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2024-09-05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共8篇)

1.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一

构建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总政《关于在全军广泛开展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意见》下发后,我们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理论测试、问卷调查、典型剖析、组织群众性讨论等方法,对集团军 个团级单位的近名官兵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意志品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

一、当前部队官兵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现状集团军各级历来高度重视部队官兵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重运用理论学习、政治教育、文化熏陶等基本形式,引导官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队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后,集团军各级坚持把构建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自觉按照走在社会前列的要求,大力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军营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官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目前,集团军部队官兵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道德品质既表现出历史的传承性,更富有鲜明的时代感,以爱国、牺牲、奉献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仍然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广大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坚定,服务人民、忠诚使命的宗旨意识强烈,诚信明礼、牺牲奉献的思想基础牢固,爱军精武、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振奋,核心价值观在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中发挥了重要的凝魂聚气作用,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但是,也有少数官兵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意志品质、行为方式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不相符合,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理想信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部分官兵的理想信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往往在改革开放形势好的时候,党和国家、军队出现大事和喜事的时候,家庭和个人得到实惠多的时候,个人发展顺当的时候,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政策好,政治热情普遍高涨;否则,有的就怀疑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患得患失发牢骚,甚至动摇对党的信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98年长江大抗洪,很多官兵写决心书要求上前线;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广大官兵义愤填膺,深感肩上使命重大;申奥成功、党的十七大召开和奥运会成功举办,所有营区就像过节一样,官兵精神状态非常振奋;今年年初的抗冰救灾和五月份的抗震救灾,广大官兵主动请缨到一线,有的战士连续作战站着都能睡着。但是在平时,有的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时事政治却表现出无所谓和与己无关的态度。调查中,有的官兵表示,改革开放好是好,但一想到老家还那么穷,心里就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像父辈那样在感情深处扎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的思想观念。二是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趋势。当前部队官兵与老一辈军人不同,不再羞于谈利益,对与自身有关的各种利益都很关注,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兵的目的性、功利性明显增强。一些官兵在座谈中讲到,只讲革命追求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问卷调查官兵的入伍动机,大多表示与考学、入党、学技术、转士官、自我锻炼、换取安置卡等功利目的有关,纯粹为报效祖国而入伍的少而又少。去年,3名毕业分配到两栖机械化师的地方大学生干部,刚到部队表现都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宁可赔偿违约金、取消军籍也要退伍。他们说,当初献身国防的想法是真实的,但我们的专业在地方含金量大也是真实的,走是上策。驻深圳特区的一个团有2名大学生干部,刚到部队时非常敬业,但在深圳市找到对象成家后,坚决要求转业,理由是人生短暂,趁年轻时要好好享受生活。三是军人特有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明显减退。问卷调查和组织座谈中,多数官兵感到,军人已沦为一种普通的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相对偏低,军人所作的牺牲奉献在社会上普遍缺乏认同和理解,作为军人没有过去那种强烈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一些旅团领导反映,现在部队建设经费有限,官兵福利待遇偏低,而各种建设标准和基本消费开销却不断攀升,经常需要到地方化缘,再加上随军家属安置、子女入托入学都有求于地方,军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受到影响。目前,集团军部队还有不少随军家属还得不到有效安置,子女入托入学条件较差,一时难以得到改善,粤东和粤北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队,矛盾更为突出一些,对此很多官兵颇感无奈。特别是近年来,干部转业政策相对滞后于军队改革发展,转业干部在安置过程中,降一级甚至好几级的比较普遍,使已转业干部和现役干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有的转业干部抱怨说,自己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啥都不是,回来找组织,组织也没办法。四是精武强能和牺牲奉献的意识有所淡化。当前部队官兵大多有梦想、有抱负,希望在部队有所成就,对《士兵突击》里执着追求梦想的许三多形象非常喜欢,但也有不少官兵感到学不来、做不到,认为精武强能付出的代价太大,流血牺牲在现代社会过于残酷。特别是当前家庭环境小型化趋势,使传统的兄弟姐妹、几世同堂家庭模式,逐渐被2+ 1、4+2+ 1 等新模式所取代。据统计,青年官兵中独生子女比例已占30%以上,而且单亲家庭占18%。在这种新型家庭结构中成长起来的官兵,普遍反映出吃苦精神不够,缺乏遇挫弥坚的意志品质,有的稍有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实干精神和恒心毅力。问卷调查地方大学生干部,有35%的同志表示无法适应基层紧张艰苦生活,有的甚至因怕苦怕累而私自离队。这种现象在士兵中还要突出一些(!),集团军部队近两年因过不了苦累关而私自离队的就有10多起。五是是非、荣辱、美丑界限趋向模糊。80后青年官兵普遍反映,当前部队推崇的是非、荣辱、美丑观念和政治课讲的大道理都很好,可是放在现实生活中一对照,又觉得标准太高,行不通做不到。有的同志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这个理那个理,能让自己活得舒心自在才是真道理。问卷调查基层官兵,不少同志表示对能挣会花、潇洒人生等观念较为认同,对各种明星、大款生活方式比较羡慕,对试婚、闪婚、伴富、曲线就业等行为表示理解,对超级女声、街舞、网游等津津乐道,对军人不准上互联网、不准进发廊舞厅等规定感到不可理解。不少营连干部反映,有的战士对训练上不去、内务叠不好、比武拖后腿等过去感到非常耻辱的事不太在乎,对领导和战友的批评感到无所谓,甚至还耻笑批评者的观念老土、太过迂腐。

2.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二

一、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拓展了培育的途径,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也使大学生面临着价值认同的危机, 增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为了更好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情况, 笔者采用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的形式, 访问驻湛三所高校的75名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 基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 但由于受到多元价值取向、新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使部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 理想信念模糊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部分大学生政治方向仍然不够坚定, 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离现实生活较远,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甚至认为有没有理想信念都是个无关紧要的事情, 表现出一种政治热情不高、政治参与积极性不强、政治意识淡薄的窘迫倾向, 从而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习的科学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并引发了精神空虚、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 产生了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认识上偏差, 进而导致他们在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上出现迷茫、盲从, 甚至“叛逆”。

(二) 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影响下, 以及伴随学习、生活、交友和择业等现实压力的加大,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日益倾向于利益化博弈, 价值观模糊。部分学生崇尚实用主义, 爱慕虚荣, 功利意识较浓;有的价值取向扭曲、知行相互脱节, 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 重自我轻社会和他人, 缺乏社会责任心。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也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从三所高校的学生会了解到, 大学文学社团异常冷清, 坚持追逐文学梦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 寻求经费的赞助已成为大学社团时尚的活动;有些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意义不大, 出现学生反响淡漠、参与率较低等情况。

(三) 诚信意识淡薄化。根据调查显示, 有的学生组织观念弱, 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肆意编造谎言欺骗老师, 漠视校园纪律和规范, 不认真学习,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诚信缺失;有的学生在竞聘就业岗位时弄虚作假、扭曲夸大自己, 丢失了做人的诚信。有的或因定位不清, 择业期望值过高, 个别毕业生存在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 致使其无法正视择业的严肃性, 以致经常出现遇到单位就签, 遇到更好的就违约的现象等等。

(四) 社会责任感弱化。调查发现, 一些大学生的言行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 过于重视个人前途, 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很不相符。有的学生变得更加注重自己个人的发展和前途, 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有的对自己的价值体现越来越重视, 甚至在自我生活中还存在着片面的自我膨胀, 演变成盲目自大和自负, 一味关注自己的发展, 缺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二、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既有受全面改革发展期社会整体价值观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问题, 也有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直面新时期应对迟缓而形成的问题。具体来说,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在自然而然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加上全球迎来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互联网不断普及覆盖,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新宠”, 海量信息触手可及, 互联网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主战场, 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交融更加频繁, 这些变化都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然而与此同时,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传承不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舆论引导不力, 让西方一些不良文化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乘虚而入, 对国内特别是大学生的“渗透”从未停止。加之部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缺乏必要的信息甄别与是非判断能力。因此,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大学生价值观必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引发诸多疑问、困惑和迷茫, 刻不容缓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动力。

(二) 学校因素。高校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动态的、开放的运行系统,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本身是高校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也必然要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当前, 一些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 纳不上重要日程, 存在“说得多, 做得少”、“老经验多, 新方法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教师“唯课本论”、“唯讲义论”, 不注重到学生中去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思想困扰和实际困难, 也不注重与学生互动, 仅沉迷于空洞理论的讲授中, 不能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合理调整教学的重点, 不能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此外, 高校普遍缺少科学的刚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约束激励评价机制, 动力压力不足, 没有形成“气候”。

(三) 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场所, 家庭也是社会基本的单元, 家庭教育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形成至关重要。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家庭中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父母不注重言传身教, 自身言行举止不端, 不仅没有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反而使之在耳濡目染中有样学样, 对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负面效应。现在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从小就是“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 父母和老人往往对其娇生惯养、百般溺爱,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如同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 经历不了风雨。这些孩子长大后, 在价值取向方面更加偏向于自我, 往往追求拜金、享乐, 缺乏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精神, 一遇到困难挫折就意志消沉、垂头丧气、一团漆黑。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常态, 不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他们中多数比较孤独、自卑, 成大后变得沉默、封闭和不合群。可见, 家庭教育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四) 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 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成熟与定型, 且因年纪轻、阅历浅,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特别是缺乏实践锻炼, 鉴别力欠缺, 自身抵御不良价值取向的能力较弱。在这个人生阶段,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 加之大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和就业压力, 由此造成了他们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 导致其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不一致性的现象。多数大学生虽然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但同时又不能自我防范和抵御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 甚至因为“从众”、“跟风”、“随大流”, 还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 致使价值观“分化”。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途径

新形势下, 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既是党的十八大的战略要求, 也是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和神圣职责。为此, 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多方合力、整体推进, 从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1.注重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 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为此, 要坚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相统一, 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形成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育人氛围。一方面, 要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强舆论引导, 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抢占制高点, 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 不断增强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另一方面, 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地弘扬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 逐步形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礼让宽容、友善诚信、安定有序的人际关系, 培养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通过塑造道德典型, 对模范人物的高尚行为和良好品德进行宣传、表彰和赞扬, 以榜样示范力量鼓舞人民, 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注重培育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丑恶, 大力清理文化垃圾, 净化校园环境。二是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的精神。着力加强学校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和网络阵地建设,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3.注重培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 家庭要发挥价值观教育基础作用。长辈要用个人的良好品行、道德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 并以身言教加强对孩子中华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熏陶,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积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 家长要大力配合高校教育工作, 多渠道加强与高校的沟通, 共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 拓宽教育认知的渠道, 提高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要发挥高校解读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阵地作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及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科学地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标准, 突出高校其主导和引领作用;二是着力改进教学模式, 发挥好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将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教学中, 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为国家、为社会和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奉献青春和热血。

2.发挥新媒体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正渠道作用。毋庸置疑, 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为此,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始终坚持“以疏为主, 以堵为辅, 疏堵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新媒体潜在的熏陶功能。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加强正面思想引导, 鞭策学生由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向主动学习, 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过程中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构建德育实践的融入体系, 增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一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为此, 高校要按照德育实践教学内在规律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等基地各个环节, 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大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二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高校要依据核心价值观对于提高人们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求, 以“五四”、“七一”、“九三”、“十一”等节庆日为契机, 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的以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主题活动, 以及利用校园网、论坛、讲座、校报、广播、宣传栏、官方微博等形式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的成就, 培养他们爱国爱党、吃苦耐劳和敢于担当等高尚情操, 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 强化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养成良好文明的习惯, 在学习生活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三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高校要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并鼓励和倡导大学生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 组织学生带着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 到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去调查, 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爱心公益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体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积极有为,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四) 健全长效机制, 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上台阶。一是要健全制度的约束机制。高校要加快更新培育理念, 推动德育教学改革, 加强系统谋划, 尤其是要从制度层面上,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在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制度中, 把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要求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 提出重点工作措施, 推动形成有示范、能落实、可监督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推进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同时, 健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强化对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上的鞭策和约束作用。二是要构建宣传教育的实施机制。要按照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理论灌输和长期的文化渗透。并加快组织编写一套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 把“24个字” (即“三个倡导”) 这一基本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与实践中, 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师生日常行为, 实现体系有机衔接, 符合完备体系要求。三是要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一方面, 要从道德、舆论、行政、法律等多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进行评价;另一方面, 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知、情、意、信、行各方面, 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来全方位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考评。此外, 高校要注重结果的反馈, 用考核结果鞭策, 切实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摘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也是新时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 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 并提出要从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拓宽教育认知的渠道、构建德育实践的融入体系、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强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以期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1

[2]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6

[3]戴艳军, 吴桦.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3

3.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三

关键字:90s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并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并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在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假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90s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这些90s大学生这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之中,他们更容易在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前出现困惑和迷茫。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90s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些大学生中更加旗帜鲜明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对于90s大学生自身和我国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代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

1.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程度。我们在系统梳理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就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经过深入研究,90s大学生对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现状总体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要求一致,但也存在部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非全面、感情认同不稳定、行为认同不一致的问题。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没有完全了解,比较模糊。同时也有对某些方面的不认同。但是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践行还是主流。

2.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满意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行为还在规范之内,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规范性,这也在无形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但是只有很少的90s学生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善的,虽然大部分认为相当完善,这也意味着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高的期待,我们还要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努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二、影响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的因素

1.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干扰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我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健康的发展,同时产生了多样化的利益格局,而随之而来的是造成了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根据利益选择的不同,产生了更多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随之产生了,这些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90s大学生带来了跟多的干扰。90s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志还比较薄弱,他们又处于更加开放、更加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干扰。当代90s大学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但是面对我国存在的多种价值观念,必然会产生困惑,甚至在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迷失自我。在面对这些干扰的情况下,90s大学生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也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2.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对于引导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他们接受知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90s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应对市场经济反映出来的使用、功利导向等的冲击,导致了一些90s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为了学分,没有真正的好好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所以很难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完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90s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方法仍然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过程,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太过政治化,缺乏亲切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当代90s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较强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很难接受政治理论的简单的灌输。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成功的,没有更加有效的、直接的影响当代90s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3.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制约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90s大学生的出生环境错综复杂。国家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网络的普及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破碎了90s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梦想。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充满了机遇,又内含极大的挑战性。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早熟、独立、张扬、自信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虽然他们他们独立意识强,但同时也具有依赖性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等弱点。现在的90s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使他们具有独立思想和行为的自由空间,也形成他们独立、张扬的个性。但是父母对他们关爱太多也造成了90s大学生们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进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由于科技的发达,网络文化给90s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他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一方面使他们更快的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使他们缺少了现实中的交流。

三、提升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的具体途径

1.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90s大学生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我们要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改革,更加突出学校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不但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是学生们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缺点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缺乏知与行的统一。政治了理论课的教学太过枯燥无味,活泼开放的90s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所以要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理论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提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理论课教学中,提升90s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提高老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还要更加注重实践,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社会实践中很好的运用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其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到90s大学生学习的每个角落。

2.加强阳光心灵工程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大力开展谈心等心理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情要求90s大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不但要注重学生们的理论水平,而且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针对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要求,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有一个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社会实践中遵循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也要为90s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采取一些措施。社会上也要建立必要的督导机制、调整机制。由于90s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具有多样化,要使他们坚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督导机制和调整机制。在学校和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90s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3.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实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为基础,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学生党团组织是引导的载体,引导90s学生积极加入这些党团组织,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调动90s大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入党,更多的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团,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在提高90s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的基础上,并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可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不但在课堂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在社团活动中学习到核心价值的内容。课堂与社团活动相辅相成,最终是他们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加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身份。

90s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90s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90s大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也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理论创新水平,使之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新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高90s大学生们的认知度,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M]. 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海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09.

[3]陶倩.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J].党建,2008.

4.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 篇四

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 自总书记五四视察北大以后,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观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集体主义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中国先人有“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核心价值观,而当今总书记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提出了价值观念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则应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5.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五

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正努力实践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这一宏大目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从宏观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特别是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他们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如今的大学生生于“80后”、“90初”。他们没有过去,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精彩与无奈,有着极强的感受力,随之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变化性。这些特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其价值观领域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成了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利益。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出分化性与多元性特征,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扩招和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明显。在社会背景、成长道路、经济状况、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差距较大。他们有的能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却只想自己出人头地,拥有财富,很少考虑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价值主体生活状态的多样性,造成了主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分化。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6.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六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德育的客观规律,建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方法,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在当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增强。改革开放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2.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二字。比如,他们认为当上学生干部能够锻炼能力,培养管理素质;争取到奖学金和各类奖励证书,既能表现知识和能力水平,又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展示自身价值。

3.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他们了解自己的有关权利,并积极维护。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往往也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注重个性发展,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显出很高的自信心,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但是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不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待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

5.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由于改革开放,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他们的理想信仰逐渐趋向多元化。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根据我们在网上发布的调查表得到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中不文明行为不能接受的占47.3%,不到一半,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1%。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大学和大学生这个文明层次比较高的社会和群体认识不足,他们在文明向上的境界要求上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到应有的、较高的文明规范程度。

在个人诚信方面,有47.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时还贷不应该,21.6%的学生认为不按时还贷可以理解。这反映了部分学生还没意识到仅仅在大学里被动地接受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必备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人的第二身份,也是更重要的社会身份特征。没有诚实守信就不会有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部分同学是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和特别重视的。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主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部分背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观念。一方面,传统文化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功利的追逐。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就业时往高收入单位挤,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

3.诚信和爱心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缺失,表现也是另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对同学、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他们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4.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在个人感情问题上,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等,由此,也是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转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引起价值观转变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它要求人们的观念从依赖向独立创新转化,从重崇拜和感情向重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转化。许多大学生在这种转化中,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融合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追求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关切合法的正当的个人利益,讲究平等、竞争、互利和创新。这些观念的形成其本质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选择上的积极影响,也是大学生经过探索中的困惑产生的一种理性追求,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需要建立新时代的价值观体系。

(三)从根本流转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方法的探讨

思想道德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自我道德锤炼共同建设实现的。道德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思想道德课上的事,应持之以恒,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如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把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坚持度。帮助和引导学生发展公民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帮助和引导学生完善生命结构,在自尊自爱中追求自强自立等。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加强心理辅导机构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咨询,除了学生工作人员经常性深入学生当中,要善于及时了解、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应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等,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分析 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其客观性是指心理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和就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对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事情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害怕遇到挫折,虚荣心又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等,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考虑到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常常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偶尔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达到30%。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多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调查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就业压力大

首先是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各种证书及等级考试;其次是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最后是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2.人际关系不适造成心理压力

因为当同学们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有60%的人都认为会感到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即使他们很想与别人交流,但却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导致最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有大部分的大学生性格都属于内向型的,他们非常的胆小害羞,不敢于别人交往。

3.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大,缺乏意志力

根据调查统计,在大学学习中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概率为32%。缺乏自信心的同学达到36%,还有一些就出现考试恐惧症等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高的学生始

终关注自己的学业水平,目标较高,自己总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成绩不够理想,易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理体验。这说明学习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4.情感困惑,情绪波动较大

如今大学生谈恋爱已相当普遍,调查中60%的学生都认为失恋带来的伤害很大。许多人没有正确的恋爱观,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因此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造成悲剧。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状况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分不开。我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的具体因素有:

1.对许多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自己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害羞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人交往,害怕遭到别人的歧视和拒绝。这种交际困难的存在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2.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锻炼,加上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使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导致他们在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比较差。

3.多数大学生都不能真正地理解恋爱,更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旦出现情感危机,就会采取一些不正确或偏激的方式解决,由此引发心理障碍。

(三)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害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7.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12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58人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58份, 回收有效问卷58份, 有效率为100%。均为女性, 年龄为21.38±2岁, 1名党员, 57名团员, 其中25名入党积极分子。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采用贾南编制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2]。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由5个分量表构成, 包括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发展价值观、国家价值观、荣辱观。政治价值观分量表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个因子构成;社会价值观分量表由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3个因子构成;发展价值观分量表由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3个因子构成;国家价值观分量表由热爱祖国、和平统一、民族振兴3个因子构成;荣辱观分量表由辛勤劳动、团结互助、崇尚科学、诚信守法、艰苦奋斗5个因子构成。量表中每一题均有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个答案, 分别对其计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或者5分、4分、3分、2分、1分 (反向题计分) 。得分越高说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积极明确, 得分越低说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消极含糊。对量表的信效度考察表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整体信度为0.897,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多在0.6以上, 重测信度系数为0.665~0.770, 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较为稳定可靠。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因素结构进行验证, 各项指数基本上均表现良好, 也验证了本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好。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一般, 尚需进一步加强

表1显示, 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平均分为300.48分, 属于中等偏低程度, 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个分量表中, 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均略低于常模, 这3个价值观稍低, 可能和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样的国内环境影响下, 受到消极的、负面的社会舆论和某些不理想的社会现实的困扰, 在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方面尚不成熟, 有待提高。而国家价值观得分偏高, 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总体上是热爱祖国、希望和平统一、支持民族振兴的。荣辱观得分较高, 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在辛勤劳动、团结互助、崇尚科学、诚信守法、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方面较好, 说明现有的关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较为成功[3]。

3.2 护理专业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整体水平稍低

政治价值观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项内容作为测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取向的着手点。表2显示, 在政治价值观分量表中, 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略低于常模, 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则略高于常模, 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 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理解和把握是一致的。在科学发展观上的得分稍低, 这可能和我们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有关, 使学生对于新事物和新理念的接受能力欠佳。

3.3 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价值观整体水平稍低

社会价值观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类的价值取向, 而中国特色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现阶段我国人民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2]。表3显示, 在社会价值观分量表中, 国家富强略低于常模, 而精神文明和政治民主则略高于常模, 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希望生活在一个国家富强、政治民主, 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国家。84%的护理专业大学生“愿意为实现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也有57%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也认为“如果我自己没钱, 国家再富有、再强大也没有意思”, 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总体的期望是国富民强, 但在考虑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角度上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当代护理专业大学生是以90后为主的群体, 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 自私、功利化等是90后大学生的共性问题[4]。

3.4 护理专业大学生国家价值观整体水平良好

国家价值观分量表由热爱祖国、和平统一、民族振兴3个因子构成。表4显示, 在国家价值观分量表中, 民族振兴略低于常模, 而热爱祖国和和平统一则略高于常模, 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是热爱祖国, 非常希望国家和平统一, 也希望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之间能够和平共处, 就算是军事强国也不应该发动战争的。但仍有19%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生活安定幸福, 国家大事对我来说不是太重要”, 可能和现在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为其主要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3.5 护理专业大学生荣辱观整体水平良好

表5显示, 在荣辱观分量表中, 辛勤劳动、团结互助、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和艰苦奋斗均略高于常模, 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在辛勤劳动、团结互助、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和艰苦奋斗方面表现更好一些。护理专业大学生大一刚开始就有各种形式和风格入学教育, 护理专业先驱者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化了每一个护生[5], 因此在荣辱观得分略高些。

3.6 护理专业大学生发展价值观整体水平稍低

发展价值观量表由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3个因子构成。表6显示, 在发展价值观分量表中, 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均略低于常模, 但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只有13%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会及时学习党中央提出的新理论”, 42%的护理专业大学生“非常愿意了解那些促进时代进步发展的新科技”, 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在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 结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水平一般, 国家价值观和荣辱观整体水平良好, 而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要根据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帮助护理专业大学生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应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学校的社团活动或班级的团体活动,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校园, 走进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韶菁, 王功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10) :83-84.

[2]李征澜.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构念信效度及全国常模的制定[D].重庆:西南大学, 2010:20-22.

[3]王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 (3) :80-84.

[4]张淑萍, 李蔓荻, 苏萌, 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护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2A) :474-475.

8.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篇八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作为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社会价值导向不断转换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必要性,同时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党在新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价值多元化现象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原则与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实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民族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并倡导其特定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将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精神导向作用,它集中地体现了民族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与提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历史发展的 精神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特质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彰显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

第二,显著的时代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① 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民族文化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现时代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尺度,即一个民族对现时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认同。一个民族每一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新的价值观不断上升而占据核心地位,并对其他价值观进行协调和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追求完美价值目标的过程。我们现阶段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反映我国基本国情和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也要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发展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新的社会发 展阶段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点必定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及人们思想、心理活动轨迹变化的关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斗力、生命力越来越取决于对 发展着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解释和回答,即用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来引导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从而不断体现出全体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追求的时代特点。

第三,广泛的认同性。如果国家核心价值观缺少了人们对它的普遍认同,就会失去其存

在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着眼点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精神信仰,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社会实践需要的行动指南。它强调在尊重大众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的实现,达到使国家核心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生活的自主性和自愿性。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社会发展的目标始终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知与行为选择就会得到不断增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一方面要靠我们价值体系理论的建构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另一方面还在于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推动力。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关注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这样才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济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给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大学生价值观中出现了一定的偏离现象:一是价值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和利益。二是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和政治观念的弱化,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教育持淡漠态度,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评判道德价值观念的标准日渐模糊,道德意识呈现出滑坡趋势,诚信意识薄弱;职业理想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比较差,更偏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三是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往往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看不到中国改革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夸大中国现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思想状况令人忧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其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又要表现当今的时代 特征,还要展现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界定为:顺应时代,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振兴民族,建设祖国,服务社会;尊师贵友,守法诚信,开拓创新;俭以养德,勤以重行,谦以修能。

“顺应时代,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就是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坚持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反对迷信和伪科学;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勇于探求真理。“振兴民族,建设祖国,服务社会”,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当今全球主义、普世伦理、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甚嚣尘上的情势下,强化他们振兴民族、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观念,有助于铸造大学生高尚的情怀,坚定的志向,有助于大学生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尊师贵友,守法诚信,开拓创新”,就是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善待朋友,遇事处事不能只考虑自我,要照顾他人和群体;就是要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言 2

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要革故鼎新,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俭以养德,勤以重行,谦以修能”,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生活美德,反对铺张浪费;就是要勤奋学习,热爱劳动,抵制享乐主义;就是要谦虚谨慎,踏踏实实为学做人。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 [2005]18号)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党的十八大用24字精简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大学生作为高校主体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价值观国内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使不少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失去了风向标,出现了多元发展的错综复杂局面。这就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好民族团结的舆论导向工作,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正确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本质,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旗帜鲜明地同各种不良思想做斗争。

(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遏制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在当今文化多元交融、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形态交织存在且相互影响,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等西方世界的腐朽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在此种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注重自身实际利益,看重金钱地位,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膨胀,这就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提供价值标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其头脑,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三)坚持用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矫正价值观的个体化偏移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出现人际关系商品化、道德交易市场化的现象,缺乏团体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视自我价值,把个人主义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导致实用主义泛滥,个人主义思潮膨胀。而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乃至国家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注重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又要突出发展的时代精神,坚持继承优良与去旧创新相结合,把个人的发展寓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中,努力提升人生价值方面对解决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能力。

上一篇:如果遇见高三作文下一篇:学生诚信演讲稿——人人讲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