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2024-07-28

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通用7篇)

1.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篇一

全球最大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培训中心

如何成为一名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世界金融市场的成长产生了对合格投资专业人员前所未有的需求。投资人和雇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金融分析人员的知识、诚信和专业化程度,从而信赖他们管理资产。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就是这样一个标准。

CFA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简称,是美国以及全世界公认金融投资行业最高等级证书,也是全美重量级财务金融机构金融分析从业人员必备证书。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 一种职业资格称号,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主办,自1963年第一次考试以来,CFA考试已经历经了近40个年头。近年来,参加CFA认证考试的人越来 越多,多伦多每年有数千人参加考试,中国参加CFA考试人数近年也急剧增长,CFA如此火爆,是由于全球金融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对CFA的需求,以及取得 CFA资格后无可比拟的高薪和令人尊敬的工作性质!

CFA资格广泛授予投资领域内的专业人员,包括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财务总监、投资顾问、投资银行家、交易员等等。CFA要求它的持有人建立严格而广泛的金融知识体系,掌握金融投资行业各个核心领域理论与实践知识,包括从基础概念的掌握,到分 析工具的运用,以及资产的分配和投资组合管理。CFA考试是由总部在美国的“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主持的资格考试。主办CFA考试和授予CFA特许状的权威机构是CFA协会, CFA候选人需要通过三个级别的考试以展示候选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CFA资格考试采用英文,候选人首先应掌握金融知识外,对于英语(Q吧)非母语的专业人士来说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专业阅读能力。CFA的知识体系动态地反映着全球投资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和实践。

CFA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诚信。雇主与投资人对资产经理和金融分析师的信任来自于CFA持证人持续不断地遵守伦理准则,建立和维护他们在全球投资界诚信的形象。赢得CFA称号标志着赢得全球、全行业的尊重与青睐!

CFA知识体系涵盖了投资分析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如伦理与职业标准 / 定量分析方法 / 宏微观经济学 / 会计学 / 公司理 财 / 世界金融市场与投资工具 估值与投资理论 / 固定收益证券及其管理 / 权益投资分析 其它种类投资工具的分析 / 投资组合管理 CFA的三级认证制度:CFA的考试认证包括三级,每年6月份举行一次考试,一年只能参加一级考试(从2003年起,世界的某些地区和国家可以进行两次一 级考试),因此CFA项目需要至少两年半完成。CFA候选人必须按顺序通过三个级别的考试。每个级别是依据同样的考试大纲内容,候选人要通过6个小时的考 试,3个小时早上和三个小时下午的考试。LEVEL 1 每年举办两次(6月和12月在指定中心),LEVEL2 和LEVEL3 每年考一次。

为何要成为CFA特许状持有人?

CFA在投资金融界被誉为“金领阶层”,在西方一直被视做进军华尔街的“入场券”。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许多投资管理机构甚至已经把CFA资格作为对其雇员的基本要求。

CFA的全球公认性使你的雇主马上认知你对金融市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深度。你会有效学习如何 分析证券,债券,衍生工具和财务比例从而加强你在投资业的工作能力。通常,你获得CFA之后的价值会体现在雇主给你的收入水平上。因此,长久以来CFA一 直被视为金融界的MBA,在金融市场更为抢手。希望在金融界发展的人,应该选择CFA资格。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认为,CFA资格是国际通行的、最具权威的金 融分析领域的行业标准。

如何获得CFA特许状

要获得CFA?认证并非一件易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总部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71号A3幢高顿教育

电话:400-600-8011网址:finance.gaodun.cn微信公众号:gaoduncfa

全球最大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培训中心

(1)顺序通过三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是单纯客观题的考试,主要在于考察考生对投资评估及管理的工具和概念的理解;第二 级考试主要考察分析评估的能力,从2005年开始二级考试全部改为选择题。;第三级考试则考察组合管理及资产分配的能力。第三级考试的形式是50%的选择 题和50%的短文应用题(其中主要是案例分析),在参加CFA?认证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或相当于学士学位的教育水平),但可以不具备投 资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经验。由于CFA?协会将三种水平的考试放在同一天进行考试,且要求必须在通过前一层次的考试后才能进入下一层次的考试,所以一名考 生要通过这三门考试,最短的时间是两年半。参加CFA?认证考试主要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每一水平的考试一般要求有多达250小时的准备时间,具体情况因人 而异。但必须指出的是,CFA?认证考试不是一种入门级基础性知识的考试,它的难度至少达到硕士研究生(Q吧)课程的层次,而且是全英文考试。CFA考试是投资行业内最严格的资格认证项目,其课程和考试均使用英语,考生必须通过前一级考试才能继续到下一级,仅有1/5的考生能够成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并拿到CFA认证和成为CFA协会会员。

(2)四年的被CFA?协会所认可的工作经验。

包括:在投资决策过程(如金融分析、投资管理、和证券分析等等)中收集、评估及应用金融、经 济和统计数据;直接或间接主管他人进行上述活动;从事上述投资决策活动的教学培训工作等等。CFA?协会要求CFA?认证的申请者必须花超过50%的时间 用于以上工作,其中假期、兼职和实习期间的工作经验不予承认。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在参加CFA?考试之前,期间或以后,但只有达到四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积累后,才能获得CFA?认证。

(3)满足CFA?协会的会员资格要求(其中很大部分是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要求)并申请成为一名CFA?协会的成员。

参加CFA?认证是耗时耗力但极具回报价值的投资。在经历上述艰苦的学习过程和达到CFA? 协会近乎苛刻的要求后,候选人可以获准使用CFA?称号。在CFA?项目开设以来的40多年里(截止于2006年)全球只有约69,000名专业人士获得 了CFA?认证资格。拥有CFA?资格是一个投资决策管理从业人员高执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的有力证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行业都将其作为一个行业高水平人员的衡量标准,对获得CFA?资格者委以重任,报以高薪。目前,CFA?资格认证在世界各国影响力不断上升。2005年有超过58,907名候选人士 参加了考试,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CFA职业发展前景:打造“金领人生”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对金融投资从业人员,尤其是精通投资管理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分析人才的 大量需求。投资人和雇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个人的知识、诚信和专业化程度,从而信赖他们来管理金融资产。这个标准就是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状授予某些类型的专业人员,包括货币经理、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等,它要求候选人掌握严格而广泛的课程知识,包 括与投资有关的各个领域,如资产评估,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分配。然后,候选人必须通过三级考核来展示他们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的能力。

中国CFA现状

金融分析师资格考试被称作“全球金融第一考”。据介绍,特许金融分析师是当今世界证券投资与管理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职业称号。至2006年中,在15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超过69,000名CFA证书持有人;中国约有600名CFA证书持有人,其中包括部分海外人士及海外留学归国者。2006年全球有超过100,000名考生参加CFA考试。

目前中国高级金融人才奇缺,金融分析师更是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仅以上海为例,据预测,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是5,000人,而目前只有300人。正因为此,中国的特许金融分析师热在不断升温,报考CFA的人数在逐年递增。

获得CFA资格人士在收入、报酬方面一般明显优于同行。据2002年最新资料,全球特许金融 分析师的平均年薪是17.8万美元。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的年收入是19万美元,比哈佛的MBA平均12.8万美元的年薪还要高出总部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71号A3幢高顿教育

电话:400-600-8011网址:finance.gaodun.cn微信公众号:gaoduncfa

全球最大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培训中心

近5成。在我国香 港,CFA的年均收入也达到13.6万美元。在中国内地,诸多证券公司更是有千金易得,分析师难求的慨叹。

各位考生,2015年CFA备考已经开始,为了方便各位考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重点知识,帮助大家充分备考,体验实战,网校开通了全免费的高顿题库(包括精题真题和全真模考系统),题库里附有详细的答案解析,学员可以通过多种题型加强练习,通过针对性地训练与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总部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71号A3幢高顿教育

电话:400-600-8011网址:finance.gaodun.cn微信公众号:gaoduncfa

2.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篇二

一、出口促进政策制定的动因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出口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危机之后, 扩大出口更是被各主要经济体视为实现经济复苏、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总体来看, 各主要经济体出口促进政策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就业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 主要经济体失业率持续走高, 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在消费、投资增长在短期内难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 鼓励出口便成为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手段。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国家出口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增加出口来拉动就业。

(二) 实现经济再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因而主要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出口, 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国内消费的状况, 并重振实体产业, 更多的依靠实体经济来重新平衡经济增长方式, 以实现出口与消费,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 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 世界范围内出口贸易急剧下滑。在此背景下, 各国政府普遍出台一系列扶持出口的政策措施, 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为一些国家走出危机、抢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打下基础。

(四) 稳定政局

经济萎缩、就业市场低迷, 导致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压力加大, 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扩大出口作为首要的政策目标, 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缓解国内压力, 稳定政局。例如美国政府重提“国家出口战略”, 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出口提高一倍, 以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鼓舞人心、提高自身支持率的政治目的。

二、各国促进出口的战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政府为扩大出口不断调整外贸战略, 争相出台了各种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各类政策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行自利性的贸易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自利性增强, 更多运用保护主义手段限制进口, 同时对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支持, 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以刺激出口的单方面增长。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利用自身贸易大国的地位, 以实现公平贸易为名, 对贸易伙伴提出诸多要求, 迫使对方开放市场。如美国表示要通过所谓的强化贸易规则消除海外市场壁垒, 确保外国市场对美国产品开放。

(二)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因此各国政府都把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作为对外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 推出各类政策举措以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如美国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德国表示要强化本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地位。

(三) 推动出口便利化

为推动出口增加, 各国重点实施出口便利化的经济政策, 并简化贸易手续, 为出口商开拓新市场和扩大出口创造机会。如美国在其出口促进计划中提出要调整现行的出口管制体系, 制定更加有效的审查程序并减少不必要的障碍。

三、各国促进出口的具体措施

(一) 提供资金支持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信贷紧缩, 贸易融资困难, 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为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促进出口增加, 许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给予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资金支持。如美国表示将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额,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欧盟宣布重新开始对黄油、奶酪和脱脂奶粉进行出口补贴, 并放宽企业获得融资的限制, 以补贴贷款和直接援助形式对部分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增强其资金流动性。

(二) 加大出口退税力度

出口退税是鼓励外贸出口的主要措施之一, 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如印度为了遏制出口下滑, 政府出资110亿卢比, 用于对出口商品的港埠货物税进行全额返还, 并上调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巴西政府也表示将加快面向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程序, 帮助企业回笼资金。

(三) 放松出口管制, 简化出口审批程序

为扩大出口, 许多国家放宽出口管制, 并简化出口审批程序。如美国表示将在国家安全许可的范围内, 改革出口限制, 并简化一些出口项目审批程序。印度商工部在2009年2月宣布的临时出口促进措施中规定, 政府在出口商出具装船单后, 即可签发关税信用单据, 而不必等从银行取得证明后才签发。

(四) 扶持重点行业

目前, 一些国家开始注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以促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如美国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规定要给予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生产、智能电网/传输技术、能源效率项目、环保车辆制造等相关领域直接投资和税收鼓励;法国推出60亿欧元的救助汽车产业计划;德、日等国对国内重点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税收减免和现金补贴。

(五) 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国商品的相对市场价格, 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因而许多国家采取了各种显性或隐形措施促使本币贬值以支撑疲软的出口。如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就暗含“弱美元”动机, 一些亚洲国家也纷纷调低本国汇率, 努力获得出口优势, 如越南政府为应对危机扩大出口, 先后多次采取措施令本币贬值;新加坡也一次性调低新元汇率。

(六) 开展商业外交

通过商业外交,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业宣传和推介工作, 可以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创造新的出口机会。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有的国家从总统到各级政府官员都在为企业获得相关贸易机会而积极游说, 大力推行商业外交战略, 与更多国家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如美国要求驻外使馆增设业务联系员, 负责与驻在国开展经贸合作, 推动本国产品出口。巴西总统于2009年对华进行访问, 双方就农牧产品贸易、港口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 为扩大对华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七) 支持企业出国参展

目前, 一些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到国外参展, 并制定相应措施协助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如泰国制定了促进企业出国参展以及举办国际展会的计划, 并带领国内企业前往印度、中国等地参加商品展览;英国、日本等国也推出了类似措施, 协助企业参加海外商展。

(八) 加强部门合作, 提供出口促进服务

各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合作, 设立出口促进机构, 共同协作, 从公共信息、咨询、出口信用担保等多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美国设立了出口促进机构, 将相关部门协调起来, 形成“一站式”政府服务;英国贸易与投资署将新建网站用于公布商务活动信息, 并与地方政府联手开展出口商培训活动,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哥伦比亚出口促进会设立的投资门户网站, 向国外企业介绍哥伦比亚的市场机会与投资环境, 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为国外企业与哥伦比亚开展贸易活动提供参考信息。

四、各国出口促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中国成为各国促进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

目前, 外需萎缩是各国出口面临的最大难题, 寻求新市场已成为扩大出口的首要问题。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 中国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市场潜力巨大, 必将成为各国扩大出口的主要突破口。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 会不断通过外交手段向中国施压, 要求中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这将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二)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面对有限的国际市场, 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必将被许多国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2010年, 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6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金额约71.4亿美元。2011年以来各国针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指控更为频繁, 贸易摩擦范围更为广泛,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

(三) 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扩大出口, 抢占有限的国际市场份额, 各国都出台了更为积极的外贸促进政策。在此背景下, 中国既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 又将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遭遇发展中国家的更多挑战, 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四)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为了实现扩大出口的目标, 同时打压竞争对手的产品竞争力, 主要发达国家还利用自身经济大国的地位干预别国的汇率政策, 通过迫使其它国家货币升值, 变相实现本币贬值。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频频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中国发难, 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五)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一, 为落实出口促进战略, 一些国家已出台了放宽出口管制的相关举措, 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放松对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这将为我国高技术进口提供难得的机遇。

第二, 要增加出口, 必然要增加相应的投资, 在金融危机造成流动性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各国必然要加大对外资的引进力度, 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第三, 各国要加大出口产品的生产, 必然会带动对国外原材料、机器设备、相关零部件等进口的增加, 有利于扩大我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此外, 各国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 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倒逼机制, 有利于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世界各国的出口促进战略必将导致全球竞争加剧, 使中国外贸面临更为严峻和复杂的国际环境, 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一)

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出口促进体系

(二)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鼓励企业海外并购

加大对外投资不但可以规避贸易壁垒增加出口, 而且可以获取国内紧缺的战略资源、先进技术, 收购国外销售渠道, 加快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我国要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 将出口和投资结合起来, 以投资带动出口。

(三) 适度扩大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我国要更加重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采取各种鼓励进口措施, 加大对先进技术设备、资源性商品以及国内紧缺物资的进口力度, 并加紧敦促欧美等发达国家进一步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

(四)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当前, 中国面临的外贸环境日益严峻, 单纯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因而我国要在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需增长。

(五) 优化出口结构,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首先, 我国要把外贸发展重点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加大科技研发领域投入, 着重开发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其次, 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推动金融、文化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减少贸易摩擦, 不断提升整体外贸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January 27, 2010.

[2]WTO, Overview of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Environment.18 November 2009.

[3]商务部.2010国别投资贸易环境报告[R], 2010.

[4]如何看待美国出口促进战略[EB/OL].新华网, 2010-02-08.

[5]张燕生.美国出口战略调整加剧全球竞争态势[EB/OL].新华网, 2010-04-14.

[6]严启发, 李晚晴.美国出口战略的新发展及述评[J].中国经贸, 2010 (12) .

3.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篇三

如果把2010 年放到整个中国经济走势的大周期背景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策略判断,对我们下一步的资产配置非常关键。2009 年的GDP 增长是8.7%,而四季度增长为10.7%。结合2008 年前的情况来看,在季度上,2009 年第一季度将成为谷底;在年度上,2009 年的8.7%将是谷底。既然2009 年是谷底,那么就意味着从2010 年开始,中国将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如果经济复苏十分强劲,调控政策提前是必然的,或者说超常规的刺激政策退出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调控或者退出所能调整的,只是上升的斜率,难以改变上升趋势本身。

图表1有非常强的对比性,第九轮周期是典型的中国周期,经济的上升非常陡峭,从3.8%到9.2%再到14.2%,然后因为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经济过热。过热时的经济结构显著恶化,政府又要花很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逐步的调整下来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才最终调到了1999年的7.6%。这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运行的改进是有的,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调整当中度过。而1999 年以来的第十轮经济周期应该说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变化最大、进步最为显著的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年开始逐渐上升,并从2003 年开始进入两位数的增长,一直持续到2007 年的13%。在2007 年见顶之后,中国在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下,才经历了非常陡峭的回落。从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可以看到,政府接下来的最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保8%”的增长,而是使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持续长一些。从中长期的趋势看,希望看到第十轮这样比较长的上升周期,而不希望看到第九轮周期式的上升。

从几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判断中国实体经济的复苏是非常强劲的,通胀压力开始集聚,在个别月份已经成为现实。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最关键的指标就是PMI指标。在中国这个指数统计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它的预警性却越来越明显。大家通常认为当PMI达到50以上表明经济正在扩张,而50以下则表明经济正在收缩。中国经济的PMI 在2008年非常低,但到了2009 年12月份却达到了56.6。自从有了这个指数以来,PMI超过55 的只有七个月份,而这七个月的经济增长大概推算都在11%~13%之间。当然,还有用电量逐渐恢复和信贷投放增长迅速等指标均显示实体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同时,在分析经济复苏的趋势时,不能仅仅看同比,而要更关注环比。同比是和12个月之前的情况比,由于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非常差,自然而然2010年1、2月份的情况就会比较好。但是看环比数据,2010年的经济复苏是非常稳定的。如果因为同比的原因,误判了复苏的势头,并导致调控力度过大,就很有可能干扰经济复苏的持续进行。而对通胀的管理,则应该首先设立清晰的政策目标,这有助于市场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否则反而可能导致预期的紊乱以及对市场的冲击。当前,应当设定一个清晰的信贷增长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避免因为目标不清晰而导致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可能的信贷紧缩而大规模提前发放贷款,导致信贷在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的分布更为不均衡。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比较明显的通胀的形成往往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体需求(比如投资或出口)的大幅增长,二是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目前投资已大幅增长,信贷投放增长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价水平受农产品影响非常大。

2010年“退出”会成为市场的主线之一

就最近几年来看,每年中国资本市场都有一根主线。2009 年的主线毫无争议是信贷。在信贷投放数据创新高的时候买入,而在实际信贷投放大幅下滑的时候卖出,基本上在2009 年就可以买在低点,卖在高点。

2010年的主线是什么?可以归结为:从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平稳过渡到正常状态下的正常政策,也就是退出。

退出背后的市场运行有什么模式?有一种可能是出现“退出悖论”,即经济复苏越强劲,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得越好,政府的退出就越可能会提前,力度也会越大,结果是复苏带动股市上去一两百个点,政策又让股市下去一两百个点。这种拉锯和反复的微调,很可能会持续2010年大部分的时间,至少是上半年调控预期比较强烈的时期,所以2010年会是比较波动的一年。

结构调整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为退出的平稳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2010年中國将会出现很多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在什么地方呢?中国经济在2009年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并购重组。结构调整从政策主线上,强调的是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均衡带动;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带动;从主要依靠第一要素价格竞争,转向依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平稳复苏之后,对产能过剩和低水平竞争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导致一轮非常大规模的并购重组,而现代资本市场则给并购重组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出了多个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命科学、生物育种、信息网络和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究竟哪一个会成为下一个周期的主导产业还有待观察,但中间肯定会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技术。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大的危机必然会伴随着一次大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才是真正走出危机的标志。森林里往往是一场大火之后才能长出一棵真正的大树来。

第三,放松管制带来的新机会。2010年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要防止“二次探底”。所谓二次探底是指1998 年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复苏采取了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来拉动的策略,但是政府投资力度逐步减弱之后,民间投资没有跟上,导致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政府需要放松管制,让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原来审批门槛高的行业,这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

第四,消费增长面临拐点。我们喊刺激消费喊了很多年,但这次的增长空间在真实凸显。或者说,2010年扩大消费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不可能过于依赖国际市场消费来带动,我们也要为中国自己人的消费而生产。预计2009年消费对GDP 的贡献大概是4个点,由于几个方面的理由,2010年还会继续上升。

首先,在人口红利的后期,即社会快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快速消费的时期,中国现在正在进入这个时期。日本、韩国包括欧洲早期的一些国家也基本是这个规律。

其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就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按照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抓紧研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标、步骤、重点和措施。换句话说,每年中国人创造的财富蛋糕都是三个主体间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今后可能有多种措施来重新提高居民收入在所得占比中的份额,从而为消费的增长奠定基础。

第五,地区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以前的经济复苏往往是从沿海到中部,然后到西部,等到西部经济开始增长时,经济也开始过热了。但2009 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经济复苏率先从中西部开始,到现在这个惯性还在持续,一直是中西部快于沿海发达地区,这就缩小了中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理由也很好理解,2009年应对危机主要靠基础设施,沿海的基础设施已经够好了,所以中央新批的项目中西部自然多一些,所以2009年信贷增长和投资增长前十名的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2010年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增长还有很大的机会。当然,沿海地区也会有新的不同的增长机会,包括出口恢复以及新技术的出现等。还有很多基于区域特色和国家战略的政策扶持,比如海南旅游。

退出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也为把握不同退出策略带来的投资机会提供了可能

2009年全球的经济刺激计划前所未有,促进了全球走出危机,同时也给2010年留下了退出的共同课题。如果可以清晰把握不同经济体的退出趋势,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投资机会。

同时,2010年,中国如果按照正常速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没有悬念,尽管我们离美国还有很大距离,人均GDP的差距更大,但是我们第二大经济体的居民该怎么管理自己的财富呢?我们要比以前更有国际的视野。预计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化方面会有很多进展,其中包括国际板的推出、更多QDII的推出、以及银行业推出海外理财产品等。我们很快会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阶段,即使是在最坏的时候,我们还有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中国的贸易结构本身就决定了我们是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经济体。那这么多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不可能完全靠升值消化,也要靠鼓励我们的居民把自己的财富在海外进行分配。全球的投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美国的很多小股票很贵,但科技股因为业绩迅速增长似乎并不贵;俄罗斯股市现在大概只有不到10倍的市盈率,尽管不少国际投资者认为其公司治理有不足,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最近国际市场也有不少投资者在讨论日本的经济和日本的市场,认为日本正在进行新老企业家换班,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获利和机会。

4.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政策取向 篇四

金融危机, 可以定义为起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及至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 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 造成金融制度的混乱, 其主要表现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的超周期变化, 其结果是, 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 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到目前为止, 全世界共发生过金融危机150多次,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32次, 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打击。2008年,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是指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 下同) 的全面爆发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

简单的说, “次贷危机”是随着美国利率的上升, 尤其是短期利率的不断提高, 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度上升, 从而使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 同时在房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 购房者依靠出售住房或抵押住房进行再融资变得十分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进而引发危机。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 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 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并进而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下降, 进口大幅萎缩, 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出现萧条甚至衰退。虽然中国目前始终未全面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 使得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是,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对外依存度较高, 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 因此,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 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目前,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从宏观上看, 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出口增长放缓。这一点目前已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有所体现。就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 中国进出口额增速结束了从2002年开始的连续6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 进出口总额仅比上年增长17.8%, 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出现全面回落。伴随金融危机的深化,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额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国内的经济低迷也导致进口需求不足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进口额急剧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2009年1-2月, 进出口状况仍然趋紧。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2月同比下降27.2%, 其中出口下降21.1%, 进口下降34.2%。进入3月份, 进出口总值、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0.9%、17.1%和25.1%, 虽然下降势头有所放缓, 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远不止外贸方面。中国目前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这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 有7000多亿美元表现为美国的国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断下降, 目前已经接近于零。还有一些以公司债形式存在的外汇资产,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收益也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甚至出现了风险。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 其他一些如中投公司的投资, 也已出现巨额浮亏。

在微观层面上,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那些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产业和企业肯定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玩具等基本上依靠国外市场生存的企业, 也包括纺织业等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市场的企业。而中国那些依靠资本市场的行业情况也十分严峻。如美国的房产市场不景气, 中国的钢铁产业就很受伤, 据称, 目前中国钢铁产业闲置的产能已超过一亿吨。

以上还只是一些静态的情况。实际上, 动态来看, 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 比如对行业的影响就会导致失业, 进而影响到投资与消费。这种相互影响, 很有可能把整个社会经济拖入下降的轨道, 带来全面性的衰退。

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演变到今天,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加深, 外部经济环境何时企稳、何时走出颓势尚难预料。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与趋势的不明朗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 就是国际市场需求的萎靡不振, 而外需萎缩恰恰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从近期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上升、德国与日本出口大幅下降、美国私人储蓄率上升的情况看, 中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与此同时,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等种种不良倾向由蠢蠢欲动到逐渐抬头, 对中国促进经济复苏的努力也构成了消极影响。

三、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长期的结构调整,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更加严峻。危机的发生是突然的, 但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许多人把目前的经济困难归因于金融危机。实际上, 金融危机只是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 而不是导致经济困难的唯一原因。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确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也早已采取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中国早期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的资源投入来驱动的。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又转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用出口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 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 提出了由粗放型增长向以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然而,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涉及到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 更涉及到就业市场的稳定。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我们既定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步骤, 一些原本兴旺上升的行业形势大变, 企业不断破产, 失业人数尤其是农民工暴增, 迫使我们不得不逆转政策导向, 保就业、保增长, 推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投资在中国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5%左右。高投资率造成了消费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过慢和收入差距拉大。外部失衡则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经济失衡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和流动性过剩。例如,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房地产投资浪潮, 中国的老百姓从房地产的按揭贷款里逐步理解并接受了超前消费的理念。巨大的需求将房地产价格不断推高, 使这些未来虚拟资金进入到社会经济中。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虚拟财富。当受到冲击时这种气泡破灭, 继而出现了流动性短缺。2007年, 沪深两市股指到了最高点的时候, 总市值达到33万亿。之后股价下挫, 现在只剩下不到10万亿, 20万亿的股市价值蒸发掉了。宏观上是这样, 微观上也是这样。一个基础很好、现金流充足的企业, 突然发生资金链断裂, 会传导给其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 于是就发生了金融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正在慢慢浮现扩大。这是一场灾难, 但对处于变革中的中国来说,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进行经济转型的机会。应当指出, 即便不存在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也面临着经济体制转型的难题, 所谓“长痛、短痛迟早要痛”。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中国如果能够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经济调整和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实现经济长远的持续平稳增长。

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调整思路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今后走向的世界性问题。为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已经适时地推出了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为主线的经济政策, 尽量减轻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 确保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对中国来说, 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的速度尤为重要。我们每年有几百万新增大学生要就业, 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公共事业、民生问题有很多历史欠账要还, 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 这些事情都无法得到解决。当前, 受世界金融危机加剧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影响,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一非常时期,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尤为重要。

保增长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扩大内需是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内需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这一点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例如, 美国一直是靠内需拉动经济的, 居民的储蓄率低而消费率很高, 这已经是其根深蒂固的习惯。与此相反, 中国的居民长期保持很高的储蓄率和很低的消费率。中国的经济增长多年来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 美国只有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居民的消费来度过难关, 所以众多的中低收入居民生活陷入困难。但是, 中国正好相反, 由于出口下降, 拉动经济只能靠刺激国内消费。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居民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按照支出法计算GDP, 包括消费 (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 , 投资 (房地产和非房地产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库存调整) , 以及净出口 (顺差) 三大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其表现之一在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 中国的投资一直居高不下是造成个人消费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滑。也许我们可以以韩国、日本为例, 将此解释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但与这些国家不一样的是, 中国投资比例远远高于这些国家40%左右的比例, 同时在消费的构成中, 政府消费构成比重过大, 居民消费率则远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摩根斯坦利的一份报告称,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 其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约为35%, 而美国约为50%。中国的消费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可能是最低的”。世界银行发表的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 虽然自从1998年以来, 中国一直致力于启动内需, 但是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以每年一个点的比重在下降。中国目前的消费率不仅低于美国的70%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50%-60%水平。在中国政府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中, 通过大量增加国内投资的方式扩大内需, 很可能是几年稳定经济的着力点。但如果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刺激, 两年后中国GDP的结构将更加向投资倾斜, 投资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过50%, 跨入世界最高的行列。

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资、劳动者报酬、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过低, 致使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施以速度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和片面的工业化战略。与此相适应, 一方面实行高积累和高投入的政策, 另一方面实行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工业、城市倾斜的政策, 例如低工资、“剪刀差”、低收入、低消费的政策, 以及城乡隔离政策, 等等。由于时间过长、力度过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 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累计效应。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收入水平绝对地说已经大大提高了, 但是, 居民收入的绝对增长很不平衡, 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就出现了一个比重足够大的低收入阶层。因此, 虽然中国当前的居民储蓄存款有14万亿元之多, 但绝大部分储蓄存款来自极少数富裕阶层, 而他们是因为没有其他更有利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形式而储蓄, 这部分储蓄即使释放出来也主要是转化为投资, 而不是消费。就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 储蓄倾向的难以加大主要是经济不景气和缺乏社会保障的结果。

全面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是中国扩大消费措施的一个重点。要尽快实现各种社会保障全覆盖, 较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一标准, 较快提高各种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通过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使全体国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其所、困有所助”, 以完善的社会保障解除国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激发国民的消费潜力。

促进就业, 鼓励创业。就业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要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 对可以大量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扶持。促进服务业发展, 利用服务业就业弹性大, 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小, 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 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 发挥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要加快调整投资结构, 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 给予优先权或更加优惠的政策, 促进其发展;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 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努力解决每年500万-600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 促进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 尽快提供再就业岗位以使倒闭企业员工和被裁减员工得到安置, 确保社会稳定。

五、结论

世界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挑战, 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克服危机的思路也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路径, 只有促进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才能真正拉动消费, 消费在GDP中比重的提高, 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内需的扩大可以弥补出口的受损, 带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园, 王达学.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晓光, 房勇, 程棵.次贷危机的系统科学分析[J].管理评论, 2009 (2) .

[3]、孙杰, 李柯勇.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发展[J].研究与实践, 2008 (6) .

[4]、2009年一季度经济评述:打好对外贸易发展持久战[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2005sbnjjsp/t20090421_402553598.htm.

[5]、强兴华.冷静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N].金融时报, 2009-01-06.

[6]、吴敬琏.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8 (12) .

5.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篇五

[关键词] 汽车金融 制约因素 政策建议

汽车金融是指在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活动,包括对经销商库存融资和对汽车营运机构及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它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32%和25.13%。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繁荣迫切需要汽车金融的支持。然而,近年来汽车金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作为汽车金融主要业务的汽车消费信贷在2003年之后整体萎缩。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839亿元。然而,2004年和2005年在中国汽车产业产销两旺的背景下,汽车消费信贷余额却分别降到了1710亿元和1594亿元。分析制约中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推动中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制约因素

1.个人信用体系欠缺

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能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客户资信信息难以取得。汽车金融机构对汽车消费信贷申请者的信用评价主要依据其家庭财产和经济收入状况,然而申请者提供的资信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难以得到核查和证实。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系统和合理的个人信用体系可资利用,导致信用评估成本过高、信贷门槛过高、信贷手续烦琐,制约着汽车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

2.风险控制措施不严

截止2004年底,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约1800亿元,其中不良贷款达945亿元,不良贷款率超过50%。这一现象固然有个人信用制度欠缺导致汽车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大的客观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汽车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不严。汽车消费信贷的坏账问题主要源于“骗贷”。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汽车贷款之所以成为坏账,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或实施有效的授信审批、岗位责任、检查监督制度,使得从业人员有机会里应外合,从而顺畅地骗取车贷。

3.法律政策环境欠佳

虽然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汽车金融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但是其缜密性和完备性不足。以《担保法》为例,一是对一些保障金融债权密切相关的担保方式没有给予法律认可;二是《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也造成汽车信贷的担保抵押适用范围有限,可操作性不强。再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为例,汽车金融公司受到资金来源、贷款利率、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化优势。

4.汽车金融人才缺乏

目前中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从业人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具备良好的金融服务营销知识但缺乏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二是熟悉汽车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懂汽车金融服务营销。中国缺乏复合型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汽车金融的快速发展。

5.电子网络亟待发展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汽车金融的网络化已经很普遍。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展网上选购、支付、咨询、理财等业务,可以实现汽车金融产业链信息化,进而提高汽车金融企业的运作效率和降低其运营成本。当前,中国对汽车金融电子网络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广大的汽车消费信贷者还无法享受到汽车金融电子网络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二、促进中国汽车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构建汽车金融服务信用体系

加强汽车金融服务的信用体系建设,解决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当前最主要是应当建立社会诚信系统、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担保制度。

2.健全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针对汽车信贷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指标体系,对授信额度、期限、利率进行动态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强化风险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严格执行审贷分离,进行定期检查与监督,严格防范工作人员道德风险;建立汽车消费贷款合同的复审工作制度,严肃合同管理,杜绝无效合同;强化贷后管理,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测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使风险在萌芽初期就被化解。

3.完善汽车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与汽车金融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担保法》、《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法》,《个人信用征信法》等。适时修改《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放松对汽车金融公司资金来源、贷款利率、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的法律约束,使汽车金融公司的运作能够与国际接轨,真正发挥其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的优势。

4.培养汽车金融服务专业人才

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增设汽车金融专业,为汽车金融服务市场输送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汽车金融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

5.推動汽车金融电子网络服务

6.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篇六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比如40000万亿的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从扩投资、促销费、稳出口等政策的到位,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一)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2008年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武汉市为例:2008年2月受春节、雪灾双重影响,我市CPI同比涨幅达到9.8%。为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全市加强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测和预警,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3月至6月CPI涨幅分别回落到7.6%、7.5%、7.0%和6.6%。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释放,加上新粮上市、蔬菜供应增多等因素的影响,CPI涨幅继续回落。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8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三)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07年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07年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年同期回落21.2%和6.3%。08年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07年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 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三)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

(四)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9,(7).

[2]王一鸣.当前经济形式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8).

7.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 篇七

1.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2) 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负责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3) 强化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 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 (4) 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 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 (5) 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 (6) 赋予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责, 同时对其实施更严格的监督。 (7) 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 以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

2. 英国金融难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包括三个新机构的建立。第一, 英格兰银行成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政策委员会 (FPC) , 以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掌握宏观政策工具。第二, 英格兰银行成立一个下属机构———审慎监管局 (PRA) , 以促进金融公司的稳定性。第三, 成立一个金融行为监管局 (CPMA) , 以保护消费者和管理金融市场。2011年6月英国政府还发布了《金融监管新方法:改革蓝图》白皮书, 对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政策委员会将专门负责宏观审慎监管, 将金融服务局原有的微观监管职能划分给新成立的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承担, 同时着重规定了各类法定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3. 日本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 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金融机构要给与风险管理部门应有的地位和优先性;更加关注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状况与资本充足率适应性;督促综合性金融集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2) 加强对资产证券化的约束和改进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强化了对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审查。提出基于金融风险的薪酬调整机制, 避免金融高管过于重视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金融风险。 (3) 加强信息披露, 增强市场诚信度和透明度。特别是增强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度, 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透明度的要求, 改进会计准则。 (4) 扩大监管范围, 着眼于系统性风险。改变以往注重保护储户利益, 重点监管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做法, 将监管范围扩大至保险证券银行等所有金融机构。 (5) 实施全面审慎性监管, 并加强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

4.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创设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设立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 (ESRB) , 其主要由成员国央行行长组成, 主要职责包括控制欧盟信贷总体水平和抑制“泡沫”, 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 及时发出预警并提出应对相关情况的措施, 以确保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金融危机。 (2) 建立超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成立三个超国家金融监管局:一是欧盟银行业监管局, 责对银行业的监管。二是欧盟证券与市场监管局, 负责对证券行业的监管。三是欧盟保险与雇员养老金监管局, 负责对保险业的监管。 (3) 把保护消费者作为金融监管的中心目标。欧盟金融改革法案成功将消费者保护列为欧洲金融监管局工作的绝对核心。

二、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

纵览各主要国家、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推出的监管改革措施,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市场主导原则和市场自由发展仍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

从各改革方案的内容来看, 其主要目的在于弥补监管漏洞, 纠正由于市场过度自由而导致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失衡状态, 而非对市场自由做出严格限制, 市场主导原则和市场自由发展的环境仍然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

2. 强调金融信息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金融是一个信息行业。无论是金融监管当局还是金融市场主体其工作开展及效果都完全依赖于其所掌握的金融信息。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同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方面, 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在贪婪的驱使下, 在未获得充分的交易相关信息之前就参与了交易, 从而产生其无法承担的损失;另一方面, 金融监管当局未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 进而未能作出及时反应。因此, 各监管改革方案都重点强调了金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3. 通过设立制度化实体机构加强监管协调。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行金融体系中, 一般都存在多个金融监管主体。多头监管容易出现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不清, 导致监管套利, 从而变相地降低了监管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 多头监管体制也存在很多的优越性:一方面, 在金融分业经营格局依然比较清晰之时, 分业多头监管的专业性依然具有制度优势;另一方面, 多头监管可以形成激励机制, 促进监管竞争, 为市场提供更有效的监管。权衡利弊, 多头监管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各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为此, 各监管改革方案都要求加强监管协调, 设立实体化、制度化的监管协调机构。

4. 强化货币当局的金融稳定职能。

各改革方案都着力强化了货币当局的金融稳定职能, 这反映了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关系的深化。在现代金融体系中, 银行类金融机构大规模介入资本市场, 这就使得后者成为了银行体系的重要风险来源之一。与此同时, 如果不考虑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无法建立, 货币政策也就无法有效实施。此外, 在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困境时, 货币当局作为最后贷款人也需要并且最适合于承担救助职责以避免系统性风险。在这一背景下,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 维护金融稳定就成为了与货币政策制定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职责, 其关注的范围和领域也显著扩大, 不再局限于银行类金融机构, 而是涵盖了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5. 突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不断复杂化, 系统性风险越来越成为金融稳定的重要威胁,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有鉴于此, 此次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很自然地将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6. 加强监管当局的危机处置能力。

在这次危机中,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极为不力, 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危机进程和严重性的误判,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金融监管当局缺乏危机处置的手段与能力。为此, 各改革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明确监管当局在危机处置中的权限和程序, 突出的一点的就是强调建立危机处置的完备预案, 同时授予监管当局在危机状态下“便宜行事”的权力。

7. 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高度重视。

会计准则在反映表外业务风险上的局限性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不透明性是此次危机爆发与恶化的重要原因。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金融监管改革都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但令人遗憾的是, 它们在相应的监管措施上则缺乏具体内容。这还需要国际协调合作与统一标准, 而这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8. 加强对投资者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本次危机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现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使得市场微观主体经常难以正确理解产品的特征和对产品蕴含的金融风险作出正确评估, 从而无法基于审慎的判断作出交易决策, 甚至落入欺诈陷阱。因此, 保障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索赔权是各项改革方案中的共同内容。

9. 推进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

在各项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都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国际监管合作不仅是防范外源性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有助于统一各经济在金融监管改革上的尺度, 避免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对自己国际地位造成威胁。

三、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政策选择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所受的冲击更多地是在实体经济层面而非金融体系层面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性不足避免了外部系统性风险的传染, 与此同时, 中国的高储蓄率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 使得金融机构不必求助于高风险、高成本的融资渠道。然而,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对于金融服务多样性需求的日益增长, 金融体系必将更为开放, 金融市场也将更为活跃, 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应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积极稳妥地推动中国金融监管改革。

1. 坚持金融监管全面覆盖的原则。

“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是金融监管发展的潮流, 不论是较早改革的英国、日本还是危机过后的美国, 其金融改革都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趋势。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直秉承了全面覆盖的理念, 并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 更应该付诸实践以有效保证这一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2. 坚持适度监管, 鼓励金融创新。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 如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过于松散, 甚至缺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不发达, 中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权利限制过严。虽然这避免了类似于美国金融市场的高风险, 但是也严重约束了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需求。与此同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过度管制很容易削弱本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导致金融资源的外流。因此,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由于担心市场风险而阻碍金融创新, 相反, 必须将金融创新的主导权还给市场。

3. 加快推进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金融信息联通与共享。

金融监管当局充分掌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部门的相关信息, 对于进行宏观审慎性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 实现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推进金融监管信息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完善征信体系, 在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 有助于监管当局通过违约率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为审慎性监管提供支持。第二, 健全支付清算体系及其信息挖掘, 汇集经济交易信息, 以此反映交易活跃状况、经济景气程度和经济结构变化情况等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侧面, 为金融稳定状况的评估提供背景。第三, 加强金融监管当局内部及其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整合与共享, 在可能的情况下制定明确的、有时间表的金融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4. 建立实体化、法治化的监管协调机构, 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目前, 中国初步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 但是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正式制度保障, 仅处在原则性框架层面, 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 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 应将协调机制法治化、实体化。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组建有明确法律权限、有实体组织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以监督指导金融监管工作。

5. 突出消费者利益保护这一金融监管目标。

完备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是发达金融体系的共同特征, 也是构成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果金融监管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了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 就会挫伤消费者的金融消费热情而使金融业发展失去广泛的公众基础和社会支持。所以, 要使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就必须对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实行严格监管, 促进这些产品透明、公平、合理, 使消费者获得充分的有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信息。

6. 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 不同金融体系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与传导机制存在着差异。目前, 我国金融发展所处阶段和金融体系的特定结构决定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并非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但是, 随着综合经营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将会与当前发达国家进一步趋同, 金融控股公司等大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会快速发展。为了应对金融业快速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应在明确系统性风险标准的前提下, 确立监管系统性风险的专门监管机构。根据目前的情况, 可以考虑将这一职责赋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牵头监管”模式, 并与其他监管机构密切合作, 解决监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区”。

7. 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监管, 改进监管手段。

随着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 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及表外业务规模也在迅速扩张之中。为此, 中国必须加强资产负债表的监管。首先, 完善资产负债表的编报规则, 使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风险能够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 监管当局应当及时、充分掌握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情况, 为微观审慎性监管提供依据。再次, 监管当局应该在考虑到金融体系内部复杂联系的基础上, 在宏观层面上对资产负债表的总体变化情况进行监控, 并据此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作出评估, 在出现问题时发出预警。最后, 监管当局需要通过资本充足率要求和会计标准的改进, 消除或削弱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顺周期性, 平滑金融体系运行中的波动, 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8. 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与国际金融发展步调一致。

在当前形势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这是回应国际社会舆论的要求,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其次, 目前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仍然处于酝酿和起步阶段, 中国的及早参与有助于争取主动, 确立规则, 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身利利益益。。最最后后, , 尽尽管管现现阶阶段段中中国国金金融融机机构构和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参与程度仍然非常有限,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也将面临更大程度的传染性系统性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的防范与处置也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主要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中国经济时报, 2012.10.8

[2].何德旭等.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上海金融, 2011 (1)

[3].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报, 2009.10.20

上一篇:学无止境勇攀高峰演讲稿初中下一篇: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