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2024-08-11

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共8篇)

1.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张歌莺

2010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紧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足山地生态资源丰富的县情,在编制《房县“一统三分”战略总体规划》时,确立了“南烟北菌中稻虾、高山药材兼顾抓”的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全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61.1万亩,其中烟叶基地3.5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小龙虾基地1.1万亩,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产业板块。房县先后荣获 “全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全省食用菌大县”、“全省畜牧大县”等称号。“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神农贡米”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房陵”牌豆油精等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殊荣。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加工业、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做好“水”、“药”、“矿”、“布”等四篇大文章。2009年,水、药、矿、布四大生态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6%;工业企业入园率达45%,GDP能耗低于1.4吨标煤/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30%,工业企业治污率达90%,规模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15%。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立足房县区位、生态、文化优势,明确了“借两山(神农架、武当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的旅游发展思路,完成了《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将旅游发展定位为着力打造中华诗经城、生态旅游城、休闲宜居城。工作中,我们依托中华诗祖尹吉甫与房县的渊源,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诗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诗经文化旅游节,打响“诗经文化牌”;依托野人传说,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双双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打响“野人文化牌”;依托优质天然温泉,发掘唐朝建筑文化精髓,打响“皇家沐浴牌”。目前,帝苑大温泉开发、五台山森林公园建设等33个项目已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先期建设项目库,投资总额达130亿元。

实施“三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房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境内森林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们为了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和产品,启动实施一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将污染大户搬出城区,严令污染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先后关闭了县水泥厂、县皂素厂等7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了县造纸厂、县黄磷厂等5家落后能耗企业。抢抓全国以电代燃试点县实施机遇,全面开展农村能源改造,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2009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6.4%。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启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抓好饮用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连续十年实现水质达标。同时我们大力开展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实施防洪、排灌、生态、观光等“四位一体”的“西河、三道河、马栏河治理工程”,建成人工生态湖7个,湿地公园面积达96万平方米,吸引了上百种禽类栖息,昔日的“臭水河滩”今日变成了“风水宝地”。

三是实施“绿地”工程。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林和经济林体系建设。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为平台,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实施沿路沿河绿化美化工程。目前,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5.6万亩、退耕还林19万亩,兴建林业产业基地33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建成了五台山、柳树垭等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围绕宜居宜业,建设生态家园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十堰最佳宜居地、十堰南部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抓好县、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家园。

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坚持“以特立城,以路拓城,以绿美城,以水兴城,以靓扮城”的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思路,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县城绿化、美化,大力实施“大树进城”和“城区靓化”工程,先后完成了西河公园、文化广场、三道河沿岸等绿地建设,栽植景观树300余棵,建成沿河两岸的绿化景观带9.8千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36%和9.8平方米。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品”的“生态园林式”景观效果。房县县城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2008年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

二是建设生态示范镇。以水、电、路、通信等为重点,加快小城镇中心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了道路畅通、河道清淤、绿化美化工程。全县实现了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网络、电视等全覆盖,涌现出了以青峰、军店、化龙、门古、土城为代表的生态示范镇。

三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按照“住特色房、走水泥路、饮安全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金5.7亿元,打造融特色民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便捷交通于一体的“十村百里万户”新农村示范走廊。探索出了以葛坪河、五谷庙、桥上、杜川等村为代表的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景观式”新农村建设模式。■

(作者系中共房县县委书记)

2.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篇二

1 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

1.1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经沧桑,经历了传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以及现在真正意义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畜牧业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生态产业系统,除受自然因素影响以外,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畜牧业经济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复合型经济[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畜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对种植业有高度依赖性,并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之功能。这就要求畜牧经营者按照畜牧生产自身特点和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以保持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传统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因时而变,其具体内容总以一定的时间为条件,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有显著的区别。

中国传统畜牧业是在原始畜牧业基础上建立起“封闭的生态系统”,它是典型的“有机农业”,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畜牧业的物质循环速度慢、效率低,因而畜产品的产量始终有限,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水平。而现代畜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内涵。现代畜牧业改变了原有的畜牧业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打破了封闭状态,接受了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它以现代实验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新的畜牧技术体系,在生产工具上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完成了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操作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循环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养殖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向前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畜牧生产已连续20年以平均9.9%的速度递增,产值增长近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肉类和禽蛋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加入WTO以来,我国畜牧业经济已步入了快速腾飞的新阶段,由过去的依附于种植业的副业生产转变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形式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3]。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仅占14.9%,现在约在35%左右。2000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6 124.6万t、奶类总产量为919.1万t、蛋类总产量为2 243.3万t[4]。2001年我国饲料生产总量达8 000万t。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生产国地位。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畜牧业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畜牧业生产中表现出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畜产品有毒与有害物质残留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畜牧业形势更加严峻。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饲粮资源、水资源短缺。我国用于动物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35%左右,农业部所制定的畜牧业发展目标是“2010年较2000年肉类总产量年递增1.8%,蛋总产量年递增1.7%,同时粮食总产量年递增1%,人1:3增长控制在1.1%以内[5]。只重视提高畜牧业生产规模和产量,忽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加之缺乏宏观调控机制,养殖业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畜共患传染病逐年增多,动物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三是畜禽疫病形势严峻,人畜共患病的广泛传播。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抗生素药物的滥用、超量的营养物质、药物、饲料添加剂,甚至激素用于动物生产,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提高畜产品产量、降低动物疾病和死亡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的累积或在畜产品中的残留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动物体内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抗生素、激素 (养猪生产中使用的瘦肉精) 、致癌物质 (黄曲霉素、亚硝胺) 、有毒重金属等,造成的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残留,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如禽流感、疯牛病等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畜牧业到底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畜牧业生产效率低。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牧业规模小、主体分散、投入少、经济实力脆弱,难以形成统一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应付市场波动的能力弱。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且管理粗放,致使畜牧业长期处于高成本运行、低效益产出的落后局面,且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1.2 生态畜牧业发展前景

自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简称IFOAM) 成立后,各国纷纷兴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浪潮。顺应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生态工程应运而生,畜牧业生态工程也被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生态畜牧业将成为21世纪畜牧业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畜牧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消费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随着世界生态畜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畜牧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共同响应。生态畜牧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其规模和速度将不断加强,并将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时期,生态畜牧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壁垒则日趋盛行,尤其是对与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的附加条件对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生态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因此生态畜牧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样会促使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逐步趋于统一。

2 推进生态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1 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1.1 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目前,中国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畜牧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创建和完善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体系必须建立在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三大体系基础之上,以科学技术为动力,努力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畜禽单产水平。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节粮、低耗的生产体系,促进生态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

2.1.2 实施食品安全工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场对畜产品质量和工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快无公害畜产品工业化进程,要运用EM菌、有机微量元素、酶制剂、天然提取物等无公害添加剂,研制生产优质无公害 (不含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和其它药物残留) 的各类配合饲料,饲养健康畜禽,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首先要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有重点地加快一批无公害畜产品原产地和产品的申报认定工作,形成一批与市场相适应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保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其次,要积极做好无公害畜产品的市场准入,整合畜牧、质检、工商等各方面检测技术资源,实行上市畜产品标识制度和档案制度,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推动标准化生产。抓紧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无公害饲养标准、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等,提高无公害畜产品的品牌效益和市场份额[6]。

2.1.3 建立中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畜牧业的自身特点,可将区域性生态畜牧业整合划分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山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绿色生态畜牧业5个基本类型。

2.1.4 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并普及“高效转化”技术

在加强资源开发的同时,强调培育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扩大加工能力与竞争能力,做到资源能够转化,产品能够占住市场,使生态畜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畜牧业是营养物质高效转化及饲粮节约型畜牧业,一方面要求减少维持消耗,加强疫病预防,推广优良种源,合理搭配公母比例与年龄比例;另一方面要求普及配方技术,科学饲养;再一方面要求提高农民科学养畜技术水平,使科学技术能被广泛接受。

2.1.5 加强环境保护与维护生态平衡

充分挖掘潜力,广泛开辟饲料来源,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改变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等多类型的种植结构。实现草、牧、肥、粮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农牧业副产品及废弃物,如麸皮、酒糟、作物秸秆、骨粉、血粉等,而畜禽粪便经发酵处理后饲喂动物最后还田,还可生产沼气,真正形成以农养牧、牧为农用的格局,提高综合产值。控制草场载畜量,维护草地恒定的生产力,进行退化草地的改良封育。

2.1.6 加强领导与强化法制

通过组织机构和行政手段按产业化规模组织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的生态畜牧业。故现代畜牧业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发展绿色畜牧业。这些除依靠人们自觉遵守与维护外,尚须立法。通过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种、养、加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新畜牧业。

2.2 创新思路调整结构,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

今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必须确立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搭建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平台”的思路。突出特色,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调整产业布局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个互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畜牧业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循环经济,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人手,改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增进健康紧密结合起来,促成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使畜牧业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协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7]。在不断提升生态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比重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和宣传教育。尽快制订并完善有关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宏观调控,形成以法治牧、科技兴牧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科研、技术推广及基础设施投入。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成立专门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加强对环境产业的倾斜力度,对经营生态畜牧业的企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在中国,广大农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起农牧民的积极性,生态畜牧业建设才能付诸实效。为此,必须做好农牧民工作,动员农牧民自觉地积极参加到生态畜牧业建设当中;同时要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2)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构筑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必须调整、优化结构,推进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积极探索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的有效模式,积极发展大型养殖企业,实行工厂化、集约化生产;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和加快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从而加快畜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进程。(3)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生态畜牧业标准化体系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部分组成,中国虽已形成不少相关的技术体系,但绝大多数尚未标准化,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生态畜产品的国际化。为此,政府应根据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订生态畜牧业标准化体系,使生态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以提高中国生态畜牧业国际竞争力。(4)建立生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畜牧业的环境监测体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安全卫生实行全程质量监管,畜产品的监管力度较大,产品质量高。而中国部分地区在畜产品市场管理及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方面实行的是阶段管理,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为此,必须加大畜产品全程监督管理力度,开展生态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生态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以保护生态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要加快建立生态畜牧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各级畜牧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畜牧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3 展望

现代化必然要走畜牧业产业化之路,我们必须更新现在的观念,从传统生产型畜牧业向规模经营与传统生产结合型畜牧业转变,最终走现代化的生态畜牧业之路。因此,中国应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畜牧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生态畜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洪, 谭支良等.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 (1) .

[2]雷华, 穆晓峰.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的转变是中国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 世界农业, 2006, 8.

[3]耿忠诚.2l世纪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0, (4) :33-34.

[4]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307.

[5]刘春燕, 赵凯, 孙庆申.生态畜牧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 18 (3) :225-227.

[6]左秀峰, 王同平, 左秀丽等.关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路.行业论坛, 2004.

3.践行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篇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本期开始,本刊设立《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专栏,邀请有关方面的知名人士,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撰写专文,以飨读者。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态势。西方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走了一条高物耗、高消费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将其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危害逐渐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时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淡水资源逐渐枯竭、荒漠化现象逐步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的功能越来越弱,直接影响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空间,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严峻的背景和形势下,“关注生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并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生态健康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关系的健康,也就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包括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健康,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以及产业、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健康既是硬件,包括人和环境的完好程度;又是软件,是人与各类物理、生物、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健康还是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大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表象。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谋求和谐,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生态健康是“天人关系”或“人地关系”和谐与活力的功能表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而认知、体制、物态和心态领域的生态文明则是调节生态健康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

关注生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富裕强盛的根本出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升华。这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建设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强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但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沿袭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破坏情况突出,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目前,全国已有1/3的国土面积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面积锐减和土壤退化的双重威胁,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下降。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疾病流行、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增多,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身心健康和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安全。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各种自然资源相对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已经无法承载早期工业化阶段粗放式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模式。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革新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前景广阔,任重道远。9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关注生态健康,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4.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篇四

——太原市质监局小店分局婚丧嫁娶土锅炉整治经验材料

“土锅炉”是一种未经国家法定单位设计、制造安装和检验,无安全保护装置,带有蒸汽压力的一种极易爆炸的简易锅炉,使用场所多为农村婚丧嫁娶宴请的人口密集区,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安全事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质监小店分局在太原市质监局以及小店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婚丧嫁娶“土锅炉”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强化措施,狠抓整治、扎实工作,为小店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婚丧嫁娶“土锅炉”整治工作中,质监小店分局创新工作思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新型替代产品,用不承压的液化气蒸箱、液化气馏米器替代承压的婚丧嫁娶“土锅炉”。同时采用区乡联动的监管模式,采取疏堵结合的举措,有效地遏制了小店区婚丧嫁娶“土锅炉”的泛滥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监主动 政府推动

2009年是全国“安全生产年”和“质量安全年”,也是全省“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年”,安全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店区的农业乡镇相对较多,百姓婚丧嫁娶普

实意义。在大力宣传的同时,之间小店分局进行了大量市场走访调研,结合小店地区婚丧嫁娶都需租赁锅炉的特点,质监小店分局多方协调组织相关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可以完全取代婚丧嫁娶“土锅炉”的替代品——液化气蒸箱和液化气馏米器。液化气蒸箱是在传统蒸箱的基础上用液化气做为热源进行蒸煮的设备,该设备共分十二层,长为80厘米,宽为60厘米,高为170厘米,可一次性蒸煮食品近140公斤;液化气馏米器将传统上的锅和笼设计为一个整体,下面采用液化气灶具做为热源。馏米器整个直径为70厘米,高度为75厘米,其中盛米部分55厘米,盛水部分20厘米,一次性加工干米70公斤,可同时供近600人就餐。馏米器除了馏米之外,取出篦子就可以直接烧热水。另外将馏米器拿开后,还可以进行烹、炸、煎、煮,做到了“一器多用”。这套新型替代品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美观卫生、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安全节能等诸多特点,为“土锅炉”的置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疏堵结合,严格置换

在摸底造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质监小店分局对摸排出的每台锅炉验明正身、签字画押、拍照留影,确保排查到的每一台婚丧嫁娶土锅炉不被掉包,不留死角。经过确认全区共有85台婚丧嫁娶土锅炉需要置换,置换办法采取发放替代品一套,收回婚丧嫁娶土锅炉一台。每套替代品包括液化气蒸箱两台,液化气馏米器一台。为了调动租赁户的置换积极性,减轻租赁户经济负

过程。

2010年2月2日,质监小店分局在小店区刘家堡乡召开了太原市小店区婚丧嫁娶土锅炉置换暨销毁现场会,省市局领导和小店区政府、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省市各大媒体以及小店区全部租赁户参加了会议,现场还进行了替代品发放和婚丧嫁娶土锅炉的解体销毁工作,省市局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了租赁户和当地百姓的认可和欢迎。经过质监人员的辛苦努力,目前,刘家堡乡的婚丧嫁娶土锅炉已全部置换完毕。

为了解决租赁户的后顾之忧,质监小店分局在刘家堡乡监军庄村设立了新型替代品维修服务点,对服务点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公布了售后服务电话,将替代品的保修期由半年延长至一年,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借现场会的东风,质监小店分局乘势而上,将刘家堡乡的成功经验辐射到其他所涉乡镇。经过区、乡两级的辛苦努力,目前全区已置换婚丧嫁娶土锅炉43台,其他乡镇的置换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全区婚丧嫁娶土锅炉置换工作正向纵深发展。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快置换步伐,完善服务网络。同时要把婚丧嫁娶土锅炉专项整治工作的经验,向特种设备监管的其他领域辐射和延伸,全面提升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水平,为开创新形势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新局面而努力工作!

5.立足科学发展实现生态富民 篇五

立足科学发展实现生态富民

摘要:近年来,歙县充分发挥山区大县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狠抓生态建设,全民上阵强力推进“六大绿化工程”,拓展了绿色财源,昔日水土流失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为花果飘香的“绿色银行”,相继被表彰为“全国经济林先进县”、“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全省绿化先进县”,还被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和“安徽省园林县城”.作 者:张联辉 作者单位:歙县县委宣传部期 刊:安徽科技 Journal: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5)分类号:

6.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篇六

——在中共沙雅县委十届八次全委

(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09年2月4日)

吴 宕

同志们:

中共沙雅县委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地区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2008年的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信心、排难而上,抢抓机遇、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为实现沙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沙雅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平凡、不寻常的一年;是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夺取抗雹救灾胜利,实现“奥运安保”目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和谐绿色新沙雅发展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一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57亿元,同比增长14.42%,其中:第一产业7.91亿元,增长8.41%,第二产业3.57亿元,增长24.48%;第三产业7.10亿元,增长17.9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3 :19 :3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亿元,增长2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2亿元,增长21.0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亿元,增长15.56%;全年获得自治区、地区以上荣誉达17项。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六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粮食总产14万吨、同比增长37.4%;棉花总产169.3万担,增长10.2%。新增设施农业7938亩,亩均效益万元以上面积达2908亩。年末牲畜出栏40.78万头(只),增长6.56%;家禽出栏58.45万羽,增长11.44%;产肉1.24万吨,增长3.33%;黄牛冷配1.3万头,肉羊改良0.52万只。“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完成经济林造林25.72万亩,其中,直播酸枣18.78万亩,新植核桃5.12万亩;果品产量6.51万吨,林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380元,增长17.33%。人工种植甘草3680亩。新建青贮窖1559个,青贮饲料8.43万吨,储备饲草料24.67万吨。县财政投资945万元启动科技兴沙项目42个,推广棉花精量播种8万亩,机械化残膜回收18万亩。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引进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企业+农户”市场运作机制逐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农产品注册认证4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人均劳务创收240元,增长33.3 %。农机装备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06亿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4739元,增长10.46%。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认真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全年开工项目11项,竣工6项;成功对接投资项目47个,总投资6.14 亿元;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成效,落户项目10个,完成投资1.7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富沃药业二期扩建、新丰实业复混肥、鸿力6万锭精梳棉纺项目、商品混凝土项目顺利实施;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同比增长35.56%。生态旅游服务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新增旅游星级饭店2家、国内旅行社分公司和A级景区各1个;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1280万元,接待游客1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14.7万元,增长10.7%。金融保险、信息通讯、商贸物流、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县财政配套7174万元,实施农业基础项目47个。塔河综合治理、日协项目、森林分类经营、湿地保护、重点公益林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天然胡杨林春尺蠖飞防任务完成35.99万亩,节水滴灌面积新增8.5万亩,防渗渠新建34.8公里,抗旱机电井新增108 眼;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完成3个,新启动6个;村庄整治80个,庭院改造4115户。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991万元,托依堡灌渠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城市西区建设和城市气化工程顺利实施,天然气供气主管道全面贯通,实现入户700余户。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00万元。新建城市道路15.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9.3公顷,城镇化水平由19.11%提高到21.37%,县域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农牧场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目标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金融、计划、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县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发放进一步规范。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优化,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3.12亿元,同比增长13.2%。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私营经济规模较去年增长22.12%,新注册商标12件,9户企业被列入地区重点企业扶持保护。

——民生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县委、政府投入1亿元资金为各族群众承办的10件实事全部落实。新建农村通达公路207公里,抗震安居房7017 户,农村改厕1836座,改水入户1012户,新建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289套。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新成效,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130人、278户,1312名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4156名城乡居民纳入城乡低保,560人得到医疗救助,向灾区和困难群众发放款物249.5万元、衣被2100件。提高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291名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改造中小学校危旧房1.17万平方米。社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培训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6242人,农村转移就业2706人、城镇就业33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0元,同比增长19.64%。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绿色”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了147个“十个一”亮点工程项目申报和10个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创建任务。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沙雅县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文化塑县和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创建地区级以上环境优美单位23个。组建沙雅龟兹文化研究协会,申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新建“农家书屋”15个。“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平安”系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外宣工作取得新突破。第五届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塔河胡杨金秋游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提高了沙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技创先步伐加快,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取得新突破,通过了2005-2006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托依堡镇创建为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新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开展,高中教育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新建乡镇幼儿园1所,扩建村级幼儿园3所;与新师大、西北师大合作顶岗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全县59所学校开展了“双语”教学。妥善解决了代课老师的就业问题。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地震前兆遥测台网建设和城乡主要建筑物的抗震排查鉴定工作全面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和谐沙雅建设取得新进步。以“奥运安保”为抓手,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排查、宗教问题大调查,城乡治安防控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略)强化矛盾纠纷调处,扎实开展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一批疑难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化解,信访总量稳步下降,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加强。人大、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能,有力地促进了政治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以“法治六进”为主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法律监督得到加强,执法行为更加规范,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自治区驻沙单位、石油等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融洽,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民族关系更趋和谐融洽,获得了自治区“平安县”荣誉称号。

——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开展了“天山先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主题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才管理、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加强“党企双挂职”工作,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人员、经费得到保障,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圆满完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90%的村实现了“两委”正职“一肩挑”;不断完善村干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待遇;招聘105名中小学代课教师到村任职,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预警机制、“四知四清四掌握”和“六建六访一学一反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顺利完成援疆干部迎送安排任务。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两项待遇”,扎实推进了“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稳步推行乡案县审制,深入开展案件审理助辩活动,村(社区)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和设立纪检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机关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和纠风工作,进一步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事关群众利益的敏感、热点问题进行督促检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认真解决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和谐绿色新沙雅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纪律保障。

同志们,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沙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向关心支持沙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并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各族干部群众、援疆干部、中石油塔里木分公司和中石化西北分公司、驻沙部队、公安干警、武警官兵、自治区和地区驻沙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前进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提高。工业规模依然很小,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特别是受棉纺行业不景气影响,棉纺及下游产品加工项目进展缓慢;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双语”教育面临很大压力;社区、“两新”组织、边远村及农牧场党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及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特殊行业人才紧缺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确保 “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科学把握发展形势,正确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地区的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奋力推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要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沙雅县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迅速增加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出台了“保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革资源税和调整征收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为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民生工程、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沙雅县当前正处在农业发展有天时,工业增长有机遇,基础建设有政策,改善民生有资金,全面发展有基础的最好时期。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新一轮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项目、政策的支持,继续保持这些年来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沙雅的强劲势头,我们就一定能在建设和谐绿色新沙雅的征途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典型绿洲特征的沙雅县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沙雅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县域经济是富民经济、市场经济、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牢固树立 “生态绿色、重工强农、开放创业、互利共赢、和谐稳定”五种理念,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和谐绿色沙雅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体工作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和地区的各项安排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和“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推动工业加速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以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为重点,推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塑造“大漠绿洲、塔河明珠、生态沙雅”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大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投资力度,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奋力拼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2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6亿元,增长17.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增长14.31%。力争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39元,同比增加500元,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继续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保粮、强棉、管果、扩畜、拓草、建大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劳务创收”的基本思路,加快“六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最具沙雅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板块,加快形成农牧民年人均收入8000—10000元的产业体系,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一是加快“六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将粮食面积保持在35万亩左右,小麦单产较去年提高8.8公斤,达到461.5公斤,完成亩产550公斤高产示范田0.2万亩,积极发展一年两熟或多熟作物,力争粮食总产达到15万吨以上。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决退出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滴灌、土地平整和杂交棉高产技术,着力提高单产、优化品质,促进棉花生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地位。棉花面积保持在70万亩,棉花单产达到107公斤以上,总产达到150万担以上。继续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以保证有效株数为重点,抓好老果园的归株并垄补种工作,大力推广普及“矮密早”丰产栽培、机械化管理技术和核桃脱青漂白、红枣烘干等果品采收处理技术。突出抓好果树整形修剪、适期采收和标准化制干等重要环节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分级、制干、包装、贮运全程标准化生产,推动林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强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以完善乡级技防队伍为重点,以“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为目标,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年内要扶持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林果专业合作社3个,组建林果机械化服务队7个,启动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工作,完成出口水果果园注册0.4万亩,新增农田防护林1.9万亩,经济林13万亩。其中:红枣(嫁接酸枣)10万亩,核桃3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7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万吨以上。大力实施科学养畜工程,沿217国道沿线集中规划围栏圈养獭兔、卡拉库尔羊、马鹿和绒山羊,加快发展农区特色生态养殖业。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监测体系,增强肉食品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推广全程免疫式家禽养殖92万羽,商品獭兔10万只,改良肉羊1万只,产肉1.24万吨,完成黄牛改良1.3万头、山羊人工配种3万只、出栏生猪1万头。立足沙雅农区实际,把粮食基地同时建设成为以复播玉米为主的优质饲草料基地,加快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加大复播粮食作物秸杆的利用,探索林果地间种高产饲草料的种植模式,促进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循环发展。全年间作套种饲用甜菜、胡萝卜1.5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14万吨。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甘草、罗布麻、苦豆子、红柳(大芸)等野生生物资源,加大人工种植甘草力度,力争年内人工种植甘草1万亩以上。依托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和217国道沿线的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特色蔬菜、鲜果、花卉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年内新增大棚200亩、下挖式温室200亩,新建拱棚7600亩,使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3万亩以上,亩均效益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200亩。全年力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500元。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资金、项目申报、品牌建设、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以及市场营销和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和企事业单位领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为农服务公司,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紧密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全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快整合组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镇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乡(镇)建立农产品收购网点,直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年内扶持发展形成3家以上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果品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

三是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217国道建设、抗震安居、水利设施、乡村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重点面向返乡青年开展定单培训,力争实现一户一技的培训目标。完善县、乡、村三级务工服务网络,抓好劳务信息收集、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自主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非农产业转移。贯彻落实农民工进城就业各项政策规定,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技术培训0.65万人次,完成季节性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次,农民人均劳务增收60元。

四是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实施农民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的起”的本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组建红枣、核桃、高效节水、农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专职技术服务组织。加快农业科技转化。突出抓好品种改良、测土配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的实用技术综合配套应用,发挥“组合拳”威力。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进推广联合耕整地、保护性耕作、农田残膜回收等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加快发展林果、畜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科技创新,力求在良种繁育、饲草料调制、高效节水农业以及畜产品、果品的保鲜和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五是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例大幅度增加,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引进科学的分配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实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在农业项目管理改革方面下功夫,认真执行好招标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报账制、公告制、专家或中介机构评估等科学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投资效益,发挥财政支农政策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引导农村土地规范合理有序流转,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遵守自治区近期出台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规范工作程序,积极尝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和财政奖励补助制度,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二)加快“一廊一带一区”建设步伐,推动二、三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立足沙雅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一廊一带一区”建设,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产品向市场集中、商场向街道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以“一廊”规划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借助国道217线贯通,库车机场迁建以及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快217国道沿线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小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小区、特色养殖示范小区和设施农业示范小区等特色示范区以及二牧场民俗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塔河、胡杨、沙漠、湿地等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景点规划建设,逐步形成217国道沿线具有沙雅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走廊。按照沙雅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魔鬼林、塔河外滩、世界胡杨公园、太阳岛、月亮湾、塔克拉玛干原生态沙漠公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抓好国家胡杨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积极承办新疆第二届国际胡杨节,办好塔河胡杨金秋游系列活动。出台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扶持沙雅小刀、塔里木马鹿茸制品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旅游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发展乡村旅游,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吸引集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年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128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5200万元。

以“一带”规划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精心做好托依堡灌渠改造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年内力争完成托依堡灌渠二期改造工程,启动三期工程,尽快形成县城的核心景观带,带动西区建设。抓好西区供排水工程,波斯坦西街、晨光路、新雅路、英瓦格街、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建设,拉开城市向西发展框架,形成“一心两轴”的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发挥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促进房地产业、餐饮业、商贸业、环保物流业发展。实施县城高标准改水工程,完成县城和部分乡镇重点区域的天然气入户建设任务。把县城保洁、绿化管理全面推向市场,进一步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创业、进镇入区发展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向县城、中心乡镇和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县土地营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整合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75亿元。

以“一区”规划建设为重点,加速发展生态工业。完善生态工业集中区经营发展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年内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00万元,新增入园项目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抓住国家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棉花、农副产品、生物制品和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做好河南银马纺织集团5万锭纺纱项目洽谈推进工作,加快在建的鸿力棉业6万锭精梳棉纺、富宏3万锭精梳棉纺项目进度,力争在年内投产达效;扶持久久棉纺、富宏纺织由简单棉条、普梳纱加工向精梳、纺织服装业过渡,扶持益友、益康等油脂加工企业向色拉油精包装、精饲料产品方向发展,力求在棉花产业链延伸上取得新进展,使全县棉纺生产能力达到20万锭以上规模。大力扶持盛禾面粉、盛世龟兹酒业、银铃皮业、绿农科技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以粮食加工、肉制品加工、裘皮加工、果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富沃生物制药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新上甘草酸、单铵盐等五条生产线,加快开发特色资源产品。借助库车石化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我县已有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抓好天然气化工项目的前期洽谈立项工作,力争在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做好河南长城纸业有限公司万吨废纸再利用、新疆科艺科技公司秸杆利用项目、厦门翼晖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材加工项目以及果品贮藏保鲜、红枣深加工、辣椒深加工等项目引进工作,争取早签约、早开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要把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依托217国道和库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农资和绿色农产品物流市场,培育引进物流企业,支持现有商贸物流业规范发展、增强实力,提升沙雅的整体商贸水平。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好“家电下乡”活动,完善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绿化、托幼养老、健身娱乐、公共设施维护、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严厉打击各类制假售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好各族群众的健康安全。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机制,主动上门服务,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贷款担保、企业融资、人才培养、市场开拓、交通运输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促进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对在沙雅注册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在5人以上的各类企业,实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补贴扶持政策、优惠贷款贴息政策、项目扶持政策、住房扶助政策等,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强身健体,着眼于内涵挖掘和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技术创新改造补贴、政府贴息、利税返还等方式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推进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畅通“绿色通道”,鼓励组建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突破,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9户,私营企业23户。

以项目为抓手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深化 “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完善和落实“五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进步等项目,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做好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精心筛选、包装、编制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明显的重点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对接、编报等工作。认真落实项目审批手续全程代办制,涉及项目前期工作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同步开展服务,缩短审批时限,确保138个新建、续建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年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5亿元以上。

抓住内地沿海地区大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时机,根据县域资源情况,调整充实招商项目库,明确招商重点产业和重点对象,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将棉纺、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加工、天然气精细化工、农业示范区、房地产开发、生态旅游产业等纳入招商引资重点范围;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办法,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政府主导招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已落户企业以商招商的集聚效应,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及通过小分队进行招商,面向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并做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引进工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下移招商引资主体,层层分解落实招商引资任务,推行乡镇及县直部门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县直单位及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招商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点奖励;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优秀人才到招商部门学习交流工作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储备招商人才;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对不符合国家、自治区和地区产业政策导向、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要坚决拒绝引进;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对引资项目及企业的跟踪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年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亿元。

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县财政增收的压力增大。要加强对资源税征收体制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等重大财税政策的研究,积极争取上级财税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坚持依法治税,查堵税收漏洞,防止税源流失,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在保证刚性支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就业再就业、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严肃财经纪律,积极推行公务卡试点工作,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规范合理高效使用。抓住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担保基金使用效率,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在沙雅设立分支机构,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投资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沙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建设。严禁在塔里木河两岸开荒造田,抓好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湿地保护、重点公益林营造、塔河古河道百万亩生态林恢复;加强土地整治、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防治和荒漠化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年内启动217国道、新沙公路、库沙公路沿线4万亩生态防护林规划建设工程。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防洪工程建设,科学、合理、有序配置水资源,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用水。加强以渠系防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田间常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努力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年内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万亩以上。

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步伐。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做好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把生态县建设同各乡镇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型,形成“生态中心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户”三级生态网络体系。加大生态文明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力度,以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集中开展以“五清、五改、五通”为主的村庄整治和庭院改造,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特别是要加大以“三区”分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作力度,抓好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综合功能。提升第一批4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水平;完善第二批6个示范村庭院改造、村庄整治工作,示范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启动第三批7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完成村庄整治80个,庭院改造3500户,完成户用沼气建设2160户,建成乡村级沼气服务站5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座。营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良好环境。

抓好生态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市绿化以环城绿化带为依托,以街道绿化为重点,以花园式单位、庭院绿化和城区游园建设为基础,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市容市貌管理,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困难户住房和垃圾处理问题。年内完成波斯坦西街、农业综合办公楼等区域绿化建设和城区绿化带改造,使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3平方米。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保护和招商引资的关系,坚决打击和遏制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努力做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总量下降。加快城镇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率、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100%,天然气入户率达到 60%以上。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动员全社会参与,努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把沙雅建设成为集人居最佳、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田园风光型县城。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削减化学需氧量200吨。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加大集中供热面积,安装燃煤锅炉脱硫除尘在线监测设备,完成二氧化硫削减目标;强化环境执法监察和监测。加大工业、建筑、交通等生产领域节能工作力度。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动员全社会参与,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机关节能,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推广太阳能、地源热和农村沼气池等环保项目,提高原有沼气池利用率。做好生活节能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县各级党组织、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以及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措施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心理预期。加强形势政策、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跟党走、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在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普及强化公民道德规范,积极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单位规范化管理,着力提高各乡镇文明创建水平,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加大外宣力度,整合资源,实施外宣精品工程,塑造“世界胡杨公园,塔河人文画卷”的新形象,进一步提高沙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有线数字电视工程建设,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发挥好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作用,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及科普活动,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争取承办阿克苏地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争创自治区体育建设先进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抓好文物展览馆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遗址实地调查,充分挖掘我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持和培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探讨生态文化与龟兹文化、多浪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沙漠文化、胡杨文化、塔河文化的最佳结合,大力弘扬“坚韧不拔、自信豁达、自强奋进”的沙雅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绿色创建”活动,抓好油地、军地共建工作,巩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和“自治区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增强县域发展的凝聚力、亲和力、吸引力。重视党史地方志、外事侨务工作,加快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和档案服务工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是民生之基。要继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全面启动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年内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要达到40%以上。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通过集中建设高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城乡中小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校容建设力度,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确保我县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高级中学建设任务要在9月份以前完成并投入使用,具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的高中教育基础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保障各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实施科教兴沙战略。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争创国家科普示范县,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富民强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着力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关键环节上取得新进展。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医疗是民生之需。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加快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完成中央投资140万元新建盖孜库木乡、新垦农场、一牧场和二牧场等4个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积极推进济困医疗服务,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基本的医疗服务。加快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加强与自治区、地区人民医院的协作,加大基层卫生院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健康教育,落实免疫规划,加快建立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长效防控机制,遏制艾滋病、碘缺乏病的高发趋势。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建立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引导各族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生育观。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站建设要求,抓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队伍能力建设,完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村(社区)计划生育宣传员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年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8‰以内,新增800户农牧民领证家庭。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强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鼓励现有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扶持公益企业增加就业规模,引导大中专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就业再就业1500人。继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做好城镇“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要加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力度,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和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继续落实好优抚安置和“五保”供养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实行农村困难户和残疾人抗震安居房建设以及城镇低保户住房财政补贴政策,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和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努力使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众“居者有其屋”。

为群众办十件好事实事。一是新建95.75公里通村油路,进一步改善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二是落实2009年抗震安居补贴1500万元以上,加速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三是改善全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面通过国家“两基”检查验收。四是新打机井53眼以上,并完成电力水泵设施配套,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五是财政投资支持新增节水滴灌面积4万亩,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六是免费对全县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七是新建两个社区阵地,进一步完善县城社会服务功能。八是新建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700套,切实为城镇困难群众提供住房保障。九是实施县城高标准改水工程和二牧场防病改水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十是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一老一小”90%的覆盖率。

(五)巩固平安沙雅创建成果,维护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

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密防范打击敌对势力的捣乱破坏活动,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改进社会服务管理,突出重点,分阶段抓好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为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略)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以及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和团伙犯罪,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继续开展以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清理登记为重点的集中整治工作,摸清全县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协作配合机制。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违法犯罪。强化技防工作,推动技防设施向农牧区延伸,扩大技防覆盖面。加强基层治安联防队正规化建设,把乡镇专职治安联防队建设与村级后备干部、科技致富能手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治安隐患。进一步拓展平安建设细胞工程,使更多的家庭、单位、学校、医院等进入平安行列,巩固提升“平安沙雅”建设水平。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工作,理顺情绪,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和解困工作;高度关注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行为,减少社会矛盾。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承包流转、项目上马等重大事项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社情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及早发现、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坚决防止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危害社会安定。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调节社会关系的主渠道作用,逐年提高民事案件调解率,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畅通信访工作渠道,强化信访工作责任,扎实推进重信重访专项治理,落实重点疑难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联席会议调处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和乡(镇)场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确保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

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督查督办制度,抓好人防、技防、物防强制性安全生产投入监管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联合执法力度,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重点对国(省)道路交通、民用爆炸物品、农业机械、建筑、公共聚集场所消防设施、农副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等重点行业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管理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普及应急处置和防雹、防震、防灾知识,开展应急演练,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科技强警和政法队伍建设。推行“科技强警”战略,改善警用装备,加强实战训练,提高实战能力。加强专职消防队、巡警防暴队、217国道公路巡逻中队和“一庭两所”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沙雅县110指挥中心综合楼,迁建看守所、拘留所,更好地发挥专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政法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深化“大学习、大讨论”、“双语”学习、案例评析、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执法监督工作,积极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力争执结率达65%以上。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全力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行使职权,开展视察、执法检查和社会各领域调研活动,完善依法监督、民主监督机制,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商会)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创建“示范社区”和“村民自治示范村”,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深化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发展以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模式,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坚持普法宣传教育与专项依法治理相结合,创新“法治六进”方式,推动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人人依法办事,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做好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工作,坚持司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维护公平正义,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落实各项优扶安置政策,全面提升双拥共建内涵,推动军政军民关系和谐。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创建国家生态县提供坚强保证。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长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县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建立科学发展机制上取得新进步。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和农牧场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党校、党员电教、远程教育等阵地和资源,继续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大力办好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班、村党支部书记轮训班、村级副职及无职党员培训班。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结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学习现代金融、科技、国际经济、法律法规和现代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抓班子,带队伍,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全面推行县委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和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逐步扩大全委会表决任用干部的范围。全面实行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稳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党内监督、定期通报情况等制度,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实录制,落实干部选拔使用“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完善并运用好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工作满意度。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加大乡(镇)场和县直单位、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以及新提任干部的交流力度,继续选派新提任干部到纪检、信访等部门锻炼,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建立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规范异地挂职培训的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老龄工作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力争实现“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创建目标。

(三)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双向述职”和党建工作例会制度。继续在农村、社区全面推进实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和“六建六访一学一反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乡驻村进社区”、县、乡(镇)场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和“双向挂职”工作,加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扎实推进机关、企业、学校、农林牧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和农牧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整合社区党组织资源,扎实开展社区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完善党建协调机制,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扩大社区组织的覆盖面,保障社区“有址议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加强社区干部队伍教育和培训,增强掌握敌社情动态、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轮流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到社区锻炼。以基层领导干部、政法干部特别是年轻后备干部“双语”培训为重点,建立“双语”考核与个人利益相挂钩制,提高基层干部“双语”水平。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机制,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和知识分子、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动党员队伍健康发展。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行基层组织建设预警机制,积极推进以村党支部建设带动其它各类村级组织建设,创新改进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择优选派机关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做好到村任职代课教师的培养使用工作,实行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工作。巩固和扩大村级“两委”正职“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成果,提高村干部、“三老”人员政治、生活待遇。积极推广村党支部书记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一定三有”做法。深化村级组织“十个一”工作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组建社教工作队伍,在农村广大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加大财政向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加快乡镇、社区和村级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抓好新任村“两委”正职和新任村干部、新进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开展农村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扩大为民服务窗口单位,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步伐,突出实施“人才强沙”战略。人才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难得机遇,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宽广的思路和更宽广的胸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发挥作用的氛围,坚持重在使用、来去自由,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学校、医院和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引进人才工作;要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做好高层次人才和县级拔尖人才的选拔、使用、服务和评价工作;要认真落实自治区5%人才储备编制政策,盘活现有人才资源,进一步拓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做好选调生、留疆战士的安置工作;要结合“双培双带”活动,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合格劳动者。做好到重点项目组和企业跟班锻炼大中专毕业生的跟踪、考察、管理和服务工作。强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服务到人的机制,引进人才不少于60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援疆工作的新途径,加强培训、技术和经贸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互利共赢。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落实。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中央、自治区、地区、县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强化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7.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篇七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观念。

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认识上的误差往往会带来行动上的偏差。观念决定行动,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当前民企存在的问题, 要认真梳理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思想与观念。破除“大而全”观念, 克服“贪大求洋”思想, 慎走“多元化”之路。更不要盲目跟风, 简单模仿, 一定要专注自己特长的领域和行业。不求其全, 但求其专;不求其大, 但求其强;不求其多, 但求其“特”。特色就是优势, 差异化就是竞争力。在解放思想中破除发展难题, 在创新观念中求得更好发展, 在宏观调控中抓住发展机遇,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民企发展的实践中去。

二、进一步加大力度, 创新科技。

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夕阳产品,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淡季的思想, 没有淡季的市场。民企在发展初期, 注重科技进步, “借鸡下蛋”, “借梯上楼”, “借船出海”, 尝到了技术创新, 开发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但随着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民企要获得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研发中心, 充实研发队伍, 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强科技创新, 使民企产品在技术上领先, 质量上过硬, 市场上畅销。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才能实现民企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管理, 创新机制。

要突破“家长式”管理瓶径, 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注重人本管理和成本管理, 创造公开公平的工作氛围, 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员工。通过赋予每位员工有价值的工作, 让员工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充分体会对自己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管理创新引导技术创新, 以企业文化支撑技术优势。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 而是要以员工认同、团队共识为基础, 体现鲜活的企业个性。要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从“家长式”向“团队式”过渡, 把家族企业灵活高效的管理优势和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起来, 逐步建立高效透明的科学管理模式, 不断创新, 努力提高民企的管理水平。

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要特别强调企业对员工履行责任,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 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关爱员工, 建立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过去那种靠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 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员工不是企业成本, 而是第一资源;员工培训不是企业费用, 而是回报最高的投资。要加强对员工培训的投入, 创建学习型企业, 注重培养和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努力提高员工的生存能力和收入水平。倡导快乐工作理念,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发展要依靠员工, 发展企业也是为了员工, 让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和实惠。把企业愿景和员工职业生涯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与员工共成长, 同发展, 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还要特别强调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绝不能以牺性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自身发展。要保护生态, 爱护环境。还要扶贫济困,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 使更多的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切实关爱企业员工。

把企业与员工融为一体, 共同发展。让员工有“安全感”, 以企为家。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让员工有“归属感”, 爱企如家。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怀、被信任, 努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拥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能够平等对话。让员工有“成长感”, 与企同行。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员工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努力使员工与企业同成长, 共发展。让员工有“成就感”, 兴企为任。拥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满意的薪酬回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 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在为企业创造收益的同时, 增加个人收入, 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让员工有“使命感”, 与企俱进。以发展企业为己任, 成就企业就是成就自己, 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把企业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去干, 用心做到极致。让员工有“荣誉感”, 以企为荣。企业拥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这也是员工最自豪的。正如一位著名企业家所说, 爱你自己员工吧, 他们会加倍回报企业的。因为员工只有在心态最稳定, 最平和的时候, 他们工作状态最佳;员工只有在生活最幸福的时候, 他们的工作兴趣最浓。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 他们才会迸发出无限活力, 才能将潜力发挥到极致。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六、精心培育企业文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企业文化的作用日益凸现, 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向更深层次文化理念的竞争。企业一年获利靠机遇, 三年不败靠领导, 五年成功靠制度, 百年发展靠文化。可见,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树有根而坚固茂盛, 水有源而长流不息, 企有魂而基业常青。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许能红火一时, 却不可能持久兴旺。实践证明:“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基业常青, 正是因为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 有鲜活而颇具个性特征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可见, 企业只有扎根于文化沃土, 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保持长盛不衰。正如业界所言:“一流的企业做文化, 二流的企业做品牌,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一流的企业文化管人, 二流的企业制度管人, 三流的企业人管人。”

对于企业来说, 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文化是最富生命力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 就是企业文化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的过程。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长期积累, 不断提炼, 广泛倡导, 精心培育中形成的, 且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使其完善, 丰富、优化、升华, 它是最具生命力的, 且能在企业代代传承, 发扬光大,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不会因企业领导人更迭, 公司战略调整而改变或消失, 而且越是企业面临危机的紧急关头, 企业文化越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人们所说, 一个企业经营得好, 可以赚到钱;一个企业管理得好, 可以健康发展;一个企业文化建设得好, 可以基业常青。由此可见, 一个企业要想长寿, 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行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角逐中, 缺乏优秀文化支撑的企业是短命的。

8.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杨俊中(1963-),男,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05-0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被载入党的纲领性文件。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应该包括3个基本要素:一是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二是生态法制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三是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法制的支配和约束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各种活动。

(二)生态文明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生态文明也着眼于人与自然全面发展、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关注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关注资源、环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承载能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具有3个特点:一是整体性。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都是一个整体系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单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中的某一方面,应该以系统论的方法全面、综合地考虑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二是和谐性。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荣,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类、环境、社会三个子系统各自内部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共同发展的理念。三是可持续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相互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生态文明必然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

二、生态文明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报告在强调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改善民生等工作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放在了同样的高度,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由此可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只有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才会不断提高民众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不断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环境治理工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石

十七大报告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小康社会的子系统,几种文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石。人类历史上因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造成的灾难不胜枚举,古玛雅文明、美苏尔文明都曾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都又因为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而烟消云散。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越创造性地指出:“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自然界有其千百年来默默遵循的规律,中国儒家提出人们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强调农民要“生产以时”。统治者要“勿夺农时”。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也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我们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科学地处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1987年,挪威

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人们享受工业革命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因疯狂追求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而酿成的恶果,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也印证了科学发展观虽然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但却决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而要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三)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国内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肯定了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是既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就使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了权衡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内容。十多年前,淮河下游居民饱受河水污染之害,都是因为中上游个别地方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全流域人民整体利益;如今,沙尘暴灾害日益频繁,也是因为个别区域为了经济指标而疯狂破坏森林,使人类失去了森林的庇护。这些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为了局部利益而放弃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造成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利益,决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生态道德,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生态文明知识亦即生态环境知识,不仅包括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生活常识,也包括生态环境的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生态文明知识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智力支持,加强生态知识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是在全社会形成生态道德观念的重要一环,生态知识教育要渗透到从儿童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完善目前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将生态教育的内容融合进德育课程体系和校园管理活动中,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生态社区等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

其次。要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生态文明意识应当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法律意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除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外,还要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传媒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的生态文明氛围,要让生态文明进学校、进社区、进街道、进家庭。

(二)完善生态法制,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约束机制

完善生态法制建设,重点在于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完善生态法规体系。针对目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情况,国家应加强环境立法研究。制定环境立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立法工作。中央要进一步指导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备案制度,逐步实现生态建设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态法规体系的建设中要建立环境保护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定期评价和修订制度,对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或废止。

法律规范作为一种硬约束,是以其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要体现生态法制的约束力,就要提高相关部门的生态执法能力。生态执法难在执法力量弱、取证难、执行难,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执法机关执法能力的建设,包括增强环境保护系统内部的执法力量,提高工作人员执法水平。通过多种措施来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实现生态法规的硬约束能力。

(三)促进生态科技,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的技术需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正当人类为经济的飞速增长沾沾自喜时。却不知不觉地步人了生态恶化困境。氟利昂可以作为致冷剂,但散逸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使人们逐渐失去了臭氧层的庇护;含磷洗涤剂的发明可以节约大量制造肥皂的油脂,但却容易导致水源浪费和水体磷污染。进入新世纪后,人类逐渐认识到生态科技对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无汞电池、无氟冰箱、太阳能汽车、可降解塑料等立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新科技、新产品不断推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而现在资源日渐紧缺、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正急待一场生态科学技术革命。为此,国家要加大对各种生态型科技的支持力度,并以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衡量新科技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加强生态科技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四)发展生态经济。确保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

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逐步培养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使企业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下自觉做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国家要在企业中倡导循环生产和生态科技,使其尽可能多的节约自然资源、规范生产过程并生产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对一些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合理利用土地。倡导生态农业。针对不合自然规律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以及土地退化、土壤侵蚀等情况,国家应加强土地利用的监管力度,既要防止城市工业无节制地侵占基本农田,又要避免不合理地围湖造田和毁林开荒,要制定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以保证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和共赢。各地要大力研发生态技术,推广现代生态农业。要根据土地特点,发展复合型农业。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治虫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产业化水平;开发绿色农业,条件合适的还可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农业的价值。

强化科学管理,规范环保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但经济发展也不能因噎废食,只能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做好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净化和处理,而做好废物处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产业。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管理混乱的情况。以污水处理厂为例,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我国600多座城市已建成了709座污水处理厂,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调查资料,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这些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只有1/3,低负荷运行的约有1/3,还有1/3开开停停甚至根本就不运行。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增强其职业责任意识,并坚持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引入竞争机制,使环保产业走向科学、规范、高效发展的轨道。真正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神。

(五)倡导生态消费,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消费习惯

上一篇:老年人的中国梦下一篇:职中预防控制艾滋病学习工作计划