劳动力雇佣方面的限制,设立外资投资反腐败机构等〔17〕,为总部入驻的企业在投资、运营和员工生活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贸区下的总部企业。
五、结语目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正迎来自贸区建设的良机。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厦门总部经济可实现生产流通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运作效率提升,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推动自贸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第二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
〔2〕2015年厦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EB/OL〕.(20160128)〔20160216〕.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6/01/28/11480qvkd_2.shtml.
〔3〕厦门漳州港口一体化整合完成〔EB/OL〕.(20130705)〔20160216〕.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05/c_116422671.htm.
〔4〕厦门启动最大规模港口资产整合〔EB/OL〕.(20130313)〔20160216〕.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313/1327414.shtml.
〔5〕2015年厦门经济发展回顾〔EB/OL〕.(20160125)〔20160216〕.http://fj.house.163.com/16/0125/14/BE6CR0C202730GO4.html.
〔6〕福建首个纯台资金融机构落地,多家台资银行排队入闽〔EB/OL〕.(20140425)〔20160216〕.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425/829091.html.
〔7〕201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EB/OL〕.(20150515)〔20160216〕.http://sx.sina.com.cn/news/b/20150515/detailicczmvup1766594.shtml.
〔8〕厦门市获得国际、国家、部委等的荣誉称号〔EB/OL〕.(20120807)〔20160216〕.http://www.xm.gov.cn/zjxm/ryb/.
〔9〕全国最吸引人才九大城市厦门第六,北上广落榜〔EB/OL〕.(20140804)〔20160216〕.http://fj.sohu.com/20140804/n403096013.shtm.
〔10〕李炜光.自贸区:以开放促改革的试验场〔J〕.中国储运,2013,(12):32.
〔11〕金融服务如何助力自贸区投资贸易便利化〔EB/OL〕.(20130928)〔20160216〕.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928/1844504.shtml.
〔12〕彭羽.总部资金池业务政策创新与操作〔J〕.国际市场,2014,(3):44-46.
〔13〕福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经济环境变化对福建传统出口型产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亚太经济,2008,(6):72-86.
〔14〕上海浦东首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蓝皮书》〔EB/OL〕.(20130906)〔20160216〕.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906/5253824.shtml.
〔15〕王健.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37-240.
〔16〕Doing business in UAE & UAE FREE TRADE ZONES〔EB/OL〕.(20140305)〔20160216〕.http://www.iesingapore.gov.sg/~/media/IE%20Singapore/Files/Events/iAdvisory%20Series/UAE%202014/220Setting20up20in20UAEMorison 20Menon.pdf.
〔17〕Free Economic Zones in Korea: The Future of Northeast Asia〔EB/OL〕.(20030901)〔20160216〕.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8745.pdf.
【国外自贸区的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07-05
自贸区执法方式创新07-24
国外模具工业的发展07-18
国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08-21
国外反腐现状07-07
国外奖励旅游现状06-30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07-19
国外农业发展状况09-18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10-30
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现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