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共9篇)
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一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摸一摸
1.示范摸;
2.同桌互摸;
3.组织评价。
(三)猜一猜
1.提出要求;从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感知,总结各种图形的特点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互编互猜;
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三)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数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2.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观念,理解时与分的关系。难点:
自主探索时和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钟,模型钟,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看,在我们电脑上出现了谁呀!呀,他怎么会出现呢,大家想听听薛文举小朋友和我们说了些什么吗?
听薛文举和熊禹鹏讲述他们一天的时间安排。
(这一部分是新课的导入,课件出示小朋友自己身边的同学讲述他们一天的时间安排,这样的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既让学生知道了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二、师生探讨,学习新知
原来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时间安排,都离不开时间,那么要想知道时间首先我们要学会看钟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揭示课题)
1.认识钟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电脑上的图片,这是苹果吗?这个是小金鱼吗?这个是太阳公公吗?它们还是一个个可爱的钟哦!多么可爱呀,观察一下这些可爱的钟,你又发现了什么吗?带闹钟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闹钟拿出来观察一下,观察钟面你又看到什么?(通过观察可爱的钟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钟面上有数字1-12,还有3根针”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从1到12,首尾相连,围成1圈。还有3根针,其中又矮又胖的是时针,跑的最慢,是表示几时的!长长的是分针跑的较快,是表示几分的!最细长的秒针跑的最快,是表示几秒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就像3位运动员,一直在比赛谁跑得快!今天我们先讨论时针和分针!(秒针拿下不看!)
你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每一个大格里又有几个小格呢?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用笔算一算,看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还有其它的数法吗?哪种方法数得又清楚又快?)在数小格的时候启发学生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可以5个5个地数。
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同时课件出现钟面,等学生观察后,全班一起看课件,全班一起数,师讲解一下有12个大格,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钟面大家都认识了,现在老师有首儿歌要教给大家:
(时针)我的名字叫时针,嘀哒嘀,嘀哒嘀。我的个子比较矮,表示几时就是我。(分针)我的名字叫分针,嘀哒嘀,嘀哒嘀。我的个子比较高,表示几分就是我。
2.时,1分
通过这首儿歌,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针是表示几时的,时针走一大格就表示一时,也称为一小时!请你拨动时针让它走一大格,就表示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请你拨动分钟让它走一小格,就表示一分钟!
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要是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几分钟呢?(5分钟)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长时间呢?分针从12走到7要走多长时间呢?时针从12走到4,要走多长时间呢,走到7呢?
生回答,表扬,你真棒!
3.探索时和分的关系
下面请听口令:拨动分针使它走10分钟,要走几格呢?拨动30分钟,要走几格呢?下面请你拨动分针60格,请你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自己拨,同时观察,先讨
论分针走了60格,时针走了几大格!我们观察当分针走了60小格的时候正好时针走了1大格!
老师课件示范。
提问:分钟走60格是几分钟呢?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呢?你有什么发现吗?(板书:1时=60分)
三、加强体验,巩固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一分钟、一小时,那么我们来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你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播放音乐一分钟。好,一分钟到了,你们感觉怎么样?
(学习了一节课学生也比较疲劳,通过听一分钟的音乐,既让学生感受了一分钟的长短又可以缓解一下学生的疲劳)
2.那么一分钟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第一组测脉搏,第二组做眼保健操,第三组写字,第四组做口算!一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在一分钟内完成了多少事情!你觉得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
小结:1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充分的利用它,你可以做很多事。
3.那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先来做一个题目。
(出示填空)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时。(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看来1小时能做许多的事情,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请大家回家做一个小小的调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54-55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 体的长度。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培养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实际生活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你们见过哪些尺?出示各种尺学生认识。学生尺、米尺、卷尺。
2、介绍各种尺。
学生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用什么单位? 米尺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单位? 卷尺有什么优点呢?
二、量一量(学生尺)、(出示长方形的纸)要量出一张长方形的四条边,你准备用什么尺?
2、学生量四条边:
纸上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纸下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纸左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纸右面的一条边大约长()厘米。通过量你发现什么?
3、把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汇报:怎样折的?有多长?
怎样折?折痕最长?小组讨论。如果用米尺或卷尺量方便吗?
三、各种尺量
要量自己的一乍、一步、一庹大约是多长?你准备用什么尺?同桌合作。汇报:用什么尺?怎样量的?
四、实践活动 讨论:
1、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大约几米?用那种尺量比较好?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能量出篮球场的长吗?
3、你还可以量出篮球场的哪些线段?用什么工具? 学生实际操作。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教学反思
(1)、测量的正确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4.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四
一、口算。
20+30=40+10=50-20=70-30=
90-80=100-30=10+70=60+20=
40+30=30-20=80-50=30+40=
40-30=30+40+20=20+50-10=
二、下面的这些数分别接近哪个整十数?
59最接近()49最接近()
82最接近()68最接近()
94最接近()73最接近()
17最接近()13最接近()
三、选择下面的数,按要求写算式:
6746289
(1)和比70大,比100小的算式。
(2)差比20小的算式。
四、考考你。
1.已知足球28元,数学书11元,买两样物品要用()元。
买两样物品大约要用()元。
2.爸爸给芳芳买一个台灯花了51元,买了一双运动鞋花了38元,爸爸大约花了多少钱?
5.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的练习十三。
教学三维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3题。
6.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六
广西灵山县小学数学三班)
评论数/浏览数: 6 / 294
发表日期: 2011-11-16 19:53: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师:今天我们玩搭小船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只小船有多少块积木吧,一只小船有7块积木,2只小船有几块积木,3只、4只、、、、、呢?
2、填表
小船的只数 1 2 3 4 5 6 7
积木的块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小船有14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
3、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七三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齐读口诀,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七七()
四七()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应用
1、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7.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七
《有趣的七巧板》是课题学习,而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课标对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本课题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主要拼多边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用七巧板拼多边形与已学过很多重要知识联系密切;(2)便于学生探索拼图规律。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我预计在活动中学生的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只对拼图感兴趣,而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2)拼摆多边形时,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心理耐挫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等重要知识的理解。
2、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全等变换在拼图中的应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体验 分解--组合 的过程。
2、探索用七巧板拼摆多边形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拼图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价值。
2、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
3、增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索规律的意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过程;积累拼图经验;探索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法学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点拨。
课前准备:
查阅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并准备好学具:边长 12cm正方形硬纸板、剪刀、三角尺、彩笔。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制作七巧板。
(1)我来说一说。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预习成果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果学生介绍的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2)一起做一做。首先请学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分割成七巧板?
提醒学生抓住五个中点,然后观察画好的七巧板图,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分别从边,角,面积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七块板的特点,尤其是边,角的关系为探索规律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在纸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按教材的方法标上序号,剪开,这样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
2、探究规律。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教材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的内容做了整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选至少2块板拼多边形,每拼出一种,就画出它的拼法示意图。2分钟内看谁拼的多。
每个学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图形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接下来投影展示学生的拼图成果,教师也可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摆的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示学生可以从边,角两个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知识共享,共同合作,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
然后师生整合各小组的看法,得出规律。最后让学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板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重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规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表现,给予鼓励,促进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拼图实践。
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
(1)活动一:用七巧板拼出如图的五边形,其中一块⑤号板已经放好,请将其余6块板拼好,并画出拼法示意图。看谁的拼法多。
采用个体比赛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拼图方法的多样性。
(2)活动二:自由发挥,用一副七巧板拼多边形(每组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任选一种,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状,并有所记录。)
采用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小组从选题到操作再到记录最后到展示,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估计学生的答案不完整,这里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答案,可做适当补充。从边角两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4、设计图案。
这是一个机动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范例,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有趣的图形,也可以仿照老师的,进行自己的创新并加以展示。这个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5、小结。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拼图方法?我表现最好的是.我的疑惑是。为了回扣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畅谈,做到全员参与,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锻炼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
6、游戏与欣赏。
8.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 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二. 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通过刚才的分圆片,几种不同的分法的情况下,左边每份圆片的个数同样多吗?右边呢?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
(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
(1) 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提问:结果分给了几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4)提问: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的分的,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
(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份,12里面有()个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份,12里面有()个6。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圈,画画的方法来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第二课时: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12根小棒,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均分的含义。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2页例题。
提问:树上结了几只桃子?要分给几只小猴子?要怎样去分?要求什么?
“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师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个。
提问“现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请学生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按老师分桃子的方法,先试着分一分。
(4)引导学生们看书例3的桃子图。
提问:我们刚才是几个几个去分桃子的?
请学生说说分桃的过程。
(5)小结:当我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2。教学课本第32页“试一试”。
(1)出示第(1)题。
A学生读题。
B提问:要怎样分?平均分成几堆?
C。学生动手分一分。
D。指名说说分的过程,填写括号。
(2)出示第(2)题。
A学生读题。
B。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C。分完后看图,说一说:把几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每堆几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3)出示第(3)题。
A。学生读题。
B。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图意。
(4)小结: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要按堆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堆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要怎样分这堆胡萝卜?要分给几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们分成几份?
(2)请学生用学具代替分一分,或用连线的方法连一连,圈一圈。
(3)填写括号。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小结。
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动手分一分,讨论,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另一种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最终分得发结果还是每份同样多。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才与每份的个数相同。
第三课时:分一分(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图。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2枝铅笔,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课本第34页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挂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
(2)自主探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想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典型的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分法和想法。
2。小结。
让学生观察分法,议一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共同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来是多少本,再想一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完成填空。
5。“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想想兔子和鸡是怎样分的,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
2.除法
第一课时:除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计算,对除法的实际含义有所体会。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号的讲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还是同样多,因此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6页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只有坐几个小朋友?
(2)出示题目,请学生们读题。
(3)给予时间,请学生们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借助手边的学具来分一分。
(4)提问:每辆车坐2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这个题意,这题应怎样来解答?
2、介绍除法。
说明:像刚才这样,把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看看要坐几辆车,实际上就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这时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3、介绍算式的写法和讲法。说明:这种分法的结果是每辆车的人数一样,也就是平均分,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算式中“÷”叫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提问:根据这幅图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说明:有3个2人是6人,就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个2。
请学生们说说算式的含义。
提问: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结。
通过这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6、教学课本第36页“试一试”。
(1)出示小熊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算式:
28÷4=79÷1=98÷2=4
2、数一数,分一分。(猫头鹰图)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你还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摆出一幅图,请学生们互相看图,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第二课时:除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并结合情境,从中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版式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铺垫
请学生们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一分。
1、学生们分完后提问:你是怎样分的?每份几根?
2、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根。
求每份几根,就是把8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
3、学生们齐读。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7页例题。
(1)情境引入。
有3个小朋友数学学得非常好,而且还在最近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准备了6枝铅笔,如果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枝?
提出要求: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请学生装们用小棒分一分。
(3)提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4)通过刚才分小棒,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6÷3=2
提问:在算式中,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说明:这道算式结合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就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指名学生说说算式含义。
2、教学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
边讲边把“被除数”“除数”“商”写在算式相应的数下。
练习: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3、小结。
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可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
2、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并出示题目。
(1)学生们动手操作,指名板演。
提问:分好了之后说说几个几是10?
(2)学生填写算式,每填一个算式都说说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分别要求我们怎么分的?得出的两道算式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在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每几个一份,求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哪两种意思?
3、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说说题中各个算式的含义。
第三课时: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9~41页“练习四”第1~10题。
1、“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和思考,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和得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3、“练习四”第3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后再列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练习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5、“练习四”第5题。
可引导学生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完成填空。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如果部分学生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用学具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6、“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根据抽象的数学语言写出除法算式。由于学生还不会计算除法,所以这里给出结果。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
7、“练习四”第7题。
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空。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再组织讨论、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8、“练习四”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9、“练习四”第9题。
这题是应用乘、除法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10、“练习四”第10题。
这里提供了三组索材,要引导学生先仔细看懂图意,再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分别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并结合图意说说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总结
9.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七巧版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09-05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10-09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08-16
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10-0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所有教学反思08-14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