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教学反思(共14篇)
1.《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篇一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盲人摸象》一课通过五幅图展示了盲人摸象的过程。这是一则佛教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根本没有深入实际,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没有弄清客观事实的真相,而仅仅片面地乱摸一下,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主观地妄下结论,就如“盲人摸象”一样。
这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几个盲人要摸象。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个人摸象的结果。第三自然段以问句结尾,引人思考。“他们谁说的对呢?”到目前为止,学生们还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以问题为结尾的文章。而这一问,也恰是我们要为其揭示道理之所在。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说,然后适机渗入寓意。
这则寓言是向学生进行浅显的哲理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辩证唯物的思想。鉴于本课只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哲学原理的启蒙教育,因此教学中我力求多运用一些实例和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各方面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所提高。
二、教学反思
《盲人摸象》是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寓言。寓言的教学应该在识字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为了突 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很多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体会。一是激趣导入。一上课,我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你知道它的样子的吗?能不能说一说?”接着板书课题《盲人摸象》,我们师生共同理解了题目《盲人摸象》的含义。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就很快明白了这一节课讲的是什么样的人在摸象。然后设疑:“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中的盲人了解到的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激发学生认真读文的兴趣。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寓意。先让学生读文后说一说:有几位盲人摸象?他们了解到的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盲人摸象时所感受的大象的样子。他们说的对不对?”当学生说盲人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不对?他们错在哪儿?”引导学生抓住句式“……摸着……就说(大叫)……” 来挖掘寓意,使学生认识到盲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不经深入思考就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大象的形态,所以说错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盲人所说的话,读出他们的自以为是的特点。最后,我让孩子们结成小组分角色朗读,孩子们兴致很高。在学生熟练掌握文中人物对话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到前面来表演,让五位同学扮演五位盲人,孩子们都非常愿意表演。而且也在表演中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孩子们的表演,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蕴含道理的理解。他们体会到了只有深入实际,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弄清客观事实的真相。我的简洁明了的板书也大大加强了同学们对寓意的感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采用这种形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自主学习。
2.《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篇二
笔者从事盲人推拿教学近十年,对盲人推拿的手法教学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出来供同道参考,以期能抛砖引玉,对盲人推拿教学有所补益。
1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推拿手法要学好练好,每一种手法都不容易,都有它的诀窍和门道。但是作为推拿初学者来讲,不同种类手法入门的难易程度还是不一样的,如传统的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等六大类手法中,摆动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相对难一些,而摩擦类、挤压类、叩击类则相对要简单易学一些。根据教材安排,第一个练习的手法是一指禅手法,它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对动作形态的要求以及力学结构的把握,不是一个初学者轻易能够掌握的。如果作为第一个手法来教学,学生很容易对手法练习产生畏难情绪,降低练习的积极性。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按照摩擦类、叩击类、挤压类、摆动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的顺序来进行讲解和练习。同一类手法中,也是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先讲单式手法,后讲复式手法。这样,盲人同学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了手法学习的信心,对手法练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2 从轻到重,悉心体会
手法练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力度和频率。但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同学们将注意力放在力度和频率上时,往往忽视了手法的形态和内心那种自然流畅的体会,手法容易变形,自我找不着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进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确保手法外形正确的情况下,幅度从小开始,频率由慢开始,逐步加大加快,而不是按教材要求一步到位。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把握内心真切的感受,必须要找到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觉。
比如一指禅手法,要求“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1]
该手法初练习时,要保证一定的压力和频率,否则容易变形。我们要求盲生初练习时,频率不超过120次,力度从无到轻,从轻到重。也就是说,在确保手法外形正确的前提下,先做空的摆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将大拇指轻轻按压在米袋上,力度从确保大拇指能摆起来开始,逐渐加压至合适的力度,这个时候的频率一般达到每分钟75~80次就可以了。在找到感觉和上臂、前臂、手腕、手指适应这种力度和频率后,逐渐加压、加快到教材的要求。
这个阶段中,学生内心对手法的感受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他有一个流畅的感觉,这种流畅的感觉一定要从最初就能找到,而找到这种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将眼睛闭上。我们的盲生不存在这个问题,但班上还有部分低视力和健全学生。我们是严格要求他们将眼睛闭上的。闭上眼睛后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他们的心思在肩部、在前臂、在手上,能够确保他们以最快的时间找到手感。
3 学用并进,增强信心
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我们是要先学习完推拿的全部手法和练功的全部方法后才开始接触到推拿治疗学的。这样的话,要有一年的时间花在手法(及推拿学基础)的学习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对于这种只练不用的学习,很多同学会觉得乏味没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强同学们练习手法的积极性,同时又不造成医疗事故,我们联络了学校门诊部,介绍一些病情比较轻,诊断比较明确,推拿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伤科、内科病人,经老师分析提出治疗手法及具体方法后,由同学们进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4 形力并重,务求完美
手法外形的正确、完美,一直是盲人朋友在手法练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由于看不见自己的操作,所以很难去对手法外形进行改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同学们进行分组,每个盲生至少和两个健全学生分在一组,操作时,由健全学生随时观察盲生的手法外形,一旦发现外形不正确,立即向盲生提出来,及时改正。通过不断的强化,盲生会逐渐产生一种惯性,摸索出正确手法外形的感觉。
手法的力学体会,这是盲生的一个强项,基本上不要过多地强调。这样就能够做到手法的外形和力量达到较好的结合,使得手法既有外在的形态美,又符合内在的力学要求。
5 亲自考评,确保质量
手法的考评一直是推拿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集中的考评由于时间太短和监考老师人数太少的原因,往往只能看看外形,难以考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练习手法悟性的不同,掌握时间的快慢不一,我们将考评进行分解,实行边教边考的方法。从学期开始一直考到学期结束。只要学生觉得手法练习的合格了(有时是一个手法,有时是多个手法),我们就对他进行考评,到学期结束时进行汇总。这样,有限的老师就能分出时间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亲自考评了。由于老师亲自考评,学生手法的力度做得怎么样也就一清二楚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上是我们在盲人推拿手法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关键词:盲人按摩,手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3.论如何加强盲人学校临床实习教学 篇三
[摘 要]:盲人学校临床实习教学是特殊医学教育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对如何加强盲人学校临床实习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根据中医按摩专业的特点和盲生的生理特点,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组织和计划;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加强盲生的人生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教学方式,使盲生早期接触临床。
[关键词]:盲人学校 临床实习教学 教学计划 组织管理
对于按摩医士,只有通过临床实习才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逐步掌握防治疾病的各种基本按摩技能,最后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只有切实地把临床实习及其它实践性教学课作为盲人医学教学过程的极为重要环节对待,才能提高特殊医学教育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按摩推拿人才。本文对如何加强盲人学校临床实习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根据中医按摩专业的特点和盲生的生理特点,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组织和计划
盲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由于学习环境改变了,由熟悉的学校变为陌生的医院;授课方式改变了,由课堂教学变为以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盲生在行走、饮食、上厕所诸方面的困难随之而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
首先,应确定临床实习的管理人员。班主任作为临床实习的管理人员,负责对盲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考勤、划分学习小组、定期召开汇报会;研究解决实习阶段中盲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搜集和听取盲生对临床实习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声。通过加强对盲生的思想教育,使盲生重视临床实习,从而把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应确定临床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盲生在临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指导盲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临床诊断能力和治疗(操作)能力。在临床实习的初始阶段,有的盲生对中医按摩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然而,初次接触患者时,由于没有临床经验,往往表现出手忙脚乱、语无伦次的失态现象;有的盲生往往用理论去套用实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实际接触的病例与理论有时不能完全吻合,因此,盲生对患者的病情有时会作出错误诊治;有的盲生初次临床实习,面对患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应确定临床实习不同阶段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般说来,盲人学校临床实习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即实习的最初1个月。这个时期由于盲生情绪紧张、动作不协调,应该重点体现一个“教”字。教盲生尽快熟悉所在的医疗环境;学会观察和初步视诊,掌握基本操作规则和诊治方法。
中期:即实习的第2个月至毕业前第2个月。这一时期盲生对所在医疗环境已较为熟悉,并掌握了基本操作规则和初步视诊方法。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培养盲生运用知识的准确度和效率,完成实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导盲生就实习的典型病例写出临床报告及体会。
后期:即实习结束前1个月。这一时期由于实习即将结束,毕业考试即将来临,盲生思想情绪不甚稳定,治疗上容易出现差错。因此,这一阶段应重点对盲生进行医德方面的教育。教育盲生在医疗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能因自己情绪上的波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二、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加强盲生的人生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盲人由于生理缺陷而多有异常沉重的心理压力,易产生自卑、孤独感,因而失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经过多年的接触,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多数盲生有着强烈的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比一般人情感更丰富、更敏感并且自尊心更强。
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指导临床实习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少照顾,多指导,少批评,多鼓励”方法,对他们既不歧视,也不放纵,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盲生需要老师的爱心,但不希望用过分的照顾来对持他们,他们希望老师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地对待他们,因而,我们在盲生遇到困难时,不是大包大揽地一味强调帮助,而是从旁加以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决困难,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另外,还有一少部分盲生情绪不稳定,当遇到困难时,心情浮躁,不能冷静处理问题,这时教师则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而应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战胜困难、克服弱点的潜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失误,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粉饰现实的教育,让盲生全面认识社会,看清形势的主流,坚定信念,并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侧面加以剖析,使盲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自我防卫的能力。当盲生进入临床实习,尤其初入医生角色时,要不断通过医疗实践锻炼使学生产生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紧迫感,并从心理上提高盲生对医学道德的理解。现实社会的教育比枯燥的书本教育更容易被盲生接受,因此,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盲生进行医德教育。
三、改革教学方式,使盲生早期接触临床
我国医学目前的教学方式是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盲生中医高等教育也一直遵循这一方式。这一方式之所以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存在着许多优点:首先,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其次,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也方便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大大地节省了财力及人力。
但是上述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弊端:首先,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在基础教学阶段,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完全割裂、互相脱节,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造成许多内容的重叠,甚至有时相互矛盾。其次,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分科越来越细,忽视医学始终是与人打交道、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人文精神,不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第三,基础教育阶段,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理论脱离实际,严重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五年医学生涯,前三年学生根本不接触医院,更没有接触到病人,不会看病、识病,在学完基础课后,在四年级学临床专业课时才有少量的临床见习活动,直到毕业实习时,才能接触到病人、临床,而学生在临床实习时,许多的基础知识也忘记得差不多了,造成了基础课与临床课教学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基础课的学习效果不深、不牢、不能学以致用。
因此,我们应改革教学方式,使盲生早期接触临床。应在基础医学和专业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生接触病人、接触临床的机会,从上学伊始,就有目的地结合课本带领学生去医院接触患者,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使得学生面对患者时发现了自己知识的有限,从而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医学为人服务”的理念,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滕伟民.盲人按摩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A].盲人按摩教育、医院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
[2]郑昌新.浅谈医院实习教学管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
[3]周至.“七结合”在盲人按摩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3,(4).
4.《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理解《盲人摸象》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讲述故事中的道理。
2、初步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知道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看局部。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大象的图片(已分割成几个部分)PPT课件
2、百宝箱:内装各种物品、玩具若干。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言活动课《盲人摸象》,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诙谐幽默,深深的打动着我,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听。在活动前我故作神秘的告诉班级小朋友说,今天在教室里来了一位盲人,你们找找看,孩子门左看右看都说不知道,我话锋一转问道: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盲人吗?徐成杰以最快的速度向其他小朋友解释着;“盲人,就是瞎子”我接着问,那他能看得见东西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不见”顺着孩子的思路,于是我引出了故事的开头,今天有一群盲人他们在摸象,他们看不见,你说怎么摸呢?孩子们被这样一个问题惊呆了。跃跃欲试的想要探究盲人是怎么摸象的。我在绘神绘色的讲《盲人摸象》的故事中,通过等待留空的教学方法,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点高。在这个故事中,他们认识到了小小故事带来的大道理:"看事不能只看一面,一个盲人摸到的只是象的一部分,而部分不能代表整体,然而这几个盲人都看不到整体,所以争得面红耳赤的,故事告诉我们所在的就是,不要像盲人一样以偏概全了,否则真是盲人了。虽然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孩子们不是很能领会,但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是大大吸引了他们,他们只知道做什么事情不能闹笑话,要多动小脑筋。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问孩子什么叫成语,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出,他们都不知道,为了让他们更加清楚的明白,于是我对什么是成语进行一番解释:成语是由4个字组成的,每个成语故事里蕴藏着一个道理。孩子们终于知道了答案一个劲的嚷着要我再讲一个成语故事,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安排在区域游戏的时候,老师到图书区再讲给他们听,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好一阵欢呼,其实只要让孩子们多看看成语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之道,从中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习到许多人生道理,何乐而不为呢?
5.《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篇五
设计理念:
这个学习活动其实是一个生成活动,它来自于孩子们的话题,我们在开展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时,小部分幼儿有关盲人的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跟主题有些出入,但是对于孩子关爱他人的教育在这里很充分得体现出来,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促使幼儿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活动目标:
1、尝试了解盲人的生活,感知盲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
2、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边的盲人。
活动准备:
1、前期和家长一起初步了解过盲人的生活,盲人生活的多媒体;
2、有关盲人用具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出示盲人图片:这些是什么人?
2、什么样的人才是盲人?(你怎么知道这是盲人?)
小结:眼睛一直都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人是盲人。
3、如果我们现在眼睛看不见,想干你自己的事情行吗?(幼儿闭眼尝试体验)
小结: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做任何事真不方便!“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所以我们平时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4、你知道盲人的一些事情吗?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小结:盲人真可怜但他们很坚强,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触摸在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生活上简单的事,有些盲人也可以借助一些忙人的用具(盲文、盲道、拐杖)进行学习、外出办事等等。
二、观看多媒体(盲人过马路片段)
1、你看到了什么?
2、讨论:平时看到盲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结:盲人因为看不见,行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平时应该要多多帮助他们,做个有爱心的孩子。
三、活动延伸
1、说说身边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教学反思:
残疾人朋友是现代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遭到白眼、嘲笑等不公正的待遇,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同情心、爱心是幼儿园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生活中,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家庭、社会关爱多、照顾多,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孩子甚至嘲笑、歧视、讨厌残疾人,看见残疾人甚至直呼他们瞎子、聋子,因此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残疾人朋友,让幼儿学会关心、爱护残疾人朋友是势在必行的。
6.《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生字9个,会写8个。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3. 懂得成语“盲人摸象”比喻人们看问题片面或只凭自己的经验妄加推测。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词,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成语“盲人摸象” 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问:“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他们感知事物的方法与我们不同,他们摸象的结果怎样?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找出本课生字词语。
四.学习生字
1.xiā mō máng bò ji chà tǎn
瞎 摸 象 簸 箕 差 坦
zhèn nǎi hǎo mèi mā zhù
阵 奶 好 妹 妈 柱
2.指导学生借助注音认读生字词,注意“簸箕”第二个字读轻声。
3.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读轻声的词读一读。
4.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字。
5.小组汇报,并提出疑难字,师重点指导。
6.从课文中找出生字组词,读一读。
五.学写生字
1. 本课有四个“女字旁”的字,指导学生写好“女”字旁,(“女”字旁要写得窄些,最后一笔是“提”要在横虚线上起笔,且不要出头。
2. “盲”和“瞎”字部首相同,但位置不同,“盲”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目”要写得略扁一些;“瞎”字是左右结构的字,“目”要写得窄一些。
六.读课文
七.作业:抄生字3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说一说文章写了什么事?(文章记叙的是五个盲人根据自己摸到的大象身体的不同部位,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部分,就是大象的样子他们各执一词,争论半天也没弄清大象的样子。
文章一共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二.学生自读课文,填写表格
1. 投影
五个盲人
摸象的哪个部位
结论
第一个盲人
象牙
好似大萝卜
第二个盲人
象的耳朵
像个大簸箕
第三个盲人
象腿
跟大圆柱子差不多
第四个盲人
象的后背
像平坦的床
第五个盲人
象尾巴
像一条绳子
2. 根据表格内容,指导学生练习说话:谁摸到了大象的什么部位,得到了什么结论。
3. 指导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4. 指名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 理解“争论”的意思。(争执、讨论)
② 思考:为什么这5个人同摸一头象却“争论了半天”,谁也没弄清楚大象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体会这5个人所描绘的是没有错误的,但这都只是大象身体的局部,都是片面的,从而使学生领悟中心;看问题不要片面或只凭自己的经验妄加推测。)
5. 设计情景:现在,你是一个旁观者,体会对他们说些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6. 教师小结。
三.组内练习朗读,根据内容进行表演。
四.作业:1、读课文 2、搜集带有数字的成语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默写字词
三.成语比赛,看谁记住了带有数字的成语多。
7.“盲人摸象”与教师研修 篇七
实施新课程以来,张铁道老师与教研人员一道针对一线教师增强教学能力的需要,带领研究人员和基层校长、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研修活动。他们还以北京市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吴正宪、王能智、李淑环、郝素梅作为研修资源,开展了丰富有效的主题研修以及其他主题的资源开发项目。他带领众多基层教师研修团队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总结出了“同伴研修”的实践策略,即:“贵在理念”——珍视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及其资源价值;“巧在设计”——创设全员参与的问题解决式学习过程;“重在实施”——精心组织,使参与者能够由衷欣赏同伴经验,深刻反思自身实践,并由此形成改进实践的动机和行动计划;“成在后续”——对于后续实践予以连续性的引导和积极干预,进而达到增强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
他和众多同志开展的实践努力得到了基层教师的由衷欢迎。他们亲身实践的基于“能力发展观”和“专业资源观”的教师研修活动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效,对于我们认识新时期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特点,改进基层教师培训的实践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这里,我们将张铁道老师新近完成的一篇短文刊出,以便大家进一步了解教师同伴研修的实践意义。
——编者
人人皆知的“盲人摸象”原本是一则来自佛经的成语故事。它说的是古时印度一个小国的国君镜面王利用盲人摸象劝喻臣民皈依佛教的故事。当时,印度国内流行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聪明的镜面王想出一个主意,他吩咐侍臣说:“你们找一些盲人,明天一早带他们到大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触摸大象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擦肩接踵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儿,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那好。你们每个人都讲讲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接着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一面巨大的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臣民见状,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镜面王是否达到了引导臣民皈依佛教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盲人摸象的故事从此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处世警喻:假如我们把对于事物的认识建立在一知半解或浅尝辄止的局部经验基础上,往往就容易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
2008年国际残奥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残疾人运动员以自己残缺之躯,奉献给我们“健全人”许许多多自强不息、超越人类极限的精彩表现,带给我们无尽的震撼和激励。如今,重温这则成语故事,我突然惭愧地发现:我们“明眼人”或许误读了故事中的“盲人”!我们在强调盲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固持己见、失之片面的缺点时,居然忽略了他们难得的可敬之处。我再三叩问自己:“故事中的盲人们有什么优点?”居然发现,他们至少有让我们“正常人”汗颜的三个优点:首先,他们都非常认真,努力地通过触摸,感受事物,并通过亲身体验做出对于认识对象的独立判断;其次,他们都很诚实,都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第三,正因为他们有了亲身体验获得的判断,所以他们很自信、很坚持。平心而论,我们作为旁观者都明白:他们之所以失之片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王只允许他们触摸了大象的某一部位。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位盲人都认真地体验了他们所认识的对象,并在亲身体验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认知。他们的诚实表达和坚守自信都无可指摘。而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明白,能够心无芥蒂地做到认真、诚实和坚持,不仅需要智商,而且需要勇气!
反观我们“明眼人”利用“盲人摸象”而形成的这则成语故事,我在与同事探讨教师研修问题过程中突发奇想:“能否从建构性学习角度,从‘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汲取对于教师同伴研修的积极意义?”(1)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获得了以下启迪。
第一,“摸象”,即注重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亲身体验。在我们看来,教师的直接经验可以被视为“摸象”的体验与认识过程。正是有了这样的“摸象”过程,使得每位教师都结合自身学科及教学服务对象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经验和体悟。尽管他们的个体经验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更说不上有许多所谓“理论价值”,但因为有了反复实践的积累和深化,使得他们的个体经验对于他们个人及其他教学同伴逐渐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资源价值。这一事实对于在基层工作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如培训者、教研员)而言,就意味着只有尊重教师自身已有的实践经验,并深刻认识他们的经验所具有的资源价值,我们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师学习活动。我们就不会有意识地忽视教师需求,就会有意识地避免一味布道式的“理念传授”、缺乏师生真实参与的“课堂展示”或训诫式的“满堂灌”等做法。这里就自然涉及到教师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将设计“摸象”过程,作为教师个人或者集体获得深刻认知体验的学习前提。
第二,“说象”,即按照集思广益原则,结合教师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确定一定专题,鼓励每个人结合自己已有的亲身体验及各自心得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引导大家相互倾听各自不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发挥教师个体已有经验的资源价值,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相互欣赏的交流氛围,激励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能够畅所欲言,相互理解各自观点,并引导大家汲取各自观点的有益价值。实际上,众人“说象”就是在相互尊重、认真坦诚、充满建设性气氛中所发生的,体现每一位参与者资源价值的交汇过程。
第三,“成象”,即参与者围绕一定专题,经过广泛交流汇集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充分体现参与人员成功实践经验的、相对完整的群体认识。在这样一个集腋成裘的资源建构过程中,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基于自身专业素养和对于参与者已有经验的资源价值的认识,引领大家针对已有经验进行积极的甄别、梳理和加工,进而形成能够体现集体智慧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教学专业知识和方法论价值的认识。藉此,便有可能将众多的“片面的、局部的象”逐渐汇聚成为“一只较为完整的、接近于真实的象”,从而实现由个体对于认知对象相对片面的认识到集体获得的对于认知对象的相对全面客观认识的建构过程。
第四,我们权且称之为“抽象”,即参与者对于认识对象的概念化过程。研修群体在上述对于实践体验的交流建构基础上,在组织者引导下,将大家对于“一只象”的具体认识转化为对于“象”的类别认识,即形成对于象的概念。学习者通过这一认知环节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学习的跨越,从而使得他们无论对于印度象、孟加拉象,乃至非洲象都可以借助概念而不必亲自逐一辨识均能认识。
借助上述对于“盲人摸象”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我们多年来开展的教师同伴研修实践探索的体悟,笔者试图说明:人类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属性,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由相对肤浅、片面到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过程。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认真体验,获得自己的初步认识,而后借助相互交流互补,形成接近正确的认识。
就在职教师的专业学习与能力发展而言,明确这一认识对于我们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师集体专业学习与研修活动具有积极价值。教师群体的学习与研修既是教师个体对于自身已有经验的反思加工过程的预设,也是对于开展相互交流、倾听,集思广益,由此获得更有价值的专业认识的学习过程的引领和群体体验。我们认为,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在职教师群体为了保持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交流研修学习,可以借鉴“摸象-说象-成象-抽象”的认知策略,设计并实施由个体经验到集体智慧的加工建构过程。为此,新时期的基层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结合教师教学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尊重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针对他们的具体需求,设计和实施有意义的经验分享、互动建构和资源生成,有效地实现由相对片面、肤浅的个人体验到相对全面、理性化的群体认识过程,从而达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目的。
多年来,笔者与不同群体的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针对中小学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结合不同学科和主题开展了实践探索。例如,“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培训队项目”(1992)、“农村小学校长改善人际关系专题研修”(1997)、“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教师专业系列发展项目”(2002-2008)、“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策略开发项目”(2003-2008)、“基于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经验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项目”(2003- ),以及先后与北农大附中、理工附中、中关村一小、北航附中等学校合作开展的“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师能力发展项目”(2004- )、“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教育生涯故事研修项目”(2005-2007)、“小学语文教师李淑环教学特色研修项目”(2008- )等。在长期探索、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教师同伴研修”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基层教师通过亲身参与体现实践原则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教学专业能力,并为开展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提供了实践策略等方面的方法论借鉴。
我们所开展的多样化探索实践以及由此获得的心得体会,在许多方面也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教育工作者尊重一线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依据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开展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经验过程”,的确是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藉此和教师一道享受了“实践出真知”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愉悦学习过程。□
(本文得到北京教科院吴正宪,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王能智、吴云,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刘芳等同志的启迪和鼓励,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8.盲人摸象 篇八
活动周次:第14周执教教师:
一、活动目标:
(一)积极大胆地游戏,感受与同伴相互合作、支持游戏的快乐;
(二)能注意力集中地听声音或同伴的提示闭着眼睛走到目的地;
二、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现场体验。
(二)物质准备:装水的瓶子,大象的图片。
(三)空间准备(场地安排):在场地中间摆放障碍物。
三、活动过程
(一)热身环节(3)
1、引导幼儿做上肢、下肢、体侧、提转、腹背、跳跃等动作,活动身体关节。
(二)游戏环节(24)
1、组织《听音乐找人》的游戏,引导幼儿练习闭目行走,体验盲人走路的感觉。
师:引导幼儿讨论:如果眼睛看不见会有什么不方便,请幼儿感受。
2、幼儿两人组分散游戏,练习听声音闭眼睛走,熟练后可以请发出指令的幼儿变换方向,用语言提示闭眼幼儿怎么走,提示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不偷看。
3、组织《盲人摸象》的游戏,引导幼儿轮流游戏,进一步巩固平衡技能,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幼儿游戏
4、提高 游戏难度,在活动场地上增加障碍物,发出指令的幼儿只用语言提示同伴向前走到达目的地。
(三)结束环节(3)
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游戏玩法
听音乐找人:幼儿两人一组、相隔一定距离站立,其中一名幼儿闭着眼睛,另一名幼儿说:“我在这里,我是〃〃〃”,闭着眼睛的幼儿听到声音后像发出声音的幼儿走去。睁着眼睛的幼儿在发出声音后不能乱动。
盲人摸象:一名幼儿睁着眼睛,一名幼儿闭着眼睛,睁眼的幼儿倒退着走,拉着闭着眼睛的幼儿,拉着他走到大象旁触摸大象。
9.盲人摸象 篇九
一个高大的盲人快步走过去,“吧”的一声,撞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你们不要来了,大象就是一根大柱子,粗粗壮壮的。”
第二个扎辫子的盲人慢慢地走了过去,使劲地敲了敲象牙,“哎呦,好痛呀!你们不要来了,大象就是两把大刀,可锋利了。”
第三个盲人一听,吓得坐在了地上。他小心翼翼地挪了过去:“嗨,你们都说错了,大象明明是一根又粗又大又结实的水管嘛。”
第四个盲人一蹦一跳地走到了大象的耳边,那个盲人往大象的耳朵那儿吹了一口气,大象觉得不舒服,就使劲地扇了扇它的大耳朵。那个盲人说:“大象就是一把大大的扇子,扇的风还挺凉快呢。”
第五个盲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摸了摸,说:“大象不就是一根又长又大的绳嘛。”
10.自我体检是“盲人摸象” 篇十
自检不能代替医学检查
广州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宋鸿说,网上很多说法是错误的,容易误导人。很多疾病不能依靠一些简单的症状或者方法就能诊断出来。比如吞干馒头自查食管癌,就不具操作性,因为正常人无法吞下干馒头。
该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陈云鹏也表示,自我检查好比“盲人摸象”,不同的自检感受,对不同个体来说,预示不同问题,更何况很多疾病自己无法感知,不可能自检发现,比如泌尿性结石,B超检查才能准确诊断。如果真的关心自己的健康,就应该去医院体检,这样才能准确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很多疾病发觉时已是晚期
专家指出,自检不能代替体检。很多疾病早期没有任何体征,或者症状不明显,很难察觉或是通过自我检查来发现。自我感觉良好不代表没有问题,当自检有了异常表现,可能治疗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
广州军区总医院附属一五七医院妇产科主任郭会平不主张自我检查乳房发现乳腺癌。她说,乳腺癌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等到摸到肿块时,已经是晚期了。她建议女性朋友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乳腺常规检查,而不要仅凭自检发现。“另外,卵巢癌的早期也几乎没有症状,只是少许的腹痛、腹胀,有明显症状或不适时,70%已经是晚期了。”
不当的自检方法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当的自检方法,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呼气憋气法检查肺功能,长时间憋气,可能会危及呼吸及循环系统,尤其是患高血压、心脏病或肺病的人,憋气引起呼吸不畅,严重的还会猝死。
11.“盲人摸象” 篇十一
‘盲人摸象”的游戏是我这几天玩的最好玩的游戏了。
今天我们又开始玩了,我和冰露、郑琦、德楷、伟伟、加财等五六个同学都参加了。比赛规则是:好多个同学在一块划上线的场地里玩,一个同学蒙上红领巾当“盲人”,在有限的场地里去捉当“大象”的同学。哪头“大象”被“盲人”摸着就输了,再当“盲人”去摸。双方谁出线了也犯规下场。
第一轮游戏开始了。我先当“盲人”,用鲜艳的红领巾把自己明亮的眼睛蒙住,面前突然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慢慢地走动,我先用手在上方一摸,咦!怎么回事?一个人头也没有?我再往下方摸一摸,奇怪呀!还是没摸到人。听到了细微的响声,我感觉到有人正在移动呀!我突然灵机一动,想了一个法子:先装不知道,静止不动。突然用力地出手,这一次的混水摸鱼,使有些“幸灾乐祸”的大象躲避不及。马上抓住其中一头大象的衣服,拿下领巾一看。哦!原来是躲避不及的郑琦呀。
第二轮继续开始了,这回郑琦是“盲人”,我们都是“大肥象”。料想“盲人”都是站着捉,我和大家都蹲在地上,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了。我自告奋勇地拍了拍“盲人”的肩膀,他一转身,我就马上三步并做两步地到躲到他背后,然后再下蹲,哈哈,他难以琢磨,扑了个空。简直有些晕头转向了……可是,好景不长,“盲人”几次试摸后,变得聪明了,好像识穿了我们的伎俩,他突然猛一转身,再往下一抓,一把抓住了陈加财……
第三轮游戏更加有趣了。“大家准备好。”我一声令下,“大肥象”四处逃窜。啊!不好了,“盲人”陈加财向我追来,我飞快地闪开。正在这时,一年(1)班的班主任陈老师刚好经过这里,“盲人”一把就抓住了他,“这只大肥象是谁啊?”他欣喜若狂地解下红领巾,一看,傻眼了。陈老师摸了摸加财的头,笑嘻嘻地说:“小鬼,我不是大象……”陈加财羞得脸都红了。
12.盲人摸象作文 篇十二
世界上触动心弦的下课铃总算拉响,学生们一窝蜂一样冒出课室,小红、小黄和小蓝冲到体育场开始玩起了“瞎子摸象”的手机游戏。挂在高高的天空中的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见她们,还把最好的朋友云朵也叫回来看热闹。秋风习习,金黄色的叶子竞相漂落出来,仿佛一只只翩翩飞舞的彩蝶,光彩夺目。
小红笑眯眯地戴上眼罩,她的眼下忽然越来越一片漆黑,觉得自身好像掉进了超级黑洞,但心里又拥有数不尽的激动和兴奋。小黄和小蓝也哈哈大笑着,向四处散掉,乱串着。小红外伸两手在空中探索观察,步伐也摆得比较慢,一一i一一i地移动,害怕自身会跌倒。小蓝感觉自身一定不容易被一个看不到又行走不便的“视障”把握住,他有意悄悄的靠近小红,快速伸手去碰了小红一下,又像被烫来到一样立刻取回手,外露捉弄反咬一口的撇嘴。胆怯的小黄尽管担心自身会被把握住,但见到小蓝把小红耍得手忙脚乱,她也壮起胆量,有意大声喊:“我在这,你去抓我啊!”话一讲完,小黄就赶忙逃跑,手掌心还捏了一把汗。被“欺压”的小红憋屈无比,停在原地不动,内心又慌又急,不知道该如何去抓“小象”。在风里摇荡的花草树木好像是小红的拉拉队在给她给油,但是戴着眼罩的小红看不到她的“拥护者”,最终是输掉。但她玩得很开心,傻又哭又笑着,嘴唇都合不到了。小黄和小蓝也笑变弯眼,呲牙咧嘴的。
不一会儿,上课铃响了,她们又玩耍着赶到课室。尽管玩乐的r间很短,但她们都感觉很考虑,欢歌笑语都不停息。
13.《盲人摸象》教学反思 篇十三
“盲人摸象”是一个流传广泛的佛经故事。千百年来,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因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而落下了笑柄。但换个角度思考,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大象就好像是真理,盲人摸象的过程就像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即使我们“触摸”到了真理,也并不意味着发现了全部的真理。那几个摸象的盲人虽没有触摸到大象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地摸到了大象真实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底,那几个盲人之所以闹笑话,是因为他们没有交流。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交流与合作对于人们来讲,成为一种生存所必须的技能。教师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个体,其职业价值就在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时至今日,许多老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仍旧缺少业务交流。
所谓同伴主题研讨,就是指特定学习群体,在组织者引导下,结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依据自身已有经验而开展的个人反思、相互交流与集体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同伴主题研讨以同伴互为学习资源为基本理论,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研究载体,以个人反思、同伴平等交流为研究手段,以解决问题或形成共识为研究的预期目标。
同伴研讨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教师的成长,要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经验,能否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有益资源?这是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
对于教师个体来讲,由于受专业知识、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教学经验就如同故事中那几个盲人一样,难免有局限性。加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从而带动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
同伴研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同伴研讨最基本的理念是把每一位教师及他们的专业经历都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必须承认,每一位老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如盲人摸到的大象的局部一样,虽是局部,但却是真理的局部。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同伴研讨的任务是整合教师智慧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研讨与专业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反思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直接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效率低下。教师要迅速成长,只靠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说到学习经验,或许我们会想起那些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名师,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的。那怎么办?别忘了,我们处身的环境,周围都是有各种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学习资源!
同伴研讨的目的就是整合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智慧,并使之成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理论。
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教师群体性发展
教师群体性专业水平可以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群体中,不乏精通专业的个体,有的甚至是一方名师,他们是学校的名片。但教师个体的成长不能替代教师的群体性成长,怎样把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转化为群体性经验,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任务。
同伴研讨可以将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广与应用,其受益者,不仅仅是教师个体,还有教师群体,更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追求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是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
同伴主题研讨的操作与策略
同伴研讨的形式多样,教师间的谈话、教研组内的交流、观课、议课、学校组织的专题研讨……都可以纳入同伴研讨的范围。但这些研究形式,往往因为组织形式涣散,没有明确的主题等原因,收效甚微。
为确保同伴主题研讨的有效开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
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确定研讨主题
我们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视之为宝贵的资源,但经验往往作为记忆深埋在脑海中。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的再现需要外界刺激,因此,要找寻散落在教师脑海中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必须要有一定情境的外界刺激。开展主题研讨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方法。每次活动,可以先设定好研究的主题,以主题为情境,展开真实、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总结、升华经验。
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在设定研讨主题时,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设定主题前最好先展开调研,充分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教师的需求,这样设定的主题才能吸引教师,引起他们的兴趣。
创设民主、平等与真诚的交流环境
挖掘、整理教师已有的专业经验,是同伴主题研讨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活动质量,直接决定了研讨活动的成与败。
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针对已设定的研讨主题,组织者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展开深层次的个人体验与反思,并将个人体验与反思的成果整理、记录,以便交流。
对于教师体验与反思的成果,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积极补充,使小组成员的个体智慧整合为小组集体智慧。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一点意见上的分歧,进而发生争论,这都是正常的情况。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一位研讨伙伴的成果的意识,抱着虚心学习的心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有新的收获。
小组内形成统一见解后,要进行组际间的交流与展示。展示活动的形式要有所創新,活动的组织者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活动中来,注重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形式,二者的创新可带给教师更深刻的感知。
研讨成果的整理与利用
组际间的交流成果就是研讨活动的成果,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及时将这些成果收集整理,形成文本,进一步发挥“专业引领”的功效,使活动成果具有普遍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研讨活动的成果一经形成,就成为指导教师开展下一轮研究的理论。教师要自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施行与验证,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同伴主题研讨的作用。
后续活动的跟进与教师持续发展
每一次的同伴主题研讨,都应该是系列化的活动过程。虽然同伴主题研讨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成果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必要时,还要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同一主题的研讨,直至教师的困惑得以解决,研讨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同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14.盲人摸象作文 篇十四
今天早上,一进教室我们就看见黑板上写的几个大字“盲人摸象”。这下我们可乐坏了,又要玩游戏了。同学们都用满怀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先选了孙海平同学当盲人,老师给他蒙上了眼睛。大象分别是我、谢宇、薛晨岩。
我担心被认出来,巴不得把自己缩成一个小小的球。于是我把眼镜拿掉,脱掉自己的马甲这样就把自己的基本特征抹掉了,就不用怕自己被猜出来了。其他几位也照着我的方法做。唉,真是依葫芦画瓢。谢宇他是站的高一点,但自己的头大的特征什么都藏不住。薛晨岩索性把自己的头埋在衣服里,感觉好像把自己藏在一个地洞里一样。游戏终于正式开始了。我竟然是第一只大象,还好我已经把我的特征都没掉了,所以我不用太害怕。天不随人愿,盲人摸到了我的痒痒肉,但我为了不让自己被发现,使劲儿的憋着不让自己笑出声来,我的表情似乎在被严刑拷打是的被火烧一样,十分扭曲。最后孙海平实在不知道我是谁,再加上周围同学们故意的误导他,竟然说我是曾魏希。就去摸谢宇了,谢宇很快就被猜出来了。谢宇哭丧着脸回去了。
【《盲人摸象》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在线阅读08-07
盲人的滋味作文08-20
盲人足球游戏规则07-06
盲人敲鼓作文07-23
开展国际盲人节活动简报09-13
体验当盲人作文600字10-16
假如我是一个盲人作文06-23
第一次体验当盲人作文09-04
假如我是盲人小学作文09-04
写帮助盲人的优秀作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