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

2024-06-21

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8篇)

1.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 篇一

广西行政区划以及民族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4个地级市,113个县(市、区),其中12个民族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1321个乡镇,其中民族乡58个。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有150多万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17万多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京族人口2.15万人,是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盘点

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日 苗族“跳坡节”

“跳坡节”为苗族传统节日,爬坡杆是节日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场中竖起的一根高约10米的坡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

龙胜“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

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中农历正月初

三、初五、十五、十六等日举行(也有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各处日期不一)。“芦笙节”这天,各村寨组成芦笙队参加比赛。比赛前,每队在赛场竖起一根高4—8米的芦笙杆,并举行祭杆仪式,然后鸣枪、放鞭炮,芦笙手们围着芦杆载歌载舞,盛装的苗家姑娘和着芦笙曲调的节拍,跳起芦笙踩堂舞。

“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

“盘王节”

“盘王节”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

“分龙节” “分龙节(也叫庙节)”是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过节的日期,一般是从农历夏至算起,逢第一个辰日即为“分龙节”。

“依饭节”

“依饭节”是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的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三年举行一次,为期三至五天,各村寨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

“花炮节”

“花炮节”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赛芦笙、跳“多耶”集体舞。

“火把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同手持火把绕往田边地角,相互抢火把打闹取笑,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进入高潮时“火把盈野”、“火炬照田亩”,众人围着熊熊火光,饮酒欢歌。

“放鸟飞”

“放鸟飞”春节是毛南族与汉族共度的节日,但毛南族在春节中有着本族独特的风俗,如“放鸟飞”。

2.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 篇二

本文主要以广西民族高中为研究试点,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 探析广西民族中学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梳理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发展现状与问题, 并力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民族特色:民族中学特色教育概述

(一) 教育与特色

观教育与特色, 在笔者看来, 教育不可规避特色。除公认的、受到普遍认同的科学知识外, 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性的, 这是由于教育理念受到时代、阶级、思想基础、教育家思想等因素影响, 而教育实践活动则通常受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 它们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特色与教育耦合共生,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 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 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由此, 教育离不开特色, 而特色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思想、理念, 包括校长的治校、教师教学理念等, 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从而两者兼具有独特性。

从教育的狭义定义来看特色, 即学校特色, 包括学校管理特色、教师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方面, 它们都建构在学校的历史、地理环境、学校理念、优势等基础之上, 是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 是特色主题思想、特色教育方式、特色环境氛围的共同作用。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是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新趋势。此外, 回归学校特色本质, 学校特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 是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文化建设, 教育特色的规划、确立、发展都应从学生的发展利益出发。

然而, 特色有优劣之别、深浅之差, 学校选择、孕育、组织、发展特色, 应是优秀之特色, 而不是简单强校所难、抄袭他校, 或仅是一句敷衍的口号。

(二) 中学特色

中学作为中间性教育阶层, 承接小学、大学、职业教育, 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校管理者作为中学特色的主要“创作者”, 其肩上重任不言而喻。对于优秀中学特色的建设, 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即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首先, 独特性, 指的是中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其次, 优质性, 是中学特色的基本品质。纯粹以特色本身看特色, 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则应慎重对待。再则, 可行性, 基于独特性和优质性两点之上, 可行性成为中学特色“成型”的最后“通关钥匙”, 有关独特、优质的中学特色, 是否能够长期适应中学自身发展、师生的成长, 即是对中学特色可行性的分析研究。而主要承担这项工作的学校管理者, 对于学校特色的考量、调整、创新都应有较为长远的目光。

(三) 民族中学特色教育

民族学校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扶持和照顾的具体举措, 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备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群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到:唯有民族教育, 才是民族发展历程中最有生命力的工具。可见, 民族学校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民族中学的特色, 是普通中学特色与“民族性”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然而部分学者却有疑问: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是否必须与“民族性”挂钩, “民族性”的特色教育是否适合民族中学的学生等。笔者以为, 民族中学诞生的目的与意义, 决定了其今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且民族中学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招生生源主体等都给予其“民族”特色发展“便利”。当然, 这并不局限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多元化, 相反, 在此基础上, 民族中学自身多元化特色的发掘、发挥、发扬受到各方探索。

二、民族品牌: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本取向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共同建设, 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生源, 以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品牌高中为办学目标的公办民族中学。学校自创办之日起, 便以锻造“民族品牌”高中为学校特色发展方向, 将“民族性”与学校特色紧密联系, 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的发展, 与自治区内部分民族学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 具有较大优势, 这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外部环境来看, 首先,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共同建设下诞生的, 其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关注和照顾。其次, 广西民族高中地处武鸣县, 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排在南宁市六县之首, 工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再则, 武鸣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 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 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被誉为“中国壮乡”, 其中每年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已发展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部环境来看, 首先, 学校学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对于民族文化的接纳、理解、认同度较高, 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次, 学校治校、治学严谨, 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教师“传帮带”的师资培养传统, 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学校优越的外部环境, 加之学校内部发展的稳步推进, 使得学校在建校短短十余年间, 就以较高的起点和较优的质量立身于民族学校之中, 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温床”;而广西民族高中天然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学校民族文化氛围, 使得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发展, 在“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方面享有一定优势。

(二) 学校特色发展具体举措

以“民族品牌”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广西民族高中将学校特色建设的重心, 放置于民族文化传承, 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民族特色教育活动。

1. 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学校增设部分民族文化选修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 如《状语文》, 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313”特色课程, 即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会3首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体育运动。将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 推动民族文化教育, 增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

2. 民族文化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举办一些以民族特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运动等。这些学校活动, 增加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民族文化的精髓。

3. 搭建学校民族文化平台, 展示学校民族文化风采。

广西民族高中以中国·壮乡“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契机, 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 开展民族文化校园开放日活动, 向外界展示学校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三、特色之殇: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之囿

广西民族高中的特色发展稳步推进, 在区内民族类学校中占有一定优势, 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与此同时, 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影响和制约学校特色的发展建设。

(一) 学校特色发展现存问题

1. 活动组织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自主性。

学校特色的定位一般都是由学校管理团队规划和制定的, 部分学校将特色定位写进学校章程, 这种情况下的特色活动也多由学校管理者“发声”,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参与和自主创办的意愿。

2. 特色教育内容单一, 课程选择性少。

目前学校开设的民族类选修课程, 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传承较为缺失, 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让学生习得民族文化。

3. 师生参与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安排的参与“动机”并不纯粹, 把特色课程和活动作为主修课程的“休息时间”, 并没有真正去学习民族文化;部分教师对于特色发展并不在意, 只是迫于学校管理者的任务而被动完成。

4. 民族性特色的单一发展路径, 学校的重要活动都主要向民族性靠拢。

前文笔者提过, 民族学校的特色教育并非只能冠以“民族性”, 只不过“民族性”占得天时地利人和。更进一步地说, 一所民族学校单纯以民族性发展学校文化特色, 是容易出特色的, 但对于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来说, 往往不能满足, 相反, 一条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值得期待。

(二) 因素分析

1. 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

素质教育已经大力推行二十余年, 并逐渐推动教育政策的改革, 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存在, 且对于民族学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亦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由此, 在学校学习期间, 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置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上, 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活动, 不愿意花费功夫。此外, 学校领导也会迫于学校“业绩”, 教师迫于教学压力, 将特色活动流于形式, 采取“走过场”的便利行为。

2. 民族文化教师、管理者匮乏。

学校老师多来源于“科班出生”、教授特定科目的师范类毕业生, 所谓术业有专攻, 他们大多只强于自己的专业科目。此外, 学校管理者也并非民族文化专业出身, 这也就在源头上导致民族文化这一类教师的匮乏, 或者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并非真正了解民族文化, 使得民族文化更多是形式上的, 而不是一种内化的民族文化体验, 且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定位较为肤浅、单一。

3.“慕汉”情节滋生, 学生民族文化诉求不强烈。

虽然学校里大多是民族学生, 但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 他们便接受着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 也就是所谓的“汉化”教育, 也就使得部分学生淡漠本民族文化, 崇尚汉族主体文化, 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地区和保护民族文化中所肩负的重担。

4. 学生民族特色发展主诉能力的丧失。

学校特色服务于学生成长, 服务于学校发展, 服务于社会进步, 学生是特色服务的初衷和归宿, 倘若特色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 也就无法真正服务学校和社会。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决策、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服务对象———学生需求的被动忽视, 由此, 学生的对于学校特色的需求, 也就是学校领导者的不断思考的着力点。

从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来看, 其特色发展既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势点, 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学校共有的弊端, 是不可规避的, 关系民族特色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民族精品: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旨归

民族特色发展, 是民族团结的内在诉求, 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是民族中学发展的应然选择。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 关乎学生成长, 影响学校发展, 亦作用于社会进步, 学生、学校、社会也从不同层面, 影响着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广度、效度。笔者通过对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想目标研究, 提出“民族精品”。何为“民族精品”的学校民族特色, 笔者以为是基于特色教育参与者、特色教育内容的精良, 是能够供民族学校借鉴和反思的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模式。以“民族精品”为发展目标, 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丰富和发扬“民族精品”的内涵, 是民族特色教育的应然使命, 让“民族精品”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民族中学建设“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 即是对现行特色发展优势的发扬、劣势的反思。笔者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进行阐述。

1.社会层面。民族中学是民族政策下的教育衍生物, 这也就决定民族中学与普通中学相比, 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方面, 被赋予更多的民族责任感。基于此, 国家政策、政府、社会公众对于民族中学特色发展, 提供了一定条件。首先, 对国家政策来说, 应加大对民族中学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优惠力度;对政府来说, 积极为民族学校提供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 放宽民族教师招收名额, 支持和鼓励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方面的投入, 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以保障“民族精品”学校特色的锻造。对社会公众来说, 给予学校民族特色建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 社会民族活动组织积极搭建与民族中学的沟通平台, 以帮助学校民族特色的丰富和完善, 给学生以更多切身的民族文化体验。

2.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民族特色的主要决策者和关注者, 其在特色的选择、孕育、组织、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支撑学校民族特色发展, 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 将学校特色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以制度将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惯性”教育实践, 从而维持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其次, 应积极组织和开展部分教师民族文化的培训。弥补教师的缺漏, 丰富教师特色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再则, 学校的主要领导应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 对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 热爱民族工作。最后, 教研合一, 关注高校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实践的有效开展, 始终离不开理论的基础构建。民族中学应关注高校对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 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开展与高校的研究合作, 让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3.学生层面。学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服务对象, 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学生应意识到学校特色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关联性, 将自己从“客位”摆上“主位”, 参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设中,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 应发挥自身少数民族的优势, 协助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的内涵, 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给予丰富和发展, 但理论的步伐尚未止步。

摘要:民族中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兼具有“民族性”。学校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是民族中学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广西民族高中作为一所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中学, 在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折射出当下民族中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建设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关键词: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特色教育,民族精品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28.

[2]张宝泉.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 :41-43.

[3]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 :261.

[4]阮旭日, 黄祖兴.“民族品牌”冉冉升起——广西民族高中办学纪实[J].广西教育, 2012, (24) :12-13.

3.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图形运用 篇三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图形;来源;分类;寓意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06-1

服饰文化被喻为“一本无字史书”,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和识别民族这个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诸多方面中,民族服饰是最为直观、明显的要素之一。一个地区的服饰文化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风貌、民情民俗、审美观念、经济发展等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些民族服饰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铺垫的,它与人们的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民族基本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地区人们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颜色丰富多彩,图案华丽秀美,而且还和广西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信仰崇拜以及历史渊源有密切的关系。

一、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来源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纹样、色彩以及款式是依附于服饰基础之上的。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来源,我從玉石阶老师所著的《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它概括简述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从无衣到有衣,从简陋简单到繁华精巧,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呈现出产生、成熟、变动、复兴、衰退的几个明显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民族服饰通过上千年的发展延续至今,风格特点也都产生了很大变化。纹样纹型布局疏密有致、构图奇巧,设色绚烂庄重、素淡典雅,基调多明快悦目,简洁实用、素朴敦厚是现代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整体特点。

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图形的分类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图形元素丰富多样,主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和人物纹样等。自然形图案有鸟、兽、虫、龙、凤、花草或山川等;几何纹图形有菱形纹、回纹、万字纹、水波纹等,形象简朴而抽象,色彩艳丽而协调。但由于自然地理、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差异,广西各民族人民在图案纹样上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例如,广西瑶族刺绣图案图形有的表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云霄和水纹,有的表现齿轮、几何纹和吉祥文字、吉祥用语,也有的表现民族渊源、民族信仰、民族历史和民族故事,因此瑶族的装饰图案纹样也常以动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题,如鱼、鸟、勾花、妹仔花、路花、太阳花、水沟花等。壮族刺绣花纹多为含有吉祥意义的荷花、麒麟、葫芦、四出钱、花卉和福寿等图形,并以弦纹、水波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相衬。此外苗族和侗族则喜欢用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样作为装饰图案;苗族刺绣的题材都是她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如人物、楼阁、龙鱼、花卉、几何纹等;侗族刺绣的花纹图案主要有人物故事、龙、凤、牡丹、蔓草、太阳、月亮和榕树等。水族的服饰有人字纹、花椒纹、方格纹和斜纹等的图案纹样。

三、广西少数民族图形的寓意

广西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纹样寓意深刻。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纹样、图案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大多装饰图案的主体都以象征美满幸福、歌颂正义为题材,将对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呈现在装饰图案的纹样中。例如白裤瑶妇女夏衣背面的方形金印图案是白裤瑶的女祖先雅海要后代记住金印的教训,记住九十九次苦难的历程,以及他们裤子膝盖处镶的手印状的五条直线,以中间一条为轴心,两边两条依次略短,这五条红线代表了他们的先祖为了保卫民族尊严浴血奋战的十指血痕,并告诫后代记住民族的历史,不要忘记祖先的精神。如果说白裤瑶服饰纹样寓意了光明与自由,那么有的民族图案则寄予了对自然山水的崇拜。这是人们长期在大自然中生活并从中获取生存资料的结果。在苗族刺绣中最能体现,例如苗族裙子上的重叠纹象征群山,彩色条纹象征着江河等。不同的图案纹样都带有不同的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寓意爱情幸福、婚姻美满的纹样;有的则寓意高官厚禄,富贵长命;有的图案纹样寓意丰收喜庆等等。尽管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对制作各族民装的技法不同,但其所表达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都是相似的,它都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美好夙愿。广西少数民族的信仰和崇拜也大都体现在服饰当中,在众多的信仰和崇拜中,生殖崇拜无疑是最原始和最重要的一种。这种崇拜在广西苗、瑶、壮、侗民族的服饰图案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它是自然状态下谋求子孙满堂、家族繁盛的真切体现。例如苗族民众信奉蝴蝶妈妈,他们认为蝴蝶妈妈是人类的祖先。蝴蝶生殖繁衍能力强,族民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孕育更多的子孙后代壮大族群。这些寄予美好寓意的图案纹样既展现了民族的智慧与才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广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相信它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独树一帜,还能在未来文化的多元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玉石阶. 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南宁: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4.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篇四

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定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年公布的广西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广西有个地级市quot个县市、区其中‟个民族自治县quot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quot‟个乡镇其中民族乡个。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仡佬、毛南、回、京、彝、水等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是现今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广西的壮族人口为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quotquot-‟.主要聚居在右江河谷地带即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广西侗族人口‟/-万人占广西总人口-.主要聚居在桂北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广quot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01amp作者简介韦美日/女毛南族广西环江县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年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4-‟第‟卷第quot期quotamp‟quotamp-.amp/0.123/amp4quot56.1478quot/amp‟8/./.234quot564-‟76-quot万方数据西有瑶族人口quot万左右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贺县、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融水等县。广西苗族人口quot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南丹、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广西仫佬族人口amp‟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占广西人口的ampquot主要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邻近的县。广西毛南族人口‟amp万人占广西人口的amp。主要聚居于环江少数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带。广西回族人口amp万人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临桂、阳朔以及柳州市、南宁市也有居住于灵川县、永福县、鹿寨县的。广西京族人口ampquot万人其祖先于明朝年间由越南山—带因捕鱼漂海而落居于广西北部湾的麻尾、巫头、山心等地。广西水族人口amp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县自治县、市。广西彝族人口amp‟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万人的很少一部分主要分布在邻近贵州、云南的边缘县份如隆林、百色、凌云等县。广西仡佬族人口amp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全国的仡佬族有quotamp万人广西的仡佬族是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来的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由以上广西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杂居的基本格局各少数民族之间交流融合节日庆典风俗习惯互相影响形成了奇特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广西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气候特点也有大的关系。广西西北接云南北接贵州东北靠湖南东南邻广东西南与越南接壤南临北部湾是我国民族自治区中唯一具有沿海南海、沿江西江、沿边越南的省区这种开放性的地理位置给民族之间的往来和外来文化的输入带来便利形成海纳各种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态。广西是一个山地、丘陵多平原狭小的省区喀斯特广布是其地貌重要特色多奇峰异洞山水秀丽形成众多旅游胜地“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这种地貌特点使聚居的少数民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习惯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广西位于祖国南疆、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北部湾夏半年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受大陆气团影响干湿季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全年都可生长气候条件相当优越。这种气候特点使广西少数民族的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建筑———干栏式建筑以避潮湿瘴气、毒蛇猛兽。这种气候也使野生水稻的驯化和大量种植成为可能造就了“那文化”。广西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气候特点决定了它的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也不同于我国大西北的游牧民族的文化属于“那文化„那‟是壮语稻田之义”即稻作文化“在水稻种植和食用稻米的过程中形成了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乐、以„那‟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造就了南方稻作文化与北方旱作文化和游牧文化相并列的生计模式和文明类型”。

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凭借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勾画广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的脉络。据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至一万多年前广西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的广泛活动。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十三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一百多处。还有人类制造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如钦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这些旧石器反映了他们为了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斗争。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这些发现说明广西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在此基础上创造的特色文化。发展到四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领域更为广阔。广西境内东起浔江两岸西至那坡、大新南自北部湾北至灌阳、全州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之多。据考古学家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相比有着承传的关系。数万年前至几千年前广西人类同现代壮族在体质上的相似特征有力地说明了他们是广西壮族等土著民族最第quot期韦美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万方数据古老的祖先。在生存进化的链条上广西少数民族的祖先改变生存的环境也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与旧石器时代也很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的是“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部落。他们耕种“骆田”铸造铜鼓及其他青铜器开拓广西。秦王朝虽派遣号称“五十万”的军卒、贾人、逋逃者到岭南与百越人杂居其实这些南来的中原人只居留于广西桂东北及桂东的一些地方广西的绝大部分地方还是西瓯、骆越人居住。汉朝统一岭南拆秦三郡地为九郡其中苍梧、郁林、合浦等郡在广西其行政设置较秦代缜密汉族人到广西的也增多了影响有所扩大。但中央王朝的势力和汉人的居住地都局限在桂东北及桂东交通比较便利的治所附近许多郡下的县仍为虚设西瓯、骆越和乌浒人仍是广西大地上的主要居民。尽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广西少数民族有独立、自足的倾向但同时广西的沿海南海、沿江西江、沿边越南的地理位置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交通打开了眼界使它具有开放宽容的民族性格这是中原的汉文化逐渐进入并扩大其影响范围的心理基础当然武力征伐和政治强权是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公元六世纪以后的唐、宋时期居住广西的壮族先民称为俚、僚、土人。同时瑶、苗等民族开始南迁广西。汉族统治者在经济文化上鼓励生产设立学校。这一时期大批王朝官吏、军卒、商旅、流民从中原各地南来广西而且开始深入到桂西的一些地方如宜州、邕州等地与这里的俚、僚、土等“蛮夷”杂居以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可见广西少数民族中的土著民族很早就与汉族打交道也逐渐学会接受汉族的文化和技术同时汉族也在与少数民族杂居的过程中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交互作用的文化生态。明、清时期壮、瑶等少数民族依然是广西的主要居民和主要的劳动生产者特别是广阔的山区主要由他们去开发。明、清时代有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的军士有了土地于是定居生活成为稳定的居民汉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渐居于支配的地位。不仅桂东地区在桂西也已普遍有汉族居住与土著居民共同开发山区汉族在经济和文化上也居优势地位。近代以后桂东的壮族大部分已同化于汉族中在桂西的部分山区也有少数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汉族文化的支配地位在广西较为发达的狭小平原地区表现尤为显著而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少数民族形态的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文化的大融合是一种趋势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但必须建立在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势文化对弱小文化的征服和压制。所以我国解放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着意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使其能遵循自身的规律得以健康发展以保持中华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丰富具有悠久传统的东方文明的内涵。综上所述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有独特的体貌特征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自主发展的时期。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汉族文化逐渐进入并不断扩大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进入了与汉族文化融合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quot年以后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护和自治区政府的努力下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及对地域文化的开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网公布的材料“至今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quotamp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quot‟处quotamp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quot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quotamp处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文物有三江程阳风雨桥、花山岩画、忻城莫土司衙署等amp处在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崇左斜塔、三江马胖鼓楼、富川迥澜风雨桥等ampquot处。目前广西馆藏文物中少数民族文物约一万余件其中一级品件、二级品件、三级品‟余件套。此外有关部门还调查整理了壮族、瑶族使用铜鼓的习俗壮族地区的原始制陶术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日组织开展岩洞葬、岩画、大石铲、铜鼓包括铜鼓铸造术的铸造试验等民族文物课题研究”‟。最近为了推动我国与东盟quot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弘扬广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由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民族出版社联合策划的涵盖广西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quot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的《广西世居民族历史文化丛书》即将推出这将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

5.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 篇五

(适用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应届考生)

根据国家关于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考生的有关规定及广西大学有关文件精神,现从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为•专业少数民族定向(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年,学习

期限2~5年,于2013年9月入学。定向(委托)培养研究生必须按照2013年

国家的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要求,服从就业安排,应届本科考生毕业后在广西区内

就业。

研究生必须遵守本合同规定,违约者按照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政

策有关规定处理。

本协议一式三份,分别由定向生、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广西大学研

究生处招生科留存。

定向生签名:广西大学(公章)

6.广西民族博物馆简介 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广西博物馆及文物苑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小周,希望我的讲解能带给您美的感受。

广西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是一座省级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左侧,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是一座三层建筑。

馆正面大门上方装饰的凤凰图案和蝴蝶图案线条简明色泽明朗。整座建筑造型庄重美丽大方,富有南国建筑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馆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十个草书大字潇洒飞扬,乃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所题。

目前广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太明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和古代铜鼓陈列。

其中有国家珍藏品152件,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高达115.5厘米的大铜马等。

广西博物馆以收藏铜鼓而闻名天下,目前广西发现的收藏铜鼓有610余面,该馆就搜藏了344面。是目前全国收藏铜鼓最多类型较全的博物馆。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直径达165厘米。被誉为世界的铜鼓之王。

进入博物馆的左侧就进入了铜鼓展厅,这里收藏着从汉代到清朝各个时期的铜鼓。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古代少数民族创建的历史文物。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铜鼓最早是用来作为饮具使用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铜鼓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致,逐渐演变成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常用于祭祀盟会和宴会歌舞时的礼乐器。也有作为陪葬品的。到了古代中期,铜鼓被广泛用做战争作为鼓舞士气的工具。

北流是广西出土铜鼓较多的地方,北流铜鼓的特点是高大厚重鼓面伸出鼓颈外,塑有立体青蛙,鼓声饰有云雷纹,主要制作于两汉至清代时期。被誉为铜鼓之王的北流铜鼓乃是广西博物馆镇馆之宝。

参观完铜鼓展厅后,闻名登上2楼参观民俗展厅。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族,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各有特色。

广西博物馆2楼的民俗展厅重点展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织锦,蜡染,刺绣,挑花,建筑及节日风情等。

广西民族服饰多彩多姿五彩缤纷,许多民族服饰和刺绣,挑花,织锦,蜡染以及银质首饰相结合。

7.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 篇七

1 当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落后保守的文化观念束缚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创业和经商行为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处于于内陆和边远山区,譬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端的南盘江畔,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百色革命老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山区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有九分山半水半田之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与外界缺乏交往,信息传播慢,外面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迟迟不能进入当地;历史上深受正统的农耕文化影响,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状态,小生产观念浓厚,经商意识淡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近30年时间。国家对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一贯采用扶持政策,在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这些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也产生很大负面作用。多年的扶贫使长期享受扶持政策的地方领导和群众形成根深蒂固的“等、靠、要”心理和思维。这一心理和思维,导致民众过于依赖政府、机遇意识不强、创业欲望缺乏。

1.2 人力资源束缚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廉价的劳动力,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证明,低素质的劳动力不仅创造不出财富,而且可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瓶颈。人力资源状况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状况首先体现为人口素质的高低。人口素质一般可以用人口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2004年度对巴马瑶族自治县农村100户进行抽样常住人口调查,在抽查的472人中,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文盲)39人,小学文化程度111人,初中文化程度为12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1人,中专及以上的4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7.5%、40.88%、7.09%、1.35%。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占88.38%。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只有0.33%,每万人拥有专业科技人员8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青少年未能够进入高中和高等学校学习,他们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所学的这些基础知识不足以使他们创业。

1.3 积蓄能力微弱,资本原始积累难以形成

兴办个体私营企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收入长期低下。2004年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2 934.4元,广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305元,而广西12个民族自治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1 631.4元,其中最低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 275元,不到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广西12个民族自治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仅为广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70.7%。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收入与城镇居民和其他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比较悬殊,获取启动资金极度困难。一些已办起来的个体私营企业由于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财务账目混乱,致使资信度不高,企业向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难以实现。

1.4 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创业投资的积极性

投资成本决定产品的价格形成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基础设施的好坏,是影响投资环境的重大因素。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对交通运输成本十分关注,他说:“南极洲的煤不是一种经济资源,南美洲交第斯山中的许多水力并非经济资源,因为其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总成本超过了任何可能的市场价格。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高品位的矿石资源,还需有简便(廉价的)的运输。”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区多数远离公路国道主干线,并且大多铁路不通。在通信设备方面,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县电话普及率只有广西的平均水平的30%。目前,不少少数民族聚集村尚处于无平整道路、无程控电话、无闭路电视的“三无”状态。

1.5 缺乏向民族聚集地区倾斜的特殊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面临更为艰巨条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除有一般政策外,还需各级政府制定向民族聚集地区倾斜的特殊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虽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但这些政策是普遍性、原则性的。长期以来,许多民族地区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变通执行,对自治权未能有效地加以使用。

1.6 市场经营能力的瓶颈

受市场观念薄弱和区域市场本身发育不成熟局限,市场经营能力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私营企业的弱项。许多经营者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投资领域和方向,对如何创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销售、成本多少等问题思路不清,决策往往随意化,产业的选择往往带有盲目性。经营者在企业形象、经营方式、品牌等方面意识淡薄。现已办起来的一些企业多是生产型和商业类型,生产型企业多是生产利润极小的初级产品或是生产无须与最终消费者打交道的半成品。这些企业一般规模小、无品牌、无社会影响,始终只能是生产基地而不能成为现代企业。这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发展壮大。

2 多管齐下,积极培育民营经济力量的发展

2.1 推进民族地区民众观念的转变和创业意识的增强

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通常被称为“草根经济”,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我国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于它们有强烈谋求发展的愿望,敢于抓住机遇,主动大胆寻求发展的道路。鉴于少数民族的知识背景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的状况,应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的作用。应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等知识的教育,并经常性地开展对经济全球化、WTO知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逐步解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他们思想的束缚,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和消费观;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守土不怕穷、创业怕风险等落后意识;消除对上级“等、靠、要”的思想,克服瞻前顾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干的保守观念,树立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创业活动,在创业实践中学习创业和提高创业本领。

2.2 充分运用好民族自治权,制订和完善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倾斜政策

对中央制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自治区政府要在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在自治权许可的范围内认真探索出一整套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注意细化和采取配套政策,让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各民族自治县及自治乡对自治区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认真学习研究,结合本地情况采取灵活具体措施,创造更宽松适当的条件。政府人员要增强对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意识,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常规性服务,如提供政策、法律、会计、税务、质检等方面咨询。大环境与小气候较好结合起来,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民营经济这棵幼苗茁壮成长。

2.3 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

文化与教育是内源性民间力量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应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地区科教的推广、普及和培训活动,使人人能接受良好教育,提高总体文化和技术素质,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和大学升学率很低,大量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没有机会受到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的现象,在注重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未考上普通高中或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进行人数统计,并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对他们及时进行技能培训。此外,完善民工人力资源市场,正确引导民工的外流和回流,利用各种渠道吸引有抱负的人士回家乡创业发展。

2.4 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吸引更多人员参与投资创业

一是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财政拨款,建立新农村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如创业发展基金、产品开发基金等;二是通过国家财政支付转移等手段,对民族地区有发展前途的个体私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创业初期,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四是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各金融机构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出发争取更灵活的金融信贷政策,如降低申贷门槛,通过适当方式放宽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五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如成立个体私协并在协会中建立互助资金,或者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

2.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的基础设施激活民间投资热情

快捷便利的交通,频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有利于经商创业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的形成。“十五”期间,广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来交通投资的总和;“十一五”期间,广西继续加大对交通设施方面的投资,仅是在改建农村公路上计划投资约121亿元,路程大约4.38万km。当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前不久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资金的一部分以及利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投资建设重点放在乡村的交通、通信通邮、供电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BOT等多种方式涉足基础设施投资。

2.6 搭建平台,营造条件,为提高业主的经营管理水平助力

一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当地个体私营企业业主增强开放意识;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竞争机制,迫使当地企业增强竞争意识,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二是组织个体私营企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如苏州、常州、温州等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拓宽发展思路,增强求高、求强的胆识和气魄。三是对个体私营企业业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培训,如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等,提高市场判断力、市场信息收集能力和机遇捕捉能力。四是现有的个体私营业主要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创造条件向股份制、集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艳.农村民营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思考[J].农业经济,2007(11).

8.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 篇八

【关键词】广西医科类 少数民族预科生 课程设置

民族预科教育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预科生不仅要巩固高中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提前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管理模式,为直升本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预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本文仅以广西医科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设置为例,试图探索最合理的广西医科类少数民族预科生课程设置方式。

一、两所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及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预科生两个学期的课程及学时量都是一样的。每年广西医科大学所分配给少数民族预科生的13个专业中,英语等这5个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各异,其余临床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8个专业开设的课程几乎一致。

从以上两份课表可看出,预科教育学院已考虑到专业间的衔接,让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医学有较为初步系统的了解。但其还承担着“补”的任务,较之广西医科大学,其专业性就相对较弱,实验课相对较少,学科门类也不够齐全,不够细。

二、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学习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方式探讨

(一)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学习能力分析

1.文化基础知识

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的高考分数普遍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以2011级预科生为例,有98%的学生上了二本线,各科成绩也较拔尖,高考文化总分最高分495,平均分453;语文最高分120,平均分101.2;数学最高分109,平均分84.8;英语最高分135,平均分102.3。

2.学习目的及兴趣

近95%的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入学以后学习目的明确,其中有近90%的学生把专业目标定为临床医学,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有85%的预科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专业性及针对性较强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表现浓厚的兴趣。

3.学习方法

由于竞争压力较大, 90%的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会一直保持毫不松懈的学习状态,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预习、复习等。女生自觉性较强,好静的女生会把将近80%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学习中,60%的男生则会在运动之后投入学习。

(二)课程设置方式探讨

鉴于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议增加学科门类设置及实验课的课时量。

1.增加学科门类设置

增开物理学。广西医科类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高中阶段选的是理科,物理是必学科目,如果停了一年不学后再重新学反而会生疏。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增加法律类、医用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开拓医科类预科生的视野。

2.增加实验课的课时量

众所周知,医学类专业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预科阶段的实验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来对待,这样不利于培养预科生的动手能力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建议增加实验课的课时量,并将其作为考试科目进行考试。

上一篇:公司中秋节活动方案策划书下一篇:初中那张微笑的脸记叙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