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1篇)
1.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生命科学学部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
班 级:09级动植物检疫3班
学 号:200941918313 姓 名:彭婧雅
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
这次我所调查的三户对象是我家乡衡东县青山村的居民。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许多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青山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青山村农户收入的基本情况
1、农民收入水平低。胡秀奶奶家人均收入只有100元,一个月都难得吃上一回肉,家庭生活入不敷出,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而另一农户江永家虽说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去年家庭纯收入2000多元,但仅用于3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5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3/4,再加上日常生活,生活支出费用,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生活十分艰难。
2、农户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青山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靠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乡村最大的水泥厂经营不善倒闭也直接影响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三户的农民中,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产品占其收入的1/3,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长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民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民的高收入掩盖不了不少农民收入下降的真相。我所调查农户中周清农户家年均收入万余元,而胡秀奶奶家却一贫如洗。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科技含量偏低。在青山村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投入不足。青山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
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3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6、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青山村连续5年4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农户收入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青山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张全友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阳城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
2、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
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
权益。青山村80多岁的老人家胡秀,两个儿子都有智力问题,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
4、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5、农村群众办事不便。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青山村洲上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青山村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6、管理与服务跟不上。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
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4、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5、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防止通过政府行为“一哄而起”,急进硬推。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将闲田集中在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手中,让其自行调整,规模经营,增加收入。三是要择优扶强,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选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前景,能够组织农民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
6、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就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只增不减,农民收入就无从增起。一要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以此为契机,大力压缩财政和农民供养人数,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二要推行村务公开,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增强农村政务、财务透明度,促进乡村干部廉洁自律,杜绝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现象。三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2.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农民,收入,现状,调查,思考
当今中国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三农”问题, 而“农民的增收问题”更是热点中的重点。现在我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再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 通过多方式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一、双滦区农民收入现状
(1) 观察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保持平稳。“十一五”以来, 由于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较稳定, 双滦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平稳,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 2006年达到2670元, 增286元, 增幅12%;2007年达到2856元, 增186元, 增幅7%;2008年达到3044元, 增188元, 增幅6.6%;2009年达到3258元, 增214元, 增幅7%。
(2)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表明, 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据统计, 近年来双滦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合计占到总收入的95%以上。以2007年为例, 双滦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922元, 占纯收入的61%。其中, 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16.87元, 占工资性纯收入的6%;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829.71元, 占工资性纯收入的43.1%;在外劳动得到的收入收入人均为975.59元, 占工资性纯收入的50.8%。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067.46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37.4%。
(3) 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为稳定, 而转移性收入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农村医保政策、村里养老制度的实行, 双滦区农村居民的退耕还林款、粮食补助收入、报销医疗费收入、养老金等有了一定的增长。
(4) 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状况表明, 工业化程度高的村镇和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位居前列。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双滦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近年来, 双滦区共关闭五小企业32家, 影响农民收入8500万元, 间接影响 (交通运输、三产服务性行业) 农民收入2500万元, 两项合计影响农民收入11000万元。虽然各级政府想方设法鼓励和支持新发展地面企业, 但非农产业受到的重创一下子难以恢复。
2. 全区农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2008年, 绝大多数的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3.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1)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环境差, 收入不平稳, 保持时间不长久。 (2) 转移出的劳动力大部分在本县区域内就业, 增收空间小。 (3) 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就业不充分。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 影响双滦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制约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而双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活力不强, 焕发不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是基地难做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原始生产方式阻碍了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品牌难叫响。双滦区特色产业经营粗放, 深度开发不力, 资源特色没有转化为市场特色。三是龙头难带动。双滦区本来龙头企业就少, 再加上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整体实力不强, 规模小、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不完善、不规范, 辐射带动乏力。
2. 市场制约
一是农产品初级市场建设滞后。当前, 双滦区农业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进入大市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市场预测机制不完善。三是没有完善的营销网络。
3. 体制制约
双滦区现今的情况是具有不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农民发展生产信息不灵;尚未形成成熟的土地流转机制;市场交易能力低, 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
4. 劳动力的制约
双滦区农民普遍体现教育文化素质不高, 敢于进取的精神较弱, 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契约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淡薄,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针对以上农民收入状况和问题, 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是农业工作的重点,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合理定位农村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 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保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1. 打好“工业兴农”战略, 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内引外联做大做强民营经济“蛋糕”, 使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忙起来”, 形成“人人有事干, 个个有钱赚, 家家有存款”的良好局面。有关部门探讨信用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行业协会、技术开发、创业辅导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壤环境。
2.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意识
强化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 按照农时季节和产业需要, 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 有针对性地面对面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优化农民就业结构, 向种养业深层次转移就业, 使农民大量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就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农村人口多, 文化程度低, 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 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 劳动力明显过剩, 应该探索出一条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路子。
4. 加大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1) 坚持和完善开发式扶贫和扶贫到户等形式; (2) 开发扶贫项目, 发展主导产业, 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 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 (3) 小额信贷、农村低保、干部包扶等有效措施需要大力推广; (4)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存困难, 需要采用移民搬迁的方式。加快扶贫开发进度, 巩固发展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
五、总结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需要用心的去投入很多。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 结合实际情况, 开发创新思想, 努力为农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到“熟民情, 解民意, 排民忧, 办实事”, 认真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努力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申雨伶.滦平县农民收入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统计与管理, 2011, (2) :17.
[2]常利民.关于创新农民增收机制的调查思考[J].湖湘三农论坛, 2009, (00) :85.
3.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民收入倍增 江苏南通市 调查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国内消费不足、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各地纷纷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在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农业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民收入倍增成为整个收入倍增计划的重点和难点。2011年11月至12月,“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江苏省南通市展开调研,了解农民对收入倍增问题的所思、所想和所盼,并对收入倍增的难点和出路进行研究。
一、农民对收入倍增的态度
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回收367份,其中有效问卷344份。问卷发放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职业为农民的326人,占95%;个体、经商人员和其他类型人员有18人,占5%。而且每年实际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144人,占42%;2万至4万元之间的179人,占52%;4万至6万之间的有17人,占5%。
(一)农民对收入倍增的愿望较为强烈,但自信心不足
对于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必要性,我们设计了两个选项,统计结果是:应该实施,收入问题和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85%);无所谓,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解决好了,收入低点无所谓(15%)。这表明,虽然教育、医疗、养老同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社会保障体制依然不健全的条件下,农民希望通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凭借智慧和劳动增加收入,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对于“十二五”时期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的问题,结果显示:能实现的只占29%,不能的占10%,不好说的占61%。后两者总共高达71%的比例说明,农民对于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大部分存在自信心不足问题。这也对我们政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制定出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收入倍增政策,从而提高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可信度。
(二)影响农民收入倍增的制约因素众多,增收渠道有限首当其冲
对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民收入倍增问题,我们设计了6个选项,限选3项。回答的结果分别是:增收渠道有限(64%);政府财政投入不够(51%);没有相应的创业机会(38%);知识水平有限(35%);政府服务不健全(32%);法制不完善(28%)。虽然这些问题都是挡在农民增收面前的几道坎,但是农民的关注度各不相同。增收渠道有限是影响农民收入倍增的最大障碍,这表明农民虽然有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信息提供、城市化、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人仍固守于一亩三分地,对于增收致富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包括南通市在内的诸多城市提出“要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方位扩大富民增收覆盖面”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三)名义上的倍增和群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民对收入倍增的主要忧虑
对于收入倍增计划比较担忧的方面,我们设计了5个选项,限选3项。统计的结果从高至低分别是:收入增幅达不到物价涨幅,可能只是名义上的倍增(86%);收入倍增后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64%);低收入群体即使收入倍增了也没有多少收入(36%);收入倍增达不到既定的目标(31%);收入倍增计划将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15%)。该统计结果表明,当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的同时,大多数老百姓对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效果心存疑虑。收入增幅跑不赢物价是当前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名义上的收入倍增可以达到,为了倍增而倍增,绝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时,有64%农民担忧的是收入倍增后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这表明我们必须将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收入倍增摆在更加优先的战略地位,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辟致富新途径等方面,解除农民增收之忧。
二、农民收入倍增的难点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民对政府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心存疑虑,但普遍持赞成的态度。然而,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难点众多,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以解决:
(一)土地流转问题
首先,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不是十分强烈。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情况下,农民对于土地流转仍存后顾之忧。还有一些农户习惯于传统劳作型生活方式,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其次,流转价格偏低。土地流转遵循“依法、有偿和自愿”的原则,但在土地经营流转市场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流转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使得农户与公司和大户之间处于不利地位,获得的流转收益相对较少。
(二)政府引导问题
在市场变化较快,市场信号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农户种植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但在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引导农户种什么的问题。虽说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非常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产品,但在市场变幻莫测的条件下,政府为农户提供的信息往往也存在失灵,吃力不讨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引导积极性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发现村干部年工资基本在1.8—2万元之间,其中有1万元是村里自己出,有集体收入的从集体支,没有集体收入的从村里一事一议的出,他们的收入甚至还达不到打工者的收入,使得村干部压力很大,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村经纪人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一是有名无实,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质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因实而立,遇难而退;组织成员有利则来,无利则退;组织松散,合而不连。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组织的正常运作并限制了进一步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受限于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各个专业合作组织普遍缺乏市场风险意识,结果不是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就是产品销路不畅,使得农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农村经纪人素质有待提高。调查中了解到具有一定信息优势的农村经纪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大部分农产品利润流入自己腰包,而留给农户的寥寥无几,引起农户的普遍不满。
(四)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问题
首先,农业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富差距分化。过去几年虽然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重点是以项目扶持的形式进行,以激励先进为主的,宝贵的资金更多地流向企业主、大户和能手手中,这就客观地导致富者越富现象。而一些普惠政策,像取消农业税费、粮食直补、取消农村学杂费等惠及所有农民的力度还太小,低收入困难户低保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的提高困难重重,对贫困户脱贫致富有限。其次,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钓鱼工程”。由于村级建设资金的限制,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虽然上级拨款,再加上村级筹集的“一事一议”资金,但是资金总额不足以弥补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这样导致很多村不敢拿上面的拨款,这也导致了越富裕的村越有钱,越贫困的村越没钱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流转原则,不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对土地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情况,要切实制定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次,要积极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
(二)完善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
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鼓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获取和掌握市场信息。二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要建立多种市场信息收集、反馈机构,从事信息整理、分析、综合和传递工作。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帮助农民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将原料转换为产品,将初级产品转换为中高级产品,既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又避开了农产品季节性上市高峰导致价格下跌的问题。四是探索并完善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财力的状况,逐年提高村干部的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以每年不低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村干部工资报酬增长机制,以进一步刺激基层干部带领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目标。
(三)完善专业合作内部运行机制,扩大专业合作组织的范围
一是完善专业合作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维护专业合作成员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二是政府要扶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不仅可以稳定自己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也可以有效避免市场风险。三是监督和管理好经纪人。对于经纪人队伍要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监督,对欺诈农户的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四)建立农业投入稳定较快增长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完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进行农资价格补贴和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二是发挥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对于非经营性和关系百姓民生的项目,应以政府投资资金为主体,并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按照“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五)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不能仅仅将农民局限在农业内部,而要通过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将部分农民转为城市市民,并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②。为此,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城乡生产力布局和城乡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应充分借鉴重庆的发展经验,在城市工作满3年的农民工,愿意转为城市户口的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养老、医疗等一步到位,父母小孩也可随迁,这使得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得以解决,并且有利于实现农村的规模化经营,进而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①阳新国.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湘三农论坛.2009,(10):473
②孟圣山. 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要重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作用[J].江苏农村经济.2011,(5):15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省市合作课题“‘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EYB018)阶段性成果〕
4.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论文 关键词:基层 法院信访 工作情况 调查 思考
论文 关键词:基层法院信访工作情况调查思考
一、践行公正为民思想,以涉法上访问题为镜,梳理和认清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
当前涉法上访案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涉法上访层面扩大。根据信访部门统计情况看,“求决”和“申诉”在涉法信访中占很大比例,上访问题集中在对法院裁决不服,对强制措施及诉讼程序、执行的不满等。有 企业 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城镇拆迁安置问题。我院上访人住所地在北安的案件共10件10人,北安法院一审8件8人,经黑河市中级法院一审2件2人(上访人住所地在北安),期中涉及刑事审判上访5件5人,涉及民事审判上访为4件4人,涉及房屋拆迁纠纷1件1人。以民商事执行为主,刑事及附带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呈逐年上升,涉法上访层面逐年扩大,包含法院审判业务的方方面面。
(二)重访、缠访案件数量上升。有的案件上访至上三级法院,甚至多次进京上访,上访数年,如我院包保稳控的上访人童某,历经(69)北公军管判决,(79)北安法院判决,(81)黑河中级法院判决,(84)省高级人民法院通知驳回,上访至今,仍有越级上访的倾向,类似此案的上访人现已成为职业上访。
(三)上访请求赔偿数额愈来愈高。有的上访案件初访时请求事项单一,请求数额几千元、几万元,上访几年后请求数额增至几万元、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呈现复杂性,处理难度愈来愈大。
(四)上访行为方式表现偏激。上访人上访态度表现对立,方式多样,有的采取集体上访,围堵法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机关大门,以自杀等方式威胁,有的采取静坐、静卧、散发上访材料、扯横幅、拦截领导车辆等极端方式上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涉法上访问题日趋增多,处理难度愈来愈大,使法院工作处于被动,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法院自身的原因,突出反映在四个这方面:一是在工作中确有司法不公的问题。违背程序法,审查认定事实不客观,实体裁决不当,适用 法律 不正确,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偏袒一方的。二是“执行难”尚未全面解决,一些案件执行未果的问题。案件承办人久拖不执、贻误执行时机和不严格依照程序法执行、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而不执行、超标的执行,有的案件裁定中止和终结执行不当,执行力度不够,或查封、冻结、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使用错误,或错误执行案外人财产。三是少数法官的司法作风,人民群众难以满意。法官不能保持中立立场,办案没有效率,庭审中质证、认证不规范,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审查不细,随意打断当事人发言,不听取当事人陈述意见,随意变更开庭时间,案件强行调解,违法调解,对当事人申请调查证据不予理睬等,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四是立案申诉难的问题或信访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应予以立案的不予受理,重复立案,裁定自动撤诉不当,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不及时或不当,回复信访不及时、驳回申诉、驳回申请再审处理不当。立案信访部门对信访案件,一接了之、一送了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二、践行公正为民思想,以涉法上访问题为鉴,应理性分析问题成因。
(一)少数案件质量、效率、社会效果难以统一。
有句话说没有无缘由的爱和恨,同理,涉法上访案件中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上访,一些有悖公正的审理结果,违法的裁决,办案拖拉的案件,迫使当事人只有选择上访的路来维护自身权益。客观地说,少数素质低下的法官所办的案件难以保证质量,案件结果缺乏公信力是导致上访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法院的司法权威不足。
司法权威是司法秩序的维系,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昭示,维护司法权威也就是维护法律权威,由于我国现有的司法制度设置,所有法院做出的判决经过上访、早泄诉、进入再审都可能失去既判力。相比较,国外若变更法院的一个判决是非常艰难的和少见,正是这种判决的不确定性,便会出现每一个案件审结后,法院认为没有错,当事人认为有错,或者法院认为没有错,而检察院认为有错,甚至当事人、检察院都认为没有错,而法院认为有错的都可能进入再审而导致上访、申诉活动的产生,概括的说,公正的标准不是由法院唯一确定的,进一步的说法院司法权威的不足,表现之一就是上访的泛滥。
(三)现有的上访制度对上访人的权利义务制定的不相均衡。
现行的国务院制定的《信访条例》和2004年1月1日实施的《黑龙江省信访条例》,对上访人的信访权利人予了充分的保护,而对其义务规定甚少,在德国当事人提出申诉,如案件维持了原判,是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要负责偿还启动再审程序的全部费用。而我国现行的制度没有任何限制,出现了上访申诉主体无限,上访申诉时间无限,上访申诉理由(条件)无限,上访审级(次数)无限,在实践中会误导当事人,我可以不断申诉上访,直至最高法院,即使最高法院的裁决也不相信,还要上中央申诉上访。无义务的上访权利,无限制的上访权利,无责任的上访权利,怎能不使上访数量增加呢?
(四)上访人以上访为手段向法院施加压力,求得于己有利的结果。
在实践中,很多初访的案件,在审理未果时,当事人就去上访,理由如办案拖拉,地方保护,偏袒一方等。这些初访的案件反映出当事人将上访作为一种手段向法院施压,促使法院作出于己有利的裁决的心态,这使有访必接的良好初衷被一些人滥用,无疑增加了诉讼成本和信访成本,处理本不应属上访的案件所浪费的人力、物力,对真正涉法上访的案件的处理有着一定影响和破坏,形成上访无序。
(五)公众人对法院司法工作期望盲目,这种预期落差,导致上访。
法律不是万能的,这是司法实践得出的定论,当前司法活动由于受到各这方面不切实际地渲染,公众不合理的期望与法院司法现实产生矛盾。如当事人认为法院应予立案的,法院依法不予立案,使当事人难以接受和理解,再如当事人诉讼知识缺乏或诉讼能力低也是导致上访原因,以民事诉讼为例,由于当事人的错误陈述和主张,可能导致裁判结论与案件事实的不符,由于自认掩盖了事实,举证时限内举证不能或不充分等等都会导致有理没打赢官司。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强制律师代理制度,这种社会期望值的落差,人们对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差距的认同水平,都将导致当事人对法院裁判怀疑和不信任,人们对司法的认识与法院办案 规律 的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也将导致上访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六)现有司法环境存在缺陷。
地方党委政府涉及一些市政工程,重点工程的,由于法院要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法院应政府要求往往参加些诸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安置的办公会议,而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当一事人认为法院先入为主,因此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法院和政府是官官相护,法院裁决表达政府意志,对此成见很大。另外,现存机制中人大监督、纪律监督、检察监督、干部监督等对法院监督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当事人找最大的官才能解决问题的也是上访心理之一。
(七)立案信访部门职能弱化。
现有的信访处理办法大多为群众接待室,收发信件、记录意见、报告领导、等待处理的“传声器”式的工作,由于自身不具备一定权限,使上访人认为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找权力在上的机构或领导,并且上访信访部门也大多是问题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种流转方式使上访人态度更加对立。
(八)现实中司法作风亟待提高。
5.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一、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以往那种优越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跳槽”离开党政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据调查,从1999年起,津市市在四年时间里先后有33名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离开党政机关另谋他职,其中任单位党政正职的就有16名,占离职干部总数的48%。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党政领导干部流失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转行到企业做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具备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相当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其他一些新经济组织都乐意以高薪接受党政领导干部加盟。以津市市为例,该市一名副市长于1998年辞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了高级管理人员,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全市先后有12名党政干部“跳槽”到企业做经营管理人员。二是下海经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日益优化,加上受身边早先下海经商干部的影响,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为改变自己相对窘迫的经济状况下海经商。从1999年起,津市市先后有10名领导干部辞职经商。三是离职创业。在调查中,也有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积极寻求发挥自身才干的场所,毅然选择了离职创业。四年来,津市市先后有11名党政领导干部离职创业或创办其他经济实体。
党政领导干部不恋“官位”闯市场,这有利于促进整个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同时对精简机构、缩减财政开支及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对建设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带来了消极影响。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离职创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都比较高。在调查的33名离职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8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2.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3人,占51.1%。如市勘察设计院原院长吴卫刚,是某建筑学院毕业的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2001年辞去公职后现供职于广州某设计院。市场需要人才,商界需要精英,但党政部门同样需要人才和精英,尤其是在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党政机关需要的正是那些肯干事、善干事、能成事的精英。而这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党政干部辞去公职,对党政部门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极为不利。因此,党政机关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正成为值得重视的严峻课题。
二、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原因
1、干部价值选择多元化。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打破了党政干部的优越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看似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实际上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官念”在逐步淡化,不再固守“从一而终”坐机关的想法。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实现自我价值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和巩固。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领域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限制逐步消除,创业环境逐步优化,良好、科学的激励机制逐渐形成,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尝试“换一种活法”,卸职让贤、辞职下海,寻求自身才智的保值增值,追求另外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促使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离开机关创业,或准备离开机关下海经商。
6.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社 会 调 查
题目: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层次: 年级:学校:工作单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石台寺村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收入情况、经营状况
调查时间:2012年2月25日—4月8日
调查对象:部分农村家庭,主要是成年劳力
调查地点:石台寺村
调查方法:个人走访座谈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
石台寺村地理位置:石台寺村隶属于榆林市清涧县,地形以山地为主,紧邻210公路,有河流通过。
石台寺村具体情况:石台寺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石台寺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石台寺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石台寺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
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石台寺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石台寺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石台寺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因此,石台寺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石台寺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石台寺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0.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1.3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惊人的6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其实,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负责乡镇企业的建设,这样农民就可以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红利,乡镇企业红利,以及个人工作收入等三个收入来源,这样就能大幅提高石台寺村农民收入水平。经过初步的计算,每位农民每年能从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分得红利1500元,从乡镇企业获得红利5000元,个人工作可获收入8000元,这样算来石台寺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近万元。与原来人均年收入4400元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基本达到了中小型城市的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直观的发现,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最有效的出路。
二、石台寺村与许多其它村庄最大的不同是石台寺村紧邻着县城,农副业和手工业市场比较活跃。
经过对石台寺村的具体调查发现,石台寺村存在很多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因素。
首先,石台寺村虽然距公路干道只有1公里左右,但是短短的1公里却没有一条真正的公路,还是落后的土路。一旦下雨,土路将会泥泞不堪,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与物资的进出。因此修好这条公路是石台寺村致富的前提。
其次,石台寺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90%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村民的人数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农村的教育观念使然。大多数家长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过早让孩子放弃了读书,而选择了出外务工。而农村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也使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的教育制度,使离开校园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当前工作的重点。
再次,一个精明的领导人是石台寺村,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所缺乏的。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几年前村里将川道水浇地转让用以建筑用地,这就等于掐断了本村人的粮食、副业之路。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精明的领导人。细看我国目前的几个富裕村无不是有一个精明而有决策力的领导人。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工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
7.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忻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忻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辖14个县市区, 190个乡镇办事处, 4996个村, 总人口30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 占总人口的77.3%, 有农村劳动力96.2万个, 播种面积43.2×104hm2。按现实生产能力分析, 农村第一产业约需劳动力32.4万人。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60多万人。全市每年还要新增1.5—2万个农村劳动力。该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十分艰巨。
据统计, 目前全市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49.5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51.5%。其中有38.2万人实现了8个月以上比较稳定的转移, 有10万余人是季节性、临时性的不稳定转移;外出劳务收入22.27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51元, 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该市的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 忻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
(一) 突出抓了培训学校的建立和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式主要有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两种。引导性培训是由市县农业系统及“阳光工程”基地学校完成;技能培训由省农业厅认定的“阳光工程”基地学校完成。目前, 该市的“阳光工程”基地学校已从2004年的7所增加到2008年的75所, 这75所基地学校分布在全市的14个县市区。其中, 按主管部门分, 农业系统的有21所, 占28%;劳动系统的有24所, 占32%;教育系统的有27所, 占36%;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的有3所, 占4%。按经营办学性质分, 公办的有30所, 占40%;民办的有45所, 占60%。在资源整合中, 涌现出了“山西海运技工学校”、“忻州创奇中专学校”、“忻州市技工学校”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优秀培训基地学校。2008年为例, 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3.56万人,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3万人。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05万人, 转移1.75万人, 转移率达到85.9%。
(二) 突出了品牌优势, 注重了区域特色。依托优势品牌, 实行特色转移;发挥地方产业优势, 发展本地二、三产业促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是该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现已形成内转外需十一大方阵。一是以五台泥瓦匠为主的建筑业方阵;二是以原平经纪人为主的销售业方阵;三是以定襄县河边镇游乐业为主的游乐业方阵;四是以河曲二人台演艺队为主的文化输出方阵;五是以五寨饭店业为主的饮食业方阵;六是以静乐保姆、保安为主的家政勤务方阵;七是以河保偏服务员为主的服务业方阵;八是以忻定奶牛贩运业为主的畜业方阵;九是以定襄法兰为主的锻造业方阵;十是以繁峙县、代县矿产业为主的农民工方阵。目前在静乐、岢岚又形成了“绣女”方阵。静乐、岢岚两县, 针对农村已婚妇女家务拖累大不宜转移就业的情况, 通过培训和有效组织, 引导妇女发展手工刺绣业, 带动农村妇女就地灵活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比如, 岢岚县吉祥手工刺绣合作社, 组织培训260多名农村妇女, 创作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风格独特的绣艺品, 产品以“订单”形式销往太原、北京、广州、上海、浙江等地, 近日吉祥手工刺绣合作社经理李招弟正与阿富汗和加拿大外商商谈签订外销订单。这种“公司 (合作社) +农妇、绣艺进万家”的模式, 最适合有家务拖累的农村妇女, 参与的妇女在农活、家务、绣艺兼顾的情况下, 每人每年还能增收3000———5000元。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劳动力培训未形成合力。涉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10多家, 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 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 各类教育单位的培训能力、资源的统筹配合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二)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当前该市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经费, 主要是靠国家和省里补助的“阳光工程”经费。每年只有2万左右的人能享受, 覆盖面小。“阳光工程”补助标准较低, 造成招生难、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和转移就业不稳定。市县“农转办”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 由于该市财政困难, 2004年以来, 只是市级有少量的工作经费, 各县市区均没有任何的工作经费。严重制约了该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发展。
(三) 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 虽然个别县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体系, 但服务管理不完善。据调查, 该市农民自发转移的占73%, 输出的农民工就业环境差, 特别是维权方面更是薄弱环节。
(四)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返乡农民工增多。据统计, 去冬今春返乡农民工已达13万人, 占固定外出务工人数的34%, 此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体系的建设。加强各级“阳光办”的职能, 一要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二要严格执行考核监督制度, 根据市“农转办”下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要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当中, 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做到层层有目标、有责任、有考核。
(二) 加强规范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广量大, 必须加强对项目实施和培训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今后在阳光工程培训中, 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制度、台账制度、培训工作月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 使之不断规范化, 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农民与用工单位意见反馈制度, 把农民和用工单位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作为检查培训质量、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 提高培训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 培训是提高之基, 转移是增收之路。各基地学校要创新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培训对象, 开展特色化、专业化和有效强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 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农民, 买单培训, 体现实惠;贴近企业, 订单培训, 体现实用;贴近市场, 菜单培训, 体现实际。做到市场和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组织什么样的培训。针对转岗转产农民的特点, 按照用工单位要求设计培训内容, 实行订单培训。
(四) 加强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忻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库, 全市14个县市区和定点培训学校都要建立数据库, 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体系, 做到资源共享。对现有劳务中介单位加强管理, 重点扶持一批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 政府调控, 保障有效, 运行规范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各基地学校要在主要输入地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站”, 提供驻地劳务用工信息, 帮助输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
(五) 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一是面向广大农民大力宣传“阳光工程”, 让农民了解党的阳光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树立一批依靠技能进城务工、创业致富的典型, 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二是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并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六) 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中央关于“各级财政都要专门安排用于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及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的要求, 市、县两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配套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用于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将把各县市区配套经费情况, 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七) 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明确维权机构, 设立维权举报电话, 做到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时, 有人诉、有人管、有人伸张正义。加快制度创新, 实行“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 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统计制度, 让农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待遇。
(八) 实施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政治高度, 进一步增强解决“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力争用3年时间解决全市10万个“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农村“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 实行“三个100%”, 即100%自主选择所学专业, 100%免收培训学费, 100%安排就业, 要使农村“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工资性收入占到家庭纯收入的50%以上, 使“零转移就业家庭”收入达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8.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农村举办幼儿园完全是主办者的一种自发行为,而这种自发行为的诱因就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多数幼儿园开办之初只要有简陋的校舍和桌凳、有黑板和“老师”便开办了,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申请、评估、审批等过程。
二是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负责人办园观念落后,无中长期规划,想办就办,想撤就撤,随意性较大。
三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仍不合理,点多线长,大班额情况普遍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师资整体短缺。
四是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园址是借用村委会或居民住宅,房屋陈旧,场地狭小,采光不明,虽存在安全隐患,但不便维修,只好维持现状。
五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是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自行招聘的,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学历,没有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和培训,她们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教材选择、班级划分等方面不按幼教规律办事,加之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而导致小学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是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孩子早期培养就是早上学、多识字、会算数。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培养教育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因势利导、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研究。
一、加大监管力度,逐步规范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应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监督检查。在监管环节上严把三关,一要严把审批关,做到先审查资质,在实地查看验收,凡新办学前班、幼儿园条件标准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二要严把督查关,定期组织专人深入一线,展开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尤其对设施安全、饮食服务、规范收费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要限期整改,对已开办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民办幼儿园,要加强检查评估与指导,不断提高办园标准,提高办园质量,对不合格的民办幼儿园要采取强制措施坚决予以取締。三要严把评估关,希望有关部门和幼教专家,本着对家长、幼儿和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形象高度负责的精神,公平、公正的评估好每一所幼儿园。
二、努力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一所幼儿园,首先要有一批好的教师来吸引家长,吸引幼儿,没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不能很好的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我们要培训现有的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园教师以各种形式到幼儿师范学校或县级一类幼儿园去参观学习或培训。其次,我们要鼓励和动员那些原先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现今在小学教师岗位上的教师能够回到幼教岗位上,因为她们毕竟接受过系统的幼师教育,对各种业务比较熟悉。最后,我们要大力引进优秀的幼教人才,特别要注意引进幼师毕业的本地毕业生,鼓励她们回原籍从事幼教,这样既可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又可以缩小师幼比例,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长期发展。
三、积极拓展教学空间,逐步更新教学设施
上级主观部门要想办法解决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这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教室的空间,需要宽敞明亮,采光条件好,透风性好;另一个是室外的活动空间要宽敞,活动器材要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一定要消除,不能用的设备坚决给予报废,逐渐添置新的活动器材,并要注意保护和维修,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舒适。
四、提高幼师的经济待遇,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公办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师几乎都是小学编制,什么东西都是跟小学挂靠,民办幼儿园里的教师月工资只有三、四百元,更不要说什么医疗保险、住房公基金。所以要尽力提高幼师的经济待遇,政府在这方面对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要扶持、要有政策倾斜,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做到“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
五、注重幼儿能力培养,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
学前教育应把孩子的能力培养当作重要的教育目的来抓,要把孩子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生活中的点滴常识融入到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要寓教于乐,把教学融入游戏之中,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成长。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开发心智,让孩子们爱上快乐,爱上学习,而不是让孩子机械地去背东西,不要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规律,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实质上就是拔苗助长。所以我们要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杜绝学前教育的小学化。
9.农民生产情况及收入调查 篇九
一、农民生产生活基本现状
肖咀乡地处合水县城南部,罗段公路穿境而过,管辖6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3111户,13758人,总土地面积 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5340 亩。近年来,我乡坚持按照“近抓甜椒,远抓苹果,常抓劳务,全乡草畜”的经济发展思路,狠抓农民增收工作。预计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0元,较上年的1590元增长80元,增长5%。
农民纯收入来源测算:
1、甜椒产业:全乡全年共种植甜椒3100亩,生产优质甜椒 9300 吨,每亩按1000元计算,预计全年人均从甜椒产业收入221元;
2、苹果产业:全乡共有果园面积11000亩,其中 挂果面积2000亩,每亩按2000元计算,全年共实现收入400万元,人均185元。
3、劳务产业:全年全乡共输出外出务工人员3100人(次),已达到户均1人的输出目标,每人按每年劳务收入3000计算,全年共计实现劳务收入81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574元。
4、养殖业:预计年末羊存栏达到2400只,每只按300元计算,实现收入72万元;牛存栏1300头,每头按2000元计算,实现收入260万元;猪存栏1500头,每头按1000元计算,实现收入150万元,养殖业收入共计482万元,人均收入200元。
5、种植业:全乡共计种植各类粮食及经济作物15540亩,每亩按200元计算,人均从种植业中收入220元。
6、其他收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人均收入达270元。
二、农民增收难点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经营化程度较低,致富意识淡薄,小农思想比较严重,有些产业还没有做大做强,除甜椒已基本形成规模外,苹果栽植与管理和草畜养殖等技术含量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通讯等“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严重制约我乡经济发展。
3、龙头企业少,规模化程度低,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依旧存在。
4、农民整体素质低,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困难,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也限制了农民开拓精神的发扬和风险意识的提高,增收困难。
三、建议与对策
1、发展现代农业,以支柱产业引领高效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推动畜禽养殖示范点建设,加快转变养殖方式。
2、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水、电、路等“瓶颈”制约,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
田水利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知识,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
3、新办龙头企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大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的市场化、企业化、现代化进程。
4、小康农宅建设破解“地从那里来,钱从那里来”两大难题,解决“用地手续如何批,群众到底如何建”两大问题,结合乡情民风,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5、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道路、用水、用电建设;落实农村教育两基建设,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积极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发展农村低保救助,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改善农村社会福利条件。
10.当前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调查 篇十
姓名(楷体-GB2312、五号)
摘要(加粗):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数量巨大的农民工付出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但是,农民工的打工境况却令人担忧,其合法权益被侵犯现象已经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的时候,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方法和措施。(一般不超过300字,200字左右为佳。楷体-GB2312、五号、单倍行距)
关键词(加粗):农民工;劳动权益(一般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正文:层次依次用“一”、“二”、“三” „„;“
(一)”、“
(二)”、“
(三)”„„;“1”、“2”、“3”„„等表示。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根据学校要求,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特点,选择了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在见习期间发现了一个现在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一级标题加粗)
1.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对幼儿园评价的误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众多家长的口头禅。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识字,早数数,甚至还希望他开口能说英语,以至于有些幼儿园也开始把教孩子识字、数数,算算术等智力开发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从而忽视了孩子在幼儿阶段本应该注重的好习惯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一级标题加粗)
1.使孩子厌学
孩子在0-6岁期间,并不适合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而只能帮助他们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龄前期不断地灌输各种知识,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
(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参考文献:(加粗)
[1] 唐娅辉.性别意识与妇女地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4).(杂志)
[2]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书)
[3]平稳过度 携手共进——2001年复旦大学生妇女观调查报告[Z].人口世界网,2002-7-29.(网上文章)
[4] 昆明三个千万富翁登广告联手征婚[Z].[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9-5.(报纸)
11.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一、祁阳县业余体校发展现状
目前,该县业余体校的发展令人担忧。从训练形式看,该县业余训练工作多数只制订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训练形式主要以“走训”为主,这种训练形式主要缺点是学习、训练不集中,运动员不仅要面对学校的高压学习,而且要适应业余体校的强化训练,学习与训练无法有效结合起来。从教练员队伍情况看,该县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力量不足且呈老龄化趋势,全县业余体校教练员只有6人,其中40岁以上4人,其余2人已50岁以上。从训练项目看,该县优势项目呈逐年萎缩的趋势。跆拳道、游泳、田径等项目一直是该县传统优势项目,曾在省、市赫赫有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田径项目曾是全省的“重点班”,在2006年的省“十运会”上荣获3枚金牌,而去年的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该县只获得一块银牌。从训练场地建设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目前,全县能开展田径训练的场馆只有陶铸体育馆,它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少,仅能基本满足田径训练,其他训练项目根本无法开展。而建于祁阳二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自建成后一直搁置,现只用来出租搞经营性体育项目,没有较好发挥体育训练的作用。
二、对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机制不全。“体教结合”训练模式难以落实到位,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由体育部门来承担,大多数学校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难以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只注重学校成绩,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抓而不实,抓而不紧。受编制限制,广大农村包括乡镇一级政府没有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如祁阳县体育局从1999年后编制控制在20人左右,至今既不能增加编制人数,又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进入,无法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优秀师资,直接影响了新项目的开展、训练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业余体校训练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祁阳县财政支出相当紧张,对业余体校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每年财政只安排5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县级体校训练器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的训练条件需要,特别是有些乡镇连正常训练的场地都无法保证,参赛经费就更不用说了。同时,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业余体校难以应付日常开支,导致办学条件差,教职工待遇较低,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师资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祁阳县体校退役的人员占大部分,他们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文化水平低,训练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训练意识欠缺,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特点要求,先进的训练手段少,大部分运用“师傅”传授的老办法、老套套,缺乏创新,从而导致训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老年教练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又接近退休年龄,训练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外,担任训练任务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再加上还承担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和其他课程教学,难以腾出时间开展系统化训练,致使体育训练训而不严、训而不管。
(四)招生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越来越高,大多数不愿让孩子进行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怕影响孩子学习和今后升学。从客观上讲,体校学生训练或多或少对文化学习有影响。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小学阶段搞体育非常支持,但一进入初中,都不愿意孩子继续进行训练,使一些有潜力的运动员流失。同时,不少学校受传统“重文轻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对体育训练不太支持,无法形成支持、关心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认识,调整办学思路。随着形势变化,县级业余体校要正视现实,坚决摒弃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的现象。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特别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充分认识体校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自觉调整办学目标,变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单一渠道为输送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的“三位一体”,使学生全面发展、多项选择、发挥特长,既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又促进地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配合,推行“体教结合”。业务体校必须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体教结合”。首先,教育部门要抓好业余体校教学的管理和改革,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结合体校学生实际,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的管理。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同时,灵活设置训练项目,使学生凭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既传授学生健身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既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又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
(三)完善网络,健全育才机制。业余体校必须正确面对生源减少的问题,充分发挥普通中、小学体育人才摇篮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推荐工作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变坐等少数体育爱好者上门求学拜师为教练下乡选才,理顺选才荐才的渠道,及时挖掘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形成科学、系统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的业余体育训练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另外,业余体校应根据全县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科学设置训练项目,整合体育资源,真正把学有专长、富有经验的教练员队伍组建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更新必要的训练设备与器材,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建设,建立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创新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政府要将业余体校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体系。二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完善县级竞技体育考核评估体系,体育部门应将所属的业余体校的开展训练情况、参加年度竞赛情况、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开展体育训练及参赛情况、业余体校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情况均纳入考核内容,定期和不定期对体校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三是切实加强交流,提高办学水平。业余体校应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主动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横向竞争,取长补短,提高竞技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体育活动,通过自我表演,增强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四是提高教练员的自身素质。作为县级体校的专职教练,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坚持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增强教研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对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业余训练方式方法既能适应学生体能特点,又乐于被学生接受。
【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09-08
关于入世与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几点思考08-09
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对策08-05
关于当前我镇纪检监察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8-20
当前基层职工思想状况之调查与思考10-20
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09-07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09-01
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09-26
对当前加强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思考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