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先生传》原文欣赏

2024-07-14

《大人先生传》原文欣赏(10篇)

1.《大人先生传》原文欣赏 篇一

原文: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惆怅,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很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有一时一刻的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2.《姜贞毅先生传》原文翻译 篇二

辛巳,改礼部仪制司主事。明年,巡抚南直隶朱公大典疏表公贤劳。上目阁臣曰:“有臣如此而不用,朕之过也!”公既拜官,五月中条上三十疏,上每采纳。十一月,东方告急,公受诏分守德胜门。自元勋以下,惮公不敢归休沐。时宰相大贪婪,都御史黄宗周有“长安黄金贵”之疏。宰相惧,卸其罪于言官。辛巳年,改任礼部仪制司的主事。第二年,巡抚南直隶朱公大典给皇上上疏表奏姜公的劳苦。皇上用眼睛看着大学士们说:“有这样的臣子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我的过错!”公被授予官职之后,五个月中给皇上上奏三十个奏章。他提的意见经常被皇上采纳。十一月,东边军情告急。姜公受皇命分守德胜门。自元勋以下,都害怕姜公而不敢回家休息洗澡。当时宰相很贪婪,都御史黄宗周给皇上上了“长安黄金贵”的奏章。宰相恐惧,把他的罪责推给言官。公上疏极论罪在大臣,不在言官,又有“上谕:代人规卸、为人出缺,陛下果何见而云然?”及“二十四气蜚语,腾闻清禁,此必大奸巨憝恶言官不利于己”等语。上大怒,闰十一月二十三日,御皇极门召见群臣,谓:“埰欺肆,敢于诘问朕何所见,二十四气之说,不知所指何人何事?着革职,锦衣卫拿送北镇抚司打问!” 姜公上疏极力论述罪在大臣,而不在言官。他又说到“皇上说,代人规避推卸、就替人出任职位的空缺。陛下您看到什么就这样的话呢?”以及“二十四气这种毫无根据的话,传闻到宫廷,这必定是大奸元凶厌恶言官所说的话不利于己”等话语。皇上大怒。闰十一月二十三日,登上皇极门召见群臣,说:“姜埰欺蔽放肆,敢责问我看到什么,二十四气之说,不知所指何人何事?把他革去官职,锦衣卫把他拿下送到北镇抚司打问!”

初,公下北镇抚司狱三日,勺水不得入口。冰雪交积,公僵卧土室,无袱被,身婴三木,血流贯械。公既备刑,谳狱者必欲得二十四人姓名以报上。公以诸人皆正人,恐祸不已,忍死弗肯列。气垂绝,唯以指染口xieshu“死”字,卧阶下。半日稍苏,清宏令尉灌酒一杯,使毕谳。公终不肯承。刚开始,姜公押到北镇抚司监狱三天,一勺水也喝不到。冰雪交积,姜公僵硬地躺卧在土室中,没有袱被盖身,颈、手足三处缠绕着刑具,血流满了刑具。姜公遭受刑讯,案件的审问者一定要得到同党的二十四个人的姓名来上报皇上。姜公认为这些人都是正直的人,担心他们祸害无穷,忍着死的威胁也不肯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他将要断气,只是用手指沾染口血写下“死”字,卧倒在阶下。半天才稍微苏醒过来。清宏命令军尉把他灌一杯酒,让他完成案件的审理。姜公最终不肯顺从。

明年春,莱阳破,公父死于难。垓①请身系狱,而释埰归治丧,不许。台省亦交章请释公。上曰:“垓在!”甲申正月,闯贼猖獗,阁臣李建泰奉命督师山西。上御正阳门,行推毂礼。建泰请释埰,上报可,谪公戍宣州卫。 第二年春天,莱阳被攻破,姜公的父亲为国难而死。姜垓请求把自身关进监狱,而释放姜埰回来办理丧事,皇上不答应。台省也多次上奏章请求释放姜公。皇上说:“有姜核在!”甲申正月,李自成的部队闹得很凶猛阁臣李建泰奉命到山西统率部队。皇上登上正阳门,举行推毂礼。建泰请求释放姜埰,皇上答应了,把姜公贬官让他戍守宣州卫。”

3.五柳先生传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传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1.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虽短,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试从文中“赞”语中找出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谈出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看出是“不汲汲于富贵”一句;对第二个问题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谈出一点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训练学生议论表达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

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

[小资料]

鉴赏。

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说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而是隐士必须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门,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冲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朴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立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4.《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四

1、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吝褐 箪 汲 俦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

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

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

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

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

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

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

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体到细节,由分析到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这样的一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在语文课中,老师对某篇课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力求解放学生的思想,启动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之车,使他们勇于抒发个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去,让课堂涌动学生自由的思想。

5.《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五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6.《白云先生传》阅读答案 篇六

①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

②其后,莆田中倭①,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履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市辙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楙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色有异,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岳灶②,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闲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③,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③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画地为限,不得入。自缙绅士夫,非其所交游品目④,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然未有如昂之穷者也。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莱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

[注]①中倭:遭到倭寇攻击。②席床缶灶:以草席作床,以瓦罐作灶。③“时或”两句:指经常揣摩王维,杜甫的诗歌,进行创作。④品目:评品称道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

(2)舁之中野()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或自榜片纸于扉()

A、公文

B、张贴

C、捆绑

D、标榜

(2)皆宜物色之()

A、访求

B、看到

C、神色

D、景色

17、把第②段画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

18、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B、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C、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D、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19、林古度为什么向作者介绍陈昂其人其诗?请分析其原因(3分)

20、全文取材有多种来源,请分条概述。(4分)

阅读答案:

15、

(1)美景

(2)抬(2分)

16、

(1)B

(2)A(2分)

17、从那以后(林古度兄弟)每次登门拜访他,就袖中藏着饼饵给他吃,白云先生就很高兴。他又拿出诗作给林氏兄弟读,像过去一样流泪哭泣。过了几年,最终穷困而死。(6分。得分点:过;省略“林古度兄弟”;袖;食;省略“白云先生”;“如前”后置;竟;以)

18、B(2分)

19、示例:林古度与陈昂都是福建人,又都寓居金陵;林古度同情陈昂的不幸命运;林古度欣赏陈昂的诗作;希望作者能够传扬其人,传播他的诗作。(3分)

7.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篇七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8.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 篇八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1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2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3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 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9.《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篇九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小题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翻译】

【小题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翻译】

答案

【小题1】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小题2】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

解析试题分析:“每”是“常常”的意思,“会意”是“领会意思”的意思,“便”是“就”的意思,“欣”是“高兴”的意思,“然”是“----的样子”;“萧然”是“简陋、空荡”的意思,“蔽”是“遮蔽”的意思;翻译这两句话时,除了这几个关键字以外,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与流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0.《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十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价值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出示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颇(pō)

黔(qián)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赋(fù) 欤(yú)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词多义

1.以: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晏如也 【......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生:(朗读)

三、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出现学习任务)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

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

四、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五、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六.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上一篇:如何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文化下一篇:关于开业前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