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2024-09-09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7篇)

1.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篇一

名词解释: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务体系为保障,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为支撑,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期获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突破。

垂直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开展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对外贸易管理: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进出口产品,由法定商检机构依法对其品质、数量、规格、包装、安全、卫生、装运条件等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答:

1、根据我国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海关的职能有哪些?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能是:进出关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2、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各种手段的内容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通过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配额等手段对货物进出口实施管理。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是指国家限制进出口目录项下的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指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包括进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包括进口配额管理和出口配额管理。

发展趋势:

3、当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无法确定或申报价格经海关审查不能通过的,海关可以以哪些价格为基础确定完税价格?

①进口货物成交价格法:这是《关税条例》规定的第一种估计方法,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该首先以成交价格估价方法审查确定。

②相同及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法:即以与被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相同货物及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方法。

③倒扣价格法:即以进口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第一环节的销售价格为基础,扣除境内发生的有关费用来估定完税价格。

④计算价格法:该方法既不是以成交价格,也不是以在境内的转售价格为基础,而是以发生在生产国或地区的生产成本作为基础的价格。

⑤合理方法:是指海关不能以上述四种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时,根据公平、统一、客观的估价原则,以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估价方法。

上述估价方法应当依次采用,但如果进口货物纳税义务人提出要求,并提供相关资料,经海关同意,可以颠倒倒扣价格法和计算价格法的适用次序。

2.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篇二

1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以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也就是说,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相符。“入世”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增加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难度。如果教师遵循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材的滞后性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传统上以教材为重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加以改变。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传统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 单一地使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理想。一方面, 讲授法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中国对外贸易已处于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 即使此门课的课程内容能跟上外贸发展的节奏, 学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 当他们毕业后, 真正从事相关工作时, 会发现从前课堂学习的内容已滞后, 对现实的贸易世界不知从何入手。因此,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加以改革。

在考核方式方面, 这门课的传统考核方式是考试和提交小论文。这种考核方式容易给学生留下“死记硬背就能通过”的印象, 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可见,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考核手段作为配套也必须加以改变。

2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方向限选课。近年来, 大连民族学院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均进行了教学改革。这三方面的改革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2.1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导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体制、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制度以及中国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等。这种传统的框架体系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依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大连民族学院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 依然以原有教学框架为基础, 力争融入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热点问题, 例如中国制造业的走向、人民币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奢侈品贸易等。分析这些热点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了解中国经贸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了将热点问题有效融入原有教学框架, 教师们在教学时力争将经贸热点问题与本章的知识点相结合。如在讲授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的经济手段时, 可以由汇率引申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再如在介绍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时, 可以由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引出中国制造业走势的问题。对于一些无法融入原有教学框架的热点问题, 如奢侈品贸易和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等问题, 教师们则采取设立独立的专题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专题背后的问题。

2.2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方法改革

大连民族学院在此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在原有“讲授法”的基础上, 增加了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自学或独立学习,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负更多的责任。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虽好, 但如果运用不当的话, 学生不仅不会获益, 还可能影响课内学习的效果。在运用这种方法之前, 教师们先与学生进行座谈, 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以此为基础, 设计了讨论、辩论以及小组论文展示等课堂环节, 以增强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

开放式讨论是教师们开展最多的教学活动, 讨论的频率约为每两次课讨论一次。在学期初老师组织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 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在整个学期都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在选择讨论主题时, 主要选择与本节课联系密切的问题, 或者是最新发生的经贸事件。例如在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这一章, 教师在讲授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的定义和内容后, 安排一次关于两种战略优劣势的讨论。由于有前几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基础,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去, 甚至能提出一些报刊书籍中从未出现过的观点。同时,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总结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正确结论。这种讨论的方式让师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有些学生的性格偏内向, 对于这类学生, 教师须鼓励他们积极融入课堂讨论中。在大连民族学院此门课的授课班型约为60人, 在每学期课程结束时, 教师们基本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至少为本组“总结陈词”一次。通过开放式讨论,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学习, 这个环节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

辩论式教学由来已久, 在很多人文学科里被普遍运用。辩论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辩论之前, 学生需要对辩题做深层次的研究, 同时要考虑支持双方观点的素材。既然参与了辩论, 就必然面临输赢, 学生往往都会主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等,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辩论式教学虽好, 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生无法作为辩手加入辩论活动中。因此, 教师们每学期只组织1~2次辩论活动, 由学生自由报名。辩论的学生在台上唇枪舌剑, 台下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活动结束后, 学生的反响都不错。这种辩论活动能否成功, 主要取决于辩题和学生:辩题的选择必须与课程相关, 同时必须具备可辨性和可听性的特点;辩论的主角——学生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辩论技巧。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 辩论活动才能组织成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期末教师们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论文展示。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 每组成员为4~6人, 以组为单位进行论文的写作和展示。学生在论文成稿之后须交给任课老师批阅, 任课老师通常会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修改合格之后, 才可以为全班同学做论文展示。学生要将论文浓缩成课件, 在6~7分钟时间里向听众介绍论文的基本内容, 而且在讲演结束后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论文展示环节的设置, 使得学生必须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否则无法完成一篇合格的学术论。这对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逻辑思维、写作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均是很好的锻炼。

增加上述三种课堂教学环节之后, 学生们提高了对此门课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自主学习方法不仅改善了此门课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关心时事, 并由此获得经济信号的能力, 同时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打下基础, 学生将终身受益。

2.3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考核方式改革

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考核方式改革上, 大连民族学院的教师们将改革的方向定位于“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与传统的考核方式大相径庭, 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强调的是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仅占20%左右的比例, 有些学生在期末进行突击学习后, 也可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使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 教师们将最终成绩的评定分成四部分——平时成绩、分组讨论成绩、小组论文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这四部分所占的权重分别为20%、15%、15%和50%。需要特殊说明的是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 在题型分布方面, 客观题占卷面成绩的20%~30%, 主观题则占70%~80%, 主观题以分析现实问题的材料分析题为主。这样安排期末考试, 重在考核学生对经贸事件的关注度和基本判断能力。学生要想在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 也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此门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 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 学生对各教学环节的参与热情也明显增强。

大连民族学院在对“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之后, 此门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对2009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有87%的学生对课程整体设计的评价为优, 有8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92%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好。可见, 学生对此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评价较高。

3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必需的条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的成功, 需要相关条件的支持:

其一, 学校的政策支持。“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发展性的特点, 决定了本课程诸多章节的课时弹性很大, 因此其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无法细化。而现在很多高校在教学上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 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如果上述的要求不变,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无法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另外, 前文所提到的考核方式改革, 在有些高校也受限制, 这需要学校的相关政策调整。

其二, 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双重能力。教师若只具备教学能力, 很难紧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无法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全局展现给学生;教师若只具备科研能力, 则难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所接触的依然是“死气沉沉”的中国对外贸易,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其三, 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相比, 小班授课更易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更利于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如前所述, 此门课使用了开放式讨论、论文展示等教学方法, 因此授课班型应为少于60人的小班,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年招生规模都在100人以上, 受师生比例等因素的制约, 小班授课在一些高校实现的难度较大。

总之,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必须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改变单一“讲授法”的教学方法, 同时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绍熙.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学科的教学改革[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1993 (5) :1-5, 18.

[2]陈坤华.构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4) :66-69.

[3]任京民, 刘兆宇.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135-136.

[4]李辉, 专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8 (2) :167-168.

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篇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汉语热”席卷世界。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1]

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政府对对外汉语专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学界进行专业建设的步伐,使中国高校在对外交流中加速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已从“把人请进来”变成“自己走出去”,但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重视理论、较偏重于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易掌握,而且难以将这些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等应用到实践中去,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学而无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理论空虚、现实缥缈,渐渐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是分立的教材内容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形式不太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和“填鸭式”、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一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试均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作为专业课程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的主考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指导作用和枢纽作用。指导性是指它涵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枢纽性是指它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等先设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讲解演示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促使学生融汇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操练过程中,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核心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夯实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素养和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系统和架构。这将会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也将带动对外汉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外汉语专业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完善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亦或是顺应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培训大量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总体情势、发挥高校应有的潜力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需要等等,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利于21世纪新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将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及编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讲完全部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简洁而又好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目前,通行的教材有: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2]国家级重点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该书不仅全面概述了对外汉语教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与近期研究成果,而且融入了编写者个人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吸收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有所侧重,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4]

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为教材,整合赵本和陈本中关于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其他权威参考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引入国内外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等,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4.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题 篇四

1.筱原三基准原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原则、生产率上升率最大化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态是______________和经济联盟。

3.对外贸易战略基本原则有相结合、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和相结合的原则。

4.新贸易理论认为,____________对要素报酬差异、进而对国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优势的关键起决定作用。

5.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关系的基本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6.知识产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是指符合国际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与规则要求的商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

1.以下()不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A.“垂直分工型”的国际贸易趋于相对萎缩

B.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型”的国际贸易则迅速扩大

C.对外贸易以“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方式为主

D.“产业内贸易”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际贸易领域

2.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称为()。

A.绝对差异B.比较差异

C.国别价格差异D.国别价值差异

3.欧盟对华贸易摩擦多数起因于()

A.技术性贸易摩擦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D.连锁反应性贸易摩擦

4.国际价值由()决定

A.生产该国际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国际市场供求关系

C.国别价值

D.贸易政策

第 1 页,共 4 页

5.对外贸易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入微观探索是由()开始的A.劳动价值论B.国际价值论

C.H-O理论D.斯道尔珀一萨缪尔逊定理

6.下列()机构的设置不是WTO的组织制度创新的表现。

A.服务贸易理事会

B.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理事会

C.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委员会

D.收支平衡委员会

7.()指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国境内向来自他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即由于旅游、教育、移民、境外就医等引起的服务贸易。

A.跨境交付

B.境外消费

C.商业存在D.自然人流动

8.外贸企业实施(),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公司与外贸生产企业、供货基地之间存在的相互分离、信息隔绝状态,为寻求更为合理的外贸生产、营销组织形式而实行的战略。

A.“实业化”战略

B.“集团化”战略

C.“国际化”战略

D.“股份化”战略

9.要提高外商投资外贸效益就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不包括()

A.保持基础设施规模增长的合理速度,适当超前

B.基础设施建设要讲究结构配套和经济效益

C.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国际化采购问题

D.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国产化问题

10.目前,中国进出口关税主要采取()

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服务贸易总协定》界定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为()

A.跨境交付

B.跨境消费

C.境外消费

D.商业存在E.自然人流动

2.我国大中型外贸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向“三化”发展,即()

A.专业化B.集团化C.国际化D.实业化E.集约化

3.根据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达成协议的条件包括()

A.必须是两国的资本劳动秉赋差别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

B.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产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C.协议分工中的两类产业所产生的利益之间应当不存在很大的差别

D.经济一体化必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

4.关于出口补贴,下列()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A.出口补贴和以进口替代为目的的补贴属于“禁止性补贴”应予取消

B.“可诉补贴”即对WTO成员方利益造成损害、丧失或减少的补贴,应予禁止

C.“不可诉补贴”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实施

D.“不可诉补贴”包括研究与开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环保补贴等在内的特定的专向性补贴

5.对外贸易的基础内涵的具体形态包括()。

A.易货贸易

B.一般贸易

C.服务贸易

D.技术贸易

E.加工贸易

6.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包括()

A.商品的成本

B.供求关系

C.政策因素

D.管理水平

7.解释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间的差异,必须基于以下基本事实()

A.在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偏离因素。

B.确定性经济因素,非确定性因素和人的主观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价格。

C.“相对货币价值”不仅指各国贸易商品之间国别价值差异性的货币表现,还体现了汇率的变动性,可以更准确地界定国际价格。

D.受到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等变动性因素的影响,国际价值自身也存在变动性。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对外贸易乘数

2.贸易创造

3.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4.出口信贷

五、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21 分)

1.什么是“李嘉图之谜”?如何对其进行解释?

2.我国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的目标是什么?主要手段有哪些?

3.对外贸易价格有哪些作价原则?

六、论述题(共 12 分)

5.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篇五

(二)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出口贸易是我国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物资基础,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和进程。()

2.目前我国对外贸经营实行自由经营制度。()

3.9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4.我国对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国家的纺织品实行配额管理。()

5.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指主要靠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商品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6.祖国内地同台湾省的贸易性质属于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视同国内贸易对待。()

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引进出现的明显变化之一是,技术引进主要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服务转向为新建企业服务。()

8.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从价值增值和使用价值转换两个方面实现的。()

9.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10.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形态论证了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A.实物B.价值C.货币D.使用价值

2.为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我国还本付息额一般不超过当年出口收汇的()。

A.20%B.15%C.10%D.25%

3.我国应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出口市场是()。

A.西方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C.港澳地区D.独联体、东欧国家

4.“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重点是确保()。

A.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B.创汇农业的发展

C.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发展D.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5.对外贸易价格最基本的职能是()。

A.调节市场供求B.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C.表现商品价值D.进行经济核算

6.我国积极争取借用的国外资金是()。

A.国际银团贷款B.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C.外国政府贷款D.外国商业银行贷款

7.反映外贸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指标是()。

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B.出口收汇额

C.社会贡献率D.社会积累率

8.对外贸易双方都可以通过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从而实现()。

A.社会劳动的节约B.使用价值的转换

C.事物形态的平衡D.国内价值的增值

9.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加深D.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10.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9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

A.15%B.30%C.55%D.40%

11.我国借用国外资金主要用于()。

A.房地产业的开发B.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C.中小型企业的扩建和改造D.旅游设施的建设

12.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商品的()职能。

A.协调B.行政管理C.服务D.监督指导

13.美国一直对我国输美的所谓敏感性商品采取进口限制,其中限制最严的是()。

A.农产品B.纺织品C.机电产品D.矿产品

14.1991—1993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最主要措施是()。

A.实行政企分开B.推行股份制

C.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国际价值是由()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比较差异”

C.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16.我国外贸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实行()。

A.规模经营B.资产经营C.多种经营C.集约经营

17.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2010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

A.4 000亿美B.8 000亿美元C.5 000亿美元D.6 000亿美元

18.我国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是()。

A.基础设施B.基础工业C.高科技工业D.农业

19.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国内价格主要是()。

A.由国家计划定价B.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定价

C.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D.根据国内生产成本定价

20.改革开放前,我国外贸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A.由国家垄断经营B.以计划管理为主

C.以法律调控为主D.由国家统负盈亏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建国初期,我国对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采取了政策。

2进后要努力消化、吸收和创新。

3.我国要进一步统一内外资企业政策,即对外资企业实行

4.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两头在外”,是指把和放到国际市场上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

6.1994年我国政府确定的对台经贸工作总方针是:积极主动,补。

7.目前我国最大总的出口商品是。

8.正确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政策,是指对国家鼓励的、投资规模大的和项目让出部分国内市场。

9.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于

10因素、竞争性因素,以及进出口业务环节中各种具体因素。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国际市场价格

2.平等互利原则

3.“以进养出”业务

4.对外贸易体制

5.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为什么说发展对外贸易是落后国家赶超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2.简述我国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意义。

3.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六、论述题(14分)

试述我国现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具体措施。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试卷

(二)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 6.×7.×8.√9.×10.×

二、选择题

1.A D2.A3.A C4.A B C D5.C

6.B C7.B C D8.A D9.B10.D

11.B12.A C13.B14.C15.C D

16.B17.B18.A B C D19.B C20.A BD

三、填空题

1.没收

2.以购买主机和关键设备为主、避免重复引进

3.国民待遇

4.原材料、销售市场

5.辅助

6.发挥优势、共同发展

7.机电产品

8.技术密集项目、高新技术项目

9.1956年

10.供求关系、政策性

四、名词解释

1.国际市场价格:通常是指国际集散中心的市场价格或输出入国家和地区当地市场的国际贸易价格。

2.平等互利原则: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和贫富应当一律平等,在贸易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主权和愿望,注意符合双方的需要和照顾到双方的可能,以促进彼此经济的发展,反对把对外贸易作为控制和掠夺别国的工具。

3.“以进养出”业务:包括进口原材料加工产品出口,进口主件或零配件,加工装配出口;以国产原料为主,进口辅料加工成成品出口;进口饲料、肥料、种子、种畜等养殖种植农副土特畜产品出口。

4.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5.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发展对外贸易是落后国家赶超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答:从历史上看,许多后进国家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如日本等。从理论上看,后进国家具有后发优势。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迅速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从而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2.答:(1)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表明,产品质量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价格竞争退居次要地位。(2)是回避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尽量避免与国外贸易摩擦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但主要是依靠扩大出口数量。

“以量取胜”不但造成资源和社会劳动的低效率,而且难以适应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外对我国设限和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如不改变“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很难保持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3.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答: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具体表现为我国实行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四个层次逐步推进的方针。

1992年以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表现为我国在继续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又决定进一步开放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一些沿江(长江)城市、开放陆地边境城镇、开放内陆省会(首府)城市。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现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具体措施。

答: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我国对外贸易管理逐渐转向以法律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外贸法制手段,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具有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制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制定了以《对外贸易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使法制手段在对外贸易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经济调节手段,是指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调节经济利益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施加影响的间接调控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宏观调控方式,应以经济杆杠为主要手段。为此,我国在外贸管理中要不断强化经济调控手段,充分运用汇率、税收、进出口信贷、价格等来调节进出口活动。

6.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篇六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试题3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D.利用外资

2.以下不属于经济调控手段特点的是()

A.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B.强制性

C.间接性

D.非歧视性

3.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别地区政策是实行()

A.有重点的发展

B.单一化发展

C.全方位协调发展

D.全面化发展

4.我国对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货物实行()。

A.保税监管制度

B.报关监管制度

C.征税放行制度

D.监督审查制度

5.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

A.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B.大经贸战略

C.科技兴贸战略

D.走出去战略

6.出口商品战略就是一国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做出的战略性安排。

A.出口商品构成B.出口市场构成C.出口国家构成D.出口地区构成7.我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地是()。

A.香港

B.韩国

C.东盟

D.台湾

8.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基础是实行()。

B.自由贸易制度 C.保护贸易制度 D.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9.我国现行海关税则中所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是()。A.联合国标准商品分类目录 B.我国自定的商品分类目录 C.布鲁塞尔税则商品目录 D.国际商品编码协调制度 10.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应退税种为()。A.所得税与消费税 B.增值税与消费税 C.关税与增值税 D.消费税与关税

11.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从1994年起我国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采取了()分配。

A.行政

B.招标

C.计划

D.平均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A.1994年7月1日

B.1994年5月12日

C.1992年7月1日

D.1992年5月12日

13.中国的外汇管理()

A.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

B.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C.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D.最终目标是实现外汇收入结汇制,银行售汇制

14.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是适应()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A.资本主义制度

B.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

C.新民主主义制度

D.产品经济制

15.以下不属于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是()。

A.综合保险

B.统保保险

C.出口买方信贷保险

D.买方违约保险

16.在中美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贸易方式是()

A.加工贸易

B.一般贸易

C.补偿贸易

17.欧共体对中国最为苛刻和最具歧视性的限制措施是()A.反倾销限制 B.单边配额限制 C.普惠制待遇 D.毕业制度 18.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几次大的跨越升级,第一次是1986年,表现为()A.中国机电产品超越了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的出口品 B.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出口产品 C.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 D.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步减少 19.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加深 D.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2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是()A.政治 B.文化 C.科技 D.经济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对外贸易量

2.专门贸易体系

3.国际租赁贸易

4.BOT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服务贸易的特点。

3.简述中国与GATT及WTO的渊源。

4.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12分)

论述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并分析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五、材料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回答问题)

我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2007年4-12月份我国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的其他类型贸易摩擦也显著增加。

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

===遭遇反倾销调查===

中美纺织品反倾销诉讼揭晓

墨西哥对我钢板进行反倾销调查中国活性炭出口遭遇反倾销出口面临内忧外患乌克兰对我冰箱进行反倾销调查中欧钢铁谈判刚刚落定美再提对中国钢铁反倾销

===严峻形势===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一时期,澳大利亚、印尼、泰国等均已就焊管等钢铁品种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诉讼;韩国、欧盟、美国、越南等也就一些大宗产品提出反倾销意向。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不容乐观。

欧盟已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雷敏)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对中国发起127起反倾销调查,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仅2006年一年对华反倾销立案就达12起,同比增长50%。===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国特别是欧美更重视从全球和战略高度看待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对外贸易摩擦与矛盾将日渐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与外部世界出现摩擦的多发期和逐步相互适应的磨合期。

===应对===

据新华社杭州4月15日专电(记者郑黎)记者从宁波市外经贸局获悉,中美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终裁已揭晓,自2004年以来中美贸易在反倾销诉讼中,中国企业首次获得零税率。佛山成立中小陶企反倾销基金 20多家企业加盟

据该基金发起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介绍,作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传统生力军,中国陶瓷出口近年来以年均2位数的速度递增,但随之而来的是屡遭一些国家的无理反倾销行为。由于反倾销实行“一国一税制”,为避免频繁出现的中小型陶瓷企业因支付不起诉讼费而放弃应诉的窘境,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牵头成立这一有针对性的反倾销基金。

1.分析反倾销的基本内涵(4分)

2.根据材料说说我国面临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形势与特点(8分)

3.面对众多的对华反倾销,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12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0、BBCAAADDDB11-20、BAACCABBBD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对外贸易量:即提出了价格变动因素的贸易统计值。以固定年份危机起计算的进口货出口价格指数除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当年按不变价格得出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2.专门贸易体系: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3.国际租赁贸易:在技术及设备贸易中,租赁公司支付价款以后再与进口方签订租赁协议,进口方分期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合同完成以后获得设备的所有权。

4.BOT: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某个项目,并在项目竣工后经营一定时期,期限届满将该项目转让给东道国。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

3)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出现;

4)国家的形成。

2.服务贸易的特点。

1)交易基础是建立在服务生产与交易发生的方式和地点的基础上。

2)服务于服务贸易主体的不可分离性。

3)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

4)通过国内立法来监管。

3.简述中国与GATT及WTO的渊源。

1)1947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之一。

2)1950年台湾当局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决定退出,但我们未作反应。预示中国中断了与其的关系。

3)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复关但未通过。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4)1996年中国提出入世。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成为第143个成员方。

4.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形式。

1)产品移动壁垒。

2)资本移动壁垒。

3)人员移动壁垒。

4)信息移动壁垒

5)经营权限的限制。

四、论述题(12分)

论述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并分析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弥补资金不足,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五、材料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回答问题)

1.分析反倾销的基本内涵(4分)

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并由此给当地同类竞争者带来利益损害(包括对产业的损害行为)的低价竞销行为,反倾销(Anti-Dumping)是指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依法对造成进口国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

2.说说我国面临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形势与特点(8分)

1)国外对华反倾销发起调查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回应反倾销现象也频频发生。

2)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遭遇反倾销的出口产品范围越来越广。

3)对华反倾销涉案产品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明显偏高,对出口产品的损害幅度大。

4)对华反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歧视性。

3.面对众多的对华反倾销,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应对措施?(12分)

1)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与宣传,加强与外国政府进行协调和谈判解决有关反倾销问题。

2)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外贸指导思想,要制定并落实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应诉反倾销的外贸政策。

3)加大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4)规范自己的出口行为。

5)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6)及时收集出口市场商情资料,了解进口国的反倾销法律,有策略地积极应诉。

7)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支持作用。

7.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案例 篇七

一、充分认识到仿真案例应切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目标

仿真教学案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对外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仿真案例中可以接触到一家虚拟的对外贸易公司, 以公司业务员身份亲身体验案例涉及的出口或进口贸易的过程, 完成案例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 通过“学以致用”, 来实现“熟悉国际贸易流程、掌握业务操作的课程目标”。因此, 高质量、高仿真度的仿真教学案例是实现此类教学方法的关键。仿真教学案例区别于其他传统形式教学案例的最大特点, 就在于它已经变成教学内容的主体结构, 并以此展开教学。

所以作为教师, 在构思和制作仿真案例时, 应该使案例达到从教学角度来看它是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的国际贸易实训资料;从企业的用工需求角度来看则它是一笔完整交易业务的教学资料, 包括从交易函电往来、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单证处理到交易完成后的索赔等等。

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仿真案例前应充分把握两点:第一、学生在这个仿真案例中可以学到什么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第二、学生该如何参与仿真案例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训练, “做中学”, 发现问题时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二、重视仿真教学案例在国际贸易类课程中推行的必要性

仿真教学案例是模拟现实企业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仿真教学案例的大背景下, 学生利用先进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的具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钻研, 可以很快的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技巧, 切实体会到国际贸易环境下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运用各种不同方式的手段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

三、全面分析仿真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

教师在仿真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不断优化自身案例结构, 以更符合课程目标、更利于学生自主训练, 更切合实际工作要求。为此, 我们所形成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一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 整体全面性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整体流程, 仿真案例的设计不能只是出口或者进口业务涉及的某个方面、某个阶段或某个片段, 而是一笔业务全部的操作流程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参考数据、备用单据。仿真案例的设计内容完整地涵盖实际业务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 包括国际贸易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按照此笔业务的进程, 可以使学生对于交易的全部流程和各个环节操作有直观的体验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 除了整体完整性外, 教师在制作仿真教学案例时应注意整体业务中每一个环节业务信息的完善, 是学生可以按照国际贸易类课程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 高度模拟度

教师在设计仿真教学案例时应尽可能与实际的公司外贸业务相吻合, 包括虚拟状态下的办公环境、交易商品、费用明细、客户资料、外贸单证样本、进出口业务中各受理机构的办事程序和内容等等, 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贸易实战中。高仿真度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公司业务员这一角色中, 以实现从传统外贸理论学习者向实际外贸人员的过渡。而在整个仿真教学案例的编写过程中, 注意始终要以真实的外贸业务资料为大背景资料, 同时结合虚拟环境的需要进行整理、设计和编写, 以交易为主线, 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案例涉及的合理性和可控度, 让案例尽可能实现客观、真实。

(三) 真实实践性

利用虚拟案例运行教学过程, 通过案例的仿真模拟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进入仿真案例后, 按照不同课程的“操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思维判断和跟进业务, 理解案例中每一个步骤“做什么”, 通过自身动手完成每一个操作, 将学习理论运用于实践。而教师在案例的运行过程中则起到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通过“操作示范”提供每个步骤所需的信息与样本, 让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操作“做得如何”, 同时通过讲解和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教练, 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要如此做”和“如何做的更加完美”。这样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工作态度。

(四) 网络可控性

教师做制作的仿真案例应依托精心编写的教学设计和先进的教学软硬环境来展现。所呈现的仿真教学案例要做到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不受时空、地点限制的进行参与, 教师则需要通过网络控制仿真案例的业务进展, 并且是案例的每一个步骤充分体现国际贸易类课程的特色, 做到网络化的仿真案例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相一致。

四、仿真教学案例所涉及的教学方法

(一) 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法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职教学领域的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国际贸易的实务、活动现场及过程向学生进行演示和展现, 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又可以明确案例的背景和框架资料, 提高实际教学的效率, 改善运用仿真案例的效果。

(二) 网络推进教学法

仿真案例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教学手段, 必须要求教师在制作案例时设计相关的网络化情景, 从而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直观的体验真实企业间在处理国际贸易实务时的环境。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的网络化对案例的进度进行控制, 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

(三) 情景虚拟教学法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比例复习下一篇:《泉州俗语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