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2024-08-1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精选8篇)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一

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引领农村社

会和谐稳定

(王大方)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在全面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便是重中之重。在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维系我省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农民的状况至关重要。农村社会和谐,可以为整个社会和谐奠定大好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可以为边关稳定做好坚实的堡垒作用。以“和谐社会构建关键在于执政党”的科学思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内和谐状况有关,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谐息息相关。在当前,对“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课题研讨还只停留在意义、问题、对策等理论层面,或者是全面性、宏观性的研究居多,对农村社会特别是村一级的社会实践领域探讨较少。

农村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是全省农村和谐稳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基础和关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是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状态。然而要达到这种稳定的状态,关键任务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成员身上。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建设是促进边疆农村社会和谐必然选择。在中国特定的国情、党情条件下,无论是从理性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执政党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所谓党内和谐一般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的各级各个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友好相处,能给共事的一种党内生活状态,它是对党内团结的继承与发展,是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团结”。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目前正在进行和谐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村级党内和谐,就不会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就不会有全省农村社会和谐。我们必须想办法通过增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来更好地整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各种资源,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从而为农村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目前,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已有了很大发展,为和谐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水平还不高,还特别落后,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发展还很不均衡等是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收入、夯实物质基础仍是建设和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要帮民致富增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照抄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要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本村实际出发,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并在上级各个部门的政策扶持前提下,通过党内和谐,充分发挥干部党员、普通党员创业积极性,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党内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与发展共识、互相理解、互相扶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级社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用好用足上级给予的各种帮扶政策,找出一条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和谐之路。因此,通过构建村级党内和谐,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从而达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是具有普适意义的。

通过增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促进村党组织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扩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各项事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目前,有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比较软弱涣散,凝聚力、影响力不强,对农户的影响力、可信度和控制力逐步下降,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更谈不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只有通过党内和谐建设,大大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班子内部到普通党员,再到一般农户,才能有力地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

通过增进村级党内和谐,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目前,影响党内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参差不齐,党员的差异日趋扩大,党员的思想日趋复杂,党员老龄化日趋凸显,党员思想和知识学习更新缓慢。尤其在农村,普通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十分有限,从而大大影响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建设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的切入点。我们必须从民主入手,做到党内民主的推进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建设的难点在于民主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从村级党内民主来看,虽有改善,但实际状况还不尽如意,主要体现在民主渠道不通畅,普通党员对党内重大事务知之甚少,参与度不高,不同意见很难进行平等交流;民主决策难落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村党组织对重大事务决定权,在一般状况下还是书记个人说了算,普通党员的意见建议很难得到尊重;对权力监督很难真正落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虽然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有了很大进展,但暗箱操作、权力失控现象仍然存在。如果村级党内不民主,是很难有党内和谐状况出现的。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必须从民主入 手。

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党内民主有利于对问题形成党内共识,通过党员提案制,重大事项党员首议制,最大限度地向党员征求意见和建议,从而对一些重大问题形成共识。一些村里的重大事项,往往涉及到千家万户,加上农户利益差异较大,如果不充分发挥民主,难免出现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增进党内民主可以解决党员在科学决策中的地位问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公共权力的监督始终是一个难题。也是问题的隐患所在,只有通过加强党内监督,尤其是加强普通党员对权力的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才会规范起来。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的建设通过党内民主来推进有利促进村民自治的最大程度的实现。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各地村民自治的问题比较突出,治理结构并不十分理想,既表现为村民自治的许多自主权利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应付上级的各种干预及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仍是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又表现为一些村,村民自治组织与党组织不和谐、不团结、各唱其调,甚至互相拆台,明争暗斗和缺乏交流对话渠道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只有村级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党员民主权利得到尊重与保障,才能有效地推进村级各项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组织 与村委会的关系就会融洽,从而保证村民自治最大程度地实现;才能规避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治理结构上有缺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建设促进边疆农村社会和谐,必须把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作为落脚点。农村社会和谐的最大难点是利益的不和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农村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从党内来看,随着新党员数量不断增加,老党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断发生分化,导致党内都是党员,但又分属于不同社会阶层。这些变化,反映到党内就表现为党内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党内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日益明显和强烈。如果平衡关系处理不好,党内就会出现许多离心倾向,成为影响党内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农村和谐稳定就难实现。当前,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农村,各种利益矛盾的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

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的立足点放在党内利益协调,并形成与实现群众利益的良性互动。首先,注重党内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不是否认差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差异中寻求认同,既差别对待,又做到在权利上平等,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党员在个人利益、村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点,不能容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 抵触整体利益,也不能地抹杀党员应得的利益,要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平衡机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利益平衡与协调,最终通过为本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民谋福祉来保证群众利益的实现,这种实现因为具有广泛性。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并形成各个利益主体实现各自利益的良性互动的有力推进剂。

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利益整合能力,是党内利益和谐和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的关键。要把不同利益主体下的不同意见进行有效整合,使不同意见表达有畅通的渠道,并有包容性较强的科学决策制度作保证。利益的整合还需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而对不同利益主体及千差万别利益诉求,无论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还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都不可能是无原则的迁就。否则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一事无成,甚至滋生腐败。对原则性问题决不能妥协退让,关键是要讲究政策,讲究方法。而对非原则问题,则应表现出相应容忍性和包容性。真正做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始终要体现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必须抓好文化和谐的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需要相应文化和谐作保证,并形成良好的村级党内和谐的氛围和环境。目前,还存在一些村党内和谐文化气氛不浓。如在处理组织与党员 关系上,对一些问题不加批评、不加制止,讲“一团和气”。在人际关系上拉小圈子,热衷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甚至形成明显人身依附关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凡事都要考虑是否有好处,甚至热衷于权钱交易。由于目前农村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思想上差异很大。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团结、和睦、尊重、创新这样的和谐文化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来。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引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通过各种文化建设,提炼出一些共同价值理念。不仅为全体党员所认同,还促进全体村民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以实践,逐步成为指导党员及村民的行动指南。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作支撑。制度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谐的重要因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级党内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员权利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创建党内和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村治理制度不完善,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由于产生的方式不同,在一些地方常常会出现两个中心,合作程度差。党员活动制度及关爱制度不完善,导致 党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不强。上述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内和谐。有些村虽然也出台了许多制度,有些制度不切合实际,有的制度仅仅是挂在墙上,没有很好地执行。那么,制度完善永远是一句空话。促进疆少数民族地区党内和谐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尤其要适应本村实际,具有很强操作性、实践性。目前,立足点应当放在制度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使制度真正在党内和谐及农村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只有这样,制度效果才会逐步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构建边疆少数地区农村和谐稳定必须从疆少数地区农村发展为基础,从村级党内民主、文化和谐着手;必须从疆少数地区农村村级党内制度、行动和谐和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云南省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历史文化古街村官)联系方式(电话:*** 邮编:666312)

2.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核心能力,提升路径

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加强基层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是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政府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 文章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调查区域, 试图结合基层工作实际, 探索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为加强德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通用胜任力特征模型

依据国内外有关胜任力研究成果, 初步确立核心能力、必备知识、心理品质等三大维度。基于基层工作实际, 提取基层干部核心胜任特征64个要素, 整理编制了包括64条行为特征基层干部胜任素质调查问卷。利用事件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 通过T检验法, 剔除不具有显著差异的胜任力测量指标, 最终确立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通用模型 (见表1) , 即核心胜任特征项目30个 (其中核心能力维12个要素、心理品质维12个要素、必备知识维6个要素) 。

二、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胜任力特征实证分分析

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 从表层基准性胜胜任特征要素来看, 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干部最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是哪几项?最最迫切掌握的知识内容有哪些?从深层关关键性胜任特征要素来看, 对关键心理品质质的需求有几方面?2012年11月—2013年年1月, 研究小组瞄准德宏州县处级、科级级与一般干部等行政职级的基层党政领导导干部, 开展胜任力特征调查问卷工作。共共发放1167份问卷, 收回922份, 有效问卷卷率79%。

1. 胜任力特征的定性分析

深层性心理品质是决定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新时期新形势下,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正确指向, 依据胜任特征问卷调查, 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对关键品质、核心能力要素选择频次最多的6项因素, 说明了领导干部胜任本职工作和岗位要求, 必须要为人公道正派、务实进取、宽容自信, 具有服务大局的意识, 有较强地责任心、事业心, 能够自律诚信、廉洁办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 有较强的综合分析、战略思维能力, 紧密联系群众, 保持良好的人际协调沟通, 与社会各界合作共事, 组织实施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表层基准性知识要素, 领导干部最重视获取国情国力、政策法规信息, 拥有丰富的公共管理与领导科学理论, 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与业务知识。

2. 胜任力特征的定量分析

利用SPSS软件, 对表层显性核心能力、必备知识要素的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获取基层干部的核心能力胜任特征基础信息。首先, 检验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数据样本的KMO值为0.852, 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923.84, 显著水平符合要求 (p<0.001) , 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表明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 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重要程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 (SD) , 发现合作共事能力和政策法规是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最重视的两大胜任特征要素 (见表2) 。最后,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12个特征要素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出胜任能力总变异达86%, 说明选择的12个因子要素能较好地反映整个胜任力特征情况, 计算获取的数据是有效可靠的 (见表3) 。由上可知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充分反映了由于地理祖国西南边陲, 边境线长、山区乡镇多、少数民族集聚等因素, 导致德宏州存在对外信息交流闭塞、民族差异化、外来安全隐患多等现实问题。顺利开展基层工作, 一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 准确领悟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 正确运用政策杠杆, 为基层服务提供正确指向;另一方面, 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良好的合作共事能力, 紧密联系群众, 能解决群众所需。

三、提升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的新路径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为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和更为有力的工具, 同时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政领导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做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归纳。当前, 我们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表层要素——必备知识为抓手, 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知识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储备, 强化干部人才知识的针对性、时效性、全面性运用。通过知识载体, 采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形式, 增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关键心理品质, 进一步提升其核心能力。

1. 拥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认真履职的根本

新时期新形势下, 喜爱学习、善于学习、懂得学习、会学习, 是对一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领导干部组织实施工作, 统筹全局, 实现科学决策, 必须具备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成果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决定, 将学习作为提高治国理政本领的重要途径。以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提高工作能力,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已经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确保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作为一线工作的执行者, 扮演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 基层工作的复杂多元化, 决定其必须拥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才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国情国力、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鉴别、政策领悟、综合分析、创新学习能力。通过科学理论武装领导干部头脑, 使他们能够以坚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学识视野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2. 具备求真务实的执行能力, 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办好事的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重实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 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基本准则。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贯彻落实的执行者, 亲身处于基层、直接面向群众, 必须将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航标。基层干部要具备坚定不移地政治信仰,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坚持基层至上、群众第一的理念, 一切行动坚决听从党中央,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 将求真务实作为自身的重要执行力。提升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求真务实执行力, 要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其紧跟党走的举旗力, 强化思想政治素质;要密切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 和群众面对面, 了解群众愿望, 掌握群众心理, 熟悉群众语言, 解决群众的诉求, 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要转变工作思路和应对模式, 切实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思维, 学习用改革的方法、制度的手段和创新的理念来做好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

3. 把握全局的信息整合能力, 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紧跟党的关键

目前, 知识经济、网络信息作为时代发展的承载主体, 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知识媒介、网络载体, 及时了解、准确获取各项方针政策, 学习好理解好国内外、中央省州的重大决定, 才能把好政策全局的方向盘。身处一线的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要与党始终保证高度一致, 在思想上、行动上紧跟党, 必须了解认识信息获取方法和途径, 拥有全面系统的信息获取技能, 熟练使用信息获取工具, 培养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甄别力, 才能确保听党的话、跟党走。通过公共管理、领导科学、业务管理等知识学习, 不断提升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综合分析、鉴别处理能力。在认真把握国家政策全局走势下,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立足科学发展观, 本着服务大局的观点, 科学分析、客观判断本职工作面临的挑战, 合理有效地运用政策杠杆,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推动力量和示范效应, 抓住机遇, 顺利履行岗位职责。

总之, 结合干部队伍实际和岗位要求, 充分发挥胜任力特征模型对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实践的基础导向作用, 分层分类为党政领导人才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对提高德宏州基层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促进人与职位的匹配尤为重要。积极探索基层干部培训新路径, 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平台, 从宏观微观层面入手, 形成宏观层面以国情国力、政策法规、经济管理为主要知识, 中观层面以公共管理为重点关注, 微观层面以领导科学、业务管理为关键内容的培训主题, 构建干部培训网状树型知识体系。通过了解掌握国情国力、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增加领导干部的政治鉴别、政策领悟、综合分析、创新学习能力;加强学习公共管理、领导科学、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提升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人际沟通与协调、合作共事与组织实施、战略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原理, 践行科学发展观, 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以增强干部学识见识胆识为目标, 不断提升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建昌.努力加强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素质的培养.军队政工理论研究[J].2011 (10) .

[2]邓沛然.大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领导之友[J].2012 (5) .

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三

【关键字】边疆民族地区 核心员工 工作嵌入 测量维度

企业中具有高绩效、高产出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成长的支柱,但因核心员工自身优势和特殊性,其流动性也大,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才短缺,核心员工一旦流失对企业的打击是无法预估的,去也如何留住和吸引核心员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重视。

1.工作嵌入理论

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主要以Mitchell和Lee为代表,是Mitchell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阻碍员工的离职(或留职 )的影响因素。它避开了传统的离职理论(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从工作外的非情感角度入手来研究阻止离职的影响因素。Mitchell的3*2矩阵维度构成了工作嵌入的核心内容(组织联结、组织牺牲、组织匹配、社区联结、社区匹配、社区牺牲)。Maertz 、Campion 、Griffeth、Hom 和 Gaertner等又对工作嵌入理论做了分析和归纳,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一是基本上都对工作嵌入的核心概念(牺牲-Sacrifice、匹配-Fit和联系-Links)进行了介绍;二是关于工作嵌入的理论来源各家说法不一,主要分为“嵌入性理论”、 “嵌入格””(embedded figures)和“场理论”(field theory)两种;三是考察工作嵌入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性。但考虑到该理论是从国外引进,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管理实践也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2.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是企业中处于关键位置,掌握关键资源的人才,主要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对企业来说他们是难以替换或者说是替换成本很高的特殊职业群体。核心员工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是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他们倾向于灵活、自由和自主的工作环境,但因其特殊优势和外部市场的机会出现,他们的流动性也是较高的。边疆民族地球往往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本身就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东部发达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留住本地人才的优势也较弱,因此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处于东南亚关系门户的“桥头堡”—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本土化影响因素

以往我国对工作嵌入的相关研究,其测量量表都是以Mitchell的40项目量表和Lee的34项目量表为主要依据,以工作嵌入2x3维度为分析框架,但该量表项目和维度测量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基础上得出的,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成就需要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的人情、面子、集体主义等。现有工作嵌入理论的具体测量已经不再适合预测分析我国企业员工离职心理动态,尤其是在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多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更加特殊化和独立化,对工作嵌入测量维度的适应性需要多作讨论。

3.1环境和谐维度

云南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教育和各种公共设施不是很完善,人才的引進和保留一直都比较困难,又因为该省是民族聚居区域,各种民族文化背景相互融合,但是因为某些特殊文化背景理念,外来人员的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感知还比较脆弱,与当地员工的沟通交流上面多少会存在曲解,而核心员工自身认同感很强,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就会影响工作氛围和工作效率,嵌入度也会受到影响,离职的可能性也大。

3.2家庭依赖维度

黄丽(2009)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是由环境和谐、单位支持、生活依赖和职业发展组成的四维结构,与国外学者的六维结构有所差异,其中生活依赖主要是对家庭和亲人朋友的依赖。中国人传统概念中家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公司所在地离居住地的距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员工的入职。核心员工年龄阶段往往处于已婚有子女时期,而且在前期也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圈,家庭居住环境、子女教育、关照父母的可能性以及朋友同事人际圈等是核心员工考虑离职或者转换工作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3.3个体成长维度

核心员工是组织中处于关键节点地位的在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技能方面具有低替代性的知识型员工,高人力资本价值、高成就动机需要以及高工作投资等决定他们对投资回报要求也高,组织提供的各种激励因素,如个人成长与发展,薪酬福利,事业环境公平感知、业务成就等相应的要满足核心员工的心理需求才能留住人才。结合知识型员工个人特点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知识型员工主要激励因素有四个,按影响程度大小分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权、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因此核心员工个体成长得到满足,其工作嵌入度就会越大,留下的可能性也较大。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Holtom, Lee.Why people stay: 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2014YJY08)

4.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四

李 伟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边疆、山区、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红河县来说,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的强力推进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违法行政现象,日益突出的违法行政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政府的形象,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最终影响到法制化的进程。

一、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即“四个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加快发展,尤其是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许多问题。红河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调动全县各族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全县营造一个公平,和谐,高效的发展环境是基本的条件,关键是各级政府必须首先遵从民意要求,改善自身形象,以法治政府的姿态使政府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适应红河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在红河坚持依法行政,不仅对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还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红河县依法行政取得的成效

红河县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在依法行政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是:

第一,健全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红河县政府修订完善了《红河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把依法行政确定为政府基本行政准则,建立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畅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一年来,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12次,研究重大事项87项。

第二,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得到重大转变。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精简力度,全面规范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改革审批方式,建立了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公开公正的行政审批制度。一年来,先后开展了5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5项,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实施主体12个。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稳步推进,政府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三,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制度,政府行政行为得到不断规范。县政府建立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制度、各方协调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全县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56件,其中县政府出台16件,乡镇、部门出台40件。同时,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狠抓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监督,积极组织对文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文件得到及时修正和废止,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大大提高。

第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严格依法核实确定行政执法主体,明确实施主体的权力来源、单位性质、执法类别、权限、范围、内容和职责,确定行政执法的主管、共管和配合机关及其法定职能,做到了执法类别、执法权限、执法责任明确,有效避免了执法部门和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和空缺。推行了行政执法程序公开和听证制度,建立了操作简便、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做到执法程序规范合法。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报告制度、备案制度、案件评查制度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罚款和乱收费。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及时纠正执法违法行为,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机关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共评查行政处罚案卷46件,督促整改和纠正14件。

第五,积极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认真开展行政复议,积极参与行政应诉,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引发的行政争议纠纷,较好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严肃性,塑造了诚信政府形象。受理行政复议案件6件,其中办理4件,申请人自行撤回2件;依法答辩行政诉讼案件7件,其中维持5件,正在审理2件。

第六,重视和加强法制工作,法制机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发挥较好。县政府成立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依法行政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各行政机关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负责办理本乡镇、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为法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不断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风扎实的行政执法队伍。组织换发了新版《行政执法证》,有120多名执法人员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三、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综观红河县这些年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实践,虽然我们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暴露出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法治政府建设历程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第一,对依法行政认识不够高。在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依法行政的认识还不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一些地方依法行政工作还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

第二,行政执法体制不够顺。一些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陆续被上划为垂直管理部门,这些单位又集中在执法权限较大、执法内容较多的部门。上级决定上划的初衷,是为了克服一度存在的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这种看似简单的行政收权行为,事实上也有利亦有弊。面对行政执法部门不断上划的现实,县级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无疑大大增加。

第三,行政执法主体较混乱。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执法主体不合格,部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有些地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经常设立一些没有执法权的临时机构突击开展工作;有些地方和部门越权执法,实施了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为。

第四,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仍偏低。从法律素质看,基层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工作后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差。

四、依法行政的对策措施

从红河县在法治政府建设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特别是在红河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推行依法行政,毫无疑问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和行政体制的深刻变革。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发展为基础,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证,以提高公务员素质为条件,从观念转变、法律制度完善、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的创新上狠下功夫。

第一,弘扬法律至上,转变管理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政府机关的全部工作都要实现法治化运作。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摒弃一切与依法行政不一致的管理观念,将行政管理理念统一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上来,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全面落实。要在政府机关内部大力弘扬法律的最高权威,形成法律至上、法律优先、法律是高压线、一切矛盾解决于法律规定的共识,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只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发自内心地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处处依法办事,法治政府才有根基。要从抓素质入手,努力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对领导干部而言,主要是解决依法办事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对一般工作人员则应丰富法律知识,强化守法意识和程序意识。

第二,坚持为所当为,明确界定职能范围。政府机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自律的事项,要一律放手,将其从政府机关的职能中分离出去。除少量必要的经济调控职能外,政府机关的主要职能应定位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当前,应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设,努力解决教育收费、医疗服务、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等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保证效率优先,完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坚持依法行政,要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以“四项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机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对群众要求办理事项的,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属于本部门职责的事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要当场受理,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当场验明并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要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指引服务。要实行挂牌上岗,方便企业和群众监督。二是要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要按照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群众办事、有利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原则,理顺内部职能关系,综合设置内设机构,集中行政审批职能,科学合理设置审批时限,优化再造工作流程,压缩部门内部运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凡是没有正当理由超出法定或承诺时限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不作为责任。法定时限并不是非等到截止日期才予办理,能提前的不要拖后。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三是要严格落实过错追究制。要全面落实部门首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加强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设立效能监督机构,健全效能投诉网络,完善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努力做到投诉有门、办理有效,有诉必查、查明必究。坚决追究违反有关制度、破坏投资软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第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

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五

刘苏荣

 2012-05-18 09:46:39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 要: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比较突出,自然环境也恶劣。对于大多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只有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进而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

云南边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它包含了8个州市,其中5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包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外加普洱、临沧和保山三个市。普洱市下辖1个市辖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临沧市下辖1个市辖区和7个县,其中包括了双江、耿马、沧源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保山市虽然没有少数民族自治县,但是它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保山市总人口的10%左右。

云南边疆是云南乃至全国范围内贫困状况比较突出的区域。云南共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这8个边疆州市就包含了其中的38个。云南的8个边疆州市包含了与外国接壤的25个边境县(市),其中有9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与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25个边境县(市)的基层农村社区呈现出以下两个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封闭,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较少;在同一区域内,民族种类越多,贫困程度就越深。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有十多个,除少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民族如傣族外,它们基本上都属于特困少数民族;而且,除个别民族如普米族外,这些特困少数民族往往跨境而居,它们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一些民族属于同族同宗,沿国境线相邻而居,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同或相近,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跨境为一体的特殊区域。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石山熔岩地区,多山、少平地,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土地贫瘠,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高发,农作物产量极低,农民仅仅是依靠广种薄收来尽量维持温饱。由于远离经济中心,导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商品化率低,劳动参与率低,医疗、教育、交通条件落后。简言之,在各种致贫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

二、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经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推进中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发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发战略中的前沿性作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处于桥头堡战略的最前沿地区,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绝大多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的特点,决定了解决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是影响边境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地缘政治中的领土纠纷、边境冲突无不与跨境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同时还是中国“禁毒防艾”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尤其是中南半岛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随着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的不断增多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有的国际组织利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宗教、救济、扶贫等手段,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渗透,已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条件较好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对于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单纯的扶贫开发无法帮助他们真正脱贫,只有较为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教育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国内外的大量历史事实证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强弱是关系到边境地区社会稳定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之所以认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信息也不够通畅,大多数民族群众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世代居住生活的大山,别说县城,连乡政府所在地都未曾去过。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懂汉语,他们对云南内地乃至整个中国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相对脆弱的,外部因素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看法和判断。此外,这些少数民族往往跨境而居,它们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一些民族属于同族同宗,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同或相近,平时通过边境贸易或人员往来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和教育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率高的局面不得到切实改善的话,只会更加削弱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本就不是很强的国家认同感,进而影响到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2.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参与毒品犯罪的人员都是因为生活极端贫困,在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情况下走上毒品犯罪之路的。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还是中国“禁毒防艾”工作的重点所在。因为地理的原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容易引发毒品犯罪问题,一些群众因急于摆脱贫困而受境外贩毒集团的引诱去贩卖、运输毒品,或者因贫穷颓废而吸毒;而毒品问题也会引发贫穷,吸毒会使众多家庭的仅有的一点财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穷与毒品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这一点来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实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作为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贫困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边境的社会稳定当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维护边境社会稳定视角下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策略分析

由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境外各国的社会保障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1]。对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手段之一,其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最低收入支持计划,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旨在保障最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条件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时也是政府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减少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农村最低收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力求在公平与效率间达到适度的平衡。鉴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就要从维护边境社会稳定视角下探讨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策略:

1.要准确界定低保对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性质已经由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逐渐过渡到分散性、个体性贫困,针对贫困县、贫困村的瞄准机制已经难以甄别区域内低收入群体的微观个体差异。在理论上,这种转变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覆盖更多的低收入群体,使农村低保资源直接地流向需要得到帮助的家庭[2]。所以,为了提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效率,使有限的低保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就必须客观、精确地确定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同时杜绝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仔细甄别低收入群体。

2.在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现有的资金负担模式时,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比重、地方政府负担能力等因素,在资金的配套拨付上体现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原则,通过加大省级财政支持的力度,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州(市)、县(市)财政负担比例或总量控制的办法,及时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到位,缩短资金的到位周期,使保障对象及时、足额地享受到应有的保障待遇。

3.为了提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对农村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实行动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但因为农村低保对象的认定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对其进行鉴定甄别并进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就更显得难上加难了,何况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信息也不够通畅。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提高农村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4.鉴于目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比较多,单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难以完全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农村居民生产自救,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为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早日实现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六

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XX届毕业生xx。能够代表赴边疆、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深感荣幸!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毕业生向四年里辛勤教导我们的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又是一年的盛夏,又到了这令人伤感的毕业季。转眼间,我们已经走到了象牙塔的尽头。迎曦湖畔的桃树李树硕果满枝桠,我们也在四年大学中收获了许许多多。站在美好大学生活的尾巴上,回望曾经走过的路,点点滴滴的记忆拼凑成了我最绚烂的青春。忘不了课堂上老师那淳淳无私的教诲;忘不了教室中你我孜孜不倦的身影;忘不了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腾跃;忘不了舞台上激情嘹亮的歌声„„关于毕业,我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不舍。在这四年的光阴里,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我们关注社会、精彩生活;我们互相帮助、携手共进,为着心中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着。而现在,我们将带着新的梦想,肩负着新的责任,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xz——一个令人无比向往和梦想的地方,很多人心中的“天堂”。这片雪域高原既向我们展示了白雪皑皑的迷人风景,又向我们诉说了雄伟神秘的浪漫情怀。然而,迷人风景的背后,“天堂”却在低泣,诉说着这片神圣土地在经济、教育、民生等方面的落后和贫瘠。大四上学期,当我得知自己能为xz的公安保卫事业尽上一点绵薄之力时,毅然决定报考武警xz边防总队。可是,美丽的背后是磨难,风光的背后是苦涩,成功的背后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当家人、老师和朋友告诉我青藏高原缺氧、空气稀薄等恶劣环境时,我也曾想过放弃。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想到自己当初想成为一名边防警察的理想以及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我坚持了下来,并最终顺利与xz边防总队签定了就业协议。人生是一场没有脚本的戏剧,青春年少的心需要一个平台,让它历练出值得回味的纪念。xz的美丽不应只是迷人的风景,xz的孩子不应被高山阻隔远望的视线,xz的未来应该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中变得更加灿烂!虽然,实现目标的路是曲折的,但是我相信:心态决定命运,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阿德勒曾经说过:“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我们只有怀着一颗奉献与服务的真诚之心,才能在基层工作中真正得到历练成长,收获精彩的人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母校走出来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铭记“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我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既然选择了,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坚持到底,做到最好,不抛弃、不放弃,为边疆、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最后,祝所有的老师幸福健康、工作顺利;祝所有的毕业生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7.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七

一、民族地区干部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干部216人, 占60%, 女干部144名, 占40%;其中党员干部256人, 占70.7%;年龄情况, 30岁以下的占14.7%, 30~39岁占38.2%, 40~49岁占27.7%, 50~59岁占15.1%, 60以上占0.3%。调查对象66%都是少数民族干部, 其中彝族占37%, 白族占9.1%, 傣族占7.8%, 蒙古族占6.1%, 回族占1.9%, 苗族、傈僳、纳西分别占0.6%。村级干部占17.7%, 乡镇干部占60.3%, 县局 (委) 机关干部占22.1%。干部的学历情况, 村级干部学历以初中居多, 为39.3%, 其次为高中, 为30.4%;乡镇干部学历以专科为主, 为45.5%, 其次为本科占31.7%;县局 (委办室) 机关干部以本科学历为主, 占50%, 其次为专科, 占41.4%。

二、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基本情况

(一) 工作对象多元化, 但仍以农民为主

课题组将群众对象分为农民、企业业主、进城务工人员、青年学生、妇女、留守老人和儿童、个体户、其他这八类。通过课题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 农民占39.9%;其次是青年学生, 占14.2%;再次是企业业主, 占8.9%。民族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近几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开发和投入, 社会结构已经变化、社会阶层也发生分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群体, 如外出务工人员、个体民营企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工作对象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但由于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水平, 社会阶层仍以农民为主, 民族地区干部工作的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工作对象没有变化, 但是需要解决的群众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

(二) 民族地区群众问题类型多样, 但重点是民生问题

为了解民族地区干部在工作中解决的主要群众问题, 课题组将群众问题类型分为资源争夺、民族矛盾、经济纠纷、文化习俗冲突、教育文化、土地征收拆迁、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17项。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后显示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中主要解决的群众问题是教育文化, 比例为13.2%;其次是社会保障问题, 比例为11.2%;再次是生产安全, 比例为9.1%。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得知, 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农民、青年学生、企业业主, 重点要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生产安全、思想等问题;重点解决青年学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思想教育等问题;重点企业业主的社会保障、生产安全、权属等问题。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产安全都是涉及群众切实生活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可见民族地区群众问题主要是民生保障问题。

(三) 干群关系和谐, 但影响干群关系的因素仍然存在

(1) 干部工作态度认真, 干群关系和谐

民族地区干群工作和谐, 36.7%调查对象表示很融洽, 57.7%表示比较好。96.1%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认为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与群众沟通交流, 民族地区干部应熟悉当地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 尊重民族习惯和风俗, 关心民族群众的利益, 了解民族群众的需要, 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在访谈中了解到村级干部、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群众, 接触较多, 群众反映较好, 认为干部基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群众的生活和困难也比较关心。干部对待群众工作的态度端正, 认为自身要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57.4%的干部在做工作时, 主动了解与预测群众的需求, 59.7%的干部都是按照群众的需求做出服务决策。80.3%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贯彻执行群众工作的决策, 认真服务群众。同时干部认为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也非常重要, 理论学习可以通过自学、专题培训、集体研讨为主。但干部也反映自学效率较低、培训较少, 对于提高能力有限的问题。

(2) 群体性事件以群体上访事件为主

群体性事件是指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 具有表达诉求和主张、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发泄不满、制造影响等目的, 通过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方式, 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在问卷中将群体性事件分为民族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宗教性质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体上访事件、其他群体事件, 尽管调查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但调查结果显示民族性质、宗教性质的事件并不多, 分别只占3.8%和1.9%。10.5%都是属于群体性治安事件, 23%都属于是群体上访事件, 39.2%属于其他群体事件。在保山昌宁, 课题就民族、宗教问题分别向群众、干部进行访谈, 他们表示民族、宗教冲突在本地区不存在, 一是部分少数民族已经被汉族同化, 语言沟通无障碍, 对于干部的宣传和管理有很大帮助。二是少数民族间可以和平共处, 昌宁湾甸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调查中课题组了解到湾甸属于移民安置区, 在该地区聚集傣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一方面通过各民族的节日, 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尊重各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湾甸每个寨有寺庙, 湾甸有10个宗教场所都为小乘佛教, 一个伊斯兰教, 民族生活上互相尊重, 和谐包容。三是政府在尊重民族、宗教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对少数民族进行先进技术培训, 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 减少与汉族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政府对宗教进行登记管理, 多方共同维稳。宗教局对宗教进行管理, 各宗教间教义没有冲突, 在合法的情况下开展活动。在访谈中, 群众干部反映, 民族、宗教一般没有特殊活动, 主要是举办民族节日和宗教节日。公安、610办 (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 、宗治维稳办、民宗局共同管理宗教相关问题。

(3) 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会影响干群关系

干群工作的和谐不仅取决于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 与国家政策的切实落实、增加群众利益也有密切的联系。目前, 群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 国家出台的新政策, 关系群众自身利益, 群众自身非常关注, 并主动咨询和申请。但在调查中, 干部反映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是国家新政策与资金的投入不同步。新政策出台, 但民族地区财政有限, 无法保证落实政策的资金, 群众意见较大, 从而影响干群关系。

(四) 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经验不足

民族地区基层干部能力、经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中新生力量能力、经验不足。传统的民族地区干部生在民族地区, 长在民族地区, 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语言、群众心理等都非常熟悉, 易于与群众打交道, 也易于被民族群众肯定和接受。现今基层干部中出现了大学生村官这样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短, 经验不足, 与群众接触少, 还有部分眼高手低, 在开展群众工作中明显表现出能力和经验不足。另一方面, 按照组织规定, 基层组织三年需进行一次换届, 但在课题组调研中, 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群众反映三年的任期对于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来说, 有一定的限制。多数上任的村干部是没有接触管理工作的, 在实际工作中, 刚刚熟悉工作, 正准备大全面开展工作, 任期已经到了, 这对于民族地区的基层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村级干部的竞选总会存在竞争, 如果换届上任的村级干部与老班子的干部不是一个利益群体, 在新老届班子交接工作中, 就会存在不顺畅, 也不会进行管理经验和问题的交流, 这对于民族地区的基层发展同样是不利的。

(五) 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干部的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

群众工作难度加大表现在现今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扩宽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另一方面对于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的要求更加严格, 就像课题组调查时一位民族干部所说的:“现在做事要十分谨慎小心, 不小心说错话或是处理事情不恰当, 可能就被群众拍下来发到网络上, 这无形中对干部的工作增加了心理压力, 也给干部的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它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 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群众工作是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工作, 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群众, 做好群众工作, 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也是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了解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开展的现状, 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干部做好群众工作, 更好地服务群众, 维护群众的利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了解目前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开展的现状, 以期找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 并进行分析, 确定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从而更好地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 维护群众利益, 服务群众。

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边疆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推动边疆治理,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边疆地区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文化建设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增多、文化事业逐步发展;但从边疆民族地区的总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建设总量上看,与沿海、内地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民族边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人均图书量、公共卫生服务等与发达地区相比严重落后,造成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时代诉求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 。当前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服务的现代化、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前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1.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确保人民能够表达文化主张、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 。推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就是要保障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权利、落实文化惠民的民生理念,满足民众在文化上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体现。

2.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指的是和睦融洽、社会各阶层齐心协力的一种社会状态。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族边疆地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与内地及沿海存在较大的差距。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是为了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能够尽快的跟上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3.文化自觉自信的内在要求

文化人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其作为精神动力和依托,从来都是国家与社会不可忽视的非凡领域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的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促进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是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

二、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境遇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政策的不断细化,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但在民族边疆地区,受自然环境、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等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内地、沿海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存在失衡现象。

1.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配置不均

2015年,我国公共预算支出175768亿元,其中文化事业费682.97亿元,占0.39%;而2010年我国文化经费525亿元,占比0.59%。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与文化事业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的要求相悖;此外,国际图书联合会人均藏书量标准是1.5-2.5册,而我国2015年人均藏书量仅0.61册。再者,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投入不平衡,2015年县及县以下的文化事业支出比重相较于2014年下降1.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占42.1%,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4.1%,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8.4%,比重反而下降0.9个百分点。

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观念落后

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虽然近年来东西部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总体水平差距仍很大。以2015年各省GDP为例,排名第一、第二的广东、江苏两省GDP分别为72812.55和70116.4亿元,西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的GDP不过145521.4亿元,仅相当于广东江苏两省的GDP。西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五个省的GDP总额仅22470.33亿元,不到广东的三分之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边疆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民众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如宗法观念、臣民意识等因循守旧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公民意识薄弱。

3.文化人才工作队伍缺乏,素质不强

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是指的是为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等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传播人员以及文化服务志愿者等,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与其他公共事业相比有一定特殊性。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缺乏人才的现象,现有的人才存在学历偏低、专业不强、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等问题,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推动。同时,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层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缺乏人才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对人才引进、人才发展等问题去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人才发展需要从属于工作需要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4.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有待挖掘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的文化资源,蕴藏着极高的文化、艺术等价值;但少数民族文化属于边缘文化、弱势文化 ,目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还停留在表面上,未形成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效应,资源整合程度有待加强、开发宣传和推广还有所欠缺。民族文化在传承上缺乏系统的传授,很多文化资源面临失传。民族语言濒危,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民族作品失传,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作品面临失传的困境;民间工艺日渐消失、民族特色消失,特色的服饰被汉族服饰取代、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被废止或遗忘等。

三、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构建

1.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坚持均等化导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摆脱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实现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水平的趋同,需要政府坚持均等化导向,把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纳入考量范围,在政策制定以及财政支持上向民族地区体现政策性的倾斜。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收入薄弱,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存在较大缺口,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较差、水平较低,甚至部分项目仍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 ,鼓励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战略的需要,也是公平原则在公共文化分配领域上的体现。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政府单一主体的供给方式存在着不足之处,同时一些政府“家长式”作风,造成了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上发展失衡。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其特殊性,而政府作为单一供给主体很难保证既全面又高效的服务质量,需要努力构建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其他主体参与到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中,将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相对接,进一步提高供给效率和供给水平;尤其是要鼓励边疆民族地区的本土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参与到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中,由此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

3.促进公民精神觉醒,发动群众力量挖掘利用民族民间文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的力量。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需要鼓励本地区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上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对较为封闭,民众思想上不够解放,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公民精神和参与意识。文化资源是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礼仪、语言作品、民间手艺等由于缺乏系统的传授,多采取口口相传的途径传承,因此发动民族群众的力量,促进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提高他们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不仅可以保护民族本土文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4.创新服务供给手段,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上一篇:口腔修复学期末复习题下一篇:电子科技企业考勤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