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7-1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共12篇)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需要老师继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数学教学的过程,和语文以及其他专业的语言学科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质疑、操作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关键词】 数学思维 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就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些粗浅体会: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转换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1、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程

序设计得有条有理,课堂提问也是事先备好。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散思维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

维较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

(二)设难质疑,发散思维

1、疑问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前提,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思考。小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的设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针对这个疑问发散思维,寻求答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教材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难易适中的疑问,难则易折学生自信,丧失兴趣,易则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疑问确立后,教师应适当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

【1】这一部分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引导学生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答案,我设计以“ 20 × 9=180 10 × 8=80 5 × 8=40 ”三题入手让学生寻找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不断猜想,验证,最后总结出规律。因此,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要重视设疑这个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

2、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2】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

(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3】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 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4】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 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5】①、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②、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6】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它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

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

(三)培养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1、无知向已知的转化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所给的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难以直接解决,这时就要想到将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转化,使之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直观与抽象、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一年级在教“3”时用3根小木棒摆成三角形;教“4”时用4根小木棒摆成正方形等等,有助于学生通过直观抽象出数“3”和数“4”,加深对数的认识。

“形”可帮助认识数,“数”又可以反映形的本质特征。如:“用8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这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通过计算,不仅计算出三条边的长度,而且发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由此猜想是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之比为3:4:5就是三角形呢?使学生通过“数”来了解“形”的本质。

3、复杂向简单转化

有些问题乍看很复杂,似乎不易入手,如能抓住关键进行转化,则会茅塞顿开。如计算19又11/12按带分数乘法的法则去计算比较繁难,应先启发学生带分数是有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分数。

五、加深概念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一)巧妙利用动态演示,培养学生探求问题本质的质疑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1、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法和非常规解决方法。

例如,直线、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似懂非懂。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便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无限延伸”这一过程,对这一特点形成深刻地认识。

2、“比多比少”应用题的学习。在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操作,深化重点。

苹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梨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梨多的。课件的动画闪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课件显示“同样多的”苹果,点击一下,就去掉一个,留下虚线的外框,直接而形象地建立了去掉“同样多的”部分,得到“多的部分”抽象的知识,学生深刻理解同样多的一部分,相当于较小的数。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使例题、习题安排更加灵活,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思维训练。

如顺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的训练、多向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会深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更好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揭露实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一题多变,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体现更加充分。变化形式多样,有针对性,更加直观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数量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发挥多媒体大容量和动画功能,展现变式练习,提高思维深刻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练习形式多样,题目设计由浅入深,容量大而不单一,题目比较性更加直观、具体。在练习内容和呈现形式上,教师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8】

例如,“分数比大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即加大练习密度,同时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比七分之三大的数,可以是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也可以是分子相同,分母小的数。动画演示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有更深刻地认识。呈现练习形式的多变化,动画性,也使疲累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设计开放的内容;使学生更能科学地记忆知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二

1. 直观操作,经历思维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也已经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这种思维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并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内容。例如教学“1亿有多大”时,教师应主要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因为1亿这个数太大,小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1亿个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并利用“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还多62天”等可想象的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这样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借以体会、感知、经历和抽象出数的概念的现实情境和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维等活动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很好地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2. 整合教材,优化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从一个知识点生发出来,又诱发另一个知识点,是螺旋式构成的。作为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不仅把教材作为小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和使用,更要在教材的使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地重组、优化教材,将一些概念和问题分成几个有机组成的部分,排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综合,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可以先联系分数,使小学生理解实际上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从而对0.1形成抽象的认识;接着通过在0.1后面添加“元”“米”等单位,让学生形成对0.1的具体认识;然后再利用格子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研究0.01和0.001,并探索0.1、0.01和0.001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大胆合理地重组学习材料,巧妙运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所讲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此,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不仅有利于从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来把握学习材料,使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而且有利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学习材料,使其思维纵横发展,培养逻辑思维的深刻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3. 巧设问题,引发思维冲突

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在我们把目光停在注重情感、非智力因素等激发小学生潜能的层面上时,我们不能遗忘最基本的问题法的活用和妙用。教师在授课时,应从已有的知识入手,多给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思想性的问题,创造积极思考的课堂情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讨、研究、合作、交流,并将问题层层深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状态,自发地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主动采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见解,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实践证明,设置巧妙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在思维不断的碰撞中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能创设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取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同时能使学生有效地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握和应用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4. 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小学生去进行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众所周知,许多数学题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存有多种解法。做习题时,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学生在解题时,鼓励一题多解,有助于他们主动地、适时地根据题目的变化,在已掌握的一种解法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原来的思维方式,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按照不同的思路来分析、解答问题。例如求图1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等积移补”的方法,将①号图形移补到②号图形,使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一个半径为6的圆面积(3.14×62÷4=113.04÷4=28.26);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去空求差”的方法,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将③号图形的面积求出来后,再用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去③号图形的面积即可[6×6-3.14×62÷4=36-28.26=7.74,(6+6)×6÷2=36,36-7.74=28.26];当然也可以利用“扩大法”,扩大成两个边长为6的正方形后,再利用“去空求差”来求解[6×6×2=72,6×6-3.14×62÷4=36-28.26=7.74,(6+6)×6÷2=36,72-7.74-36=28.26]。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灵活、牢固,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另外,还应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改变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变式教学,以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灵活解题,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彻底弄懂问题的来龙去脉,举一反三,从解决一道习题到解决一批习题,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应变能力,培养总结问题、归纳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升华。

5. 条理清晰,培养有序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科学枚举法入手,通过让小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运用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培养思维的有序性,这样也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排列与组合知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的,他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还要培养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因此,必须充分地让小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说,让学生尽情地说,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既要让每个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表达,又要让他们能体面地坐下去,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质疑反思,培养批判思维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每道例题教学后,会有部分学生对例题所讲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掌握得不牢固,因此在例题教学后回顾和总结解题思路显得十分必要,在反思中,学生对例题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再提高,既加深了学生对例题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日常教学中,首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自觉地纠正错误。再次,要引导他们检验和推理自己得出的结论,鼓励多质疑,培养敢于质疑的能力和辨别能力。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循序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合理的引导,引导主要体现在看图学文的教学过程中。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看好图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文中卢沟桥侧景的总体图,包括其中的许多柱子,以及每根柱子上面所雕的狮子;其次是另外两幅小图上所特写的两根柱子上的狮子。这样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远及近,从总体到部分的欣赏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形象地展示先总后分的观察方法。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卢沟桥上狮子的特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而正是这“数不清”、“很难数清”、“早就数清了”、“源愿缘只”的狮子,展示出我国劳动人民以及文物工作者的勤劳与智慧。

二、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采取多方位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并获得不小的成果。例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名学生创造性地想象出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画面,并借用绘画展现自己所想,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民族小学学生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又如,在《风筝》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本人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展开想象以及绘图等形式复述文中孩子戏耍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再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大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所具有的美丽风光,比如在春天里跑步的黑熊、在森林中咆哮的东北虎、懒洋洋地爬动的蛇、呱呱叫的青蛙等。这些不仅有效地渲染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着较强的创新性。如同高尔基所说的,“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以及事物以人的品质和感觉以及意图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创设情景,才能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活力。例如,在《走进秋天》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秋天特有的田野、天空、树以及果园等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给予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自主创新思维。

四、故事引导,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课文的延伸续编,以及一些创造性的创作。通常情况下,课文教学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有着不小的引导效用。学生在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自主的再创作,不仅有效地锻炼了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结尾,进行思考:“狼说着往小羊身上扑去。”作者这样的断笔,有其一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本人在课堂上收集到如下信息,“小羊被狼吃掉了”;“小羊明知不敌狼,所做的反应也只是拖延时间,以争取机会逃跑。”再如,在《穷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桑娜的孩子和西蒙的孩子相处得如何、桑娜和渔夫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

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升,有赖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有了想象,即便是没有课件的课堂,也将会是十分活跃的。能够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不断激励着学生进行探索和超越,语文课堂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四

一、提出问题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提出问题是思维创新的源泉,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之一。问题意识的产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前期的引导、中后期设置“问题”集及“提问”课等形式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问技巧与方式,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基础概念、解题方法和过程进行提问。

大部分中学生不习惯提出问题,习惯于接受老师对知识的灌输。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主要是受文化传统的制约与周围学生的影响。二是学生普遍缺乏提问的意识。学生为了考高分,只知道识记知识而不会对其产生怀疑,更不会带着疑问去刨根问底。教师们也缺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只注重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思维,开启问题意识之窗。(2)加强思维的训练。质疑、寻根究底是问题意识产生的源泉。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质疑、寻根究底的思维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了“纠错”等训练方法,借助于“错”来启发思维,由错反思,在发现问题中顿悟。鼓励同学在习题中、在听课中找出错误。(3)创设数学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数学问题总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数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强烈程度。好的数学情境的设置需要老师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生活环境等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发现学生的问题。在教学完成之后,应及时反思学生的问题,从中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并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而全面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象力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几何,三角函数变换等,想象力显得犹为重要。它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把实际生活和数学理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能较好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实际教学中,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如果能借助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联想类比,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施教者形象生动的动作和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初中阶段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适度发展严谨性,扩展思维的深度,提倡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和培养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思维的逻辑一般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逻辑规律,对问题和现象进行观察、抽象、判断、推理以更快更简捷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通过例题讲解,穿插问题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规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动手,对定理、公式自己推导。逐步掌握思维的逻辑规律,形成有步骤、有规律、有层次思维的良好模式。

初中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限制,思维的严谨性水平一般都不高。丢三落四,思维混乱,忽视定理公式的成立条件而滥用定理公式。因此,思维的严谨性相当重要。主要的训练方法有:(1)严格审查题目条件,定理公式的条件范围是否满足;(2)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所思所想;(3)在证明推理过程中,要做到每一步都有理有据。

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严谨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进行综合与渗透,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现象的归纳、概括和抽象能力。如在平面和立体几何中,应该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语言规范、阐述完整,还应该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简单的解题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趋于严谨、深刻。

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主要表现为反向思维,换位思考,简单思考等能力。数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概念的可能组合形式,所以可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的过程。概念的灵活应用是锻炼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

五、其它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学也是比较重要的。

六、结论

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五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 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 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 个人,每 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 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 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 ,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 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 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六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树立“活动教学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活动教学观”是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什么是“活动教学观”呢?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真正的学习是出自儿童本身, 而不是教师的传授, 教师应让儿童自发地和自动地进行学习。让儿童自动探索外物, 通过活动及其协调, 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重新创造发明和理解事物。由此看出, 皮亚杰指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启发者。既然如此, 在树立活动教学观时, 教师就应明确以下观念。

1.作为教师, 我们应允许儿童彼此交谈, 并组织他们讨论, 使参与共同活动的儿童能够交流他们的观点, 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我曾进行了第十二册《穷人》一课的教学, 在学习完本文后要求学生续写。因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 于是我让学生思考:“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怎么样呢?”学生在思考几分钟后纷纷发言, 一个孩子说:“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 桑娜和她的丈夫就更辛苦了, 桑娜每天要帮别人洗很多衣服, 而他的丈夫每天打鱼回来得更晚了。”另一个孩子说:“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 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时,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桑娜一家生活本来就穷苦, 现在还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不可能生活幸福。”“让他们幸福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马上得到幸福是不太可能的, 那怎么结尾更好些?”我趁机发问, 刚才发言的孩子站起来说:“那就这样, 桑娜一家生活更穷苦了, 可是善良的桑娜, 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很好地照顾西蒙的孩子。后来, 西蒙的孩子长大了, 他们知道了真相, 他们用行动来报答桑娜和渔夫, 让他们的生活好一些。”听了孩子们的发言, 我欣慰地笑了。不管孩子们给予《穷人》是悲剧还是喜剧的结局, 他们的想象都是合理的。由此可见, 创新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得到极充分的培养。

2.教师在遇到学生那些似乎偏离主要方向的答案时, 要留心那些意想不到的和灵活的东西, 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 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 当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掰了玉米向前走, 发现了大西瓜, 就丢了玉米去摘西瓜, 后来看见小兔就丢了西瓜去追小兔, 结果兔子没追到就只好空着手回家时, 我问学生:“你们说猴子怎么样啊?”于是有学生说:“猴子做事不能一心一意, 结果什么也办不好。”可有一个学生却说:“小猴子不知满足, 总想得到更好的。”两种答案截然不同, 谁对谁错?如果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的话, 第二个学生无疑是错的, 可我却认为两种答案都反映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尤其是第二个学生换了个角度想问题, 超出了一般的思维定势, 极具创新精神。由此而知, 我们应留心学生那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创造力, 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广阔的心理翱翔的自由空间。

二、抓住学生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探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新颖奇异的学习环境,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思维。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 我带着一群“小画家”模型走进课堂, 学生一看, 这么多东西, 顿时瞪大眼睛, 想看个究竟。可我先是深藏不露, 到关键时刻 (学句的时候) 我出示“小画家”, 让他们在一块平坦的白沙滩上面随意走了几步。同学们心中的谜团打开了, 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小鸡、小狗在雪地上能留下脚印;有的说人在雪地上走留下的脚印像半个花生壳;有的说小白兔在雪地上跑的脚印像梅花, 一串串的很好看。学生七嘴八舌, 思维非常活跃, 有的说乌龟也冬眠, 还有的说蛇、蜈蚣、刺猬等小动物也要冬眠。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了解了词句的含义, 而且扩展了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说:“读书无难须有疑, 有疑者都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学习、回答, 不喜欢不合乎常理, 总有自己想法, 提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的学生, 把他们定格为不听话的学生。但是, 我们从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身上看到, 他们在童年时代很多都被列为了不听话的学生。因此, 教师要为国家培养出人才, 就不要用模式化的教学去束缚学生, 要改变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多问几个为什么。

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会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所需人才。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科虽然说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也具有理科的逻辑思维特点。很多概念和公理的内容都具有高级思维的形式。小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由于他们的年龄限制以及思维能力的弱势,他们学习起来自然就非常吃力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就要重视这项工作,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思维能力要体现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个知识局部,要始终贯彻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所体现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要研究教学方法,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认识大小、长短、多少”中,就要使学生能够有比较的能力,在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时,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在教学“数的组成”中,就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它有着生机和活力,在启发式教学中能够开启学生的聪明睿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它仍然承担着主角。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他们的思路,加强对他们的灵敏度思考。比如,执教“分数应用题”时,就让他们去联想关于倍数的问题,在执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就引导他们联想起分数应用题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比较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善于研究教材,挖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涵和方法,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案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这是一节“角的认识”的新课。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评析]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案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这是一节“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的新课。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评析]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案例五: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案例评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案例】

“变异”与创新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15,所以女生每人可以分得15个糖果。”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案例】

“联想”与创新

这是一节“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出示题目:26×26、26×26×26、26×26×26×26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会儿分别计算出了这三道题目的结果。这时教师设问:“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小伟说:“算式中的每个数个位数字都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小华说:“根据这组算式,我发现了:只要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一定也是6。”小聪说:“老师,根据这组算式,我还想到了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一定是5、1。”“„„”同学们充满了自信,响亮地回答着。

1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以下浅谈一些关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的兴趣

教师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风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所在,体验到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兴趣。从而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情景,启动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尊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想象丰富、思路开阔,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家》这课接近尾声时,我说:“这首诗写得多美啊!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个小诗人,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作诗。”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也是月亮的家。”有的学生说:“宇宙是飞船的家,江南是荷花的家。”我不禁连连点头。也有学生说:“树林是小兔的家,树林也是小鹿的家。”还有学生说:“春天是小草的家,秋天是果子的家,冬天是冰雪的家。”多么富有诗意啊!这样,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

三、让学生播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想象。如《锄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图,画的是一个除草的农民,在烈日下擦着汗,抬头望着太阳。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这位农民当时又累又渴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首古诗时,能够通过想象化难为易。教学“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可以先准确,生动地描叙情景,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好友后呆立江边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学生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我是这样安排提出问题的:

一、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一样的吗?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汇报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出: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不同的,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知道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趁着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时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接着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会有不同的思维(可能会说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等)。感动之余,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这样启发学生深思,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发展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0.引言

思维能力是一项集判断力、理解力、分析力等多种元素组成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是智慧的主要核心。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切智力活动的效果。因此,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小学生思维正由具体形象转变为抽象逻辑,而思维能力培养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积累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所具备的抽象性也正好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先天条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然会运用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数学教材也给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材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力条件[1]。此外,实施新课标改革以来,更加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思维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策略

2.1多元化教学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很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也强调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因此,数学教师要尽量开创多种情境让学生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才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投入学习。而兴趣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2]。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元化教学构建一些生活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书店超市”活动,活动中,对各类课本进行不同定价,学生可以扮演店员与顾客,让学生在活动中的买、卖、找零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人民币。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兴趣,从而有效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2.2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是一项对学生知识储备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很高的解题方式。同时一题多解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通过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学生在也可以在多种算法中了解其中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3]。例如:一条长100米的公路,工人们利用前3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条路30%的修建工作,按照这种修路进度,请问工人们还需要花多长时间完成修路?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按照工作效率的思路进行解答,及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那么,解法一:n=100(100×30%÷3)-3;解法二:n=(100-100×30%)÷(100×30%÷3);此外,这道题还可以从分数的思维方式解答:解法三:n=1÷(30%÷3)-3;解法四:3÷30%-5。学生解答后,提问学生哪种方法最简单,通过比较,很明显学生可以得出解法四为最优解法。通过这类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培养教学的数学思维能力。

2.3设置开放性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发散思考的时期,而封闭式的数学问题会极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这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较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以解放学生大脑为前提,课堂上尽量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并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知识时,教师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分别设置两种情形的题目:①有4盒粉笔,可以用哪些包装方式,哪种最节约包装纸;②有8盒粉笔,可以用哪些包装方式,哪种最节约包装纸。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家进行亲手实践,并分析出最佳的包装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可以有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改以来,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作为逻辑性本身较强的一门学科,要打好数学基础,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此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活跃期,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 职业圈,2012,5(24):45-46.

[2]童义清,陈继梅.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上自由发展[J]. 教育科研论坛,2009,6(11):64-65.

1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偶然, 而是数学家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主动思考, 进行抽象与概括、反复验证才得到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

首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创造首先就要学会观察。学生只有认真观察, 才能得到更多的感性材料与认知, 才能在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可以说观察是创造的第一步。大数学家高斯就是认真观察, 发现了1+2+3+4+…+100=?中1+100=2+99=3+98=…=101的规律, 才推导出简便公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来缓解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的矛盾, 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事物的表象,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其次,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数学中离不开感性材料, 需要透过大量的表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也就是说要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 在此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 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与概括, 从一般中寻找规律, 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二、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中心地位, 过于追求教学的完美, 教学是严格地按照教材、按照预定的教案进行, 所传授的知识也只局限于书本, 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与运用。这样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禁锢在教材上, 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机械地照搬概发散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 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也就是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原有知识框架、思维定式与心理定势的限制, 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系, 有更多的自主思考与自由思考的空间, 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相法与见解。

一是组织发散性语言。数学语言具有严密性与逻辑性, 但也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语言来表达。教师要加强语言的发散性, 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如, 表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几分之几, 也可以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或几分之几来表述。这样的语言描述能够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同样的意思。

二是设计开放性习题。 (1) 一题多练。教师可设置具有不完善性条件的习题, 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所学, 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补充条件, 这样便可以由一道不完善的题得到更多的题。 (2) 一题多解。同一道数学题往往具有多种解法, 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使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在必要时要为学生指明思考与解题的方向, 从而使学生突破常规解法。这些都利于学生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 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教学的操作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些都说明了动手操作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 为学生创设操作平台, 提供动手机会, 让学生亲自动手, 在操作中再现真理的发现过程, 在操作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 在操作中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 在操作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 体验创新的乐趣、学习的喜悦, 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与意识。如, 教师可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平均分成15个小正方形, 再将其剪成3份, 将每份的5个小正方形折成一个没有盖的正方体。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 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展开想象, 不断地进行画、剪、折, 在经过无数次操作后, 终于完成。这样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亚马逊的员工考评制度下一篇:买车贷款收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