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

2024-10-16

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精选8篇)

1.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小学环境绿化经验材料

一、学校概况

青岛九联小学前身是沽河街道办事处庄扶小学,座落于大沽河西,距市政府7公里。2006年由青岛九联集团有限股份公司投资1200万元兴建而成,2007年6月1日正式启用。学校占地26460平方米,全校绿化用地面积13398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2人,小学高级教师14名,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21人,10人本科在读现有教学班13个,在校生470人。学校以“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为办学宗旨,以“教育设施标准化,生活管理人性化,学生行为规范化,人才培养多元化”为办学理念,整合所有教育资源,加强校企联合,提高教育绿化管理质量。学校集中资金和力量逐步建立教育文化环境,现代教育设施。学校运用审美化、整体化的观点进行校园环境的同步改造和不断优化。从2007年开始实施校园绿化环境教育工程建设,投入资金近60万,培植花草数量近2万株,绿化、美化了近13000多平方米,现校园绿地覆盖面积51%以上。2007年起开展“环境友好学校”、后被评为莱西“花园式学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

几年来,我校围绕“高起点,高标准,抓规范,创一流”的工作思路,以创省级规范化学校为奋斗目标,以创建文明学校、示范学校环境友好学校、“无烟学校”为载体,集中资金和力量逐步建立教育绿化环境,学校运用审美化、整体化的观点进行校园环境的同步改造和不断优化。从2006年开始实施校园绿化环境教育工程建设,2007年起开展“环境友好学校”创建工程。

二、学校绿化的一些基本做法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创建“环境教育”的认识

我们将环境友好学校的创建作为提高办学品位、拓展并深化素质教育内涵的重要环节。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本着“尊重人和完善人”的宗旨,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融入到学校环境绿化教育的全过程,将知识、践行和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明确创建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明确“以环境绿化教育为依托,倡导环境友好管理,带动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作为办学理念,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教导处、政教处、少先队、各教研组负责人以及家长、学生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并把环境绿化教育的具体活动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教导处把好学科渗透关,一线教师负责在学科中实施,政教处、少先队负责环境活动的执行与指导,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环保知识讲座,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绿化建设与管理。采取多层次、多角度,抓结合、促渗透的措施,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教育。

(三)结合新课程实施,让“绿色”走进课堂,走近每一个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基本途径在课堂。

1.加强了环境意识,注重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

首先,定期对教师进行环境知识讲座,利用网络,了解新的环境教育信息。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环境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课堂环境教育的效果。再次,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加了“环境教育必须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这一指标,保证了环境教育的持久进行。几年来,我校教师的环境绿化教育意识与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2.充分挖掘课程内涵,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坚持全面加特色的办学目标,有计划地实施了“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调查显示,教师能够按照教材或课程标准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组织教育,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兴趣越来越浓;与环境教育密切的自然学科、思品与社会学科、综合实践课,其环境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更好的服务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语文学科随着课外阅读延伸,“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已渐成阅读主流。

通过环境讲座、思辩讨论、主题班会、利用学校广播,班级板报,手抄报等比较常见的形式以及其他教育媒体,全方位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大自然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决策的初步能力,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建立能展示其才能的平台。

3.探索“环境友好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程

结合新课程实施,已逐步构建起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健康”、“人与网络”、“人与创造”等六大版块为主的课程内容。通过活动与交往,让学生不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且促使学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有效的行动。探索丰富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本学期学校科学教研组已组织两次活动。为学生创设多彩的“环境友好平台”,使每一个学生在“环境友好活动”“环境友好实践”中接受“绿色”的体验,陶冶美的情操,在和谐中发展。使学校环境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不仅表现在现代的环境理论、时尚的口号里,更重要的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体现在学生的世界观、环境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中。

1.营造“友好环境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体长期进行宣传,还组织学生参加街道的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向父母、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调查、监督社会污染问题,同时强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舆论导向,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2.丰富“友好环境体验”,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植物观察角,着重抓好创建“环境友好班级基地”,把选择权、宣传权、参与权交还给学生;创建“环境友好角基地”,已种植200多盆花。政教处与少先队联合,通过学期系列“学生自主活动”、“班级绿地认养”、“学生认养小树”、“环保志愿者活动”、“参与文明九联社区创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里,在富有蓬勃朝气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环境友好情感体验。

3.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把“友好环境体验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体师生参入绿化建设,坚持“人文、自然、和谐、民主”的要求,大胆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评价观。突出团队精神,营造和谐集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团结、进取、宽松、和美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三、根据教体局、环保局有关文件,创建青岛市“环境友好学校”

(一)组织管理

1.学校经过环境学校创建活动,建立了务实性的环境教育管理工作小组和争创环境友好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2.在学校分年度教学计划中都以学校工作目标纳入计划中。在努力争取创建“青岛市绿化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又主动规划创建青岛市环境友好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基础知识及环境友好学校的各项标准的学习培训和花草修剪技术,具体措施落实。

3.学校按年度制定环境教育活动计划,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学校、家庭及周围环境中有代表性的具体环境问题案例,开展生动有益的教育活动,如环境科普宣传、校外考察访问、环保知识竞赛、绿色志愿者行动等。这些活动都能体现生动性、层次性、直观性和有效性,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能力。由政教处、少先队以及领导小组对活动进行考核,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使创建活动持久开展。

4环境教育与所有的课程有关。学校积极做好结合与渗透环境教育的指导和研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在物理、化学、生物、劳技、语文学科中具体落实环境教育内容。组织环境教案观摩、评比。利用校园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共享资源。

(二)创建环境友好学校的效果

1.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和“活动结合”的方法进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环境教育列入学校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内容有教案、有说课、有讲评,各学科教师积极优化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教学中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学习效果明显。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教研活动。

2.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要使学生掌握环境基础知识,除了通过有关课程教学之外,还必须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和教育。学校多次邀请镇、区的有关行家来校作环保、食品卫生、防疫等专题讲座。学校还多次组织了“绿色伴我行”“我和环境”“告别陋习”等主题班会,还举行“我爱校园”的演讲、征文比赛。诸多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切实掌握环境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能力。

3.学校在校内成立了“环境友好志愿服务小队”“环保小卫士”等环保社团,生物教研组组织了“环保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为题材的摄影、绘画、黑板报、手抄报比赛多次,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

4.学校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校一直来开展班级量化考核,环境友好班级、环境友好办公室评比指定,实施爱校公约、卫生公约,美化绿化教室、办公室,把环境友好行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紧的联系起来,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文明意识,环保行为已渐成风气。

5学校布局相对合理,绿化率在51%以上。校园环境做到了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学校生活废水均进入排污沟。教室、校园一日三扫分区包洁,学校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公布并颁发流动红旗。

我们在环境绿化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与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决心继续努力,不断深化环境教育活动,开创我校环境教育的新局面,争创“山东省省环境友好学校”。

2008年6月18

2.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二

1 郯城县在低山丘陵区造林绿化中积累的经验

1.1 明确目标, 科学规划是低山丘陵区造林的重要基础

郯城县通过深入调研、深刻总结过去低山丘陵区造林绿化的经验教训, 明确了低山丘陵区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其绿化目标必须是政府要绿, 群众得益, 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为此, 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 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和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将荒山绿化与当地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建设相结合, 编制完成了《郯城县荒山绿化规划》等专项规划, 勾勒出了以“二园 (沭河湿地公园、清泉寺国家森林公园) 、三带 (沭河滨河路景观带、围山裙河森林景观带、观光路森林景观带) 、四区 (干杂果生产区、生态景观林区、经济林生产及采摘区、森林休闲观光区) 、五景点 (老虎崖景观点、马陵古道景观点、龙门橡胶坝景观点、地震断裂带景观点、黑龙潭景观点) ”为主体内容的马陵山区大园林生态圈, 为构建点线片带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与合理配置奠定了基础。

1.2 适地适法, 典型引路是低山丘陵区造林成功的关键

郯城县人多地少, 由于马陵山区土地实行承包到户, 形成了荒山片小分散的特点, 树木要栽得下, 关键在于解决用地问题;树木要管护好, 是否能成林, 关键在于明确归属。近年来, 郯城县立足实际, 突出典型引领, 创新出多种发展模式, 打造了一批绿化效果好的示范点, 成功破解荒山绿化两大难题, 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初步实现了青山绿水, 风景优美。一是土地二次流转, 大户承包。将使用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山地流转到当地村民委员会, 再由村民委员会对土地二次转包给绿化大户, 由绿化大户组织造林、护林。红花镇联伍村刘吉传、孙塘村李思华就是成功的典型。刘吉传是红花镇联伍村一名退伍老兵, 2005年与村集体签订了荒山承包开发协议, 多年来, 他吃住在山上, 建水库, 多栽树, 将承包的66.67hm2荒山全部绿化, 栽植8000多棵杨树、银杏树、山楂树, 上万株金银花, 几十万株松柏树, 昔日荒芜的山岭已变得生机勃勃, 被人们称为沂蒙新愚公。二是村集体牵头, 统一规划, 统一栽植, 造林成功后归个人所有。由所在地村委会与村民达成使用协议, 落实绿化用地;造林所需资金由争取项目和县乡财政解决, 根据总体规划、征求村民同意决定栽植树种, 采用公开招标、中标公司造林管护, 两年成林验收合格后林木所有权仍归提供土地的农民所有。采用此方式, 2012年泉源乡泉东村完成造林133.33hm2, 2013年泉源乡尚寺村完成造林133.33hm2。三是土地使用权归集体、国家所有, 实行统一栽植、统一管护, 集体、国家所有。2007年始, 郯城街道团山村充分利用市直、县直部门包荒山绿化政策, 将村集体所有86.67hm2荒山对外发包绿化。由包荒山单位出资金,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管护, 栽植松柏26万株, 当年栽植、当年成林。国有马陵山林场充分利用长防、海防等工程项目资金, 实行统一栽植, 封山育林, 做到了栽一片, 成林一片, 实现了全面绿化。

1.3 工程造林, 建设生态林场是低山丘陵区造林的有效手段

郯城县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把马陵山区造林绿化列入国家长防工程、淮防工程和临沂市生态林场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整合项目资金, 引入项目负责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责任追究制, 实施工程造林。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作业设计, 委托招标代理公司公开招标, 中标单位负责造林绿化实施和三年抚育管护, 抽调县林业主管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督导组负责督导, 委托第三方负责工程质量监理, 既按时完成了造林任务, 又保证了造林质量。自2008年以来, 共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2386.67hm2, 完成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1333.33hm2, 成活率、保存率均达90%;新建成面积超过333.33hm2的生态林场7个。

1.4 造管并举, 坚持不懈是低山丘陵区造林的重要保障

针对低山丘陵区立地条件差、植树造林成活率难于保障、人为活动频繁、管护难度大等特点, 郯城县在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荒山绿化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 坚持造管并举, 持之以恒地抓造林、抓管护。一是抓住春季、雨季等关键时机, 及时组织补植;二是制定封山护林公约, 建立护林专业队伍, 实行牛羊圈养, 严禁放牧, 封育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建立林业行政执法队伍, 加大对各类毁林案件惩处力度, 为造林绿化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2 低山丘陵区绿化造林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权属分散, 造林规划性差

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珍贵, 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业生产的基本单元由集体转变为千家万户, 在为造林绿化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 也在某些方面带来了不利, 由于经营管理由集中制衍生为分权制, 林农专业知识水平的差距, 对绿化造林认识的局限性, 缺乏总体规划思维, 给组织集中连片造林绿化和后期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困扰。郯城县马陵山区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 一个山头往往数户至数十户承包, 加之林、农收益期、效益的差距, 个别户急功近利, 不愿意造林, 使得同一山头经营形式难以统一;个别山头栽植树种多样, 林相杂乱无章, 显现“斑秃状”。

2.2 低山丘陵区林农争地矛盾突出

坡度小、土层厚的土地大多已作为农业用地使用, 所剩宜林地多为立地条件极差地块, 造林施工难度大, 林木成活率低, 许多地方须经多次栽植才能成林;且交通方便, 道路多, 人畜进山很难控制, 管护难度大。

2.3 造林树种单一, 造林模式欠丰富

据调查, 马陵山区造林树种主要是黑松、侧柏、刺槐等。混交林面积过小, 树种单一, 不仅不利于防治病虫危害和森林防火, 也难以较好地发挥森林的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 更难于满足人们对森林旅游等森林多样效益的需要。近年来, 马陵山区的松树林已发生了松针盾蚧危害, 造成松林长势下降, 甚至个别树株死亡。

2.4 资金投入不足

低山丘陵区经济较落后, 地方财政困难, 财政投入少;林农造林资金主要靠自有。国家造林投入规模有限, 长防、海防等工程造林项目投入资金少, 工程补助标准较实际造林成本低, 且多为一次性投资, 没有后续的林地管理及保护费用。

2.5 抚育管理不到位

把造林绿化视为短期任务, 不重视栽植后续的管理保护, 使得新造林地受到病虫、杂草、动物及人为危害, 甚至个别地块前功尽弃。

3 低山丘陵区造林绿化对策

3.1 紧密结合群众利益, 做好长远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 从经济效益、长远性能、全面科学的角度出发, 把造林绿化与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相结合,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找准发展点, 制定科学规划, 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发展。

3.2 搞好土地流转, 实行集中造林

认真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办法, 切实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根据总体规划, 政府逐年将造林用地以租赁的形式流转过来, 实行统一造林, 林场式经营管理。对区划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纳入公益林管理的范畴, 实行事业化管理, 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对经营目的为商品林的尽可能地放开放活, 以经营成本最低, 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 自主经营。

3.3 培养造林专业大户

今后, 造林专业大户将是造林绿化战线上的先导部队和主力军, 必将成为森林培育、经营管理的标杆和榜样。通过政策宣传, 提供专业培训、技术指导、行为规范等专业化服务, 培养造林专业大户, 达到以点带面的连动效应。

3.4 增加林业投入, 提供资金保证

低山丘陵区造林投入高、周期长。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种投入并存的投入机制。政府应把造林投资纳入财政预算, 予以优先安排;并逐步加大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投入。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加快投资变现。搞活林业投资机制, 调动各方面参与林业的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林业投入格局。加强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和法制保障, 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山区绿化建设。

3.5 坚持依法治林, 确保绿化成效

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政府制定的山区绿化规划确定为生态林和发展商品林的用地, 实行强有力的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划定范围内的土地, 由县政府登记造册, 专门用于发展林业, 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规范绿化工程建设管理, 实行重点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招标制、监理制、检查通报和质量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采取封山等措施, 强化中幼林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毁绿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对部门、单位法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切实保护好造林绿化成果。

3.6 切实加强领导, 出台优惠政策

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山区造林绿化领导小组, 实行造林工程建设行政领导负责制和单位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制,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开发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山区绿化造林氛围。

摘要: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 马陵山区是该县内唯一山脉, 属低山丘陵区。总结了多年来马陵山区绿化的成功经验, 分析了影响低山丘陵区造林绿化成败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化对策, 为低山丘陵区造林绿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低山丘陵,绿化,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1]贾会茹, 彰雪松.廊坊市沙地造林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240-241.

[2]代光明.石质山绿化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 (16) :105.

3.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三

关键词:园林绿化;大直径;移植;管理技术

一、前言

要弄清楚大直径树種的移植技术,首先就要明确大直径树种的范围,这里我们将直径为15-60厘米之内的落叶乔木和直径在15-40厘米之间的常绿乔木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那么这两种大直径的树木移植究竟该怎么进行呢?具体可以参照下文的方法来进行操作。

二、做好大直径树种移植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栽种

影响大直径树种移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树种的选择,所以在进行树种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园林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树种移植的成活率,对促进园林的绿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所选择树种要是最适合在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进行生长的,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直径树种的移植要因地制宜,选择乡土类的树种。例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受到当地气候和土质的影响,最适合还是落叶类的乔木,如玉兰、合欢、梧桐等树种。如果要选择常绿类的乔木,则以油松、枇杷和广玉兰等树种为佳。

(二)选择最佳的移植时间

移植时间的选择对于大直径树种移植的成活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对大直径树种的移植都会选择在早春2月到3月之间,或者是初冬11月到12月这两个时间范围内。而且,早春时节是最适合进行大直径树种移植的。因为这时候万物,树木之内的营养液开始流动,树叶正处在萌芽期,这时候即使在开挖的过程中,不小心对树木的根系造成了伤害,也比较容易愈合和再生。同理,之所以初冬季节适合进行大直径树种的移植,则是因为这时候正属于树种的冬眠期,植物生长的速度非常缓慢,可以说几乎停止。这时候树木的蒸发量是一年中最小的时候,所以也能将移植过程中对树种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移植的成活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曾经在5月份进行过一次雪松的移植,但是成活率机会为零,就是因为5月份树木的蒸发量比较大,所以不利于一直树种的成活。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选择在2-3月份对大直径树种进行移植,就必须要赶在树木的萌芽之前,这样才能保证移植的成活率。不然,即便移植成功,该树木的生长速度在开始3年内都会非常缓慢。

(三)做好大直径树种移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进行大直径树种的移植工作之前,一定要先做好最基本的三项工作,一个就是对移植园林进行土壤改良,还有一个就要定点放线,最后一个就是挖掘之前的准备。现在我们就对这三项工作进行具体的分析。

1、对移植当地的园林土壤进行改良

在进行大直径树种的移植之前,一定要对园林进行现场的勘察。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园林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例如断裂的砖块、混凝土的残留等等。如果这些建筑垃圾混杂在土壤中,不能被及时的清理出去,就会移植树种的成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提高大直径树种移植的成活率,就需要提前对移植地点的土壤进行改良,最主要的就是将残留的建筑垃圾进行彻底的清除,然后再针对透气性和透水性比较差的局部土壤进行换土的处理,最好是选择透气性比较好的砂型土壤为佳。为了能够让所换的土壤在湿水之后更好的和原来的土壤进行融合,最好是在换土的时候将它碾成细颗粒状态,这样也能促进移植树种根系的生长。

2、进行定点放线

这一步就是要根据园林图纸上的种植设计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到实际的地面工作中,对每一个树木的种植点进行确定,然后根据预移植的大直径树种的大小来确定相应土球的大小。确定了土球的大小之后,才能进行树坑的开挖工作。一般来说,树坑的大小要比土球的直径大0.4-0.6米,高度要深0.3-0.4米左右。

3、做好挖掘之前的准备

根据园林绿化的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树种,然后对大直径树种原来的生长方向做好标记。同时还需要准备好树种移植的工具和机械设备,例如草绳、吊车等。另外,还需要的确定运输的路线,并进行实地的勘测。

三、大直径树种的移植技术

(一)进行大直径树种移植的主要方法

裸根移植和带土球移植是目前树木移植最常使用的两种方法。因为大直径树种的移植成本要高于普通树种的移植,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移植的成活率,一般都会选择带土球移植的方式,而且会尽量避免对树木进行修剪。通常情况下,只有生长比较快速的法国梧桐和国槐可以采用裸根移植的方法。

(二)确定土球的直径大小

大直径树种移植的成活率和土球的直径大小以及质量的好坏是直接相关的。如果是常绿类的树木,那么土球的直径就要比落叶类的要大。如果树木的主根生长的速度较快,那么土球的直径就要大于侧根比较发达的树木。根据笔者多年的树木移植经验,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常绿类树木的土球直径一般都是它自身直径的8-12倍,而落叶类树木的土球直径最好是自身直径的4-8倍。

(三)大直径树种的起挖

首先要对起挖的树木做好支撑和加固的工作,以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具体的操作就是要先去掉会影响施工的树枝,然后铲除树根表面的浮土,直到露出树根为止。然后将树干的位置作为圆点,以扩坨的大小作为半径,挖一条垂直方向的沟,以0.6-0.8米为宜,直到达到土球的高度为止。之后就需要使用铁锹对土球进行修圆的处理,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等到修圆的面积达到土球的三分之二的时候,就要将草绳打湿,然后在土球上进行横向的缠绕,缠绕的力度不易太大,以稍微嵌入土球为最佳。在进行草绳缠绕的时候,每一圈都要紧靠在一起,并将总的宽度控制在0.4-0.5米之间,这就是我们俗语的打腰。打腰之后,草绳就要逐渐向内收缩,使最后的土球呈现上大下小的形状。如果树种的深度较大,或者会土壤为砂型,那么土球的形状即为苹果型,反之,土球的形状即可为扁球形。如果树木的根比较粗壮,可以使用剪刀或者是句子来进行处理,然后用桔子式的包扎方法将树根包扎起来。

(四)大直径树木的吊运

大直径树木的吊运可以使用吊杆法和吊土球两种方法。吊杆法的优势就是能保护树木的根部,能够让树木根部的水分代谢功能迅速的恢复,提高移植的成活率。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对树皮的保护工作。首先,需要用麻袋将树木包起来,从树木的根部到距离土球1.5米的位置还要进行双层包扎,然后用规格为150×6×6厘米的木棍围成一圈,再用10号钢丝进行捆绑。捆绑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稳定性,以免钢丝松动之后对树皮造成伤害。

(五)大直径树木的定植工作

在进行树木的定植之前,要先对树木的方向做好标记。这是因为,植物具有向性运动,比如说向水性,向光性等,而且树木移植之后和原来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定要进行原向定植,这样才能让移植的树木更好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提高它们的成活率。

四、结语

4.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xx年,现有人员1000余人,负责候(马)运(城)、运(城)三(门峡)、运(城)风(陵渡)三条高速公路共计240余公里运营管理任务。20xx年以来,我们**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建设“绿色高速、科技高速、人文高速”的理念,认真落实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及高管局关于加强公路生态保护和绿化工作的有关精神,以生态景观学和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以绿化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全力打造“绿色运三”品牌,争创全国环保百佳工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我们的绿化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绿化工程规模喜人。共投资1400万元,义务植树投工1500个,栽植各类苗木51种计918596株,种植草皮384665m2,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先后投入110万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克难攻坚,解决了运三路绿化过程中遇到的五大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市场化机制成功运作。建立苗圃基地80亩,既解决了互通区园林景观美化问题,又建立了苗木供养长效机制,实现了“以圃代林,以绿养绿”。摘自wmxz.net——独特的人文景观初步形成。运三路通车前,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环境恶劣;而现在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与通车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景随路走,绿随车移,实现了景观再造。——生态环保效应逐渐显现。目前,运三路已基本实现了林、草、花连线成网,做到了春华秋实,夏荫冬青,环境优美,标准一流。许多路段有不少鸟类已在筑巢垒窝、繁殖生育,形成了动物、植物和人类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沿线产业和经济园区得到不断发展。沿运三高速公路建起的平陆桥头工业园和邑北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吸引投资10亿元,入园企业12个;古蚩尤部落旅游开发项目已经启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龙头,运三路的集聚辐射效应日益显现。——有力地推动了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在绿化工作推动下,运三高速公路获省厅“文明路”称号,公司获**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安邑、东郭、平陆收费站分别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回顾和总结我们在公路生态保护和绿化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六新”:

一、提升理念,对“以路认省”战略认识有新高度运三高速公路地处中条山腹地,是山西挺进中原、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交通要冲,是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增长带的有机组成部分。20xx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绿色大运、科技大运、人文大运、国防大运”目标后,我们深深认识到,运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水平,不仅是运三路整体形象的反映,而且是全省交通系统精神风貌的展示,更是新世纪、新山西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特别是“以路认省”战略提出后,我们把打造绿色运三品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认为,打造绿色运三,不仅是为司乘人员最大限度地提供舒适、快捷、安全、文明的行车环境,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工程建设生态欠账的需要;更是重塑山西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绿色通道建设当作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希望工程来抓,把绿化纳入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与建设、运营、管理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大力建设生态路、绿色路、环保路,努力把运三高速路建成绿色长廊、经济长廊、文化长廊。摘自wmxz.net

二、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有新品位规划是绿化工作的前提和先导。绿化要实施,规划须先行。运三路主体工程完工后,我们立即着手进行绿化的设计和策划工作。根据运三高速公路特殊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我们严格遵循“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将园林学、草地草坪学、水土保持学、环境生态学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走出去学解放思想,请进来教开阔眼界,公司班子多次讨论,反复征求各方意见,聘请专家教授多次论证,最后确立了运三路的绿化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了思路清晰、目标宏伟的绿化方案,这就是:树立“生态补偿”观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创造特色,高品位设计,大跨度布局,全方位开发,通过对立交区、中央分隔带、路基边坡、管理区、收费站的绿化和景观再造,实现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景随路移、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运三路绿化格局。

5.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五

一、立足镇情,强化三项措施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我镇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站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高起点规划;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摆在事关农业增效的地位,高标准建设;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为广大农民增产的关键,高质量管理。

1、水利建设规划不断科学。我镇地处平原腹地,又处在泽口灌区上游,沟渠淤塞严重,灌水难进,渍水难排的现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结合我镇水产养殖业、林业和交通发展的特点,本着“先急后缓、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结合农业特色板块建设,制定了《毛嘴镇水利建设五年规划》。将水利建设与其它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与水产开发相结合。我镇主要的水产养殖带洛江河沿线,全镇80%的渔池面积都集中于此。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水产大市的要求,对洛江河沿线的低湖田进行改造,清洗老渔池1000亩,开挖新渔池近1000亩。为了确保水产调整顺利进行,调出效益,优先对古垸沟、解放沟、三七沟等洛江河沿线水产带的主要排灌沟渠进行清洗疏挖,保证养殖用水灌得进,排得出。二是与林业发展相结合。我镇将林业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一起制定,同步建设,沟渠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形成“挖一条沟渠,栽一片新绿,管一方水土,美一处风景”的格局。优先安排对林木已经可以砍伐的沟渠或林木砍伐后没有栽植起来的沟渠进行清洗疏挖,落实林业座位,发展林业生产。去冬今春,通过对机耕沟、庆丰一渠、解放沟、共和沟、窑河沟、中排沟等9条主要沟渠进行疏挖。三是与农村路网建设和改造相结合。我镇抢抓国家对通村公路建设补贴的机遇,加大对通村通组公路的投入,硬化道路近 10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但在后期管护过程中,有些路段的路基培土不到位,有些地段路面不够宽,影响通行,有待加宽加固,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今年,我们重点安排了机耕沟、红卫沟、纲要沟、红旗渠、友谊沟等沟渠的清洗疏挖,对已建成通车的机耕路路肩培土加宽,对即将硬化升级的友谊路加宽加固。

2、水利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农村社会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流动大,农村劳动力难组织,水利建设和维护都比较困难,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建设模式,就难以改变水利建设难的局面。针对这一实际,我镇通过实施沟渠林权转让换沟渠疏挖,将林业生产与水利建设结合起来,破解了水利建设人员难组织,资金难筹集的难题,实现了水利建设和林业生产双赢。水利建设取得新局面。一是建设主体由单一到多元。以前,绝大多数宜林沟渠缺乏统一管理,没有明确的产权,通常由农户分散经营,有的植树,有的种作物,有的荒芜,收效不高,形象也不好。现在,通过对沟渠河道管理法规的宣传,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将宜林沟渠的经营权收归集体所有,然后由镇农办组织镇水管所、林业站等职能部门以及部分群众代表对沟渠疏挖、林木栽植进行规划和预算,确定“以渠养渠”的模式,然后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和林业生产。二是施工方式由人工到机械化。为改变劳动力难组织的现实问题,我镇通过转让沟渠林权,利用机械施工后,为村组干部减轻了工作压力,同时,也减轻了群众的劳务负担,让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田间管理和其他生产经营。三是管养体制重建轻管到建管并举。林权转让换沟渠疏挖,投资者在取得林业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沟渠的管理责任。为了获得回报,他们必须加强对沟渠的经营和管理,在8-10年这一经营周期内让林木成材。8至10年后,我们可以再通过这种方式或更好的方式对沟渠重新清洗疏挖,保持排灌的畅通。

3、水利建设管理不断规范。有了合理的规划和高标准的建设,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管理,必将使建设的成果功亏一篑。为此,我们采取上下联动

抓管理,全民和工程技术人员监督的模式确保水利建设的任务和质量落到实处。一是确保领导到位。镇委、镇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水利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基层调研,亲自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督办工作进度,并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级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专项考核结帐,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确保责任到位。我们一方面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工作片和村在资金或精神上予以奖励,提高干部群众大干水利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严格奖惩结账。对不按图纸施工或不按规划完成任务的村或工作片,责令返工或迅速组织施工。三是确保监管到位。镇成立了水利建设协调专班和工作技术专班。协调专班主要负责林权的收回,合同的签定,障碍物的清除,对工作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协调处理,确保工作进度不受影响,工作技术专班专门负责水利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指导和质量监管,做到了底清、坡平、路新,确保工作质量不打折扣。

二、活化机制,突出三个重点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2008年我镇共栽植各类树木26.1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示范湾组栽植香樟、广玉兰、桂花等绿化树3.5万株,农田林网、沟路渠片林新栽植意杨11万株,湾子林及其它适地补植意场11.6万株,在大力开展绿化造林的同时,并注重林权流转,通过签订合同,强化责任,使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林权流转达到100%。我镇植树造林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按照“政府促林、机制活林、能人兴林、依法治林”的原则来发展我镇林业。

1、重点营造植树造林的良好氛围。镇委、镇政府对去冬今春植树造林工作十分重视,仅去年12月份以来,就先后在镇党委会,机关干部会和村支部书记会上把植树造林列为农村工作重点,狠抓落实。特别是2月1日春节后上班的首个工作日,全镇机关干部会上就植树造林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到植树造林的现场加以指导和部署。抓住春季植树有利时机,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同时,我们始终把宣传发动做为植树造林的重要方面,通过横幅、标语、广播、电视等媒体和方式广泛宣传林业政策、植树造林的意义和工作重点,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发展林业的浓烈氛围。

2、重点探索植树造林工作的新路子。根据我镇地处平原,无成片山林的具体实际,我镇积极探索林业发展新道路,突出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个人造林与社会造林相结合。鼓励群众在四旁植树,即沟旁、路旁、宅旁、田旁植树,血吸虫疫区植树、绿色家园植树、绿色通道植树等五大工程,抓好速生林基地建设。以疏挖沟渠换林地经营权,个人投资疏挖沟渠后可以直接换抵沟渠两旁宜林地的经营权。与投资者签订8-10年的承包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双方义务和责任。坚持栽植标准,确保沟渠畅通和苗木成活率。目前,我镇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个体私营老板,在外务工人员23人以独资和合股的形式参与水利建设和林业生产。我镇把林业生产与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对渠路林、绿色通道,新村绿化,四旁植树等做到应栽尽栽,栽满栽足。二是把林业发展与道路绿化和村庄美化相结合。加大道路绿化和村庄美化工作力度,结合林业生产完成1-2条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拟将辽星路作为绿化、美化的亮点工程,高标准完成全长4公里的辽星路樟树栽植,数量2000多株。全面推进村庄“三清一绿”工程,重点抓好318国道沿线和辽星路、珠横公路、毛许路沿线村庄的绿化美化、景观形象建设。三是把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林业生产效益相结合。努力提升林业生产的经营效益,我们发展林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实惠,将林地建成老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品种引进、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益,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高效化。

3、重点加强对老林木的管护。过去,由于管理不善,林木损坏严重,为了真正将林业发展目标体现在效益上,我镇重点在管理维护上下功夫。一是明确责任落实。要求各工作片,村党支部负责本村林木管护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并纳入本村村规民约,教育好本村村民爱林、护林的意识,不损害林木,管好自家牲畜,防止牲畜啃食林木,自觉维护好新老林木。二是加强林木管护。林木管护工作是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各村充分认识到林木管护的重要性,组织人员及时对本村新老林带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做好林木修枝、整形、涂白、除杂等工作。各村还安排党员、干部作为村护林员对林木进行管护。三是做好上报监管,依法管林。要求各村制定村规民约保护林木,各村对所辖区林木存在乱砍、滥法无证采伐,毁林现象,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处理,避免林木遭到破坏,坚决禁止在林带放牧、挖土,若有违规现象,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违法者进行处罚。

6.造林绿化工作总结汇报材料 篇六

一、工作情况介绍

今年我县营造林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本,狠抓工程造林,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化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春秋季营造林为突破口,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年来,全县共完成营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建设万亩(人工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退耕还林配套封山育林万亩,原料林基地建设万亩。育苗250余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2公里,其中公路绿化18公里,河流绿化4公里;零星植树650万株。全面完成了上级下的营造林任务。

(二)天保工程顺利推进。我局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如期完成上级下的万亩公益林营造林任务。一是科学制定营造计划。认真执行“踏查-复核-设计-再核实-计划下”的程序,克服了计划的盲目性,避免了工程建设的重复,做到了决策的科学和准确。二是狠抓技术培训。今年我局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森林管护人员培训,培训人员55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强化责任,创新工程管理技术。全面实行规划设计人员、检查验收人员、技术指导和项目法人、施工单位负责人终生负责制,落实了责任。在工程管理中,使用了林业gis信息管理系统,使工程作业设计更科学合理,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四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全县落实管护人员571人,新增管护人员300人,管护森林万亩。

(三)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2001年以来,我县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万亩,由于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补助持续时间长的惠民工程,为了既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保证老百姓按时领到国家补助,我县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补植补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们紧紧抓住春秋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对历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地进行了调查,并及时进行了补植补造。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万亩,补植补造用苗325万株,涉及58个乡镇,215个村。二是狠抓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去冬今春,我局继续对2001年以来的退耕还林任务万亩全面进行了检查验收,于5月底前将2007年的退耕还林补助兑现给了合格的退耕农户,确保了退耕农户的利益。三是及时兑现退耕还林政策。为了配合财政与粮食直补实行“一卡通”,我局组织对全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进行了全面核查,分逐村、逐社、逐户进行面积核实,为政策兑现提供准确的依

据,杜绝了抵扣现象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范文 先生网

7.浅谈建筑材料的“绿化” 篇七

建筑产业曾在我国造成严重的耕地损失,这一问题在建筑材料——尤其是建筑结构材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在2000年仍有95%采用实心粘土砖墙体构造,造成每年因生产粘土毁田50万亩,同时消耗7 000多万吨标准煤。因此,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城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物。然而,这可能导致另一种更严重的国土破坏——滥采砂石之风,这已经对长江大堤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对于整个建筑产业实现对环境的友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实例,从建造过程中结构材料选择的角度,论述材料资源可持续观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一、建筑材料角度的建筑“绿化”策略

要谈到建筑的“绿化”,首先请允许我借用下《绿色建筑结构选型的应答策略分析》一文中关于阐述建筑结构绿色选型应对策略时所采用的两个概念,“浅绿型应答策略”和“深绿型应答策略”。浅绿型应答策略是对绿色建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公众普遍意义上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即提供健康、舒适、安全、节能的空间;而深绿型应答策略则是对绿色建筑的更高要求,是广义上的“建筑”,即不仅仅指建成实体本身要符合基本的“绿色”要求,更包括在整个建造过程中要尽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

为了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建筑材料的角度,以上两个概念可以被具体阐释如下。

(1)浅绿型应答策略:要满足建材成为建筑物后,建筑中的材料是安全的,所构成的空间是舒适、节能的,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的。

(2)深绿型应答策略:在浅绿型应答策略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在建筑材料的原料获取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废渣的生产量,利用能够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尽量减少不可循环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要求。

以上两种针对建筑材料的建筑结构“绿化”策略,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不同层面的两种解读。作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建筑师,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主动将建筑结构的“绿化”问题加以考虑,而并非仅仅作为设计不周全的补救措施或者用于投标的花哨噱头。

二、建筑材料角度的建筑“绿化”实践

以下从材料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对建筑师的建筑“绿化”实践进行具体解读。

1. 旧建筑材料的直接利用

旧有建筑被拆除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固体废弃物。这不仅仅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带来建筑垃圾处理的巨大负担。对旧有建筑材料的直接利用指在保持材料原状的基础上,只对其做简单处理,然后直接用于新建筑的建造。

“Plattenbau”建筑的重生

“Plattenbau”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及前苏联大量建造的一种预制混凝土住宅。在德国,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Plattenbau”建筑将被拆除。2005年,致力于“Plattenbau”资源再利用研究的德国建筑师Herve Biele,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他的第一个作品——一座面积为2 280平方英尺(211 m2)的两层平顶式住宅,从而证明了此项技术的可行性。建造过程中,建筑师首先选定附近一座即将拆除的“Plattenbau”建筑,将其中一些建筑板材取出,切割成一定规格后运往基地,随后仅用7天时间将新建筑主体装配完成。研究表明,这种对“Plattenbau”板材的再利用具有安全、经济、生态及美学等价值。

2. 可循环建筑材料的应用

建筑的“绿化”要求建筑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而且从建筑材料的制造、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必须具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性,对资源、能源消耗少,再生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材料。

下寺村新芽环保小学(见图1)。“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广元剑阁镇下寺村新芽小学成为了危楼,大地震揭示出一些建筑物缺乏良好的结构设计,而重建的许多楼房继续沿袭旧有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方式,只是多加钢筋和水泥,雷同的建造活动也促使建材的价格急速增长。

为了应对项目的特殊条件,设计师选择了可以重复使用的LGS轻钢骨架和填充板材,不仅能够实现快速建造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整体拆卸异地重建。这些在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造成过多的经济负担,新建筑每平方米的造价与当地的新建民居相近,使推广成为可能。

3. 低耗能建筑材料的采用

低耗能建筑材料能够在进行材料提取、加工、运输及建成建筑物的过程中能够耗费较少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建筑结构材料“绿化”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材料就是一种低耗能材料,采用地方性材料可大大减少在运输原材料过程中消耗的燃料量,从而体现出其能量资源节约的优势。

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见图2),来自哥伦比亚的Simon Velez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设计中尤为关注低成本建筑材料的使用,竹子、木材和棕榈等自然材料的运用是他最为突出的特色。

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可说是集西蒙对竹子多年的研究之大成的作品。其竹结构是用当地出产的单竹经过组合后安装在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形成,节点用钢筋、螺栓、钢带加强,所用竹子要求有4~5年的生长期并经过防虫、防腐、干燥处理。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巨大的竹子屋顶,使建筑物成功地融入青山竹海的优美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方立新.绿色建筑结构选型的应答策略分析[J].中外建筑,2009(08)

8.耐火材料机械成型的几点经验 篇八

【关键词】耐火材料;机械成型;经验改进

1.耐火材料的成型与我国成型工艺发展现状

耐火材料的制作工艺流程中,材料的成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耐火材料的成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品或者坯体使用需要的满足,耐火材料进行砌筑的时候要求坯体或制品应达到某一些强度、形状和尺寸等方面的标准;二是成型是耐火材料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后续工序的完成,后续工序要求耐火材料的成型;三是耐火材料成型的质量关系着生产计划的达成。

我国耐火材料的制品运用机械技术的时间较晚,但是新中国一段时期和改革发展阶段发展比较迅速,耐火材料中几乎全面应用了金属加工的技术,并不断的发展,可以预见将会出现更先进和更多的技术创新来改善生产技艺,提高制品的质量。成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机压成型法、挤压成型法、振动成型法、捣压成型法等,目前遭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是机压成型法,这种方式使用钢模具与压砖机把泥料压制为坯体,又可称为半干法。这种方法制成的坯体强度高,结构比较致密,尺寸也容易控制。总体来说,我国耐火材料的成型工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机械成型的特点

机械成型有许多优越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劳动强度减轻,劳动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砖坯质量的提高。机械成型对于制品尺寸的掌握大有利处,扭曲变形的情况基本上不再出现;物理性质也有所提高,机械强度、气孔率等都优于标准值;有利于密度的提高;使断面组织的密度较为均匀。机械成型具有手工成型所不可比的优越性。

(3)提高干燥能力,缩短了干燥时间,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泥料的组成

无论采取哪一种机械成型方法,制品的质量都与泥料的性质密切相关。泥料的组成应该包括颗粒的组成以及大小与形状、水分含量、均匀程度等。最常采用的机压成型所需要的泥料一般含水量比较低,需要较大的压力才能达到颗粒重新排列的效果,加压时泥料会发生一系列的脆性和弹性变化,排除气体,在摩擦力、机械结合力与静电引力等的共同作用下,泥料的颗粒彼此结合形成坯体。结合其他生产厂的经验与本厂的实际生产操作来看,若颗粒组成和其他条件同时满足,那么制品的体积密度与耐压强度都可得到提高,原因就是压缩的时候小颗粒能够填充大颗粒间的空隙。泥料中的小颗粒或者细粉能够填充空隙,增大制品的密度,对于其物理性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细粉的含量不是越多越好,细粉含量不仅能够影响填充空隙,也会使大颗粒之间彼此分离,细粉本身的表面积增大。过量的细粉会使压制时容易产生层文,导致密度和轻度降低等。

另外,泥料的水分含量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泥料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压制时裂纹增多,水分不足又会影响到制品的致密程度,导致边角质地松散,容易脱落。在不产生裂纹的前提下,可采用最高水分含量,根据经验来看,水分的增加能够提高机械强度,而且能够增强泥料或者混合料的润活性,减小压制过程中的摩擦力。

4.坯体压制过程和边角密度问题

结合实际经验,坯体压制时有一些技巧可以应用。压制过程中,当压制压力超过泥料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时,泥料开始变紧致,因为粒子的移动和靠近,靠近加压的层面首先开始变紧,上面层的粒子之间摩擦阻力变大,压力也变大,邻近的层面距离加压面越远的泥料就越松散,由于部分压力在对抗摩擦力时被消耗,坯体上下的密度不能一致。因此在加压时应该注意先轻后慢,逐渐增加压制的力量,适当的增长加压停留的时间,使坯体内的空气较好的排出,增强坯体的结合效果,减少层纹。增加加压的次数也是有不错效果的方法,两者混合使用也可。但是泥料有一定范围的耐压能力,压力过大也会导致裂纹的产生。并且在一定的压力机和泥料的状况下,坯体密度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即使再增加压制次数也不会产生效果,经验是一般压制超过八次就很难提高密度,比较合适的次数是三到五次。

一般情况下,机械成型坯体的边角密度往往会比中部小,温度也比较差。泥料加满时中心部分本就容易出现泥料过多的情况,压制时模壁的摩擦力比较大,边角部分的紧密性就会较差,所以出现较多的边角缺失现象。实际经验是,加泥料后,手工将边角部分压一下再整平,这样就能提高一点边角的密度。

5.其他

机械成型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与成型的制品质量有联系,设计科学合理、制作方便又能节省材料的模型才是生产所需要的模型。模型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模型的特点和具体细节来设计。对于一般的简单模型来说,堵头和边板的部位最好设计有锥度,这样能够减少坯体损坏和便于出砖。

为了更好地排出坯体内的空气和提高坯体的压制质量,除了实际操作时应注意采取一些小窍门,设备上也可也根据“先轻后慢”的原则来制定一些措施。比如在锤头的摩擦器与丝杆之间可以留一定的距离,大致在30~70毫米之间,可根据压力机的不同作出调整。这样丝杆向下时,留有的空间能够帮助操作轻而慢的进行,但也不会对之后重打操作造成阻碍;丝杆向上时,保留的空间又可是使锤头停留时间加长一点,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裂纹的产生。因为模板容易受到挤压变形,使坯体产生扭曲,所以模板应该适当加厚,一般是25毫米;操作台中心的部位易受磨损,但又要求比较平,所以采用活底板比较好,可以随时更换。

6.总结

我国耐火材料的机械成型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在总体发展程度和设备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中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生产研究试验来尽可能的提高机械成型制品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细心观察、大胆假设、潜心研究等以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润生.耐火制品的机械成型[J].钢铁,2010(7).

[2]郝拯民,宋骏八.耐火材料机械成型的几点经验[J].钢铁,2010(9).

[3]梁丽华,戈青.浅析高炉耐火材料的选用[J].太原科技,2010(4).

[4]易中周,王世恩,谢志鹏.碳化硅耐火材料的成型及其烧结性研究[J].云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1).

上一篇:出口贸易员英文求职信下一篇:关于安全生产培训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